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训练专题九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014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章末整合提升 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地形和区域轮廓可判断出甲区
域为青藏高原,其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乙区域为巴西,其北
部为亚马孙平原,农业类型为热带迁移农业。第(2)题,乙区
域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地势低平,气候湿 热,不适合人类生存,缺乏大城市工业区,电力消耗少。南
部地处巴西高原,气候凉爽,适合人类生存,大城市多、工
章末整合提升
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题型五 特征描述类
【题型特点】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
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
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 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 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 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 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
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
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 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
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例】 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甲区域的地形主要为________,乙区域的地形主要为 ________;甲区域西侧和乙区域北侧的农业类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 (2)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资源丰富,而世界著 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
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高二地理期末单元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有答案
高二地理期末单元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有答案1.天文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经审核同意以天文称号停止命名的产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宁夏中宁县的中宁枸杞皮薄肉厚,口感地道、甜美、有特殊的香味,其特有质量主要得益于中宁县共同的〔〕A.天文环境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明优势C.科技优势D.品牌优势〔2〕关于中宁枸杞产地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没有明白的边界C.区域外部的特定性质完全分歧D.有一定的面积和外形2.以下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消费活动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以水产业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等C.一年两熟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开展畜牧业3.依据〝量体裁衣〞的原那么,以下地域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C.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4.地坑院是现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寓居。
读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以下各题。
〔1〕地坑院最能够出如今〔〕A.江南水乡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西北丘陵〔2〕地坑院所在地域的主要环境效果是〔〕A.酸雨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增加D.沼泽地破坏5.2021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作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修建破坏状况,所应用的技术手腕主要是〔〕A.天文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系统〔2〕上题中天文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A.传感器B.卫星系统C.空中装置D.信号发射装置〔3〕在震区被困灾民展开营救举动的进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用的天文信息技术主要是〔〕①GIS ②GPS ③RS ④GPRSA.① ④B.② ③C.③ ④D.① ② ③6.以下图为应用现代天文信息技术制造的我国东部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表示图,回答以下各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解析 答案
核心考点2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主干精讲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 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
理环境背景。
(2) 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 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
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 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专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网络构建
栏目 索引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全球气候变暖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核心考点3
地理信息技术
核心考点1 全球气候变暖
主干精讲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2)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增加;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 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B增强 C.G增强 √ B.E增强 D.K增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化石燃料使用
量增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气保温作用不断增强。
而保温作用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影响,据此结合图示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 答案
201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9.2人类活动和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2讲人类活动和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09·北京文综,9)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在海岛开发过程中,该岛()。
A.人口容量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解析题目中文字信息已告知该岛位于北半球热带,热带地区的海域在夏秋季节易发生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出现狂风暴雨,甚至形成风暴潮。
答案 D(2012·东北联考)下列图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以水电、核电为主,其中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多B.②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量居四省区首位C.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D.④省区石油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较为均衡3.今后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趋势是()。
A.①②两省区发挥本省水能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核电B.②④两省区常规能源丰富,做好西电东送的能源保障C.②③两省区彻底转变以常规能源为主的局面,重点发展新能源D.①④两省区加强本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第2题,四个省份的能源消费情况,读图做出正确判断,③省区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水电和核电比例低,能源结构不均衡。
第3题,从四个省份的能源消费构成及总能耗和单位GDP能耗,①为我国西部省区,大力发展核电没有必要,②应为我国东部地区,作为能源保障不正确;②③常规能源丰富,今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符合我国国情;①④两省能耗高,在加强本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 2.C 3.D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a、b、c、d四条河流依次是()。
A.长江、汉江、湘江、珠江B.岷江、大渡河、长江、珠江C.黄河、汾河、渭河、汉江D.黄河、渭河、汾河、汉江5.甲城市所在的省(区)计划将d河的水北调,补给c河流域。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9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八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B.工业企业技能改造严重滞后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思路分析】2.常见误区要避免某能源消费总量和某能源消费比重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的原因分析(1)青藏铁路: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方式,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改变,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水源不被截断等。
(2)京沪高铁: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线路基础稳固程度。
