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科《教学论》作业
(0281)《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1)《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共4小题,12分。
)1、研究性学习2、范例教学3、发现学习4、隐性课程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
共4小题,20分。
)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为什么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3、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4、什么是档案袋评价法?谈谈你对这种评价法的看法。
三、判断说理题(每小题6分。
共3小题,共18分。
)1、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行为主体和行为动词两个要素。
2、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3、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
共2小题,20分。
)1、.教学过程的功能有哪些?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一、简答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课程观有些。
实用主义哲学课程观、逻辑实证主义课程观、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课程观、批判理论课程观.二、简答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
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简答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
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
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
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
提出活动分析法。
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四、简答活动课程观。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20秋西南大学[0281]《教学论》作业辅导资料及答案
4.
健康功能
5、将一堂课结束时的实际效果与开始时提出的教学目标任务关联起来并进行对照的一种结课方式,叫做( )结课。
1.
练习应用式
2.
总结激励式
3.
首尾呼应式
4.
延伸拓展式
6、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规则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学生行为表现,叫做( )。
1.
社会规范行为
2.
社会不良行为
44、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
1.
纸笔测验
2.
交流式评价
3.
表现性评价
4.
档案袋评价
5.
创编式评价
45、教学目标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导向功能
2.
标准功能
3.
区分功能
4.
激励功能
5.
表现功能
46、以评价信息搜集渠道的不同和评价手段的差异为划分依据,把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分为:(
2.
终结性评价
3.
相对性评价
4.
诊断性评价
5.
差异性评价
56、陈述性知识根据学习的特点划分,可以分为:( )。
1.
符号学习
2.
技能学习
3.
命题学习
4.
方法学习
5.
概念学习
主观题
57、1、课程目标 2、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3、教学环境的陶冶功能
4、课堂时间管理
5、程序性知识
6、实验法
7、“课的类型”
备课
2.
结课
3.
导课
4.
上课
18、由教师讲评前面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以此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出要求的一种导课方式,叫做( )导课。
教育专科《教学论》作业
以下各题为判断说理题,共14小题。
(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
意思相近可得分。
)1.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老师向薛生传授的教学方法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法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利用于实践的机会。
2.教学内容选择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引发学习兴趣,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趣。
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靓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
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份。
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3.选择教学方法时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但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硬件设置,等等综合因素。
如果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这会带来很多的错误,比如低效课堂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4.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的提出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是课堂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还有更高级的,比如创新思维等。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我还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该从国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卫生和文明习惯的建设和维护这个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共性”开始。
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明晰教育的本质,还要有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前程!5.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论 第一次作业
教学论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题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概念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
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5.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6.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7.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8.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9.微型课程: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10.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性的研究和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1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12.档案袋评价法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13.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教学论实践作业(3篇)
第1篇一、作业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教学论的重要性。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
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作业内容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最后,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实际。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以《圆的面积》为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回顾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2)引入圆的面积概念,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
(3)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实例讲解。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以《圆的面积》为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圆的面积概念和公式。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圆的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类作业-教学论作业
《教学论》作业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2. 分科课程3. 课程编制4. 教学组织形式5. 班级授课制6. 教学认识方式7. 教学论8. 复式教学9. 师生双主体说10. 认识实践说11. 泰勒原理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3. 文纳特卡制的创始人是。
4. 程序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国(人)提出的。
6.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包括与两层含义。
7. 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8.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
9. 赞科夫实验教学论的主要原则有、、、、。
10. 韦尼格教学计划的三个层次是、、。
三、简答题1. 如何评价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2. 凯勒教学系统的现实意义有哪些3. 如何评价贝尔——兰卡斯特制4. 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 对话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有哪些6.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的特征是什么7. 简述教学认识特殊说的优缺点8. 简述泰勒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9.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10. 简述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关系11. 简述罗杰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1. 教学交往的特殊表现有哪些2.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3. 试述教学认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 试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5. 试述批判教学论的特征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6. 试述教学过程论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实质与表现7. 试述教学模式新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
教育学专科《教学论》作业
教育学专科《教学论》作业以下各题为简答题,共18小题(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综合课程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3.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在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活动,需要有各方面条件的配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情境,需要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环境。
这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保持挑战性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处于最佳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善于沟通与交流。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必须依据学科整体教学目标要求和教材结构的特点,把某些知识设计成探究发现的间题;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可能的发展水平,确定探究发现问题的难度,探究发现进程的梯度。
