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8学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1课时 比一比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研究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

具体如下:(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

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

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

象形统计图。

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

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特性。

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作了精心的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教材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

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数数、比较和分类;“数和运算”的内容分六个单元,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简单的几何体;“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的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

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益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进修素材,以激起学生进修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进修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灵。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课,主要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通过比较大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字大小关系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比大小的概念,会用正确的方式比较大小。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比较大小,理解数字大小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主动思考,勇于发现数字背后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1. 比一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比较大小的情况,比如小学生身高的高低、两个数字的大小等。

比一比,就是用“比较”这种方式来判断大小关系。

2. 比一比的方法在比较大小时,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把要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大小。

•计算法:把要比较的两个数字相减,比较其差值的正负判断大小。

•标线法:把要比较的两个数字分别标线在同一根数轴上,比较其位置判断大小。

•表格法:把要比较的数字罗列在表格中,逐一比较其大小。

3. 数字的大小关系在比一比中,我们还需要学习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字大小规律。

•个位数:数值越大,数字越大。

•十位数:十位相同时,个位数越大,数字越大;十位数不同时,十位数越大,数字越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举例说明比较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比较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比一比的方法介绍比一比的四种常用方法,并通过具体例子示范比较大小方法。

3. 数字的大小关系以十位数为例,通过大屏幕呈现数字,让学生逐一比较大小,引出十位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比一比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在比较大小中掌握了四种方法,并能够理解数字大小关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上认识比较大小,形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9)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9)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二比一比(9)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含义,识别比的三种格式;2.能够正确使用比较大小的方法,通过练习提高比的认识能力;3.能够正确运用比较方法判定大小,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比的含义和三种格式的区别;2.比较大小的方法;3.比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比的含义和三种格式的区别讲解:比是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大小、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比较,比的三种格式分别是:百分数格式、小数格式和实数格式。

实施步骤:1.让学生举出几个事物的例子,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是可以比较大小的;2.介绍比的含义和三种格式的区别,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3.在黑板上画出几组不同的比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辨认和理解比的表示方法。

2.比较大小的方法讲解:比较大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值法和倍数关系法。

实施步骤:1.讲解绝对值法的概念和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学习;2.讲解倍数关系法的概念和用法,配合实例让学生掌握运用倍数关系法比较大小的技巧;3.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3.比运算中的注意事项讲解:在比的运算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1.比的表示方式必须统一;2.比数要先转化为同一单位;3.比较大小时需要比较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实施步骤:1.让学生了解在比的运算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2.给学生发放实战练习册,在练习中让学生自我检验。

四、教学反思比较大小的概念比较简单,但是有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细节处的问题需要注意,因此需要借助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比较有趣的图形和例子来让学生参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另外,在练习册中可以设置一些策略性题目和大比拼等活动,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的含义。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

2.教学材料:学生课本《一年级数学上册》。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将一块小玩具乌龟、一支圆珠笔、一张白纸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玩具乌龟与圆珠笔的大小,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比较。

询问学生们是如何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含义。

2. 引入新概念1.教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放在桌子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和“>”,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和“>”符号。

2.教师再拿出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符号。

3.教师让学生们通过比较左右手的长度,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左右手哪一只更长。

3. 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填写下列句子。

1.铅笔_____美术笔。

2.左手_____右手。

3.狗_____猫。

4.苹果_____梨子。

4. 扩展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比较自己的身高、年龄、家庭成员数量等,采用符号“<”、“>”和“=”。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最后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较大小的概念与方法,通过实物比较和符号“<”、“>”、“=”进行训练,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比较大小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比较大小,掌握数学规律!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比较大小,掌握数学规律!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比较大小,掌握数学规律!!教学目的:1.能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通过比较不同数值的大小,掌握数学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大小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常用数字的大小比较。

2.掌握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术语。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符号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2.探索数值的大小规律。

