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 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 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 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 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 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正面)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 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 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 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 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 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 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 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 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 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 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 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语文 江珊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课件
第一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 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 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 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 笔。
面对国家危难,郑国君臣都有怎样的表现?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禁暴、戢兵以及安民、和众,这四项和《左传》 中强调“止戈为武”的思 想是一致的。暴是制止暴乱,戢兵是息兵,停止军事行动。
保大、定功、丰财,这三项指 出了发动战争的功利性目的。
除此之外,《左传》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也都践行了武德,此时的武德以儒 家文化为主。
课后作业
本文体现了烛之武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请尝试为烛之武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
短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文言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来)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晋侯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 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侯的退兵理由?
课外延伸之——春秋时期的武有七德(武德)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提出“武有七德”,楚子曰:“非尔所知 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 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 何以示子孙?”
词类活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教案】高一语文《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讲解第一段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讲解第二段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
答案示例: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 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任务二 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 五问? 参考答案:一问:越国扩疆,易乎? 二问:亡郑陪邻,值乎? 三问:东行有朋,害乎? 四问:朝济夕设,信乎? 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2.语言若使用恰当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直击要害的劝说能化干戈为玉帛。请感受烛之武劝说中能审时度势、 精准把握对方心理的劝说技巧。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的“传”意思为“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左传》是一部对儒家经典《春秋》进行注释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标题是编者后加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 事件作为标题。
示例:那天,妻子做了许老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许老吃不下。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 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 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 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封”是“疆界”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退”是动词的使 动用法。
02 教学课件_烛之武退秦师1(第2课时)
辍耕之垄上 ( 动词,往,到……去 )
其 焉
君知其难也 ( 指示代词,那
)
共其乏困 ( 代词,指代使者
)
失其所与 ( 代词,这里代指自己的 )
吾其还也 ( 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代词,哪里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疑问代词,哪里 )
②勇士。两军交战,胜败难料;出使秦师,生死未卜。烛之武“夜 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凸显了他的 “勇士”性格。
③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 与的小恩小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 烛之武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侯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 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 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 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 “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阙秦以利晋 C. 夫晋,何厌之有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陪:增加 阙:侵损、削减 厌:讨厌 敝:损害
解析:厌,同“餍”,满足。
2.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 君知其难也
③ 共其乏困
④ 又欲肆其西封
⑤ 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 失其所与,不知
杞( 陵氾( 夜缒(
知识梳理
重要字音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点点温柔[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补充一:佚之狐形象
他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 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 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他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 ,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 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 不同凡响。
温 故 入 新 难 点 突 破
温 故 入 新
难 点 突 破
首先在行文上交代了烛之武是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从烛之武的心理活动考虑,他的这句话一是向郑文公 发发牢骚,表达自己未被重用的不满,更是借此向郑 文公求得更多的谈判自主权。郑与秦的谈判不可能完 全如《左传》所载,只凭烛之武短短几句话就让秦国 撤军,因为军国大事不同儿戏,谈判一定会比较艰苦, 所以烛之武必须从郑文公那里得到谈判的灵活处置权。 另外,尽管烛之武对郑伯有所不满,但国难当头之际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出使秦营,也表现了他的深明大义、 以国事为重的性格特点。
感 知 形 象 形 成 自 我
补充二:郑君形象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 ,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 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 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 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探 讨 写 法 写 作 指 津
(1)善用伏笔和照应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文中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地方, 并简要分析。
① 秦晋围 郑的原因 是郑国 “ 无礼于 晋 ,且贰于楚 也”,这说明秦国与郑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 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烛之武 “夜缒而 出 ”,照 应了上文 佚之狐的话 “国危矣”。 ③“子犯请击之”与上文“秦伯说,与郑人盟”相 照应,写出了秦晋两国围郑,看似联合行动,实则 貌合神离。 总之,本文善于运用伏笔与照应,使故事的发展 既波澜起伏,又在意料之中。
烛之武退秦师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熟读并能翻译课文,。
2、疏通文意,分析烛之武人物性格特征。
3、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1.重点:熟读并能翻译课文。
2.难点: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二、深入学习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3、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三、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及意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2、翻译下列句子①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许君焦瑕,朝济而西设版焉,君之所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①阙秦以利晋②越国以鄙远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词类活用的句子是()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C、晋军函陵D、公从之四、迁移运用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03 教学课件_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2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其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③ 以其无礼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郑国,代词)
要点解读
1.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 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重点词语积累
①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焉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重点词语积累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重
出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
场 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
义的一面。
要点解读
3.烛之武说服秦君的四点理由: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
重点词语积累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鄙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重点词语积累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 jué )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2.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 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 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
