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坛沧桑

合集下载

天蓝地黄曲苍凉的陕北民歌

天蓝地黄曲苍凉的陕北民歌

在陕西榆林、延安地区的城乡,广泛地流传着一种脍炙人口的歌曲,它就是驰名中外的陕北民歌。

千百年来,在陕北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广大劳苦群众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

他们要昭示自己的生存价值,要同大自然进行抗争,要作生命的呐喊,要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

于是,经过长时期的口头创作以及口头流传,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感染力极强、艺术价值颇高的陕北民歌。

据史料记载,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且与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

这些民歌语言朴实生动、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有的高亢激昂、粗犷豪放,有的清新典雅、悠扬动听。

它们经久不衰地回响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坡坡梁梁、峁峁畔畔。

陕北民歌的内容反映的多是平常人的平常事。

如吹鼓手迎亲,大姑娘盼出嫁,小媳妇想娘家,出门人思家乡,年轻人搞对象,小两口吵嘴逗趣,等等。

陕北民歌是当地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匠们用民歌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脚夫们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媳妇们用民歌来倾吐心中的烦恼哀怨,农民们用民歌驱逐劳作时的苦累和寂寞,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干旱时人们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用歌来庆祝,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社交时用歌来联络,老人们用歌来讲述历史,青年男女用歌来谈情说爱,好人好事用歌来赞颂,丑闻陋习用歌来讥讽,甚至连上坟祭祀也以歌代哭。

陕北民歌不光在当地和西北地区流行,广为传唱,而且在全国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比如,曾经响彻神州大地的《东方红》,就是由陕北民歌《芝麻油》和《骑白马》改编而来的。

而我国现行的《哀乐》,也是由米脂县的唢呐曲牌信天游《粉红莲》改编的。

陕北民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陕北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发自肺腑地“吟哼吼喊”出来的山野之声、里巷之调。