(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发现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放任的活动,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发明与创造活动,而应该是一种"再探究、再发现”的活动过程。
因此,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是保证探究发现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学论 第四次作业
教学论第四次作业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人类的一般认识总是始于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与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方面。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中的教养与教育彼此具有相对**性,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2、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自己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中的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应用的最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来实现的。
对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
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学里的要求,精通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要对教学增容进行科学地加工、组合,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合理的教学结构;要结合实际激活和活化知识,把教材中处于静态的知识,变成具食生命活力的动态性教学知识。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第一篇:《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教学论》平时课程作业一、理论性作业(分五次做,每次2题)1.什么课程与教学论?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学习它?2.辨析教育宗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查阅有关文献,归纳和分析30年来国内关于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
4.了解一位教育家的生平和教育事迹,总结归纳其教学思想。
5.查阅有关报刊杂志,就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模式改革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7.搜集我国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和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8.设计一份小学语文或数学的期末考试试卷。
9.搜集我国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文章,针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0.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做简要评论。
二、实践性作业(体验性教育实习期间完成,后阶段上课陆续汇报)1.访问一位小学教师,了解他(她)当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情况以及在工作中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解决问题的体会。
(学号1、3、5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2.找一份小学的课程表,尝试运用课程论的有关知识对它进行分析。
(学号2、4、6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3.调查一所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情况,并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学号7、9、11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4.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了解他(她)对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
(学号8、10、12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5.收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并用有关原理对其进行分析。
(学号13、15、17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6.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从优化教学的角度分析其教学思想。
(学号14、16、18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7.结合体验性教育实习,谈谈自己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困惑和常见问题。
(学号19、21、23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8.调查一位小学教师,请他(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2. 分科课程3. 课程编制4. 教学组织形式5. 班级授课制6. 教学认识方式7. 教学论8. 复式教学9. 师生双主体说10. 认识实践说11. 泰勒原理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3. 文纳特卡制的创始人是。
4. 程序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国(人)提出的。
6.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包括与两层含义。
7. 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8.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
9. 赞科夫实验教学论的主要原则有、、、、。
10. 韦尼格教学计划的三个层次是、、。
三、简答题1. 如何评价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2. 凯勒教学系统的现实意义有哪些3. 如何评价贝尔——兰卡斯特制4. 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 对话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有哪些6.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的特征是什么7. 简述教学认识特殊说的优缺点8. 简述泰勒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9.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10. 简述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关系11. 简述罗杰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1. 教学交往的特殊表现有哪些2.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3. 试述教学认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 试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5. 试述批判教学论的特征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6. 试述教学过程论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实质与表现7. 试述教学模式新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 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发展历史(第一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发展历史(第一次作业)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姓名:张俊黎学号:10420110001作业要求:勾勒《教学论》的发展历史,要求学生提供了简图,根据自己的有自己的见解。
理解对其修改理解、完善、并充实详细知识,并一、教学论的发展历史简图国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简图发展历史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或贡献苏格拉底 1、教师要协助儿童获得知识2、启发式教学---产婆术1、《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国外教学额思想昆体良法著作的萌芽期2、教学法:摹仿-理论-练习柏拉图教学的五个阶段首次提出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分为三亚里斯多德个阶段:训练阶段、情感道德阶段、智育阶段1、如何教语言和科学,不讨论“教什么”拉特克 2、自然教学法3、教学是一种技术1、“适应自然”的原则2、“泛智”理论“”将一切知识教给全人类的艺术“”太阳并不对任何单一的对象、单一的动物或单一的树起作用,而是同时给整个夸美纽斯地球以光和热“3、自然原理---“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 教学理论的形成4、直观原理---“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期通过直观获得知识是巩固的。
“5、活动原理6、兴趣与自发原理7、学制与班级授课洛克 1、“绅士“教育2、德智体的教育容卢梭《爱弥儿》 1、自然教育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2、注重人格的培养3、发现教学论:兴趣、活动、实物裴斯泰洛齐 1、适应自然2、自我发展、直观原理教学的心理化赫尔巴特《普通1、教学任务—“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教育学》(1896)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独立的教学理论2、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训育的形成 3、教师中心论4、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5、教育性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大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第斯多惠《德1、“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好的教师是国教师的教育指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南》教学理论的以伦理学、认凯洛夫发展期识论为基础的教1、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1-2分钟学论复习旧知识5-10分钟教学目标:知教授新知识15-30分钟识-道德本位巩固新知识10-15分钟教学过程:知布置作业2-5分钟识授受 2、教学原则《教育学》1948教学内容:科直观性、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巩目本位固性、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学的通俗性和接受性赞可夫1、一般发展“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使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前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3、教学原则:高难度教学、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教学原则、使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巴班斯基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结合起来”2、洛扎若夫“暗示教学”基本步骤:说明内容,朗读,遍播放音乐边朗读,焦色表演,朗读,开展活动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定义: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经过精心选择的某一学科的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使学生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教学上坚持“三个特性、四个统一、五个分析、四个阶段”:三个特性指:基础性、基本性、反理性四个统一指: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五个分析指:基本原理的分析、智力作用的分析、未来意义的分析、内容结构的分析、内容特点的分析四个程序指:范例的阐明“个”的阶段、范例的阐明“类”的阶段、范例的掌握“规律”的阶段、范例的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经验的阶段以心理学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基础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预期行为结果教学过程:相倚组织,行为强化教学原则:程序教学小步骤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主要教学方法: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视听教学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智力发展教学过程:动机,结构,序列,强化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发现法加涅的认知性设计教学论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观点教学设计必须为个体而设计设计应该包括短期和长期阶段设计应该实质性的影响个体的发展设计必须建立在人事如何学习的基础上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简图发展历史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孔丘的教育思想战国:儒家的教育思想《礼记?学记》为代表隋唐时期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韩愈的教育思想宋明时期宋明:王安石的“尚用教育思想”,朱熹的“小学”和“大学”教育清初时期清初:颜元的“习行”教学法清末时期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新学制”产生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教育、教学实验的发展,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陈鹤琴为代表建国初期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文革后-至今文革后-至今:引进大量国外教学理论,开展大量教学改革。
