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丸治上气咳嗽方

合集下载

《中药学》学习笔记:温里药之蜀椒和胡椒

《中药学》学习笔记:温里药之蜀椒和胡椒

《中药学》学习笔记:温里药之蜀椒和胡椒蜀椒【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

有毒。

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本品味辛大热,善散阴冷,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

治胃腹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寒湿泄泻,可配苍朮、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

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缓解疼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吐蛔等症:本品有驱蛔作用,在临床上常与驱虫药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对于吐蛔病症,常配合乌梅、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附药】椒目:即是蜀椒的种子。

性味苦寒。

功能行水,平喘满。

适用于痰饮喘息,水肿胀满等症。

一般用量为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

治心痛引背。

痔漏脱肛。

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凉水送下,三、五次即收。

胡椒【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热。

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也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胡椒又是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处方用名】胡椒、白胡椒(为成熟已去壳的果实,作用较佳。

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实,作用较弱。

去壳,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散剂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温里药之荜菝和毕澄茄荜菝【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热。

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脘腹疼痛等症: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中,用荜菝为末揩之,另煎苍耳汤漱去涎。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19)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19)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19)三〇一、女青【本经原文】味辛,平,有毒.治蛊毒,逐邪恶气,杀鬼,温疟,辟不祥,生山谷。

一名雀瓢。

三〇二、连翘【本经原文】一名异翘,一名兰华。

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

味苦,平,无毒。

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

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生山谷。

【产地】产山谷中及泽地,处处有之,四川产者为胜。

【性味】味苦辛,性平,无毒。

【主治】连翘为散结清火要药,主治疮疡,能清火解毒,消肿排脓,散血结气聚,去上焦热,通利小便。

【别录】去白虫。

【甄权】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大明】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丹溪】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证以为使。

【东垣】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

【容川】连翘亦象心包,而质轻扬,味征苦,故轻扬上达,能清心与上焦头目之热,其无辛散之气,故不主散。

【灵胎】散郁火,治疮疡。

【倪注】此药常与银花同用,皆属味清而质轻,皆能升清气。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

【禁忌】连翘清而无补之药也,痈疽已溃及日久,火热由于虚,与脾胃薄弱作泄者均忌,忌火。

三〇三、蔺茹【本经原文】味辛,寒,有小毒。

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

生川谷。

三〇四、乌韭【本经原文】味甘,寒,无毒。

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

生山谷石上。

三〇五、鹿藿【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

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生山谷。

三〇六、蚤休【本经原文】味苦,微寒,有毒。

治惊痫,摇头。

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生川谷。

一名蚩休。

【产地】处处有之,生于深山阴湿之地。

【性味】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蚤休主散结导热,治寒热,疟疾,癫疾,痈疽,瘰疬,解蛇毒虫(磨醋敷)。

【别录】癫疾痈疮,除蚀,下三虫,去蛇毒。

【大明】治胎风手足搐,能吐泄瘰疬。

【用量】普通五分至二钱,外用无定量。

【禁忌】以治外证,殊有功效,但其性苦寒,不宜多服,元气虚者忌之。

椒姜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椒姜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椒姜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现代人压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长期加班的。

长期熬夜加班会很容易导致身体差。

而中药方剂其实就可以缓慢的调理人的身体,今天就向大
现代人压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长期加班的。

长期熬夜加班会很容易导致身体差。

而中药方剂其实就可以缓慢的调理人的身体,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椒姜丸的制作方法。

【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两1分,干姜(炮)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桂(去粗皮)1两,桔梗(炒)半两,鸟喙(炮裂,去皮脐)1分,柴胡(去苗)1分,白茯苓(去黑皮)1分,牡丹皮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诸寒在脐旁痛,上冲胸中满,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或米饮送下,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今天给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椒姜丸的食疗方法等,你是否有记住一些呢,其实如果生病的话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这样才会让身体更快的恢复健康。

