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展、 改善和革 新提出 了新的要求 , 当然 , 这 是着眼于组 织运 作与管理 活动在绩 效 与认 同相 统一之 上的界定 , 并在 这一界 定基础上 , 强化 规则 、 程序 与规范的 约束 性、 引导 性 、 保 障性作 用 。 制度( 包括 正式制度 和非 正式制度 ) 是规范 人们行 为的系 列准则 , 它 的基本 功 能是在一 定 的框架 下鼓励 人们积 极地 、 放心 地去做 什么 , 约 束人 们不能 去做 什么 。 对于 发展而 言 , 制 度也有优 劣之分 , 那些 能够促进 发展和社 会进步 的系列
探索构建和谐社会制度保障
探索构建和谐社会制度保障编者按:时下,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地按照中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从农民工权益保障、就业、信访、医疗、教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通过深入调研、专家座谈和领导专访,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将7省部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实践、体会及经验做法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河南:率先为保障农民工权益立法本刊记者刘雅鸣李钧德7月21日,《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河南省内媒体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全国第一部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地方性法规,河南此举立刻引起全国的瞩目。
专家认为,农民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困难群体,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
只有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才能尽快消除城乡差别。
省委书记动情批示农民工问题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
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4700多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2800万人。
目前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701万人,去年全省劳务收入730亿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但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
河南叶县农民孟宪潮等人,为了讨要总共6000多元的工资,先后七次上县城,九次进法院,在平顶山和焦作两个城市之间奔波半年,花费1300多元,却毫无结果。
今年5月14日,此事被河南当地媒体以《一位农民工的辛酸讨薪路》为题披露后,引起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高度重视。
动情之余,他在报纸上批示:“看了这则报道,我感到愧疚和伤感……我们口口声声关心农民工,可是损害农民工的事天天在发生。
请人大发挥监督作用,责成有关部门立即解决,除了要查处工资拖欠者外,对有关部门,省委也将予以责任追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
本文将从我国现行制度的优势、制度创新与完善、以及制度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制度的优势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4.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了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了社会公平正义。
5.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制度创新与完善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扩大人民民主参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社会贫富差距。
4.深化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提供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制度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1.制度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基础。
只有完善制度体系,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保障。
2.制度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通过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
3.制度保障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完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南开区副区长朱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大力发展民主政治为它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它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柱,同时更需要法治的保障。
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运用法治等手段在不断地社会调节中实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
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等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
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法治建设。
首先,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律体现公平、正义,体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营造新的机制和环境,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法治手段,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没有社会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法治是构建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法律以其特有的强制力和威慑力,预防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并运用特定的法律规则解决纠纷、缓和矛盾,从而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
第三,法治所倡导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权益。
法治在促进和维护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资源、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公正性的分配。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本文将就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浅谈。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法治是指建立在宪法基础上,以法律为依据,依靠法律来进行行为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法治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
只有通过法治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实现。
法治建设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机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途径,不断提高法律权威和法治水平。
只有通过法治建设,才能构建起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法治建设有助于平衡社会利益,避免人类自私自利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治的存在可以平衡社会各方利益,防止某些人的特殊利益侵犯到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治的管理和调节,可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法治建设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四,法治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法治的存在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础。
综上所述,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法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
法治建设有助于平衡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法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共同繁荣。
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水平,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
制度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同体 , 市场经济事实上 是利益多样化 的多元社会。 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 的物质基础 , 是决定该社会 和 谐程度的重要 因素。2 【 社会 发展史充分 表明, 人们
一
、
和谐社 会与制度机制
中能够塑造社会主体的活动空间并整合社会力量 ,
胡锦 涛总书记在十六届 四中全会 的讲 话 中指 出:我们所 要建设的和谐社会 , “ 应该是 民主法治 、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两个功效 : 一是 确立人们之 间广泛的社会联系或关 系; 二是解决社会矛盾 和冲
突, 进行社会力量整合 。
基础上 , 适应经济市场化 、 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 提 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和
谐社会内部的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 充满
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
切实维护和实现 ; 诚信友爱 , 是指全社会互帮互 助 、
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组成部分之
