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

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

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

土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样品中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踪迹;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46亿年。在大部分被月尘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各种形状、大小、出现频率不一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尘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月球探测器还在月球空间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绕观月球和地球队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8倍多。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月球上从没有空气的太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将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中国探月历史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没能实现的“曙光一号”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铁标“烙”月引发广泛争议

第三阶段:第二轮国际探月热潮“嫦娥一号”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

中国探月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登月的大事记和相关的太空飞行: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Sputnik I(卫星1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苏联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引发了与美国冷战太空竞赛。

1957年11月3日-莱卡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生命,这条狗乘坐Sputnik 2(卫星2号)进行了单程旅行。

1959年9月14日-苏联的“卢纳”2号探测器成为首个在月球上降落的航天器。三个星期后,另一无人航天器“卢纳“3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的照片。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人类,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1961年5月5日-施帕尔德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呼吁国会支持在“这个十年结束时”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1962年2月20日-格里恩成为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

1964年7月31日-“游骑者”7号成为首个降落在月球上的美国航天器,在降落前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2月3日-苏联的“卢纳”9号进行了首次有控制的月球软着陆,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4月至5月-“卢纳”10号对月球轨道进行了第460次飞行,向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党代会播放了“国际歌”。

1966年6月2日-探索者1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美国航天器。

1968年9月18日-探测器5号(zond 5)绕月球飞行,成为首个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降落在印度洋上。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阿波罗8号实现首次载人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称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1970年4月11日-美国被迫中止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乘员使用月球车。

1972年12月14日-阿波罗17号成为离开月球的最后一个载人航天器,格尔曼成为最后一个将足迹留在月球的人。

……

七年级语文:《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等有关知识。 2.理解“一小步”与“一大步”的内在含义。 3.领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追求精神,体会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把握新闻标题凝练和导语扼要的特点。【课文提示】1.本文是1969年的新闻。2.体会标题、导语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领会新闻简明准确的表达作用。【正音正字】舷xián 摄shè黏nián【初学课文】1. 朗读课文。2.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3.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4. 划出能够表现两位宇航员精神面貌的词语。【课文分析】本文是新闻通讯,报道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记录了完成这一壮举的两位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片言只语和切身感受,表现了他们敢为天

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格。“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尼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是全文的导入语,精确地交代了月球时间,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告诉读者,突出这次登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铭记。“电视观众紧张地观看了从月球发回的实况录像。”从电视观众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次登月活动非常关注和重视。“这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进了一大步。”虽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只走了一小步,但是为了这“一小步”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方面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所以它是人类发展史进程中的一大步。【思维训练】1. 题目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实际写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从文章的内容看,尽管写了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但是着重介绍的则是阿姆斯特朗,这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文章写他的笔墨远远超过奥尔德林。更重要的是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2. 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文章开头表明这篇报道发出的时间和地点。文章对两个宇航员登月时间的介绍,精确到“分”。这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表明这是应该铭记的有重大意义的时刻。)3.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实况转播时,向人们介绍了月球表面的什么特点?(介绍了月球表面有微小砂粒、松软、非常黏的特点。)4. 文章多次引用两个宇航员的话,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话具有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测试题 一、我会判。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题2分,共20分) 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4、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厘米的微小物体。() 5、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7、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清理垃圾等。() 8、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9、蚜虫和它的幼虫都是草蛉的天敌。() 10、花岗岩主要由云母、长石、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涂爱相应的选项里(每题3分,共30分)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时,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光区域( )。 A、红、黄、蓝 B、红、绿、黄 C、红、绿、蓝 2、罗伯特·胡克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细胞”的观察对象是( )。A、一块洋葱表皮B、一颗食盐晶体C、一块软木薄片 3、下列物质中不是晶体的一组是()。 A、食盐、砂糖 B、玻璃、珍珠 C、雪花、冰雹 4、观察写有字母“q”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 A、q B、b C、d 5、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将不同的微生物分隔开 B、吸除多余的水分 C、减慢微生物的行动速度 6、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巴斯德 B、格罗斯泰斯特 C、培根

