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
-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美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美学概述
1. 美学的历史发展
- 古代美学思想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多元化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感与美的概念
- 美学经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三、美学原理的探讨
1. 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客观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平衡
2. 美的要素与特征
- 美的要素:形式、结构、意义
- 美的特征:和谐、对称、平衡、新颖 3. 美学体验的认知与情感
- 美学体验的认知过程
- 美学体验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
四、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美学原理的认知价值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 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创意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 美学原理对创意思维的启发
- 创意作品中的美学原理运用
3. 美学原理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 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美学原理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和评价五、结语
- 总结美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 展望美学研究和应用的未来。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美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其目标是进一步拓宽对文学艺术乃至所有审美现象及其知识的认知,在文学理论基础上向哲学层次提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种审美现象,由主义美学向形态美学拓展,由形态美学向智慧美学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美学的性质、历史,美的表象层、美的本体层、美的核心层有基本了解,特别是立足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范式等表现层,美的观念、美的范畴、美的视域等本体层,美的思维、美的精神、美的境界等美的核心层,把握和领悟非二非不二的思维方式,以及周遍含容、平等不二、心体无滞、明白四达的美学智慧,从而实现自身生命境界的逐步提升。
2.课程内容和结构、课时安排绪论教学要点:美学的性质、意义和历史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智慧美学学科概念的提出(2学时)二、智慧美学的学术宗旨和特点(2学时)三、智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优势(2学时)第一编美的表象层第一章美的感觉教学要点:美的感觉,美的感觉的否定,以及美的感觉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感觉2、美的感觉的否定3、美的感觉的超越第二章美的形态教学要点:美的形态,美的形态的否定,以及美的形态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形态2、美的形态的否定3、美的形态的超越第三章美的范式教学要点:美的艺术,美的人生,以及美的宇宙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艺术2、美的人生3、美的宇宙第二编美的本体层第四章美的观念教学要点:美的本质问题,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以及本质界说的困惑,尚无结论的结论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是什么2、美不是什么3、美既不是什么,又非不是什么第五章美的范畴教学要点:审美范畴的性质,以及优美、崇高、喜剧等肯定性范畴和丑陋、荒诞、悲剧等范畴。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美学原理》作为文科专业的人文必修课,由美论、美的范畴论、美感论、艺术论以及审美教育等几大部分组成。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晰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美学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格和优美的情感,促进人和人生的审美化。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基本范畴;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
能够自觉地用美学观点去分析文艺现象和社会现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使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对美、丑、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平庸等范畴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3)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2)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学习美学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和文艺理论知识,具体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好美学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其英语文学等人文类课程的理解。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同时伴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1)养成问题意识。
多问“为什么”。
(2)结合课堂内容,拓展阅读面。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4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教案教学文稿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厘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能够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本质的各种争鸣和探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在意象。
(2)意象的分析。
(3)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意象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或艺术接受的经验。推荐短片《超市夜未眠》,电影《死亡诗社》等。
6.授课类型:1.理论课(√) 2.实验课( ) 3.实习课( ) 4.上机( ) 5.其他( )
7.教学方式:1.讲授(√)2. 讨论(√ ) 3.演示(√) 4.参观( )5.实验( ) 6.实习作业( ) 7.练习( )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3/1)
7.教学方式:1.讲授(√)2. 讨论(√ ) 3.演示(√ ) 4.参观( )5.实验( )6.实习作业( ) 7.练习( )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3)学习美学的意义是什么?
10.教学资源:1.多媒体(√ )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七、意识与无意识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同时了解和辨析与美感相关联的其他各种情绪体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5/3)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课程介绍美学是一门针对古往今来一切审美现象的理论学科。
从人类最初美感的产生,到自觉创造美的艺术,再到各门类的艺术理论,最后形成了统括一切美的美学原理,是人类感性与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结合的产物。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它是在学生已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古代工艺设计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基础上,从理性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学科进行一种宏观把握和逻辑理解的理论训练,让学生在广泛的与艺术相关的岗位上能通过自身的思考,不断获得对美的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对美的领悟。
本课程是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相应的实物资料、影视资料和考察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视觉感知、领悟和反思,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追求教与学的愉悦性。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在博物馆、艺术品拍卖行、画廊、独立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等与艺术与设计相关的行业,胜任艺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品鉴与推广、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等工作的毕业生。
美学原理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同学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史、设计史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观。
能够结合史论知识和美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艺术问题,拥有良好、健康的审美眼光。
掌握美学原理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和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感——审美经验(支撑教学目标1)1、教学内容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②、美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2、教学要点学习什么是美感,关于美感根源问题的探讨,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体验、想象的作用;关于美感的客观标准问题的探讨,学习美感的共性及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独立与发展(支撑教学目标2)1、教学内容①、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②、从社会心理来看审美活动的发生;③、关于审美活动产生的几种假说;④、从审美活动到艺术活动;2、教学要点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包括:○1、从石器造型上看美的产;○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审美活动的产生,为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绪编:美学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美学的概况及美学的历史,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4、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美学的形成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二、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三、美学学科的建立第二节美学的确立第三节美学的发展第二章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的研究对象二、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美学与哲学(二)美学与心理学(三)美学与艺术理论(四)美学与教育学第三章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任务二、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上编:审美对象第四章美的本质及特征【教学要求】1、全面而系统地认识美的本质问题,树立起具有高度合理性的美的观念。
2、在理解美的问题性质的同时,了解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3、能结合实际理解美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二、中国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第二节美的特征1、社会客观性2、自由创造性3、多样丰富性4、具体形象性5、感染愉悦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五章美的现象世界【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美的作用和类型、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理解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自然物、自然现象,观察、欣赏自然美。
2、理解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社会美的分类。
掌握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人及其生活,发现、创造社会领域中的美。
