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站立的盒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几何体立方体,了解它的形状、名称及特征。
2.能观察立方体不同放置位置,会理解盒子的立体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立体几何体盒子。
2.纸板、颜色纸、胶水、剪刀、细长粘手纸。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教师问幼儿:“大家知道盒子是什么吗?盒子有什么用处呢?”,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盒子的形状认识,让幼儿在多方面观察和
借助盒子和制作盒子的材料认识立方体。
3.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一个立着的盒子和躺下的盒子有什么不同,了解不同摆放方式,盒子的外观会有什么差异。
4.提供纸板、颜色纸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立体几
何体盒子。
5.让幼儿自由组合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盒子,让他们感受盒
子不同的摆放方式,不同的颜色组合带来的视觉效果不同。
6.教师让幼儿归纳总结,盒子的立着和躺着的不同,以及不同
颜色和大小的盒子摆放的效果和感受等。
四、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符合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深受幼儿喜欢。
2.学生在观察、动手制作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对于其中一些绘色彩组合弱的幼儿,应尽力引导和帮助,鼓
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发挥。
4.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发现学生个
别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弥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站立的盒子这一简单的科学活动,帮助幼儿观察和探索物体的平衡原理。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幼儿能够切身体验到物体平衡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让幼儿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教学准备•纸盒•可重复使用的小物品,如纸团、石头、橡皮球等•架子或书桌等平稳的支撑物•黑板或干净的白纸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做过的平衡游戏,如跷跷板和积木搭建等,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物体平衡的原理。
实践探索(20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个纸盒,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个纸盒能否独立站立起来?2.让学生自由搭建纸盒,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小物品平衡。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组合,直到成功让纸盒独立站立起来。
3.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的过程和结果。
可以使用黑板或干净的白纸进行记录。
分享和讨论(15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成功让纸盒站立的组合方法。
鼓励他们口头表达和描述。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特定的组合能让纸盒站立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平衡的原理。
3.大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讨论和表达能力,可以分成小组展开小组间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想法。
总结(5分钟)1.综合学生的讨论和观察结果,总结物体平衡的原理,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出结论。
–平衡需要物体的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才能保持稳定。
–不同的小物品和组合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平衡效果。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涉及到物体平衡的原理?例如积木搭建、行走时的身体平衡等等。
拓展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纸盒和小物品,让他们尝试更复杂的平衡组合。
•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探索,了解更多有关物体平衡的知识。
总结通过本科学活动,幼儿园大班学生能够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践探索加深对平衡原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盒子的站立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相互帮助和分享。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
二、活动准备:1. 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盒子。
2. 一些彩纸、彩笔、剪刀等装饰材料。
3. 一个宽敞的场地。
三、活动过程:1. 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的目标,让幼儿明白今天要学习的技能。
2. 教师展示如何将盒子站立起来,并讲解站立的方法。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自己尝试将盒子站立起来。
4.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站立盒子的任务。
5.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盒子装饰活动,让幼儿用彩纸、彩笔、剪刀等材料装饰自己的盒子。
6. 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创作心得。
四、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搜集幼儿的装饰作品,评价幼儿的审美观和创作能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盒子装饰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盒子作品展示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让其他幼儿和家长欣赏。
3.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让其他物品站立起来,如瓶子、玩具等。
六、活动步骤:1. 教师准备一个站立起来的盒子作为示例,向幼儿展示盒子的站立方法。
2.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盒子,让幼儿尝试自己将盒子站立起来。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在站立盒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教师邀请每组幼儿分享他们是如何让盒子站立起来的,鼓励其他幼儿学习。
5. 教师分发装饰材料,让幼儿装饰自己的盒子,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展示站立起来的盒子,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
让物体站起来大班教案_1
让物体站起来大班教案让物体站起来大班教案1一、活动目标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受力面增大与站立稳定性的关系。
2、对探索如何使物体站起来感兴趣,尝试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活动准备1、各种物品:台历、纸袋、镜子、相框、扑克牌、吸管、书等。
2、各类辅助材料:剪刀、皮筋、橡皮泥、积木及集体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让桌上的物体站起来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宝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大家能帮我让这些宝贝都站起来吗?2、幼儿自由尝试。
