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合集下载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就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明确监测的对象。

医院应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及时对感染进行诊断和报告。

监测对象还应包括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因素。

其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指定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等。

感染发生率是评估医源性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每1000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的人数,可以反映出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的监测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观察等,其中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

再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感染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感染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感染易感性、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以及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感染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灭菌以及医疗环境的净化等。

医务人员应进行良好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以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医疗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灭菌,以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医疗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与传播。

最后,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反馈。

监测结果应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以判断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若监测结果超过预定目标,应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结果还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反馈,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源性感染控制与预防管理制度

医源性感染控制与预防管理制度

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遵从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本医院订立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并依据科学、规范、有效原则进行管理。

第二条定义1.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医疗服务过程中,由医务人员、患者或环境传播引起的感染;2.感染掌控与防备:指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3.医务人员:指在本医院工作并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全部职员;4.患者:指接受本医院医疗服务并住院或门诊的个体;5.医疗环境:指医院内各类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

第三条目标本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章医院组织和管理第四条设立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委员会本医院设立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协调、引导和监督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职责1.订立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的规章制度;2.监督医源性感染的报告、统计与管理工作;3.研究与推广医源性感染的防备方法和掌控措施;4.定期组织感染掌控培训与考核;5.帮助卫生部门进行医源性感染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第三章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第六条风险评估与监测1.依照卫生部门要求,本医院建立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制度;2.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应包含医务人员、患者、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评估;3.医源性感染风险监测应定期进行,统计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采取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四章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与防备第七条医务人员培训1.新进医务人员应接受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的培训,包含感染掌控知识、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内容;2.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掌控培训和考核,不合格人员应接受再培训。

第八条手卫生管理1.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感染源和污染物品后,必需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2.供应充分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鼓舞医务人员使用无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医源性感染名词解释

医源性感染名词解释

医源性感染名词解释医源性感染是指由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和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医疗机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医源性感染通常发生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病房、手术室、ICU等地方。

它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各种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或医疗设备的使用不当,使患者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

其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如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微生物排出体外,再通过空气悬浮和吸入感染他人。

接触传播主要是指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设备或环境中的污染物接触而被感染。

血液传播通常发生在手术、输血、注射等过程中,主要是指血液和黏膜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操作规程,包括手卫生、消毒与无菌技术的正确使用等。

2. 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对感染控制的认识。

3. 建立良好的环境控制和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 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确保医疗设备的功能正常和无菌。

5. 做好患者隔离和病房管理,及时报告和隔离感染患者,防止疫情扩散。

6. 进行感染监测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及时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医源性感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非常大,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各种传染源集中的地方。

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了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标本。

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须要加强自我防护,认真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其成为交叉感染的源头。

一、加强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意识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餐、饮水、会客,个人食品不得存放在实验室冰箱里。

二、严格洗手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患者的标本含有大量病原菌,处理标本时应戴手套、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洗手要严格按六步法,尽量使用洗手液。

如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强力致病菌污染时,应加用消毒剂洗泡。

处理不同类的标本也应洗手,洗手之后才可接电话、吸烟。

三、注意气溶胶的传染气溶胶由于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染给工作人员。

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 min后才能打开。

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四、科室设施经常消毒科室的空气、工作台面、墙壁、血库冰箱、孵箱等应每日四次(工作前后)消毒,清洁不同区域的拖把要分开使用。

科室电话最好用免提式,话筒应经常消毒。

水龙头开关、门把手、电器开关、笔、鼠标、键盘、公共钥匙等接触较多的部位也应定期消毒。

五、临床送传染性血液、体液标本应在化验单上注明,使检验人员操作时专项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六、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器具废物的消毒,避免医院感染隐患建立消毒责任制度,科室内可以设立1名~2名人员负责每天的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也可实行区域负责制,使消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医源性感染医院是许多人寻求治疗和康复的地方,但在此过程中,医源性感染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院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感染管理制度,以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一、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此处可插入表格,展示医院感染管理的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

