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第五篇--呼吸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
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呼吸

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呼吸
呼吸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而肺换气则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通过红细胞进行运输。
3. 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也称为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细胞利用氧气来氧化糖类,释放能量的过程。
此外,呼吸运动是呼吸的组成部分,它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与呼气,为身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
当人用力吸气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总的来说,呼吸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它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
生理学呼吸

肺组织内有免疫细胞, 对吸入的异物和病原体
有防御作用。
呼吸运动调节机制
呼吸中枢
位于脑干,是控制呼吸运动的基 本中枢。
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 变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呼吸道黏膜和肺部,对吸入 气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敏感,参 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吸氧、治疗原发病等。
呼吸暂停
呼吸运动暂时停止,常见于新生儿 窒息、脑卒中等。处理方法包括刺 激呼吸中枢、机械通气等。
呼吸节律异常
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多见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处理方法包括 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功能等。
04
呼吸功能评价与检查方法
肺活量测定方法及意义
测定方法
通过深呼吸后,尽全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即为肺活量。通常使用肺活量计进行测量,受试者需多次测量以获取准 确数据。
VS
意义
呼吸功能综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呼吸 系统状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呼吸问题。 通过综合评价,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准确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康 复计划。同时,综合评价结果还可用于评 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05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策略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 病毒传播。
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细胞内,氧气被利用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作为 代谢产物。
03
呼吸运动调节及影响因素
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节机制
中枢神经调节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桥脑,通过接收 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化学、物理刺激, 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节律。
护士 生理复习题

1.人体生理学得任务就是阐明:A 、人体细胞内部变化得规律B 、人体细胞之间得关系C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得规律D 、正常人体功能活动得规律E 、人体细胞得功能2. 关于反射,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A 、就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预下发生得反应B 、可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C 、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D 、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E 、其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3. 下列哪项不属于反射弧得环节:A 、中枢B、突触C、传入神经 D 、传出神经 E 、效应器4. 有关神经调节,错误得就是:A 、反应迅速B 、作用范围局限C 、持续时间较长D 、反应准确E 、对刺激敏感性高7. 有关体液调节,错误得就是:A 、作用时间持久B 、定位准确C 、作用范围广泛D 、效应缓慢E、可发生反馈6. 关于负反馈,错误得就是:A、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B、体内大量存在C、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D、维持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E、适于调节一旦发动即需尽快完成得生理过程1 .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得转运方式就是:A. 入胞与出胞 B 、通道扩散 C 、单纯扩散 D 、载体扩散 E 、主动转运2 .能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得为: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钠离子 D 、钾离子 E 、细菌3 .关于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正确得就是:A. 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Cl-B. 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C. 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K+D. 细胞内高Cl-,细胞外高K+E. 细胞内高Cl-,细胞外高Na+4 .关于钠泵得论述不正确得就是:A. 又称为Na+-K+ ATP 酶 B 、从细胞排出K+,摄入Na+C 、对细胞膜内Na+ 、膜外K+浓度变化敏感D、一次转运排出3 个Na+,摄入2 个K+E 、转运Na+-K+过程就是偶联过程5 .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得现象称为:A. 超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反极化 E 、极化6 .大多数细胞产生与维持静息电位得主要原因就是:A. 细胞内高K+浓度与肃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 细胞内高K+浓度与肃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 细胞外高Na+浓度与肃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D. 细胞内高Na+浓度与肃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E. 细胞外高K+浓度与肃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7 .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以( )方式( )细胞A 、单纯扩散,进B 、单纯扩散,出C 、易化扩散,进D 、易化扩散,出E 、主动转运,进8 、 神经与肌肉细胞动作电位得复极化主要就是由于:A 、 Na +外流B 、 Na + 内流C 、 K +外流D 、 K + 内流E 、泵蛋白转运1 . 细胞外液中得主要阳离子与阴离子就是:A. 