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面纱》中的人物形象
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毛姆的《面纱》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毛姆的《面纱》文/王晓旭【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他所创作的《面纱》一部女性精神觉醒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所有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以前的学者对《面纱》这部作品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叙事学角度、精神救赎、悲剧婚姻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生态主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生态主义角度研究女主从精神失衡的原因以及是如何再次达到平衡的。
【关键词】毛姆;《面纱》;精神失衡【作者简介】王晓旭,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
“生态学”一词最初于1866年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精神生态是生态学的一部分,“精神生态”主要研究精神性存在的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精神生态批评”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凸显出人类精神上受到的压迫以致自我迷失,表明人类在拯救生态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心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性被扭曲,人性的自然情感逐渐消失。
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对人性的探索是必要的。
人性的丧失导致了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最终导致人类的精神失衡。
一、作家作品简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著名的英国作家, “他的作品虽然并不十分受到学术批评界的青睐,但流行世界,影响深远,确实引起过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不衰。
”《面纱》这部小说是通过细菌学家瓦尔特和他的妻子凯蒂的一系列情感故事进行展开的。
妻子发生了婚外恋情,与他人通奸。
丈夫为了惩罚妻子,将她带到了瘟疫肆虐的乡村。
在那里丈夫最终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而走向了死亡;妻子则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成长,最后达到精神觉醒。
二、错位的精神状态人类的思想由于受到文明的侵蚀和污染而产生了异化。
其中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凯蒂产生错位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原因。
《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精神成长的及物性分析
《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精神成长的及物性分析作者:陈焱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9期【摘要】系统功能学派认为对语言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得以体现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小句理论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凯蒂在自我意识缺失阶段和主体意识觉醒阶段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及物性过程,从语言特征层面研究凯蒂在成长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变化,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拓宽研究《面纱》的视角。
【关键词】《面纱》;及物性分析【作者简介】陈焱,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面纱》是一部有关女性精神成长的小说。
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磨难后对其人生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凯蒂的成长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意识的缺失,女主人公处于封闭、被动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第二阶段为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经历了婚姻爱情的失败后,凯蒂对自我有了清晰的认识,摆脱了精神枷锁的束缚,成长为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女性。
一、《面紗》的及物性分析《面纱》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作品中体现的道德情感冲突,以及对人性的尖锐反讽,使其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孟祥飞2016)。
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者们有对《面纱》中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叙事艺术的分析,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的研究。
从语言特征层面对小说女主人公的精神成长的分析不多。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对语言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得以体现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及物性系统把人们的经历分为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胡壮麟2005)。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小句理论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凯蒂在自我意识缺失阶段和主体意识觉醒阶段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及物性过程,研究凯蒂在成长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变化,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拓宽研究《面纱》的视角。
《《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觉醒》范文