因而,充满了“土气、大气、美气”。

陕北民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初创者几乎都是劳苦群众。

比如,创作《东方红》的李有源,是佳县的羊倌;创作《赶牲灵》的张天恩,是吴堡县的脚夫;创作《三十里铺》的常永昌,是绥德县的木匠;创作《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李思明,是佳县的黄河船夫。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2022-06-13 06:00·品诗赏词说文谈史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1名作赏析l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俞为民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初年曲坛上与洪异的《长生殿》齐名的一部杰作,向有"南洪北孔"之称.它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寓了自己的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由于它的这一现实主义的内容,在当时曲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局面(金植《壑门吟带?题阙里孔稼部尚任东塘(桃花扇)传奇卷柳敬亭,老赞礼的说后》).《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它通过苏昆生, 唱,总结了全剧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剧作的主题.整出戏按上场人物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构成"余韵"的两个音符,即兴亡之感与民族感情.第一部分是从开场到【离亭宴带歇拍煞】曲,主要是通过渔樵同话来抒发兴亡之感.南明覆亡后,苏昆生与柳敬亭坚持民族气节,隐逸山林之中,苏昆生以采樵为生,柳敬亭以捕鱼度日.一天,他们与逃人山中的老赞礼相聚在一起,三人面对南明覆亡后的残山剩水,痛定思痛,同叙兴亡之感.由于他们都是过来之人,经历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满肚南朝野史",故叙说南明兴亡历历在目,评点南明是非十分中步.三人分别唱了十支曲调,来总结南明的覆亡历史和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第一个唱的是老赞礼,他唱的是一首巫曲【问苍天】,在这支曲中,老赞礼主要着眼于在这兴亡动乱的年代里个人荣辱富贵的失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老赞礼虽与福德星君 (财神)同月同H所生,但两者一贫一富,天差地别,老赞礼"囊无钱,灶断火, 不啻乞儿".而福德星君"称玉晕,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对于这一贫富不均,"贵贱失宜"的人情世态,他愤愤不平,"掀髯长叹",为此向天地神明大声质问:"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叫九阍,开聋启聩,富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但在"释尽 , 了胸中愁",吐出了心中不平后,他又"欣欣微笑",这一态度似乎又十分旷达,与前面的"掀髯长叹"相矛盾了,其实仍是一致的,这一"微笑"实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老赞礼已认识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整个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是如此,个人的愤恨不平又有何用呢?因此,在这"欣欣微笑" 中,实隐含老赞礼无尽的感伤和难抑的愤慨.第二个唱的是柳敬亭,他唱的是一首弹词【秣陵秋】曲,在这首曲中,主要是评述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他先从六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说起,"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陈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陈后主沉迷声色,荒淫无道.而南明王朝正是重蹈陈朝灭亡的覆辙,福王也正是承袭了陈后主的荒淫无道."中兴朝市繁华续",作者用了解个"续"字,巧妙地把南明与陈朝, 福王与陈后主联系起来了.中兴朝市,南明建立之初,尚据有半壁江山,如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明王朝尚可中兴,然而南明统治者却承续了陈后主亡国的传统,在大敌当前,中原未复之际,整天沉迷于声色之中,昏庸无道.那些把持南明朝政的阉党余孽,窃跨高位,势焰嚣张,他们一面为讨得福王的欢心,征歌买笑,"只劝楼台追后主";一面又大兴党狱,残杀东林党与复社文人,"社党重钩无缝藏".而在抗清的朝臣与将领中,也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虽有像"龙钟阁部喘梅岭"的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但也有像"跋扈将军噪武昌"的左良玉那样的骄兵悍将,致使抗清力量受到削弱,"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给清兵南下以可乘之机,因此,即使有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也是"难整乾坤".由于南明王朝昏君乱臣的倒行逆施,最后终于导致了灭亡,福王也被清兵掳去,"临去秋波泪数行",国破家亡,落得个与陈后主同样的可悲下场.这一支曲以弹词说唱的形式,对全剧所描写的情节即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总结,并深刻地指出了造成南明覆亡的原因. 第三个唱的是苏昆生,他唱的是一套【哀江南】北曲,共由七支曲调组成,这是《余韵》的主题曲.在这套曲子里,他叙述了南明覆亡后重到南京所见到的情景,以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和黍离之悲. 第一支【新水令】曲是写重到南京城所见到的一派荒芜景象,作者精心选择了"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夕阳"等最具有经过兵火摧残后的破败特征的事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萧条破败的画面.这是总写南京城的衰败貌.以下几曲便是分镜头来描写南京城的衰败之景.【驻马听】是宣明孝陵的荒凉景象,当年多么威严肃穆的明太祖陵墓,经受战火后,已残破不 32堪,"护墓长楸多半焦",那战火摧残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守护陵园的太监和禁卫军成群成队,如今已无人祭扫,守墓的太监已不知去向.只见在陵园内山羊随处乱窜,"鸽翎蝙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甚至那象征帝王之尊的龙碑帽竞然也被牧童打得粉碎.目睹这荒芜之景,怎能不引起人们的采黍之悲,铜驼之叹呢?【沉醉东风】曲是写明故宫的惨败景象.曾是明王朝社稷的象征的故宫,如今也已成了一片废墟,当年的九重宫阙,如今是墙倒柱倾,瓦砾遍地,野蒿丛生.当年曾是君臣发号施令的场所,如今竞成了乞JL(f]的栖身之处.【折桂令】曲是写秦淮河的萧条貌.十里秦淮曾是六朝以来南京城的繁华之所,金粉之地,然而如今也是一派破败之貌,代表当年繁华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已无处可寻,只剩下"白鸟飘飘,绿水滔滔".目断这一切,怎能不使人"魂消"呢?【沽美酒】曲是写长板桥的破败貌.横跨青溪的长板桥本来也是南京繁华的象征,经过战乱后,如今也破败不堪了,"旧红板没一条",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只剩下桥头的"一树柳弯腰",形影相吊.【太平令】曲是描写秦淮河一带的妓院的破败冷落貌.妓院是封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繁华的象征.当年这里是骚人墨客的行乐之所,而如今人去楼空,只有那"枯井颓巢",满院苔草.当年美人们亲手种下的"花条柳梢",如今也无人"采樵".最后的【离亭宴带歇指煞】曲则是对前面几曲所描写的兴亡之感的总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当年所见到的繁华之景与眼前的衰败之貌相对照,来总结南明王朝的兴衰.当年的"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小榭花开早",这些繁华之景都是主人公亲眼所见,亲自经历,就是眼前的这堆"青苔碧瓦",当年曾是他"睡风流觉"的所在.而如今这些繁华之景都瓦解冰消,荡然无存."眼看他起半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连用三个"眼看他",不仅强调南明覆亡之速,而且也强调主人公是南明兴亡的见证人,他既看到了南明王朝的兴起,又目睹了它的灭亡,"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亲眼看到了这人去物非,江山易主的沧桑之变,内心的黍离之感就更为强烈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昔日的景象历历在目,印象之深难以忘怀,因此,尽管现实当中确已发生了人去物非,江山易主的沧桑之变,"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然而他还"不信这舆图换稿",不相信地图变色,江山易主.显然,这"不信" 二字,隐含着主人公和作者对南明江山多么执着的感情啊!但"不信"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愿望而已,面对现实,终究还得相信,这样一来,内心的兴亡之感再也抑止不住了.就喷薄而出,"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唱出了这一套悲歌中最悲切的一个音符.从副净扮皂隶上场到结束,这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做了清朝皂隶的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徐青君上场访拿山林隐逸的情节,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投降清朝的南明旧臣予以极大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并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感情.