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通信网络中IU—CS接口IP化承载组网浅析
3GNGN承载网络
第一部分3G/NGN承载网第1章3G/NGN网络发展趋势按照ITU-T建议G.NGN-overview的最新定义,NGN(Next Genaretio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各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宽带且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服务提供商;支持通用移动性,允许为用户提供始终如一的、普遍存在的业务。
可见下一代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网络角度,实际涉及了从干线网、城域网、接入网、用户驻地网到各种业务网的所有层面。
如果就业务网层面而言,则下一代网指下一代业务网。
如果涉及接入网层面,则下一代网指各种宽带接入网。
如果涉及传送网层面,则下一代网往往指下一代智能光传送网。
一句话,泛指的下一代网实际包容了几乎所有新一代网络技术。
从业务和技术层面看,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冲击来自两个领域,即移动业务和IP 业务。
以中国为例,中国移动业务对固网业务的替代速度是世界最快的之一。
首先,移动业务总收入已于2003年2月超过固网,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其次,移动总用户数已于2003年10月超过固网总用户数,年均增幅是固网的2倍;第三,尽管移动本地通话次数还未超过固网,但通话时长已经超过固网,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这一超越的大国。
这一趋势与全球通信业务的演进趋势是一致的,简而言之,移动网在语音业务上对固网的替代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从IP业务对固网业务的冲击来看,IP业务正在以远高于固定电话增长的速度增长,2004年9月底,中国省际干线IP业务带宽已经是语音的10倍,预计未来5年骨干网带宽需求年增长率仍高达80%以上。
运营商通信骨干网上的业务流量主体确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然而我们面对的严酷现实是:由IP业务带来的带宽的消耗速度远快于流量和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传统电信商务模式遭到严重的挑战。
1.1 移动网络发展方向从目前电信网的发展看,IP将逐步取代传统的TDM、ATM成为主宰。
3G接入网IP承载解决方案
虽然Backhaul的IP化趋势不容质疑,但对于很多即将部署3G网络的运营商来说,原来预留的部分光传输资源不能浪费,而且老的SDH传送网络很可能会逐渐转移到新的Backhaul网络上来。
所以,新的Backhaul网络必须有能力包容PDH/SDH。
将来的运营商都是综合型的服务提供商,而目前数据通信的业务收入在整个通信行业里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0%。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在已经开通3G业务的国家里,话音业务仍然高达85%。
因此,未来几年内3G业务应该是以话音业务为主导,同时数据、视频业务迅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的Backhaul 网络资源会有一段时间比较富余,此时能否提高资源利用率,即充分利用光纤资源、基站资源来提供尽可能多的业务成了提高运营利润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Backhaul除了承载3G话音业务之外,完全可以用来同时承载企业专线、居民接入、移动话音、移动数据等多种业务,实现固网和无线网络接入网的共享。
这些明确的需求对IP Backhaul网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类似SDH的时钟同步能力;∙高可靠性;∙传统的ATM/TDM业务支持能力及灵活的新业务扩展能力;∙更高的传送能力;∙更低的建设、维护成本。
尤其是前两点,一度被认为是IP网络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IP RAN最大的障碍。
不过,随着一些新的IP 技术的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华为公司正是这种改变过程的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其高效经济的IP RAN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于多个大型运营商。
华为公司IP Backhaul时钟同步解决方案目前在IP Backhaul网络上,可以使用的时钟同步技术主要有同步以太网技术和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两种。
同步以太网技术同步以太网是一种采用以太网链路码流恢复时钟的技术。
因为以太网是一个异步系统,不需要高精度时钟也能正常工作,所以一般的以太网设备都不提供高精度时钟。
但是这并不是说以太网,不能提供高精度时钟。
3G核心网CS工程实施经验介绍v31
第7页
二、各阶段内容简介
工程启动阶段 工程设计阶段 工程实施阶段 业务集成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 业务割接阶段
1、CS工程实施流程图
开始 施工前准备
软件调测
硬件安装
准备业务集成
硬件安装验收
结束
第8页
二、各阶段内容简介
工程启动阶段 工程设计阶段 工程实施阶段 业务集成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 业务割接阶段
二、各阶段内容简介
工程启动阶段 工程设计阶段 工程实施阶段 业务集成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 业务割接阶段
3、工程实施的注意事项
技术文档准备。工程实施前需确定各类网元的测试方案、数据配置规范、调测记录和验收文档。 数据资源需在软调施工前确定下来。 各类网元的数据配置需符合数据配置规范中的要求。 软调施工需严格按照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并如实填写调测记录。 厂家需提供信令追踪工具,并对Mc、Nc、Nb、Iu_CS等接口进行信令跟踪。 厂家需提供详细的计费格式并与业务支撑中心确认;计费系统是否需要改造;在做计费拨测表
Gn
GGSN
SS7/TDM ISUP/TDM
Gi
HLR LSTP
传统网络
Intrane t/
Interne t
MSC分为MSC-Server和MGW,MSC-Server完成用户移动性管理和呼叫控制,MGW 完成话务转接和IP、ATM、TDM协议适配。
信令支持IP方式,语音承载支持IP/TDM/ATM三种方式。
3G核心网 CS域工程实施经验介绍
2006年1月
第1页
课程内容
一、概述
(一)CS在WCDMA网络中的位置 (二)CS网络的新增接口及其协议、承载方式 (三)工程实施流程
3G核心网-网络接口及协议
The BICC Bearer Control Tunnelling Protocol is a generic tunnelling mechanism for the purpose of tunnelling Bearer Control Protocols (BCP) over the "horizontal" BICC interface between CCUs and the "vertical" CBC interface between CCU and BCU.