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小学生用的教材和练习册。

3.大量的不同数值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内容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时钟、玩具、水果等不同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哪个比哪个大,引起学生对比较大小的兴趣。

二、呈现新知识点1.在黑板上写出四个数字10、15、20、25,然后教师演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然后开始讲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再用不同数字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判定两个数字的大小,并用符号比较。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样板的给出,让学生逐渐了解这些基本术语的定义,例如:大于、小于、等于。

3.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要比较不同的数字,然后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比较大小,然后总结不同数字的大小规律。

三、巩固练习1.将几个数值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可以在教室内,让学生站在一个长条上,然后让学生站在这个条上,看看谁比别人站的更靠近条的第二个数字。

2.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四、达到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和比较的符号。

2.学生能运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掌握数学规律。

3.学生能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五、总结归纳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符号,掌握数字的大小规律,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探索更多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一、教材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的。

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并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进行比较大小;2.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观察物品的特征,提高观察力;2.运用口算能力,准确比较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物品的意识,以及对物品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向他人请教、询问、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基础概念;2.数字大于小于的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介绍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2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特征,并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讲解符号的使用方法;3.通过图片、模型等物件让学生感性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达出来。

3.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大小,使用数字符号表达出来,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对比课堂里的多个物品,找出其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两方面进行。

1.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反馈教师将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比”来描述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熟悉“比”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正确地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

2.教师准备比较数字的实物,如水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教师将两个不同数量的物品拿出来,如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并将它们排成两排,让学生看一看哪排的苹果多,哪排的梨子多。

2.教师引入比较的概念,比如问学生“两排水果哪排多一些呢?”让学生回答。

3.教师解释“比”的概念,并给出比的符号“:”,让学生学习使用表示比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量的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讲解知识点1.教师拿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让学生跟随课本学习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2.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数量的文具盒或书包。

训练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比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如让学生比较两家商店的价格,让学生使用比的符号表示两个商店的价格关系。

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更多可以使用比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事物,如比较两个鸟巢里面蛋的数量,比较两棵树上的果子数量等等,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赛跑等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概念和应用,如让学生比较几个人谁跑的最快等等。

教学小结1.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应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比”符号来比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了对比概念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师通过实物的使用和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实小集体备课)183页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实小集体备课)183页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高效课堂模式】实验小学备课集团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二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分一分第四单元认位置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丰收的果园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十一单元期末复习数一数说。

并画出空缺的“点子”。

5、说出与点子对应的空白小图中画的应该是什么,有多少个。

学生学习老师用圆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三、巩固应用。

(13分钟左右)1. 找数游戏。

学生自由找数,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 说数摆数。

小组合作,一生说数,其余三个摆数。

3.说说学到了什么。

四、课作。

(10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跟随教师校对作业,及时订正。

提高题:先数一数每一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再把最多的涂上黄色,把最少的涂上红色。

找一找,依次数一数,说一说,并画出空缺的“点子”。

→5、第七、八、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收集两位学生的作品,全班评价一下。

→1. 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藏着哪些数?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2.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3.孩子们,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教师读一题学生做一题,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完成提高题【教后反思】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5(1)“认识1~5”(2)“认识几和第几”“认识0”课时教学计划认识=、>和<练习一认识6~9各数(1)认识6~9(2)认识10练习二认识图形有趣的拼搭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数据进行比的简化;
•能够计算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学试题;
•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些父母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苹果、三个苹果等等,让学生尝试区分它们数量上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知识扩展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更多的比的概念。

3.进行简化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比进行简化,例如将 6:12 简化为 1:2,让学生理解简化比的过程,加深比的概念的印象。

4.比的大小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大小关系,例如两个数的比如果是 3:2,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5.口算练习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计算出所求的比。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数学试题;
3.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如下评估: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 学生是否能够简化比,并计算出所求的比; - 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堂练习,并准确地完成作业。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 比一比(8)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 比一比(8)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比一比(8)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第八课,教学内容为“比一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2.能够正确读写“比”的数词;3.能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教学重点1.运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2.正确读写“比”的数词。