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8、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它的(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9、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10、下列物体不适合用来培养微小生物的是( )。 A、鱼缸里的水 B、矿泉水 C、池塘水 三、我会填。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22分) 1、放大镜也叫,它的镜片特点是,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像食盐、白糖、、等的颗粒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3、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4、________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___________。 7、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_______。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________,观察到的标本就________。 8、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9、制作食盐晶体的方法主要是使里面的水分________。 10、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____________。 11、血液细胞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主要负责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12、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连线填图题,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共10分)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

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

人类登月探索_作文素材

人类登月探索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人类登月探索,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月球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中国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第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成功撞向月面,完整的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将于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过这一轨道飞行器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并以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中国“奔月”工程的机器人探索方面将扮演主要角色,有可能第一步就是机器人登月。中国的载人登月三部曲为“一探”,“二登”,“三驻”。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日本已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探测器,月亮女神”进入的是近月点约100公里、远月点约11,700公里的椭圆形极地轨道度。日本计划于2025年开建月球基地。 印度已成功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月船一号”。但最近印度当局与“月船一号”的联系全部中断,"月船一号"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任务。印度当局决定于2013年再探月。印度当局表示,印度将继续为2013年的第二次月球探测计划“月船二号”和2015年的载人航天计划做准备,并将于2015年后启动火星无人探测计划。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喻菲 这里既无风也无雨,除了不时飞落的大大小小的陨石,已经寂静了 40 多亿年。2018年,月球永远背向地球的那一面将首次迎来人类的着陆探测器——嫦娥四号。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透露,中国计划于 2018 年 5 月底或.6 月初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的 Halo 轨道上,并在约.半年后发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着陆巡视探测。 月球背面成为探测热点 我们选择月球背面接近南极的艾特肯盆地着陆,因为这里是国际关注的热点,被科学家认为最有可能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刘彤杰在近日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介绍,月球背面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探测与研究的难点、热点以及未来规划开展探测的重点。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展对月球背面的着陆与巡视探测越来越受到航天大国的重视。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等都已制定了未来月球背面探测计划,特别是欧洲空间局提出了系统的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建议书,并计划于 2025 年实施该计划的发射任务。 刘彤杰介绍,由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登陆,地面测控站无法直接测控着陆过程和月面就位和巡视探测,只能依靠中继星。中继星的

传输链路通道资源有限,着陆的区域又是靠近南极,那里地形崎岖起伏,变化多样,而且后续的遥科学、遥操作都是通过中继星实施,这使得嫦娥四号比嫦娥三号任务更为复杂。 嫦娥四号的行囊 去旅行一定要带上相机,去从未被踏足过的月球背面更不必说。 刘彤杰介绍,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将带有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月球车上将带有全景相机。 此外,嫦娥四号的月球车还将继承?玉兔用于探测月球浅表层结构的测月雷达,以及分析月壤元素和矿物类型的红外成像光谱仪。 针对月球背面如此独特的地方,嫦娥四号还准备在着陆器上携带新研发的一个重要科学载荷:低频射电频谱仪。 它将利用月球背面没有地球电磁波干扰、天然‘洁净’的环境,研究太阳爆发、着陆区上空的月球空间环境,还可以对来自太阳系行星的低频射电场进行观测,并‘聆听’来自宇宙更深处的‘声音’。刘彤杰说。 国际合作探索深空 刘彤杰介绍,嫦娥四号还将开展国际合作,搭载三个以外方为主研制的探测器。 这是探月工程在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下,与国外开展的深度友好合作。可使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共享科学数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扩大中国航天的影响力,是双赢的合作。刘彤杰说。