教学论作业
教学论第一次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
4、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5、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6、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校课程”,它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
7、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8、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综合课程以一定的方式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或者注重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10、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了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促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叫做形成性评价。
1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12、形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叫做形成性目标。
第二次1、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答: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答: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3、班级教学的优点是什么?答:(1)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
《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 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4.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5.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就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 教学认识方式:教学认识方式,是指教学论研究主体在思考教学问题时的思路与策略。
它是教学论研究者在思考教学问题时创造或选择的,规范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提供了研究的策略。
7. 教学论:教学论,是从动态的教学整体出发,综合研究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探索教学最一般规律的一般学科。
8. 复式教学:是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的时间里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 师生双主体说:第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
第二,在教的过程中以教为主,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第三,从广义认识论看,认识活动包括“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
10.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教和学的形式中进行的,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健全的个性为目的。
由学校精心组织起来的社会认识、实践的过程。
11. 泰勒原理: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de)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de)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de)目标、教学(de)预期结果或教学(de)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de)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de)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de)经验或体验.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de)教材观.“教”教材,考虑(de)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de);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de)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de)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3、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de)行为和认知(de)取向,它不是指具体(de)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de)基本特征.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de)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de)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de)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de)变化、获得(de)进步或取得(de)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de)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de)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de)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de)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de)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de)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②以生成(de)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开放性;③以生成(de)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de)发展.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de)教学关系一、考虑学生(de)感受和发展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de)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de)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de)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de)指导和必要(de)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de)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de)认知结构中(de)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de)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de)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de)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de)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de)学习(de)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de)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de)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de)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de)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注重教师(de)转变,促进教师成长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de)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de)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de)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de)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de)实施中有积极、自觉(de)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de)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de)设计并获得较大(de)成功,学生(de)学习方式也不断(de)变化,不断得到完善.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de)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de)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de)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de)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de)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de)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de)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de)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de)分合协作(de)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de)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de)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de)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de)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de)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de)学习机会和体验.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de)教育是成功(de)教育,什么样(de)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de)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de)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de)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de)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de)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de)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de)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de)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de)跟踪调查.