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2.框图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地理-新课标-中图
返回目录
第32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记忆 东、中、西依次低,水平低,速度低,考查原 因可知底,东部地区平原低,气候湿润人口集,交通发达 区位齐,西部地区距海远,山地崎岖气候干,交通不便区 位差,地带经济不发达。
返回目录
第32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探究点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 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如北京市、黄河三角洲 等。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 多要素。 特别提示 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区域:(1)清楚类型, 即按什么标准划分类型;(2)区域特征,即区域的位置与 周围区域的关系;(3)区内共性,即区内各要素的联系; (4)区间差异,即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5)边界形状, 即轮廓特征,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是模糊的,具 有过渡性。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三、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
返回目录
第32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2.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 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⑱经济发展速度 ___________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 素(社会经济基础、民族心理特征、产业结构和⑲ ________ )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本课件是用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 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 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 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第十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湘教版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 化迅速推进,经 济发展速度快, 尤其是城市
对外开放程 度低 区域对外开 放程度逐步提 高
工业化阶 段
高效益 的综合发 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 化推进到较高水 平,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比较 高的水平
区域的开放 程度和对外联 系大幅度增强
返回目录
第26讲
例1 【2012•上海卷】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 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1)~ (3)题。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图26-2
返回目录
第26讲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 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出人口由南向 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 人口密度低 B. 开发了新资源 C. 交通条件改善 D. 市场广阔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 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返回目录
第26讲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例2 题。
【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考】读下图,完成(1)~(2)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河北全省生产总值构成变化图单位:% 图26-4
返回目录
第26讲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河北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比较图单位:% 图26-5
►
返回目录
第26讲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之《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共93张PPT)
A.①
B.②
C.③
D.④
[审题专练]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自我校对:①均匀 ②高处 ③河谷 尝试解答:C
考向 1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的影响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1~2 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将来发展规模
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假若修一条经过甲地和乙地的铁路,方案①②③
(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上升;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
规模使用,使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 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 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受到影响。
考点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全国卷Ⅰ)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 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 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
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
于非洲东北部,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故农业生产
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答案:B
2.(2017·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 利用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
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 1 000 m 等 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 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 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 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绿洲的分布。
高三地理二轮练习资料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2)实例分析
•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 空间两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一 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的,即接近能源产地。 随着技术的发展,能耗的下降,其主要因 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 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 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 响力加强,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 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总体上讲,钢铁工 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原料→交通、
高三地理二轮练习资料区域地理 环境与人类活动
• 1.区域的含义。 •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响。
• 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 题为切入点,通过区域图、表格、文字材 料等方式呈现信息,旨在考查热点问题或 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 人地关系状况。
• 【答案】 (1)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 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 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省 区数量较少。
• (2)距离。优势条件。(说明:所述优势条 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 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 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 方面)
• (4)
对比区域 加利福尼 比较内容 亚谷地(北部)
大盆地
夏季光热充足,
夏季光热充足、 冬季寒冷干
降水少,冬 燥,降水稀
农业发展 的
自然条件
季温和多雨 少(温带大陆 (地中海气 性气候);水 候);水源充 源不足;荒 足;河谷地 漠草原广布,
形,土壤肥 土壤贫瘠。 沃。(从气候、 (从气候、水
• 【例3】 (2011·新课标)下图示意2007年 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 布的实例图,据图,回答下列两题。
2014届高考地理总复习高效演练第九单元第1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北京西城区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B.利用综合指标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解析第1题,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依据流域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
第2题,甲地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
答案 1.A 2.C(2013·课标文综Ⅱ,3~5)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3题,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的作用,我国以北方和西北为主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易出现低温、干旱、大风等天气,适宜使用地膜覆盖,A项正确。
第4题,西北地区低温、干旱、风沙等问题严重,地膜覆盖的功能最显著。