《《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觉醒》篇一《面纱》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当时社会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在这样一个充满波折与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凯蒂从最初的迷茫和盲目追求,最终逐渐走向了自我觉醒。
一、凯蒂的初始状态在故事开始时,凯蒂的生活显得有些空虚和迷茫。
她身处一个繁华的世界中,却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层厚厚的面纱所遮蔽。
她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外在的荣誉,却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她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欢笑和快乐,但这些却无法填补她内心的空虚。
二、盲目追求的迷途随着故事的发展,凯蒂因为个人情绪和对未来的不安而草率地步入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在这段婚姻中,她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和对方,而是盲目地追求着所谓的幸福。
然而,这种盲目的追求并没有带给她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和迷茫。
三、面纱的觉醒正当凯蒂感到迷茫和无助时,生活的重压让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盲从。
在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后,她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也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
这些经历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并逐渐摆脱了表面的浮华和虚荣。
四、自我觉醒的蜕变最终,凯蒂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实现了自我觉醒。
她不再被外在的物质所困扰,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她明白了人生并不只是追求表面的荣誉和虚荣心所能满足的,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在这个觉悟的瞬间,凯蒂仿佛揭开了那层遮蔽心灵的面纱,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
五、觉醒后的成长在自我觉醒之后,凯蒂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不再追求表面的浮华和虚荣心,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她开始拥有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六、结论凯蒂的觉醒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改变,更是对整个人生观念的转变。
她从最初的无知和盲从,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
《面纱》解析
《面纱》解析
《面纱》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凯蒂的成长历程,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和婚姻等主题。
故事中,凯蒂由于年轻时的轻率,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随后在香港遇到英俊潇洒的查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丈夫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为了惩罚凯蒂,决定带她去往中国的瘟疫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凯蒂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卑劣和无助,但也发现了生命中更为珍贵的东西。
小说中通过凯蒂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凯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但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却显得轻率和自私。
她渴望自由和爱情,但又在道德和责任面前犹豫不决。
她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私与无私的冲突。
此外,《面纱》也深刻地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信任,但凯蒂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却充满了欺骗和冷漠。
凯蒂的丈夫为了惩罚她,不惜将她带到危险的地方,这种行为暴露了他内心的狭隘和自私。
而凯蒂则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幸福,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小说中还通过描绘凯蒂与其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凯蒂与查理之间的私情暴露了人性的欲望和冲动,但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责任和勇气。
凯蒂在与丈夫的较量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但她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坚强。
她开始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再轻率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和婚姻。
最后,《面纱》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现实。
只有在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精神成长的及物性分析
2362019年36期总第476期ENGLISH ON CAMPUS《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精神成长的及物性分析文/陈 焱【摘要】系统功能学派认为对语言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得以体现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小句理论分析《面纱》中主人公凯蒂在自我意识缺失阶段和主体意识觉醒阶段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及物性过程,从语言特征层面研究凯蒂在成长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变化,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拓宽研究《面纱》的视角。
【关键词】《面纱》;及物性分析【作者简介】陈焱,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3) She set herself to drive him on the way she desired to go. (物质过程)(4) She nagged him without mercy. (物质过程)(5) She had only to give him no peace and eventually, exhausted, he would yield. (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具有何种关系的过程(胡壮麟2005)。