三、教学难点1.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2.训练学生进行精细化观察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第八课;2.教具:工具卡片、计数棒、章鱼卡片、比大小表;3.学具:学生工具包、纸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1.让学生集体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品,并进行大小比较;2.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发现大小关系,并让他们说出比较用语,如大于、小于、等于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及呈现1.教师向学生介绍“比一比”的概念,并教授用句子表示大小关系,如“左边的篮球比右边的篮球多两个”;2.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不同物品的大小,让学生逐一进行比较,并用句子表示大小关系。

步骤三:训练与巩固1.派发工具卡片,让学生自行组合出不同数量的组合,在组合时,让学生逐一进行大小比较,并说出大小关系;2.让学生进行比一比练习,并自己检查答案,纠正错误。

步骤四:拓展应用1.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水果的大小和颜色,进行比一比,找出最大的水果和最小的水果;2.让学生用比大小表进行大小比较。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大小比较的用语,能够进行大小比较,并能正确使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

同时,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对大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有了基础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精细化观察、精细化思考,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比一比”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新苏教版小学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苏教版小学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二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分一分第四单元认位置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丰收的果园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十一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数一数课题:数一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教学难点:有序地数数,不重复、不错漏。

能从实物数数到抽象程度的数数之间转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2分钟左右)1.学生观察图片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挂图)。

2.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练习内容及目标。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5分钟左右)1.引导数数(给1分钟时间)学生可能会不按顺序数。

数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样。

这么美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先不着急说,把你喜欢的东西数一数,记在心里! 2.学生根据数量从小到大地再数一次刚才大家把图上的人和物都数好了,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和人按数量多少在再从小到大分类数一数。

3.学生依次说三幅图和点子的意思。

个别说、集体说。

仔细观察前三幅小图和小图下的点子,说说每幅小图画和下面的点子是什么意思。

4.学生根据小图里的物体在场景中找一找,依次数一数,说一说。

并画出空缺的“点子”。

观察第四、五、六、九幅小图,再根据小图里的物体在场景中找一找,依次数一数,说一说,并画出空缺的“点子”。

5、说出与点子对应的空白小图中画的应该是什么,有多少个。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 比一比(8)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 比一比(8)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比一比(8)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认识“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读法。

3.了解“比”的表示方法。

4.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比”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比较大小并用“比”的方式表达出来。

难点1.比的表示方法的理解。

2.如何用“比”的方式表达出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掌握“比”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多组大小不同的物品。

3.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比”的概念。

示范两个物品的大致大小,引出大小关系及“比”的概念,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

2. 讲解(10分钟)1.引出“比”的概念。

教师利用两个物品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并用“比”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一只苹果比两个橘子多一点点。

”2.让学生自己做比较并表达出来。

教师拿出多组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自己比出大小关系,并用“比”的方式表示出来,以此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

3. 拓展(10分钟)教师放置多组物品在黑板上,以“比”的方式表示出来,并让学生比较大小。

让学生通过直观比较了解“比”的使用。

4. 练习(15分钟)1.认识符号“:”。

强调“:”表示“比”,并给出多组实例让学生做练习。

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

2.进行实际比较。

让学生自己制造出多组大小不同的物品,进行比较,并用“比”的方式表示出来。

5. 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己总结“比”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并用复述的方式来进行巩固。

五、教学评估1.教师利用对话、口头问答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是否准确。

2.让学生自己制作出多组物品进行比较,并用“比”的方式表示出来,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拓展1.教师可以利用数轴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感性理解“比”的概念。

2.教师可以将“比”的使用方法与日常生活进行搭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实际应用。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二比一比(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为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比一比。

具体来说,本节课程是比一比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到比大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学会:1.认识比大小的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2.理解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字进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比大小符号的认知;2.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大小的符号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用一些有趣的图片或物品让学生用比一比的方式进行大小比较。

