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引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主动参与。

在德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思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成为德育的积极参与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主体性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德育也容易变成一种灌输式的过程。

而激发学生主体性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将德育融入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去。

其次,激发学生主体性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而这需要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调整。

只有激发学生主体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激发学生主体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性,可以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实现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

3. 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教师和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德育话题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自己的主体性。

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德育参与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德育的过程。

学校也可以建立德育社团、主题沙龙等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性。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

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

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显露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中学德育改革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中学德育改革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中学德育改革作者:高晓峰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8期高晓峰1,21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摘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中学德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中学德育改革中,可通过树立学生主体性德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道德需要,强调学生主体性能力培养等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完成中学德育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生;主体性;德育;改革主体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能动性。

冯契认为,主体性所具备的主动性、创造性,并非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

从根本上说,主体应该是自由的自我。

它包括“理性自明、意志自主、情感自得,三者统一于自我,自我便具有自证其德性的意识,即自由意识。

自由的德性是知、意、情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为其目标。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生这一自我教育主体体现在: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学生表现出自主性、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这是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所具备的内因与动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更是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推进中学德育改革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它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和谐地、自由地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有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看作是不断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表时间:2018-01-26T15:47:44.35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作者:张卫华康静[导读] 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张卫华康静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郑厂小学252665摘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小学主体性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成了两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面。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德育过程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致使学生谈起道德认识头头是道,做起道德行为不知所措。

我们知道,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忽视这一主体,德育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地位。

因此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我认为应以下四方面来进行。

“何谓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学生作为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所具有的属性。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不成熟阶段。

他的主体性正处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这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二是较成熟阶段。

这是在社会包括教育作用影响下学生达到的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的阶段。

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之由不成熟往成熟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广大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注意到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一、引言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德育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德育效果。

二、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指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德育教育,而且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去,通过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形成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方法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在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制定、评价和改进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具体做法:(1)设计开放性的德育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需求,设计开放性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制定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需求和意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的制定和改进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评价,让他们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德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和义务。

(5)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应该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

德育实践“主体.生活.体验”论文

德育实践“主体.生活.体验”论文

论德育实践的“主体.生活.体验”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

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引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冲击,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所以,我们应该着力建构以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德育模式,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学会识别五彩缤纷的世界,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积极进取,主动去实现自我价值。

一、在“遵守行规”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

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根据学校“行为规范优秀、道德品质高尚、心理素质良好、适应未来生存、有利终身发展”的德育总目标,我们制定了“重道德需求、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的德育工作思想,构建了“三基、五育、八法、三范、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三基”是指“基本的学习规范,基本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做人要求”等德育的规范。

为了体现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养成教育、传统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隐性教育”等德育的五方面,简称“五育”,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十项教育内容,即“自立教育,培养自主的品质;兴趣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自信教育,培养自强的品质;意志教育,培养顽强的品质;挫折教育,培养抗挫的品质;合作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责任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乐观教育,培养乐观和谐的品质;审美教育,培养追求美的品质;自我评价教育,培养自我评价的品质”等,以引领学生习得良好的规范,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高尚的德性。

德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新教育资料

德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新教育资料

xx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新课程下的德育是要以学生的发展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德育,德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力求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负责讲、学生被动听的现象,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主体参与模式下的德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是指人们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主动认识与完善自身人格的心理倾向及其行为表现,它包括人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发挥的主动性、责任心、积极进取的意志、探索与创造的锐气等等。

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养成勤以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内心树立起学习的主人公意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自身出发,真正做到热爱学习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才能够把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所肩负的使命。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自主能力,张扬独特个性,而这其中,我们教师所需要的是突破传统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三.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主体性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工作的实现离不开课堂,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会有很大差别。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谈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谈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称。 要想顺应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让
建设服务的使命 , 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 要内容之一。
一、 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回顾和反思这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 ,我们察觉和 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 ,落后
施教 。
3. 使个体进步阶段化。 我们帮助学生进行 目 标分解 、 分
夫教货 20 6 ‘号 旬 料 0 年月 中 刊
级, 正确构建阶段性 目 让每一个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 标, 都给学生以自信 , 让学生用 自 信点燃 自己渴望进步的火花 , 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4. 使德育活动 自主化。把学校准备开展的每一项德育 活动及其目的要求交给学生, 让学生构思、 , 设计 让学生承 办、 主持, 让学生总结、 提高, 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 做到 人人参与, 个个受益。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需要是历史地产生的, 是在主体活动, 尤其是在实践中 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 人在创 造自 身需要对象时, 才能形成自己新的品格和新的需要。 我 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 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 , 学生中表现出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 体现着中小学教育的 基本 目的与归宿 , 贯穿德 、 、 、 智 体 美等教育实践 的各个方 面, 统摄着整个中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中小学德 育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德育理论研究逐 步深化 , 德育实践的改革 日益深人。 个体品德的积极能动构 建, 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 在。 藐视” “ 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 推广开 来, 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 点, 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 、 提升人的主体性 , 培 养具有 自主性、 创造性的人, 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 , 改造 其不合理的成分, 从而实现时代的超越。 中小学教育是面向 未来的大业 ,体性能进一步弘扬 , 这 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 尊自 信、自 我控制、独立判 断、 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 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强烈的竞 争意识 、 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 有创新意识 、

