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被膜、血管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知识点

《神经系统》知识点

神经系统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常用术语2.掌握脊髓的裂、沟;脊髓节段及与椎骨序数对应关系3.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掌握白质中主要的纤维束的名称、性质、功能4.掌握脑干的组成;掌握脑干重要的脑神经核、主要纤维束;了解网状结构5.掌握古、旧、新小脑的划分;了解古、旧、新小脑的纤维联系6.掌握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的重要核团和机能7.掌握大脑皮质主要的机能定位8.掌握基底核与新、旧纹状体的概念9.掌握内囊的概念10.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11.掌握躯干和四肢浅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12.了解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13.掌握视觉传导通路14.掌握运动传导路15.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纤维成分16.掌握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17.了解脑神经的名称、性质、纤维成分,掌握脑神经的功能18.了解内脏神经的概念和区分;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的比较差异19.了解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重点用红色标出,难点用黄色标出。

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中枢神经系统脑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脊髓包括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一个尾节2.周围神经颅神经与脑相连的神经12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神经31对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一.神经系统常用术语1.神经元2.神经纤维3.突触4.反射和反射弧5.灰质6.白质7.神经核8.神经节9.纤维束10.神经第二节脊髓一.外形1.颈膨大颈5-胸1脊髓节段2.腰膨大腰2-骶3脊髓节段3.六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成对)后外侧沟(成对)4.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的关系上颈髓1-4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下颈髓5-8 较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上胸髓1-4 较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上胸髓5-8 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上胸髓9-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腰髓1-5 平对第10、11胸椎骶尾髓1-5 平对第12胸椎和第一腰椎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分十个板层结构(Rexed板层)Ⅰ层后角边缘核Ⅱ层胶状质Ⅲ层后角固有核Ⅳ层Ⅴ层大脑下行纤维终止处的细胞层Ⅵ层后根传入粗纤维终止处的细胞层Ⅶ层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Ⅷ层前角基部Ⅸ层前角运动细胞Ⅹ层中央管周围灰质1.白质1)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小脑束分前束、后束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脊髓丘脑束分前束、后束痛温觉和粗触觉2)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分前束、侧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第三节脑通常把脑分成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延脑五部分一.脑干1.脑干外形部位腹侧面背侧面脑神经中脑大脑脚上丘Ⅲ、Ⅳ脚间窝下丘脑桥基底部结合臂Ⅴ、Ⅵ、Ⅶ、Ⅷ脑桥臂脑桥延髓沟菱形窝上半延髓锥体菱形窝下半Ⅸ、Ⅹ、Ⅺ、Ⅻ锥体交叉薄束结节橄榄楔束结节绳状体2.脑神经核1)躯体运动性核团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外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2)特殊内脏运动性核团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3)一般内脏运动性核团动眼神经副核上泌延核下泌延核迷走神经背核4)一般内脏感觉性核团和特殊内脏感觉性核团孤束核5)一般躯体感觉性核团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6)特殊躯体感觉性核团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7)脑干的其它核团薄束和楔束核下橄榄核上橄榄核红核黑质蓝斑核桥核上丘核下丘核3.脑干的白质1)上行纤维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2)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脑桥束桥小脑纤维4.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区,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体穿插在纤维束之间,这种灰白质交织的结构即网状结构,可分为内侧区、外侧区、正中区三部分,主要参与调节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调节内脏运动,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以及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和脑脊液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蛛网 膜粒
上 矢


颈 内 动 脉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可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色的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二、选择题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房水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3、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DA、节点B、前主焦点C、远点D、近点4、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老视眼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 A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式联系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式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较大,聚合式联系D、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式联系6、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 CA、中央凹B、黄斑区C、视神经乳头D、周边部7、关于视杆系统下面哪项是错的 C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感度较高C、能分辨颜色、司昼光觉D、分辨力较低、感受弱光刺激8、按色觉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色是 DA、红、蓝、紫B、红、黄、黑C、绿、蓝、白D、红、绿、蓝9、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B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D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1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4、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B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角膜曲率改变D.角膜透明度改变E.房水循环障碍15、对视杆细胞而言,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A.分布在中央凹B.含有视紫红质C.对光的敏感度较高D.能辨别明暗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A.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差E.与颜色的辨别无关17、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18、根据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就越靠近 AA、蜗底部B、蜗顶部C、耳蜗中段D、耳蜗全段19、中耳结构不包括 DA、鼓室B、听小骨C、咽鼓管D、基底膜20、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BA、骨传导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21、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A、低频声音B、中频声音C、高频声音D、各种频率的声音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 D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圆窗膜两侧的压力平衡D、鼓室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平衡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A、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动越近顶部B、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顶部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D、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中部24、声波感受器是 A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B、球囊斑毛细胞C、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D、椭圆囊斑毛细胞25、声音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佳通路是 CA、颅骨→骨迷路→内淋巴B、鼓膜→鼓室→圆窗的途径C、鼓膜→听骨链→卵圆窗D、咽鼓管→鼓室→卵圆窗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2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2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D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2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C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30、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B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31、鼓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力平衡经过哪一结构? C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D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CA.前庭膜B.盖膜C.基底膜D.圆窗膜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A.逐渐变窄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D.逐渐变厚E.宽度不变35、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A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低频听力三、是非题(对)1、正常眼看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生清晰的视觉。