徐青君原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在《桃花扇》一开场的《听稗》出,作者就对这一人物作了交待,他曾因请客看花,把一座大道院全都霸占了,气势是何等地显赫!然而如今却做了清廷的走狗和帮凶,而且在当时由明朝的重臣元老变为清廷走狗和帮凶的又何止徐青君一人呢?那些明朝的重臣元老也都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廷.作者借徐青君的口说出了当时那些明朝旧臣投降变节的丑态:"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这正是"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作者在对那些投降清廷的明朝旧臣加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的同时,也对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山林隐逸予以褒扬.如正当徐青君拿出"红圈票"要捉拿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三人时,他们便"登崖涉涧,竞各逃走无踪",不愿出仕清廷.原本《人道》出有眉批云:"南朝隐者七人,一武弁,一书贾,一妓女,一串客,一说书人,一唱曲人,全不见一士大夫, 表此七人者,愧天下之士大夫也."那些当年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在南明覆亡后都纷纷出仕清廷,而那些说书的,唱曲的,却能坚守民族气节,逸人山林, 抗拒清廷的访拿.这一褒一贬,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民族感情. 最后,场上只剩下手拿"绿头签","红圈票"的徐青君一人,而远处传来吟诗声:"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全剧也就在这悲切低沉的吟诗声中降下了帷幕.台上只有吟诗之声, 而不见吟诗之人,这一结局也就留下了袅袅不尽的余音.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梁廷楠云:"《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渺间"(《藤花亭曲话》).而这一余音也就是剧作所表达的兴亡之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一余音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弦,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尤其是勾起了广大经历了明清易代,江山换主的汉族人民的亡国之痛,以至"掩袂独坐","唏嘘而散"(《桃花扇?本末》),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34一是构思巧妙新奇.孔尚任在创作《桃这出戏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花扇》时十分注重创新,如他在《凡例》中表明:"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令观众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厌套也."在《余韵》这出戏中,也正体现了作者创新的特点.如从全剧来看,以《余韵》出作结,确是出乎观众的"预拟".若按全剧的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逻辑来看,全剧在《人道》出已结束而《余韵》则是续加的,如作者在《凡例》中已指出:"全本四十出,其上本首试一出,末闰一出,下本首加一出,末续一出,又全本四十出之始终条理也."但从内容上来看,《余韵》又与前面的正戏是紧密相联的,它进一步深化和强调了剧作的主题,并留下了袅袅余音,使剧情得以延伸.因此,它虽是添加的,但又是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这一出作结,全剧才显得"有始有卒,气足神完"(《桃花扇?凡例》).在戏剧冲突结束以后再增一出戏作结,这样的结局安排,若以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来衡量,显然成了"蛇足",而且在当时的传奇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然而《桃花扇》的这一结局虽打破了一般传奇以生旦大团圆为结局的俗套,但它符合我国古典戏曲的创作规律.我国的古典戏曲继承了诗词言志达意的传统,在创作上具有写意的特征,因此,它虽也像西方戏剧一样,同样揭示戏剧冲突的逻辑高潮,但更注重于揭示剧作的情感高潮,即剧中人物由逻辑高潮所引发出来的情感高潮.如《汉宫秋》,《梧桐雨》便都是在第三折逻辑高潮结束后,再以第四折的整折篇幅来描写剧中人物的情感高潮作为全剧的结局.因此,《桃花扇》以《余韵》出作结,这一构思虽十分新颖,但这又符合我国古典戏曲的创作规律,故奇而不谬.再以《余韵》这出戏本身的情节安排来看.构思也十分巧妙.如全出戏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写兴亡之感,后写民族感情,前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说唱来表达,后一部分主要通过特定的情节来显示, 而中间以前一部分的最后一曲【离亭宴带歇拍煞】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既总结前面的兴亡之感,又以"不信这舆图换稿"句带起下面的民族感情.故前后两部分既有所区别,又转折自如,联系紧密.又如在前一部分中,三人虽同是抒发兴亡之感,但三人的着眼点有所侧重,或着眼于个人,或着眼于历史,或着眼于现实.而且表现手法也不同,或直抒胸臆,或高度概括,或借景抒情.三人虽弹奏的是同一个音符,但同中有异,这样的安排就显出了剧情的起伏变化,避免了拖沓与重复之弊.二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孔尚任作《桃花扇》是为了真实 35 地总结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他十分重视情节的真实性,如他在《凡例》中表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 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写有子虚之比."即有关"朝政得失"的历史情节,皆的的有据,连时间地点也都考证得一清二楚.他在剧本前还附有《考据》一篇,列举了与剧情有关的考据一百三十五条.但作者既注重历史真实,又不拘泥于历史,根据剧作主题的需要,对历史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艺术虚构,如在这出戏中的徐青君访拿明朝隐逸的情节,便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而成的.历史上的徐青君,据余怀《板桥杂记》记载:"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国介弟也.家资巨万,性豪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树石亭台,拟于平泉,金谷.……弘光朝加中府都督,前驱班引,呵导入朝,愈荣显矣.乙西鼎革,籍没田产,遂无立锥,群姬雨散,一身孓然,与庸丐为伍,乃至为人代杖."而孔尚任为了借这一人物来抨击那些投降清朝的明朝重臣元老,便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这一人物作了艺术虚构,把他在南明覆亡后沦落为乞丐,改成为投靠清廷的皂隶,从而通过这个开国元勋的后代,南明王朝的重臣,在南明覆亡后做了清王朝的帮凶和走狗的典型情节,来讽刺和抨击那些投降清廷的明朝旧臣,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三是语言具有苍凉悲壮的风格,与剧情十分相称.如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曲的曲文,以苍凉悲壮的语言来描绘经过战火摧残后的南京城的破败荒冷的景象,真切感人.作者的好友顾彩对这套曲的曲文赞赏不已,曰:"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桃花扇序》) 四是曲调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作者根据曲文内容来选用和安排曲调,如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三人在抒发兴亡之感时,作者根据每人所唱的曲文内容,安排了具有相应声情的曲调.如老赞礼所唱的【问苍天】是娱神曲,并用俗巫祭神的腔调演唱,就显示出一种低沉悲愤的声情,正与他所唱的曲文内容相合.再如柳敬亭所唱的【秣陵秋】是一首弹词,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故演唱时如泣如诉,较好地衬托了曲文内容的表达.又如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是一套北曲,北曲具有慷慨悲壮的声情,而且又以具有高亢喧闹风格的弋阳腔演唱,故演唱时长歌当哭,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36。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2.元杂剧四大爰情剧3.元曲四大家4.《东篱乐府》5.北曲6.南曲7.宫调8.楔子9.宾白、科、介10.元诗四大家11.铁崖体12.南戏13.昆山腔1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15.元曲16.散曲17.酸甜乐府18.永乐大典戏文种19.《录鬼簿》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曲〃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爰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爰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爰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爰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苍桑的诗词

