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五行、脏象学说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
【优秀文档】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人分表面和内在,大多数人看人肯定是外表和内在结合看的。
当然从中医学术的领域去分析人,肯定也分外在和内脏。
这就说到了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历史自然也是跟随着中医的历史一起发展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际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察、治疗疾病的依据。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面:一是古代解剖知识;二是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研究对象及范围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所指的任何一个脏腑都不单是西医学中某个脏器或某个生理解剖系统,它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于五脏,气、血、精、津液则是脏腑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的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象学说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并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六腑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脏:
肝:对应木,主要负责疏泄、调节血量、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等功能。
心:对应火,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神志清明、调节情志等功能。
脾:对应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调节血脉等功能。
肺:对应金,主要负责呼吸、气血循环、调节水道等功能。
肾:对应水,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六腑:
胆:主要负责疏泄胆汁、辅助肝脏疏泄等功能。
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功能。
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排泄废物等功能。
三焦: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系统,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主要负责气血循环、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调节等。
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等功能。
脏象学说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脏腑受累的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失衡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
中西医结合03五行、脏象学说研究
2、补肾法的临床应用与治愈原理
研究
②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
2、补肾法的临床应用与治愈原理研究
4、制定了统一的肾虚证辨证标准
1、脾生理的基础研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脾的研究 7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研究把探讨脾本质作为重要 课题,力求阐明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作为临床辨 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对肾、脾、肝的研究
(一)肾的研究
病、
1、从“肾虚证”入手探讨肾本 质
1、从“肾虚证”入手探讨肾本 质
1、从“肾虚证”入手探讨肾本 质
2、补肾法的临床应用与治愈原理研究
①补肾法防治哮喘
治则:发作治肺,平时(缓解期)治肾。 治法: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附子、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苁蓉、补 骨脂、菟丝子、陈皮。或:温肾阳片:附子、生地、熟地、山药、淫羊耆、 补骨脂、菟丝子等。 机理探讨:(A)补肾治疗后尿中17-OHCS显著↑,ACTH试验呈延迟反应者恢 复正常反应。长期使用激素者,补肾治疗后半数以上病人可撤除激素,ACTH 试验复正。
阴阳五行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阴阳学说研究 从对立统一到拮抗平衡协调探讨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研究
从对立统一到拮抗平衡协调探讨阴阳学说
这是典型的生命活动对偶平衡现象,与阴阳的“对 立—互根—消长—转化”规律非常吻合;“对偶平 衡”理论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实是殊 途而同归
可以认为,上述“对偶平衡”现象与中医的“阴阳 平衡”必定有其共同基础和共同规律。于是,对阴 阳的现代研究已在应激学说,环核苷酸、核酸、生 物节律、细胞膜系结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阴阳离子、体内生化反应等方面,研究 其“拮抗—平衡”规律;还可从蛋白体活性状态相 对平衡上探讨阴阳学说,有希望在分子水平上形成 中西医结合阴阳学说的理论观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脏象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脏象学说概述我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脏象学说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
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
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
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
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
一、藏与臓、脏。
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
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
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
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
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
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形式。
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
月肉这个“臓”是我们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
《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39/55
(三)肺与体窍志液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概述
一、脏腑分类、生理功效及特征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
脏 腑
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
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效似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55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6/55
(三)脾与体窍志液关系
1.脾主四肢 脾升清散精 气血充盛 肌肉、四肢得养 四肢有力。
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 · 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 · 口齿舌》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索欠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崩漏等(称“脾不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4/55
4.脾气血阴阳含义和作用
(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效物质基础
脾运得健 脾气血旺盛 升清有力
统血正常
病理:
运化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脾气血亏虚 升清无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
统血渎职-慢性出血症
因为脾功效主要表达在气推进、上升、固摄等作用, 故普通强调脾气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作用。
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健康与生活知识2年前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一、阴阳学说阴阳(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
最初,阴阳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阴阳相对的意思。