生活常识分享。

椒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椒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椒黄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季节变化时身体很容易感到“躁动”,口干舌燥、心烦躁动,而中医中的方剂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中的各个机能,缓解心情。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
季节变化时身体很容易感到“躁动”,口干舌燥、心烦躁动,而中医中的方剂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中的各个机能,缓解心情。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椒黄丸这种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熟干地黄(洗,切,焙)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内外翳膜遮障,碜涩疼痛,羞明怕日,胬肉攀睛,及冷热泪。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送下。

食后临卧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通过以上对椒黄丸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它有没有副作用的讲解,相信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是更深的了。

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是否能服用椒黄丸。

生活常识分享。

失传已久的治咳神方---千金蜀椒丸《二》

失传已久的治咳神方---千金蜀椒丸《二》

失传已久的治咳神方---千金蜀椒丸《二》效果神不神奇,病人来作证。

一周以后。

老太太又来复诊了,一进门,就满面春风的,笑着伸出大拇指。

这个药,效果真好。

咳嗽减轻多了,吐痰也利索了,睡眠也改善多了。

就是太难喝,有几次,喝完药差点吐出来。

太恶心了。

但是,的确是管用。

师兄听完后,笑眯眯的说,这个药就是难喝,所以才让你加一勺蜂蜜的。

而且也不能总是让你喝汤药,这次就给你做成药丸吃,那就不难喝了。

蜀椒丸,这么好用,为何知道的人不多?王叔和是在自我吹嘘吗?孙真人能把他收录在千金方里面,那是费了不少功夫啊。

绝不可能把无效果的药方收录进去。

关键问题来了。

这个方子怎么用?学中医的人多了,但是真正能明白医理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在中医这一行里面,有很多层次的。

有些中医,是守着几个秘方,专门看一种或几种病,这种医生,不一定明白医理,就是卖药赚钱而已。

今日各大药店的工作人员,为了卖药,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他们不懂医理。

有的医生,喜欢研究药性,但是不懂医理,这种医生,就是凭着经验和药物的理解给人看病。

有些效果很高,有些没有疗效。

这一类的医生,多是民间的草药医。

在闽南一带,云桂川一带,大山里面,比较常见。

又有一些医生,喜欢药方和医理,但是,对于天地之道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由于学习的方法和思维不对。

只是僵化的刻板思维,无法把药方和医理融会贯通,看病只是在试探,有效之后,就觉得很好。

无效,也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也能总结出一些道理。

但是对医理还是不能心领神会。

人的生命很短暂,时间有限,真正能融会贯通的又有几人?当然,也有一类人,穷其一生,于天地万物生长之道,阴阳消长变化之法,以及药物炮制,药方立法,等等,都不断的钻研体悟,并且能融会贯通。

这种人,就是孙思邈真人所说的大医。

孙真人在《大医习业》里面讲的很清楚,要想成为大医,不仅要熟读历代医家之书,还要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方子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方子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方子【方剂名】清气化痰丸【出处】《医方考》【类别】祛痰剂【组成】瓜蒌仁一两 (30g) ,枳实一两 (30g) ,陈皮一两(30g) ,茯苓一两 (30g) 、黄芩一两 (30g) ,胆南星一两半 (45g) ,杏仁一两 (30g) ,制半夏一两半 (45g)。

【用法】上粉末与生姜100g汁泛丸,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歌】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

【病机】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壅肺为患。

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

治当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禁忌】本方性偏苦燥,阴虚燥咳、脾虚寒痰者忌用。

【加减】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附方】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陈皮一钱五分 (4.5g) 半夏泡一钱 (3g) 茯苓一钱 (3g) 桔梗一钱 (3g) 枳壳麸炒一钱 (3g) 贝母去心一钱(3g) 前胡一钱 (3g)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4.5g) 黄芩炒一钱 (3g) 石膏一钱 (3g) 瓜蒌仁一钱 (3g) 炙甘草三分 (1g) 上锉一剂。