以上2例的关系过程小句可以看出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夫人是一个强势有着极强支配欲野心勃勃的女人,丈夫贾斯汀先生虽然任劳任怨但在事业上毫无进展。
(3),(4),(5)例物质过程小句描述的是贾斯汀夫人和丈夫的互动过程,三个过程动词“drive ”,“nagged”,“ give”具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三个动作行为发出者均为妻子,动作承受者则是丈夫,说明妻子始终处于主动的动作者地位,而丈夫却处于被动的支配地位。
贾斯汀夫人对丈夫颐指气使,为了让丈夫成为一名名律师,处处让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贾斯汀先生只能是对妻子忍气吞声,顺从忍耐。
由此看出家庭中绝对的权威话语权是由母亲贾斯汀夫人掌握。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凯蒂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自己的生活发言权,深受以母亲为代表的家族权威的影响和控制(孙月香,2010)。
《面纱》:一个女人的迷失、醒悟到自我救赎
《面纱》:一个女人的迷失、醒悟到自我救赎文/焦彩霞安宁只存在于自己的灵魂中,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面纱》这部小说描写的场景是上世纪20年代的香港,脏兮兮的房子、发霉发闷的房间、商店老板谄媚的笑容......那个最会讲故事的毛姆,描写的故事并不复杂,却生动、淋漓地揭示了人性。
时间过去了100年,但人性是相通的,毛姆为我们揭开了人性的面纱,展现了一个女人的迷失、醒悟到自我救赎。
一凯蒂从小被母亲贾斯汀太太养成一只金丝雀。
毛姆在描述贾斯汀太太的时候,一针见血,说她是个冷酷无情、雄心勃勃、吝啬而愚蠢的女人。
贾斯汀太太看不起丈夫贾斯汀,一心想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温顺可人的模样。
频频带她们参加联谊会,期望两个女儿找到出色的男人,过上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
凯蒂从小长得漂亮,母亲更是对她寄予厚望。
有这么一个经营算计的母亲,凯蒂自然是虚荣、轻浮又愚蠢。
凯蒂与周围的漂亮女孩儿一样,希望通过漂亮的外表做资本,过上有钱、有地位的贵族生活。
凯蒂年轻的时候,拥有众多仰慕者。
她或者自视过高,或者不愿屈就。
长相平平的妹妹已经名花有主了,她25岁,还没能把自己嫁出去,成了母亲手中的烫手山芋。
错过了最佳年龄的她,稀里糊涂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沃尔特。
凯蒂的原生家庭女强男弱,她对母亲是惧怕的,对父亲是漠视的。
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攀附权贵,自然影响到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年后的她轻佻、自私,只知道寻欢作乐。
母亲教育她的目标是为了钓金龟婿,缺乏道德教育和约束的管教。
那么,她婚后偷情并且不以自己出轨为耻,也就不难理解了。
凯蒂对于自己的出轨,不但没有丝毫的自责,而且心安理得。
将原因归为丈夫太呆板、无趣,太缺乏魅力,与她幻想中的爱情截然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女孩子,颜值高,追求者众多。
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最后稀里糊涂选择一个对自己默默付出的人,内心却不甘。
毛姆笔锋犀利,直击人性。
我们不必对凯蒂有太多谴责,人性中,本来就有爱慕虚荣的一面。
二查理不过是个擅长哄骗人的二流货色,却让凯蒂神魂颠倒。
一个信仰幻灭者的精神跋涉——关于《面纱》的三层解读
死 于霍乱 , 不是 为 了研 究 他 的细菌 。 到底 因 也 他
为 什么来 这儿 ? …( 韦丁 顿提 出 的这个 问题 瓦 ” )
奔 回家 中 , 察 觉到 了父 亲想要 掩 饰 的“ 却 一种 解 脱 , 种 发 自内心 的解脱 ”[( 一 ,] 2 而这 种 如 释 重
版
摘
要 : 文 对 毛 姆 最 具 争 议 的 长 篇 小 说 《 纱》 了三 种 解 读 : 男主 人 公 瓦 尔特 的 角度 来 本 面 作 从
说. 小说 撕 破 了这 个 “ 白求 恩 ” 式人 物的 高尚 面 纱 . 现 了善 恶 界 限 的模 糊 与 人 性 的 不堪 从女 展
主人 公 凯蒂 的 角度 来看 . 是 一 部讲 述 女 性 对 自我 的 艰 难探 索 和体 认 的 小说 凯 蒂 在 历 经 磨 这 难后 揭 开 了 生活 的华 丽 面 纱 ,领 悟 到 能 够给 予女 性 彻 底 的 安 宁 与 自由 的 不是 罗 曼 蒂 克 的 爱 情, 也非 某一 种 宗教 , 而是 生活 本 身 的 重 量 。 而从 作 者 毛 姆 的 角度 再 回窥 文本 , 写 作 此 书 的 他
收稿 日期 :01 ~ 一 0 2 0 0l 2
作者简介 : 梁琦 慧 ( 9 4 ) 女 , 西 中 医 学 院外 语 部 副 教授 , 事 英语 翻译 及 比较 文 学研 究。 16 一 , 广 从 龙 婷( 9 8 ) 女 , 西旅 游 商 贸职 业 学 院教授 , 事 英 语 教 育及 比 较 文 学研 究 。 16 一 , 江 从
尔特 自己能作 出 回答么 ?一 个 对生命 和婚 娲都
心 如死灰 的男 人 ,白天 废寝 忘食 地救 助 陌生 的 霍乱 病人 .在 无知 的 乡 民和愚 昧的地 方政 府 之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摘要】电影《面纱》通过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社会问题、呈现现代中国形象、展现中国人情感与家庭关系以及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等多个维度,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形象。
影片中巧妙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角色情感和家庭关系的细腻刻画,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家庭观念。
影片也通过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揭露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中国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具有时代感,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画面,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底蕴。
【关键词】电影《面纱》、中国形象、传统文化、现代社会问题、现代中国、人情感、家庭关系、社会发展变化、呈现、解读1. 引言1.1 电影《面纱》简介《面纱》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家庭内部发生的故事,揭示了无数悲欢离合的人生命运。
影片以家庭为主线,通过讲述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问题、中国人情感与家庭关系等多个层面。
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人物情感,刻画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深入了解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整部影片情感细腻真实,引人深思,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之一。
