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记忆多样性重点

合集下载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免疫蛋白和淋巴器官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抵御病原体、清除异物、抑制肿瘤细胞和灭活毒素等。

3. 免疫系统的特点:免疫系统的特点主要有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调控性等。

4. 免疫系统与健康:免疫系统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肿瘤等。

二、免疫系统的先天免疫1. 先天免疫的特点:先天免疫是机体最基础的免疫系统,它对于所有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效应,它不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调控性等特点。

2. 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

3. 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主要包括溶菌酶、抗菌肽、补体蛋白等。

4. 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的作用: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主要通过屏蔽作用、破坏作用、聚合作用和激活作用等。

5. 先天免疫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先天免疫可以迅速对抗进入机体的致病微生物和异物,并阻止其在机体内扩散和破坏。

三、免疫系统的后天免疫1. 后天免疫的特点:后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产生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等。

2. 后天免疫的特异性:后天免疫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能够特异地识别和应对不同的抗原。

3. 后天免疫的记忆性:后天免疫还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遇到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天免疫系统就会迅速产生反应,迅速清除抗原。

4. 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5.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T淋巴细胞等。

6. 后天免疫的效应:后天免疫的效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细胞的多样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形态多样性:细胞形态的多样性,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
- 结构多样性:细胞结构的多样性,包括细胞的器官组织以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 功能多样性:细胞功能的多样性,例如:肌肉细胞负责收缩,神经细胞负责传递信息,脂肪细胞负责储存能量等;
- 分工协作:细胞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协同工作完成心脏收缩。

2. 细胞的统一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细胞膜:细胞都有细胞膜,包裹和保护细胞内部的物质,控制物质的进出;
- 细胞质:细胞内部类似于胶状的物质,包含有细胞器和细胞内溶质;
- 遗传物质:细胞都含有遗传物质,对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细胞功能的表达起重要作用;DNA是细胞的主要遗传物质;
- 能量转化:细胞通过代谢反应将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细胞内部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
- 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繁殖,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 调节机能:细胞通过调节机能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生命现象的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学的许多其他知识和现象具
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B细胞

[免疫学]B细胞
2020/5/26
(B7.1/B7.2)
41
(四)其他表面分子
• CD20 表达于各前体B细胞和成熟B细胞, 浆细胞不表达。调节B细胞增殖和分化。是 B细胞标志,是治疗性单抗识别的靶分子。
• CD22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随着B细胞成熟 表达量增加,但浆细胞不表达,胞内区含 有ITIM模体,抑制B细胞活化。
活化B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2020/5/26
30
(四)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 只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 原结合,导致细胞凋亡,形成克隆清除,这是B细 胞发生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 一些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可以通过受体编 辑改变其BCR特异性,从而得以进一步发育。若 受体编辑不成功,则该细胞发生凋亡。
V1
V1
V1
NO

2020/5/26
等位排斥
26
22号λ 22号λ
• 为什么一个B细胞克隆只 能表达一种类型的轻链?
2020/5/26
27
• 同种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指κ轻链和 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 抑制λ链基因的表达 。
• 保证了一个Ig分子中 只含有一种轻链。
CDR1 CDR2 CDR3
FR1
FR2
FR3
FR4
C1
U5-11-D
V
DJ
N region diversity: bases added at junctions
N = A, T , C, or G
V-DJ JUNCTION
V
N
D SEGMENT
ADDED BY TdT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b细胞同型特征

b细胞同型特征

b细胞同型特征
B细胞同型特征是指B细胞的表面上具有特定的抗原结构,也称为B细胞受体(BCR)。

B细胞的同型特征主要由它们的B 细胞受体的变异区(variable region)决定。

B细胞受体由两个
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它们通过变异区的互补决定区(CDR)与抗原结合。

B细胞的同型特征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
1. 多样性(Diversity):B细胞受体的变异区具有高度多样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许多不同种类的抗原。

2. 特异性(Specificity):尽管变异区具有高度多样性,但每
个B细胞受体仅能与一种或一小部分相关的抗原结合。

这些同型特征使得B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抗原,并产生
特异性的抗体,从而介导免疫反应。

同型特征也是B细胞克
隆扩增和抗原记忆的基础,因为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仅具有特定同型特征的B细胞能够被扩增并产生更多抗体以应对相
同类型的抗原。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一种保护反应。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有选择性地作出反应。

每种抗原都有特异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

这种特异性的机制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多样性的抗体。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免疫应答才会被激发。

2.记忆性:一旦机体被其中一种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作出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感染其中一种疾病后,会相对较少再次感染同一疾病的原因。

3.多样性:免疫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多样性。

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数百万种不同的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去对抗它们。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的机制,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病原体。

4.敏感性:免疫系统对于极小量的抗原也能够作出反应。

即使只有几个分子的抗原也足以激发免疫应答。

这种敏感性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的抗原受体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在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会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上的抗原,在抗原递呈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会与MHC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如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来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和消灭。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内的感染和异常细胞。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B细胞会通过其表面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抗原。

