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

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

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作者:王熙宁,王英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6期王熙宁1,王英2(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唯美和颓废是涉及美学和文学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沉沦》和《人间失格》两篇小说的美学透视,分析小说作者在女性之美、死亡体认以及唯美与颓废等问题上看法的异同,并尝试论述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期待对作品进行更深透的理解。

关键词: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生与死;美学透视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6.062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34—02收稿日期:2015—01—12作者简介:王熙宁(1992—),女,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和文学。

王英(1965—),男,吉林长春人。

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教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一、对女性之美的不同解读《沉沦》和《人间失格》对女性之美的描述可以说是郁达夫与太宰治对美的不同理解的体现。

郁达夫笔下出现过许多优雅美丽的日本女性。

与中国传统女性不同,日本女性独特的优雅、丰满、开放的特殊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他”。

扶桑的岛国环境孕育出的日本女性,既具有异域风情,又能引发青春期的“他”的原始欲望。

同时,郁达夫还以“他”的口吻探讨了少女的青春之美与妇人的成熟之美的区别,直接明了地提出自己更加渴望的是成熟的美妇人。

抛开《沉沦》中一些大胆的描写与露骨的告白,郁达夫更多地向读者展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美感和自己对这种美的向往。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也曾提到过少女之美,认为“它只不过是愚蠢的诗人的天真的伤感的幻影而已”。

与芳子结婚不仅使主人公大庭叶藏改变了看法,感受到了少女之美,也使他重新拾起了为人的希望,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并且可以不再以悲惨的方式死去。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billsport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太宰治《人间失格》与郁达夫《沉沦》的比较研究

太宰治《人间失格》与郁达夫《沉沦》的比较研究
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 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 对他们各自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将 二者综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却未曾见到,偶尔 有人提及他们的这两部作品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
也不过是只言片语,并没有完整理论研究来证明的相
关论文或资料。
研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篇论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文学现象中存在差别里找出同一性 的东西,又在同一性中寻求新的差别性东西。
相同点
根据平行研究“卓然可比”的性质,用平行研究模式中的“类比比
较”分析,即从相同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同”的论证。
不同点
第二部分所采取的是对比比较的方法。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 分析,重在对“异”的论证。
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很多方 面存在可比性,笔者选取这两个产生于不同民族、文化、 语言背景下的作者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他们之间虽未 发现有确凿考证的事实研究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 系,但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叙述等 方面存在或明晰、或隐藏的共通处和契合点,不能不说是 值得我们观照的文学现象。
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学校、老师和我一起努力修改 毕业论文的同学们。
多余人
此部分内容从“多余人”角度入手,由“多余人”孤独的特质分 析比较二者在学校的多余以及社会上的多余。
不 同 点
1.由“私小说”的概念看异中之同
根据“私小说”广义的定义得出《沉沦》与《人间失格 》 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全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后 者以“第一人称”叙述。
因此,《沉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小说”,而是

太宰治《人间失格》与郁达夫《沉沦》的比较研究

太宰治《人间失格》与郁达夫《沉沦》的比较研究

郁达夫《沉沦》与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民族同属东亚文明圈,作家们具有相近智能和相同体质,他们在总结生活经验的思维规律近于同步发展,并表现出相似的感情心态。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郁达夫《沉沦》和日本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在美学风格、表达方式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颇多相类之处。

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从作家创作动因、“多余人”、“私小说”三个方面展开论证,重点探究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现实生活中,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的各异风貌。

