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环境保护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环境保护中图版选修6

模块综合检测环境保护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分析下表中内容,回答1~3题。

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小中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简单中等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中高1)A.人口数量的增多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资源的不断变化D.社会的不断更替2.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阶段以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为标志B.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C.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3.下列不属于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呈现的特点的是( )A.利用方式的多样化B.土地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C.非农业用地的质量是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来衡量的D.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析:1.B 2.C 3.B 第1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2题,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第3题,在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也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读气温变化图,回答4~5题。

4.对于该现象直接引发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海平面下降B.作物生长地发生改变C.地下水位下降 D.降水增多5.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没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解析:4.B 5.D 据图分析全球气温在升高。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级—学考过关达标练阅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A 2.C 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资源的削减和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削减、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务。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空洞C.水体污染D.水资源短缺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A.高山雪线上升B.各地降水增多C.酸雨危害加剧D.陆地面积增大解析:3.A 4.A 第3题,图中北极熊爬在残存的浮冰上,全球变暖使极地地区冰川溶化,北极熊渐渐失去栖息之地。

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高山地区因气温上升,雪线上升。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5~6题。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峻C.气候发生异样,出现水旱灾难D.人口增长过快6.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风沙危害加剧B.水土流失严峻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解析:5.B 6.B 第5题,资料反映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年降水量削减、气温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即当地由于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恶化,故粮食单产下降。

故选B。

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大,反映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B。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冬虫草,是闻名的具有滋补作用的奇异中药材,也是传统出口的珍品,有着“一物竟兼动植两性”之说。

近年来,虫草价格一路飙升,最贵时,每千克价格高达4万元以上。

这刺激了大批的人进行采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破坏。

据此完成7~8题。

7.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 )A.三江平原B.内蒙古高原C.吐鲁番盆地D.青藏高原8.过度采挖冬虫夏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湿地削减B.土地荒漠化C.土地盐碱化D.草场退化沙化解析:7.D 8.D 第7题,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测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测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

宇宙中的蓝巨星许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小。

读图,完成第1~2题。

1.蓝巨星属于( )A.星云B.恒星C.行星D.卫星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缘由是( )①光照条件差②宇宙环境担心全③无大气层存在④温度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题,由材料“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蓝巨星能自身发光、发热,属于恒星,B对。

第2题,蓝巨星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光照条件更好,①错。

蓝巨星有时吞噬行星,行星宇宙环境担心全,②对。

不能推断行星无大气层存在,③错。

蓝巨星温度过高,核反应速率较大,导致四周行星的温度过高,不相宜生命生存,④对。

D对。

2.D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生物的出现B.水体的运动C.风的形成D.火山的喷发,与太阳辐射无关。

4.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 )A.全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B.地球上火山、地震频发C.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D.地球的热带范围增大;太阳活动对火山、地震等地质灾难影响不大;太阳活动不会影响地球的热带范围;太阳活动发出的剧烈电磁波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故选C。

2017年9月5日,太阳表面出现了当年最大的太阳黑子;6日又爆发了两次耀斑,打破了自2005年以来的耀斑强度纪录。

读图,完成第5~6题。

5.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后,一批摄影师出行拍摄由此带来的奇异景观,推想他们奔赴的纬度地带及拍摄的景观分别是( )A.低纬度日食B.高纬度极光C.低纬度太阳风暴D.高纬度流星雨6.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是( )A.多地发生剧烈地震B.多地出现大范围雾霾C.地表温度明显上升D.电离层受到剧烈扰动5题,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后,大量带电粒子流射向地球,出现的奇异景观有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不会出现日食,A错,B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 第39讲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课后达标检测 中图版选修6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 第39讲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课后达标检测 中图版选修6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39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综合题1.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研究表明,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明显下降。

结合地形和植被情况,分析图示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答案:冬季盛行西北风,城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较小);(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木落叶),调节作用减弱。

2.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下图为2013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图(负值表示需要交纳生态补偿金,正值表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

简述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空间差异: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京、津、沪、苏、粤等省市需要交纳的生态补偿金较多,东部地区其他省市和中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少,西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多,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最多。

原因:京、津、沪、苏、粤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占用了其他地区的资源;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少。

3.曾经“漫江碧透”的渭河,如今成了国内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陕西省政府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要求到2017年,渭河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

说明渭河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解析:渭河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从流域产业发展、人口增加等方面分析;解决水污染的措施,需要围绕减少排放和加强治理等方面回答。

答案: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排放量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激增等。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分析中图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分析中图版必修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分析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3~0℃,全球气候呈变暖的趋势。