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B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细胞供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部分B细胞还能够分化为记忆B细胞,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外的病原体。

总结起来,免疫应答的特点主要包括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敏感性。

通过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分支,免疫系统能够对抗各种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机体免疫防御的基本原理,也为抗感染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B细胞PPT课件

B细胞PPT课件

形成VH 区
不成熟 mRNA
成熟 mRNA
选择其中一 个片段形成 C区
成熟mRNA
翻译
重链
可变区 恒定区
重组激活酶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1,RAG2 表达:不成熟T细胞和B细胞 作用:特异性识别并切除重组信号序列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RSS)
来源哺乳动物骨髓(鸟类法氏囊) 定居淋巴小结,脾脏,外周血10-20%。 功能: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 免疫调节
B 细胞的分化发育
骨髓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ment -B220, CD43+ -BCR:未成熟B:mIgM,成熟B:mIgM和mIgD. 浆细胞:不表达mIg。
N-核苷酸插入; 不精确连接。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 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CDR3多样 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数目。


FR1
FR2 FR3
FR4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多样性 Somatic hypermutation
成熟的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V区基因发生点 突变(CDR区)。 在生发中心高频突变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
LFA-1 ICAM1
其他表面分子
CD20 :B细胞特异性标志,是治疗性 单抗识别的靶分子。
CD22:B细胞的抑制性受体(ITIM),负调节 CD19/CD21/CD81共受体
CD32:FcRⅡ,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 及抗体的分泌。
B 淋巴细胞亚群
层 ,腹膜腔,胸膜腔。
表9-1 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

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B细胞和T细胞

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B细胞和T细胞

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B细胞和T细胞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系统,它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共同协作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而在免疫系统中,B细胞和T细胞是两类关键的免疫细胞,它们在病原体抵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B细胞和T细胞的特点、功能以及相互配合的免疫应答过程。

一、B细胞的特点和功能B细胞是一类源自骨髓的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脾脏和淋巴组织中。

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受体多样性:B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称为B细胞受体(BCR),BCR可以识别并结合抗原,每个B细胞的BCR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2. 多能性:B细胞有能力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后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大量的抗体,帮助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记忆B细胞则可以长期存在于体内,对再次遇到的抗原做出快速反应。

3. 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即通过分泌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并促进其清除。

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结合和中和特定的抗原。

二、T细胞的特点和功能T细胞是一类源自胸腺(或称为胸腺细胞)的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中。

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执行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受体多样性:T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称为T细胞受体(TCR),TCR可以识别并结合抗原,每个T细胞的TCR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2. 多能性:T细胞分为几个亚群,包括辅助T细胞(Th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等。

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如Th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Tc细胞则可以杀伤感染的细胞。

3. 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即通过识别和排除被感染的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和MHC分子的结合来判断细胞是否异常,并执行相应的免疫作用。

三、B细胞和T细胞的相互配合B细胞和T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相互配合,形成了免疫系统的重要调控机制。

抗体知识点总结

抗体知识点总结

抗体知识点总结一、抗体的基本概念抗体(antibody),也称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由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组成。

抗体主要由B细胞产生,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识别并结合到抗原分子,并进行中和、沉淀、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

抗体的结构复杂,可以分为五个类别(IgM、IgG、IgA、IgD、IgE),每种类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二、抗体的结构1. 抗体的总体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Y”形的结构。

每个抗体分子上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 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结构每个抗体分子由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结合区域和一个常规结构的Fc区域组成。

抗原结合区域由重链和轻链上的可变区域共同组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可以与不同的抗原结合。

Fc区域由重链上的常规区域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3. 抗体的多样性抗体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其抗原结合区域的可变区域,每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不同的抗原。

三、抗体的功能1. 中和作用抗体可以结合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上,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从而起到中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 激活补体抗体结合到抗原上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细胞溶解、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

3. 免疫沉淀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以沉淀在组织中,起到清除抗原的作用。

4. 刺激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刺激B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增强免疫反应。

5. 细胞毒作用某些抗体可以结合到靶细胞表面,引发细胞毒作用,促使细胞凋亡或溶解。

四、抗体的生成过程1. 抗原识别当机体内部或外部出现抗原刺激时,B细胞中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到抗原,激活B 细胞。

2. B细胞激活被激活的B细胞会开始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3. 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它可以大量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4.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以长期存留在机体内,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可以迅速产生抗体,加强免疫反应。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小结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小结