关键词:《沉沦》;《人间失格》;创作动因;“多余人”;“私小说”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 Dafu’s Sinkingand Osamu Dazais’ Human LostMa QianqianAbstract:Throughout thousands years of human civilization,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ime, have created the different content but they are similar in intelligence as they all known for a long time.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similar with similar 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of different nationali ties. In their life experience ,laws of thinking to have the same rate of development, feelings and behavers have a similar mindset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arallel research method .We will comapre form the motivat ion, Superfluous man, personal Novels three aspects, trying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and sim ilarity in Yu Dafus’Sinking and Osamu Dazais’ Human Lost.Key Words: Sinking; Human Lost; motivation; Superfluous man; personal novels目录摘要 (I)绪论 (1)第一章、作家作品概要 (3)一、郁达夫《沉沦》 (3)二、太宰治《人间失格》 (4)第二章、《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 (6)一、相同点 (6)1.关于创作动因探讨 (7)2.“多余人” (8)2.1从孤独者的角度看“多余” (8)2.1.1学校的多余人 (9)2.1.2社会的多余人 (9)3.相同点小结 (11)二、不同点 (12)1、由“私小说”的概念看异中之同 (12)2.因同辨异 (13)3.不同之处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绪论郁达夫与太宰治均是各自国家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作家,大概是由于二者消极的生活状态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颓废思想而不被后人推崇。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再现“灵与肉”的纠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同样很热,其中最为狂热的时期分别是20年代,也就是“五四”时期,另一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五四”新思想地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作家的作品。

郁达夫的《沉沦》写于1921年的日本,相对中国来说,此时的日本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进程是要快于中国的,所以说,《沉沦》这部反映“灵与肉”纠葛的小说或多或少都受着精神分析等新思想地影响。

《沉沦》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郁达夫自身为原型,通过对日本三年的游学经历所见所闻地感受而写成的,在当时,作为中国人无疑是令人歧视的,尤其是身处于日本,郁达夫在日本的游学生涯中并不快乐,没有知心的朋友,完全是只身一人,这也决定了《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在对《沉沦》众多的解读中,爱国无疑也成了小说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最后三段、也是最后三句中,郁达夫这样呼吁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就整个小说而言,“复仇”这个词也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些都表露出了郁达夫对日本之恨,对祖国之爱。

《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除了是对不强大的祖国地控诉,还包括对自己地控诉。

文中就这样写道“他切齿的痛哭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显而易见,20岁左右的郁达夫正值对情爱的渴求期,然而,孤单又备受歧视的他在日本是很少博得他人芳心的,“灵与肉”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痛苦,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对自己精神的打击也就更重。

爱生痛苦,痛苦摧残他心,也就导致了他变态的心理,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他的忧郁症一天比一天严重,也就使得了《沉沦》这部小说中存在了大量关于性的描写。

下面将重点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沉沦》中郁达夫“灵与肉”情爱。

《人间失格》值得读吗

《人间失格》值得读吗

《人间失格》值得读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本好书,是时代的巨作。

毫无疑问我会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不建议太丧的年轻人读《人间失格》。

读了《人间失格》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人间失格》当然是一本好书,但对于一些很敏感,很丧的年轻人来说,读太多这类书,会让你越陷越深,形成一种固执的,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

变得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沉沦》
外国汉学大师,来自捷克的雅·普实克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郁达夫是浪漫主义抒情小说流派,他认为用“颓废”这个词形容郁达夫的作品是不行的,郁达夫从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国的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在日本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郁达夫在日留学期间,深受“私小说”的影响,因此他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发展,构成了《沉沦》这篇短篇纯抒情的小说。
二、国内研究状况
研究郁达夫的人生遭际对《沉沦》中“他”的抒情方式在国外并不是很多,郁达夫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作家,他并不是像当时社会的鲁迅、郭沫若等人那般的居于文学界的具有领导地位的作家。所以郁达夫个人的人生遭际与《沉沦》中“他”的抒情方式在国内的研究最初是比较少的,因为《沉沦》一出世就备受争议,真正不懂他的人群对他是一片谩骂,有些知识分子还是公开提出批评的,但是《沉沦》真正的意义在于要揭示弱国社会背景和混乱的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婚姻、精神的影响的这一现实状况的问题,导致文中“他”的变态的性心理和行为。当然,文中的“他”自然是郁达夫所经历过的,等于说是他的“自传”,但是又并非他的“自传”,他只是想通过不一样的角度表达出那种心中的期望,期望祖国的强大,这自然和他在日本留学遭受不公平待遇、歧视的关系。
第二,在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方面。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里就提到《沉沦》中就主要是以抒情方式为主,情节为次要的描写手法,文中多处都是赤裸裸的关于“性”的描述,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即使是提倡新文学始终根深蒂固,郁达夫也是备受争议。他后来被定义为浪漫主义抒情小说流派,注重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毫无保留的、赤裸裸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郁达夫曾经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过“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起,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是决不能丧失的”郁达夫以注重自己的个人情感感受来抒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完完全全的、大胆的暴露自我的想法和情感,文中就写到许多日本的妓女、旅馆的侍女,而文中的“他”就通过对性的渴望,但又被道德所压抑而去偷窥的变态举动。

