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济南B.广州C.武汉D.上海2.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家是在()A.鸦片战争前B.鸦片战争以后C.洋务运动以后D.辛亥革命以后3.戊戌变法时期,有人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4.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一样都主张“断发易服”,他们的不同之处,其表现在()A.提倡社会新风尚 B.接受西方生活方式 C.带有反清色彩 D.全盘西化5.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6.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A.唐胥铁路的修筑B.凇沪铁路的修筑C.京汉铁路的修筑D.津浦铁路的修筑7.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前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8.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A.上海B.北京C.台湾D.广东9.中国历史上清政府开通的第一部市内电话于()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10.目前,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11.梁启超写了一篇政论文章,他会将文章投给()A.《时务报》B.《民报》 C.《新青年》 D《中国丛报》12.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著名刊物是()A.《新华日报》B.《民报》 C.《新青年》 D.《红色中华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下列哪部电影的插曲()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英雄儿女》14.梨园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B.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D.第一部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15.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A.北京电视台试播B.天津电视台试播C.上海电视台试播D.中央电视台试播16.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17.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是在()A.1988年B.1991年C.1994年D.1995年18.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A.自行车的传入 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 D.飞机的研制成功19.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20.到“九五”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二、判断题: (正确的在题后填写A,错误的填写B)2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docx

.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附解析2015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 • 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梁实秋在《过年》一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 A 选项形容清末可以,形容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 A;而 B 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 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 B .反清革命的需要.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 B、、 D 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 A 正确。

4.自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 .城市设施普遍完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 .工业明受到抵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 ,说明新工业明刚进,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明刚进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

这集中反映了( )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 B.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 D.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4.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 )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5.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7.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然而这些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男人剪掉了大辫子,女人不再缠足。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第29 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习题

第29 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习题

第29 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习题一、基础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哪些方面?2.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3.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怎样的?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有哪些?二、分析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哪些方面?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逐渐改变,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化,知识普及程度从而得到提高。

2.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贸易和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文化,社会层次、商业、娱乐和社会福利开始形成;•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普及教育及文化机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了社会整体素质和智力。

3.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怎样的?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变为核心家庭;•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婚姻从传统的父母匹配变为自由选择;•家庭生活节奏更加紧密,家务活和孩子的教育需要亲自操持,增加了人们的工作繁忙程度;•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妇女逐渐成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工作者。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有哪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女性开始获得教育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家庭:由传统的家务劳动者转向职业女性,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婚姻观念:婚姻选择权越来越多,女性拥有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

三、拓展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族群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医疗、保健和饮食习惯有何影响?。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基础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基础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
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训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训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训练一、高考体验1、(2007海南)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2007广东)“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3、(2007上海)“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4、(2007上海)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

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5、(200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 )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二、模拟训练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A.服饰完全西方化 B.洋货倾销到中国C.社会上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愿望迫切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做诗日:“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专题小练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小练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小练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22·南昌市二模]1905年,《时事画报》报道:“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

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

这反映出()A.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B.废止缠足已被民众接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面临较大阻力2.[2022·开封市二模]右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A.新政促进女性摆脱封建束缚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清末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改变3.[2022·镇江市二模]民国成立后,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

四川新繁县“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就连边远的东北呼兰县“服西服,履革履者亦日多”。

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加深C.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很激烈D.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4.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

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5.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德银团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第17条载明“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

规定由中国政府选用公司认可之英、德总工程师各一人,此两总工程师须听命于总办或代办。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B.中国当时无铁路专业人才C.中国路权长期被列强操纵D.清政府腐败借款出卖路权6.[2022·无锡市二模]20世纪30年代,有英国观察者指出,中国辽宁一地“尽管铁路在发展着,尽管江河上汽船运输也有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主要货物运输工具的,还是那些用驴马拖拉的北京式的排子车和经常见到的中国帆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后附答案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后附答案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

……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

这反映了()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 60 分)。

1.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3.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4.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8.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

《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doc

《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doc

《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
1.1877年上海开始出现的通讯手段是()
A.有线电报
B.有线电话
C.无线电报
D.无线电话
2.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境头的近代发明是()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我国近代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一江春水向东流》
4.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针眨时政的喉舌是()
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
5.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A.北京
B.上海
0.天津
D.广州
6.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
A.《民报》
B.《苏报》
C.《中报》
D.《文汇报》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广学会
C.上海格致书院
D.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
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
①易服②剪辫令③禁止缠足④改称呼
A.①②
B.③④
0.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4 B C B D 5-8 B C A C。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基础练习社会生活的变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基础练习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在(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2. 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是( )A.信息时代的到来B.爱美意识的增强C.物质生活的提高D.文化娱乐用品的增多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4. 粮票、布票等是祖辈、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物资很紧缺B.当时大家没有钱C.票证代替人民币D.使用起来很方便5.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6. 下列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B.文化教育的消费比例下降C.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D.多数人日益重视知识信息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票证”到20世纪90年代初“票证时代”结束,说明了我国( ) A.社会制度的先进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D.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8. 下列有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B.许多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仍吃野菜、窝头C.服装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D.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9. 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D.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10.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网上聊天、发微信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
1、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始于
2、当时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3、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广州等地,最先穿起西装的是什么阶层的人?
4、改穿西装,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5、这种服装在什么时期由谁提倡穿着的?
6、吃西餐是当时有钱人的时尚,你能举出一些广州市老字号的西餐厅吗?
7、中国近代生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革命色彩浓厚
B、固守传统
C、受西方影响大
D、完全西化
8、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我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哪些体现了新社会风尚的变化?
9、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说明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了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略
10、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实施了
11、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12、19世纪70年代初,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成立,打破列强对航运
的垄断
13、中国铁路诞生于何时?何处?
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政府修筑了哪些主要铁路?
15、“九五”计划结束时,我国铁路营运总历程居亚洲第几?世界第几?
16、1909年,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17、中国首条航线是——
18、政府于20世纪初在开办了我国第一个电话局
19、1873年,在汉口主办的,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20、(时间)电影传入中国
21、1905年,首映,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1931年,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拍摄成功
23、是我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24、我国的国歌是,它是电影的插曲
25、新中国的第一个电视台是
2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年代,到20世纪年代开始普及
27、四大媒介指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