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电影《面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问题的影片,也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情感与家庭关系的作品。
2. 正文2.1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面纱》是一部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电影,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尤为突出。
影片通过对传统戏曲、书法、茶道等元素的展示,展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魅力。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通过书法绘画表达情感、通过茶道沟通心灵、通过传统戏曲传递智慧等画面。
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电影也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探讨,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面纱》读后感
《面纱》读后感前半部分,毛姆对女人心思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细腻而深刻,将女人那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女人在情感中的种种矛盾和挣扎,那种胡思乱想来精神高潮的明知不可能的天真,以及带着怜悯的冷漠无情。
书中的瓦尔特,无疑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角色。
他不仅具备普遍的优秀品质,还拥有献身的爱情和自尊。
在发现妻子的背叛后,他没有歇斯底里,而是选择悄无声息地规劝和别扭对峙。
他的聪明才智在这场婚姻的悲剧中显得如此无奈,而他对妻子的爱和包容也令人感动。
然而,他将自己也牵扯进了这盘棋局中,这无疑是他的悲哀。
从某种意义上说,凯蒂的转变更像是一种格式化的刻意。
她在乡村地区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逐渐发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并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忏悔。
但这种转变来得过于轻易,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她的自我批判显得轻飘飘的,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她内心深处的改变。
或许,她只是在表面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内心深处的虚荣和贪婪依然存在。
与父亲的和解也让人感到有些突兀。
这一情节似乎是为了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却显得过于仓促和简单。
毛姆似乎想要通过这一情节来展现人性的善良和宽容,但却没有充分展现出凯蒂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此外,书中的一些翻译也存在问题,偶尔夹杂的文言文词汇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应,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
尽管如此,《面纱》依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仍然令人赞叹。
他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爱情、婚姻、人性等诸多深刻的主题,让读者在感受到情感的波澜起伏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虽然《面纱》后半部分的表现不如前半部分那么精彩,但它依然展现了毛姆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才华。
我期待着他的其他作品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毛姆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大师。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面纱》中的人物形象
从精神分析学的⾓度分析《⾯纱》中的⼈物形象2019-08-08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格理论,⼈格由三部分组成。
⼈格的三部分分别是本我、⾃我和超我。
这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了复杂的⼈类⾏为。
本我是⽣来就存在的⼀种⼈格。
该⼈格是完全⽆意识的,只有最本能的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本我是⼈格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遵循快乐原则,极⼒实现所有欲望、意愿和需求的满⾜。
⾃我是⼈格的组成部分之⼀,遵循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会衡量⼀个⾏为所造成的得失,然后决定到底是遵循还是放弃需要的冲动。
根据弗洛伊德,⾃我由本我发展⽽来。
⼈格的最后⼀个组成部分是超我。
超我包含了所有由家庭和社会要求我们的内在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分辨正确和错误的意识。
在超我中⼜包含⾃我理想和良知。
⾃我理想包括良好的⾏为规则和标准,遵守这些规则会带来⾃豪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良知包括那些被家庭和社会视为“败坏”事物的信息。
这些⾏为往往是被禁⽌的,并导致不良后果,内疚感和⾃责感。
本我、⾃我、超我三者之间极易发⽣冲突。
根据弗洛伊德,健康的⼈格的关键是本我,⾃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1. 凯蒂和⽡尔特的本我⼥主⼈公凯蒂爱慕虚荣,期望嫁给⼀位有经济实⼒的男性。
为了躲避母亲⾔语的奚落,也为了不落在妹妹后⾯出嫁。
凯蒂选择了⾃⼰并不满意的⽡尔特结婚,并随他来到⾹港⽣活。
然⽽,婚后的凯蒂并不满意⾃⼰的婚姻⽣活,为了追求⾃⼰的爱情,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她爱上了唐⽣。
凯蒂的本我在《⾯纱》中主要表现为对丈夫⽡尔特的冷漠和对情⼈唐⽣的痴迷。
来到⾹港之后,凯蒂遇到了风流潇洒的唐⽣,并迅速发展为情⼈。
与唐⽣的私情让凯蒂抑制不住内⼼的快乐,幻想着与他的爱情和幸福,丝毫没有意识到对⽡尔特的伤害。
在⽡尔特发现她与唐⽣的私情后,她仍然坚信所谓的爱情。
对本我的追求和对所谓爱情的坚持,使得凯蒂迷失了⾃我。
不顾对丈夫的伤害,不顾对两个家庭造成的伤害,也全然不顾社会舆论对这件事的指责,此时的凯蒂是极为⾃私的。
本我看似追求到所谓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不会是永久的。
《面纱》阅读感想
《面纱》阅读感想相同的出轨,不同的缘由不同的丈夫、相似的悲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刻板、虚伪、缺乏情感的人。
他虽然是一个高官,但却没有什么权力和影响力。
他对安娜的出轨感到愤怒和耻辱,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地位,他选择了原谅安娜。
他认为只要安娜能够回到他身边,继续做他的妻子,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