第10讲:脑、传导路、脑被膜、内分泌

第10讲:脑、传导路、脑被膜、内分泌

小脑的中部较窄,称小脑蚓,两侧部膨大,称
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的下面在小脑蚓两旁较膨出的部分称
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
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的生
命中枢,危及生命。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被大脑半球所遮盖。
间脑包括背侧丘脑、下丘脑和后丘脑等。
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裂隙为第三脑 室,向下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向前上方
2. 背侧面 延髓背侧面下份有后正 中沟,其两侧有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内有薄束核和楔 束核。 延髓和脑桥的背侧面共 同形成一个菱形的窝,称菱 形窝。
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
形的隆起,上方的一对称上
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方
的一对称下丘,是听觉反射
中枢。
下丘的下方有第 4 对脑 神经出脑。
3. 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裂隙,顶为小脑,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向上通中 脑水管,并可通过正中 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 隙(腔)相通。
(4)听区 位于颞横回,可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发出的 听辐射。
熟悉:基底核的位臵、组成
2. 基底核
位于半球的基底部,主
要由两个神经核构成:
(1)尾状核:呈“C”形
弯曲,环绕丘脑,分头、体
、尾三部分。 (2)豆状核:位于丘脑 的外侧,外侧部称壳,内侧 部称苍白球。
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 体,为躯体运动调节中枢。
掌握:大脑半球主要的沟、裂、回及分叶 (一)外形
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回 ”。 每侧半球分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三个面。
1. 叶间沟
(1) 外侧沟
位于背外侧面下部, 由前下斜向后上。 (2) 中央沟

19解剖传导路.自主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被膜等

19解剖传导路.自主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被膜等

胸交感干 的分支
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 ③ 内脏大神经--由节前纤维穿第6-9
胸交感神经节合成,终于腹腔节
④ 内脏小神经--由节前纤维穿10-12
胸交感神经节合成,终于主动脉肾节
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 肝、脾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内 脏 大 、 小 神 经
腹腔神经丛
(3) 腰部
脊神经 躯干肌、四肢肌
2、皮质核束
① 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面神经核下半 → 颊肌、口轮匝肌
舌下神经核 → 舌肌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主要通路: 皮质纹状体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
传导路小结
1、感觉传导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二级纤维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或后丘脑
2、运动传导路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3、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都有一次交叉,
均为对侧支配。 4、感觉传导路上行过程中,常发出侧支到
网状结构或躯体运动核,形成各种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 —— 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 脑神经运动核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束 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较长
较窄
思考复习题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

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连续。

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椎间静脉,并有小支与椎外静脉丛吻合。

椎间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注入腰静脉。

因此,椎内静脉丛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

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部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

它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后者呈齿形,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五年制神经解剖教学病例分析题

五年制神经解剖教学病例分析题

《临床医学五年制神经解剖学教学思考题》(教材:《系统解剖学》第7版)【颅骨、视器、前庭蜗器思考题】:1.颅骨的应用解剖:(1)颅骨外伤时,若发生在颅顶骨可能出现的损伤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若发生在颅底骨,则可能导致“七窍出血”,为什么?打击“太阳穴”(颞窝处)极易导致颅内出血,为什么?(2)张口过大啃咬食物时,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脱位的下颌关节头可能移位到何处?为什么?应如何复位?(3)对婴儿体检时可通过观察颅的哪一部位,判断其颅内压力状况,脱水状况,营养状况?2.某患者,女,12岁,由于鼻窦炎继发右侧眶内感染,致右眼前突,眼睑上提,左眼球转动也可导致疼痛加剧。

从解剖角度分析:(1)最可能导致右侧眶内继发感染的鼻旁窦是?(2)参与上睑上提的肌及其神经支配?(3)参与俯视、仰视、内、外斜视的肌及神经支配?(4)眶内感染可能侵犯哪些脑神经?(5)右眼前突,左眼球转动也导致疼痛加剧的原因?3.某患者,女,65岁,左眼流泪4年余。

检查可见左眼结膜充血红肿,挤压鼻根部在内眦部有脓液溢出。

从解剖角度分析:(1)导致左眼溢泪的可能原因?(2)挤压鼻根部脓液自什么结构溢出?(3)若实施泪囊探查,探入的途径?(4)根据结膜的分部及泪液的产生和流出,探讨该患者左眼结膜充血红肿的可能原因?4.某患者,男,28岁,由于右眼胀痛伴视力突然减退就诊,检查可见右眼角膜前突扩张,眼压增高明显,视野部分缺损,诊断为右眼前房角闭塞型青光眼。

从解剖角度分析:(1)前房角闭塞导致眼压增高的原因?(2)导致右眼角膜前突扩张的原因?(3)导致右眼视野部分缺损的原因?(4)右眼胀痛与哪一个神经的传人有关?5.某三位患者,男12岁;女8岁;男60岁,第一位患者视远物模糊,第二位患者视近物模糊,第三位患者视近物模糊,分别诊断为近视、远视、老视。

