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5篇《白杨》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学反思1《白杨》一课,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西部》主题的第3篇课文,文章主要表达了对扎根在西部边疆的白杨的热情赞美,以及对扎根西部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的深情歌颂。
文章通过父亲与子女的语言对话描写,层层提示了白杨的高贵品质,让年幼的子女了解到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且暗示启迪孩子们甘愿做白杨精神的人,不软弱不动摇,坚强无畏地在西部扎根、成长!为更好地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在授课中我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前调查白杨的一些资料,并在课始让学生做了充分的交流,学生说得比较笼统,大都是高大、笔直等特点。
我又迅即在课件中展示了白杨的部分图片,让他们了解到了白杨在西北荒漠地区还具有抵挡风沙、保护环境的作用。
直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直到了鲜明的教学效果。
为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思想与内容,课堂中我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感知朗读领会课文梗概,如配乐深情朗读理解爸爸赞扬白杨的一段话,更加成功的是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模拟扮演爸爸和可爱的子女,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式的读,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指导朗读上爸爸的话要深沉,要充满期望,子女的语气要满含着好奇与疑问,要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本堂课真正上出了语文味!课文的末段刻画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为此这让学生充分朗读后,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这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张宇航同学一向才思敏捷,他郑重的回答到:“老师,通过这段话,我感受到了爸爸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儿女!”我转得也快,立即忙问:“说说看,怎么会读出疼爱呢?”宇航说:“那高大的白杨象征着爸爸,几棵小树依在大树旁边,多么让人感动!这是爸爸对子女的爱,不管风沙多大,爸爸总会与子女们在一起!”未等话音落下,全班响起阵阵掌声!本课还值得一提的是写法的领悟,作者袁鹰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歌颂了西北边疆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为此课外作业我设计了让同学们学习这一写法,借物喻人去描写一种事物以此歌颂一部分可歌可泣的人物。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6篇
人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6篇》,快快拿去用吧!人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建设*的志向;同时期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建设*的志向;同时期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方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德。
一、抓思路课文的作者是依据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挨次来组织文路的。
文中奇异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化。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
在本堂课,我依据课文内容细心支配同学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殊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同学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关键词句即“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归纳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白杨》教学反思 1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__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__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
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__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
__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
__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
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
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
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
《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心无旁骛是首要的,这样的反思才具备价值,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
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通用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通用7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1《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
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
”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21、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
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
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优秀4篇)
白杨教学反思(优秀4篇)白杨教学反思篇一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
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
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
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
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送大家。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建设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外表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起来。
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根本到达了。
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
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妈妈也在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人;他们“只知道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到达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核心提示:《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
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
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
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
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
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
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最新《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15篇1、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
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
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2、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悟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读爸爸说的有关白杨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然后,让学生仔细分析这段话,一共有几句,分别说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朗读,理解进行总结,最后再节流,说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引领加以点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人教版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快快拿去用吧!人教版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1《白杨》是五班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忱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
教学重点是要让同学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同学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同学在教材所供应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
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宠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困难困苦的精神。
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同学来说,距离较远,同学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建设*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鄙视之情。
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同学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觉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
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同学,关注同学的学习爱好、学问把握、力气培育、关注同学的将来进展。
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
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同学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同学的学问、技能将获得进步,甚至会产生飞跃。