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

功用:清金降火,化痰止嗽。

主治:热痰咳嗽。

解急蜀椒汤方证分析与应用

解急蜀椒汤方证分析与应用
虚 为主者 当重在 温 阳 , 用药应 以甘 热药 为主 , 以甘 味能 补; 而寒 邪为主者 当重在散寒 , 用 药则 以辛热药 为主 , 以 辛 味能 散 。 蜀 椒为 君药 , 性 味辛 热 , 《 名 医别 录》 载其 可
液凝滞则 温煦失 司 , 外 寒与里寒里饮交 结为病 。
l 病 因 集 览
《 诸病 源候论 》 日: “ 诸疝 者 , 阴气居 于 内 , 复为寒 气
所加 , 使荣 卫 不调 , 血 气 虚弱 , 故 风 冷入 其腹 内而成 疝 也。 ……寒 疝者 , 阴气积 于 内, 则卫气不 行 , 卫气不行 , 则 寒气胜 也 。 故令恶寒不 欲食 , 手 足厥 冷 , 绕脐痛 , 白汗出 , 遇冷 即发 , 故云寒疝也 。 ” 腹痛者 , 由腑脏 虚 , 寒冷 之气 客 于肠 胃、 募原之 间 , 结 聚不散 , 正邪交 争相击 , 故 痛。 其 有 阴气 结 阴经 者 , 则腹痛 。 张家礼 认 为 : “ 今 寒疝暴发 , 寒气结 于三 阴经 脉阻碍任脉气血 的流通畅行 , 气滞血结 形 成腹痛 , 故 以三 阴经脉所 过之脐 部周 围疼 痛剧烈 , 形 成寒疝 ……绕脐痛 。 ”
3 药证拾 萃
解急 蜀椒汤功可解结 逐寒 , 温 中散寒 , 寓补于 散 , 散 寒 之力较强 。 主治 外寒 直 中 , 太 阴受寒 , 阴寒互 凝之证 。 《 金 匮要 略》 温法既 可复人身五脏 之阳气 , 又可温 散机体 内外 之寒邪 , 使 机体 阳气振奋 , 表里上 下气血周 流 。 阳
寒 为主 , 驱 寒 而养津 液 , 化水 饮 ; 蜀椒人 上焦 心胸 中 , 去
寒痛 , 之后 下行 , 温 胃肠 , 止 泻痢 腹痛 。 炙甘 草温 中养 胃缓 急。 粳米 、 大枣 健脾扶 中 , 养 胃气 , 补津液 。

解急蜀椒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解急蜀椒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解急蜀椒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解急蜀椒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组成】蜀椒200枚炮附子20g 干姜15g 半夏15g 炙甘草10g 大枣20枚【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痛如刺,绕脐腹痛,白汗自出。

【证析】心痛如刺,是心脉病变;脐周腹痛,是肠道病变。

心腹何以绞痛?是经脉挛急使然。

经脉何以挛急?是寒邪相加使然。

白汗何以自出?是因痛剧使然。

其基本病理是:外寒相加→经脉挛急→心腹绞痛。

【病机】寒邪相侵,经脉挛急。

【治法】益火消阴,缓急止痛法。

【方义】寒邪相侵,经脉挛急而呈剧痛,法当温散凝结之寒,舒缓经脉之挛,故方用蜀椒温散寒邪,消其病因;舒缓经脉,解其挛急;宣通壅滞,通其津气,因欲借此力挽狂澜,故非重用不能建功。

复用干姜、附子之温,助其益火消阴;半夏之辛,助其燥湿行津;甘草、大枣之甘,助其缓解挛急,共呈温阳散寒,缓急解痉功效。

【应用】以心区或腋周突然绞痛,兼见舌淡脉弦为其辨证要点。

【歌括】《小品》解急用蜀椒,姜附半夏草奉僚,心腹剧痛白汗出,益火消阴痛可消。

编辑:明德小全。

蜀椒汤_圣济总录卷一一六_减法方剂树

蜀椒汤_圣济总录卷一一六_减法方剂树

蜀椒汤_圣济总录卷一一六_减法方剂树蜀椒汤_圣济总录卷一一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干姜(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1分,山芋3分,细辛(去苗叶)半两,石斛(去根)1分,山茱萸半两,杏仁50粒(去皮尖双仁,炒,研),麻黄(去根节)半两,白附子(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3)1.2.功效:鼻塞,气息不通。