苍桑的诗词

苍桑的诗词
苍桑,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存在。

它是诗人笔下的一种象征,代表着岁月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

以下是一首关于苍桑的诗词:苍桑苍桑如古石,
岁月悠悠寂寥长。

风吹枝叶随飘散,
春花秋叶不再香。

昔日繁华已成空,
古老的故事不堪想。

人间纷纷事事变,
唯有苍桑永恒常。

它见证了天地间,
人生百态皆不同。

时光荏苒岁月迁,
苍桑依旧静静守。

诗词中的苍桑意味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它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永恒与不变。

在这首诗中,苍桑被描述为古老而坚定的存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本真。

诗人通过苍桑的形象,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含摩挲的诗句

含摩挲的诗句

含摩挲的诗句1.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董颖《江上》2.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韩愈《石鼓歌》3.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王建《镜听词》4.摩挲两眼三叹息,悔却从前比菅芥。

——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5.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艾性夫《天下第二钟歌》6.摩挲犹识永明年,银泥几见乾坤老。

——沈德潜《景阳钟歌》7.剑儿大父傍,一语三摩挲。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8.摩挲三品石,尚想狎客娱。

——郦权《木樨》9.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10.摩挲半世江湖眼,古锦轴中舒复卷。

——戴复古《赵尊道郎中出示唐画四老饮图滕贤良有诗亦使》11.人间觅得重摩挲,抚物长钦天子圣。

——张问陶《琉球刀歌为周补之》12.马上摩挲眼,出门光景新。

——陈与义《赴陈留二首·马上摩挲眼》13.投我千金赠,白刃重摩挲。

——张时彻《结客少年场行》14.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工模糊。

——释文珦《得两金铺乃秦汉门物以充水滴因作歌》15.纵得金丹真不死,摩挲铜狄更添愁。

——陆游《杂感·百年鼎鼎成何事》16.至今盛事随山中,往往摩挲到金石。

——王洋《石涧》17.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

——白居易《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18.叶碑廊下无人看,欲去摩挲又少留。

——刘克庄《晋元帝庙》19.欲镌文字示万世,想曾摩挲崖藓苍。

——方回《灵隐寺行呈伏虎岩》20.三复穆陵诗,摩挲出圭璧。

——凌云翰《南山纪事诗为杨复初赋》21.寥落昔贤题,摩挲壁间墨。

——尤袤《张公洞》22.老僧揖入廊东头,摩挲石刻令人忆。

——陈著《次韵和岳醵饮西峰寺分韵成诗十四首见寄·正觉留题久岑寂》23.侯睨罗浮吞八九,摩挲缩地挟山手。

——曾丰《赋马漕桂岩》24.从教缺剥费摩挲,古意居然存耆硕。

——黄辉《石鼓歌》25.我来问讯一稽首,摩挲拂拭尘埃蒙。

——成鹫《腰石歌》26.闻之兴慕且兴敬,以手摩挲防击扑。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12. 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是咏物诗B. 都是近体诗C. 都押5个韵D. 都是讽喻诗
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
C. 苏轼诗歌首句指出统治之道,与后文构成铺垫与对比的关系。
D. 苏轼诗歌中的“叹”字表达对“前王”太平伟业不再的感慨。
14.李白诗中有“菊花何太苦”,苏轼诗中有“辛苦骊山山下土”,请赏析这两首诗中“苦”字的妙处。(5分)
12.(1分)D
13.(2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李诗菊花之“苦”,为菊花两遭采撷之苦。(1分)表面上同情菊花,实则暗写自己屡遭不幸;表面幽默诙谐,实则悲苦感伤(1分)。苏诗山土之“苦”,前一次因兴建阿房宫,后一次因兴建华清宫(1分)。表面上同情骊山之土,实则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隐含对民众遭受横征暴敛的同情(1分)。两首诗皆以拟人笔法,表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1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

3、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4、知尔有灵应不死,沧桑更变问麻姑。

5、我上梁山望曹濮,长叹沧桑变陵谷。

6、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7、沧桑转瞬谁能识,富贵浮云安可常。

8、沧桑长共此山河,却为中原涕泪多。

9、感慨沧桑眼前事,雍门琴罢不胜悲。

10、回首沧桑已数番,感怀无尽又何言。

11、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12、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1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8、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0、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21、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寒星。

《八声甘州冒浣莲》年代:当代作者:梁羽生2、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登轮感赋》年代:近代作者:弘一3、世变沧桑,中更蹉跌;《四言诗·祭黄帝陵》年代:现代作者:毛泽东4、等闲历了沧桑劫,枫叶明于血,欲怜画笔太缠绵,妆点山容水色似当年。

《虞美人其一》年代:近代作者:汪精卫5、依人燕子又归来,沧桑变了心难变。

《踏莎行·似水柔情》年代:当代作者:梁羽生6、从来无限沧桑事,都付山僧一枕眠。

《民国卅五年秋重登牯岭有感》年代:现代作者:吴宗慈7、黄土卷、沧桑都异。

《走意一章》年代:近代作者:汪精卫8、帝乡明日到,尤自梦渔樵!。

写曲坛寺的300字作文

写曲坛寺的300字作文

写曲坛寺的300字作文不知从什么时侯起,我喜欢上了寺院,行走在天地间,如果有寺院的地方,总喜欢到寺院里走走。

看看,我不是佛教的信奉者,而是喜欢那一片净土,没有像城市般的喧器,没有利益纷争,没有世俗的偏见。

很多时侯,一个人默默行走在寺院的走廊,惊动鸽群拍打着翅膀从灰瓦房梁飞过,闻着柏香.青稞,美洒从桑炉中弥漫的味道,静静品味它的文化氛围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很多时侯,我站在寺院的台阶上,看看寺院前后山势的走向,展开了无限的奇思妙想,塔尔寺山势的走向,周围的山势像莲花的叶子,所以得名八瓣莲花而闻名,每一座寺院,必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神话故事,也将是一块风水宝地。

曲坛寺离乐都市向南20公里,.坐落在村子东北角,背靠的山势模模糊糊中分辩出,像弥勒佛席地而坐的塑像,对面的山像是就要起飞的风凰展开翅膀。

坛寺占地面积宽阔平展,用黄土彻成的围墙,古老的木式陈旧大门,青砖灰瓦,它整个的建筑风格,据说是按照北京的古宫风格建成。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址。

当你跨进留有历史痕迹的门槛,再沿着留有岁月沧桑痕迹的木地板走廊,细细观赏它的飞檐.横眉,木雕,房梁,慢步细看壁画中时隐时现的佛像造型,品味滚滚红尘中岁月走过的年轮,寻找古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无不对古人的智慧所展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跟随香客的脚步,置身于各个佛殿,走进佛的世界,一尊尊佛像前,桑烟嘹绕,灯火闪烁。