比较《沉沦》和《人间失格》:你来人间一趟,记得看看太阳

比较《沉沦》和《人间失格》:你来人间一趟,记得看看太阳

比较《沉沦》和《人间失格》:你来人间一趟,记得看看太阳'我总是尽可能地避免介入人世间的纷争,被卷入是非纷争的漩涡,让我感到恐惧。

'——太宰治我一直惊叹于太宰治的魅力,他小心翼翼地拨开了人脸上的面具,把敏感的内心写得清楚明白,他告诉我们作者和读者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太宰治是日本文坛上'无赖派'的代表,'无赖派'产生于二战后,这些作家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反对病态的社会,厌恶普世的价值观,用颓废的文字表达反抗,呈现消极否定的态度。

郁达夫的处女作《沉沦》与《人间失格》的风格十分类似,郁达夫出生于败落的书香世家,父亲早逝,战乱不断,从小便饱受孤独寂寞之苦,《沉沦》中的青年孤身在国外,倍感孤独彷徨,选择自杀来唤醒国人。

《沉沦》是郁达夫踏入文坛的处女作,《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殒身前的绝笔作,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文章风格和内容具有不少相似之处,本文就两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宣泄情绪的手段和作者的心路历程三部分进行分析介绍。

01零余者的自白:带有作者自传性质,寄托了苦闷忧郁的心情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他出身名门,接受贵族教育,谈情说爱,逢场作戏,然而不久奥涅金便对这种奢靡放荡的生活厌倦了,陷入了'忧郁症'。

所有的一切都使奥涅金感到厌烦,他既无法融入上流圈子,他的自尊心又无法让他放下身段,过下层人民的生活,这样游离在人群之外的人被称为'零余者'。

《沉沦》中的'他'也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在日本留学,患有忧郁症,在读到感人的诗歌时,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旁人带有恶意;在平常日子里,总是会自嘲并装出一幅忧郁的样子。

在国内,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在国外,也无自己的容身之处,就像一个游离在灰色地带局外人。

郁达夫把自己的小说称作自叙传,《沉沦》中的这一形象塑造离不开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10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10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一、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 《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描写了“偷窥”、“手淫”、“宿娼”等“大逆不道”的行为,被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答:郁达夫1921年发表的小说《沉沦》,在当时的读者中影响很大。

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充满回归自然的意识。

郁达夫有意通过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将回归自然与自我表现、自我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果敢的坦诚和一种对健康人性、理想人生的追求。

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能看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这本书下笔大胆,匠心独运,看得青年如痴如醉,道德家大为光火,认为那种颓废气味足以败坏人心。

郁达夫曾多次解释过这篇小说。

也可以说是青年抑郁病的解剖,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

郁达夫的《沉沦》这篇小说之所以得到青年的热读和追随,是因为郁达夫在创作时,努力对主观感情进行真率的表达,强调“一己的体验”,将自我表现、自我暴露、自我剖析、自我抒情交织一起,构成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整个小说都弥漫着主人公的感觉、心理、情绪,而这种感觉、心理、情绪又呈现出一种混乱、矛盾的状态。