从解剖角度分析(1)正常眼是怎样调节近处物体和远处物体的成像的?(2)近视的原因?怎样调节?(3)远视的原因?怎样调节?(4)老视的原因?怎样调节?(5)上述患者会导致眼轴发生改变吗?为什么?6.某患者,男,8岁,由于感冒引起头痛、高烧、呕吐伴外耳道流脓就诊。

传导路、内脏N、被膜等资料

传导路、内脏N、被膜等资料
第四节 传导通路
传导路是指感受器或效应器与脑之 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通路,可分为2种: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 效应器
大脑皮质
感 觉 传 导 路
复杂 反射
运 动 传 导 路
感受器
效应器
一、 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数目 位置
腹腔神经节 1对 腹腔干根部两侧
主动脉肾神经节 1对 肾动脉根部
肠系膜上神经节 1个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
肠系膜下神经节 1个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2)交通支
白交通支:是侧角C发出的节前纤维进入交感干N节 灰交通支:是交感干N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
白交通支
(3)交感神经的分布(略)

()
(二)蛛网膜
与软膜之间有 蛛网膜下隙 隙内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 扩大称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 终池 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 水平之间 是做腰椎穿刺的部位
蛛网膜粒 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有许多小的突起
突入上矢状窦内。为脑脊液回流途径
(三)软膜
包括软脑膜和软脊膜
脉络丛
内 侧
(薄束核、楔束核)



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二)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是指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 由3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周围突

1
中枢突
脊神经节
〈⊙ 2
后角细胞
脊髓丘脑 侧、前束
→脊髓丘系

解剖第九课脑被膜血管

解剖第九课脑被膜血管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上矢状窦 顶骨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软脑膜
大脑 半球
大脑镰
falx
inferior sagittal sinus
脑和脊髓的血管
Blood vessle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基底动脉系
脑 脊髓
basilar a.
脊髓前A. 脊髓前
小脑下 前A. 小脑下 后A.
大脑动脉环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optic chiasma
位置 : 脑底, 视交叉、 灰 位置: 脑底 , 视交叉 、 位置 结节、 结节、乳头体周围 组成 : 前交通 A 和 两侧 大 组成: 组成 前交通A 两侧大 脑前A起始段、颈内A 脑前A起始段、颈内A末 后交通A 大脑后A 端、后交通A、大脑后A 意义:沟通颈内A系和椎意义:沟通颈内A系和椎意义 颈内 基底动脉系,沟通两侧 基底动脉系,沟通两侧 脑A 系
vertebral a.
大脑中A. 大脑中
middle cerebral a.
前交通A. 前交通 大脑前A. 大脑前
anterior cerebral a.
脉络丛前A 脉络丛前 后交通A. 后交通 大脑后A. 大脑后 迷路A. 迷路 椎A.
vertebral a.
颈内A. 颈内 小脑上A. 小脑上 基底A. 基底
思考题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2、脊髓灰质、白质的分部 、脊髓灰质、 3、脊髓左侧半横断出现什么临床症状,试用解剖学 、脊髓左侧半横断出现什么临床症状, 知识来解释 4、脑干的分部和外形 、 5、脑干内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一般 、脑干内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 内脏运动核的名称和数量 6、脑干内非脑神经核的名称 、 7、小脑的位置、外形分部 、小脑的位置、 8、小脑核的名称和数量 、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神经系统试题.doc