(3)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3)2.麻黄汤 (3)2.1.减:蜀椒、桂、山芋、石斛、山茱萸、白附子 (3)2.2.组成: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细辛(去苗叶)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锉)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

(3)2.3.功效:中风伤寒,头痛沉重。

(3)2.4.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3)3.附子饮 (3)3.1.减:蜀椒、干姜、山芋、细辛、石斛、山茱萸、白附子 (3)3.2.组成:附子两枚(大者。

1枚炮裂,去皮脐,1枚生用),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4两,甘草(炙,锉)2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2两。

(3)3.3.功效:中风,四肢拘挛,屈伸不得。

(3)3.4.来源:《圣济总录》卷八 (3)4.温中汤 (4)4.1.减:桂、山芋、细辛、石斛、山茱萸、杏仁、麻黄、白附子 (4)4.2.组成:甘草6分(炙),干姜6分,附子(炮,去皮脐,破)6分,蜀椒240粒(去目,闭口者,出汗)。

(4)4.3.功效:痈疽取冷过多,寒中下痢,食完出者。

(4)4.4.来源:《鬼遗》卷四 (4)5.涂囟膏 (4)5.1.减:干姜、桂、山芋、石斛、山茱萸、麻黄、白附子、甘草 (4)5.2.组成:杏仁半两,蜀椒6铢,附子6铢,细辛6铢。

(4)5.3.功效:小儿鼻塞不通,涕出。

(4)5.4.来源: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圣惠》卷三十七 (4)6.通脉散 (4)6.1.减:蜀椒、干姜、山芋、细辛、石斛、山茱萸、杏仁、白附子 (4)6.2.组成:麻黄1两半(去根节),桂1两(去皱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中医佳方〗郭永来得意之方《止咳方》

〖中医佳方〗郭永来得意之方《止咳方》

〖中医佳方〗郭永来得意之方《止咳方》
【中医佳方】郭永来得意之方《止咳方》郭永来老中医一生得意之方《止咳方》【配方】荆芥5~10克,前胡10~15克,桔梗5~10克,甜杏仁5~1
0克,甘草5~10克,枇杷叶5~10克,白前5~10克,紫菀10~15克,陈皮5~10克,天竺黄10~20克,贝母5~15克,芦根10~20克,全瓜蒌10~20克。

(《杏林集叶》)【用法】:水煎服。

方证体悟:此方乃郭永来老中医一生得意之方,大有刘草窗一生由痛泻
要方而名之比。

自从得到郭医之方,验之临床,确无虚言,真有相见恨晚之憾!我屡用屡验,疗效百分之百,稍为作一加减即可,现已成我手中王牌
专方,病例无数故尔不在例举,医者尽管放心大胆使用,一样会成为手中王牌。

说明一点,对于早期外感风寒咳嗽,内兼痰饮者小青龙汤还是首选,
这一点请医者注意。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四十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四十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四十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四十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干姜(炮)半两,猪牙皂荚(去皮,涂酥炙)1两,葶苈子(隔纸炒)3分。

(5)1.2.功效:肺气喘急,坐卧不得。

(6)1.3.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50%:吴茱萸丸 (6)2.1.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两,干姜(炮)1两。

(6)2.2.原方对照: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干姜(炮)半两,猪牙皂荚(去皮,涂酥炙)1两,葶苈子(隔纸炒)3分。

(6)2.3.加:吴茱萸 (6)2.4.减:猪牙皂荚、葶苈子 (6)2.5.功效:小便利多。

(6)2.6.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6)3.相似度50%:温中汤 (6)3.1.组成:甘草6分(炙),干姜6分,附子(炮,去皮脐,破)6分,蜀椒240粒(去目,闭口者,出汗)。

(6)3.2.原方对照: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干姜(炮)半两,猪牙皂荚(去皮,涂酥炙)1两,葶苈子(隔纸炒)3分。

(6)3.3.加:甘草、附子 (6)3.4.减:猪牙皂荚、葶苈子 (6)3.5.功效:痈疽取冷过多,寒中下痢,食完出者。

(6)3.6.来源:《鬼遗》卷四。

(7)4.相似度50%:蜀椒丸 (7)4.1.组成: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干姜(炮裂)1分。