(二)集体讨论、归纳方法1、师(出示台历):你用什么办法让台历站起来的?为什么台历打开就能站起来了?(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前后台历底部的不同,发现底变大了使台历站起来了)还有什么也是用这个方法站起来的?(幼儿讨论)2、师:(出示相框):你用什么办法让相框站起来的?为什么相框撑开了就能站起来了?它的底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支撑点变多了站起来了)还有什么也是用这个方法站起来的?(幼儿讨论)3、教师小结:有些宝贝底变大了就站起来了;有些宝贝脚变多了就站起来了。
(三)第二次探索:让吸管小人站起来1、师:你能用我们学到的办法让吸管小人站起来吗?你可以选择材料帮忙(介绍辅助材料)2、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操作。
3、幼儿交流、讨论使物品站起来的方法。
4、教师小结:有些宝贝虽然自己不能站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东西的力量来帮忙站起来。
(四)谈话迁移1、师:小朋友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宝贝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站起来的?2、除了这种方法,要是物体站起来还有其他方式吗?(探讨呼啦圈的站立)3、延伸: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起去寻找生活中物体站的秘密吧!让物体站起来大班教案2活动目标: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逐步养成相互协作、商量的习惯,增进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各种物品: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盒子的站立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不同的盒子,了解盒子的基本特征。
2. 学习如何让盒子站立起来,尝试不同的方法。
3. 小组合作,创作一个有趣的站立盒子。
三、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盒子若干个。
2. 彩纸、彩笔、剪刀等美工材料。
3. 音乐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歌、捉迷藏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认识盒子(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盒子,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盒子的名称。
3. 学习站立盒子(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让盒子站立起来,让幼儿尝试并找出其他站立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创作(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盒子,用彩纸、彩笔、剪刀等材料装饰盒子,并尝试让盒子站立起来。
5. 展示和分享(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站立盒子,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关注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幼儿的站立盒子作品,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盒子,尝试创作有趣的站立盒子,并将作品拍照分享到班级群。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站立盒子作品展示在班级环境中,供其他班级的幼儿欣赏。
七、教学反思2. 教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教学计划,为下一主题活动做好铺垫。
八、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远离剪刀、胶水等尖锐工具,以免发生意外。
2. 教师全程关注幼儿,确保他们在活动中安全有序地操作材料。
九、教学资源1. 互联网资源:有关站立盒子的教学视频、图片等。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
幼儿园大班活动站立的盒子教案一、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颜料、画笔等。
2. 工具:剪刀、胶水、刷子等。
3. 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盒子,了解盒子的特征和结构。
2. 讲解制作站立盒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示范制作站立盒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4.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站立盒子。
5. 指导幼儿互相合作,共同完成站立盒子的制作。
四、活动延伸:1.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组织幼儿进行站立盒子的比赛,培养竞争意识。
3. 引导幼儿利用站立盒子进行角色扮演,发展表演能力。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想象力、合作精神等。
3. 搜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前,确保幼儿已经掌握了使用剪刀和胶水的基本技能,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他们的行为,防止剪刀和胶水等工具造成意外伤害。
3. 对于幼儿的作品,无论美观与否,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七、活动步骤详细说明:1. 准备阶段:让幼儿自由选择颜色和材料,为自己的站立盒子做准备。
2. 制作阶段:a. 用剪刀将彩纸剪成适合的形状。
b. 使用颜料和画笔在彩纸上进行绘画。
3. 装饰阶段:a. 在站立盒子的表面添加图案、颜色等装饰。
b. 可以添加一些小装饰物,如彩带、珠子等。
4. 完成阶段:检查站立盒子是否牢固,确保可以站立。
对作品进行的修饰和调整。
八、活动作业: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自己在幼儿园的活动,并展示自己的站立盒子作品。
2.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创作过程,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家庭版站立盒子。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站立的盒子 全国通用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对于学生多领域知识的综合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为目标。
针对一年级学生,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站立的盒子”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创造自己的盒子,并且在自己的盒子内站立一定时间。
通过本活动的参与,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活动内容活动名称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名称为“站立的盒子”。
活动形式单人或小组参与。
每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6人。
每个学生可以自己发挥创造力制作自己的盒子,并在盒子内连续站立一定时间,时间限制为10分钟。
活动目标1.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增强学生毅力和耐心。
活动步骤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张大纸板和一些基本的工具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2.由学生自己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盒子,盒子的尺寸、形状、颜色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3.在盒子制作完成后,每个学生将在盒子内连续站立一定时间;4.在活动完成后,学生对自己的盒子进行展示和讲解。
活动评价1.创造性和独特性;2.盒子的稳定性和坚固程度;3.毅力和耐心。
活动效果本活动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锻炼协作和团队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毅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下,活动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活动总结在本次“站立的盒子”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本次活动的参与,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造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创新的快乐,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全国通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本活动将被广泛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强综合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设计意图: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