我不懂佛的世界,更分不清供奉的佛像是那路神仙,在众多佛像中,我只分清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面青目秀一脸慈祥,再就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了。

我到过省内的很多寺院,不论是闻名的塔尔寺.扎藏寺.白佛寺.佑宁寺.曲坛寺......在天南海北香火旺盛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弥勒佛像,供奉在主殿中。

听寺院的阿卡爷讲,弥勒佛,别名弥勒菩萨摩诃耶,出生在印度,民族是婆罗门,职业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民间留传,弥勒佛出生时,土地平整,七主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

唐伯虎诗词集

唐伯虎诗词集

唐伯虎诗词集唐伯虎诗词集精选23首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吴趋里人。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伯虎诗词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桃花庵歌》年代:明作者: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2、《妒花》年代:明作者:唐寅昨夜海棠初着雨,数点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闻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3、《言志》年代:明作者: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4、《流水诗》年代:明作者:唐寅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

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问伊奔腾何时歇,不到大海不回头。

5、《叹世》年代:明作者:唐寅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6、《庐山》年代:明作者:唐寅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浓复浓。

烧丹未住屏风迭,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7、《美人图》年代:明作者:唐寅春色关心万种情,酒杯聊寞可怜生。

折花比对佳人面,把臂相同觉命轻。

8、《伤内》年代:明作者:唐寅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

9、《言怀》年代:明作者:唐寅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课件

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课件

元朝经济繁荣,但贫富差距极大,社 会矛盾尖锐。
某某设计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全文朗读及录音
全文朗读
提供《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的 朗读音频,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 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录音指导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提供录音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地 把握发音和语调,提高朗读效果 。
某某设计
PART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REPORTING
了解更多关于元朝历史和文学作品
阅读《元史》等相关历史文献, 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背景。
研读元朝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感受 元朝文学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参观元朝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直 观感受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
某某设计
PART 04
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阅读
REPORTING
《山坡羊·潼关怀古》艺术风格概述
雄浑豪放的诗风
该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达 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
巧妙运用典故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既丰富了诗 歌内涵,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 力。
独特的意象塑造
诗歌通过描绘潼关险要的地理形势 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塑造了独特而 鲜明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情感背景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 历史兴衰、民间疾苦的深 切同情。
文学背景
元朝曲坛繁荣,张养浩作 为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时代背景:元朝社会状况
政治状况
元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族为 统治阶级,汉族及其他民族地位低下 。
经济状况

国文知识:曲

国文知识:曲
,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3.只有曲、文,仅供清唱,无科(动
作),白(说白)。 4.盛行于元。
散曲:(二)散套
特质:
1.又称“套曲”、“套数”。 2.合一宫调诸曲为一套,自成首尾,须
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3.只有曲、文,仅供清唱,无科(
动作),白(说白)。 4.盛行于元。
散曲名家
1.以前后期分
(1)前期作家:表现北方文学的直率精神, 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风格质朴 清雅。
杂 1.关汉卿《窦娥冤》
剧 2.白 朴《梧桐雨》
名 家
3.马致远《汉宫秋》
名 4.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 曲 四 大 家
作 5.王实甫《西厢记》
剧曲:(二)传奇(又称南曲)
• 乐曲:南曲。受宋词及南方小曲的影响 ,取杂剧的优点。
• 角色:生、旦、净、末、丑、外、贴( 配角)。
• 动作:介。 • 宾白:较文雅,明代之后有骈偶语句。 • 乐器:以管乐为主,配以鼓板。
剧曲:(二)传奇(又称南曲)
• 特色:
1. 有曲、科、白。 2. 一幕谓“一齣”,齣数不定,每齣都有标目。篇幅
较庞大,情节复杂。 3. 可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4. 宫调、韵皆可换,仄声须分上去入。 5. 每剧之首必有家门(或称开场),表明作者编剧用
意,及剧情概况,与杂剧之“楔子”不同。 6. 盛行于明、清。
俚俗活泼
评价 诗庄
词媚
绝句、律诗
字数 一定,排律 字数一定
不限
曲俗
字数一定 ,唯可加衬

近体诗、词、曲比较
项目
近体诗


1.北曲源自
源流
12成宋成..五 七于 之 于言言初 问 初律律唐 。 唐诗诗的 的格格沈杜律律佺审完完期言、。起,代两滋源宋,衍于。造于唐极五于

曲坛沧桑

曲坛沧桑

历史钩沉——介绍张鹤琴先生撰写的《津门曲坛沧桑录》曲艺艺术虽然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在正史中、历史典籍中却鲜有详细记载,真正系统梳理曲艺历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曲艺演员、研究人员纷纷撰写曲艺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精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曲艺名宿张鹤琴先生撰写的《津门曲坛沧桑录》。

张鹤琴先生是天津著名曲艺作家,笔名老鹤,上世纪40年代在常宝堃、赵佩茹、陈亚南、陈亚华、秦佩贤、荷花女领衔的“兄弟剧团”中担任编导,“兄弟剧团”中的很多笑剧均出自他的笔下。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天津评剧团、天津市曲艺团担任编导与作者,创作了《林冲发配》《端阳的心》《洪母骂畴》《紫鹃抗命》等新作品。

晚年致力于曲艺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撰写,很多文章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天津演唱》等书刊杂志上,并且为天津艺术研究所编纂的《天津曲艺志》《天津曲艺史》提供大量图片、文字素材。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津门曲坛沧桑录》是张鹤琴先生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上的,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时候对某些内容进行注释,望大家批评指正。

(文史资料封面+文章标题照片)《津门曲坛沧桑录》张鹤琴前言曲艺,在旧社会叫“拾样杂耍”(注:也写作什样杂耍),包括说、学、逗、唱、耍、变、练、弹奏,无论南北地方小曲、鼓书、杂技、戏法等等,均包括在内。

