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matlab 版实验)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Mobile Communication)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 适用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通信技术总学时:6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学分:4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移动通信技术属于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的发送、传输与接收原理,分析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移动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知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等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各种通信系统基本特点,掌握通信系统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技术服务能力,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理论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采用Matlab仿真。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移动通信简介1、掌握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分类、工作方式、系统组成、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2、熟悉蜂窝通信技术及其信道配置、信令。
3、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1、掌握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
2、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能够进行电波传播路径损耗预测。
3、熟悉分集接收技术,掌握噪声及其干扰分析有关内容。
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1、掌握GSM和GPRS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4G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4G无线通信技术
涵盖OFDM、MIMO等无线传输技术,以及 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通信原理。
4G网络规划与优化
4G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与防护
涉及网络规划、基站选址、参数配置、网络 优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方面 的知识点。
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01
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预测5G技术在传输速率、时延、连接数等方面的性能指标,以及5G网
效和规范。
运维团队建设
03
组建专业的运维团队,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和 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网络故
障和问题。
运维工具支持
02
采用专业的运维工具,如网络监控、故障定位、 性能分析等工具,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
性。
运维知识库建设
04
建立运维知识库,积累和总结运维经验和案例, 为运维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根据无线信道质量动态调整调制方式和编码速 率,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QoS(Quality of Servi…
服务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不同业务 类型的数据传输质量和用户体验。
03
4G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 2
3
需求分析
明确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探讨6G技术的潜在性能指标、应用场景和关 键技术挑战,以及6G与5G/4G技术的协同与 演进。
空天地一体化移动通信网络 展望
分析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发 展趋势,以及其在应急救援、偏远地区覆盖等方面的 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技术在数字经济 中的作用
阐述移动通信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基础支撑作 用,以及其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等方面的潜力。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1.2 课程代码:X1.3 学时:学时1.4 学分:X学分二、课程目标2.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2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3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及其运行管理2.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三、教学内容3.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3.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特点3.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GSM系统3.2.1 GSM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2.2 GSM系统的物理层技术3.2.3 GSM系统的数据业务3.2.4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 3.3 CDMA系统3.3.1 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3.3.2 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 3.3.3 CDMA系统的网络架构3.4 高速数据业务3.4.1 GPRS技术3.4.2 EDGE技术3.4.3 UMTS技术3.5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与管理3.5.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 3.5.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3.5.3 移动通信网络的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4.2 实践操练4.3 讨论与案例分析4.4 课程项目设计五、教材5.1 主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设计》5.2 辅助教材《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六、考核要求6.1 平时成绩占比6.1.1 出勤情况6.1.2 课堂表现6.1.3 课堂作业6.2 期末考试占比附件:1.教学课件2.相关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对作品所享有的权益保护。
2.专利:对发明技术的独占权,需要经过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3.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标志,具有独立性和显著性。
4.法规:依法制定,强制性规章制度。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刘世安学时数:54 审核: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理解。
这包括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前景2.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3.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和应用4.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的分类和作用-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及其特点5.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的种类和功能- 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和维护6. 移动通信安全- 移动通信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移动通信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大纲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外,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
四、教学评估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实验设备、模拟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匹配,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教学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通信工程编写2015.10适用本科执刘世安学时54 审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移动通信课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大纲将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技能发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3. 理解无线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和多址技术等核心内容;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技术发展趋势;5.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网络的分类和结构1.2 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 无线信号传输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分类1.3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TDMA、CDMA和FDMA等多址技术的比较2. 移动通信网络2.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移动终端设备- 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移动核心网和业务支撑系统2.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 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 移动呼叫建立和拆除- 信道管理和资源分配3. 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3.1 移动通信标准- GSM、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介绍-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趋势3.2 移动通信技术- 2G、3G和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4.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与解决4.1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 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和衰落- 网络拥塞和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4.2 移动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 无线信号增强技术- 网络优化和智能资源调度-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座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2. 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加深对移动通信概念的理解和交流;5. 独立研究: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探索。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4年《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CDMA扩频通信原理