(7)4.2.原方对照: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干姜(炮)半两,猪牙皂荚(去皮,涂酥炙)1两,葶苈子(隔纸炒)3分。

(7)4.3.减:猪牙皂荚、葶苈子 (7)4.4.功效:小儿深秋冷痢。

(7)4.5.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7)5.相似度50%:蜀椒散 (7)5.1.组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猪牙皂荚(去黑皮)1分。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六十七_方剂树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六十七_方剂树

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六十七_方剂树蜀椒丸_圣济总录卷六十七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3两,麦门冬(去心,焙)5两,甘草(炙)5两,远志(去心)3两,桂(去粗皮)3两,细辛(去苗叶)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人参4两,干姜(炮)2两。

(2)1.2.功效:上气咳逆,喘息短气。

(2)1.3.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2)2.镇心牛黄丸 (2)2.1.加:牛黄、紫菀、菖蒲、防风、茯神、紫石英、防葵、铁精、丹参 (2)2.2.组成:牛黄(研)2两,紫菀(去苗土)2两,菖蒲2两,防风(去叉)1两,人参1两,细辛(去苗叶)1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茯神(去木)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紫石英(研)1两,防葵1两,铁精1分半,桂(去粗皮)1两半,干姜(炮)1两半,丹参1两1分,远志(去心)1两1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1分,甘草(炙)1两1分。

(2)2.3.功效:气虚惊悸,语则劳乏气短。

(2)2.4.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 (2)3.乳石乌头丸 (2)3.1.加:钟乳、紫石英、硫黄、赤石脂、矾石、枳实、白术、紫花、茱萸、防风、白薇、桔梗、天雄、皂荚、苁蓉、藜芦、吴茱萸、乌头、厚朴、茯苓、当归、枣膏、干地黄 (3)3.2.组成:钟乳(炼)1两6铢,紫石英1两6铢,硫黄1两6铢,赤石脂1两6铢,矾石1两6铢,枳实1两6铢,甘草1两6铢,白术1两6铢,紫花1两6铢,茱萸1两6铢,防风1两6铢,白薇1两6铢,桔梗1两6铢,天雄1两6铢,皂荚1两6铢,细辛1两6铢,苁蓉1两6铢,人参1两6铢,附子1两6铢,藜芦1两6铢,干姜2两半,吴茱萸2两半,蜀椒2两半,桂2两半,麦门冬2两半,乌头3两,厚朴1两半,远志1两半,茯苓1两半,当归2两,枣膏5合,干地黄1两18铢。

(3)3.3.功效:男子、女人百病虚弱,劳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积聚,或呕逆不下食,并风湿诸病。

蜀椒汤_普济方卷六十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蜀椒汤_普济方卷六十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蜀椒汤_普济方卷六十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蜀椒汤_普济方卷六十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蜀椒2两,莽草2两,雀李根2两,独活2两,细辛1两,芎䓖1两,防风1两。

(6)1.2.功效:头面风,口齿疼痛不可忍。

(6)1.3.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九。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71%:芎䓖汤 (6)2.1.组成:芎䓖3分,莽草(去枝)半两,独活(去芦头,锉)1两,防风(去叉)3分,细辛(去苗叶)半两,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莨菪子(炒令熟)1分。

(6)2.2.原方对照:蜀椒2两,莽草2两,雀李根2两,独活2两,细辛1两,芎䓖1两,防风1两。

(6)2.3.加:郁李仁、莨菪子 (6)2.4.减:蜀椒、雀李根 (6)2.5.功效:牙齿疼痛。

(6)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6)3.相似度71%:蜀椒汤 (6)3.1.组成: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分,芎䓖1分,细辛(去苗叶)1分,升麻1分,莽草1分,防风(去叉)1分,黄芩(去黑心)1分。