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主体性

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主体性

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主体性作者:齐许萍付姣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3期德育学生主体性学校进行德育工作,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情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习惯,进而内化成道德信念,使他们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必须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校的各种兴趣小组,如乒乓球、棋类、计算机、科技小组等,我们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

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

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发扬每一个学生之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

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更多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摘要:学校道德应该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以人的道德需要为动力,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最终目标,以主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情感培养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学校教育应从以往重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

它直接指向人,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1、德育教育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离不开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源于其需要。

需要决定着学生参与的动机与动力,需要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参与教育方式的不同。

激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需要。

为此,必须克服对待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克服无视学生需要的错误做法。

教育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就等于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

我国传统的教育严肃、教条、缺乏生命力,基本上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的意志选择出发,学生的许多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在受教育中得不到一种乐趣,而大多出于无奈与压力,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的德育得到发展。

第二,克服把成人的需要当作学生的需要的错误做法。

成人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是有区别的,成人在自己生活中感觉到的需要,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不可能立即认同,成人的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二)

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二)

德育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并取得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呢?方法也许有许多,也各有优点,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光是老师口头上进行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是不行的,还要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效果往往比较显著。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2)培养自觉的纪律性(3)培养文明的行为,以及正确的道德情感(4)培养其集体观念,`群体观念和群体意识(5)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通常的道德教育工作往往由老师向学生灌输,并提出要求,这往往是不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所起的效果往往不佳。

如果在德育工作中,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则会有较好的效,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呢?(一)培养班干部,让他们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作为教师,本身不是学生的成员,因此必然有许多学生的情况是不了解的,在德育作中就会出现盲目性。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工作量相当大,而且由于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生身边,工作的失当在所难免.而班干他们了解许多教师不曾了解的东西,而且避免了老师说教学生时的居高临下和学生的内心抵触,会起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我班有一名女学生小黎,平时性格倔强,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但又懒于学习,争强好胜,自由散漫,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多次教育均无显效,如何对其进行德育工作,转变该生呢?我留意观察她平时的言行和交往的同学,朋友,同时召开班干部会议从中了解她的心理和特点,结果从中得知我们的卫生委员小刘和她比较谈得来,而且也是少数能和小黎玩和倾谈的同学之一,由于太好表现自己,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因而对所有老师都有抵触情绪,难以当面接受老师的教育,有鉴于此,我决定让小刘去以同学的身份去帮助她,做她的思想工作,同时在学习上帮助她,结果一段时间后,小黎开始有所转变,对老师的教育开始接受,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发现其有一点进步即及时表扬,同时让小刘继续在各方面帮助她,终于使其有了大的改变,并在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另外,在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也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者:宋刚来源:《神州》2012年第37期【摘要】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阻绝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有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健康人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72-02我校从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顾和反思德育教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受到很多来自各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吧“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讲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我们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阻绝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有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摘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我们还从主观愿望上要求学生向上、向善的效果甚微。

本文从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方面探讨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实效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主体性当今社会学生受到的影响纷繁复杂,“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屡见不鲜的负面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德育必须让学生自主地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才能提高实效。

一、德育实效的含义及理论基础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德育预期目标任务的达到与成功率。

要面向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出色的才智外,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忠心、孝心、爱心;能自尊、自信、自强,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不断进取、勇于担当等。

学校德育持久进行,但距预期目标距离甚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刺激——内化的结果,德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既要使其具有主体意识,又要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

二、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1.学生自身缺乏判断力、辨别力和抵制能力。

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太多的新鲜信息一起来到学生面前。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均处于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道德标准错位,道德认识偏激、错误等。

2.学校德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有说服力的指标,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协调性品质,如服从、忍让、遵循常规等,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品质,如开拓、竞争、创造、参与、选择等品质的培养。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校从1979年在全国第一家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全国德育先进校。

1992年,我们又制订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十多年来学伎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摘要]:确立学生主体发展的德育观是升华学生道德素质的必要前提。

本文通过阐述学生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中学德育的主体性和工作目标,就中学确立学生主体发展的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道德缺失德育主体性主体发展主要对策一、问题的提出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教育处处长孙学策先生2009年8月1日上午在湖北省第二届德育专家讲坛上曾分析了中小学德育常常要求学生做到的“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应该助人←--(不愿助人)←--不妨碍别人(道德的最高境界)(良好的道德)(道德的基础)(道德境界)(道德态度与情感)(道德观念)孙先生认为现在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不妨碍别人都无法做到,怎能要求他们助人为乐?而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要靠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去开创。

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市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和邪教、非法宗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网络、影视宣传的暴力文化、色情文化以及电子游戏、武打小说等,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素质和价值取向,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校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等现象以及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从内容、形式、措施上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不适应,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到底是解放人,使人的潜能得到主动、全面、充分的发挥。

中学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中学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等方面的发展。

中学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创造的人。

因此“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内容提要:
回顾和反思多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将从满足道德要求、培养道德情感、重视道德修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阐述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就教育结果来看也是很有效的。

关键词:德育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
正文:
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
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研究其方法问题是我校德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比如,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很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

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

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

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

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

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情为中轴,组织学生读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进而可以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