介绍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扩频码的选择和产生 方法,以及扩频通信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
2024/2/29
19
3GPP LTE/LTE-A网络架构及协议
01
3GPP LTE/LTE-A网络架构
包括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 入网(E-UTRAN)和用户设备(UE)等组成部分。
30
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及应对策略
用户隐私泄露风险
在移动通信中,用户隐私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垃圾信息骚扰等 问题。
隐私保护技术
如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等,这些技术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 被非法获取。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
包括加强用户权限管理、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响应机制等,以确保用户 隐私得到全面保护。
2024/2/29
包括恶意软件、钓鱼攻击、DDoS攻击等, 这些威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 重后果。
2024/2/29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包括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补丁、限制不必要 的网络访问等,以降低网络被攻击的风险。
网络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加密技 术等,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 性。
行业自律和规范
许多行业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自 律规范和标准来指导网络安全和 隐私保护工作。这些规范和标准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数据处 理实践,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 平。
2024/2/29
32
08
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
2024/2/29
33
实验环境搭建和实验内容安排
硬件设备
包括基站、移动台、信道模拟器等。
2024/2/29
12
03
无线传输技术
4glte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4glte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4G LTE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网络架构;2. 了解4G LTE的关键技术,如OFDM、MIMO、SAE等;3. 掌握4G LTE网络的规划、优化和运维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4G LTE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4G LTE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实际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4G LTE技术发展的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 引导学生认识到4G LTE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4G LTE移动通信技术,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1. 4G LTE概述- 网络架构与发展历程- 4G LTE标准与关键技术2. 4G LTE技术原理- OFDM技术原理与应用- MIMO技术原理与应用- SAE架构与协议栈3. 4G LTE网络规划与优化- 网络规划原则与方法- 无线网络优化策略- 网络规划与优化工具应用4. 4G LTE网络的运维与管理- 网络运维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4G LTE网络故障处理- 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5. 4G LTE实际案例分析- 国内外4G LTE网络部署案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4G LTE技术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具备4G LTE 网络规划、优化和运维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学生在移动通信领域有扎实的基础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本课程教学大纲将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3. 理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技术等;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协议;5. 能够分析和设计移动通信系统;6. 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1.3 移动通信的特点与应用2.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2.1 无线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2.2 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与功能模块2.3 基站与移动台的通信过程3. 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3.1 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3.2 无线信道的特性与建模3.3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4. 多址技术与多用户检测4.1 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4.2 多用户检测技术4.3 分布式与集中式多址技术5. 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5.1 2G、3G、4G和5G移动通信标准 5.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5.3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和隐私保护6.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6.1 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6.2 多天线技术与空分复用6.3 移动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7.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7.1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和智能交通中的应用7.2 移动通信的创新与发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案例分析等;2.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3. 教学辅助:教材、PPT课件、实验设备等;4. 自主学习:推荐相关教材、学术论文和网上资源;5. 评估方式:课堂测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
五、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1. 学生应出勤率达到规定要求;2. 学生应按时完成相关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应参加课程设计并顺利通过评审;4. 学生应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传输 的可靠性。
10
多址接入技术与干扰抑制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TDMA、CDMA等多址接入技术的 原理和特点。
干扰抑制技术
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干扰来源,并介绍常见的干扰 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等。
扩频通信技术
了解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抗干扰和提高系 统容量方面的应用。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4/2/2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1G到2G的技术演进,主要解决了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的
问题。
3G与4G时代的发展
02
实现了移动宽带和高速数据传输,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
端的普及。
5G及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03
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将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
实验二
无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技术实验
2024/2/2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测量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路径损耗、多径 效应等,让学生了解无线信道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 响,并掌握相应的传输技术。
实验三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验
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软件或实际网络数据,让学生进行移动通信网 络的规划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 能力。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 术、分集技术等。
2024/2/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包括网络规划原则、方法,网络优化策略等 。
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G技术发展与应用
探讨5G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的第四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频率分配与规划、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如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以及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掌握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等基本知识。
3. 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移动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无线网络等,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等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关键技术的作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以结构图、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七、作业设计1. 简述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2. 解释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 描述信号调制与解调、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
