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生素药理

合集下载

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应用药理分析

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应用药理分析

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应用药理分析抗生素为高等植物或者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有抗病原体以及其他活性的代谢产物,对其他生活细胞的发育功能有干扰作用,抗生素曾经被称之为抗菌素,但实践中发现不仅能将细菌杀灭,对支原体、霉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致病的微生物也有杀灭和抑制的作用,抗生素是用于各种非病毒感染治疗的药物,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副作用。

标签:抗生素;抗感染;药理分析抗生素类的药物现已在各种传染性的疾病中进行广泛使用,但若服用过量,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在临床中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广泛存在,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

因此人民群众和医学界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格外重视。

要对该药物进行全面分析,本次主要在药理方面入手,保持在抗感染治疗中合理使用。

一抗生素概述抗生素能够杀灭病毒、细胞、肿瘤细胞、寄生虫等生命体,抗菌药物主要作用为杀灭细菌,但在广泛的临床應用中,抗生素不断拓宽治疗面,能够杀灭并抑制真菌、细菌患者等微生物,也可抑杀恶性的肿瘤细胞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致病的微生物,因此近些年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1]。

抗菌药物能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抑制或者杀灭,该类药物中有各种抗生素,主要有磺胺药物、新型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

因为一般导致人体感染,包括细菌以及各种微生物,如,春秋季的流感患者,一般为病毒感染,要采用抗病毒的治疗药物。

二抗生素药物的药理分析1.非浓度依赖性的抗生素非浓度的依赖性,峰浓度的重要性相对较弱,关键是药物浓度要高于病原菌最低的抑菌浓度,这对于清除病原菌来说较为关键,该类抗菌药物是β内酰胺的抗生素。

而非浓度依赖性的抗生素,感染部位的药物水平要高于MIC的持续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其中MIC的超过时间大于40%,则细菌学的治愈率最高[2]。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大活性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超过MIC的时间也不同。

在多次的动物实验中,研究发现,抗生素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若比给药间隔的40%大,则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达到最大的抗菌作用,尤其是抗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药理作用总结

抗菌药物药理作用总结

抗菌药物药理作用总结:
1、干扰细胞壁合成:主要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共价结合,抑制其转肽酶、内肽酶和羧肽酶的活性后,阻碍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在相对低渗环境中变形、裂解而死亡;
2、损伤细胞膜功能:某些抗生素分子呈两极性,其亲水性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3、抑制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多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4、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和叶酸代谢发挥抗菌作用。

药理学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理学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理学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是药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理学抗生素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喳诺酮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糖肽类等。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可以针对不同的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抑制或杀灭效果。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染性疾病,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同时也会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适应症和副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抗生素 定义 药理

抗生素 定义 药理

抗生素定义药理
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或人工合成或半合
成的,能够抑制或杀灭某些其它微生物或抑制细胞繁殖的一类化学物质。

抗菌药物属于抗生素的范畴,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作用机理分为四大类:
1、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的环境下溶解破
裂而死亡,这种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和β内酰胺、万古霉素等;
2、作用于细胞膜使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有用物质外流使细菌
死亡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3、对细胞有修复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和转录,造成细菌必需
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合成而死亡,这一类药物如氨基糖甙类和氯霉素等;
4、抑制细菌的大分子合成,属于抑菌范围阻止其繁殖,如大环
内酯类和磺胺类,所有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和感染的细菌不同,选择早期、合理、足量使用抗生素,并要使用足够疗程,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

而且新的抗生素的研制非常困难,所以抗生素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以免因不合理使用造成以后面对感染无药可用的可怕局面。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抗菌药物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1.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来源于微生物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通常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蛋白质合成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康唑、氟康唑等。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干扰真菌DNA合成等来发挥抗菌
作用。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等来
发挥抗菌作用。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磺胺类药物、吡喹酮类药物等。

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寄生虫的代谢、杀死寄生虫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总之,药理学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药物的选
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类型、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型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一、新型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新型抗生素是指近年来研发并投入临床使用的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

它们通常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而开发的。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新型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新型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陷,从而引起细菌死亡。

2、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新型抗生素:它们作用于细菌核糖体,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破坏核酸代谢的新型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或功能,发挥抗菌作用。

二、新型抗生素的药理作用1、独特的作用靶点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新型抗生素往往具有新颖的作用靶点。

例如,一些新型抗生素针对细菌的特定酶或蛋白质,这些靶点在以往的抗生素中未曾涉及。

这种独特的作用方式使得细菌难以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

2、增强的抗菌活性新型抗生素在对耐药菌株的抗菌活性方面表现出色。

它们能够有效地抑制甚至杀灭那些对传统抗生素具有抗性的细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低毒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在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注重降低新型抗生素的毒性,提高其在人体内的耐受性。