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
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
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
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 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活动目标: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活动准备: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
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 (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站立的盒子教案说课稿
站立的盒子教案说课稿教案名称:站立的盒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站立的盒子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等方式,掌握站立的盒子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站立的盒子的概念。
2. 掌握站立的盒子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三、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站立的盒子的基本技巧。
2. 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站立的盒子的动作要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2. 教学材料:站立的盒子示意图、站立的盒子动作要领说明。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站立的盒子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动作。
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站立的盒子的概念和可能的动作要求。
Step 2:呈现(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站立的盒子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模仿。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进行示范演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和协调性。
Step 3: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训练,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教师在小组中进行指导和辅助,确保学生正确掌握站立的盒子的技巧和动作要领。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Step 4: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进步。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站立的盒子的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站立的盒子运用到其他体育活动中,并提供相关拓展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理解站立的盒子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合作的方式掌握了站立的盒子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同时,通过小组展示和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大盒子》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大盒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使用简单材料创造游戏的能力。
2.培养观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
3.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大盒子的介绍与使用方法。
2.制作简易游戏和玩耍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大型空纸盒若干。
2.裁纸、颜料、胶带等简单材料。
3.教师准备相关游戏规则和引导语。
四、教学过程
Step 1:介绍大盒子
1.展示大盒子,让幼儿们观察,讨论盒子的形状、大小。
2.解释大盒子的用途:可以用来玩游戏,创造各种新奇的世界。
Step 2:制作游戏
1.按照教师指导,幼儿们用裁纸、颜料等材料装饰大盒子,制作各种游
戏元素。
2.教师介绍简易游戏规则,例如盒子变身成汽车,幼儿们在里面扮演司
机等。
Step 3:游戏体验
1.让幼儿们在自己制作的大盒子中体验游戏,互相分享乐趣。
2.引导幼儿们思考,如何用大盒子创造更多有趣的游戏。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活动大盒子》,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利用简单材料创造游戏的方法,也锻炼了观察、合作和想象能力。
希望幼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创造力,用简单的工具创造更多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关于盒子
大班科学教案关于盒子引言:盒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
它的形状简单,功能多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大班科学课堂上关于盒子的教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发孩子们对盒子的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盒子的特点和功能;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多个角度和元素分析问题;3. 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盒子的创意使用;4.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
二、教学准备1. 多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盒子;2. 彩纸、剪刀、胶水、颜色笔等美工工具;3. 硅胶、纸板、塑料杯、橡皮泥等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个盒子,引导他们观察盒子的外形和大小,并问:“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盒子?你们平时有使用过吗?它都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呢?”鼓励孩子们提供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 探索盒子的形状(10分钟)将不同形状的盒子展示给孩子们,如方形、长方形、圆柱形等,让他们自由观察和触摸,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可以提问:“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找到其他同样形状的物体吗?”通过互动的方式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3. 盒子的功能(15分钟)逐个展示盒子的功能,如储存东西、包装物品、当作玩具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可能想不到的功能,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例如,扩展盒子的储存功能,可以讨论盒子的容量大小对储存不同物品的影响。
4. 盒子的创意使用(20分钟)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盒子,你会如何创意地使用它?”鼓励他们展开想象,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创意,并探讨创意的实现方式。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一些“魔法盒子”,如贝壳收藏盒、秘密信封盒等,激发他们对盒子的创造性思维。