3、理解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创造艺术美。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本质二、自然美的分类三、自然美的特点四、对自然美的欣赏五、自然审美的意义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本质二、社会美的分类1、社会环境美2、生产劳动美3、社会变革美4、人的美三、社会美的特点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本质二、艺术美和生活的关系三、艺术美的特点四、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科技美一、科技美的含义二、科技美的主要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第六章形式美【教学要求】1、了解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产生。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创造和理解。
美学原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并在实践中运用美学原理。
二、美学概述1. 美学的定义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勒的著作中,它源自希腊语中的“aisthēsis”,意为感知。
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美学的研究范畴美学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创造和美的理解等方面。
它涉及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以及人类对自然景观、人类行为和道德等的审美感知。
三、美的本质和标准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特征和本体属性。
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学生需要理解美的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好坏和价值的准则。
美学家提出了多种美的标准,如真、善、美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和美的表现。
四、美的创造和表现1. 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括灵感的获得、形式的选择、表达的实现等多个阶段。
学生需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
2. 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作品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来传递美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色彩运用、构图、节奏等,以及背后的美学原理。
五、美的理解和欣赏1. 美的理解美的理解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理解其中的美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2. 美的欣赏美的欣赏是指对美的喜爱和赏识。
学生需要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学会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六、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美学与设计美学原理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学原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的概念、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以下学习目标:1. 掌握基本美学概念,并理解美的多重特征;2. 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艺术、文化等;3. 熟悉主要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家的观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4. 能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5. 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三、课程内容1. 美学概述- 美学定义与范畴- 美的本质与特征2. 美学与哲学-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 审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美学与艺术-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4. 美学与文化- 文化多样性对美的影响- 美学与跨文化交流5. 美学理论与思想家- 古代美学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近代美学思想(康德、黑格尔)- 现代美学思想(杜齐、笛卡尔)6. 艺术批评与美学分析-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 艺术作品的审美解读与评价7. 美学的实践应用- 美学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家的观点。
2. 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看法和思考,并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
3.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培养审美能力。
4.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批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美学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占总成绩的40%。
3. 学习参与度: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
《美学原理》教案
《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如审美、艺术、审美经验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提高学生对美学思想的历史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审美、艺术等。
2. 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历史美学等。
3. 审美经验:审美活动的过程、审美经验的构成、审美心理等。
4. 艺术:艺术的定义、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
5. 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西方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当代美学趋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2. 教学难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审美经验、艺术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审美经验。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美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美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2课时)3. 审美经验(2课时)4. 艺术(2课时)5. 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3课时)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讨论、提问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作业:包括一篇美学论文和一次艺术作品鉴赏,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占总评的4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美学原理》。
2. 参考书籍:相关美学、艺术类书籍。
3. 网络资源:美学、艺术类网站、论文、视频等。
4. 艺术作品:绘画、音乐、电影等。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美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二周: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3. 第三周:审美经验。
4. 第四周:艺术。
5. 第五周: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上)。
6. 第六周: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下)。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阅读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理论和文艺理论的亲密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开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开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严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理解艺术分类的原那么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消费及理论效劳。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开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展。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如今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根底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教案
《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美学研究的对象。
2. 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审美、艺术等。
2.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质、美的规律、艺术的特征等。
3. 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原理等。
4. 美学的研究方法:审美经验分析、艺术作品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的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的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审美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选取一部艺术作品,运用所学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邀请艺术家、美学家等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开展审美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举办审美沙龙等。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分析的深度、观点的独到性等。
3. 审美能力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九、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美学基础》属于小学教育文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由美论、范畴论、美感论、艺术论以及审美教育等几大部分组成。
本课程凸现概念和范畴的界定以及对问题的思辨。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美学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格和优美的情感,促进人和人生的审美化,同时使学生懂得审美教育的原理、途径和方法,进而能有效地施行审美教育。
三、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文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能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专门人才,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基本范畴;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
能够自觉地用美学观点去分析文艺现象和社会现状,并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使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对美、丑、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平庸等范畴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养成学生博爱的情怀。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学习美学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和文艺理论知识。
具体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文学概论》,学好美学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课的理解。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选用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根据这一特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追寻概念的解析;问题式教学;同时伴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养成问题意识。
多问“为什么”。
()结合课堂内容,拓展阅读面,比如文化理论、绘画、音乐。
、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美学四讲》。
、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小时。
、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需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严禁照抄、剪贴他人文章。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说明课程结束前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