Call Control Signalling (BICC protocol)
Incoming procedures
Call Service Function (CSF)
Outgoing procedures
Call Control Signalling (BICC protocol)
Bearer Control Signalling
13
BICC网络定义的呼叫业务功能
呼叫业务功能—节点(CSF-N) 实现窄带和BICC之间的互通,向对等的CSF传送呼叫特性,调用 BCF-N实现窄带业务的传送 呼叫业务功能—转接(CSF-T)
建立和维护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在对等CSF之间中继信令,调 用BCF-T实现窄带业务的传送
BCF
BCF
Bearer
XXXX3G技术培训
17
BICC承载建立方式的种类
前向承载建立方式(Forward Bearer Setup)
非隧道方式(No Tunnel case) 快速隧道方式(Fast Tunnel) 延迟隧道方式(Delayed Forward Tunnel)
三网融合下的接入网技术浅谈
三网融合下的接入网技术浅谈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网络所能实现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随着近些年来数字技术基础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高。
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需求也推动了三网融合的发展。
文章探讨了三网融合下接入网技术的构架以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三网融合;接入网;EOC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8-0052-01“三网融合”指的是由电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电视有线网络相结合,使得三者可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做到对信息网络的逐步提高,确保“三网融合”能够在网络资源共享环境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降低重复建设活动的开展,保障它可以拥有更高水平的适应能力,以此来增强高速宽带的实际运用水平,确保多媒体交互平台得以被有效建立。
它的特征表现为:当技术被使用的时候可以呈现出更高水平的趋向性,以此来保障网络交流可以相互交联,让业务工作得以相互渗透,产生交叉作用。
让应用层得以在统一的IP协议下产生经营活动的多样化模式,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媒体选择内容,满足其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建立统一的目标。
因此,让“三网融合”可以成为入网技术的发展目标,即为本文的探讨内容。
1 三网融合的接入网架构就电信与广电的接入网络差异来说,其最大区别在于其接入媒介之间的差异化表现,特别是在其接入的最后一段距离(1 000 m以内)。
电信网是由双绞线为主,而广电网络是以同轴电缆为主。
再者,按照场景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划分,电信与广电二者的接入网络主要有FTTN、FTTB以及FTTH这3种模式。
其中,电信网络的构成需要由双绞线、光纤等作为接入媒介,广电网络的构成需要由同轴网络与光纤来作为接入媒介。
当其,电信网络正在逐步提高光纤的使用效率以及来降低铜线的使用比例,以此来最终让电信得以成为FTTH 的代表模式。
广电的目前改造重点集中于开展双向改造,所以,会主动地加强对同轴电缆以及光纤等接入媒介的运用,紧随FTTH的建设脚步,固然广电会慢于电信网络一个阶段,可是当前广电的建设内容依旧突出了对光纤基础的建设与完善,确保其能够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借助于EPON+LAN这一建设模式来提高自身的行业影响力。
浅谈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浅谈 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摘要:本文以5G移动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2G-5G网络架构的演进,分析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为通信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5G;网络结构;关键技术5G作为4G技术的“升级”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5G是一个更聪明的网络,而4G的网络是一个预定义的网络。
这个聪明的网络不光体现在网络架构上,还体现在采用的关键技术上。
与2G/3G/4G网络相比,5G 网络架构是一个更加灵活、智能、高效和开放的网络系统,要求5G接入网与核心网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逻辑功能界面清晰,但是部署方式却更加灵活,甚至可以融合部署。
此外,由于引入了SDN、NFV等多种关键技术,5G可以根据你的需求,不停地变形,找到你个人最需要的业务。
本文重点从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两个角度进行5G介绍。