这意味着患者在使用新型抗生素时,可能会经历更少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三、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1、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是常见的疾病。

对于由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新型抗生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治疗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时,新型抗生素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2、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肾盂肾炎等,如果是由耐药菌导致,新型抗生素也能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3、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

当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新型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4、腹腔感染腹腔感染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细菌。

新型抗生素在治疗多重耐药菌引起的腹腔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新型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1、合理用药尽管新型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仍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生素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生素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生素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生素(Antibiotic):抗生素是抗菌剂的总称,特指由微生物异源分泌的生物物质,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作用。

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治疗某些病毒感染,但它们不能治疗病毒或真菌感染。

抗生素通常依据它们主要的作用机制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即抑菌类抗生素,细胞壁合成阻断剂类抗生素和抗细菌代谢阻断剂类抗生素。

抑制类抗生素:抑制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的合成来作用,以及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的合成来阻止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细胞壁合成阻断剂类抗生素:细胞壁合成阻断剂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一系列关键步骤来发挥其作用,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形成。

抗细菌代谢阻断剂类抗生素:抗细菌代谢阻断剂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重要代谢酶,从而阻断一系列重要的细菌代谢过程,如RNA 聚合酶、DNA聚合酶和蛋白质合成酶等,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药理学--抗生素

药理学--抗生素

药理学--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它们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医疗观念和医疗技术,成为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

抗生素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种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从而开创了抗生素的研究之路。

之后的几十年间,人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其他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如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

这些药物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抗生素研究的进展。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多种。

最常见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阻止其正常构建或破坏已有的细胞壁。

此外,抗生素还可以针对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细胞膜功能等过程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生素的选择性毒性是其独特的特点,即它们对人体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细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抗生素的分类较为复杂。

按照作用范围可将其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广泛的抗菌活性,而窄谱抗生素仅对特定细菌或细菌属具有抗菌作用。

按照药物来源可将抗生素分为自然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

自然抗生素是从微生物中发现的天然产物,如链霉素、青霉素等;而合成抗生素是通过合成化学方法得到的。

抗生素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医院、社区和家庭等领域。

临床上,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泌尿道感染等。

抗生素能够迅速降低细菌感染的症状,预防感染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这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原本能够有效治疗的抗生素可能会失去效果,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虽然抗生素对细菌有较强的选择性,但它们仍然可能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剂量和疗程进行合理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血 药 浓 度
(mg/L)
Cmax Cmax/MIC
AUC/MIC
MIC T>MIC Sub-MIC
1
PAE
0
12
时间(h)
24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根据PK/PD的特性,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两大类: – 浓度依赖性(Concentration-dependent)抗菌药物 • 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的增高,杀菌 效果增加。主要参数为AUC0-24/MIC或Cmax/MIC。
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
药效学的基本概念
• 抗菌谱 • 抗菌活性 – 抑菌浓度 – 杀菌浓度 •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菌谱
• 定义: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称为抗菌谱。
• 抗菌范围小的称为窄谱抗菌素,如万古霉素、
I代头孢菌素。
• 对多数细菌(如包括G+和G-菌)称为广谱抗
试管稀释法
可以检测MIC的方法
E-test
可以检测MIC的方法 自动化药敏试验法
主要全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 BioMerieux Vitek系统 • MicroScan 系统 • BD Phoenix系统
杀菌浓度
• MBC
–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抗菌药物使试验菌最初的活菌 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I
R
结果解释
• 敏感(susceptible):表示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 剂量给药后在感染部位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或杀灭,感 染被治愈。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 中介 (intermediate) : 指药物在体内生理浓集的部位 或允许加大药物剂量治疗时有效;该范围还作为一缓冲区, 避免由于微小技术误差导致的结果错误解释。 • 耐药(resistant):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 所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治疗无效。
生素,如2、3、4代头孢菌素
抗菌活性
• 定义:抗菌活性是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可 用药敏试验进行测定。 • 在不引起毒性的情况下,感染部位的某种抗菌药物的 浓度应尽可能得高,从而确保有效杀灭致病菌,此时
也可认为致病菌对该抗菌药物敏感。
• 通常用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来表现。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基本概念 • 意义
Control
1 g/ml
2
4
8
16