细胞功能多样性
代谢功能多样性
01
细胞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系统,能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等。
感应与传导功能
02
细胞能感受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如感受光、温度、化学物质
等刺激,通过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
运动与收缩功能
03
部分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肌肉细胞能收缩产生运动;一些单
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 的基本单位
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生物 体的组成和生命活动规律。
推动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 物学的发展
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研究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和分 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基础。
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 新思路
高度特化
神经细胞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 ,包括树突、轴突等,以实现
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
电信号传导
神经细胞通过电信号(动作电 位)进行快速、远距离的信息 传递。
神经递质释放
在突触部位,神经细胞通过释 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实现 神经元之间的通信。
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神经细胞具有可塑性,能够形 成新的突触连接,参与学习、
遗传信息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选择性表达
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这是导致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基因选择 性表达使得不同类型的细胞能够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进而执行不同的功能。
表观遗传学调控
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 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了细胞的多样性。
核酸杂交技术
利用DNA或RNA分子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检测特定序列的存 在和表达情况。

(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

(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

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TD-Ag TI-Ag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 B1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免疫记忆有无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

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

在CH1和CH2之间还有铰链区,有利于“Y”形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

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发育和调节

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发育和调节

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发育和调节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基本的防御系统之一,它可以保护我们抵御各种病毒、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的进攻。

而B细胞则是免疫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生成抗体,对抗外来物质的入侵。

本文将深入探讨B细胞的发育和调节。

B细胞的发育B细胞是一种聚集在骨髓和外周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成熟的B细胞激素受体(BCR)位于细胞外侧,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结构,成熟B细胞的外表面会表达数千种不同的BCR,能识别各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使得免疫系统能应对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病原体。

B细胞的发育过程可分为青春期前B细胞、青春期B细胞和成熟B细胞三个阶段。

1. 青春期前B细胞:在胚胎期,在初级淋巴组织(胚胎肝、脾、骨髓等)中由脆性基质细胞分化而来,洋光体组成持续显现并作为青少年在骨髓中分化。

在这个阶段,B细胞尚未完成BCR的重排,因此无法有效的识别抗原。

2. 青春期B细胞:进入青春期后,在骨髓滞留期逐渐变短,开始将已完成BCR重排的B淋巴细胞转移至外周淋巴组织。

在这个阶段,B细胞会进一步发育,随后转移到淋巴组织中的边缘带。

3. 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分为单阳性和双阳性细胞两种,单阳性细胞仅表达一种免疫球蛋白,而双阳性细胞则同时表达IgM和IgD。

B细胞的调节B细胞自主调节的整体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过程中,B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中接触到抗原分子,阳性信号使得成熟的B细胞转变为具有免疫记忆力的记忆型B细胞,当再次接触与抗原相同或类似物时,记忆型B细胞会更快更准确的生成抗体。

在第二部分过程中,B细胞通过负性信号来解除Hr中的阳性信号形成,这一过程很重要,因为过度的激活B细胞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亦称Hr的容忍,具体而言包括:1. 创造更多的B淋巴细胞,累积更多的克隆种类数,以增加特异性和多样性的保障。

2. 形成免疫记忆力,不仅能使身体对未来的感染做出更应对的反应,而且还能识别免疫逃逸体。

3. 避免免疫反应过高而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的反应过程。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它的特点包括高度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和调节性。

免疫识别是免疫应答的第一步,它是机体辨认并识别出外源抗原或内源抗原的过程。

外源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分子或结构,内源抗原可以是异常细胞产生的抗原。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抗原的特定结构,如表面抗原、肽段及糖蛋白等,在机体中调动起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针对被识别出的抗原的一系列复杂反应。

它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参与,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能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T细胞)则能分化为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等,分别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从而激活不同的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参与,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抗原或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免疫应答主要包括免疫活化、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三个阶段。

免疫活化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当机体识别到抗原后,抗原呈现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将抗原的片段结合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上,在其表面呈现给T细胞。

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与MHC-抗原复合物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进一步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促进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效应是机体对抗原进行攻击和清除的过程。

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在体液免疫中,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直接中和抗原或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此外,效应T细胞还能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吞噬细胞,促进这些细胞的杀伤活性。