各个曲(技)种源流不一,产生年代与发源地也各有不同。

评书、莲花落和某些地方曲调的上溯年代可能久远一些,但大部分是清代乾隆年间,南北时调小曲和打七块板的(如莲花落、数来宝、快板等)并合一起,应时而生的。

其时,正当清王朝鼎盛之时,一般旗人子弟,坐享燕乐升平之乐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乃于茶余酒后,聚集一堂,以弹唱说练为消遣。

有的为了歌功颂德,祝福邀宠,对演唱节目,有所融合与创新。

因之,有些曲种得以产生、改革和发展。

同(治)、光(绪)年代,这些纨绔子弟由于长期不事生产,坐吃山空,有曲艺一技之长者,不得不放弃票友生活,而以鬻艺为业。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鹤岗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分值:150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定型于明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北,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素有“北京脊梁”的美称。

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以元大都中轴线为基准设计和修订的。

纵向来看,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由三段构成。

最北端是钟楼和鼓楼,往南是皇城的北门地安门,与天安门遥相呼应。

接下来自北而南分别是景山、紫禁城、棋盘街以及正阳门等,这也是中轴线上最为突出且最精彩的部分。

最后以永定门作为中轴线的完美收尾。

除了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外,还有不少建筑是通过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如天坛与先农坛、日坛与月坛等等,与轴线上的建筑一同构成了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落。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中”的原则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这条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串联起来,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建筑规划的形式输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政令所出的政治文化。

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心,也是中轴线的中心地带,体现出皇权的核心地位。

紫禁城的核心是前朝三大殿,这里是皇帝颁布政令、召集群臣以及举行最高级别考试的场所。

这种布局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同时,在紫禁城南部设置了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等国家最高统治机构,这里是皇权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昭示着皇帝位居中央、控摄四方的威严。

敬天法祖的礼制文化。

祭祀活动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各类规格的祭祀建筑和场所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既让这些祭坛显得整齐与庄严,也给中轴线增添了浓厚的礼制文化色彩。

天坛和先农坛是国家祭祀场所,帝王每年到天坛举行祭天、祈雨的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到先农坛祭诸神,并象征性地亲耕“一亩三分地”,以示重视农事。

太庙和社稷坛遵从“左祖右社”之制而设,是皇帝祭祀祖先和社稷的地方,以此展现王统、政权与疆域的统一性。

昆曲源太仓

昆曲源太仓

昆曲、江南丝竹昆曲源太仓书写历史史实恪守抱诚守真“事必核真, 文不浮质, 疑者宁阙勿书, 不敢轻撰出一字。

”【1】“史实贵, 史家贵直笔。

”【2】秉笔书史应该:实事求是,怀瑾握瑜,抱诚守真,史料在场。

太仓德高望重的先贤巨擘,倡导并始终坚守高雅文风和德善为上的务实风尚。

昆山州府之地名流鳞萃娄东“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此之谓也。

”【3】“至元十九年,朱清、张瑄自崇明徏居太仓,建海漕外番舶蠁,商夷贾云集,鳞萃当时,谓之六国马头。

元贞元年,以户口计陞县为州。

延祐元年参政高昉疏请遷州治於太仓。

至正十三年立水军万户府。

十六年张士诚據吴改平江路为隆平府。

明年遣将復徏州治於马鞍山之阳,计自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凡徏州者四十有三年。

”【4】昆山租赋甲于天下州郡县,市贾之舶萃焉,海漕之艘出焉。

”【5】600年前(1314—1357年)滨江临海太仓,亦称娄东,平江路昆山州府之地,乃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著名于世,经济繁华,人文昌明的通都大邑,誉称东南之富域金太仓,拥有两千多年悠久的流派纷呈、意韵优雅的“娄东文化”,孕育了魏良辅昆曲、张野塘江南丝竹、徐上赢古琴、吴梅村诗派、王时敏画派、唐文治唐调、国学……娄东文化古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秉承开放、开拓、开明铸造、宗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吸引各地名流雅士,争相莅太仓,是太仓文化的开拓者、传承者;更是昆曲艺术的参与者、见证者,令人瞩目,功业巨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顾氏多举善事获誉“太仓善人”“……太仓人不但乐善捐,更有老成善谋者,长于造福。

”【6】“顾观,是藏有赵孟頫碑刻“墨妙亭”主人顾信的长孙。

”【7】“元至正初年,太仓州市舶司【8】官员顾观,慷慨捐出家赀之半,并邀集侠士王子才,共同出资修筑自浏河囗至太仓城南薰关娄江长堤三十里,并打桩护堤,驳石两岸,为兴港利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注:市舶司,全称庆元市舶提举司,位于城厢镇武陵桥西北。

元至正二年(1342)提举脱脱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钩沉——介绍张鹤琴先生撰写的《津门曲坛沧桑录》曲艺艺术虽然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在正史中、历史典籍中却鲜有详细记载,真正系统梳理曲艺历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曲艺演员、研究人员纷纷撰写曲艺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精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曲艺名宿张鹤琴先生撰写的《津门曲坛沧桑录》。

张鹤琴先生是天津著名曲艺作家,笔名老鹤,上世纪40年代在常宝堃、赵佩茹、陈亚南、陈亚华、秦佩贤、荷花女领衔的“兄弟剧团”中担任编导,“兄弟剧团”中的很多笑剧均出自他的笔下。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天津评剧团、天津市曲艺团担任编导与作者,创作了《林冲发配》《端阳的心》《洪母骂畴》《紫鹃抗命》等新作品。

晚年致力于曲艺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撰写,很多文章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天津演唱》等书刊杂志上,并且为天津艺术研究所编纂的《天津曲艺志》《天津曲艺史》提供大量图片、文字素材。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津门曲坛沧桑录》是张鹤琴先生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上的,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时候对某些内容进行注释,望大家批评指正。