十年(de)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de)规律:在实行百分制(de)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de)“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de)学生在后来(de)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de)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de)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de)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de)“好孩子”,一些好(de)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de)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de)学习上(de)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de)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de)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de),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de)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de)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de)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de)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de)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de)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de)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de)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de)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de)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de)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de)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de)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de)学生普遍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de)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de)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de)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de)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de)发挥.这一类(de)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de)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de)学习能力和健康(de)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de)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de)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de)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de)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de),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de).我们在孩子(de)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de)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de)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de)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de)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de)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de)制约.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de)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de)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de)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de)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de)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de)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de)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de)学生而言,沉重(de)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教育所要培养(de)人,是社会需要(de)人,还是教师喜欢(de)人社会所要选择(de)人,是能做事(de)人,还是能背知识点(de)人我们将孩子(de)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de)傀儡.社会需要(de)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de)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de)最好(de)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de)不仅是孩子(de)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de)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de)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de)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de)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de)兴趣,而不是一味(de)读课本(de)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de)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教学论作业
教学论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题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概念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
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5.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6.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7.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8.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9.微型课程: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10.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性的研究和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1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12.档案袋评价法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13.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学科教学论作业4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感悟传统的教学论总是过分地夸大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的重要作用,不顾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等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在这种外在压力下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谈不上对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则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自己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
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而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
完全探究是探究学习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只是要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探究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是贯穿于每一节生物课中的。
二、科学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它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0我正是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科学的探究。
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在讲清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它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之后,就指导学生思考:(1)人类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2)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
另外,让学生阅读探究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拟订探究计划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科学探究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一节好的探究课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同学们选取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个案例(如一份教案或教学实录、一篇教学故事或教学反思等),简述案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评价分析,做到文字表达流畅、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并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0字。
案例分析:(教案分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案例主要内容本教案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分析法和举例法等教学过程(略):包括新课导入、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和补充、随堂练习等。
课后作业(略):详见练习册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原理一、河流地貌冲积平原的组成影响聚落堆积地貌洪积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教学反思:新课改后体现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教材,但不局限教材,要充分利用其他媒介,如网络、课件、图片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事物(如本课中长江沿岸地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的关系。
A、低相关B、高相关C、中等程度相关D、没有相关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A、分散B、转移C、分配D、范围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E、对比性( C E )4、“一题多解”属于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D、聚敛思维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A、同步发展B、能力发展快C、能力发展慢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策略性知识D、隐性知识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体现。
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参考书E、直观教具( C D )9、新课改强调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C、师生共成长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讲授法B、谈话法C、练习法D、实验法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E、课堂教学(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原则A、客观性B、全面性C、指导性D、科学性E、激励性(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C、各种书面作业D、各种实际作业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C、全面关怀学生D、关爱全体学生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ABC )18、《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语、数、外、生、地、史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A、强化理论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C、潜意识D、人格三分法E、社会学习理论(AD )22、注意具有等特性。