[明确] (1)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 其于晋无礼”) (2)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课堂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赏析】 本诗写出战争的残酷,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 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文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第9页
烛之武退秦师
曹县三中 赵秀华
2021.03.18
学习目标
• 1、在诵读中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知识
第 二课时
•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说话艺术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烽火四起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歌,本文将制定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气息的战争题材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会先放一段短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随后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背景介绍烛之武,即战国末年楚国将领烛和武。
当时,秦国兵锋所向披靡,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正准备南下攻打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国国君春申君派遣烛和武前往阻击秦军。
在烛和武的英勇抵抗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楚境,明确了双方的强弱。
第三步:作者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是楚国名士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宋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绝代好手,在文坛和军事上都享有盛名。
他的《九辩》被誉为古代修辞学的杰作,而《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四步:分析诗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歌。
首先是诗歌的结构,它是一首十四言古体诗,共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最后句言状突出的中心思想,各自逐层递进,构成了整首诗歌的精彩情节,展现了楚军抵御秦军的历程。
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具体表现在对三大元素的描绘上:火、烟、战鼓。
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烽烟柳暗了天空,鼓声激荡人心。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手段,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心理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步:课堂互动1.请同学自主搜索一些《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解读一下意思并分享给大家。
3.分组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交换各自分析的结果。
第六步:课后作业1.整理自己课上做的笔记,重新拓展一下思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8.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 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 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 是因为个人之“利”。
烛
之
武
退
《 左
秦
传
》师
1.晋国被围攻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
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君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 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 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做了铺垫。
3.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烛之武退秦师》从 哪里可以看出“春秋无义战”?
1.战争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 2.礼乐崩塌:这个“无礼”站不得住脚。 周朝的 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各诸侯 国的爵位并不一样,但其自称往往并不严格按照 爵位来称呼,很多诸侯国的君主都自称为“XX 公”,其实其爵位并不是公爵。 3.战争的实质是侵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 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 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 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 (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 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 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 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 责任。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讨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
有政治家的风度。
布置作业: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 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 物?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 的看法。
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 六个男人关于一场战争的对话、、、、、、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氾南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晋侯 子犯
烛之武
佚之狐
郑伯
秦伯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晋侯 子犯
逼退晋军 烛之武 说退秦军 秦 伯
佚之狐
郑伯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 并晓 之以理;
二是,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 爱国思想且 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夜缒而出
突出当时的危急形势 表现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退秦师?
秦 晋
函陵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郑 氾南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
解
析 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越国以鄙远——困难
灭郑无益于秦 (争取结盟)
亡郑以陪邻——失策 行李之往来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共其乏困
于 秦 有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 益
晋有野心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不
(离间)
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以史鉴秦”——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指责晋国 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过河拆桥。
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语气时而真诚,时而委 婉,时而舒缓,时而激愤。终于使为“利”而来的秦
结
军,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
论
并且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守城。这些都充分显 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论辩和说理艺术。
第二课时
《左传》
一.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
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学
二.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
习
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目
三.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
标
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
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概括 本
结局,总结文章层次结构。
环境烘托:大军压境,不顾年迈, 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
解
析 形象?
【烛之武】 辩士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烛之武劝说词)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辩士形象 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课件
文言 虚词 卡片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
第二组:【古今异义】
文言 实词 卡片
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பைடு நூலகம்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文言 虚词 卡片
第三组:【一词多义】 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文言 虚词 卡片
第四组:【一词多义】 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文言 句式 卡片
第六组:【特殊句式】
⒈是寡人之过也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左传》
课前检查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情节归纳:用四字短语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秦穆公,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辩士
为烛之武写颁奖辞
拿出纸、笔,四分钟时间!40—60字
分别从“志士”、“勇士”、“辩士” 方面为烛之武写颁奖词,做到面面俱 到!
永远的烛之武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 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 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 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 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 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影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 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 喝彩!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分 析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利晋、害秦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利 害
、 层 层 深 入
“邻之厚、“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形象
·他说:亡郑无益于秦,晋厚秦薄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历史上的晋惠公忘恩负义 晋的贪婪必使矛头指向秦 ·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位能言善辩的:
晋师撤离
问题探究
·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1、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 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 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 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 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 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 说退秦师的成功。
夜坠而出闯秦营,勇纾国难; 三寸短舌退秦师,慷慨陈词。 纵然岁月相隔千年,他,烛之 武,依然傲如丰碑!
丰碑永存!!
谢谢大家!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 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 烛之武义无反顾独入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说秦之际,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 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 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 千年看去,他依然屹立在这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