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透水,降解慢,会阻挡根系的伸展生长和地下水的运动,影响养分的搬运,①③正确;土壤中的地膜较破碎,对土壤温度的传导影响不大,②错误;废弃地膜与表土流失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强化练
专题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拟建中的克拉运河,全长102公里,双向航道,横贯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
克拉地峡位于马来半岛北部最狭窄处。
读图完成1~2题。
1.克拉地峡属于( )A.非洲板块B.欧亚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2.克拉运河若建设成功,一月由东向西通过运河的船只可能会( )A.见到沿岸荒漠景观B.看到风蚀蘑菇广布C.顺东北季风而航行D.遭遇大量浮冰威胁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由全球板块分布图可知,克拉地峡位于欧亚板块。
第2题,一月该地盛行东北季风,由东向西的船只顺风而行。
读“东亚部分地区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差异的最明显的表现为( )①气温年较差②降水量的季节变化③夏季风风向和影响时间长短④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重合,中国1月0℃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重合,该事实说明( )A.日本1月平均气温受冬季风影响大B.日本南北温差大C.日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纬度比中国的高D.日本雨季开始时间比中国的早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图中三地位置由沿海向内陆变化,其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最明显。
第4题,1月0℃等温线是重要的分界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重合,中国1月0℃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日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纬度比中国的高。
(2016·浙江嘉兴教学测试)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6.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
该通道连结了( )A.北美洲东岸与西欧B.东亚与南亚C.北美洲东岸与西岸D.西欧与南亚答案 5.A 6.D 解析第5题,从遥感影像中可以看到该区域的海陆轮廓及地中海、河流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为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该区域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或受来自陆地的信风的影响,多晴朗干燥天气,所以形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对应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含解析)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题号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2、5、6、7、8、9、10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4、11 13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下表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形区不同地点某种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因子加权情况。
读表回答1~2题。
地点土质植被坡度持续降水①★★★-★②-★★-★③★★★-★④-★★★★★★⑤★-★★★★注:★越多,表示灾害孕灾环境因子加权数值越大,灾害发生可能性越大。
1.(2013·XXXX期始,14)五个地点中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是( )。
A.① B.③C.④ D.⑤2.(2013·XXXX期始,15)针对⑤地地质灾害,下列可采取的措施最为合适的是( )。
①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②道路陡坡处建设护坡工程③加固岩体,建设排水沟渠④陡坡处开辟梯田,改造为农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④地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因子加权数最大,故选C。
第2题,⑤地地质灾害加权数值大的因子是土质、坡度和降水,可以人工干预的是土质、坡度。
土质对应③工程性措施,坡度对应②工程性措施,故选B。
答案 1.C 2.B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未来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
完成3~4题。
3.(2013·XX教育考试院调研,1)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
A.造船工业B.电子工业C.核电工业D.服装工业4.(2013·XX教育考试院调研,2)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清洁能源乙醇(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作为汽车燃料,将对我国产生的显著影响有( )。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减轻耕地压力④调整种植业结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低碳经济是指能够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发展方式。
核电工业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又能缓解能源紧X,故选C。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XX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XX ②XX③XX④XX⑤XX⑥XX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2.XX、XX、XX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
第2题,XX、XX、XX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
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
下列属于其X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
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
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强化练习九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九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单选题我国沿海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与气象密切相关。
下图反映2014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常年同期相比,2014年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A. 2月 B. 6月 C. 9月 D. 11月2.上海沿海地区每年均出现季节性高海平面潮的原因是A.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 B.易受热带气旋影响C.流向海洋的河水减少 D.西南季风吹拂海面3.2014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B.崇明岛面积逐渐增大C.沿海风暴潮的危害减弱 D.上海城市需水量减少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侧剖面图(左图)和岳桦林景观图(右图)。
生态过渡带是一种植被类型逐渐被另一种植被类型取代的过渡区。
因为其环境因子、生物类群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因此非常脆弱,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可以作为外界干扰的信号放大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预警区.岳桦林带为长白山针叶林乖苔原带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左图中指出岳桦林带的位置A.① B.② C.③ D.④5.造成岳桦树枝条虬曲,身躯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贫瘠 B.风力强劲 C.气候严寒 D.地形陡峭A.林带范围变窄 B.林带向下移动 C.林带将消失 D.林带向上移动浑善达克沙漠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同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级景区。
(浙江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练大冲关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
专题14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区域类型是( )。
A.流域B.冲积平原C.盆地D.农耕区2.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相邻的同类型区域之间具有过渡性B.以同一条等高线为区域边界C.地质作用以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为主D.西部地区平坦开阔,必然是该区域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西部边界多为山地,且为河流的源头,故其类型是河流的流域。
第2题,流域之间的分界线是分水岭,界限明确,不具有过渡性。
分水岭可能是山脊或者鞍部,但不可能海拔相同,换句话说,不可能为同一条等高线。
流域的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冲积平原,一般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答案 1.A 2.C(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
读图,回答3~4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线示意图3.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4.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解析第3题,A项错误,没有经过我国第一阶梯,也就是青藏高原地区;B项错误,没有经过阴山,阴山在中卫以北地区,呈东西走向;C项错误,没有经过寒带地区,因为我国没有处于寒带的地区,注意寒带和寒温带的差别。
第4题,A项错误,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油气,不会加快新疆的开采;B项错误,滑坡、泥石流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是该工程的主要显著影响;D项错误,管道运输,对于促进各国家人民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较弱;C项正确,缓解我国珠三角能源短缺问题,并且能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部分_专题一_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专题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某铁路线专用列车车厢简图,回答1~2题。