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

感染管理委员会应由不同科室的专家组成,包括感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委员会负责制定感染管理制度、制定感染预防培训计划、监测感染情况并制定改进方案。

二、感染预防培训感染预防培训是防控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预防培训,包括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和定期回顾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手卫生的正确方法、消毒灭菌的操作规范等内容。

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考试评估培训效果。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感染监测与报告是感染管理的重要手段。

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给感染管理委员会。

监测内容包括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耐药菌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感染高发科室和问题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医院应制定手卫生和个人防护的操作规范,并进行宣传教育。

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进入无菌操作区前后、触摸可能污染物品后等场合。

同时,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致病菌。

五、环境清洁与消毒灭菌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灭菌是防控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灭菌管理制度,规范清洁和消毒灭菌工作的流程和标准。

特别是在手术室、ICU等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消毒灭菌措施,确保环境的洁净和无菌。

六、耐药菌监测与控制耐药菌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威胁之一。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源性感染的措施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医院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感染监测以及教育培训各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预防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一、建全和完善管理体系,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核,由感控科每年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监控监测计划,不断完善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和感染防控意识。

对新上岗人员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基础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评估和措施改进工作,研究与提出对策,使各种感染监测常态化。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3、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器械和消毒液的监测。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5、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日常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

四、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和控制考核标准并认真贯彻落实。

1、认真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如:操作时不佩戴首饰、经常修剪指甲、戴口罩不露鼻孔、戴帽子不外露头发等。

3、掌握隔离技术,对传染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尽量单间隔离,器械器具专用,使用后消毒灭菌备用。

正确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等,正确处理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按制度要求管理使用无菌器械、器具,正确使用各种无菌药液。

5、各项诊疗和护理操作前,要选择合适品种、浓度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范围,对皮肤粘膜进行消毒准备。

6、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措施》,是杜绝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环节。

7、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采用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五、改善医院环境,消灭污染源。

对于污水、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应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医院内环境的污染。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设备、环境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医院应增加环境卫生的投入,采用有效的清洁消毒剂对患者住院病房、手术室、药房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全面消毒。

2. 严格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应按规范正确洗手,特别是进入不同患者之间或执行无菌操作前必须洗手,并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以减少交叉感染等传播。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菌剂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 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运输和处理应符合标准要求,以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5.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制定和更新感染控制方案,通过医疗病例统计分析、病原菌监测和感染管理评估等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以上是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希望医务人员们能够认真执行,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1. 背景介绍医院感染,也称为“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由于患者的治疗、护理或其他医疗操作而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并可能导致患者的不良事件甚至死亡。

因此,预防医院感染成为了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众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术操作过程中的伤口感染•使用医疗器械时的交叉感染•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程度•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问题•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等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3.1 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和患者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洗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避免触摸脸部、口腔、鼻子等易感染的区域3.2 感染控制与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感染控制是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定期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推行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3.3 严密的环境清洁医院环境清洁是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滋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清洁病房、手术室、洗手间、公共区域等•使用合适的清洁剂进行清洁,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加强空气消毒及通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3.4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提供相关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环境清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医护人员的操作和行为情况•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和行动能力3.5 患者的个人卫生患者的个人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强调患者的个人卫生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倡勤洗手、保持清洁、使用个人用品等•做好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细菌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感染的意识和行动能力4. 结语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乎患者的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形象。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前言在医疗行业中,医源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恢复过程带来了困扰,同时也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概述为了规范和加强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规定和标准,重点包括以下方面:2.1 感染预防与控制机构的设置重点部门医院应当设置专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机构,这个机构通常称为院感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如下:•对医院内可能存在的感染源进行评估和控制•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感染预防措施•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对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2.2 感染控制的“五大环节”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五大环节”对于重点部门医院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手卫生: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和规范,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严格执行洗手程序和消毒操作;•环境卫生: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消毒,确保医院内部干净整洁;•患者管理:对于可能带有病原体的患者,要进行严格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的传播;•食品安全:医院内的食品安全也是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医院应该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也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医院应该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器械的维修、保养和消毒。