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机体还会形成免疫记忆。

这是指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再次暴露会迅速产生更加快速和强大的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主要由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组成,它们能长期存留于体内。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第一章:特异性免疫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分类和机制1.2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免疫的两种防线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介绍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针对性、记忆性、多样性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防御感染、清除肿瘤细胞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3 教学活动观看免疫相关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免疫的特异性作用案例分析:具体疾病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关于特异性免疫的手抄报第二章:B细胞和抗体2.1 教学目标了解B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抗体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掌握B细胞和抗体的关系2.2 教学内容B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介绍抗体的结构特点:轻链、重链、可变区、恒定区抗体的作用:中和病毒、激活补体、介导ADCCB细胞和抗体的关系: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2.3 教学活动观察抗体结构模式图小组实验:B细胞和抗体的分离和鉴定角色扮演:B细胞和抗体的相互作用过程2.4 作业与评估绘制抗体结构示意图设计一份关于B细胞和抗体的调查问卷第三章:T细胞和细胞免疫3.1 教学目标了解T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理解细胞免疫的机制和作用掌握T细胞和细胞免疫的关系3.2 教学内容T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介绍细胞免疫的机制:识别、杀伤感染细胞、清除肿瘤细胞细胞免疫的作用:参与免疫调节、维持免疫平衡T细胞和细胞免疫的关系: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3.3 教学活动观察T细胞和细胞免疫的相关资料小组实验:T细胞和细胞免疫的体外模型小组讨论:细胞免疫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3.4 作业与评估绘制T细胞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图第四章: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4.1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记忆的概念和机制理解免疫耐受的产生和作用掌握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免疫记忆的概念和机制介绍免疫记忆的类型:天然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记忆免疫耐受的产生: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耐受的作用:避免自身免疫病、维持免疫平衡4.3 教学活动观看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的相关视频小组实验: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的实验验证小组讨论: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4.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关于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的手抄报第五章:特异性免疫失调和疾病5.1 教学目标了解特异性免疫失调的概念和类型理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的机制掌握特异性免疫失调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5.2 教学内容特异性免疫失调的概念和类型介绍自身免疫病的机制:自身抗原识别、自身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的机制:过敏原识别、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特异性免疫失调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药物治疗、免疫调节、避免过敏原5.3 教学活动观察特异性免疫失调和疾病的案例资料小组实验: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的实验模型小组讨论:特异性免疫失调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策略5.4 作业与评估绘制特异性免疫失调和疾病的流程图第六章:疫苗与免疫预防6.1 教学目标了解疫苗的原理和类型理解疫苗免疫预防的机制掌握疫苗的应用和效果评估6.2 教学内容疫苗的原理和类型介绍: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疫苗免疫预防的机制: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的应用和效果评估:接种程序、免疫持久性、副作用6.3 教学活动观看疫苗和免疫预防的相关视频小组实验:疫苗的制作和效力测试小组讨论:疫苗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6.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关于疫苗和免疫预防的手抄报第七章:免疫治疗与免疫干预7.1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和类型理解免疫干预的机制和应用掌握免疫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免疫治疗的原理和类型介绍:CAR-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疗法免疫干预的机制:增强免疫反应、抑制免疫反应免疫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癌症、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7.3 教学活动观察免疫治疗和免疫干预的相关资料小组实验:免疫治疗模型的构建和效果评估小组讨论:免疫治疗和免疫干预的潜在问题和挑战7.4 作业与评估绘制免疫治疗和免疫干预的流程图第八章: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8.1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调节的原理和类型理解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应用掌握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在免疫平衡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免疫调节的原理和类型介绍:细胞因子调节、神经调节、代谢调节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偏离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在免疫平衡中的应用:避免自身免疫病、维持移植存活8.3 教学活动观看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相关视频小组实验: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实验验证小组讨论: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在疾病治疗中的策略8.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关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手抄报第九章:特异性免疫研究的新技术9.1 教学目标了解特异性免疫研究的新技术和发展理解新技术在特异性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掌握新技术在特异性免疫研究中的前景和挑战9.2 教学内容特异性免疫研究的新技术介绍:单细胞测序、高通量筛选、生物信息学分析新技术在特异性免疫研究中的应用:识别新型抗体、解析免疫应答机制、预测免疫治疗靶点新技术在特异性免疫研究中的前景和挑战:数据解析、样本处理、伦理和安全问题9.3 教学活动观察特异性免疫研究新技术的相关资料小组实验:利用新技术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小组讨论:新技术在特异性免疫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9.4 作业与评估绘制特异性免疫研究新技术的流程图第十章: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10.1 教学目标了解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的关系理解特异性免疫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掌握特异性免疫在公共卫生策略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的关系介绍:疫苗、免疫治疗、免疫干预特异性免疫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控制传染病、减少慢性病发病率特异性免疫在公共卫生策略中的应用: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政策制定10.3 教学活动观看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的相关视频小组实验:特异性免疫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特异性免疫在公共卫生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0.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关于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的手抄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介绍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包括特异性免疫的概述、B细胞和抗体、T细胞和细胞免疫、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特异性免疫失调和疾病、疫苗与免疫预防、免疫治疗与免疫干预、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特异性免疫研究的新技术以及特异性免疫与公共卫生等十个章节。

再次应答反应时抗体产生过程的特征

再次应答反应时抗体产生过程的特征

再次应答反应时抗体产生过程的特征引言再次应答反应是机体对于已经接触过的抗原再次暴露后,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更快、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应答。

这种反应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中抗体的产生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再次应答反应时抗体产生过程的特征。

抗原再次暴露引发记忆性B细胞活化再次应答反应中,记忆性B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细胞是在第一次感染或免疫接种后形成的,并且可以长期存活于体内。

当相同或类似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它们能够迅速识别并活化。

记忆性B细胞具有以下特征:•高亲和力:记忆性B细胞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与特定抗原结合时,其亲和力较高。