教学论课程作业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哪几种说法?试就你感兴趣的一种谈谈自己的认识。
所谓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教学过程之所以成为其本身并使其能够区别于其他过程的那种属性。
教学过剩的本质有以下四种说法:(一)特殊认识说:教学的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应。
他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
(二)认识发展说: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培养教育下,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这个活动和发展又是多方面的。
(或: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过程。
)(三)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教和学的形式中进行的,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健全的个性为目的、由学校精心组织起来的社会认识、实践的过程。
(四)交往说:交往说的的实质是师生发生交往互动的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促使人类的文化生成,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知情作用。
正如季亚瑟科认为,教学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师生间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的本身。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四种说法。
首先教学是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材构成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点,四种说法都完全符合,但是前三种说法,并不能体现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于学生的平等地位。
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了压抑,很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即教育者是教师、受教育者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是学校。
夸美纽斯曾说过“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这里的受教育者指的是一切“自然人“。
我国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曾在《师说》中指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所以教育者也应该是一切“自然人”。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人人也都有教育他人的权力。
课程与教学论 作业1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1、答:目前对于教学内涵的界定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共同活动之下,从教师一方入手来界定教学;第二种同样在共同活动之下却是从学生一侧着眼对教学概念作进一步解释;第三种则是从这种共同活动的结果来解释。
第一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第二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第三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交织着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发展体力的活动。
课程概念: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
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
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
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
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
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各题为判断说理题,共14小题。
(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
意思相近可得分。
)
1.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老师向薛生传授的教学方法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法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利用于实践的机会。
2.教学内容选择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引发学习兴趣,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趣。
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靓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
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份。
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3.选择教学方法时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但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硬件设置,等等综合因素。
如果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这会带来很多的错误,比如低效课堂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4.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的提出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是课堂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还有更高级的,比如创新思维等。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我还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该从国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卫生和文明习惯的建设和维护这个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共性”开始。
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明晰教育的本质,还要有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前程!
5.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的知识能力,而不是教师采取的途径或方法。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
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
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6.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然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能力有的很低,这是正常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生自我的提高下,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会越来越准确,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附属物,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生,培养不断学习的学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远发展。
我们教育者要尊重他,培养他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7.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这是正确的。
教师的活动,只代表教师的认知,过程只是再次展现了,教师的认知过程,而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时是千人千面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
所以说教师教的活动,加上学生学的活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疗效显着。
8.教学目标的表述包含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两个要素。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
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
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
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
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9.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这是正确的。
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1、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2、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3、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4、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5、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10.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
题。
答:这是正确的。
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一个“编剧”兼“导演”的角色,这直接影响到课堂这个“剧本”的走向为题,“演员”-----学生对“剧本”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剧情”------课堂又有影响。
但这一切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导。
11.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答:这是正确的。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得一切”这种说法的提出,就是这种观点的深刻体现,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生命成长,教学活动才算是高级的,对整个社会就是功德无量!首先这种成长包含两方面,1,对自身学习地认识 2,学习对社会的意义。
目的的确立,也就是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会更有利的促进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又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说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正确。
12.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师的活动,只代表教师的认知,过程只是再次展现了,教师的认知过程,而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时是千人千面的,哪怕你这个教师知识在渊博,能力再强,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
所以说教师教的活动,加上学生学的活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疗效显着。
13.实现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前提和保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行为。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已经提出好多年了,而在有的课堂中,这种主体行为体现的不是很理想,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太强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附属的位置。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久而久之,甚至会对学习疲倦,厌学现象便随之产生了。
教学活动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需要两者的科学配合,共同参与、互相合作,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焕发蓬勃生机。
14.目前的教学评价注重质性评价,量化评价因容易造成"唯分数论”,所以应弱化或取消量化
评价。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唯分数论”在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话,容易使教学偏离方向,而忘了教学的初衷!教学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应该有一种评价体系,否则难以提高教学行为。
“分数的评价”是一种评价体系,如果作为唯一,那就无视学生的多面性,否则会带来片面的评价结果,学生的发展,应该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运用多样性评价体系。
所以应弱化或取消量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