2.3 医护人员的要求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除了加强感染预防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还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严格规范手卫生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疗器械使用前的检查和消毒必须到位;•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和管理规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4 医疗质量的监控医院要求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记录管理,确保医院内的每一起感染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及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交叉感染、爆发流行等。

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一、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设立感染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对感染事件进行监测、调查和处理。

3.加强感染防控培训: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感染源的管理1.严格病人入院筛查: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感染病原体筛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病人。

2.加强病人和家属的教育:向病人和家属宣传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3.加强病原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测,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1.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2.加强感染病例登记: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分析感染发生的趋势和原因,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开展感染暴发调查:对发生的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四、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五、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效果。

2.定期检测消毒灭菌效果:医院应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医源性感染处置预案

医源性感染处置预案

一、目的和依据1. 目的: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2.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源性感染防控领导小组(1)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院医源性感染防控工作。

(2)制定医源性感染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3)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评估防控工作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2. 医源性感染防控办公室(1)负责医源性感染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2)组织、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医源性感染防控工作。

(3)对医源性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和调查。

(4)负责医源性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

3. 各部门职责(1)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医源性感染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

(2)医护人员负责个人防护和诊疗操作中的感染防控。

(3)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和考核。

(4)检验科负责病原学检测和感染病例的确诊。

(5)药剂科负责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四、防控措施1.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制度(1)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制度,明确各部门、科室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2)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

2. 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洗、消毒、灭菌规范。

(2)定期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

(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确保其质量。

3. 抗感染药物管理(1)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

(2)加强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监测,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3)定期开展抗感染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能力。

4. 医源性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医源性感染监测网络,定期对医源性感染病例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院内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院内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院内感染控制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医院内部感染病原体所引发的感染。

这是一种常见但却严重的医疗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增加了治疗成本及患者负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

1. 了解医院感染的类型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由患者自己的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外源性感染则是指由医务人员、设备或环境中的病原体引起的。

理解医院感染的类型和传播途径,是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基础。

2. 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较低,因此,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至关重要。

定期清洁、消毒和维护医疗设备,保持医院内部的卫生环境清洁,可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 严格控制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体液、分泌物或污物后,应及时、正确地进行手部消毒。

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技能。

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疾病的关键药物,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并及时监测和评估抗生素的疗效。

5. 掌握正确的医疗操作技术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同时,医务人员应重视个人防护,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6. 提高患者教育和参与度患者是医院感染的另一主要来源,在患者教育和参与方面,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应加强患者的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

医源性感染_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_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一)
1.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医院,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会和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00张床位以下医院,制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部门。

2.完善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

4.严格日常督察和评价,确认制度落实、措施是否可行有效。

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3.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的监测。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5.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日常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

预防
1、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1)正确的洗手,合格的手卫生要求;
(2)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指甲、头发清洁;
(3)采用隔离技术,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4)坚持安全注射,取消不必要的注射、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预防由治疗药物污染导致的感染。

2、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采用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1)环境:常规湿式清洁,感染病人的环境用消毒剂清洁,不同区域的有单独清洁工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必须行消毒再清洁。

(2)医疗器械和用具:按污染后对病人引发感染的机会或造成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充危险性物品。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预防措施医院感染,也称为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感染病菌的一种疾病。

在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或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感染发生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

医院感染在医疗机构中常见,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风险。

二、医院感染的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医护人员手部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首要措施,但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忽视了手卫生的重要性,导致病菌通过手部传播而引发感染。

2. 医疗器械的不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如果未经适当清洗、消毒或灭菌,就会成为传播病原体的途径。

3. 医院环境的不洁净: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医疗机构的清洁措施不到位,导致空气和物体表面受到病原体的污染。

4. 患者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医疗过程中接受的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免疫力会有所降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手卫生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应经常进行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

正确的洗手步骤包括用流水和肥皂洗手,按摩双手和手腕,最后用纸巾或干燥器擦干。

2.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

各种器械应根据标准程序进行消毒,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监测和验证指南。

3.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环境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铺、洗手间等。