其一,正视人性。

五四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有了重新认识和发现。

在新文学运动的发轫时期,郁达夫《沉沦》中所表现的孤独、敏感、脆弱、胆怯、自卑就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人性。

渴望性爱,当然无可厚非,性欲本身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之一,这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只是中国人长久以来一直习惯于“口是心非”,缺乏撕下“遮羞布”的勇气。

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在很久以前就听说《沉沦》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对这“沉沦”二字充满了迷惑和不解,也许是好奇吧,想知道这部书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读了《沉沦》和对郁达夫个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经历自序的成分。

感觉到里面的语言风格是凄凉的、悲苦的、感伤的,而且随处可见。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低劣的。

但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翻腾,这感觉却是最起码的深沉和严肃。

我想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写作品时的心情相似的时候,才会引起共鸣。

提到郁达夫就不能不说他的小说,而在他的小说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沦》,提到《沉沦》呢,又不能不说《沉沦》中表现出来的性苦闷,性压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忧郁证和精神衰弱症。

还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国向来是谈性色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现象似乎稍有好转。

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划到那一面去了,而这中间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娴熟的把握。

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尘莫及的。

但因为郁先生所处的时代便赋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内涵。

毕竟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中的一个时期。

就《沉沦》中的“我”而言,性苦闷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处异国而同时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

其次,是因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

由于文中的“我”是没有朋友的,没有亲人的,没有恋人的。

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友情、亲情、爱情了。

所以“我”变得忧郁、孤独、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恶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却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犯下的。

而在这过程中“我”是无法自控的,可以说是无法自拔的。

“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视一切,觉得身边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虽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有一点点自恋的成分。

五本个人自传小说

五本个人自传小说

五本个人自传小说五本个人自传小说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五本个人自传小说,希望您喜欢!五本个人自传小说01《人间失格》太宰治《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这个书名“人间失格”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当人,我不够资格了。

如果你看过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本书可以概括为《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而看书的过程中,主人公叶藏的挣扎和沉沦如此真实,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沉沦,迈进黑暗的深渊。

反而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才缓过神来:原来沉沦的只是叶藏,不是我。

不由地按住胸口默默惊叹一声:好险!然后重新打量自己的灵魂。

作者太宰治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选择了死亡,投河自尽,年仅39岁。

他用死,给了读者挣脱伪装的勇气。

02《人生的枷锁》毛姆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主要作品。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作家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和奴役。

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

因为口吃(书中主人公的缺陷换成了瘸腿)、个头矮小而遭受欺负。

压抑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敏感、自卑、对他人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的性格。

带着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枷锁”,菲利普跌跌撞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追寻。

和每个年轻人一样,他经历了求学、外出闯荡、爱情、友情、恋人背叛、朋友背叛、世俗眼光……诸多痛苦和打击之后,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

主人公最让小编敬佩的有两点:一是他自我剖析、自我否定的勇气。

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

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

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希望您喜欢!成年人必看的五大个人自传小说01《人间失格》太宰治《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这个书名“人间失格”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当人,我不够资格了。

如果你看过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本书可以概括为《被嫌弃的叶藏的一生》。

《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而看书的过程中,主人公叶藏的挣扎和沉沦如此真实,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沉沦,迈进黑暗的深渊。

反而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才缓过神来:原来沉沦的只是叶藏,不是我。

不由地按住胸口默默惊叹一声:好险!然后重新打量自己的灵魂。

作者太宰治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选择了死亡,投河自尽,年仅39岁。

他用死,给了读者挣脱伪装的勇气。

02《人生的枷锁》毛姆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主要作品。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作家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和奴役。

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

因为口吃(书中主人公的缺陷换成了瘸腿)、个头矮小而遭受欺负。

压抑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敏感、自卑、对他人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的性格。

带着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枷锁”,菲利普跌跌撞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追寻。