5. 盒子的改造(25分钟)提供一些装饰盒子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胶水、剪刀等,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将普通的盒子变成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感的作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描述物体对地面的接触方式;
•能够理解物体重力对地面的影响;
•能够设计和制作能够站立的盒子。
教学重点
•了解物体对地面的接触方式;
•理解物体重力对地面的影响;
•能够设计和制作能够站立的盒子。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和制作能够站立的盒子。
教学准备
•盒子、砂纸、胶水等材料;
•各种大小形状的小球。
教学环节和内容
第一节:引入(20分钟)
1.通过小游戏让幼儿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和接触方式。
第二节:教学(30分钟)
1.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接触方式,引导幼儿思考;
2.介绍物体重力的概念;
3.给幼儿讲解如何制作站立的盒子;
4.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幼儿了解不同的立方体结构和制作方法。
第三节:活动(50分钟)
1.幼儿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形状的盒子;
2.每个小组讲解他们的设计思路和盒子制作方法;
3.在实践中体验盒子在不同平面上的稳定性;
4.对盒子进行比较试验,看看它们谁能够站得更久。
第四节: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2.介绍新的物理实验主题或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1.通过观察望,评估幼儿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及技巧;
2.通过讲解和展示的方法,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
3.通过幼儿制作盒子及试验结果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扩展
1.将本节课的知识与形状和颜色等元素结合,设计盒子比赛;
2.让幼儿设计不同的盒子装置来进行搭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无。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并描绘出物体外貌、颜色和形状;•能够探究物体的性质和材料组成;•能够发现物体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能够尝试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物体并检验其稳定性。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课堂展示实物,简单讲解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形状,并引导学生用手指或语言描述出课堂展示物体的外貌。
操作环节:1.带领学生探索物体的外貌、颜色和形状,引导他们找出相似、不同点来描绘出物体。
2.带领学生思考物体的构成并分析其材料组成,引导他们探究物体的性质和作用。
3.石头、木头、铁丝、橡胶等不同的材料制成的立体图形,观察、描述、探究,询问学生关于不同材料的感想。
4.通过课堂展示或实物演示,让学生发现物体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并思考如何改进和解决。
5.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物体,并检验物体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结束环节:1.向学生总结物体的特点、材料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物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2.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充分融入了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描绘、探究物体的外貌、材料和作用,激发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物演示来加深对不同材料的认知;2.在学生手工制作物体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不认真制作、随便搭建的情况,需要更严格的要求和辅导;3.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物体与机械运动或者视觉错觉等方面的探究,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充。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知和理解,更加重视学生操作的纪律和认真态度,并往后的教学中分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有用的盒子大班科学教案
有用的盒子大班科学教案一、引言在现代的教育中,科学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大班级教学中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往往难以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使得科学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提高大班科学教学的效果,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探索物体能量的转化与传递,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盒子: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准备了一些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盒子,例如纸盒、塑料盒、铁盒等。
2. 物体:同样地,我们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例如小球、木块、弹簧等。
3. 工具:为了进行实验和观察,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工具,例如滑轮、弹性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盒子,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盒子的材质和大小对于盒子的使用有何影响。
2. 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盒子,并观察其特点。
然后,让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盒子中,并观察物体在盒子内的运动情况。
3.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盒子的材质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归纳总结物体在不同盒子中的运动规律。
4. 拓展:通过给学生展示其他物体和工具,例如滑轮和弹性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
5. 实践: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例如使用滑轮和弹性带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观察实验结果。
6.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7. 巩固: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体是否发生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1. 学生小组中进行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2. 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集体讨论。
3. 学生回答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教学背景这个教学科目针对大班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旨在通过探究人造物体的特点,观察和认识日常物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学内容通过短暂的介绍和提问引入学习内容:“小朋友们,你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都具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同时启发幼儿了解人造物体的特点。
Step 2 展示实物出示一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并说出新盒子和旧盒子的不同之处,如颜色是否一致,形状外观是否一致,盖子是否紧密等,引导幼儿认识物品差异的重要性。