神经系统试题.doc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及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一、名词解1.神经元2.突触3.神经纤维4.白质 5.灰质 6.神经7.神经节 8.神经 9.网状结构10.边缘系统 11.内囊 12.大脑镰13.小脑幕 14.马尾 15.小脑扁桃体16.胼胝体 17.硬瘫 18.硬膜外隙19.软瘫 20.上神经元21.下神经22.皮质核束23.皮质脊髓二、选择题[单选题]1.由颈上节与下泌涎核共同管理的器官是A.泪腺 B.舌下腺 C.瞳孔开大D.睫状肌 E.腮腺2.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是A.颈上节发出的纤维 B.腰内脏神C.盆内脏神经 D.内脏大神E.内脏小神经3.含有副交感节后纤维的是A.动眼神经 B.面神C.睫状神经节发出的纤D.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纤E.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纤维4.反射弧A.只由两级神经元组B.传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效应C.传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感受器D.由三级神经元组E.中间神经元位于周围神经部5.在脊髓胸5节(T5)以下不存在的纤维束是A.薄束 B.楔束 C.皮质脊髓侧D.脊髓丘脑侧束 E.脊髓丘脑前束6.传导精细触觉的纤维束是A.脊髓丘脑侧束 B.脊髓丘脑前C.薄束和楔束 D.脊髓小脑前E.脊髓小脑后束7.成人脊髓下端平A.第二腰椎体上缘 B.第一腰椎体下C.第三腰椎体下缘 D.第四腰椎体上E.第五腰椎体上缘8.楔束位于A.脊髓胸五节以B.脊髓全长后索的外侧C.脊髓全长后嗉的内侧D.脊髓胸四节以上 E.脊髓网状结构内9.脑桥内的脑神经核是A.舌下神经核 B.孤束核 C.滑车神经D.前庭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10.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是A.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展神经E.面神经核11.脊髓内含有运动神经元的结构是A.前角 B.后角 C.皮质脊髓侧D.灰质连合 E.网状结构12.属于脊髓外侧索的下行传导束是A.脊髓丘脑侧束 B.皮质脊髓侧C.脊髓小脑后束 D.脊髓小脑前E.后外侧束13.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A.视神经 B.三叉神经 C.动眼神D.展神经 E.副神经14.属于后丘脑的结构是A.视交叉B.灰结节C.丘脑枕D.乳头体E.内侧膝状体15.从脑干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A.三叉神经 B.舌下神经 C.副神D.滑车神经 E.面神经16.属于脑桥的结构是A.上丘 B.下丘 C.橄榄体 D.面神经E.迷走神经三角17.左侧内囊损伤可产生A.左侧半身软瘫 B.左侧半身硬C.右侧半身软瘫 D.右侧半身硬E.右眼全肓18.皮质核束经过A.内囊前肢 B.内囊后肢 C.内囊D.大脑脚底内侧五分之一 E.锥体交叉19.颞横回是A.视觉中枢 B.听觉中C.感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性语言中E.躯体运动中枢20.阅读中枢位于A.距状裂周围的枕叶皮质 B.角C.缘上回 D.额中回后部 E.眶回21.躯体感觉中枢在A.海马旁回B.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C.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顶下小叶 E.顶上小叶22.产生脑脊液的结构是A.蛛网膜 B.脉络膜 C.脉络D.蛛网膜粒 E.软脑膜2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在A.三叉神经B.脑桥和延髓的三叉神经感觉C.前庭神经核 D.孤束E.三叉神经中脑核24.皮质脊髓侧束A.纤维由中央前回下部发B.在白质前连合交叉C.在丘系交叉处交D.支配对侧肢体运动E.支配同侧肢体运动25.营养内囊的动脉主要是A.大脑前动脉的分支B.大脑后动脉的分支C.大脑中动脉的皮质D.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 E.基底动脉26.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血管是A.前交通动脉 B.大脑中动C.大脑后动脉D.后交通动脉E.颈内动脉27.属于旧纹状体的是A.壳 B.尾状核 C.屏状核 D.苍白E.杏仁体28.一病人右手不能感知其位置,可能是由于损伤了A.左侧薄束 B.左侧楔束 C.右侧楔D.右侧薄束 E.右侧内侧丘系29.第八胸椎骨折可伤及脊髓的A.胸5节 B.胸11节 C.胸10D.胸8节 E.胸9节30.一病人脊柱外伤骨折后,脐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其骨折部位可能位于A.第5—6胸椎 B.第7—8胸C.第9—10胸椎 D.第11—12胸E.第1—2腰椎31.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来自A.中央后回下部 B.中央后回中C.中央后回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前D.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E.中央旁小叶32.属于大脑古皮质的是A.嗅球 B.嗅束 C.海马 D.扣带E.海马旁回钩33.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核是A.三叉神经中脑核 B.三叉神经脊束C.孤束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上泌涎核34.黑质A.只存在于上丘水平B.只存在于下丘水平C.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D.仅存在于中脑和上丘E.为锥体路的重要中继核35.内侧丘系A.纤维来自脊髓后角固有B.纤维来自薄束核、楔束C.是二级神经元的交叉前的纤D.是一级神经元交叉后的纤E.其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3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存在于脊髓的A.颈l一胸3节 B.胸1一腰3C.腰l一骶2节 D.骶2—4E.仅存在于中胸节37.分布于左眼裂以下的面肌神经纤维来自A.左侧面神经核上半 B.左侧面神经核下半C.右侧面神经核上半 D.右侧面神经核下半E.三叉神经运动核下半38.与第一对脑神经相连的是A.中脑 B.间脑 C.端脑D.小脑E.脑桥[多选题]39.顶盖前区A.位于中脑与间脑交界平B.接受视束的纤维 C.为视反射中D.为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E.为听反射中枢40.内侧丘系交叉A.位于锥体交叉的上B.纤维来自薄束核和楔束C.纤维来自中央后D.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脊束E.是内弓状纤维的延续41.第四脑室A.有左右外侧孔 B.正中孔通脊髓中央管C.向上直接通第三脑室 D.底为菱形窝E.位于脑干内42.属于脑神经核的是A.脑桥核 B.红核 C.上泌涎核 D.疑E.室旁核43.位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A.上丘 B.锥体 C.大脑脚 D.菱形E.楔束结节44.属于下丘脑的结构是A.缰三角 B.灰结节 C.内侧膝状D.视交叉 E.乳头体45.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是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C.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D.薄束核和楔束核E.丘脑腹后外侧核46.锥体交叉的纤维A.交叉后下行到脊髓外侧B.来自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神经元C.位于延髓D.属于上神经元发出的纤维E.属于下神经元发出的纤维47.脑桥核A.属于锥体系 B.属于锥体外C.位于脑桥基底部 D.位于脑桥被盖E.是大、小脑皮质间联系的中继核48.属于副交感神经核的有A.孤束核 B.上泌涎核 C.动眼神经副D.迷走神经背E.脊髓骶2—4节段中间外侧核49.脊髓灰质A.前角存在于脊髓全B.侧角存在于脊髓全C.胸节有交感神经低级中枢D.腰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E.骶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50.白质A.存在于整个神经系B.存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C.由神经构成D.由神经纤维构成E.凡传导束(纤维束)均属于白质51.属于中脑内的躯体运动核有A.动眼神经核 B.舌下神经C.动眼神经副核D.滑车神经核E.孤束核52.疑核A.副交感性核 B.运动性C.其纤维参与迷走神经构D.其纤维参与舌咽神经构成E.存在于脑桥和延髓内53.不贯穿脊髓全长的结构有A.侧角 B.楔束 C.皮质脊髓前D.后角 E.前角54.损伤后可产生硬瘫的结构有A.脑神经运动核 B.脊髓前角 C.锥D.锥体交叉 E.内囊55.与中脑相连的脑神经有A.第I对脑神经 B.第II对脑神C.第III对脑神经 D.第IV对脑神E.第v对脑神经56.中央后回A.属于额叶 B.位于优势半C.为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D.位于顶E.是躯体运动中枢57.属于小脑核的是A.屏状核B.齿状核C.豆状核D.球状核E.栓状核58.侧脑室A.在左、右大脑半球之B.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C.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D.中央部最长,在额顶二E.下角位于颞叶59.小脑A.位于颅中窝 B.位于颅后C.表层为小脑皮D.最大的小脑核是齿状核E.大脑半球的纤维通过脑桥核中继与新小脑相联系60.内囊后肢的主要纤维束有A.皮质核束B.皮质脊髓束C.丘脑皮质束D.视辐射 E.听辐射61.组成纹状体的有A.屏状核B.豆状核C.杏仁体D.栓状核E.尾状核62.灰质A.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集聚之B.神经核属于灰质 C.神经节属于灰D.大脑皮质属于灰质E.小脑髓质属于灰质63.直接分布到脊髓的动脉有A.脊髓前动脉 B.脊髓后动C.肋间后动脉 D.椎动E.腰动脉的脊髓支64.属于后丘脑的有A.上丘 B.上丘臂 C.内侧膝状D.外侧膝状体 E.下丘臂65.属于植物神经低级中枢A.下丘脑前B.脊髓胸节侧角的中间外侧C.迷走神经背核 D.动眼神经副E.骶副交感神经核66.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受压,可能是由于A.小脑扁桃体疝 B.小脑幕切迹C.垂体瘤 D.松果体肿大 E.以上均不可三、填空题1.神经系统可分为和,前者包和,后者包括、和。