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更有效地与抗原结合,并启动相应的免疫反应。

•多样性:记忆性B细胞群体中存在多个克隆,每个克隆都能识别并结合不同的抗原。

这种多样性使得机体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抗原。

•高增殖率:记忆性B细胞在再次暴露后能够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细胞。

这种高增殖率有助于抗体的产生和释放。

抗体亲和力成熟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与抗原结合并中和病原体。

在再次应答反应中,抗体的亲和力会经历成熟过程,以提高其对抗原的结合能力。

抗体亲和力成熟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1.亲和选择:在再次暴露后,最初产生的低亲和力抗体开始与抗原结合。

这些抗体会进一步被选择并经历突变,以产生更高亲和力的变异。

只有具有较高亲和力的B细胞才能存活下来,并进一步分化为长寿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

2.类切换:在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细胞可以通过类切换改变其分泌的抗体的类别。

这种类切换可以将初始产生的IgM型抗体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抗体,如IgG、IgA或IgE型。

不同类型的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差异,因此类切换可以提供更适应特定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快速抗体产生和释放再次应答反应中,记忆性B细胞能够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

这种快速的反应速度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1.细胞内记忆:记忆性B细胞具有更高水平的mRNA和蛋白质合成能力,以及更多活跃的核仁和内质网。

人记忆b细胞表面标志

人记忆b细胞表面标志

人记忆b细胞表面标志
在人体中,B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其表面标志有助于识别和分类这些细胞。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类B细胞表面标志:
1.CD19:CD19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它广泛表达于B细胞的表面,但在其他免疫细胞中很少表达。

CD19是B细胞发育和活化的关键分子,也被用作B细胞的标志物之一。

2.CD20:CD20是B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抗原,广泛表达于成熟的
B细胞表面。

CD20在B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存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也被用作B细胞的标志物之一。

3.CD21:CD21又称为CR2(补体受体2),是B细胞表面的受体,与补体系统中的C3d结合,介导B细胞的激活和免疫反应的调节。

4.CD22:CD22是一种B细胞特异性的细胞膜受体,广泛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表面。

CD22在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5.IgM/IgD:B细胞表面还表达有B细胞受体(BCR),其主要由IgM和IgD两种免疫球蛋白构成。

BCR在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B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表面标志物在B细胞的分型、激活和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1。

各种抗体的特点

各种抗体的特点

各种抗体的特点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蛋白质,能够识别和结合到入侵机体的抗原,从而参与免疫应答和清除病原体。

抗体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亲和力和记忆性等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多样性:抗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它们的基因结构和生成机制决定的。

人体内有大约10^7种不同的抗体分子,能够识别和结合到不同的抗原。

这种多样性使得抗体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病原体和抗原变异。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抗体的可变区域,即抗原结合位点。

每个抗体分子都由一个重链和一个轻链组成,它们的可变区域决定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

在可变区域中,存在多个基因片段,称为V(可变)、D(多样化)和J(连接)片段。

在抗体的编码基因中,这些片段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的方式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形成大量不同的抗体。

二、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每种抗体只能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抗原。

这种特异性是由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互相识别和结合。

抗体的可变区域能够与抗原表面的特定结构相匹配,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特异性使得抗体能够精确地识别和攻击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而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

三、亲和力: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是指它们之间的结合强度。

抗体能够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表面形成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从而实现结合。

亲和力的高低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和结合能力。

高亲和力的抗体能够更紧密地结合抗原,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四、记忆性:抗体还具有记忆性,即一旦人体免疫系统接触到某个抗原并产生抗体,下次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做出免疫应答。

这是因为在初次抗原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选择并激活特定的抗体产生细胞,这些细胞会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大量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迅速清除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一、免疫反应的快速性相较于初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的速度更快。

这主要是由于记忆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忆淋巴细胞是在初次接触抗原后生成的,它们可以存活数年或终身,并能迅速启动免疫反应。

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记忆淋巴细胞能迅速被激活,并开始分化和增殖,从而缩短了免疫响应的时间。

二、免疫反应的持久性二次免疫反应的持久性较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这是由于在初次接触抗原后,部分B细胞和T细胞会分化为记忆细胞,它们能长时间存活,并能在再次接触抗原时被激活。

这些记忆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记忆效应,能迅速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免疫效应蛋白,从而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水平免疫应答。

三、免疫效应蛋白的多样性和亲和性增强在二次免疫反应中,由于记忆细胞的产生,B细胞会分化为更多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免疫效应蛋白(例如抗体)。

此外,记忆B细胞还能产生具有更高亲和力的抗体。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力度,记忆B细胞经过多次免疫刺激,其表面抗体的亲和力会逐渐增强,这样能更有效地结合抗原,增强免疫效应。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作用初次免疫反应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而二次免疫反应则同时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二次免疫反应中,记忆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使得细胞免疫响应更为强化,能够更好地清除感染细胞,抑制病原体的复制。