Step 3 展开讨论在差异性探讨后,引导幼儿思考盒子的功能,打开盒子问幼儿:“盒子有什么作用呢?”帮助幼儿发现盒子可以是一种存储工具,也可以是装饰用品,还可以起到保护物品的作用。
Step 4 分组讨论按照幼儿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组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分享到全班。
在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总结出小盒子、中盒子和大盒子的不同点,以及小盒子、中盒子和大盒子各自适合存放的物品有哪些。
Step 5 知识巩固为了巩固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出示一些大小形状各异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自己判断,将它们正确的放进相应的盒子中。
并鼓励幼儿自己想象,将一些新的物品放进盒子中。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物品的不同之处以及其使用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师通过引导讨论,激发幼儿兴趣和探究精神,让幼儿感受到知识的快乐,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孩子的思维和能力范围,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其自主发掘和探究能力,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并学习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盒子的结构和形状,认识立方体的概念2.通过感性认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盒子的结构和形状,立方体的概念2.盒子的大小、颜色、用途等方面的描述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盒子的结构和形状,并通过感性认识立方体的概念难点: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盒子的大小、颜色、用途等方面的描述,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盒子,问幼儿他们知道这是什么,盒子有什么用?二、学习(20分钟)1.让幼儿通过观察手中的盒子,认识盒子的结构(表演拆解盒子的过程)2.介绍立方体的概念,让幼儿通过操作玩具积木组成立方体3.让幼儿自由游戏,认识不同颜色、大小的盒子三、串联(10分钟)1.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手中的盒子:大小、颜色、用途等方面的描述。
2.让幼儿在描述中发现盒子的结构和形状,引导他们感性认识立方体的概念。
四、巩固(15分钟)1.老师出示不同颜色、大小的盒子,让幼儿用语言描述。
2.引导幼儿用盒子搭建模型,创造自己的游戏角色或场景。
五、反思(5分钟)1.回顾今天的学习,在互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探究。
2.对幼儿的学习表现予以肯定或指导。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盒子的结构和形状,并通过操作玩具积木组成立方体进一步加深印象。
在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大小的盒子时,我引导他们发现盒子的用途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发挥想象力,感性认知知识,从而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学中还积极引导幼儿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这将对幼儿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引导幼儿学以致用,让他们学到的知识能够用于实际生活中。
除此之外,也会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更多有趣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各式各样的盒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各式各样的盒子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案目标•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盒子科学活动,激发大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探究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沟通与交流技能,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
•了解并掌握盒子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流程,建立科学活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教学原则•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安全,实现在儿童兴趣中学习。
•既重视幼儿对盒子科学活动的直觉感受和主动探究,又注重幼儿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教学内容活动一:制作纸箱汽车活动目标•让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一个基于四肢动力的汽车模型。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流程1.精心准备材料,包括纸箱、剪刀、黏土、颜料、画笔、色纸、胶水、木棒、冰棍等。
2.解释活动流程,并进行简单示范。
3.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箱,并让他们用剪刀仔细地把纸箱剪成汽车的形状。
4.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装饰出自己心目中的汽车模型。
5.进行简单测试,检验汽车模型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们都非常高兴,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了创造性想象,从简单的纸箱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汽车。
同时,这个活动也让幼儿们了解到了汽车的结构和组成,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二:制作电动风车活动目标•学会制作简单的电动风车,了解电动风车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流程1.准备活动材料,包括医用胶布、塑料瓶、电机、电瓶、电线等。
2.讲解电动风车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较为详细的示范和讲解。
3.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自行组装电动风车。
4.对幼儿进行简单的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们学会了制作简单的电动风车,调整其中的细节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思路。
此次活动让幼儿们由“我不会”到“我会了”了解风车的奥秘和原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站立的盒子》引言《站立的盒子》是一堂适合大班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将从教案设计、课堂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站立的盒子》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认识立方体的形状和特性;•探究立方体在不同位置的稳定性;•培养合作探究、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立方体模型、黑板、粉笔等;•学生准备:纸笔、参与实验的物体(如书本、盒子等)。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立方体的形状和特点,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立方体放在桌子上,它会保持稳定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实验探究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拿到一个立方体模型和一些参与实验的物体。
请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如果我们将立方体放在不同的位置,它会保持稳定吗?为什么?–是否存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使立方体的稳定性最大化?–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立方体形状的,它们是否也具有相似的稳定性特点?2.学生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和比较不同位置下立方体的稳定性,并写下自己的探究结果和思考。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出立方体在不同位置的稳定性规律,并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思考。