人系统解剖学图谱

人系统解剖学图谱

---------------------------------------------------------------最新资料推荐------------------------------------------------------人系统解剖学图谱人系统解剖学图谱绪论运动系统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下肢骨关节学总论躯干骨连结颅骨的连接上肢骨的连接下肢骨的连接肌学总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下肢肌内脏内脏总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会阴腹膜脉管系统心血管总论心脏动脉静脉淋巴系统内分泌腺系统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位听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总论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端脑传导路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血管脑室绪论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变异:超出正常变动范围;异常:超出变异范围(胚胎发生时的改变,机能的改变。

) ,有的称畸形。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又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1/ 3系统解剖学:按机能划分,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构造(六个系统: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

研究对象:器官(形态不一,位置不同,构造相近) ;重点观察:位置、形态和构造。

器官的位置:大体定位、对比关系(起点、止点) 、周围毗邻。

器官的形态:大体形态、局部划分、表面结构。

器官的构造:实质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层描述。

骨:主要观察形态。

(长骨分一体和端及其表面结构,扁骨分面、缘、角及表面结构,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结构,不规则骨分体突及其表面结构。

) 关节:主要观察组成及运动方式。

肌肉:主要观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内脏器官:---------------------------------------------------------------最新资料推荐------------------------------------------------------ 主要观察形态,血管:主要观察起止及分支。

解剖学思考题答案

解剖学思考题答案

解剖学思考题答案绪论1.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2.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1、组织:在结构和机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基本结构称为组织。

(有许多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规律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人体可分为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和神经系统等)2、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为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至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第一章基本组织3.解释:内皮、间皮、骨单位内皮: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间皮: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细胞游离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骨单位: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

每个骨单位由1个位于骨单位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4.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分类,举例说明上皮组织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性。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①上皮细胞排列紧密而规则;②细胞间质少;③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④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其营养物质是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提供。

分类:①被覆上皮;②感觉上皮;③腺上皮;④生殖上皮。

举例:分布于体表的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而小肠的黏膜上皮除了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5.简述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结构特点:①细胞种类多而排列松散;②细胞形态多样;③无极性;④分散在细胞间质内;⑤细胞间质多。