建立健全在这场历史性变迁面前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求从制度机制取向上抓准最关系最充分地调动社会不同群体积极因素建设并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综合运用新的社会运转制度机制在制度机制供给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和制度机制需求的双向互动中把社会结构诸要素益通过制度机制保护合法利益抑制非法利益使范在制度机制内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各种利益诉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得到恰如其分的利益回报从而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衡、 比较稳定的关系 , 调节和谐社会 内部的各个组成
部分关系的手段灵 活多样 , 形成 了包括法律法规和 道德习惯等在 内的系统的社会制度机制 , 进而运用 社会制度机制规 范不同群体人们 的行为和社会秩 序, 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制度机制 , 从而使得社会 系统总体上处于和谐 的状态 。因此 , 不论是从我 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上看 , 还是从和谐社会理论上来 讲,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制度机制建设入手 , 制度机 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呢?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的,只有确保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需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阶级和地区不平等,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国家需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的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国家需加强社会保障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全面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人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普遍的,国家需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让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环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
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它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下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特征进行论述。
1. 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保护。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合法利益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社会资源公平分配,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没有充分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
2. 社会稳定与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二是社会稳定与安全。
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安定有序的特点。
只有在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放心工作、生活,社会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3.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三是民主法治。
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民主法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自治权利、平等参与和合法权益的保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促进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参与和实现共同利益。
4. 拓展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四是拓展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不仅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与安全、民主法治和拓展文化建设等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治理,推动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政府常用语
公务用语政府用语1、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
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
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
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和谐社会制度建设及其功能探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Jou m f l of t he Par t y Schoo l0f C PC Z hengzho 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6,2010(Sum,108)政治与公共管理和谐社会制度建设及其功能探析李俊,陈秀峰(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制度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制度就是发展积极的生产力,也是发展和谐的生产关系。
和谐社会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关键词:和谐社会;制度;功能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6—0037—03一、和谐社会制度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正义”,并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充分说明了制度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和谐社会制度的建设必不可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和谐社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作为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在逐步实现和谐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保障的关键就在制度。
所谓和谐社会制度,就是按照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着眼于实现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制定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则、活动规范等,又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制度。
从和谐社会制度的内涵看,它具有以下特征:1.和谐社会制度体现了舍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和谐社会制度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
重建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略
h啪f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重建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略宁俊社摘要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被人们重视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在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关键谒重建社会社会利益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70-02长期以来,社会建设一直被人们遗忘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之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缺失,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这就充分说明:社会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了,重建社会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一、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公平与公正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任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偏离公平与公正,而使社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背景和前提就是因为社会的不和谐,是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加剧。
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分配偏离了公平与公正。
所以,实现社会利益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要促进社会利益公平与公正的分配,就必须做到:第一,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这才能充分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来看,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比较突出,如今的社会冲突也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这就是由于不能公平地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而引起的。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是指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走向和谐社会呢?一、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建设1.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高端产业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此外,要保障基本民生,解决贫困问题,落实“共同富裕”目标,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调配。