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立方体稳定性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立方体形状的物体,并观察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课堂实施本次课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教师在实验探究和总结归纳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学亮点1.利用立方体模型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验观察和探究立方体的稳定性特点,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安排还可以更加具体和详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让物体站起来》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让物体站起来》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物体站立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不同物体站立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物体站立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发现不同物体站立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积木、纸杯、塑料瓶等。
2.分组材料: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3.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一个塑料瓶,问幼儿:“你们知道怎样让这个塑料瓶站起来吗?”2.探索与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教师提出任务:“请你们尝试用这些材料让物体站起来,看看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
实验过程中,请记录下来你们发现的方法。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改变物体形状、增加支撑点等。
3.分享与交流教师邀请各组幼儿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哪些方法可以让物体站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如将塑料瓶剪成两半,使其底部变宽。
增加支撑点,如将积木叠在一起,使其底部更稳定。
利用物体的特性,如将纸杯底部剪掉,使其底部变薄,更容易站立。
4.拓展与延伸教师出示一些新的物体,如易拉罐、书本等,让幼儿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让这些物体站起来。
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让物体站立的方法呢?”教师提问:“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学会了什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强,对物体站立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幼儿发现了不同物体站立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改进4.教学感悟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站立的盒子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
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
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
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
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活动准备:
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
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
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
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
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
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 (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
师(小结):当红点朝下时,长的部分用它自身的重量把短的部分拉倒,不让短的部分站着。
当黑点朝下时,短的部分也用它自身的重量把长的部分拉倒,不让长的部分站着。
四、第二次探索:让红点、黑点朝下的盒子站起来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你们看我来试一试(演示红点、黑点朝下都不会倒的不倒盒)。
师:咦,当红点、黑点朝下时,这个盒子上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怎么都不会倒下呢?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
师:告诉你们吧。
是我在盒子里面装了沙袋。
不过是不是有了沙袋的帮忙,盒子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一定能站立起来呢?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有沙袋的盒子,你们去试试看,是不是会和我这个盒子一样。
(每个幼儿操作一个有沙袋的盒子,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使盒子静止,保持稳定。
) 师:咦,原来倒下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为什么都能站立起来了呢?
师:是沙袋在里面的关系吗?沙袋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了沙袋的帮忙,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有力气抵抗了。
当红点朝下时,短的部分和沙袋一起抵抗住长的部分的力量,它就站起来了。
当黑点朝下时,长的部分也和沙袋一起抵抗住短的部分的力量,它也就站起来了。
师(用透明的盒子和幼儿一起进行验证):沙子落在盒子的底部,有红点(黑点)的部分重量重起来了,就不会倒下了。
五、制作不倒盒
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盒?请把刚才给你们的空盒子拿出来,我再给你们每桌一些沙袋,这些沙袋里的沙子是一样多的。
我们试试让沙袋来帮忙,让盒子站起来。
要求是:沙袋不能打开,只能一袋一地加。
师:我们来探索一下,红点朝下,短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黑点朝下,长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
(幼儿把沙装入盒子进行实验。
)
师:你的实验完成了吗?请X X X演示一下。
师:长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短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师:原来长的部分自身的重量比短的部分重,长的部分的力气也就比短的部分大了,所以它用两个沙袋来帮忙就能站住了;短的部分的重量轻,所以要请更多的沙袋来帮忙才能站住。
延伸活动:
师:如果不请沙袋来帮忙,你们有办法在红点、黑点朝下时,请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站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研究吧。
点评:
该活动教具设计巧妙、新颖。
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小玩具让幼儿玩玩、学学、做做,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运用一个模型指向大概念。
而这个大概念为幼儿将来的学习搭建了最初的脚手架。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清晰的环节、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逐层梳理操作经验,把核心概念演绎得清楚、到位,使重点、难点非常突出,有利于幼儿形成严谨
的思维方式。
(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500字] 荐一上科学教案(5000字) 荐科学三上教案[1000字] 荐中班科学教案 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