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苏轼》优质课件
下阙: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总结
•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 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 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 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 怀。
定风波
也归回山微料 无去首头冷峭 风,向斜,春 雨 来照 风 也 萧却 吹 无 瑟相 酒 晴 处迎 醒 。 ,。 ,
• 交代了哪些信息?
• 了解背景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 感,遂赋此词 。
品读上阙
• 找出表现他具体态度”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一谁竹何莫 蓑怕杖妨听 烟?芒吟穿 雨 鞋啸林 任 轻且打 平 胜徐叶 生 马行声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课后探究: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 或《从苏词 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 走近苏轼与其对话。
定风波
苏轼
朗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宦海沉浮,什么叫 命途多舛。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人生不顺 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想必任何人都会早早的垮掉,但是苏轼 确确实实的没有倒下。并且,在他的词中,你见不到李白对命 运不济的激愤,也见不到屈原不如意后的孤傲。有的更多的是 潇洒和旷达!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 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 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 前后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林语堂先生评价说: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评价说:
他有一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 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热诚的自我解剖,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 处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了官位、荣誉和名声。他渐渐 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品读完毕,你的获得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问题思考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胸襟?
好。“竹杖芒鞋”,是步行者即闲人所 用,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 用的。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具有可比性。 “竹杖芒鞋” 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 用它,拖泥带水的,没有骑马的便捷。但 “轻”字寓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 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 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词人的泰然自若的 心态。
展示成果
2、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 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 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 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巨大落差。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1080 1082 1082
《卜算子》 《西江月》 《念奴娇》 《定风波》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 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 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 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 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 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 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 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肆 的。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选取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定风波》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
化。
02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
《定风波》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词人的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对作品
的影响。
03
与后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后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与《定风波》进
行比较分析,探讨宋词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定风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在传承和 创新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欣赏和分析《定风波》等优秀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注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现象,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拓展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了解 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通过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 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
界。
分组讨论与分享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定风波》的主 题和意象进行分组讨 论。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 分享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的智慧和创意。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 极发言、交流看法, 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创意写作与展示
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定 风波》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 如续写、改写、扩写等。
和精神境界。
课程意义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地抬头 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许美静演唱
2.古今中外, 不乏如苏轼般, 身处逆境, 仍 能泰然自适, 豁达超然之人。课后, 请围 绕此主题, 积累2-3个相关素材。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听诵读, 自主学习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风 波 苏轼
苏 轼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 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掌握作者一语双关和以小见大的表现 方法。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 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 生观。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 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
庭坚并称“苏黄”
文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 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艺 全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才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优质课PPT文档共18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 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 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 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 隐逸。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 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 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 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 来了黄州……”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 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小结: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 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 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 彻大悟。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吗?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的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的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乐观
定风波
苏轼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 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 胜过奔波劳碌。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 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 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 声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 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 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 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 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也改变不了我们。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 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 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 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 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 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 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 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 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雨
感觉: 狼狈、不觉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