实用类文本阅读《登月第一人》(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登月第一人》(附答案)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答:▲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 答:▲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答:▲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药方面:观察工具的改变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如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细菌、病毒、病原体等),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不知道微生物有什么作用,它们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于是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菌。后来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白喉、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到今天,人们还和细菌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进你退的斗争。 食品工业:人们通过观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农、林业方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很小,因此进行杂交工作必须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们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土壤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与土壤的肥力有关,有的能把生物尸体分解为植物需要的营养,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许许多多小圆球,里面就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身的营养。因此人们把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节约由于生产氮肥需要的电力以及减少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中,一些农业微生物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种植豆科植物、草,增加肥力,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在对根瘤菌进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一种控制根瘤菌数量的遗传基因密码,这将使在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为可能。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已成为重疴沉疾,而土壤污染带给水果、粮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对人类造成的污染是不可低估的,净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发挥作用。 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只叫多利的绵羊在苏格兰诞生了。为了培育多利,研究人员首先从一只母羊体内取出一个卵细胞,出去它的细胞核随后把一只6岁成年的母羊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这个去核的卵细胞,最后把这个卵细胞移植到第三只羊的子宫里。5个月后多利诞生了。它和那只提供细胞核的6岁成年母羊在遗传上是相同的,多利是那只羊的克隆。克隆是人们生产具有所需性状生物的先进技术。克隆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复成为可能。 污水和垃圾处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的处理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微电子技术:显微技术还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美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的直径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这种马达,将来人们就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工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 (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 (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 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 (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 …………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圆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模仿月球反光的特点,在地球制造出很大的镜子,反射光线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384401公里 ●“朔”“望”各是什么现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我们从地球看去,月球黑暗的一面正朝我们,,这时月球完全看不见,叫做“朔”。 当地球在中间,也就是月球亮面整个朝向地球,我们就会看到满月,这时叫“望” 朔发生在初一,望发生在十五,十六。 ●“月海”是月球上的海吗?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月海”指的是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是月球上广阔的平原。 风暴洋,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月球大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1738公里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

当太阳与地球与月亮成一直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在月球上成一阴影,即为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月球上的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 陨石坑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变得那么轻? 因为月球引力小,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月球为什么会发生圆缺变化? 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了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月球的自转速度已经变得与公转速度相等,月球总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什么建筑? 万里长城。 ●月球是行星吗? 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引起大海变化的现象叫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 潮汐 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象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受到月球、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 ●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 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经纬仪及赤道仪

《“玉兔”登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玉兔”登月 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肩负首次登月任务的探测器“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区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自己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玉兔”号月球车究竟如何感知路况?它怎样克服温差?它将完成哪些科学任务? “玉兔”号如何在月球表面如履平地?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尽管整体来讲“虹湾”地区比较平坦,但月球表面千万年来经历陨石撞击,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和石块。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玉兔”号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200米。这个轮子学名叫作筛网轮,能够尽可能减轻重量。另外,这个车轮在设计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也要很大,这样它在月面才不会陷进去,也不容易打滑。由于轮子是网状的,所以一边行驶一边可以把沙子漏掉。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月球上本没有路,这些尖利的小爪子能够帮助“玉兔”号月球车稳稳地抓住月面,跨过沟沟坎坎。遇到地面不平的情况时,“玉兔”号月球车会通过摇臂调整重心。如果遇到较大的坡,它就会绕过去。“玉兔”号月球车有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月球车能够自主判断并安全避让。 “玉兔”号如何克服月球上的温差挑战? 由于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其中约14天会被太阳连续暴晒,月球车面临散热难题;接下来的约14天又是连续月夜,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工作,只能“冬眠”。还需要专门设备保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被冻坏。要让探测器同时适应这两种极端温度,难度非常大。“玉兔”号月球车身披“黄金甲”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支持和保护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长夜之后,“玉兔”号月球车怎么才能立刻点火工作呢?它需要一床御寒的“被子”和一个叫它起床工作的“闹钟”。承担这两项功能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专家介绍,晚上,“玉兔”号的桅杆会收起来,太阳翼也会扣上,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月球车散热的途径隔绝掉了。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计划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于是便产生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 在10年时间里美国耗资约250亿美元,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有400多万人,1200多名专家、工程师和两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制造了推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先进的阿波罗飞船,6次将12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备阶段 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尽管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已经施实了徘徊者计划、勘测者计划,但仍需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因此在载人登月以前发射了自“阿波罗1号”-“阿波罗10号”10艘试验飞船。从阿波罗7号开始进行载人飞行。1968年10月11号,“阿波罗7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作改变轨道的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进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绕月轨道进行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绕月轨道上“阿波罗9号”的登月舱与母船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对接试验;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的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是巨大的牺牲,1967年1月27日在进行发射试验时,飞船内突然失火,仅几秒种三名年青的宇航员便被大火烧死,原来阿波罗的舱内不是普通空气,而是氧气,偏偏舱内又出现了电火花,于是酿成了这场悲剧。接受了这次教训,飞船装备又作了重大改进,整个计划推迟了一年。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 3、2、1、0,发射 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巨大的土星5号矗立在发射架上,阿波罗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发射前8小时15分钟为火箭灌注燃料,这项工作进行了5小时,三名宇航员告别了朋友,提前2小时进入飞船,离发射还有40分钟、20分钟、5分钟……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现在开始以秒倒计时,10、9,点火,8、7,第一级火箭向下喷出红色火焰,6、5、4火焰变成桔黄色,3、2、1、0发射!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土星5号离开地面,徐徐升空。喷向发射架的水遇到近3000摄氏度的高温,立刻变成水蒸气,升腾而上,似火山爆发,在惊雷般的轰鸣声中,土星5号直冲云霄。发射后2分40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开始工作,它一面升高,一面向水平方向转弯,3分17秒甩掉紧急救生火箭,9分11秒甩掉第二级火箭,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阿波罗顺利进入被称为待机轨道的预定轨道。 飞行轨道 飞船发射后并不是径直飞向月球、着陆,还要经过几次轨道变换。 待机轨道,这是环绕地球的圆形的轨道,飞船发射后首先进入待机轨道,像卫星一样运行,“待机”的含义是:在这里对飞船进行各项检查,决定是否向月球进发,一切正常,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奔月轨道”,出现问题,便返回地球。“阿波罗11号”在待机轨道上运行一周半,地面控制中心指示“一切正常,向月球进发!”三级火箭再次点火,飞船越飞越快,以近11千米/秒的速度进入奔月轨道。 奔月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人造卫星轨道,椭圆扁而长,远地点达到了月球的背面,飞船适时地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 漫漫征途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从20世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勇气”号顺利登陆火星;从2003年初“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到“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最终与地球失去联系,无论成功与失败,总会有人向外太空探索投下怀疑的目光:用巨大的投入去证实一个几近无望的假想,有意义吗?更何况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烦心的问题远未解决!挑战未知是人类诞生之初就具备的本能,而探索外太空则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现代的延伸。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不断地探求未知,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回答“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样的问题。 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答案,人们便将追问的目光投向浩瀚的外太空。正是这些追问,成为志士仁人探索宇宙的动力。恰是有了这些探索,曾经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招来杀身之祸的异端言论成了人们今天的天文学常识。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8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历时70小时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载3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号。航天员科马罗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4小时17分,返回于库斯塔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3人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年3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5圈,历时4小时53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2人飞行。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