后来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宇宙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上与下、左与右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无形的、轻清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机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例如天和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因为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
火与水,则火为阳,水为阴。
因为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水性寒而走下故属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件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和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如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人类社会压迫与反抗一样。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阴阳五行学在我们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阴阳五行与中医中的养生是怎样的呢?五行和五脏最主要的区别还是什么下面店铺分享了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木与肝木多指植物,植物最大的特性就是生长、条达,肝脏主要的特性为条达,疏泄气机,受人情绪的影响,情绪好肝脏舒畅,情绪暴躁肝气郁阻,故肝属木。
肝位于胁部,主要的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火与心火最大的特性是温热上升、火苗上长,只要具有温热上升特性的都属火,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保持人体体温的必要条件,故心属火。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土与脾土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
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人体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应营养,故脾属土。
脾位于中焦,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金与肺金泛指金属,古代多属兵器,兵器必须保持清洁锋利不能沾染一点尘土,肺为娇脏,非常娇贵不能受到一点影响,故肺属金。
肺位于胸中,上通咽喉,肺主要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水与肾水的特性是寒凉的,滋润下行,人体的体液都归属与肾,体液对人体有滋润的作用,体液下行入肾,故肾属水。
肾位于腰部,故称“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前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大肠相表里。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脏象学说概述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关系 •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象学说概述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它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 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和诊断,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康复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脏象学说进行调理,促 进身体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脏象学说,指导病人调整心态,保持情 绪稳定,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05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如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理论进行深入研 究,探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脏腑与经络的联系
1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
2
经络是脏腑与体表之间沟通的桥梁,脏腑的功能 活动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中医各家学说(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各家学说(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温病学派的鼎盛时期在()答案:清代中叶2.易水学派的开创者是( )答案:张元素3.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4.《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是( )答案:张锡纯5.温补学派,实际是()学派学术思想的发展与延续。
答案:易水6.属错简重订派的医家有( )答案:吴谦;方有执;张璐;喻昌7.依据学派划分标准,结合具体情况,一般可以将学派分为四种类型 ( )答案:特殊性学派;问题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师承性学派8.吴有性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温疫学说的创立者。
答案:对9.师门授受为学派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其主要形式包括亲炙和私淑。
答案:对10.河间学派的开山是刘完素。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钱乙的著作是()答案:《小儿药证直诀》2.阳气怫郁的治法,刘完素主要与下列哪些有关()答案:宣;辛苦寒;清;通3.张元素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寒热虚实4.张元素的制方大法有()答案:燥制法;湿制法;风制法;寒制法5.张从正吐法不包括()答案:泄气6.张从正使用下法常与吐法前后连用。
()对7.《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的方剂有 ( )答案:二陈汤8.张介宾指出命门为()答案:真阴之脏9.喻昌创制的方剂是()答案:清燥救肺汤10.王清任认为中风先兆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肌肉肢体活动异常;感觉异常;神志异常11.李中梓认为肺与大肠为“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
答案:错12.薛己的著作有答案:《口齿类要》 ;《内科摘要》;《正体类要》;《外科发挥》13.明代中医经典《外科正宗》在中医外科古书中,曾以“列症详,论治精”见称,向为学习和研究中医外科者所重视答案:对14.徐大椿认为后世之方药味增多,是由于后人学不如古人而不能以一药治数症答案:对15.郑钦安创制的诸多扶阳方主要源于答案:四逆汤16.陈自明痈疽的治疗原则是答案:内外合一17.绮石认为,“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五行与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关系以及应用举例等方面,探讨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
一、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核心思想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相互作用。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将自然界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脏腑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五行与脏腑关系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而脏腑作为人体内部器官的代表,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每个脏腑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从而决定了其功能、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比如,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诊疗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三、应用举例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通过具体病例进行举例说明:病例一: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出现了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面色苍白可能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气短乏力可能与肺功能不佳有关。
医生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心火不旺,肺气不足,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补益心阳、调理肺气等。
病例二: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腹胀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健脾养胃、调理脾气等。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脏腑侧重、确定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脏象学说