此外,记忆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中和病原体,增强免疫效应。

五、免疫耐受的发生在二次免疫反应中,机体对同一抗原的再次刺激可能出现免疫耐受现象。

这是由于在初次免疫反应中,机体对抗原产生了免疫记忆,使得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炎症水平下降,从而减轻了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综上所述,二次免疫反应具有快速性、持久性、免疫效应蛋白的多样性和亲和性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作用以及免疫耐受的发生等特点。

这些特点提高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效应,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免疫调节可比喻为机体的交响乐队,配合好--识别和清除抗原,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细胞类型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 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概念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形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点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结构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作用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次数的多少而有所改变。

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过程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

高中生物必修必会知识默写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必会知识默写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必会知识默写参考答案高中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必会知识默写1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细胞生物圈2病毒细胞核酸蛋白质寄生 DNA RNA DNA RNA3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核糖体拟核细菌、蓝藻动物、植物、真菌蓝藻4施莱登施旺动、植物细胞统一5统一差异6 20 大量微量 C、H、O、N、P、S、K、Ca、Mg Fe、Mn、Zn、Cu、B、Mo CC、H、O、N O C7水水蛋白质8自由水结合水自由结合自由结合9离子 Fe2+ Mg2+抽搐肌无力 0.9%10 C、H、O 单糖二糖多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原能源11磷脂、脂肪、固醇 C、H、O 储能 P 双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12 C、H、O、N S 氨基酸 20 是否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13肽肽—CO—NH—14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肽链的空间结构15一一个一个首、尾 am-18(a-b)16 C、H、O、N、P DNA RNA 核苷酸17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 A、G、C、T 2 双螺旋核糖核酸核糖核苷酸核糖 A、G、C、U 1 mRNA、tRNA、rRNA18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甲基绿吡罗红19DNA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20碳链蛋白质、核酸、多糖21(1)碘液蓝(2)斐林 50-65 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3)苏丹Ⅲ橘黄苏丹Ⅳ红(4)双缩脲紫(5)酸重铬酸钾橙灰绿22 0.1g/mLNaOH溶液 0.05g/mLCuSO4溶液先混合 0.1g/mLNaOH溶液0.01g/mLCuSO4溶液依次23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光圈反光镜大小长度24纤维素果胶全透肽聚糖25脂质蛋白质糖类磷脂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外糖类糖蛋白受26流动选择透过27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差速离心法叶绿体、液泡中心体28线粒体有氧呼吸叶绿体光合作用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液泡中心体29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线粒体、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叶绿体、液泡30细胞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31核膜、核仁、核孔、染色质二大分子 mRNA 蛋白质 DNA、蛋白质核糖体32遗传信息遗传代谢33低半透膜高半透膜浓度差34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35高于皱缩质壁分离低于吸水胀破质壁分离复原36失原生质层伸缩37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亲疏38(1)浓度高浓度低不要不要水、O2、CO2、甘油、酒精、苯(2)浓度高浓度低要不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浓度低浓度高要要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进入其它细胞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39胞吞、胞吐消耗40蛋白质 RNA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1高效专一温和 37℃ 1.542三磷酸腺苷直接能源 A—P~P~P 高能磷酸键 2 腺苷腺嘌呤核糖少快43物质能量44呼吸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45(1)(2)①②(3)①②③(4)(5)①②③④46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相同葡萄糖丙酮酸47叶绿体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48外膜、内膜、基质内膜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类囊体49温度、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50总光合速度—呼吸作用速率51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ATP中活跃化学能热能光能 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52化能合成作用硝化53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蓝绿)、叶绿素b(黄绿)、胡萝卜素(橙黄)、叶黄素(黄)红光和蓝紫蓝紫光54溶解色素使研磨充分保护叶绿素纸层析法溶解度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55小低细胞核56连续分裂分裂间期分裂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间)染色质复制(前)膜仁消失显两体(中)形定数晰赤道齐(后)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植:两消两现板出现动:两消两现膜凹陷57前两极纺锺丝中心体星射线末细胞板细胞壁细胞膜58纺锤体染色体蛙的红细胞59分生正方紧密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使组织细胞分离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盖玻片载玻片载玻片组织细胞分散开来60稳定性差异成熟胚胎期61完整个体细胞全能性限制细胞核全能性受精卵62分裂分化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63减少降低降低降低积累增大收缩64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凋亡65无限增殖形态圆糖蛋白黏着扩散转移66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改变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必会知识默写1.(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这保证了豌豆在天然条件下是纯合体;(2)豌豆有一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
be inherent
to
the process of form—
ing memory.Only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etails of memory velop
more
forming
process,may
it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de-
抗体细胞分泌簇位于次级淋巴器官的B细胞 滤泡外,最初分泌IgM,随后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 生IgG、IgA等)。这些抗体分泌细胞一般不发生编 码V区基因体细胞高频突变(SHM
somatic hypermu.
tation)或对抗原的亲和力成熟,在形成后不久在原 位发生凋亡。因此,这些早期产生的抗体分泌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GC是应答反应数日出现的,位于次级淋巴器 官的B细胞滤泡内,在抗原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可维 持数周或数月。它由一定量的B细胞、滤泡树突细 胞(follicular
through the germinal center.It contain GC memory B cell,LLPC,GCi-memoff B ceU and TI-memory B cell. Some of this variation is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antigen,and some appears
的主要来源,同时FO B细胞、MZ B细胞在TI—B细
胞记忆中也发挥一定作用。r兀一B细胞记忆与TD.B 细胞记忆产生的LLPC有各自的特点。TI—LLPC不 如TD-LLPC的抗体分泌能力强,但TI.LLPC比TD— LLPC的寿命更长。例如对于蛋白质类的TD抗原,
・637・
疫应答的早期阶段(此时,参与反应的抗原特异B、T 细胞尚未表达Bcl-6)。GCi B细胞记忆与GC B细 胞记忆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抗原结合范围较后者更 宽。