1.2G-5G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演进随着公用移动通信网络从1G到5G技术不断的发展、业务不断的演进,网络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对比2G-5G系统网络结构的演进过程,变化主要有5个方面:(1)整体架构名称的演变2G到5G的网络架构分成了终端、无线接入网以及核心网三个部分,但是具体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2G网络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组成;3G网络由用户设备UE、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CN组成;4G网络由用户设备UE、无线接入网RAN、核心网EPC构成;5G网络由用户设备UE、无线接入网NG-RAN、核心网NGC构成。
(2)基站系统的演进2G基站系统称为基站子系统BSS,由BSC基站控制器和BTS基站收发信台组成。
在一个BSC下有多个BTS,BSC主要完成无线信道的分配、BTS和MS发射功率的控制以及越区信道切换等功能。
BTS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功能,受BSC控制。
3G基站系统称为UTRAN,由RNC和NodeB组成。
在一个RNC下可以有多个NodeB。
RNC是交换和控制单位,实现无线资源管理和控制功能。
解析三网融合广电标准的HINOC关键技术
分析Technology AnalysisI G I T C W 技术102DIGITCW2021.031 H INOC 技术介绍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技术(简称为HINOC ),是“三网融合”方案中将光纤网络同家庭用户之间进行传输解决的有效方案,其在光纤到楼的网络结构基础上,能够进行楼道、小区内部电缆信息网构建。
该技术应用优点在于不需要对入户电缆线路进行改造,就能够完成多种高速数据业务双向传输工作,成为“三网融合”工作中的便捷解决方案。
2 “三网融合”广电标准的HINOC 关键应用技术2.1 H EVC 技术HINOC 技术在“三网融合”工作中的应用技术特点,便是其能够支持不同频段的“多模”作业,其并不只是在速度上进行单方面提升,相应的数据流通及帧率都有一定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将信息源进行压缩,其编码标准就要重新划定,才能够满足广电标准技术需求。
传统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常采用MPEC-2编码模式,其能满足数据处理的基本需求,但无法进行信息源压缩。
而HEVC 编码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信号压缩效率,其压缩编码为H.265,在这个技术编码标准下,能大幅度提升“三网融合”中电视的视频码率。
2.2 M AC 协议技术“三网融合”广电标准的HINOC 技术应用,需要兼顾性能、业务、效率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性能方面,应研究多信道体制下的MAC 层联合规划,改革过去固化宽带分配模式,强化业务的可靠性,增强业务延迟保障策略。
其次,在业务方面,HINOC 技术网络能够支持不同需求层次的QoS 需求,只需要MAC 协议技术进行高性能保证,以及协议复杂度。
最后,在效率方面,MAC 协议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开销,提高信道利用率,增强HINOC 技术对于“三网融合”工作的作用效果。
此外,MAC 协议技术应用,还有利于研究协议分层模型和组网方式,高效的双工多址接入方式,为HDTV 、3DTV 和其他高速业务进行服务。
3g核心网承接方案
3G核心网络的IP承载网络解决方案摘要传统的通信技术已经在朝着IP方向发展了。
而今IP也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第三代(3G)无线通信网络将采用以IP为核心的骨干网来传送基于IP的数据和语音新业务。
这个新的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可以使网络运营商通过IP的应用和服务迅速获取新的收益。
关键词:3G核心网络,IP承载网络,解决方案1. 概述在传统的语音网络中,所有的智能成分均集中在同一个网络里,而在基于IP的新型网络中,建立一个核心网的目的就在于把大范围的主机托管业务连在用户接入网络上。
现在,运营商面临着3G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
健壮而高效的3G核心网络结构有利于推动无线网络的增值服务和功能的增加。
因此部署3G 网络时,核心网的建设是很关键的部分。
运营商必须扩大其业务范围,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3G无线通信没有单一的“杀手锏”,过去无线网上无法实现的功能,而现在可以利用IP核心网络实现众多应用的组合,客户通过访问这类服务的简易性和灵活性来评价移动运营商。
3G体系中,Cisco的IP核心网络的基本结构相对于网络业务关系紧密,但这种结构与当前使用的接入技术是相独立的。
它采用IP是为了在网络内部结合客户/服务器技术进行网络的控制和传输。
因而使移动用户感觉置身于早已熟悉的Internet环境里。
无论是3GPP还是3GPP2,它们所定义的核心网络最终必将是全分布式的、全IP多媒体网络体系结构。
无论采用何种无线网络技术,它们的技术演进方向将是:在移动终端信息交流的源与目的之间,话音和数据自始至终都是以同一种方式进行处理的,而IP则是这个统一化的技术平台。