钠与碳酸氢根 B 、 钾与碳酸氢根 C 、 钠与氯 D 、 钾与氯 E 、 钠与碳酸(氢)根2 . 50kg 体重得健康人,其血量为:A. 3、5~4、0L B 、 4、0~5 、5L C 、 5、5~6、0L D 、 6、0~6 、5L E 、 6、5~7 、0L3 .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得主要成份就是:A. 球蛋白 B 、 纤维蛋白原 C 、 白蛋白 D 、 血红蛋白 E 、 α2 巨球蛋白 4 . 下列关于血浆渗透压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 血浆渗透压约为 300mmol/LB. 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C. 血浆晶体渗透压大于胶体渗透压D. 0 、9%NaCl 溶液与 0 、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 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容量中具有重要作用5 . 生成红细胞得原料包括:A. 铁与蛋白质 B 、 促红细胞生成素 C 、 维生素 B D 、 叶酸 E 、 内因子 6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缺乏:A. 维生素 B 与叶酸 B 、 维生素 B 与蛋白质 C 、 铁与蛋白质 D 、 铁与叶酸E 、 铁与维生素 B 127.、参预生理性止血得血细胞就是:A. 红细胞 B 、 嗜酸性粒细胞 C 、 淋巴细胞 D 、 中性粒细胞 E 、 血小板8. 关于 ABO 血型得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 O 型血得红细胞不含血型抗原B. A 型血得血清中含有抗 A 抗体C. B 型血得红细胞含有 B 抗原D. 血型抗原由遗传因素决定E. AB 型血得血清中不含抗体9. O 型血得血清与其她型红细胞相混时:A. 无任何反应 B 、 将会发生凝集反应C 、 将会浮现凝固D 、 将会发生红细胞叠连E 、 将会发生出血现象10. 必须异型输血时,主要考虑献血者: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 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集1 . 心脏得工作细胞就是:12 12 12A. P 细胞 B 、 房结区细胞 C 、 房室束细胞D 、 浦肯野细胞E 、 心房肌、心室肌细胞2.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得主要区别就是:A 、 去极化速度快B 、幅度较大C 、有平台期D 、复极时程较短E 、依赖 Ca 2+3. 心脏自律细胞产生自律性得基础就是:A 、 0 期快速去极化B 、0 期慢速去极化C 、复极缓慢D 、无 2 期E 、4 期自动去极化4. 心脏中自律性最高得组织就是:A 、 窦房结B 、房室束C 、房室交壤D 、末梢浦肯野纤维E 、心室肌5. 心率每分钟 75 次时得心动周期时间为:A 、 0 、5sB 、 0、6sC 、 0、7sD 、 0、8sE 、 0 、5s6. 房室瓣、动脉瓣均关闭见于:A 、 等容收缩期B 、等容舒张期C 、 心室射血期D 、 心室充盈期E 、 A+B7.健康成年人肃静状态时,心率约为每分钟:A 、 40 到 70 次B 、50 到 80 次C 、60 到 100 次D 、70 到 110 次E 、80 到 120 次8.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 )成( )比。
人体生理学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生理学与护理事业的关系 了解护士为什么要学好生理学 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掌握生理学概念、任务及研究三个水平
一、生理学的概念、对象、任务
1、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正常生物体生
命活动的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体:自然界中有生命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 植物,微生物。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metabolism)
物质代谢 合 成 代 谢 能量代谢 分 解 代 谢
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表现,是 指机体与环境 之间进行物质 和能量交换的 自我更新过程
能量 储存 释放
生命活动
维持体温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 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 (reproduction)。
第三节
机体的体液、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 (占体重的60%) 40%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核质等 20%细胞外液 组织液、血浆、 淋巴液、脑脊液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传出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
感受器
中 枢
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种族遗传、较低级神经活动、 数量有限,反射弧较固定。(如,食物进入 口腔引起的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高级神经活动、数量无限,更 具有预见性、适应性、灵活性的一种调节。(望 梅止渴)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局限而短暂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人的呼吸》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人的呼吸》一、教学内容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人的呼吸》主要涵盖了人体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过程以及呼吸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以第五章《人体生理学》中的第一节《呼吸系统》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和幼儿的认知特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知道呼吸道和肺的作用;2. 帮助幼儿理解呼吸过程,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过程及呼吸的重要性;难点:呼吸过程的原理和呼吸道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呼吸系统模型、图片、视频等;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一位正在呼吸的人,引导他们注意呼吸的动作和频率;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展示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讲解呼吸道(鼻腔、咽、气管、支气管)和肺的结构及功能;3. 讲解呼吸过程: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呼吸过程(吸气和呼气),让幼儿了解呼吸原理;4.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吸气和呼气的过程;5. 呼吸的重要性:讲解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让幼儿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6. 课后拓展:让幼儿观察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呼吸习惯,并尝试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
六、板书设计1. 呼吸系统组成:鼻腔、咽、气管、支气管、肺;2. 呼吸过程:吸气(氧气进入肺)→ 呼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 呼吸的重要性: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七、作业设计1. 画一画人体的呼吸系统: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呼吸系统的组成;2. 描述呼吸过程: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吸气和呼气的过程;3. 观察身边的人的呼吸习惯:让幼儿观察身边的人,记录他们的呼吸习惯,并尝试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需要重点关注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咽、气管、支气管、肺;2. 呼吸过程:吸气(氧气进入肺)→ 呼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 呼吸的重要性: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和肺容量: 1.肺容积