第五章 第一次登月

第五章计划职能 案例:第一次登月 此录像剪辑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第一次登月时的幕后情境。此次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没出生。但是,他们或许从父母那儿得知或从历史书上读到过这一事件。 既可以用此录像作为本章的引言,也可以作为结论。另外,此录像案例证明,即使你已经在太空行动中为最聪明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做了最出色的计划,也不能总是按照计划行事。 录像简介: 此录像提供了人类第一次登月时的真实的情境。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没出生。但是,他们肯定已经从父母那里得知或从历史书上读到过这则消息。 “休斯顿,川奎特基地,‘鹰号’已经着陆了。”这句话永远铭刻在全世界所有在1969年7月20日观看第一次人类登月的人们的记忆里。这一成功盛举背后的场面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看起来十分理想的顺利飞行,实际上,按照计划几乎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把三个宇航员送入太空,其中两个驾驶太空飞船,然后着陆在月球上,这需要非常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从能量巨大的Slaturn V火箭倒计时和起飞,到太空飞船的精密操作,每个细节都做了周密计划,技术专家和飞行控制人员都是这样考虑的。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阿尔顿开始驾驶小型极易损坏的“鹰号”太空飞船向月球表面降落的时候出了差错。突然警报响了——一个‘1202’报警声音。在指挥中心从地球上监控“鹰号”下降的一个人回忆说,“我不太清楚‘1202’到底是什么。”离月球表面着陆只剩下8分钟的时候,除了史蒂夫·比尔斯,一个26岁的技术专家,指挥中心没有一个人知道“1202”意味着什么。整个太空项目组只能等待,看比尔斯是否放弃月球着陆。比尔斯最后决定,问题是由于飞船上的计算机信息太多不能处理而引起的,只要计算机不完全关闭,他们就能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尽管响了警报,指挥中心还是按计划向“鹰号”发出了继续着陆的信号。