Tfh,不同于早期的Th亚群,还分泌IL-21,与B细胞 相互作用,使其增殖分化为LLPCs和记忆B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对转录因子的诱导对 调控B细胞的行为至关重要。当感染时,细胞因子 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一时间多种细胞因子 共同作用。因此,B细胞需具备整合多种信号、并对 每种特异性感染进行有效应答的能力。调控抗体的 类别转换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调节细胞因子微环境, 可通过抗原或佐剂,最终使特异性转录因子在B细 胞中表达。同时,也要避免抗体之间的干扰,例如在 一些情况下,I醇和I舀的功能会相互干扰¨2|。 4记忆B细胞的归巢部位与维持 LLPCs主要存在于骨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 织;而记忆B细胞可以在一般组织中定植,也可由 次级淋巴器官进入再循环,也被发现存在于脾脏的 边缘区域¨引、粘膜上皮、或次级淋巴器官中的退缩 期GC的邻接区域。近期的两项研究表明,通过鼻 内接种流感病毒,IgG和IgA的记忆B细胞在肺及 相应引流淋巴结中被发现至少可在接种后存活5个 月¨4|。IgA的记忆B细胞的存在仅局限于应答的 组织(肺及相应引流淋巴结)及血循环,这可能是由 于受IgA的记忆B细胞上调粘膜整合素0c_4137的影 响所致;而IgG的记忆B细胞可以分布于更广泛的 部位。可见记忆B细胞的定植部位的差异是受免 疫球蛋白类别影响的。 LLPC和记忆B细胞的维持是疫苗成功的基 础Ll引。在缺乏抗原刺激、T细胞的辅助时,LLPC和 记忆B细胞是可以维持的。LLPC的自我更新速率 较慢,在缺乏记忆B细胞的情况下可以生存,这依 赖于促存活蛋白Mcl一1的持续表达,而Mcl.1的表 达又依赖于不断地接收周围细胞产生的生存信号, 例如APRIL、IL-6和CXCLl2。这些因子由多种细胞 产生,如嗜酸性粒细胞、基质细胞和巨核细胞¨611171。 对记忆B细胞而言,机体非特异感染可能是维持其 赖以存活的机制之一。当记忆B细胞上调细胞生 存因子Bcl-2的表达,并对其抑制产生敏感时,一些 未知的因子可驱使记忆B细胞的自我更新。有研 究显示,不同受体类型的记忆B细胞的寿命的长短 是不同的,IgG记忆B细胞寿命半衰期明显小于 IgM记忆B细胞,这表明不同的记忆B细胞存在不 同的生存机制¨8|。
万方数据
・636・
国匿鱼瘴堂苤查!!!!生!!旦箜塑鲞筮!塑!堕』!塑!!!!:盟!!:!!!!:!!!:塑:堕!:!
成之前。
(germinal center,GC)和免疫记忆的出现。目前尚
不清楚这两条路径的分叉基础,可能是由于早期的 增殖选择导致的,抗原的特质可能是调控分化的重
要因素之一‘2。。
follicular B
zone
为,B一1b细胞是T细胞非依赖性(,I’I
T cell—inde. B
pendent)抗原诱导的记忆B细胞的主要来源,FO
用;而FO B细胞主要参与T细胞依赖性抗原(TD
细胞和MZ B细胞在丽-B细胞记忆中也发挥一定作