和每个年轻人一样,他经历了求学、外出闯荡、爱情、友情、恋人背叛、朋友背叛、世俗眼光……诸多痛苦和打击之后,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3期2015年9月西安翻译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f X i’a n F a n y i U n iv e r s ityV ol.22 N o.3S e p.2015◎学子论坛《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马倩倩(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5)摘要: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民族同属东亚文明圈,作家们总结生活经验的思维规律近于同步发展,并表现出相似的感情心态。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郁达夫《沉沦》和日本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在美学风格、表达方式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就颇多相类之处。

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法,从作家创作动因及其“多余人”、“私小 说”创作风格等方面论证,重点探究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现实生活中,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的各异风貌。

关键词:沉沦;人间失格;创作动因;“多余人”;“私小说”中图分类号:1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4004 - (2015 )03 -0065 -06绪论郁达夫与太宰治均是各自国家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而颇有争议的作家,大概是由于二者消极的生活状态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颓废思想而不被后人推崇。

虽然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对他们作品的研究,但目前关于郁达夫《沉沦》与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我们还不曾见到。

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可比性,仔细阅读过这两部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性和不同处。

这也便于对其进行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①而可比性则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核心。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②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比较研究有利于对二者的深层把握。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作家,1921年10月,长篇小说《沉沦》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中不置可否的重要地位。

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或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太宰治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无赖派代表作家①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5.②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3).收稿日期:2015 -08 -28作者简介:马倩倩,女,陕西延安人,西安翻译学院201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4班学生。

指导教师:王卓慈,女,北京人,教授,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处处长,从事地域文学与影视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之一,1948年3月,他完成《人间失格》,同年6月自杀身亡。

这部作品采用了直白叙述的方式,以作者自己的一生为缩影创作而成,甚至有些学者把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同于太宰治本人来进行学术研究。

和太宰治不同的是,郁达夫的《沉沦》只是以自己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期间的经历为素材叙写而成。

然而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留给读者的印象不外乎病弱、消极、颓废、苦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研究分析的意义恰就在此。

一、两者作品概要(一)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

然而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因为1921年《沉沦》小说集的出版才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小说作品,不仅在20年代震撼过一代青年人的心灵,至今仍然有着深远影响。

坎河的一生当中,大胆直露的创作也引起了不少。

《沉沦》收集的是郁达夫在留日期间的最初三部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它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的这部小说集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①震惊了整个文坛。

他汲取了日本私小说的主人公就等于作者本人的这种叙述模式,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②。

”如:《沉沦》中“他”在日本的遭遇及生活,性格,情欲各方面的取材都与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有相当的重合。

小说通篇都是以“他”实际是自己的角度再现了自己日本留学时期的各种生活。

其他作品中的“于质夫” “黄仲则”等都明显有作的影。

郭沫若认为郁达夫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敢为的特殊文风,“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起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胄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③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在封建落后战乱的社会背景下随大哥一同东渡日本求学,因为患有忧郁症再加上弱国子民的身份,在友情、爱情等方面都未能如愿,于是更加苦闷彷徨、颓废伤感,他把一切原因都归罪于自己的祖国,他怒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郁达夫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感染人,以直率坦诚的自我告白吸引人。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

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的彷徨,二是性的苦闷。

小说《沉沦》便是典型的代表。

(二)太宰治《人间失格》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自小受姑母和保姆的抚育长大,缺少父母关爱,造成了他后来怪癖的性格特点,总是敏感多疑。

太宰治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对芥川龙之介甚是崇拜,1927年因为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使他的心灵备受冲击;在1928年,19岁时,他因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对出身感到苦恼。

随后由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先后五次自杀,1948年,《人间失格》成书之后,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多愁善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思想消沉、幻灭,被认为是强烈的反世俗精神虚无者,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会来揭示整个社会的虚伪。