分类:6.试比较三种软骨的组织结构和分布。

表1——三种软骨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征软骨透明软骨结构细胞纤维颜色分布功能软骨细胞胶原原纤半透明状关节软骨、肋软群维骨、气管、支气保护管椎间盘、关节纤维软骨弹性软骨小而少,胶原纤维乳白色成行排列盘、耻骨联合处支持耳郭、会厌弹性纤维不透明黄色7.试比较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脑被膜血管》课件

《脑被膜血管》课件

航天梦我的梦主题班会高中教案教案标题:航天梦我的梦主题班会高中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学生对航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3.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航天科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 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航天发射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关于航天的梦想?”Step 2: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航天技术的起源、重要里程碑事件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Step 3:现代航天科学的应用(10分钟)通过展示航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通信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等,让学生了解航天科学的实际应用领域。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航天科学的具体应用场景,如太空探索、航天器设计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Step 5:班会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问、互动,激发更多的思考和想法。

Step 6:总结和展望(5分钟)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航天科学的重要性和学生们的梦想。

鼓励学生继续追逐自己的航天梦,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科技竞赛和活动,如航天模型比赛、科学论文写作等。

2. 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学展览或实地参观航天机构,加深对航天科学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会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对航天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神经系统试题

神经系统试题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及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一、名词解1.神经元2.突触3.神经纤维4.白质 5.灰质 6.神经7.神经节 8.神经 9.网状结构10.边缘系统 11.内囊 12.大脑镰13.小脑幕 14.马尾 15.小脑扁桃体16.胼胝体 17.硬瘫 18.硬膜外隙19.软瘫 20.上神经元21.下神经22.皮质核束23.皮质脊髓二、选择题[单选题]1.由颈上节与下泌涎核共同管理的器官是A.泪腺 B.舌下腺 C.瞳孔开大D.睫状肌 E.腮腺2.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是A.颈上节发出的纤维 B.腰内脏神C.盆内脏神经 D.内脏大神E.内脏小神经3.含有副交感节后纤维的是A.动眼神经 B.面神C.睫状神经节发出的纤D.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纤E.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纤维4.反射弧A.只由两级神经元组B.传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效应C.传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感受器D.由三级神经元组E.中间神经元位于周围神经部5.在脊髓胸5节(T5)以下不存在的纤维束是A.薄束 B.楔束 C.皮质脊髓侧D.脊髓丘脑侧束 E.脊髓丘脑前束6.传导精细触觉的纤维束是A.脊髓丘脑侧束 B.脊髓丘脑前C.薄束和楔束 D.脊髓小脑前E.脊髓小脑后束7.成人脊髓下端平A.第二腰椎体上缘 B.第一腰椎体下C.第三腰椎体下缘 D.第四腰椎体上E.第五腰椎体上缘8.楔束位于A.脊髓胸五节以B.脊髓全长后索的外侧C.脊髓全长后嗉的内侧D.脊髓胸四节以上 E.脊髓网状结构内9.脑桥内的脑神经核是A.舌下神经核 B.孤束核 C.滑车神经D.前庭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10.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是A.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展神经E.面神经核11.脊髓内含有运动神经元的结构是A.前角 B.后角 C.皮质脊髓侧D.灰质连合 E.网状结构12.属于脊髓外侧索的下行传导束是A.脊髓丘脑侧束 B.皮质脊髓侧C.脊髓小脑后束 D.脊髓小脑前E.后外侧束13.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A.视神经 B.三叉神经 C.动眼神D.展神经 E.副神经14.属于后丘脑的结构是A.视交叉B.灰结节C.丘脑枕D.乳头体E.内侧膝状体15.从脑干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A.三叉神经 B.舌下神经 C.副神D.滑车神经 E.面神经16.属于脑桥的结构是A.上丘 B.下丘 C.橄榄体 D.面神经E.迷走神经三角17.左侧内囊损伤可产生A.左侧半身软瘫 B.左侧半身硬C.右侧半身软瘫 D.右侧半身硬E.右眼全肓18.皮质核束经过A.内囊前肢 B.内囊后肢 C.内囊D.大脑脚底内侧五分之一 E.锥体交叉19.颞横回是A.视觉中枢 B.听觉中C.感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性语言中E.躯体运动中枢20.阅读中枢位于A.距状裂周围的枕叶皮质 B.角C.缘上回 D.额中回后部 E.眶回21.躯体感觉中枢在A.海马旁回B.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C.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顶下小叶 E.顶上小叶22.产生脑脊液的结构是A.蛛网膜 B.脉络膜 C.脉络D.蛛网膜粒 E.软脑膜2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在A.三叉神经B.脑桥和延髓的三叉神经感觉C.前庭神经核 D.孤束E.三叉神经中脑核24.皮质脊髓侧束A.纤维由中央前回下部发B.在白质前连合交叉C.在丘系交叉处交D.支配对侧肢体运动E.支配同侧肢体运动25.营养内囊的动脉主要是A.大脑前动脉的分支B.大脑后动脉的分支C.大脑中动脉的皮质D.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 E.基底动脉26.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血管是A.前交通动脉 B.大脑中动C.大脑后动脉D.后交通动脉E.颈内动脉27.属于旧纹状体的是A.壳 B.尾状核 C.屏状核 D.苍白E.杏仁体28.一病人右手不能感知其位置,可能是由于损伤了A.左侧薄束 B.左侧楔束 C.右侧楔D.右侧薄束 E.右侧内侧丘系29.第八胸椎骨折可伤及脊髓的A.胸5节 B.胸11节 C.胸10 D.胸8节 E.胸9节30.一病人脊柱外伤骨折后,脐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其骨折部位可能位于A.第5—6胸椎 B.第7—8胸C.第9—10胸椎 D.第11—12胸E.第1—2腰椎31.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来自A.中央后回下部 B.中央后回中C.中央后回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前D.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E.