人类第一次登月是哪位宇航员

人类第一次登月是哪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2、请说出“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是什么?海上升明月。 3、月亮的年龄是多少?46亿年。 4、请你说出一带“月”字的成语,并在造句中恰当运用。 5、你知道瞎子阿炳是谁?他写过一首关于月亮的乐曲的名称是什么? 二胡演奏家、《二泉映月》。 6、青莲居士是谁?请你说出他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关于月亮的诗的题目是什么? 李白、《静夜思》 7、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准确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是哪首词的句子?作者是谁? 《水调歌头》、苏轼。 9、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二、抢答题: 抢答规则:1、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时,第一时间发出声响者,有优先解答权。 2、第一发言人答不对或不完整的,小组其他人可适当补充,不得超时。 3、限时一分钟,答对一题加十分。 4、答错扣十分,题目作为观众题。 1、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384401公里 2、月球直径为多少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1/49。 3、月球表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几分之几?月球表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十四分之一。 4、月球体积相当地球体积的几分之几?月球体积相当地球体积的1/49。

5、月球质量相当地球质量的几分之几?月球质量相当地球质量的1/81。 6、月球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了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 7、“月海”指的是什么?“月海”指的是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是月球上广阔的平原。 8、月球背面有四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命名,这四名天文学家是谁?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 9、月球的表面温度是多少?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10、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多少?约27.32158日。

【人类名人堂】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人类名人堂】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 中文名: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外文名:Neil Alden Armstrong 国籍:美国 出生地: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内塔 出生日期:1930年8月5日凌晨12点31分39秒 职业:宇航员 毕业院校:南加州大学 主要成就: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宇航员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粤语译音:岩士唐。 (1930~)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Neil Armstrong,1930年8月5日—)曾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在执行第一艘载人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任务时成为第一名踏上月球的人类而闻名。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太空任务是1966年执行的双子星8号的指令长。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一道完成了第一次航天器的对接。阿姆斯特朗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就是著名的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在这次“人类的一大步”中,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行走(迈克尔·科林斯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家中长子。1947年入普渡大学学习,1955年毕业获得航空工程学学士。1970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在成为宇航员之前,阿姆斯特朗曾作为飞行员服役于美国海军,参加过朝鲜战争。此后,他担任过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高速飞行器的测试飞行员,据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的记录,他曾在多种飞行器上执行超过900次的飞行任务,而且做得很完美。作为一名试飞员,阿姆斯特朗执行过F-100 Super SabreA型和C型,F-101 V oodoo 和Lockheed F-104A Starfighter的飞行测试项目。同样的,也试飞过Bell X-1B、Bell X-5、North American X-15、F-105 Thunderchief、F-106 Delta Dart、B-47 Stratojet、KC-135 Stratotanker以及Paresev 人物简介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瓦帕科内达市,他从小学习认真,理想是长大当飞行员,14岁即开始接受飞行训练,16岁获得飞行员证书,1949—1952年成为海军中最年轻的飞行员。1953年7月阿姆斯特朗服役期满后进普渡大学学习航空技术,毕业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任试飞

登月之旅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部分:1、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从神话传说到望远镜观察,再到天文望远镜的深入观察,对月面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2、解释环形山的形成。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陨石坑,思考环形山的形成,再通过模拟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3、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通过介绍阿波罗的登月,反映人类对月球最直接的探索实践。认识登月的意义,了解登月后所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的概况。 4、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着一些认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于本课的内容,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一些了解,但并不是系统的认识,零星的知识比较多。本课教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点由远到近的顺序,让学生一步步系统认识月球,串起他们的零星知识,通过拓展延伸,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

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月球。 1、播放短片及月球图片。 2、谈话: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样想说的吗?(美)(指名学生交流) 3、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充满了遐想,因此也有了许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二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 4、揭示课题:正是因为神话的美丽,人们都渴望登上月球一探究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远望月球,了解环形山。 1、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月球的真面目,伽利略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月球?(那里没有玉兔,没有桂花树……) 2、播放幻灯片,这就是在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月球,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300多年来,科学家们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猜测可能是由流星和陨石撞击月球所形成的) 3、同学们想的不错,这个也是近50年来科学家们所得出的最新的结论。 三、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环形山会有大有小呢?(学生回答并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板书:因素:大小,速度……) 要想知道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