(6)3.2.原方对照:蜀椒2两,莽草2两,雀李根2两,独活2两,细辛1两,芎䓖1两,防风1两。

(6)3.3.加:升麻、黄芩 (7)3.4.减:雀李根、独活 (7)3.5.功效:牙齿风龋疼痛。

(7)3.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7)4.相似度71%:附子汤 (7)4.1.组成:附子(生用)1枚,防风(去叉)1两,细辛(去苗叶)3分,独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3分,莽草(炒)1分,芎䓖半两。

(7)4.2.原方对照:蜀椒2两,莽草2两,雀李根2两,独活2两,细辛1两,芎䓖1两,防风1两。

(7)4.3.加:附子、甘草 (7)4.4.减:蜀椒、雀李根 (7)4.5.功效:牙齿风痛,不得眠睡。

(7)4.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7)5.相似度57%:芎䓖散 (7)5.1.组成:芎䓖、细辛、防风、矾石、附子、藜芦、莽草各等分。

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己椒苈黄丸(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等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每日3次,饭前空腹服。

(功效}攻坚逐饮,化气行水。

(主治)主证:肠间有水气,肠鸣腹胀,口舌干燥,二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小数。

副证:下肢微肿,口干,小便短黄。

(临证加减)l。

本方证二便俱闭者,加牵牛子,以通幽。

2。

喘咳证为主者,合三拗汤,以开泄肺气。

3.痰涎壅盛于肺者,合三子养亲汤,以化痰下气。

4.以水肿为主者,合五苓散、五皮饮,以分利水湿。

5.以胀满为主者,加厚朴、槟榔、枳实、青皮,以行气宽中。

6.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黄芪,以益气行水。

7。

本方的临床运用:①治疗肺心病水肿,肿甚加茯苓、泽泻、大腹皮;喘甚加杏仁;痰涎盛加陈皮、半夏;腹满甚加厚朴;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

②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咳喘、咯血者重用大黄;兼气虚者加潞党参;兼阳虚者加附子、干姜。

③治疗中风痰热闭瞀的昏迷(肺性脑病)。

[湖北中医杂志,1984,(2),18]8.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本方含黄连2g,花椒5g,乌梅、使君子肉、鹤虱、生大黄各10g。

大便稀去大黄;体虚加党参;皮肤发黄加茵陈、焦山栀;阳虚加肉桂、附子。

每日工一2剂,水煎至200~300ml,分次频服。

[~NOeN,1990,cz,:15]9.加减己椒苈黄丸的临床应用:临证善以本方加减治疗痰饮水湿之邪与肠道食积阻结或呕吐伤阴化热之候.如治幽门梗阻,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玄参、代赭石、甘草、鲜芦根治之。

粘连性梗阻者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桃仁泥、延胡索、生甘草治之。

急性胰腺炎者以本方加玄明粉、蒲公英、淡黄芩、炒枳实、竹茹等治之。

因本方药性苦寒,味厚力专,一旦饮除积去,应立即更方调理。

L—L海中医药杂志,1985÷《4,:s6] 10.加味己椒苈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药用防己、椒目各12g,葶苈子、桑白皮各24g,大黄6g,杏仁9g,鱼腥草、金银花各30g。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花椒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花椒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花椒花椒(《本经》)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野生或栽培。

花椒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等地;青椒主产于东北及江苏、广东等地。

原植物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以石灰岩发育的碱性土壤最宜生长。

味辛,性温。

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床用名有花椒、川(蜀)椒、炒花椒。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久服之头不白。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

主除五藏六府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辟、下利,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毒,杀虫、鱼毒。

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

口闭者,杀人。

《药性论》:使,畏雄黄。

又名陆拨,有小毒。

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

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开宝本草》:味辛,大热,有毒。

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下利,泄精,女子字乳馀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角毒。

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署,可作膏药。

多食令人乏气。

《本草图经》:单服椒五补下,宜用蜀椒乃佳。

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

《本草衍义》:其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

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

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药类法象》:川椒,气热,味辛。

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

《药性赋》:味辛,性大热,有毒。

浮也,阳中阳也。

其用有二:用之于上,退两目之翳膜;用之于下,除六腑之沉寒。

《汤液本草》:气热温,味大辛。

辛温,大热,有毒。

《象》云: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