确保清洁剂的质量和浓度,并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使用。

4. 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引言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个人卫生措施个人卫生是医护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以下是一些个人卫生措施的建议:•勤洗手:医护人员应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进食前后、上厕所后等情况下。

洗手应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至少持续20秒。

•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时,应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注意咳嗽礼仪:医护人员应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2. 环境卫生措施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措施的建议:•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备、床位、手术室等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排风换气:确保医疗机构内部空气流通,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滋生。

3. 医疗操作措施医疗操作是患者接受医护护理的重要环节,采取正确的医疗操作措施可有效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医疗操作措施的建议:•无菌操作:对于需要无菌操作的手术和操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手术器械和伤口。

•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将医疗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废弃物传播。

•患者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减少感染的传播。

4. 健康教育与宣传健康教育与宣传对于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与宣传的建议:•提供卫生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相关的卫生教育,包括正确洗手的方法、咳嗽礼仪等。

感染科中的医源性感染防控指南

感染科中的医源性感染防控指南

感染科中的医源性感染防控指南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因接受医疗服务而导致的感染。

在感染科,医源性感染的防控至关重要,既能保护患者免受感染,又能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就感染科中的医源性感染防控指南进行论述。

第一节:引言医源性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感染较长的潜伏期、传播途径复杂、抗药性增加等特点,使得医源性感染的防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保障感染科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加强防控工作,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第二节:医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医源性感染的传播主要分为三种途径: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如医护人员未进行手卫生或穿戴不当。

间接传播是指通过物品、设备等介质传播,如病人用过的床单、器械未经过有效消毒。

空气传播是指空气中的病原体通过吸入而传播。

在感染科中,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第三节: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1. 手卫生手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正确、规范的手卫生措施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当定期进行手消毒,并注意手指缝、指甲等部位的清洁。

患者也应被教育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 感染控制的环境感染科中的环境卫生是防控医源性感染的重要一环。

对病房、设备、床单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 装备与设施的消毒所有使用过的器械、设备等都应当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要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按规定进行正确处置。

4. 使用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当正确使用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这些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以确保其效果。

5. 患者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当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性质,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扩散。

第四节:医源性感染的监测与报告监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感染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手是医务人员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正确的手卫生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关键。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执行无菌操作前后、进行不同部位之间工作前后都需要正确洗手。

洗手时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机械清洗,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擦拭。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以及抗生素的副作用等因素,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同时,对已经感染的患者,应该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用药方案,防止潜在的耐药菌的产生。

3.实施无菌操作:对于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医疗环节,如手术、穿刺等,医务人员应当穿戴干净、无菌的手术衣、帽子和手套,并进行手术场地、器械等的无菌处理。

同时,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避免手术野的污染。

4.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医疗废物中可能含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病原微生物,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置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处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感染风险。

5.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等。

监测感染情况可以帮助发现和及时应对感染疫情,预防感染的发生。

建立相关的培训计划,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6.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医疗机构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包括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定期对医疗设施、器械、床铺等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7.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8.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合理使用和管理一次性医疗器械,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源性感染管理紧急预案

医源性感染管理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 建立健全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 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

4. 及时发现、报告、调查和处理医源性感染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医源性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本预案。

2. 医源性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源性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

四、预案内容(一)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源性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触摸污染物品后等情况下,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 加强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无菌。

4. 优化诊疗流程:优化诊疗流程,减少患者暴露于感染风险的时间。

5.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6.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清洁与消毒,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医源性感染监测与报告1. 医源性感染监测:建立医源性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医源性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医源性感染报告:医务人员发现医源性感染病例时,应立即向本科室医源性感染管理小组报告。

(三)医源性感染调查与处理1. 调查:医源性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查明感染原因。

2. 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以下措施:(1)对感染源进行隔离,防止感染扩散;(2)对相关科室进行整改,消除感染隐患;(3)对感染患者进行救治,减少感染对患者的影响;(4)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防控能力。

医源性疾病预防与处理制度

医源性疾病预防与处理制度

医源性疾病防备与处理制度1. 前言为了保障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防备和掌控医院内部传播的医源性疾病,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和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行政人员、清洁工等。