3G核心网络的解决方案应该在充分考虑网络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具备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TE)、服务质量(QoS)以及虚拟专用网(VPN)的功能,并可以满足运营级安全性和高可用性要求,本文将就上述几个方面对3G核心建设进行介绍。
3G移动通信网络介绍
30
3G无线网络特点与运营
资源利用 时间与地域特征明显,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不均衡 容量瓶颈 管道资源的稀缺性,采取精细化的QOS控制策略。 用户行为 业务多样性,用户行为复杂,针对性的技术
关键技术
码分多址
显著提高容量
作用
Turbo信道编码 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与容量
调制方式
上行BPSK下行QPSK(16QAM/64QAM),提升速率
扩频通信
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高,低发射功率,提高容量
加扰
增加保密性
快速功率控制 减少干扰、节省功率、增大容量
多用户检测 降低了多址干扰,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
• IMS • HSDPA:14.4Mbps
3GPP Rel5
• HSUPA • MIMO
3GPP Rel6
HSPA+:21Mbps
3GPP Rel7
DC:42Mbps
3GPP Rel8
2000/03
2001/03
2002/03
2004/06 2007/06
2008/12
WCDMA系统控制面协议栈
UE
Node B
RNC
CN
CC
SM
MM/GMM
RRC
RLC
MAC
L1
Uu
NBAP
L1
Transport Layer
RRC RLC
MAC NBAP
…
Transport Layer
RANAP
Transport Layer
CC SM MM/GMM
RANAP
Transport Layer
Iub
Iub口IP化组网配置介绍
TD产品支持部
目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录
技术背景 设备硬件配置 组网场景 组网数据规划 设备配置说明 网络操作维护 典型问题分析
秘密▲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第一代 80年代 模拟
AMPS TACS NMT 其它
第二代 90年代 数字
目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录
技术背景 设备硬件配置 组网场景 组网数据规划 设备配置说明 网络操作维护 典型问题分析
秘密▲
设备硬件配置
因组网配置与系统接入设备密切相关,这里按照三期 招标大容量RNC配置及其B8300为参考进行说明。 按 V2.00.300 固 化 配 置 书 要 求 4/5-6 、 4/11-12 共 4 块 GIPI单板目前空闲,可以作为各地Iub口IP化改造临时 使用接口单板。
NodeB 局向优 选资源 框策略 偶联归 属模块 业务与 承载关 系配置 IuB口业务类型与承载类型关系 、IuB口公共信道与承载类型关 系、IuB接口NBAP信令与承载 类型关系
与Iub局向、路径、路径组同一模块
IP
秘密▲
冗余与备份规划
组网场景 2.1 冗余类型 单板主备 (此场景3.10版本不推荐) 推荐配置 1.如果Iub口需要与PTN设备对接备份配置,则只支 持主备模式,相邻槽位GIPI单板主备模式,PTN侧 可以起端口主备方式进行对接; 2.此场景下Iub口备份只能保护RNC接口板到直连设 备侧,无法实现端到端保护; 1.一个资源框内所有Iub口GE物理接口捆绑成一个聚 合端口,聚合端口配置On模式; 2.RNC本端负荷分担类型按默认源/目的IP配置; 1.此场景不推荐采用,正常情况推荐利用2.1方式替代 ,除非遇到PK场景; 2.此场景下推荐2个GE物理接口配置为一个聚合端口 ,成员端口配置BackUp模式不同优先级,只有最高 优先级成员端口有效; 此场景仅仅影响RNC内配置接口IP的个数,冗余备 份策略可以参考2.2.1和2.2.2进行 动态LACP方式 1.本文档默认RNC与PTN设备直接连接中间不经过有 源设备; 2.如遇到特殊场景,可以通过RNC/PTN配置动态 LACP方式进行端到端的保护,聚合端口内成员端口 启用动态聚合方式,超时时间设置为短定时(3S)
3G接入网的IP化趋赞
T 技术广角 … … … … … … … … … ・
一 e c h il I g y a n o I8 - a ro o l P t - ¨
3 接入 网的 ● G P化趋势
王 哲 中国移 动通 信集 团广 东有 限公 司规 划技 术 部工 程师
巨大成功。同时 , 简单易用的 I 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普及 P
到其他通信领域 , 包括 3 G移动通信。 我们看到 ,G P 3 P 组织
在3 G网络 逐渐 引入 I 输技 术 , 心 网在 I 上 已经有 P传 核 P化 所作 为 。R 4软交 换思 想将 电路域 从传 统 的 T M 架构 转变 D 为 I 构 , 在 广东 移 动 网络 建 设 中已初 见 成效 , 作 为 P架 这 而 3 G网络 最 重要 的接 入 网系统 , I 趋势 也渐 行 渐至 , 其 P化 业 界称 之为 I— A P R N。
异化的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业务。为了满足人们 的 需求 , 2 世纪 8 年代至今 , 从 0 0 无线移动蜂窝技术不断向前
发展。8 年代初 ; 0 业界开始引入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实现
语 音业 务 ;0年代 末 , 8 引入第 二 代移 动数 字通 信并 向 25代 .