卡列宁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安娜更加反感和厌恶他。
他的冷漠和无情,让安娜感到绝望和孤独。
爱玛的丈夫包法利,是一个平庸、木讷、不解风情的人。
他虽然是一个医生,但却没有什么医术和医德。
他对爱玛的出轨感到愤怒和痛苦,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和声誉,他选择了隐忍和沉默。
他认为只要爱玛能够回到他身边,继续做他的妻子,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包法利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爱玛回心转意,反而让她更加看不起他。
他的软弱和无能,让爱玛感到失望和沮丧。
凯蒂的丈夫瓦尔特,是一个沉闷、无趣、不解风情的人。
他虽然是一个细菌学家,但却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和贡献。
他对凯蒂的出轨感到愤怒和耻辱,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他选择了离开凯蒂。
他认为只要凯蒂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他身边,一切都可以原谅。
瓦尔特的这种做法,虽然让凯蒂感到内疚和自责,但却没有让她真正地爱上他。
她的冷漠和无情,让瓦尔特感到绝望和孤独。
由此可见,这三本书中的女主角都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她们的丈夫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无法满足她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
他们的冷漠和无情,让女主角感到绝望和孤独,最终导致了她们的出轨和悲剧。
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结局在这三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们不同的境界和成长。
安娜是一个见识过世界之大的人,她看透了贵族的虚伪与肮脏,想要纯洁的爱情来抵抗这种肮脏。
出轨以后,她十分矛盾、自责,担心自己的做法伤害了心爱的孩子。
她心中充满爱,但她过于理想主义,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对立面,最终只能通过自杀来抗衡。
《面纱》读后感3篇
《面纱》读后感《面纱》读后感3篇《面纱》读后感1作为懒人最怕写长书评,可是看不到自己想看的评论,所以决定自己来啰嗦几句。
1、瓦尔特:聪明矛盾而深情。
为何大家都说他不能原谅凯蒂表示不怎么认同。
感觉他知道真相后的那一刻差不多就心死了。
他为女主做的两个选择,全都是为她的以后生活考虑。
第一条路他深知是行不通的,第二条路女主以为是惩罚,其实我觉得也许不完全是。
他太爱她了,清楚知道她的本质又无法控制自己。
女主问了他好多次,是不是想让她死在那里,他到底怎么想呢,不得而知。
我相信一定有过挣扎有过想和女主同归于尽的想法,但最后他还是保全了她。
当意识到她永远不会爱上他,他才真正绝望了。
他也许鄙视那么喜欢她的自己。
聪明如他,知道女主想要离开他得到解脱,去霍乱区而且坚决带女主去,是为了让她远离是非,更是为了给她以后的生活铺路。
看看多萝西以及其他人的反应就知道了,女主成了别人眼中的勇敢者。
得知她怀孕了,意识到她变得成熟以后依旧不会爱上他,为了让她可以安心离开,他"自杀"了。
中间是有怨有不甘的吧,但最后还是成全。
之所以这样理解,首先因为男主的告白。
“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
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其次是他离开的时候说:“别大惊小怪。
我刚走了一段难走的路。
现在我已经全好了。
”作为一千个读者之一,一直觉得瓦尔特离开不是因为怨恨而是因为心碎。
2、凯蒂:不知道怎么评价……我最初以为毛姆要写的人是瓦尔特,谁知道得以蜕变的是她。
感觉毛姆的书里的大多数女人都是骄傲愚蠢但从某些方面又不失坦率可爱的。
悲剧是从她的原生家庭就开始了,更可悲的是瓦尔特的沉闷。
刚看的时候不能接受的是她回到香港和唐生的一段,觉得后期人设崩塌。
但想到作者是毛姆,再想到罪的强大和人性的软弱就能明白了。
不过这段太残酷了。
3、最泪目的是凯蒂和父亲的坦诚相待。
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毛姆的《面纱》
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毛姆的《面纱》作者:王晓旭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4期【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他所创作的《面纱》一部女性精神觉醒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所有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以前的学者对《面纱》这部作品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叙事学角度、精神救赎、悲剧婚姻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生态主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生态主义角度研究女主从精神失衡的原因以及是如何再次达到平衡的。
【关键词】毛姆;《面纱》;精神失衡【作者简介】王晓旭,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
“生态学”一词最初于1866年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精神生态是生态学的一部分,“精神生态”主要研究精神性存在的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精神生态批评”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凸显出人类精神上受到的压迫以致自我迷失,表明人类在拯救生态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心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性被扭曲,人性的自然情感逐渐消失。
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对人性的探索是必要的。
人性的丧失导致了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最终导致人类的精神失衡。
一、作家作品簡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著名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虽然并不十分受到学术批评界的青睐,但流行世界,影响深远,确实引起过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不衰。
”《面纱》这部小说是通过细菌学家瓦尔特和他的妻子凯蒂的一系列情感故事进行展开的。
妻子发生了婚外恋情,与他人通奸。
丈夫为了惩罚妻子,将她带到了瘟疫肆虐的乡村。
在那里丈夫最终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而走向了死亡;妻子则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成长,最后达到精神觉醒。
二、错位的精神状态人类的思想由于受到文明的侵蚀和污染而产生了异化。
其中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凯蒂产生错位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原因。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面纱》中的人物形象
.