中医脏象学说中医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通过观察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等特征来推测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状态的学说。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通过观察脏腑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变化,可以推断脏腑功能的健康与否,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脏象学说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系统和奇经八脉等内容。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重要的脏腑器官,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形态和位置,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使气血等物质在人体内部流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经络系统和脏腑器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和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布在人体的特定部位,通过观察奇经八脉的形态和位置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脏象学说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变化来推测脏腑功能的健康与否,如面色、舌苔、目光等。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脏腑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治疗。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的功能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脏腑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及早发现脏腑的异常变化,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观察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等特征来推测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状态。
中医脏象学说的应用可以辅助中医诊断,指导治疗,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
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
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
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
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
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
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
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
2019智慧树知到[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章节答案[第一章测试]绪论单元测试1.【多选题】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以常衡变司外揣内见微知着四诊合参答案:见微知着司外揣内以常衡变?2.【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症状”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脉细无力心烦失眠答案:心烦失眠?3.【单选题】下述哪项属于“体征”恶心欲吐头晕而重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答案:面色苍白?4.【单选题】对病、证、症的关系,下述哪项不对“病”的全过程可分为不同的“证”“证”可见于“病”的全过程“证”反映“病”的阶段特点同一“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答案:“证”可见于“病”的全过程?1.【多选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统一阴阳消长平衡答案: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对立统一阴阳相互转化?2.【单选题】有人夏天会怕冷,最常见原因是什么?因为阴虚因为阳盛因为阴盛因为阳虚答案:因为阳虚?3.【判断题】凉茶可以当茶经常去喝。
对错答案:错?4.【多选题】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是:相侮相克相生相乘答案:相生相克?5.【单选题】为什么有的人一生气,或者一紧张,就会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的表现?这是因为: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答案:肝胃不和?6.【多选题】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有:扶弱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抑强答案: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答案: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2.【多选题】五脏和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答案:六腑实而不能满五脏满而不能实五脏病变以虚证为多六腑病变以实证为多?3.【单选题】“实而不能满者” 是指:答案:六腑?4.【多选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答案:调畅气机调节生殖机能调畅情志帮助消化?5.【单选题】肝在志为怒,对怒的理解,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思虑?6.【单选题】从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得出,下列哪些症状是属于心的病变所特有的?答案:心悸、失眠、多梦、健忘?7.【多选题】根据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看出,以下哪些症状是属于脾(包括胃)病的特有症状?答案:腹胀(就是肚子胀)便溏(就是拉肚子)纳少(就是胃口差,不想吃,吃的少等等)?8.【单选题】身形消瘦的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使肌肉丰满有力:答案:健脾?9.【多选题】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答案: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治节主宣发肃降?10.【判断题】老年人,头发乌黑,牙齿坚固,是肾精充足长寿的标志。
五行学说如何指导中医诊疗
五行学说如何指导中医诊疗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反映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人体的生理方面,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五脏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例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形成了一个相生的循环;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则构成了相克的关系。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五行学说可以帮助中医进行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判断是哪个脏腑出现了问题,以及这种问题是由于相生关系的失常还是相克关系的失衡所导致。
比如,一个人出现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咳嗽等症状,中医可能会考虑是肺气虚弱。
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论,肺金生肾水,肺气虚弱可能会影响到肾气,导致肾气不足。
在治疗方面,五行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其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常用的原则。
比如,对于肾阴虚的患者,由于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阴也虚。
此时治疗不仅要滋补肾阴,还要滋养肝阴,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再如,心火亢盛时,可能会通过泻小肠火来治疗,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心火之子,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五行相克的关系在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
治疗时不仅要疏肝理气,还要健脾和胃,以克制肝气的过度克伐,这就是“抑强扶弱”的治法。
此外,五行学说还指导着中医的用药。
中药有四气五味、五色、归经等特性。
根据五行的归属,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中医学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脏象.
征:即体征,通过四诊和其他检查方法,客观 查得患者机体病变的表现.