一、全球气候变暖1.气候变暖原因目前人们对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

读课本第103页图4-1-3全球气温变化曲线据图可知,20世纪后半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而气温升高也尤其明显。

问题探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在不断增加?解析: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减少。

2.全球变暖产生的后果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50~60厘米。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比如曼谷、威尼斯、上海、圣彼得堡等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马尔代夫、图瓦鲁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问题探究:1.海平面上升还会引发哪些灾害?解析: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碱化。

2.全球变暖还有可能产生哪些后果?解析: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频繁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联。

二、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大气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它吸收了99%的太阳紫外线,就像一层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因此臭氧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而穿过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能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

2.臭氧层破坏会造成的危害近年来,科学家调查发现,全球的臭氧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新教材高中地理阶段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阶段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年黑龙江鹤岗月考)图1为西藏自治区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据此完成第1~3题。

图11.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①积温②蒸发量③降水量④太阳辐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Ⅳ区域为湿润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B.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D.有高原湖泊,水源充足3.四大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可能是( )A.Ⅰ、ⅡB.Ⅱ、ⅢC.Ⅲ、ⅣD.Ⅰ、Ⅳ【答案】1. B 2. C 3. C 【解析】第1题,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为依据的,②③正确;积温是热量条件,与干湿状况无关;太阳辐射是光照条件,与干湿状况无关,①④错误。

第2题,Ⅳ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成为湿润地区,故C项正确;该地海拔较低;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高原湖泊水源充足无关。

第3题,受自然条件影响,Ⅲ、Ⅳ区气候较为湿润,适宜人口居住,人口密度较大;Ⅰ区和Ⅱ区降水少、海拔高,自然条件不利于生产、生活,人口密度小,故C项正确。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角的“人”字坡形(如图2所示)。

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

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据此完成第4~5题。

图24.下列对海草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B.呈50°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主要为了防蚊虫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风、防鸟5.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C.全面改造,切合现代化生活需要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答案】4. D 5. B 【解析】第4题,海草房在胶东半岛,屋顶用海草等覆盖,主要是因为可以就地取材;呈50°角的“人”字坡形屋顶,主要是为了排水、安全等;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不仅可以防蚊虫,最主要的是具有冬暖夏凉、经久不腐的作用;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风、防鸟。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中图版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中图版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中图版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 )A.依赖B.讨厌C.征服D.友好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处于②时期时,下列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B.人地关系不协调C.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D.人类逐水草而居【解析】第1题,在①②③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分别是征服、依赖、友好。

第2题,在②时期,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发展水平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人地关系协调。

【答案】 1.C 2.D3.如下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解析】第一幅地球发烧了,说明全球变暖;第二幅小鸟无处安家是因为森林被破坏;第三幅则说明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导致鱼类不能正常生存。

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D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4~5题。

4.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5.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解析】第4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5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 4.C 5.D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题。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图版选修6

阶段验收评估(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据此回答1~2题。

1.森林破坏的原因有( )①乱砍滥伐②抚育更新③林地开荒、开矿④酸雨⑤过度樵采和大规模放牧⑥合理采伐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2.“穷了山区,害了平原”这句话从反面说明森林具有的环境效益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解析:1.D 2.A 第1题,抚育更新与合理采伐是保护森林的措施。

第2题,森林破坏对山区会造成生态恶化、土壤侵蚀,不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水土流失会使平原地区泥沙淤积、加剧旱涝灾害,因此,这句话突出的是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西亚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B.风力侵蚀A.流水侵蚀D.化学溶蚀C.物理风化4.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5.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解析:3.B 4.C 5.C 第3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从图中可看出,风力侵蚀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4题,与西亚地区相似的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第5题,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樵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为避免土地退化,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由于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宜过度城市化,也不能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而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当前还不易做到。

读下图,完成6~7题。

6.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 )B.①④A.①②D.②③C.③④7.图片③中的环境问题可直接导致( )B.下游湖泊淤积A.土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C.诱发沙尘暴解析:6.B 7.A 第6题,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

高中地理 阶段验收评估(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阶段验收评估(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中图版选修6

阶段验收评估(四)环境污染与防治(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

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

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

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

据此回答1~3题。

1.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

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A.晴朗微风天气B.大风阴雨天气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2.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沙尘暴时有发生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3.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解析:1.A 2.B 3.C 第1题,大气污染物因随大气运动而扩散到其他地区,但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时,这种扩散作用就比较微弱。

第2题,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会增加大气中的沙尘数量,加剧大气污染程度。

第3题,四川盆地工业比较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读图,回答4~5题。

4.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A.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5.关于人口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C.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D.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解析:4.C 5.C 第4题,从图中可知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阶段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阶段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阶段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示意西藏自治区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据此完成第1~3题。