● 戚 迪
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 面纱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根 据 弗 洛伊 德 的精 神 分 析 人 格 理 论 . 人格 由三 部 分组成。 人 格 的 三 部 分 分 别是 本 我 、 自我 和超 我 。 这三 者互相协作, 创 造 了复 杂 的 人 类 行 为 。 本 我 是 生 来 就存 在 的 一种 人 格 。 该 人 格 是 完 全 无 意识的, 只 有 最 本 能 的 需 求 。根 据 弗 洛 伊 德 , 本 我 是 人 格 中最 主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它 遵 循 快 乐 原 则 . 极 力 实 现 所 有欲 望 、 意 愿 和 需 求 的 满足 。 自我 是人 格 的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遵 循现 实原 则 。 现 实 原 则 会 衡 量 一 个 行 为 所 造 成 的得 失 , 然 后决 定 到 底 是 遵 循 还 是 放 弃 需要 的 冲 动 。 根 据 弗 洛 伊 德 , 自我 由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由 家庭 和 社 会 要 求 我们 的 内在 的道 德 标 准 和 理 想一 分辨 正确 和 错 误 的 意识 。在 超 我 中又 包 含 自我 理 想 和 良知。自我 理 想 包括 良好 的行 为 规则 和 标 准 , 遵 守这 些 规 则会 带 来 自豪感 , 价值 感 和 成 就 感 。良知包 括 那 些 被 家庭 和 社 会视 为“ 败坏” 事物 的信 息 。 这 些 行 为 往 往 是 被 禁止 的 , 并 导 致 不 良后果 , 内疚 感 和 自责 感 。 本我、 自我 、 超 我三 者之 间极 易发 生 冲突 。 根据 弗 洛 伊德, 健 康 的 人格 的关键 是 本我 。 自我 , 超 我之 间 的平衡 。 1 .凯 蒂 和 瓦 尔特 的本 我 女 主人 公 凯 蒂爱 慕虚 荣 . 期 望 嫁 给 一位 有经 济 实 力 的 男 性 。 为 了躲 避 母 亲 言语 的 奚 落 , 也 为 了不 落在 妹 妹 后面 出嫁 。 凯 蒂选 择 了 自己并 不 满 意 的 瓦 尔特 结 婚, 并 随 他 来 到香 港 生活 。然 而 , 婚后的凯蒂并不满意 自 己的 婚 姻 生 活 . 为 了追 求 自 己 的 爱 情 . 获 得 精 神 上 的快 乐 . 她 爱上 了唐 生。 凯蒂的本我在《 面纱》 中 主 要 表 现 为对 丈 夫 瓦 尔 特 的冷 漠 和 对 情 人 唐 生 的痴 迷 。 来 到 香 港 之 后 , 凯蒂 遇 到 了风 流潇 洒 的 唐 生 , 并迅速发展 为情人。与唐 生 的私 情 让 凯 蒂 抑 制 不 住 内心 的 快 乐 . 幻想着与他 的爱 情和幸福 。 丝 毫 没 有 意 识 到 对 瓦 尔特 的 伤 害 。 在 瓦 尔 特 发 现 她 与唐 生 的 私 情 后 ,她 仍 然 坚 信 所 谓 的 爱 情 。 对 本 我 的追 求 和 对 所 谓 爱 情 的 坚持 . 使 得凯蒂迷失 了 自我 。 不顾 对 丈 夫 的 伤 害 . 不 顾 对 两个 家 庭 造 成 的伤 害, 也 全然不顾 社会舆 论对这 件事 的指责 . 此时的 凯 蒂 是 极 为 自私 的 。 本 我 看 似 追 求 到 所 谓 的快 乐 , 但 这
《面纱》阅读感想
《面纱》阅读感想《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小说,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毛姆的小说,第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
这两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的叙述流畅,让我能够一口气读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小说中的女主角凯蒂,是一个虚荣、肤浅的女人,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看到了她的成长和转变。
她经历了从自我认知到自我救赎的过程,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凯蒂的形象真实而勇敢,她代表了真正的人性,因为人总是复杂的,无法遏制内心的丑陋和欲望。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是凯蒂在丈夫死后回到香港后,尽管为自己的新生感到骄傲,但仍然和旧情人发生了关系,被欲望所掌控。
这样的情节让凯蒂的形象更加饱满和丰富,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与修女那种二元的、象征着美好、平静和善良的平面形象相比,凯蒂的形象更加真实,因为她也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从毛姆的两本小说中,我都能看出他对自由这个命题的刻画,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自然有时具有治愈一切的力量,就像当我心情不佳时,看到外面照耀的阳光,会觉得一切人类的情感都不值得一提,内心也会变得平静。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受自己的内心,接受真实的自己。
同时也能够去接受别人的,人性的丑恶和善良的总量或许是相同的,此消彼长,互为牵制。
”这句话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接受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小说。
但由于表达能力的欠缺,以及这个时代带给我的失语,很多细微的感悟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
作者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她本人并不觉得这件事情有多罪恶,只是觉得有些愚蠢和丢人。
”凯蒂与汤森发生婚外情,违背了世俗的道德,这诚然是可耻的。
但她并不后悔,而是为自己被浅薄的人所迷惑而后悔。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对自我的忠诚。
此外,这本书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提到了“道”的西方小说。