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导致机体 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 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抗病能力下降的 异常生命过程.
发 正不虚 病
邪实
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variation) 辨证论治: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至汉朝 唐朝 至 明清 近代至今
形成时期 发展繁荣时期 改革探索时期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了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素问》《灵枢》.受古代 哲学思想影响,运用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 学说全面系统的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标志中医学由 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 阶段,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例如:气随血脱---亡血的同时出现热 汗淋漓,面红如妆,脉微欲绝的亡阴证.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①阴阳的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阴阳的 消长指处于统一体中阴阳的量及其比例在
不断地处于次长彼消、此消彼长、次长彼
长、此消彼消的运动变化中.
病理情况
绝对不足
一方
对方
绝对亢盛
阳虚则外寒 相对亢盛 阴虚则内热
阳 昼夜
阴
上午 白天
下午
前半夜 夜晚
后半夜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阴 阴中之阳
3.阴阳学说
运用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释宇宙 中相关事物及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 变化规律的学说.将此理论引入医学领域, 用阴阳之间四大关系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的一种世界观和 方法论叫做阴阳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提供了指导。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和起源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又称脏象学说,是研究和论述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关联的学说。
它是根据古籍《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脏腑学说的基本原理脏腑学说主要包括五脏与六腑、十二经脉和人体经络系统等方面内容。
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功能和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
经脉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脏腑和经脉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三、脏腑学说的作用和意义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脏腑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脏腑的形态、听诊脏腑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从而辨证施治。
脏腑学说也为中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准则,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综合辨证论治。
四、脏腑学说的具体内容脏腑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脏腑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同时也有其相应的病理表现和相互关系。
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腑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现代医学重视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临床实证,但脏腑学说在中医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脏腑进行研究,与脏腑学说有所契合。
脏腑学说不仅为中医师提供了治疗方案,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医学的脏象学说
中医学的脏象学说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
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
藏通“藏”。
“藏象”今作“脏象”。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就方法论而言,中医学以系统方法为主,朴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相结合,以解剖学为基础,通过分析活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认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规律,以表知里,确定“象”与“脏”之间的关系,建立脏象的概念。
以病理反证生理,重功能而轻形质,是脏象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特点。
因此,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其内容包括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实际上,脏象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基于对脏象的这一认识,将脏象学说定义为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结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分化与综合。
如脏象原规定为生理病理的综合性概念,脏象学说则囊括了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全部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结合基础研究室 雷磊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 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l 中医基础理论
l 是中医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 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解 释人类生命的起源,阐述人体的生理、 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 基本理论知识、在指导临床实践及医学 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协同学研究