平滑演变 , 可以提供速率为 10 2 0 b /的电路和分组数 0 ~ 0 is kt 据业务 ; 如今 ,G网络将进一步提高数据业务速率。 1 3 图 反
13 G接入 网 I P化的动力
11 传 输带 宽需 求压 力陡 增 .
Ke ors 3 ac s ew r , P R yW d : G, c e sn t ok I — AN, u Ib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日益提高 , 在无线通信领域 , 语音 业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 的 日常需求 , 高速率 、 多样化 、 差
三网融合于IP网
互联网通信技术与应用三网融合于IP网摘要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当年开始试点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
这使得在1998年就已经提出的“三网融合”破冰的时刻终于到来。
本文分析了三网特点和宽带IP网承载三网的方法和趋势。
关键词三网融合,IP网,以太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其中互联网是核心。
从实现方式上看,三网融合一种是指相同的服务和内容既可在广电网又可在电信网上被提供;另一种是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配合。
现代IP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三网融合、发展统一的IP核心网提供了技术基础,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IP协议支撑的宽带网络,即宽带IP网。
1三网现状分析1.1电信网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用户已超过2亿,约占全世界的1/4,成为世界第二大电信网。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为电信网提供了一种准宽带接入方式,它无需很大程度改造现有的电信网络连接,只需在用户端接入ADSL-Modem,便可提供准宽带数据服务和传统语音服务,两种业务互不影响。
非对称是指用户线的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不同,它可以提供上行1Mb/s,下行8Mb/s的速率,3-6km的有效传输距离,比较符合现阶段一般用户的互联网接入要求。
目前我国电信网络正在进行改革,在固定网络中采用软交换技术替代传统的PSTN技术构建下一代网络即NGN。
与此同时,在移动核心网中,移动软交换的相关设备及技术也正在逐步被引入,而这些新技术都是基于IP技术的,可以说传统TDM 电信网的演进方向是向全IP网络演进。
在某种意义上,采用IP技术的软交换技术是传统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向全IP通信网演进的初级阶段,而最终移动网络将演进到IMS 即IP多媒体子系统,传统固定网络在IMS时代与移动网络相互融合则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演进并融合的高级阶段。
1.2互联网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CS域)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C S域)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N e t l o g S y s t e m(D a t a C o m b i n i n g S e r v e r P a r t)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前言 (III)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4 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7)4.1 系统描述及系统结构图 (7)4.2 接口功能 (8)5 接口协议 (10)5.1 SDTP实时通信协议 (10)5.1.1 消息类型 (11)5.1.2 消息结构 (12)5.1.3 连接管理流程 (12)5.1.4 连接管理消息 (14)5.1.4.1版本协商verNego (14)5.1.4.1.1请求 (14)5.1.4.1.2应答 (14)5.1.4.2链路认证linkAuth (14)5.1.4.2.1请求 (14)5.1.4.2.2应答 (15)5.1.4.3链路检测linkCheck (15)5.1.4.3.1请求 (15)5.1.4.3.2应答 (15)5.1.4.4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16)5.1.4.4.1请求 (16)5.1.4.4.2应答 (16)5.1.4.5链路释放linkRel (17)5.1.4.5.1请求 (17)5.1.4.5.2应答 (17)5.1.4.6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XDRRawDataSend (17)5.1.4.6.1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请求 (17)5.1.4.6.2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应答 (18)5.1.4.7CDR/TDR信令数据通知notifyCDR/TDRData (18)5.1.4.7.1通知请求 (18)5.1.4.7.2通知应答 (18)5.2 FTP文件传输协议 (19)5.2.1 接口说明 (19)5.2.2 应用场景 (19)5.2.3 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19)5.2.4 校验规则 (20)5.2.5 FTP文件管理 (20)5.3 告警事件上报接口 (20)5.3.1 接口协议 (21)5.3.2 消息结构 (21)6 CDR/TDR数据结构 (22)6.1 CDR/TDR信令数据相关数据结构 (22)6.1.1 A/IU口呼叫事件VoiceCall_Event (22)6.1.2 切换事件Switch_Event (23)6.1.3 开关机事件PowerOnOff_Event (23)6.1.4 位置更新事件LocationUpdate_Event (23)6.1.5 短信呼叫事件SmsSendRecieve_Event (23)6.1.6 接入网事件AccessNet_Event (23)6.1.7 寻呼事件Paging_Event (23)6.1.8 NC口呼叫事件BICC_Event (23)7 原始码流数据结构 (24)7.1 数据包格式 (24)7.2 包头格式 (24)7.2.1 通用包头 (24)7.2.2 专用包头 (25)7.2.2.1E1链路专用包头 (25)7.2.2.2IP链路专用包头 (25)7.2.2.3ATM链路专用包头 (25)8 编制历史 (26)附录A 省市编号 (26)A.1. 省编号 (26)A.2. 市编号 (27)1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上网日志留存系统数据合成服务器与其他相关网元设备和应用系统连接的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内部需要公开定义的各种接口。
华为WCDMA设备IU_CS域组网方案
华为WCDMA设备IU_CS域组网方案摘要对CS域的三种组网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可行的组网建议。
关键词组网;负荷分担;主备对于CS域接口采用A TM组网方式,设备厂商对于实际组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案,运营商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解决很多问题。
下面对WCDMA IU_CS 域各种组网方案进行分析。
1RNC侧IU_CS接口组网分析RNC通过接口板UOIa与MGW对接,UOIa单板选配在RSS和RBS插框中,UOI支持1+1和1:1备份。
UOIa单板作为光接口单板,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可分别支持ATM或IP over非通道化STM-1/OC-3c传输方式,现配置为RNC 的IU_CS接口板,采用ATM传输方式。
1.1方案一:Iu-CS接口单板备份交换机框与业务机框分别一块UOI单板负荷分担组网到MGW。
该种组网方式是每个RNC配置2块UOI板用于实现与MGW对接。
这2块UOI板放置在同一RNC不同框中。
1)Iu-CS接口单板备份备份机制。
如一个单板或者端口出现故障,后续发起的业务全部切换到另外一个单板上正常工作,但是正在进行的业务会中断。
2)Iu-CS接口单板备份优点。
单块单板问题不会影响IU-CS接口信令,安全性高。
3)Iu-CS接口单板备份缺点。
①因为IUR和IUCS共单板,当IUR光口故障需要更换单板将影响IUCS业务,维护不便。
②不利于后期扩容IUCS接口,数据迁移复杂,影响业务面比较大。
1.2方案二:Iu-CS接口端口备份使用交换机框的一块UOI上两个光口负荷分担组网到MGW,这两条IUCS 链路间为负荷分担关系。
1)Iu-CS接口端口备份机制。
当一个端口出现故障时,后续发起的业务全部切换到另外一个端口上正常工作,正在进行的业务会中断。
2)Iu-CS接口端口备份优点。
①IUCS和IUR不共板,当IUR单板故障时,不影响IUCS业务。
②后期扩容方便。
3)Iu-CS接口端口备份缺点。
当单板故障时候,全网IUCS将中断业务。
3G及PS介绍
系统架构
3G业务应用 PS协议栈 WAP业务介绍
2013-7-26 23
移动互联网
“小巧轻便” “通讯便捷” “内容丰富” “高速”
移 动 通 信
移动互 联网
互 联 网
2013-7-26
24
移动互联网
2013-7-26
25
3G的业务应用-会话型业务
语音业务和可视电话
2013-7-26
2013-7-26
PHY
L1
Iub基于ATM网络的接口协议栈 结构
E接口
CS域
A1
Internet
IP Network
BTS
BSC A8/A 9 PCF A10/A11 PDSN
PI
AAA Server
2013-7-26
PS域
19
3G标准发展进程-TD-SCDMA
TD-SCDMA提交到ITU
TD-SCDMA在3GPP融合
ITU正式通过3G标准
TD-SCDMA写入3GPP R4
• 研究IMS与 PLMN/PSTN/ISDN的 电路交换的互操作 • MBMS • 引入多媒体域(IMS) • 引入Iu接口 • 最大速率2Mbps • 商用版本 2001.6+后续CR • 控制与承载分离 • 增加TD-SCDMA • 已经商用 • HSUPA
• 无线引入HSDPA
• 逐步商用
R6
7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TS0 TS1 TS2 TS3 TS4 TS5 TS6
时分双工方式 联合检测 智能天线 上行同步 接力切换
软件无线电
动态信道分配
功率控制….