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公正的'对话,老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同学自己探究领悟,获得新的学习阅历,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篇一」案例背景: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
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
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为什么笑?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
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师:孩子们,再想想。
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
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白杨》教学反思 1今天讲了一节教研课,课文是《白杨》。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__,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整节课下来,教学思路是备课时的思路,但自己感觉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课后王副校长还认真地给我评了课,系统的总结了优点和不足,也是我在教学上能更清晰一些。
优点:1、课文读得很通顺。
2、注重希望生的学习。
3、词语处理到位。
4、主要内容上孩子有了概括的能力。
5、孩子具备了查阅课外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王副校长说:综合这几点能看出孩子们预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的很到位、扎实、实用性很强。
6、朗读很实,有pk读,指名读;齐读。
7、课堂结构把握很到位。
8、能渗透孩子们一些写法。
不足:1、自主时间有些短,要根据课文的长短定。
2、小组交流时目标再明确些。
可以说: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及写的感悟。
3、过渡语语言要严密:你有哪些优美的语言送给白杨。
4、理解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总结白杨的特点。
5、体会父亲的心声时,没有结合文中的句子去体会。
最后王副校长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支了几招。
三个坚持:1、坚持预习。
2、坚持抓__重点训练、理解语言文字、朗读。
3、坚持质疑环节。
一个切记:不要脱离语言文字。
一个希望:让孩子说话大大方方。
其实我是一个很钝的人,我真的发自内心想把孩子们锻炼得更厉害。
但能力有限、悟性不高,从我个人角度对孩子们还会有一些影响。
但我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们的指点、同事们的帮助。
在他们的帮助、指点下,我会尽量弥补给孩子们带来的“损失”。
《白杨》教学反思 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树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语文教学反思(2篇)
《白杨》语文教学反思《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
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语文教学反思(2)《白杨》是由山东省考试研究院编写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以描写抗战时期农村女性白杨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她坚强、顽强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白杨》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教学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3、〔白杨〕教学反思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依据课文内容确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主,读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为重点分解教学目标。
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
在目标整合问题上,我确定了三重目标:首先是以文章开头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了解白杨树生命力坚韧、适应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和心愿。
接着借爸爸的话转入到父亲“托物言志〞的教学上来,通过“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出健壮的枝干。
〞了体会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最后以课文结尾中大白杨和小白杨的关系,联系借物喻人的写法,启发学生自己体会孩子们将会怎样?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通过整合目标的迎领指导,分解目标的具体步骤,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也较为突出。
.。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1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2《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
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
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
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
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
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五年级下册白杨反思(实用5篇)
五年级下册白杨反思(实用5篇)1.五年级下册白杨反思第1篇《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突出的亮点有三个:一、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建设者产生内心的敬佩。
(1)课前搜集大量丰富的资料和图片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首先让学生查询戈壁滩环境恶劣的资料和图片。
让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
如,大戈壁的气候差,水资源缺乏,蚊子多,建设者们住在地窝子里等等,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好这些资料为学习白杨和建设者们的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其次让学生搜集关于建设者们的资料,如开采克拉玛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进喜以及太多建设者们感人事迹的资料和图片,在第二课时的拓展中,孩子们均能联系新疆环境恶劣以及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去体会,内心对建设们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乐的渲染、照片的升华,感情的朗读为深入感悟课文做基石。
特别是在最后升华的时候,我播放的一组大西北今夕对比的照片让学生来欣赏,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因为有了建设者们用辛勤汗水默默无私的奉献和浇灌,曾经荒凉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而让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启迪,很多学生举手纷纷表达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如,有的学生这样说:“建设者们,没有你们夜以继日的忘我劳动,新疆也不会那么繁荣,你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春。
我由衷地感谢你,敬佩你。
”二、开放式拓展阅读开启学生丰富的思维。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主题阅读,在这一节课中,因为白杨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给学生在课堂上推荐阅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帐篷》,另外一篇是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帐篷》采用集体阅读,分别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这首小诗歌我改变了以往的拓展阅读方式,我没有给学生固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而是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自己阅读后进行交流,交流的主题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我没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师没有设定大问题下,学生自由表达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像帐篷一样的建设工人,他们随时顺应祖国的需要,修筑铁路,建筑楼房、开垦大坝等等,为国家的建设甘心情愿地付出。
【最新】《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篇1《白杨》是一篇抒情散文,此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文笔清新流畅,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优秀教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西部的了解以外,还要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课文以白杨为线索,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体会__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
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
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
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
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
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新疆建设兵团,一个陌生的称呼,一个现代孩子所不知的团体。
欲解读课文,必须走近那个特殊的年代,了解那群可敬的人。
于是,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五十年代的新疆建设兵团的由来,观看老照片,目睹他们艰苦的生活,见识他们冲天的建设热情,激发他们的情感,点燃孩子们心中的读书热情。
戏份备足了,出示自学提纲:1.文中依次写了()的白杨,特点是();()的白杨,特点是();()的白杨,特点是()。
2.找出文中描写爸爸深情的词语,用心读一读,说说这些神情变化的原因。
3.“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什么?“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不知道什么?4.“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一遍遍读,冥思苦想,也写了一些想法,但只有部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学生写出了一点有深度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很茫然。
这几个题,我是绞尽脑汁,翻遍名家教案才确定的,没想到结果却是如此,我的心里很失落。
题目太难了?课文读的不熟?解读能力太差?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大家一起预习。
很多孩子理解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车窗外的白杨”“铁路线上的白杨”,我适时点拨,其实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哪里的白杨,有的孩子恍然大悟,都是“戈壁滩上的白杨”。
再引领孩子们引申出“爸爸眼里的白杨”“爸爸心里的白杨”,确实有难度,对于特点的总结就更是难。
但是,先易后难,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