图11.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①积温②蒸发量③降水量④太阳辐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Ⅳ区域为潮湿区的主要缘由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B.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D.有高原湖泊,水源足够3.四大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可能是( )A.Ⅰ、ⅡB.Ⅱ、ⅢC.Ⅲ、ⅣD.Ⅰ、Ⅳ【答案】1.B 2.C 3.C [解析]第1题,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为依据的,②③正确;积温是热量条件,与干湿状况无关;太阳辐射是光照条件,与干湿状况无关,①④错误。

第2题,Ⅳ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成为潮湿地区,故C项正确;该地海拔较低;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高原湖泊水源足够无关。

第3题,受自然条件影响,Ⅲ、Ⅳ区气候较为潮湿,相宜人口居住,人口密度较大,C项正确;Ⅰ区和Ⅱ区降水少、海拔高,自然条件不利于生产、生活,人口密度小。

(2024年云南昆明期末)图2中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第4~5题。

图24.下列有关各个区域类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自然区域B.都属于文化区域C.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D.空间尺度大小相同5.对甲所在区域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甜菜为主【答案】4.B 5.A [解析]第4题,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区域,不属于自然区域,B项正确,A项错误;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窑洞位于黄土高原,都不位于东部发达地区,C项错误;从景观图来进行比较,四地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D项错误。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作业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单选题“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答案】1.A 2.B【解析】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背景,考查造林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效益。

1.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说明塞罕坝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结合图示位置可知,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处于阳坡,光照较强,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不利于林木城成活,因此直选法选A;而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是南北坡共有的不利条件,B错误;塞罕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南坡光照不很强烈,C错误;南北坡风力都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D错误;故选A。

2.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再结合塞罕坝位于京津地区的北部,说明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因此直选法选B。

【点睛】第1题,注意塞罕坝整个区域气候干旱,因此南坡最大的不利条件是水分问题;第2题,适宜直选。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A.北极上空B.赤道上空C.南极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4.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B.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D.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答案】3.C 4.D【解析】3.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4.1 环境污染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4.1 环境污染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4.1 环境污染问题教案中图版选修6●课标要求1.依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课标解读1.通过对有关资料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通过对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分析让学生解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了解其防治措施。

3.通过对滇池污染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表现及危害,解释水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利用最新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设问,导入新课——环境污染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58~6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3~6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5: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2图4-1-5的解读以及[思考解答]中对教材P64思考的解答,讲解研析知识“水污染”,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思考解答]中对教材P63、P65思考的解答,讲解研析知识“大气污染”,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1)定义: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

(2)危害:对人体舒适、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引起急性或慢性病,以致死亡等。

对福利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财产器物等的危害。

(3)原因: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二)环境污染与防治6

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二)环境污染与防治6

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二)环境污染与防治6DA.危害人体健康B.加剧自然灾害C.改变水资源分布 D.制约城市化进程3.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4.有大学生发明了PM2.5补集装置(如下图),该补集装置能广泛运用于( )①工业炉窑②家庭厨房③大型船舶④蔬菜农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1.C 2.A 3.D 4.B 第1题,北京市的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

第2题,PM2.5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3题,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可以减轻PM2.5污染。

第4题,根据装置组成看该装置能广泛运用于工业炉窑和大型船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据此回答5~6题。

5.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6.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A.抵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解析:5.C 6.B 第5题,欧洲和北美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机动车数量多,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

第6题,大量含氮污水排入近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呵护环境生态,共享碧水蓝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据此回答7~8题。

7.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D.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8.下列措施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①使用矿物能源,节约生产成本②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④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7.D 8.B 第7题,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使得城市较难出现“碧水蓝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电视连续剧《小兴安岭深处》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伊春林区60年来历经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保护发展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时期广大林区工人的事业观、人生观和发展观。

据此完成1~2题。

1.从开发建设到保护发展,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工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B.改造自然→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善待自然 D.依赖自然→善待自然2.国家对小兴安岭林区进行保护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保护林区的森林资源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C.我国森林资源丰富D.经济发展不需要森林支撑解析:1.C 2.A 第1题,开发建设小兴安岭是改造自然,保护发展是善待自然。

第2题,保护小兴安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读人地关系演变某阶段图,完成3~4题。

3.在图示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协调 B.不协调C.人与自然和谐 D.恶化4.产生于图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3.D 4.B 第3题,图中工厂林立,浓烟滚滚,为工业文明时期,此时人地关系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第4题,工业文明前期,人类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典型的思想有“人定胜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类谋求主宰自然、征服自然;但是面对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和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开始意识到凌驾于自然之上会遭到自然无休止的报复,萌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读漫画——天使也迷茫,完成5~6题。