cell—dependent)诱导的B细胞记忆…。
好地了解B细胞记忆形成过程的细节,才能为研制出更有效、更安全的疫苗提供先机。 【关键词】记忆B细胞;生发中心;长寿命浆细胞
The diversity of B cell memory
ZhangYing,Li
Juanjuan,五口,培Xinfeng,Jiartment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SHM,表明这些细胞的起源是在GC出现之前∞1;其
胞记忆
胞可不经由GC而产生。Bcl-6缺失小鼠不会产生 生发中心,所以在它们的骨髓中不存在抗原特异性 LLPC,所形成的抗体类别转换的记忆B细胞也不出 现SHM和亲和力成熟。除了V区的基因突变、基 因表达谱有差异外,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增殖 及生物学行为等诸方面很难将缺失Bcl-6的记忆B 细胞与表达Bcl6的记忆B细胞区分开来H1,说明生 发中心不是产生记忆的唯一途径,针对TD抗原应 答产生的不依赖Gc记忆B细胞,可出现在GC形
对于一个成功的由TD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活化的B细胞必须与活化的CIM辅助T细胞相互 作用。通过转换其关键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如B 细胞表面的CCR7和T细胞表面的CXCR5,B细胞 和T细胞相互靠拢,沿着B淋巴细胞滤泡和次级淋 巴器官中的T淋巴细胞区的交界处排列。在同源T 细胞和B细胞间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下,B细胞迁 徙至滤泡的外部区域,在这里,活化的辅助T细胞 (此时还不是Tfh)继续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 细胞增殖,并向不同方向分化。其中有一部分增殖 的B细胞发生Bcl-6表达上调,使B细胞迁移回到 滤泡中的FDCs处,在这里与同源T细胞(此时已成 为Till)协同作用,GC就形成了M J。停留在滤泡外 部区域的B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向外迁徙,形成抗体 分泌细胞簇;而另外部分的B细胞可能就是不依赖 GC记忆B细胞的来源(图1)。
dendritic
cells,FDC)、滤泡辅助T细胞
(Tfh)等构成。FDC来源于血管周细胞前体细胞, 它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将抗原和免疫复合物滞 留在其细胞表面,持续向滤泡B细胞提供刺激信 号∞J。Tfh是在转录因子Bcl6的作用及与特异性抗 原或旁观B细胞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Tfh有很多 作用,它可以维持并调节GC的反应,分泌细胞因子 调控B细胞的分化、增殖,并维持酶活化的胞嘧啶 脱氨酶(AID)的表达,通过SHM使V基因区呈现多 样性。V基因区的突变加上B细胞的选择性扩增 提高了GC中B细胞群的平均亲和力,这被称为亲 和力成熟。在GC,高亲和力B细胞克隆的选择性 扩增受Tfh和其分泌细胞因子的调控,在Tfh的指 导下,高亲和力记忆B细胞和LLPC通过不同的机 制发展形成,而后自GC迁徙出来,归巢至相应部
次,在尚未形成GC前将已被抗原激活的B细胞过 继性转输后也可产生记忆B细胞¨o;第三,在已发 生类型转变的记忆B细胞中,有相当部分没有发生
SHM
L8
o;第四,通过一些方法阻止GC生成,记忆B
细胞仍能形成,只是其无SHM发生。 总的看来,GCi B细胞记忆的产生时间是在免
万方数据
旦匪鱼瘗堂盘查!Q!!生!!旦筮塑鲞笠!翅!!!』地旦塑趔:盟型:!Q!鱼:y型:塑:№:!
位。
1.2
咆簇
毂豢
辫爹
i己忆8细胞
图I
TD抗原诱导的B细胞j己忆
生发中心.非依赖(GCi GC.Independent)B细 现已证实,针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记忆B细
许多事实说明GCi免疫记忆是B细胞正常免 疫应答的组成部分。首先,参与TD早期免疫应答 后重新加入循环的、抗体(B细胞受体)类型业已转 换的B细胞具有了记忆细胞的特征,但没有发生
1 1.1
TD抗原诱导的B细胞记忆 生发中心一依赖B细胞记忆

针对TD抗原,B细胞一般沿两条途径分化:一 是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分泌细胞簇(Cluster
或称Focus
of of ASCs
cell)、边缘区域B细胞(MZ
B marginal

cell)、B一1a细胞、B一1b细胞。它们在发育过
ASCs),另外一条路径是生发中心
垦区鱼壅堂盘盍至Q!鱼生!!旦筮!里鲞箜!翅!堕』地!趔:整坚:垫!鱼:!尘:!!z№:鱼
・635・
・综述・
B细胞记忆多样性
张迎李娟娟姜新锋姜广水 250012济南,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通信作者:姜广水,Email:gjiang@sdu.edu.cn
DOI:10.3760/ema.j.issn.1673-4394.2016.06.024
TI抗原诱导的B细胞记忆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包括细菌的脂多
糖、荚膜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其结构较为简单,表 位种类单一,多含重复的抗原表位,有助于加强 BCR间的交联,无T细胞依赖性、MHC限制性,是不 需要T细胞辅助就能产生抗体的抗原∽J。Ⅱ一B细 胞记忆有其自身特点,其所产生记忆B细胞在功能 上与TD—B细胞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 目前认为B-lb细胞是TI-B细胞记忆中B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