很多评论家总是会给太宰治及其作品贴上“颓废”、“堕落”、“毁灭”的标签。

《人间失格》通常被称之为太宰治的自传小说,它蕴藏了太宰治一生的遭遇。

作品由序曲、后记以及三篇手札组成,讲述了一个名为大庭叶藏的男子小时候因为缺少关爱,为了找寻安全感、存在感而一直以各种方式去娱乐他人故事;等到长大后他的思想出现异端,虽然积极参加日本马克思主义社团,但并非真为革命。

后来因与有妇之夫一起投海殉情,女方死亡,自己被冠以教唆杀人罪被捕入狱。

婚后其妻遭到他人玷污使他对生活彻底绝望,直至后①成仿吾.《沉沦》的评价[].创造季刊,1923(2)4.②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过去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13.③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④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48.马倩倩:《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来酗酒、嫖娼、吸毒不可自拔,一步步堕落,疾病缠身,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几近死亡。

然而“丧失为人的资格”也都非他所愿,均事出有因,“充满耻辱”的一生可能是他的宿命。

二、两者的比较研究如果从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个案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从直观上看,郁达夫的《沉沦》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是中日两个互不相干的作家,当对两位作家的这两部进行理性分析时,不仅能发现他们在某些地方存在相似性,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差异性。

由于二者之间缺乏事实上的必然联系,即缺乏比较文学领域所说的另一种可比性,本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在两部作品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一个与他们本质有关的第三者,将他们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那么,他们之间就有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可比性。

其实,两位异域作家、两部作品往往可以找到第三者将他们联系起来,于是他们之间就有了多方面的逻辑性。

与此同时,《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也就不存在是可比性误谈了。

(一)相同点“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任务,主要在于从文学现象中存在差别里找出同一性的东西,又在同一性中寻求新的差别性东西。

”①阅读过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读者,肯定会觉得这两部作品某些方面有许多相同点。

从表面来看,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对生活无望,颓废堕落,自我毁灭……根据平行研究“卓然可比”②(这种方法不关注被研究的文学现象之间是否有影响关系,只重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卓然可比”的文学因素,这种方法不分时空差异、地位高下,只注意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判断、美学意义等一类文学性问题。

)的性质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可比,我们不妨用平行的模式—类比比究。

1.关于创作动因探讨对于创作动因,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赵艺遐在《郁达夫 < 沉沦 > 之创作动因》一文中指出:“郁达夫的创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环境的、个人气质、心理等诸多方面。

”③家庭教育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郁达夫3岁丧父,母亲的教育虽对郁达夫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后期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郁达夫个人英勇的气质,激发了他的创作欲。

郁达夫自己则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④,主张作家“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

王兆胜《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 < 沉沦 > 的思想意义》中引用弗洛伊德的结论:“人们心里活动依赖于体内的某种能量,当能量积蓄很多时,就需要宣泄出来。

否则常态的性的满足缺乏可以引起精神病。

”⑤《沉沦》中的“他”青春年少远在异国他乡,因为自身羸弱再加上弱国子民的身份使得他抑郁不堪,释放性欲又之后又感到罪恶万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驱使。

”®如果说作品中描述的“他”窥浴、嫖妓、手淫是性本能的宣泄,那么《沉沦》便是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的反映—文学是性欲的升华。

相比而言,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是将自己的人生缩影以文学作品的样式呈现给读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关于战后的思想态度相对较少。

因此,作家创作动因的分析也可以从心理分析这一层面研究。

太宰治从小被姑妈和保姆照顾,多病的母亲和忙碌的父亲无暇管教太宰治,也就使他缺少父母关爱而逐渐心里扭曲,性格古怪。

蔡菁在《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 < 斜阳 > 和 < 人间失格 > 为中心》中说:“太宰治的成长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使他心灵①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6.②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65.③赵艺遐.郁达夫《沉沦》之创作动因[J].大众文艺,2008.④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⑤王兆胜.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⑥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4.©蔡菁.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斜阳》和《人间失格》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2013 (1).西安翻译学院学报脆弱而敏感,对于身边的人失去信任,恐惧与人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