5.该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大气污染严重B.水污染严重C.土壤污染 D.臭氧层破坏6.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禁止煤作为工业原料B.先将煤转化为电,再供给本地工业C.大量进口天然气替代煤D.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解析:5.A 6.D 第5题,从漫画中可知为大气污染。

第6题,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日本科学家小组表示,由于消耗臭氧的气体排放量减少,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可能于2050年消失。

读图,完成7~9题。

7.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8.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A.夏季 B.冬季C.春季 D.秋季9.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解析:7.A 8.C 9.B 第7题,本题考查从图中读取相应数据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附近地区臭氧总量最小。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臭氧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4月,南半球臭氧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都是出现在当地的春季。

第9题,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含量减少将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对人体健康和农、林、牧、渔业产生危害。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

读图,回答10~11题。

10.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11.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④⑤⑥ D.②⑤解析:10.B 11.D 本题组考查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

第10题,从图中各环境问题的具体分布可知:a应为荒漠化问题;b应为酸雨问题;c应为森林破坏问题。

第11题,b问题为酸雨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大量酸性气体的排放。

下图为我国由于某种环境问题导致的土地退化面积在各省(区)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据图分析该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13.为防止进一步出现环境问题,下列关于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正确的是( ) A.不再开发自然资源,使环境恢复原貌B.无限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D.协调人类自身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解析:12.C 13.D 第12题,由图可知,该环境问题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可推知该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第13题,人类既要从环境中获取自我发展所需的物质与能量,又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应与环境相协调。

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某日PM2.5实测数据图,该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其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该地区的环境。

据此回答14~15题。

14.图示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 )A.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B.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C.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D.资源的无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有限性的矛盾15.该地上午PM2.5浓度高的原因可能是( )A.降水较多 B.逆温现象C.风力强盛 D.工业废弃物排放少解析:14.C 15.B 第14题,图中反映的是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该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第15题,降水多有利于清洗大气;风力强盛可吹散大气污染物;工业废弃物排放少,则大气污染就不会太严重,PM2.5浓度就会降低。

在逆温条件下,风力小,气流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可导致PM2.5浓度增大。

二、综合题(共70分)1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分)(2)人类社会通过______活动和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___。

(3分)(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____________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分)(4)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图看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物质、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时,一般就会出现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一般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

答案:(1)生存空间物质、能量(2)生产生活代谢产物(废弃物)(3)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4)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立统一17.(山东高考)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10分)(单位:km2)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类型重度盐渍土153 425 755中度盐渍土133 219 293轻度盐渍土952 801 694合计 1 238 1 445 1 742(1)(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4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表格数据的含义。

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程度的盐渍土面积变化不一样,总体上盐渍土面积是增加的。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关键是做好合理灌溉、做到有灌有排,并注意保护地表植被。

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的一次地理实验活动。

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框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

培植两周左右,让植物成活。

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框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框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水盆,再把带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上,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水流泻干净。

材料二实验过程示意图。

(1)从实验现象上看,流淌到左右两个水盆里的水有何不同?(4分)(2)该实验验证的地理现象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地理原理。

(4分)(3)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适用于我国的哪一些地区?(2分)解析:第(1)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出水土流失地理实验的全景。

图中塑料瓶向下滴水表示大气降水,且左右两侧区域的降水强度相同。

接下来,学生应观察两个接水盆,左边的水盆由于受植被的影响,接的水较少,滴水的速度慢——水位变化慢,水质比较清洁——含沙量低。

右边的水盆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作用,接的水较多,滴水的速度快——水位变化快,水质比较混浊——含沙量高。

第(2)题,该实验说明了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右侧的脸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沙土多;左侧脸盆里水少、水位变化慢且沙土少。

(2)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或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坡地植被改变了流水的下渗,改变了地表径流及其含沙量。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等。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2015年以前,仅靠节水,我国就可以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

在刚刚出版的《新循环经济学》一书中,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原全国节水办常务副主任吴季教授提出了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对策”。

(1)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开工兴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

对东线调水线路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

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5分)(2)C河段发展农业生产遇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分)解析:第(1)题,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正是污染严重的地区,A河段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最为严重。

第(2)题,C河段位于黄淮海平原,这里降水少,春旱严重。

蒸发旺盛,地势低洼的地方土壤盐碱化现象明显。

第(3)题,读材料可知我国存在着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

答案:(1)A河段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

(2)土壤盐碱化(3)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率低。

20.下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针对图中A、B两地区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正确选项填在代表A、B两地人地关系的关联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