2. 定义•医源性疾病:指在医院或医疗机构内,由感染源、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与工作环境及医疗活动有关的传染性疾病。

•感染源:指传染病患者、带菌者、病原携带者以及向医院就诊的疑似感染病例。

•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体感染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3. 防备措施3.1 感染防护•全部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前必需洗手,并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在接触患者时,依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含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衣等。

•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必需的问诊、体温测量和初步筛查,如发现有传染病症状或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及时转送至相应科室进行隔离察看或处理。

•医疗器械、设备和工作区域应定期清洁消毒,消毒工作必需符合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在手术等特殊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医生和护士必需进行手术准备和穿动手术衣、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2 空气传播疾病防控•全院各科室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度。

•对于可能产生空气传播病毒的诊疗操作,医务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并掌握正确佩戴和脱戴方法。

•定期检查和维护空气过滤器和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3 职业暴露防备•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可能带有病原体的样本时,必需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

•防备针头损害,医务人员使用注射器时必需小心谨慎,不允许将使用过的注射器复用。

•针对职业暴露风险高的岗位,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相关的健康监测和检查。

4. 医院内部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医院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在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医院内部传染病病例时,必需及时报告给卫生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处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医源性感染的监测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
上医院,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
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00张床位以下医
院,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完善感染控制制度 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病人 及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
个人卫生 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指 甲、头发清洁
采用隔离技术 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坚持安全注射 取消不必要的注射、使用一次
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预防由治疗药物污染导 致的感染

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 采用正确的 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环境 常规湿式清洁,感染病人的环境
用消毒剂清洁,不同区域的有单独清洁 工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必须先消毒 再清洁
时,给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
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 近30年来,新发现
的传染病和病原体有40多种
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不规范 认识不够,
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消毒设备陈旧,措施 落实不到位,如洗手、物品及消毒剂过期
正常防御机制缺损 疾病所致的免疫功能
低下,社会人口老龄化使病人大多具有免疫 低下的特点

药物及各种制剂传播 输入在生产、保存、
运输、使用过程污染的药物
医疗用品传播 使用污染医疗用品导致 接触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
通过污染的手,将微生物从一个病人传给另 一个病人

医源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感染控制管理疏漏:缺乏认识,感染管
理组织不健全,控制制度欠完善,培训
不到位,经济投入少,不能严格执行消
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不规范
对其重要性缺乏足
够的认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消毒设备陈 旧,不严格卫生洗手

正常防御机制缺损
疾病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社会人口老龄化使病人大多具有免疫低下的特点

医源性感染的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不典型 基础疾病的掩盖,反应性差及治 疗措施的干扰,医源性感染起病一般较隐匿 病人反应性差临床表现多变 如老年肺炎不发热、 新生儿细菌性痢疾呈败血症表现 并发症多 可引起多部位感染和二重感染
必须采用灭菌法
指与皮肤黏膜接 触,不进入无菌 组织的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如呼吸机管道、胃 肠道内窥镜、气管 镜、压舌板、体温 计、喉镜等
高、中水平消毒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
指直接或间接与健 康无破损皮肤接触 的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如毛巾、被褥、床具、 室内环境表面、一般诊 疗用品(听诊器、血压 计)等
每天用莫匹罗星涂抹定植病人鼻腔

社区护士职业防护 建立职工健康保护制度 建立和实施职工
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制定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计划 新招聘工
作人员应进行体检并给予免疫接种。
严格实施防护技术 针对疾病的传播途径,采 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防止锐器刺伤 使用安全处理系统,减少锐器
暴露,小心处理使用后针具,禁回套不给针
低水平消毒或一般清洁
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治疗室感染控制
布局要求 治疗室面积不应小于12m2,分为清洁
区和相对污染区
空气洁净度要求 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500cfu/m3 医务人员手卫生 细菌菌落总数≤ 10cfu/m2
物体表面染菌量要求 细菌菌落总数≤10cfu/m2
无菌物品的使用管理