MIC=16µ g/ml
可以检测MIC的方法
琼脂稀释法
32 16 8 4 2 0.5 0.25 0.12 0.06 对照 mg/L
微量稀释法
4mg/L 2mg/L
32
16
8
4
2
0.5
0.25
0.12
0.06
对照
mg/L 1mg/L 1mg/L
– 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抗菌药物
•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 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Time>MIC%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短 PAE 长 PAE T>MIC AUC0-24 /MIC β-内酰胺类,红霉素 万古霉素、斯沃、 阿奇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
• 抗生素后效应(PAE) – 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 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此时间(h)即为PAE。 – 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大环内酯 类有较长的PAE • 可能的机制 – 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 –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
药动学/药效学参数
• MBC50
–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50%受试菌的最初 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 MBC90
–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90%受试菌的最初 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抗菌药物使试验菌最初的活 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 此试管所加 浓度。
的药物浓度 为MIC值 MIC=4µ g/ml
杀菌浓度 MBC的概念
此试管所加的 药物浓度为 MBC值 MBC=16µ g/ml
药敏试验的判断标准
• 微生物对抗生素是敏感还是耐药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将试 验得出的MIC值同确定的药物临界浓度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特定药物的临界浓度有不同的标准,国内常用的是 是由CLSI/NCCLS制定的标准。
PK/PD 参数
相关药物
AUC0-24 /MIC 或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Cmax /MIC
结合PK/PD合理使用抗生素
•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
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 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代表药物:β-内酰胺类,红霉素
•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增加AUC0-24/MIC 和Cmax/MIC
• MIC – 最低抑菌浓度,指用肉眼观测时能够抑制培养基内 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浓度。 • MIC50 – 指抑制某种细菌5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 MIC90 – 指抑制某种细菌9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 MIC值低,表明某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对较 强。
MIC Determinations-Broth Macrodilution Method
• 影响抗生素作用的体内因素 - 组织分布、细菌浓度、机体免疫
要点回顾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 • • •
MIC、MBC、MIC90/MIC50的概念 常用药敏试验方法有哪些? 什么叫折点(临界浓度)? 药敏试验的结果如何判断?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
的方法。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纸片法(K-B法)试验程序
挑取菌落
转种生理盐水
比浊
涂布平板上
放置药敏纸片
量取抑菌圈大小
基本概念(2)
• 抑菌圈: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药敏纸片周围细菌 生长被抑制的圆形区域。抑菌圈的大小反映 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
抑菌圈 直径
基本概念(3)抑菌浓度
耐药率% 中介率% 90% 10%
敏感率%
MIC50 MIC90
0
2 0.5
药敏试验与临床的相关性
• 患者是细菌性疾病吗? • 报告的细菌真的是致病菌吗?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靠吗?
- 受多种因素影响 -药敏的判断标准合理吗?
- 没有质量控制的药敏试验是不可信的
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 生物利用度 - 血管外给药者药时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任何抗菌药物,除静脉给药、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
者外,给药后在体内均有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部
分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 药物的分布决定于组织的血流量,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能 力及药物蛋白结合率的高低也会影响药物通过微血管 细胞的能力和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
药物效应动力学
•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简称 “药效学”。
剂 量 用 法 血 清 浓 度 感染 部位 浓度 生 物 效 应
35%,头孢菌素类35~55%(头孢克洛可以达到40%), 碳青霉烯类20~25% 临床上宜采用持续静脉滴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以达到 最佳疗效。
练习
• 测得青霉素对10株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的MIC值分别为: 0.125,0.125,0.5,0.5,0.5,0.5,1,1,2,128(mg/L) 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菌株)的折点判断标准: 敏感(S)≤2 mg/L, 2 mg/L <中介(I)<8 mg/L、耐药(R)≥8 mg/L
抗生素临床药理
临床药理
• 药物代谢动力学 • 药物效应动力学 • 药动学、药效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 PK-概念
• PK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 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任何药物在人 体内的吸收(Absorb)、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和消除(Elimination)的过程(ADME)以数学
纸片扩散法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琼脂稀释法
• 检测方法 稀释法 肉汤稀释法 E-test法 • 结果解释 • 临床微生物检查过程
基本概念(1)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即体外药敏试验,是测定抗菌药物
• 临界浓度:又叫折点(breakpoint)。即根据抗菌药物抑制 细菌生长所需要的MIC结合常用剂量时在人体内所能达到 的血药浓度划分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和耐药的界限。
培 训 材 料 , 仅 供 内 部 使 用
折点(breakpoint)
举例:
实验室获得的信息 用纸片扩散法测得利奈唑胺对肠球菌 的抑菌圈直径为22mm,S/I/R? 用稀释法或E-test法测得利奈唑胺对 肠球菌的MIC为8µ g/ml,S/I/R? 临床需要的信息
药动学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物的杀菌主要PK参数
Cmax 血 药 浓 度
Area under the cur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