(文史资料封面+文章标题照片)《津门曲坛沧桑录》张鹤琴前言曲艺,在旧社会叫“拾样杂耍”(注:也写作什样杂耍),包括说、学、逗、唱、耍、变、练、弹奏,无论南北地方小曲、鼓书、杂技、戏法等等,均包括在内。

各个曲(技)种源流不一,产生年代与发源地也各有不同。

评书、莲花落和某些地方曲调的上溯年代可能久远一些,但大部分是清代乾隆年间,南北时调小曲和打七块板的(如莲花落、数来宝、快板等)并合一起,应时而生的。

其时,正当清王朝鼎盛之时,一般旗人子弟,坐享燕乐升平之乐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乃于茶余酒后,聚集一堂,以弹唱说练为消遣。

有的为了歌功颂德,祝福邀宠,对演唱节目,有所融合与创新。

因之,有些曲种得以产生、改革和发展。

同(治)、光(绪)年代,这些纨绔子弟由于长期不事生产,坐吃山空,有曲艺一技之长者,不得不放弃票友生活,而以鬻艺为业。

为了引人入胜,又有人先后创演了一些庄谐兼备、唱表俱佳的新节目,曲艺的形式和内容,也更见丰富与充实了。

同时,由于民间文艺如话本、俗曲等曲艺创作不断发展,各地民间艺人到各城镇鬻艺献技,撂地赶场,日渐兴盛。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所演节目也有许多改革与创新。

到本世纪初,以经营书场为业者,为了招徕观客听众,广开门路,争奇斗胜,只要为群众所欢迎,极尽挖掘搜罗之能事,于是北京由票而艺的子弟们,各地原来撂地的民间艺人们,江湖上卖艺的杂技演员们,凡是有一技之长者,都应邀荟集一堂,登上舞台,同台演出。

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京津两地,书场林立,艺人名家辈出,备显身手,曾称一时之盛,当时有的曲艺演员好象不来天津镀镀金,就不能成名。

故旧日南市的燕乐升平茶园(解放后更名为红旗戏院),可以称为当时曲艺演员的大本营,为成名演员经常演出之处。

到解放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怀曲艺事业的发展,天津市成立了曲艺工作团,“曲艺”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立和固定了下来。

到一九六二年,该团一分为二,一是曲艺团,一是杂技团。

(注:1951年天津曲艺工作团成立的时候是兄弟剧团的班底,当时很多的杂技演员均在该团,后来很多杂技演员陆续调到各大杂技团体,到62年的时候曲艺团的业务演出中才没有杂技、魔术演出)从这时起“曲艺”所包括的范畴,又进一步得到明确,与杂技分了家,已不是最初的“拾样杂耍”的旧貌了。

余今浅谈曲艺,惜无书籍记载可资参考,皆系与老一辈艺人们,如刘宝全、金万昌、郭荣山(注:北京八角鼓前辈,与韩永先搭档演出拆唱八角鼓享有盛誉)、王鸿利(注:曲艺老弦师,石岚云、钟贞荣之师,小岚云的师爷,曾经与刘宝全等鼓曲前辈合作)、王贞禄(注:曲艺教育家,林红玉、桑红林、侯月秋、孙书筠等京韵大鼓艺术家均出自他的门下)诸先生闲聊所得。

现凭个人回忆,信笔杂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希读者指正。

旧日天津的曲艺书场与其组织从二、三十年代以至解放前几十年间,随着天津水陆运输、货物集散与商业中心的变迁,市区的扩展与人口聚落、市面繁华地区的推移,各个时期政局与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曲艺书场的兴替与分布也有许多更易与变化。

现在根据我的记忆所及,过去曾经先后存在过的曲艺场子有以下三十余所:南市一带十二所;燕乐升平(南市荣吉大街,今名红旗戏院,俗称西燕乐)、畅春园茶社(南市东兴大街十锦斋二楼)、通海茶楼(南市荣吉大街黄河戏院西)、青莲阁茶社(南市广兴大街华楼北)、玉壶春茶楼(南市广兴大街第一楼对过)、东兴茶楼(南市东兴大街南头)、新声戏院(南市永安大街新化池浴池三楼)、聚华戏院(南市荣业大街,今名劳动剧场)、庆云戏院(南市慎益大街,今名共和戏院)、群英戏院(南市东兴大街)、德庆商场(和平路福仙池楼上)、华林剧院(和平路人民剧场南)。

旧城厢一带八所:福仙茶园(鼓楼北)、北洋茶社(北马路华北戏院),大观楼(东北角天津影院二楼)、义顺茶园(北大关,今改工厂)、志成信茶楼(北大关全华桥旁)、宝和轩茶社(北门外路西坐北)、东来轩茶楼(原鸟市北肉市对过)、山泉茶楼(西南角电车公司北口)。

各大商场及其附近八所:中原游艺场杂耍部(百货公司三楼)、歌舞楼——后改名小梨园(原泰康商场三楼)、新世界茶社——后改名为小广寒(原天祥市场三楼)、天会轩——后改名为天乐茶社(劝业场六楼)、天宫戏院(劝业场四楼)、天华景剧院(劝业场三楼)、新中央戏院(和平区滨江道,今名滨江剧场)、大观园——原名新欣戏院(原天祥市场四楼)。

(骆玉笙上世纪40年代在小梨园演出剧照,伴奏刘文友)此外,还有天宝戏院(河北区金汤大马路,今名民主剧场)、东燕乐(河北区于厂附近)以及新生戏院(河西区下瓦房,今东风剧场)等。