(2)问学生使用比一比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如排序、量化等等。

2. 正文(1)教师出示数值数字,让学生熟悉数值大小。

(2)教师教授“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和图形,让学生练习使用比大小符号。

(4)教师出示一些数组,让学生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5)教师让学生练习两种排序方法:从小到大排序和从大到小排序。

3. 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程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本节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板书设计大于小于等于><=六、课后作业1.利用比大小符号完成如下表格。

数字符号数字10 ? 158 ? 425 ? 187 ? 116 ? 312 ? 92.完成一道与比大小排序有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实际操作,尽量减少听讲的时间。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对于数学概念理解不深的学生,需要进行重点辅导,并通过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数一数二、比一比三、分一分四、认位置五、认识10以内的数六、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七、分与合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丰收的果园九、认识11~20各数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十一、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数一数数一数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先学提纲]1.各种物体和人的个数以及数数的方法。

2.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

3.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和人。

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孩子们以前可能已经会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但是估计孩子们数的时候有些凌乱,不会自觉地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相关人或物体的数量。

2.估计孩子可以按照数量的多少,从小到大分别数一数、说一说。

3.根据小图中的圆点或大图中的物体找出对应的,估计大部分孩子会。

【后教预设】谈话:小朋友,你们都上过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你最喜欢玩什么?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让老师猜一猜,小朋友一定都很喜欢玩滑滑梯吧,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到有滑滑梯的儿童乐园去玩,好吗(出示儿童乐园情景图)1、数数练习(1)教室里有几扇窗几扇门(2)教室的第一排坐着几个小朋友?(3)小朋友拿出10根小棒,一边数一边拿,并摆在桌子上,让同桌同学检查对不对。

(4)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地数,不能漏掉,也不能重复多数。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7)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7)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二比一比(7)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掌握用“大于”“小于”来表示大小关系。

2.能根据题目,用“大于”“小于”判断大小关系。

3.学会用三个数比较大小,并完成作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小关系,并通过练习掌握用“大于”“小于”表示大小关系。

2.教学难点:能熟练掌握用“大于”“小于”判断大小关系,并完成作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三个球,让学生根据大小关系排列。

•让学生看看三个球的大小,问一下哪个球最小,哪个球最大。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球的大小关系,比如“小球比中球小”,“大球比中球大”。

2. 比一比•老师出示一组数字,例如:6,8,10。

•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并判断出哪个数字最大,哪个数字最小。

•让学生用“大于”“小于”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练习几个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大于”“小于”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3. 练习巩固•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用“大于”“小于”表示大小关系,并检查学生的答案。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一节课检查答案。

4.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勤于练习,掌握三个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评价•学生掌握了使用“大于”“小于”表示数字大小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对数字大小进行简单的判断。

•学生在本节课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表现良好,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部分学生对于数字大小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和强化。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6)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6)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二比一比(6)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大小关系。

2.能够熟练比较具有相同单位的物品大小,并能够通过画图表示出比较的过程。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赛得分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画图表示比较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工具:计算器、白板、彩笔、图片。

3.课件:PPT课件。

4.器材:比赛得分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打开PPT,用图片展示儿童比赛的得分情况,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白板上用数字比较大小,诱发学生发现大小关系和规律。

2. 理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想象海豚和狼排球队进行了一场比赛,然后询问谁能写出海豚和狼排球队得分的数字。

然后将数字写在白板上,让学生比较得分大小。

引出“比的概念”,引导学生能够描述比的大小关系。

3.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方法一:比较规律法教师将白板分成两个区域,左边放数字1-5,右边放数字6-10。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找出规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

方法二:竖式比较法老师将两个数字写在竖式上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大、中、小、相等四种情况表示方法。

再用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方法三:画图比较法老师通过画图比较法,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再用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结果。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制作比赛得分表,让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得出胜负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比赛得分表,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
课件、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
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6)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

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总结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3.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比一比
长和短高和矮轻和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