4. 讨论功率控制、信道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5. 结合实例,说明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2079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电子技术Ⅱ、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后续课程: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研究设计各种通信系统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主要是研究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不涉及具体的电路,但这里理论与技术是建立在信号分析理论、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基础上。
需要先修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扎实基础以及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较强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掌握评价各种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基本分析方法。
3、了解为改善各种通信系统性能所使用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通信术语、掌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其别、基带信号与已调信号的区别;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优缺点(2)理解码元速率、信息速率和频带利用率的定义、计算及其关系、误码率和误信率的定义及其关系(3)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方式重点:(1)概念:信号区别、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数字通信的特点、通信方式、主要性能指标等。
考试的可能形式:填空、简答题、画图题(2)计算:信息速率、码元速率、误码率、误信率的计算。
难点:(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2)基带信号、载波信号、已调信号(3)比特、波特及其区别(4)误码率、误信率和进制M之间的关系通信的基本概念(学时)通信系统的组成(学时)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学时)信息及其度量(学时)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学时)第2章?确知信号?(4学时)教学目标:(1)复习信号的分类及其特征;(2)复习信号的频域分析法和频谱的概念,掌握周期信号频谱计算;(3)复习傅立叶级数的物理意义、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掌握频谱密度计算;(5)掌握的能量谱和功率谱计算及物理含义(6)理解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性质(7)掌握相关函数与谱密度的关系,掌握维纳-辛钦关系;重点:(1)概念:信号的分类与特征;频谱的概念;周期信号频谱Cn的特点和意义;傅立叶变换的物理内涵,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执本科笔:刘世安适用对象:审54学时数:核: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1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3、GMSK和GFSK对MSK的改进。
4、QPSK、OQPSK、π/4-DQPSK调制的原理,星座图和相位转移图的异同。
5、QAM调制的原理和星座图。
[重点难点]这种调制技术的原理及其差别。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三章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目的要求]1、了解VHF、UHF电波传播特性;2、理解电磁波的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和传播衰耗;3、运用路径损耗模型进行实际链路估计;4、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及传播特点;5、了解分集的概念、作用及其方式。
[教学内容]1、VHF、UHF电波传播特性。
2、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及传输衰耗。
3、三种基本传播机制。
4、多径衰耗和多普勒频移。
5、Rayleigh和Ricear分布。
6、运用路径损耗模型进行实际链路估算。
7、分集接收技术。
[重点难点]快衰落和慢衰落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运用路径损耗模型进行实际链路估算,分集的作用和实现方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四章外部噪声与干扰[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中噪声与干扰类型。
2、了解邻道干扰和同频道干扰的概念。
3、掌握同频道再用距离的概念。
[教学内容]21、噪声干扰的类型。
2、邻道干扰的产生。
3、同频道干扰和通频道再用距离的概念。
[重点难点]同频道再用距离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五章组网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典型多址技术的概念。
2、掌握话务量和呼损率的计算。
3、了解蜂窝、小区、区群和信道分配的概念。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的网络结构。
5、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位置管理过程。
[教学内容]1、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
2、话务量和呼损率的计算3、蜂窝的概念、频率复用原则和区群的概念。
4、信道的分配策略和分配原则。
5、蜂窝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6、切换和漫游,位置管理策略。
7、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措施。
[重点难点]多址接入技术的概念,蜂窝系统的位置管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六章 GSM蜂窝通信系统及GPRS[目的要求]1、掌握GSM和GPRS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2、了解GSM系统业务网及信令网络结构分类、GSM系统提供的业务种类和话音信号间断传输的概念。
3、熟悉GSM系统的编号计划、位置登记和呼叫过程。
4、掌握GSM系统的信道定义、突发脉冲类型和用途。
5、了解GPRS工作过程。
[教学内容]1、GSM系统的网络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2、GSM系统的编号计划、位置登记、呼叫过程以及鉴权、设备识别技术原理。
3、GSM系统信道定义、分类、作用和突发脉冲序列类型、作用。
4、系统的帧结构及跳频技术原理和分类。
5、GSM系统的业务种类和频率配置。
6、GSM系统的加密技术和SIM卡构成及其功能。
7、GSM系统基站子系统的构成、主要功能以及MS的构成。
8、GPRS系统构成及工作过程。
[重点难点]3系统位置管理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七章CDMA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码分多址技术和扩频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2、掌握Walsh码、m序列、Gold码的主要特性和产生方法。
3、了解扩频技术的分类和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同步原理。
4、掌握CDMA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教学内容]1、扩频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2、码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3、Walsh码、m序列、Gold码的主要特性和产生方法。
4、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5、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上下行链路通信过程。
6、IS-95系统采用的多址技术、调制技术、话音编码技术以及IS-95系统的主要特点。
7、远近效应,功率控制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码序列的产生及其相关性分析,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IS-95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八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与4G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个人通信的概念。
2、了解WCDMA、cdma2000、TD-SCDMA的基本原理。
3、三种主流标准的方案性能比较。
[教学内容]1、个人通信的概念。
2、WCDMA、cdma2000和TD-SCDMA系统介绍。
3、后3G或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介绍及其相关技术。
4、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重点难点]个人通信的概念,3G和4G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三、教学时数分配表课程教学总学时54学时教学内容讲课实验3 第一章绪论5 调制解调第二章第三章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542 第四章外部噪声与干扰7 第五章组网技术GSM蜂窝通信系统及GPRS 7 第六9第七CDM系第八104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54486四、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执行。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情况和所选教材在深广度上1 可作恰当处理。
、在理论教学时,尽量避免繁杂抽象的数学推导,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2 解。
、注重联系实际,介绍现代光纤通信的典型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3 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
、建议采用多媒体和课堂相结合教学,加强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4 理解。
、在讲授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和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时,建议采用横向比较教学。
5、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网络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6基本注重基本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各种无线接的实质,移动通信”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在较普遍的意义上来阐明“促进学生的入技术的横向比较,并将移动通信与通信原理及通信网络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传授学生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70%,实验环节占20%,期考成绩占本课程为考试科目,平时作业、考勤占10考试内容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分析比较能特别是一些难点方面内容。
学上可布置适当作业,力,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强调对原理、概念与方法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2006.7 1)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第四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参考书:5(1)沙学军,吴宣利,何晨光.移动通信原理、技术与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2)章坚武.移动通信(第四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5(3)韦惠民,李白萍.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8(4)袁超伟,陈德荣,冯志勇.CDMA蜂窝移动通信.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7 (5)宋燕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