以上固定专演杂耍的园子,为燕乐升平、小梨园、山泉茶楼、志成信茶楼、义顺茶园、大观楼等几家,其余则时演时辍。

此外,还有在夏季短期开设的游园,单设有杂耍一场。

如张园(今鞍山道《天津日报》社)、陶园(马场道广东路附近)、大罗天(山西路鞍山道附近)、神仙世界(和平路原胜利公园旧址)、天祥屋顶(天祥市场楼顶)、中国屋顶(中国戏院楼顶)、中原屋顶(今百货大楼楼顶)、“天外天”(劝业场楼顶)等。

(曲艺演出广告)还有说评书、唱西河大鼓、说相声、唱时调的,不上剧场茶园,则在北城根、三不管(南市)、新三不管(广开)、三角地、鸟市、河北新大路、谦德庄、地道外等地小书场或广场撂地打零钱。

这些艺人一天的收入,也不下于在专演的书场里所赚的包银,不过表演与书场有所不同。

评书、鼓书多“蔓子活”,整本大套,有头有尾;许多表演,近乎庸俗,以吸引观众。

这类场子,解放后逐渐绝迹。

曲艺演出的后台组织者,首先要有几个财东出资,然后由约角人奔走约角,商谈工资待遇。

天津熟悉业务的约角人,有王一、疙瘩刘、房四、张小波、王贞禄,桑振奎、陈竹轩、宋小轩、王俊、崇子佑、张五等。

最后有一名王十二(王新槐)者(王新槐与常宝堃、赵佩茹、陈亚南、顾存德等义结金兰排行十二,所以曲艺界官称王十二),人称手眼通天,凡京津有名演员,必由其接洽。

资方与艺人对他都很信赖。

其实他在商谈工资与场次时,两头克扣,从中渔利,双方明知而不言,可见当时这一行道的陋规与恶例。

王十二在解放后被定为“曲霸”赶出曲艺界。

这种人的职责待遇,前后台的关系,批账按多少成批,与京剧里的经励科颇相同。

但在后台的较比复杂些,还要兼管剧务事,对演员有决定去留之权,发放工资,记考勤,也经其手。

有关业务的曲目、每一场演出占用的时间、前后场次的安排,这本来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

如前场的曲目不能与后场雷同,各场曲目演来场子火炽还是不受欢迎,这些都要随时注意,由其一人兼顾。

至于一些琐碎事项,则使用几个伙计为之照顾,如为艺人打手巾、沏茶递水等。

另外还有一个检场人,在台上摆桌椅、鼓架子、演唱使用的大小道具,一场下场,即由其收拾,除更换下场应用道具外,还要司管演员上场。

在旧时,全凭他喊一声:“上”!演员就得闻声出场。

后来改按电铃,代替其喊。

解放前,常有听众烦演节目,只要付与检场人几角钱,就可以作到,但与“点活”不同。

如唱大鼓的演员,打完“鼓套子”,须要“铺纲”(术语),就是说几句客气话及报出今天所唱的曲名。

这时检场人如事先承允了烦演的曲目,他就在演员背后喊一声,若男演员就叫“某老板”,女演员不论岁数大小都喊“二姑娘”,“有熟主顾烦演您唱一段‘×××’(曲名)”,后再加一句“多辛苦!”演员则欣然接受,并露出得意之色。

因此举可导致听众注意,烦演的越多,则越能由此成名,而声誉鹊起。

各场节目的安排,压场的曲种,大多为京韵大鼓,或是相声,也有以魔术作底的。

更有加演一出评戏、京戏、文明戏、杂耍演员反串节目和有京剧、拆唱及化装相声的笑剧的。

曲艺演员除在书场演唱外,另外还有时兼应当时达官显宦、富商豪绅的喜寿堂会,由举办堂会的人家选择其夙常欣赏的演员点名约请。

一场堂会得需三、四百元不等。

有时还应电台之约,演唱代报商业广告的广播节目。

也有的在电影院演电影休息时间加演三、四场。

杂耍演员组成的剧团,只有“兄弟剧团”一个。

主要成员为常宝堃(小蘑菇)、赵佩茹、佟浩如、陈亚南、陈亚华、荷花女、华畹云、小侠君、杨玉华、方紫苹等。

以演反串京剧或化装相声的笑剧为主。

演剧之前,仍演个人节目。

此剧团从一九三八年起,到一九五一年常宝堃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后,即告结束。

(小蘑菇、赵佩茹、荷花女演出打面缸剧照)(连载之一,待续)各曲种的源流演变及艺术特点本文所记之曲种,按其性质与渊源分组,包括以下三十七种: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铁片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辽宁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二黄大鼓、含灯大鼓;单弦、八角鼓、拆唱八角鼓、联珠快书、曲艺剧;天津时调、北京时调小曲、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北京琴书,西城板、荡调、莲花落;快板、天津快板、数来宝、太平歌词、山东快书;相声、双簧;评书;戏迷、二黄清唱;单弦拉戏(附巧变丝弦)、大擂(注:应为雷琴)拉戏。

以下分别就各曲种的源流、流派、基本程式、艺术特点、主要曲目等情况,作一简要叙述: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一名小口大鼓,系由怯大鼓经几位有名艺人改革,变京口上韵,腔调翻新,于是更名为京音大鼓,加上刀枪架儿,有唱有作,又名文武大鼓,最后才定名为京韵大鼓。

自二、三十年代以来,逐渐兴革,男女艺人有如雨后春笋,辈有新人,成为曲艺坛上占首要地位的曲种。

京韵大鼓,就象京剧中的生角、旦角行当一样,没有它,就不能成为一台曲艺,就没有压场的,可见其堪称为曲艺之冠。

这一曲种,所以能在曲艺场中首届一指,当推功于刘宝全。

当时及后来的擅演京韵大鼓者,多以他为正宗,京津沪汉,驰著声誉,允称一代巨擘。

在刘之前,有钟万起、于德逵(注:著名弦师于少章之父,京韵大鼓艺术家林红玉开蒙师),还有宋五、胡十、霍明亮等,都是改革怯大鼓之前辈,但都没有刘的优越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