2013-7-26
Iu-CS接口数据配置探讨
摘
要 � 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阐述了 � � � � � 的协议栈 � 数据配置原理 �依据和具体参数 � 探讨了华为 与 域核心网的 接口数据配置�
关键词 �
接口 配置
1
引言
随 着 3 G 网 络 正 式 商用 学 习 掌 握 W C DM A 网
络 的 系 统原 理 网路 结 构 和数 据 配 置 已 经 成 为 摆 在 广 大 技术 人 员面 前 的 一项 重 要 任务 而 RN C 在
W C DM A 网中 的地 位举 足轻 重 其 数据 配置 也十 分 复
杂 本文 从实 际应 用 的角 度 出发 阐 述 了 RN C I -C S
接 口的 数据 配置 原理 依据 和具 体参 数
2
RN C 在 W C DM A 网络中的位置
W C DM A 作 为成 熟 的 3 G 主流 技 术标 准 之一 其
网络中的位置中国联通烟台市分公司烟台的协议栈数据配置原理依据和具体参数探讨了华为接口数据配置关键词接口配置引言随着3g网络正式商用学习掌握wcdm络的系统原理网路结构和数据配置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数据配置也十分复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rncs接口的数据配置原理依据和具体参数作为成熟的3g主流技术标准之一核心网cn基于tdmtm和ip技术并向全ip的网络结构演进保持了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无线网utra基于atm技术统一处理语音和分组业务并向ip方向发展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网络中rn着连接无线基站nodeb与核心网的功能其主要接口包括四种接口4与其他rn互联的ir接口本文主要讨论连接核心网电路域的cs接口的数据配置cs接口的数据配置rn的局数据配置很多很繁杂归纳起来有配置全局数据和设备数据配置接口数据和配置小区数据等类型其中cs接口数据配置涉及小部分全局数据设备数据和大量接口数据31rncs接口采用基于atm和宽带7号信令系统的协议栈物理层采用15非通道化的传输主要功能是完成wcdm用户侧信令的接入及语音通道第29卷第山东通信技术shandongcommnicationtechnologol29no4dec200承载的建立其协议栈如图2所示该协议栈上下分层研究可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其中无线网络层完成i接口对等实体间信令交互rap或业务传送iup传输网络层为无线网络层的信令和业务提供独立的传输功能并为用户面承载提供控制功能该协议栈从左到右按列研究可分为无线网络控制面传输网络控制面和无线网络用户面其中协议栈的最左边属于无线网络控制面包括无线网络层的应用协议rapradioaccessetorkpplicationpart和位于传输网络层的信令承载主要完成信令控制和承载通过rasrnsrelocationi信令连接管理寻呼协调ue动跟踪位置报告i过载控制等功能协议栈的中间部分是传输网络控制面ccesslinkcontrollcap的信令承载组成主要功能是建立和拆除用户面的数据承载协议栈的右边属于无线网络用户面主要通过用户面协议iup完成用户业务的承载传递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用户信息接口数据配置按照协议栈从下至上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下面根据这个原则进行一一配置32配置物理层用于增加光口属性预置条件上面提到ics接口采用atm协议栈物理层采用15非通道化的传输rn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G通信网络中IU—CS接口IP化承载组网浅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IU-CS接口IP化组网中各项指标的对比,验证了IU-CS 接口IP化组网符合通信网相关指标要求,可为现网IU-CS接口IP化组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IU-CS接口IP化指标对比
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中核心网IP化组网日益普及,IU-CS 接口的IP化也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IU-CS接口ATM承载及IP承载组网下各项关键指标的对比,为今后IU-CS接口的IP化提供一些借鉴。
1、Iu-CS接口介绍
Iu接口负责核心网(CN)和RNC之间的信令交互。
Iub是RNC和NODE-B 之间的接口,用来传输RNC和NODE-B之间的信令以及来自无线接口的数据。
Iub接口协议包括三层,无线网络层、传输网络层和物理层。
Iu-ps是指分组域的Iu接口,Iu-cs指电路域的接口。
iu-bc接口是广播域的接口。
Iur接口是两个RNC 之间的逻辑接口,用来传送RNC之间的控制信令和用户数据。