中央旁小叶32.属于大脑古皮质的是A.嗅球 B.嗅束 C.海马 D.扣带E.海马旁回钩33.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核是A.三叉神经中脑核 B.三叉神经脊束C.孤束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上泌涎核34.黑质A.只存在于上丘水平B.只存在于下丘水平C.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D.仅存在于中脑和上丘E.为锥体路的重要中继核35.内侧丘系A.纤维来自脊髓后角固有B.纤维来自薄束核、楔束C.是二级神经元的交叉前的纤D.是一级神经元交叉后的纤E.其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3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存在于脊髓的A.颈l一胸3节 B.胸1一腰3C.腰l一骶2节 D.骶2—4E.仅存在于中胸节37.分布于左眼裂以下的面肌神经纤维来自A.左侧面神经核上半 B.左侧面神经核下半C.右侧面神经核上半 D.右侧面神经核下半E.三叉神经运动核下半38.与第一对脑神经相连的是A.中脑 B.间脑 C.端脑D.小脑E.脑桥[多选题]39.顶盖前区A.位于中脑与间脑交界平B.接受视束的纤维 C.为视反射中D.为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E.为听反射中枢40.内侧丘系交叉A.位于锥体交叉的上B.纤维来自薄束核和楔束C.纤维来自中央后D.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脊束E.是内弓状纤维的延续41.第四脑室A.有左右外侧孔 B.正中孔通脊髓中央管C.向上直接通第三脑室 D.底为菱形窝E.位于脑干内42.属于脑神经核的是A.脑桥核 B.红核 C.上泌涎核 D.疑E.室旁核43.位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A.上丘 B.锥体 C.大脑脚 D.菱形E.楔束结节44.属于下丘脑的结构是A.缰三角 B.灰结节 C.内侧膝状D.视交叉 E.乳头体45.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是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C.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D.薄束核和楔束核E.丘脑腹后外侧核46.锥体交叉的纤维A.交叉后下行到脊髓外侧B.来自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神经元C.位于延髓D.属于上神经元发出的纤维E.属于下神经元发出的纤维47.脑桥核A.属于锥体系 B.属于锥体外C.位于脑桥基底部 D.位于脑桥被盖E.是大、小脑皮质间联系的中继核48.属于副交感神经核的有A.孤束核 B.上泌涎核 C.动眼神经副D.迷走神经背E.脊髓骶2—4节段中间外侧核49.脊髓灰质A.前角存在于脊髓全B.侧角存在于脊髓全C.胸节有交感神经低级中枢D.腰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E.骶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50.白质A.存在于整个神经系B.存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C.由神经构成D.由神经纤维构成E.凡传导束(纤维束)均属于白质51.属于中脑内的躯体运动核有A.动眼神经核 B.舌下神经C.动眼神经副核D.滑车神经核E.孤束核52.疑核A.副交感性核 B.运动性C.其纤维参与迷走神经构D.其纤维参与舌咽神经构成E.存在于脑桥和延髓内53.不贯穿脊髓全长的结构有A.侧角 B.楔束 C.皮质脊髓前D.后角 E.前角54.损伤后可产生硬瘫的结构有A.脑神经运动核 B.脊髓前角 C.锥D.锥体交叉 E.内囊55.与中脑相连的脑神经有A.第I对脑神经 B.第II对脑神C.第III对脑神经 D.第IV对脑神E.第v对脑神经56.中央后回A.属于额叶 B.位于优势半C.为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D.位于顶E.是躯体运动中枢57.属于小脑核的是A.屏状核B.齿状核C.豆状核D.球状核E.栓状核58.侧脑室A.在左、右大脑半球之B.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C.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D.中央部最长,在额顶二E.下角位于颞叶59.小脑A.位于颅中窝 B.位于颅后C.表层为小脑皮D.最大的小脑核是齿状核E.大脑半球的纤维通过脑桥核中继与新小脑相联系60.内囊后肢的主要纤维束有A.皮质核束B.皮质脊髓束C.丘脑皮质束D.视辐射 E.听辐射61.组成纹状体的有A.屏状核B.豆状核C.杏仁体D.栓状核E.尾状核62.灰质A.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集聚之B.神经核属于灰质 C.神经节属于灰D.大脑皮质属于灰质E.小脑髓质属于灰质63.直接分布到脊髓的动脉有A.脊髓前动脉 B.脊髓后动C.肋间后动脉 D.椎动E.腰动脉的脊髓支64.属于后丘脑的有A.上丘 B.上丘臂 C.内侧膝状D.外侧膝状体 E.下丘臂65.属于植物神经低级中枢A.下丘脑前B.脊髓胸节侧角的中间外侧C.迷走神经背核 D.动眼神经副E.骶副交感神经核66.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受压,可能是由于A.小脑扁桃体疝 B.小脑幕切迹C.垂体瘤 D.松果体肿大 E.以上均不可三、填空题1.神经系统可分为和,前者包和,后者包括、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伤及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②后角损伤: 同侧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④脊髓外侧索损伤: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 障碍
⑤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
核及内囊损伤: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1、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2、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前角 传出神经 中枢 传入神经
中枢
centrum
传入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传出神经
efferent n.
afferent n.
感受器
receptor
效应器
effector
7
一、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路可分为躯体感觉传导路和
内脏感觉传导路。躯体感觉传导路有本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三、软脑膜
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 覆于脑表面并伸入沟 裂和脑室内。在脑室
的一定部位,与室管
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 组织。并形脉络丛。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脑血管不发生博动的原因: (1) 大脑比其他部位丰富 (1) 颅腔基本呈密闭,造成特殊条件 (2) 皮质比髓质丰富 (2) 进入颅内的动脉均有一段弯曲的行程 (3) 突触多的部位比突触少的部位丰富 (3) 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 (4) 动、静脉不伴行,有特殊的静脉窦 (4) 脑血管本身管壁薄、缺乏弹性膜、平滑肌少 (5) 不发生血管动博动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二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三级纤维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第一躯体感觉区)
第三级神经元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演示
中枢突 躯体、四肢 周围突 浅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神经后根 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 内侧部(粗纤维传导粗触觉)