虽然我们根植的文化基因不同,但“道”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是相通的,即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通往安宁的道路。
《面纱》读后感(最新)
《面纱》读后感凯蒂最后敢于揭开面纱,面对真实的自己,踏上精神救赎之路。
瓦尔特是爱她的,尤其是书中瓦尔特说的那段话,他对凯蒂的爱,从没期望过她会爱上他,他能爱她,已经是感激不尽了,着实令人动容。
他带她去霍乱流行之地,也承认是要报复她,凯蒂也渐渐明白了瓦尔特所想。
但也是在那里,她开始了精神上的提升。
查理对凯蒂,不是爱,而且一种寻求释放的情人模式,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想和他的妻子离婚,更别提要娶凯蒂。
他自私自利,永远不会做伤害自己的决定,永远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凯蒂沉迷于查理的“爱”之中,其实是沉迷于自己各种欲望之中。
是瓦尔特让她看清了查理的嘴脸。
她和瓦尔特进入婚姻,并不是因为爱情,她聪明的知道瓦尔特爱她,但她从未爱过他,但瓦尔特是不是自始至终,都想要凯蒂真心爱他?在霍乱流行之地,在别人的评价中,凯蒂才渐渐开始意识到,瓦尔特是一位优秀的人,但她以前却从未看到他身上的任何发光的地方。
不得不说,瓦尔特的死亡,修道院的经历,帮助凯蒂开始了精神上的救赎,她开始揭掉自己的面纱,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己。
生而为人,你带着怎样的面纱,在人世间游走。
毛姆是个会讲故事的作家,用冷静、克制的言语将人性暴露在外面,用他带有讥讽、幽默的言语将表情、感觉、直觉这种意识注射在小说人物肉体的行为中,阅读的过程中也就不自觉引发了强烈的代入感。
你能感受到那一个个面纱背后的灵魂像杂货铺子里的商品逐一摆在你的面前,大的,小的,美的,丑的,奇形怪状的......阅后也不禁带着毛姆式讥讽对号入座一番,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和众生百态一样也不过是扭扭曲曲,只是弯曲的形态、方式不同而已。
《面纱》一文部分植入中国本土思想背景,讲述了在传统思想禁锢背景下的婚外情以及丈夫蓄意报复未果的故事。
凯蒂是个面容姣好,爱慕虚荣,有幻想欲的女子,迫于催婚、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压力,挑无可挑,最终和相较自己活泼性格而显得呆板木讷、无趣极了的瓦尔特结婚。
唐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凯蒂心灵深处的虚荣和幻想,“红杏出墙”自然而然。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 Painted Veil 改编拍摄。
2006年由此改编拍摄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形象,反映了时代变迁中,西方世界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全文如下:摘要: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面纱》改编拍摄的。
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讨论电影《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反映出西方注视者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关键词:面纱形象学中国形象电影《面纱》讲述的是一个与爱情救赎有关的故事。
在20年代初期,一对英国夫妇来到美丽却瘟疫肆虐的中国乡村,经历了重重波澜最终领悟到爱的真谛。
电影《面纱》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同名小说,导演用清新、唯美的画面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瓦尔特和凯蒂之间凄婉的爱情故事,忠实地再现了小说中凯蒂――一个为了逃离伦敦浮华社交圈的小女子,如何从对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到最后勇敢地承担生活责任的精神蜕变。
电影与小说相比,人物的塑造更鲜活、更真实。
《面纱》的主角虽然是一对英国夫妇,但故事却呈现了百态的中国形象。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和描述的异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近年来比较文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以电影《面纱》为文本,以形象学的方法讨论影片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
毛姆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上,既受到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主观想象的影响,又受到自己对东方古老文化向往之情的影响。
因此,他笔下的中国形象不可避免地被美化或丑化,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形象。
这是毛姆带着西方文化的有色滤镜所看到的中国形象,西方文化在毛姆身上打下的烙印,造成他对中国产生误读和歪曲,中国是作者基于西方这个“自我”形象之上的“他者”形象。
毛姆将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构筑为一个“他者”,一个与自身对立的文化影像,这个影像一方面是理想化的、神秘的,而另一方面,它是被丑化了的、异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面纱》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戚迪
来源:《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02期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
人格的三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了复杂的人类行为。
本我是生来就存在的一种人格。