Iur接口协议栈包括三层:无线网络层、传输网络层和物理层。
2、CS域的Iu接口协议结构
Iu接口CS域的控制面采用RANAP协议,运用SCCP提供的0类与2类业务类型,与GSM的A接口功能类似,Iu接口CS域的用户面采用AAL2(ATM 2类适配层),为语音通讯提供固定持续的比特速率(AMR语音速率)。
用户面微通道的建立与释放,采用传送网络控制协议(TNCP:ITU-T Q.2630.1)。
3.网络架构及说明
在核心网IP化组网方式下,RNC通过一对CE与MSC Server 及MGW连接,在CE上划分4个不同的VRF,分别为软交换信令面(Nc/Mc接口)、较交换媒体面(Nb接口)、Iu-CS控制面、Iu-CS媒体面,用于实现信令面及媒体面的隔离。
4、IU-CS接口ATM承载及IP承载组网下指标对比
IU-CS接口IP化测试项目分为业务类、功能性、可靠性、业务质量对比等4类测试,我们重点考察IU-CS接口IP化改造前后的业务质量对比,主要包括接续时延测试、切换成功率对比测试、端到端网络性能测试。
本次测试采用自动化测试仪表实现自动拨测,自动统计给出移动性下业务MOS打分、时延数据,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项目先后进行六次拉网测试,下面通过不同组网方式下几种比较典型的KPI数据指标来对比分析:
①接续时延测试:接续时延,通常主叫侧指CM Service Request 消息到Alerting消息的时延;被叫侧指信令Paging Response消息到Alerting消息的时延,对比测试数据,IP组网未对现网接续时延造成负面影响。
②话音质量对比测试:通过相同时段多次的MOS分测试,IP承载的语音质量和ATM承载时相同,MOS 分几乎没有分别,IU-CS接口IP化组网未对语音质量造成影响。
③呼叫接通率对比测试:对比测试中,IP组网及ATM组网下的呼叫接通率均基本接近100%,没有明显差别,IP组网未对接通率造成影响。
④呼叫掉话率对比测试:对比测试中,IP组网及ATM组网下的掉话率均为0,IP组网未对掉话率造成影响。
⑤呼叫保持时长对比测试:对比测试中,IP组网及ATM组网下的呼叫保持测试都没有发生掉话,IP组网未对长时间呼叫保持造成影响。
⑥切换成功率对比测试:对比测试中,IP组网及ATM组网下的切换成功率均为100%,IP组网未对切换成功率造成影响。
⑦端到端时延对比测试:端到端业务的时延,通常指RRC Conection Request 消息到Alerting 消息的时延,对比测试数据,IP组网环境下时延与ATM组网相差不大,IU-CS接口IP化组网未对时延造成明显影响。
5、网络调整可行性
上海移动现网爱立信软交换端局在软件版本达到R14/R6(SERVER/MGW)的条件下,具备支持A口和Iu-CS接口IP化的处理能力,满足配置A口IP化和Iu-CS口IP化软件的条件,项目建设具备可行性。
根据BSC、RNC厂家A/Iu-CS IP化测试应用进程分两阶段进行网络调整。
6、A/Iu-CS 接口IP化建设原则
6.1、总体原则
上海移动电路域A/Iu-CS over IP建设总体原则建议如下:①BSC A接口的IP端口与Gb接口的IP端口物理上独立设置。
RNC的Iu-CS的IP端口与Iu-PS 的IP端口物理上独立设置。
软交换端局A接口的IP端口与其他信令面(Mc、Nc、SIGTRAN)、用户面(Nb UP)接口共用物理端口。
②A口信令面或Iu-CS接口信令面不经MGW内置SG转接,由BSC或RNC与MSC Server直接建立连接;BSC或RNC与归属MSC POOL中MSC Server下所有MGW均建立用户面连接。
③MSC Server、MGW均需支持使用GERAN Rel-8支持的任何现有语音编解码(包括GSM EFR、GSM FR、GSM HR、AMR-WB(可选)、AMR-FR和AMR-HR),MSC Server和MGW需开启编解码协商功能并配置相应的编解码能力,且两者设置的编解码能力相同,但Nb侧保持现有编解码不变。
(现网MSC Server、MGW 支持上述编码方式)④通过MGW池组实现MGW间的异地容灾,以提高网络安全性。
6.2、站点接入原则
6.2.1总体原则:①由于RNC集中设置,且不与软交换端局共机房,Iu-CS 接口接入专用CE,且与Iu-PS接口不共用CE。
②同一局址的BSC、软交换端局
原则上应共用CE,且优先利用现有核心网电路域CE;次骨干局房的BSC需独立建设CE;不与分组域核心网Gb接口、IMS及RNC的Iu-PS接口共用CE。
③设置有多对CE时,各CE直接接入AR,通过AR实现互连。
6.2.2路由原则:①MSC Server、MGW、BSC/RNC的A接口和Iu-CS接口流量优先采用负载分担方式或三层主备方式。
②CE与MSC Server、MGW、BSC、RNC之间首选静态路由。
7、结束语
通过对IU-CS接口IP化组网下各项功能的测试,对比IU-CS接口ATM承载和IP承载时的KPI指标,未发现IP化改造引起KPI指标下降,IP承载组网可以满足现网组网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婉云;移动核心网IP化改造研究与实施[J];信息通信;2011年03期
【2】蔡卫红;欧红玉;胡国安;何亮;Iu-CS接口ATM组网数据配置[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