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污渍
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
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
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 防护措施。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 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的要求

限制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破损的皮 肤和黏膜,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接触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染的预防,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耐万古霉素金黄
色葡萄球菌等

病人住单人单间 进入病房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口罩、手套、帽子、护 目镜,穿隔离衣

限制探视者和工作人员进出病房,并严格手消毒
及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应用的
器械和被服等要严格消毒或灭菌
选用正确方法采集和运送病人标本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 病房环境每天要消毒,病人出院时要进行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西京医院感染管理科 刘 冰
一、医源性感染定义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
引起的感染。凡是在医疗、护理、预防过程
中由于所用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制剂、
卫生材料、医务人员手或提供医学服务的环 境污染导致的感染,均应称为医源性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的病原体 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终末消毒
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 多用于预防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等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

及早发现耐药菌株病例 病人隔离在单间病房

减少病人转换病房


接触定植病人要穿隔离衣或围裙并加强洗手
戴手套护理耐药菌定植病人和接触病人污染
物品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
帽,给不配合病人注射或输液得到别人帮助

衣服或面部可能被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戴口
罩和护目镜
护理病人的器具、用品、被服等,在每一
个病人使用之前要进行清洁或消毒,防止
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利器直接投入利器盒,
防止锐器刺伤
感染性物质发生喷溅或遗撒应立即消除,
并做彻底消毒。
及护理病人的器具、用品、被服等,在每一
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确保灭菌效果
空气、物体表面的监测 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
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 日常抽查和定期检
查相结合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正确的洗手

合格的手卫生要求
采用流动水洗手,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开关 应用合格的皂液或肥皂 使用没有污染的干手设施(纸巾或干手器) 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湿度:手感干燥


灭菌标志:胶带变色、灭菌批号、日期、失效期
灭菌合格标志:包内指示卡变色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去掉外包装按无菌 物品保存、包装完整、标识明确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进行分类、收集、运送、暂存

临床护理的感染控制
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
定义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戴口罩等措施

预防飞添传播(飞沫>5µm):细菌性脑膜炎,采取
住单人间、限制病人室外活动、戴口罩
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种感染病人同住一室 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应戴手套,接触病人和污染 物品应加穿隔离衣限制病人到室外活动

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环境和器械进行清洁、消 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的预防 适用于高致病性或特殊病原体感
医疗器械和用具
按污染后对病人引发感
染的机会或造成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三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指穿过皮肤或黏 膜进入无菌组织 或器官内部的器 中度危险性物品 如手术器械、穿刺 材,或与破损的 针、腹腔镜、脏器 皮肤黏膜密切接 低度危险性物品 移植物和活检钳等 触的器材和用品
个病人使用之前要进行清洁或消毒,防止病
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利器直接投入利器盒,
防止锐器刺伤
感染性物质发生喷溅或遗撒应立即消除,并
做彻底消毒。
额外预防 除采用标准预防措施外,护理某些病人还应
执行额外预防措施

预防空气传播(飞沫核<5µm):结核、水痘,采取
住单人间、限制病人室外活动、通风、空气消毒、

医源性感染常见病原体
细菌:占病原体的90%以上,且对抗生素 多重耐药。 病毒:HBV逐年上升,近年真菌感染率为20世 纪80年代的2~5倍,多为白色念珠菌 其他: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

医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
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 病人使用污染器 械、仪器等导致的感染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经血传播的疾病有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弓形 虫病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滥用,导
致感染菌耐药性的广泛出现和感染菌谱的 变迁,导致抗菌药物失去作用,损伤正常 菌群的定制抵抗力,引起人体微生态失衡, 给耐药菌的生长和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各种侵入性
操作、手术等,在对机体造成损伤的同

严格日常督察和评价 制度落实情况、措施是
否可行有效
医源性感染的监测

定义 系统地、连续的、主动观察医源性感染的 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定期整理并提供有 价值的数据资料;了解医院感染造成的危害并
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对策

目的 及时发现感染病例,确定感染类别,识别
和处理暴发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