2.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新时代新文化,培养全民的审美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3.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
要坚持绿色发展,治理污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同时,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1.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落实“六个代表”要求,推动乡村自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居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民主组织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2.多元化的信访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信访体系,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加强公正司法,强化人民调解,加强对权益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观念认识1.强化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打造地域文化、创意文化、数字文化等特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国家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文化共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2.教育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教育能够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要加强教育教学,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全面素质和民族精神的人才,强化职业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就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能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促进观念认识的不断提升,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而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政治制度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和多党合作的良好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直接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安排,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权。
这些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经济制度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之二。
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能够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则充分调动了社会中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安排,如市场经济制度、法治经济制度、创新驱动发展等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文化制度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之三。
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制度,如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文化保护制度、文化政策制度等,为文化创造、传播和保护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还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文化制度保障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坚实的制度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7.01.15•【文号】法发[2007]2号•【施行日期】2007.01.15•【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法制工作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07〕2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法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审判工作中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十五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是人民法院的重大历史使命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人民法院工作密切相关。
人民法院的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
人民法院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更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给人民法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增加了更多更难的任务,赋予了更大更重的责任。
政府常用语【精选资料】
公务用语政府常用语1、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
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
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
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年 5 月 206卷 第3期 6 0
V 1 6N . 0. o3 2
Ma , 2 0 y 06
制 度 建 设 是 构 建社 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的保 障
曾 枝 盛
( 中国人 民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学 院 , 北京 10 8 ) 0 0 3
每一种 制 度均 有 ‘ 原则 宪章 ’ 规定 任 何 ‘ ’ ‘ ’ 人 和 物 。
那么, 我们 所说 的“ 制度” 到底是 指什么 呢?这本 来是个 不是问题的问题 , 因为人们都 十分熟悉 这个概 念 。但若从学理上探究一下这个 概念 , 就会发 现并不 那么简单 。 因为我 国学术界对制度 问题 的研究 刚刚起步 , 因 此我们需要借 鉴 国外学者 在这 方 面 的研究 成果 。在 西方经济学界 的“ 新制 度学派 ” 来 ,制 度” 看 “ 被认 为是
维普资讯
2O O6年第 3 期
曾枝盛 : 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从上述 我们 看到 , 所谓 “ 制度” 非是为 了我们 这 无
个社 会稳定 有序 即和谐 而制定 出的一种 约束 人类 主
范其他社会行 为并保 障给行 为 者们提 供通 过这 种 规
范所开创 的机 会 的制 度 , 应该 叫 做 调 节制 度 。 他 又 ” 说 :谁要是不 以他 人的利益为 自己的取 向, 的行为 “ 他
关键词 : 谐社会 ; 和 宏观 制 度 : 观 制 度 微
中图分类号 :09 D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2— 3020 )3 l 0 10 62 (06 o —0 l 4 2—
就 ‘ 相适 应 ’也 就是说 , 不 , 只要他周 围多数人 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设 当 中, 制度 起着举足
的; 动态的研究发现宗教在 巴西 的社会生 活中的深度 和广度 比法 国更 甚 。只要一 个社 会不 被其 法律 所确 认, 就会被其生活方式所承认 。理 论上 的和实际上 的 ‘ 制度 ’ 概念不过是社会学 的一个 基本概念。 _ ”4
学派” 的代 表 人物 康 芒斯 在 其《 作用 。有 了良好 的健全 的制度 , 能够稳定有 就
效地建设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 之 , 反 没有 良好 健全 的
预计这 个习俗的存在并照此采取 自己的态度 , 他必须 忍受或大或小 的不快或不利 。 _ 所 以, ”j 3 根据 韦伯 的这
一
制度 , 或避 而不 谈建设 良好 的制 度 , 却去谈 建 设 和谐
中, 反复强 调制 度 是 “ 体行 动 控 制个 体 行 动” 集 的规 范 _ 。总之 , 2 j 在西方 社会科 学 界里 , 人们 把制 度视 为 “ 规定人们 行为较 为持久的特性 ” 。例 如 , 国著 名 的 德 社 会政治 学家马科斯 ・ 韦伯说 :一个 规范 团体 行为所 “ 开创的机会 的制度 , 应该 叫做行 政管理制 度 。一个规
收 稿 日期 :06— 2—2 20 0 8
体…行为 的“ 规范 ”“ 、规则 ” 规定 ” 和“ 。而从上 述定义 中的“ 静态” 观点和“ 动态” 观点来 看 ,静态 ” 的是法 “ 指 律和各种规章制度 ,动态” 的是把这些法 律规章 制 “ 指
基金项 目:0 3 20 年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 大攻 关项 目, 目编号 :3Z 0 2 项 0JD 0 。 作者简介 : 曾枝盛 (94一) 男, 14 , 汉族 , 广东省 怀集县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 学 史。
伦理 ” 的规范。例如 ,新 制度学派 ” “ 的代表 人物 D. c. 诺 斯就为制度下 了这样 的定 义 :制 度 是为 约束 在谋 “ 求财富或本人效 用最 大化 中个人 行为 而制定 的一组 规章 、 依循程序 和伦理 道德 行 为准则 。 …而 “ ” 老制度
组织 生活的原则 ?二是动态的观点 : 们如何把这 些 人 法律 和原则 付诸实践?例如从宗教 的观点来看 , 制度 的静 态研究 发现法 国 和 巴西 天 主教 徒 的 比例 是 相 同
社会 , 会是南 辕北辙 , 就 很难 达到 目的 。
定义 , 西方经 济学 界 的制 度学 派又 派生 出“ 调节学
派” 。另外一位德 国著名 的社 会政治学 家哈 贝马斯则 依据其“ 往行 动理论 ” 把制 度规定 为 “ 交 , 人际 关 系的 秩序” 。法 国拉露丝哲学辞典对 制度这 个概念 的解 释 是这样 的 : 制 度 , 由与 自然 相 比较 的社 会所 确 立 “ 是 的。制度 在 广义 上说 包 括 文化 所 产 生 的 一切 东 西 。
摘要 :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设 中, 制度起 着举足 轻重的作 用。而重视制度建设 . 首先就要全 面
了解制度本 身的含义。所谓制度 , 应指“ 外在制度 ” “ ( 宏观制 度” , ) 以及“ 内在 制度” “ ( 微观制 度” 两个 )
方面 。在和谐社会建设 当中, 既要 注意宏观制度 的建设 , 也要 注意微观制度的建设 , 也就是 既要 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以及社会主 义的各种 法制 建设 , 又要 不断地完善社会主 义精神 文明建设 。两方面的 制度建设都搞好 了, 才能为和谐社会 的建设 奠定 坚实的基础 。
“
一
在这 一意义上说 , 一切 ‘ 协会 ’ 构成 一种 制度 ; 均 它有 它的原则 , 它把一定 的人群集合起 来 以从事 某种特殊 的事情 , 如体育 , 商业 , 等。社 会学从两 个方面研究 等
制度 : 一是静态 的 : 什么 是法 律?什 么是 支配社 会 和
系列被制 定 出来 的规 则 、 法程 序 和行为 的道 德 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