l 协同学的研究是以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为主要内 容,其描述的是由于大量子系统所形成的系统 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行为;其方法是确立随机 过程概率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确定方程(Master 方程),以方程解来描述随机过程。由于协同 学确定方程中需处理的量是(描定型系统宏观 有序度的参数)序参量,而众多不同系统的序 参量所遵循的演化方程的形式很相似,因此, 根据协同学原理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现象这 间的共同性与类比性,从而横向研究各种临界 现象的共同特征。
阴阳学说研究
对“阴阳相对立而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
1.从分子生物学探讨阴阳的物质基础
减
慢
强
阴阳学说研究
从分子生物学探讨阴阳的物质基础
堃
阴阳学说研究
对“阴阳相对立而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
阴阳学说研究
对“阴阳相对立而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
秘 阳
(形
维
时
阴阳学说研究
对“阴阳相对立而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
控制论系统
l △所谓“控制系统”,是指有组织的系统,根 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不断克服系 统的不确定性(不稳定趋势),保持系统的稳 定状态,反馈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即输入信 息作用于被控制系统后,产生的输出信息通过 一定的途径反送回施控系统(输入端),从而 对输入与再输出施加影响,达到加强输出(正 反馈)或减弱输出(负反馈)的调节结果。其 中:正反馈倾向于加剧系统的不稳定性;负反 馈倾向于拮抗稳定偏高,使系统趋于稳定。
经
器
五行学说研究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 内容
对事物属性(人体/ 自然)的五行归类
以五行生克说明事物 资生制约的常序规律 与以五行乘侮说明事 物变化的反常现象。 以五行规律来说明脏 腑生理病理关系、指 导临床诊疗原则方法
五行学说研究
应用控制论、信息论 来探讨五行学说生克 制约规律五行系统是 一个闭环自动控制系 统
五行学说研究
应用系统论与协同学探
讨五行整体性与其类比 方法的科学性
五行系统与外部自然环 境亦类比相通。故五行 系统原理与现代系统论 原理合拍。故可以应用 系统方法研究五行系统 的规律。
五行大系统是由大量系 统所构成(如:心、肝、 脾、肺、肾等系统)。 彼此协调配合,成为一 个有序行为的大系统。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 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体思路
1. 对经典理论的引申和理论探讨 l 2.对中医传统理论开展实验证明,并用现
代的观点方法予以解释 l 3.对中医理论概念、证候等进行客观化、
定量化、微观化等研究 l 4.对中医临床方法的机理进行实验和理论
思维的探讨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 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l 研究的基本原则
脏象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以脏象学说为指导,从临床入手研究脏腑实质
一、以脏象学说为指导,从临床 入手研究脏腑实质
一、以脏象学说为指导,从临床 入手研究脏腑实质
l “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 同的物质与功能变化基础。只要能找到 某些反映这些基础的特异性指标(如脾 虚—唾液淀粉酶活性↓,木糖吸收率↓等; 肾阳虚—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减少 等),就可以求得“证”的某些客观依 据。从脏腑病理出现的“证”实质,可 以推导出某脏腑的实质。
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是把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临床实践(疗效)上升为中西医结合 的理论;或者直接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使中医基础理论上升到 现代中医学理论水平,指导中医临床。
脏象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l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有脏(腑)于内, 必象于外,其生理病理都有外象表现。
脏象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的脏腑 探讨脏腑实质
内容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有何区别与联系 脏腑生理病理的临床外象特征等
脏象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l 研究的途径 l ①是文献研究,在已有资料上统计分析 l ②是动物实验,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脏腑实质 l ③是从临床入手,以病象反推脏腑生理
l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进行选题和设计, 运用多学科、多途径及多层次探讨中医 基础理论的实质。对整体观、阴阳五行 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 学说、证实质、气血相关理论、诊法及 治法等进行了客观的、科学的研究,使 基础理论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l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阴阳” 二气推动物质世界的孳生与发展;“五 行”(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 物质元素,并在相互资生、制约的运动 中存在、变化,发展着。——它成为古 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支柱,成为中国古代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五行学说研究
生
木
生
水 克
火 克
金 输入
土 输出
五行学说研究
l 有研究认为:机体内环境的重要调节系 统——激素调节系统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如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因子)→垂体 (促皮质素)→肾上素皮质(糖皮质 素)。使激素水平始终保持稳定态,与 五行调节相类似。因此设想通过激素调 节来探讨五行规律,并试图对生、克、 乘、侮状态进行定量描述。但目前尚未 有实质性成果提出。
阴阳五行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
阴阳学说研究 从对立统一到拮抗平衡协调探讨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研究
从对立统一到拮抗平衡协调探讨阴阳学说
l 这是典型的生命活动对偶平衡现象,与阴阳的“对 立—互根—消长—转化”规律非常吻合;“对偶平 衡”理论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实是殊 途而同归
l 可以认为,上述“对偶平衡”现象与中医的“阴阳 平衡”必定有其共同基础和共同规律。于是,对阴 阳的现代研究已在应激学说,环核苷酸、核酸、生 物节律、细胞膜系结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离子、体内生化反应等方面,研究 其“拮抗—平衡”规律;还可从蛋白体活性状态相 对平衡上探讨阴阳学说,有希望在分子水平上形成 中西医结合阴阳学说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