(1)潮气量(TV) (2)补吸气量(IRV)或吸气储备量 (3)补呼气量(ERV)或呼气储备量 (4)余气量(RV)或残气量
2.肺容量
(1)深吸气量(IC) (2)功能余气量(FRC) (3)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 ① 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气 的最大气体量。 ② 用力肺活量(FVC):做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 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顺应性(C)与弹性阻力(R)呈反变关系。 (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总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的弹性阻力来自:① 肺的弹性回缩力(1/3);
②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存在液-汽界面,产生表面张力,形成肺泡 回缩压力(P),P=2T/r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意义: ①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 降低吸气的阻力,有利于肺泡的扩张; ③ 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弹性阻力的作用: 胸廓在自然位置时,无弹性阻力; 胸廓扩张时,其弹性阻力向内,
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胸廓缩小时,其弹性阻力向外,
(二)肺泡气、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
(单位:mmHg)
大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
PO2 158 103
100
② 肺实质对气道壁的牵引→气道扩张→管径增大 →气道阻力降低。
③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NE→气道平滑肌的β2受体→气道平 滑肌舒张→气道管径增大→气道阻力降低; 迷走神经→ACh→气道平滑肌的M受体→气道平 滑肌收缩→气道管径缩小→气道阻力增大。
(2)影响气道管径的因素
以上三项随呼吸周期而变: 跨壁压增大
P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 小肺泡:r小,P大→塌陷; 大肺泡:r大,P小→膨胀→破裂。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主要 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 合蛋白(SP),DPPC呈单分子层排列在肺泡的液汽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涨缩而改变。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 张力,从而减少肺泡的回缩力。此作用与DPPC分 子的排列密度成正比。
2.肺容量
③ 第一秒钟内的用力肺活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 (FEV1),通常以FEV1所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 分数表示。正常时,FEV1/FVC为80%。
FEV2/FVC为96%。 FEV3/FVC为99%。 用力呼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理想指标。 (4)肺总容量(TLC)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2.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气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 之间的摩擦。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① 气流速度:流速快,则阻力大。 ② 气流形式: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③ 气道管径:管径大,则阻力小。
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2)影响气道管径的因素
① 跨壁压:跨壁压大则气道扩张→气道管径增大 →气道阻力降低。
(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 胸廓弹性阻力: 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性
肺 通
阻 力
气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1/3
的
阻 力
非
气道阻力: 气流形式和速度、气道半径
弹 性 阻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C):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 变化(△V ):C=△V/△P(L/cmH2O)
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 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 2.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 人工呼吸的原理:用人为的方法建立肺内压与 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 正常值:平静吸气末:-5~-10mmHg
平静呼气末:-3~-5mmHg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 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和肺换 气; ②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频率 (三)呼吸功 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功增大。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扩散速率(D)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气体的分压差:O2是CO2的10倍。
溶解度(S) ② 气体分子的扩散系数=
分子量的平方根(√MW)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 CO2的扩散速率比O2快2倍。 ③ 扩散面积和距离。 ④ 温度。
1.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为6~9L/min。 (2)最大随意通气量:可达到150L/min。 (3)通气贮量百分比
最大通气量 -每分平静通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
×100%
每分最大通气量
正常成年人的通气贮量百分比应≥93%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吸气时 肺扩张→对气道壁的牵引力↑ →气道阻力↓ 交感神经兴奋→气道SM舒张
跨壁压降低 呼气时 肺缩小→对气道壁的牵引力↓ →气道阻力↑
迷走神经兴奋→气道SM收缩
(2)影响气道管径的因素
④ 化学因素的影响: 儿茶酚胺→气道平滑肌舒张。 PGE2→气道平滑肌舒张。 PGF2α→气道平滑肌收缩。 组胺、白三烯→气道平滑肌收缩。 吸入气CO2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 内皮素→气道平滑肌收缩。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张兆强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肺气 外呼吸 肺换气呼吸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组织换气
内呼吸 细胞内氧化代谢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呼吸运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