该人格是完全无意识的,只有最本能的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本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遵循快乐原则,极力实现所有欲望、意愿和需求的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之一,遵循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会衡量一个行为所造成的得失,然后决定到底是遵循还是放弃需要的冲动。
根据弗洛伊德,自我由本我发展而来。
人格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超我。
超我包含了所有由家庭和社会要求我们的内在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分辨正确和错误的意识。
在超我中又包含自我理想和良知。
自我理想包括良好的行为规则和标准,遵守这些规则会带来自豪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良知包括那些被家庭和社会视为“败坏”事物的信息。
这些行为往往是被禁止的,并导致不良后果,内疚感和自责感。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极易发生冲突。
根据弗洛伊德,健康的人格的关键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1. 凯蒂和瓦尔特的本我
女主人公凯蒂爱慕虚荣,期望嫁给一位有经济实力的男性。
为了躲避母亲言语的奚落,也为了不落在妹妹后面出嫁。
凯蒂选择了自己并不满意的瓦尔特结婚,并随他来到香港生活。
然而,婚后的凯蒂并不满意自己的婚姻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她爱上了唐生。
凯蒂的本我在《面纱》中主要表现为对丈夫瓦尔特的冷漠和对情人唐生的痴迷。
来到香港之后,凯蒂遇到了风流潇洒的唐生,并迅速发展为情人。
与唐生的私情让凯蒂抑制不住内心的快乐,幻想着与他的爱情和幸福,丝毫没有意识到对瓦尔特的伤害。
在瓦尔特发现她与唐生的私情后,她仍然坚信所谓的爱情。
对本我的追求和对所谓爱情的坚持,使得凯蒂迷失了自我。
不顾对丈夫的伤害,不顾对两个家庭造成的伤害,也全然不顾社会舆论对这件事的指责,此时的凯蒂是极为自私的。
本我看似追求到所谓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不会是永久的。
瓦尔特的本我主要表现在对凯蒂无私的爱情,“他十分体贴,时时刻刻不忘给她带来舒适。
只要她开口,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都不会耽搁上半刻。
”从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瓦尔特对凯蒂深深的爱和体贴,这种本我的释放,使得瓦尔特努力迎合凯蒂,努力想要融入她的生活圈,由于家庭背景和性格的差异,使得俩人无法有共同语言。
2. 凯蒂和瓦尔特的自我
凯蒂的偷情被瓦尔特识破后,她曾请求唐生同自己结婚,但被唐生无情地拒绝了。
而面对妻子的不忠,瓦尔特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惩罚凯蒂,让凯蒂在离婚和去梅潭府之间进行选择。
无奈的凯蒂不得不选择了后者。
在梅潭府这个笼罩着死亡的地方,瓦尔特和凯蒂确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被唐生无情抛弃的凯蒂回到了丈夫身边,开始面对现实。
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瓦尔特,赢得他的原谅。
在梅潭府,她被这里无私奉献的修女们所感动,自愿到修道院照顾孩子。
在这期间,她压抑着自己的痛苦,无暇顾及和唐生的私情。
孩子们对自己的信任使得凯蒂慢慢得到快乐。
本我的快乐是一时的,而自我的快乐才是永久的。
修道院里博爱的精神感染着凯蒂,她终于找到了自我,也为她的思想救赎铺平了道路。
此时,她的丈夫瓦尔特不幸感染霍乱,凯蒂不再像从前,自私地关注自己的快乐,丈夫临终前她的一番话也充满了恳求与救赎,她期待在丈夫临终前得到他的原谅,这也是自我的表现。
由于不能忍受妻子的偷情,瓦尔特表面表现得忍让接受,但内心却充满了怨恨。
为了弥补夫妻关系,挽救婚姻,瓦尔特不惜带着凯蒂远赴梅潭府来摆脱妻子出轨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一方面,瓦尔特不想离婚,更不想揭穿妻子的出轨。
对于瓦尔特而言,这种类似自杀式的做法无疑是万般无奈之举。
作为细菌学家,来到梅潭府,瓦尔特日夜做实验研究霍乱,这其中,除了有对科学执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婚姻的逃避与失望。
3. 凯蒂和瓦尔特的超我
瓦尔特的去世对凯蒂是良心上的谴责,她无法原谅自己,认为正是自己的自私导致丈夫的死亡。
离开梅潭府回到香港,她再次遇到唐生,此时的她遵循伦理道德,走向了超我。
道德伦理使凯蒂远离唐生,这是自我战胜本我的表现。
同时,良心的谴责使得凯蒂离开香港回到英国,终于得到心灵的救赎,完成了超我。
对于瓦尔特而言,为了挽回和凯蒂的婚姻,他不惜一切,带着妻子远赴霍乱之地,用这种方式惩罚妻子也虐待自己。
最终,瓦尔特感染霍乱而死,为科学献身,达到了自我的毁灭。
4. 结语
通过对《面纱》中男女主人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二人身上的体现,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反之亦然。
凯蒂一味地追求本我—爱情的快乐,最终得到的只有痛苦。
她能够认识到自我的错误,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最终走向超我,也是一种进步。
瓦尔特从对凯蒂深深的爱到对婚姻的隐忍再到最终的自我毁灭,经历了本我、自我再到超我的漫长历程。
根据弗洛伊德,三者不能达到平衡,造成心理异常,这正是瓦尔特的悲剧所在。
[1] 常春丽,陈可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阐释《面纱》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0).
[2] 杨雪敏. 论小说《面纱》的悲剧性[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作者简介:戚迪(1987-),女,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