第一级神经元 背外侧束 进入后索 第二级神经元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视野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病灶侧对侧视野 同向性偏盲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包括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按形态
和功能可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一)锥体系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 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细胞即Betz细胞和 其他锥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 又分为两部分: 皮质核束: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 骨髓前角内,其轴突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运动 纤维。
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 视觉传导路
感受器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视杆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距状沟两 经内囊后肢 侧皮质 第3级神经元 视辐射 第1级神经元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眼视野全盲
核 上 下 瘫 的 区 别 图
核上瘫
核下瘫
核下瘫
核上瘫
感觉传导通路特点
一、三级神经元 二、两次中继
三、一次交叉,对侧管理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演示
躯体、四肢本 周围突 中枢突 后根 体觉和精细触 脊神经节 觉感受器
第一级神经元
脊髓 T5 以下:薄束 后索 T4以上:楔束
薄束核
左右交叉
楔束核
发出二级纤维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感受器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Ⅰ、Ⅳ、Ⅶ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 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 中、上部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旁小 叶后部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面神经核(支配上部面肌N元)
面神经核(支配上部面肌N元) 面神经核(支配下部面肌N元)
舌下神经核
27
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
延髓锥体 交叉
脑桥基底部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 对 侧 )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皮 质 脊 髓 前 束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
⑦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 同侧舌肌核下瘫
⑧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对侧面、舌肌核上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症状与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核上瘫)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硬瘫)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亢进 有(+)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性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核下瘫) 常较局限 弛缓性瘫(较瘫) 减低 消失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无(-) 早期即有萎缩
体感觉、痛觉、温度觉、触压觉、视觉、 听觉和平衡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深感觉)为来自肌、腱、
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躯 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有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感受器 肌、肌腱、 脊神经 骨膜、关节 (周围突) 皮肤的精 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主讲:邱启祥
第十五章
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不断地接受内外环境的大量传入信息,除作
简单的反射外,尚有许多的传入信息须上升到感知和意识
阶段。神经系统内的这一复杂活动,除部分可在皮质下中
枢进行整合并作出反应外,大部分则要传入最高级神经中 枢-大脑皮质,同时大脑皮质也向皮质下各级中枢发出大 量的传出纤维,故在脑和脊髓内构成了复杂的传导通路。 根据传导的方向和性质,可把传导通路分为: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缺
乏血管和神经, 与硬脑膜之间 有硬膜下隙, 与软膜之间有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小脑延髓 交叉池 桥池 脚间池 四叠体上池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颈内动 脉分支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基底动脉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薄而富有血管,紧 贴脊髓表面
(spinal pia mater)
齿状韧带:
尖端附于硬脊膜上,固
定脊髓。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由两层合成, 外层兼有颅骨 内膜的作用, 某些部位两层
(cerebral dura mater)
分开构成硬脑
膜窦,硬脑膜 在颅底处与颅 骨结合紧密。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4.锥体系损伤及表现
①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同侧节段性软瘫
②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③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硬瘫 ④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 内囊后肢损伤: 对侧上、下肢硬瘫 ⑤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
(一)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1.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交 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 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对 侧四肢肌
第2级神经元
第3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 细触觉障碍。 ②脊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 细触觉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 触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