1.根据车厢的设施与装置分析,该铁路线最有可能为()。
A.京广线B.京哈线C.陇海线D.青藏线2.上述铁路线在建设中多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C.为野生动物提供通道D.缩短运营里程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车厢设有藏汉英文显示屏和独立吸氧接口,可推断该铁路线最有可能为青藏线。
第2题,青藏铁路的建设多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通道。
答案 1.D 2.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4.①②③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
A.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B.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C.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D.②线路最合理,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呈带状。
第4题,由图可知,②线路最短,占用的农田最少,并且大致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
故D正确。
答案 3.D 4.D下面的a图示意某年不同收入国家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情况,b图示意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c图示意气温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低的国家C.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升高D.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降低,海平面也降低6.上面三图反映了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集训
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2013·高考北京卷)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解析:甲区域:甲处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聚落一般沿河谷、交通线分布。
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说明;气候上的明显优势是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上的明显优势是黄土覆盖,土层深厚。
乙区域:乙处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地形破碎,所以聚落一般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南北的聚落分布密度有差异。
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说明;气候上的明显优势是水热条件优越。
答案: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2013·高考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B。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高纬度造林,降低了地面的反射能力,导致气温升高。
(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下题。
3.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解析:选D。
正确读懂两条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读图可知,1月0℃等温线总体上向北偏移,即向较高纬度的落叶阔叶林带偏移,说明气候在变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九)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2013·辽宁省五校第一联合体高三年级考试)读下图,回答1~2题。
1.为改善该区域的交通条件,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该区域最适宜发展(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河流运输解析本题考查交通方式的选择,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中的等高线较密集,说明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最适宜发展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对较低的公路运输。
答案 B2.某登山队准备从大本营出发,攀登南迦巴瓦峰,从安全性考虑,最适宜的路线是( ) A.a B.bC.c D.d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登山线路选择的影响。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从安全性考虑,c路线主要经过山谷和缓坡,比较理想。
答案 C(2013·浙江省第一次五校联考)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世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强烈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C.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使冰川消融,进而引发的问题。
冰川消融在短时间会增加河流流量,但最终结果是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 D4.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②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③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对森林的破坏,减少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转化,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答案 A(2013·江西省七校联考)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 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构想。
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红壤广布,肥力低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湿地破坏严重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小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东北地区沼泽广布,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沼泽地遭到不合理开发,造成湿地破坏严重。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东北地区为黑土;石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答案 C6.下列关于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黑龙江垦区开发初期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粮食增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适应市场的中小型企业;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答案 D(2013·安徽省皖北示范校质检一)下表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读表回答7~8题。
A.围湖造田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C.植树种草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解析本题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使沙尘暴次数增加,土地沙化速度加快。
答案 D8.防治该环境问题的可行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②生态移民③建设防护林体系④开采矿产资源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因此应积极建设防护林体系;破坏植被的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因此也可进行生态移民。
答案 B(2013·安徽省皖北示范校质检一)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常常会导致地面塌陷,2012年以来,江苏、安徽、上海、黑龙江等多地出现路面塌陷事件。
据此完成9~10题。
9.地面塌陷的原因不包括( )A.过度开采地下水B.采矿或工程建设C.流水溶蚀作用D.高强度垦殖解析本题考查地面塌陷的原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面塌陷与过度开采地下水、采矿、工程建设以及流水的溶蚀有关。
答案 D10.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地面塌陷的是( )A.雨季实施地下水回灌B.多建高层建筑C.矿区及时复垦D.改进耕作方式解析本题考查防止地面塌陷的措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地下水被开采,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因此有效的方法是雨季时实施地下水回灌。
答案 A(2013·河南省洛阳市统考)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示意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开垦土地、单产提高B.科学种田、单产提高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解析本题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读图可知,追求多产粮食,而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
答案 D12.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多样性D.层次性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13.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农林牧综合治理C.大力发展重工业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要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农林牧综合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发展。
答案 B(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下图是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①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④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玉米草等牧草属于空间上的合理利用,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是养殖业的生产需要,二者都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标本都属于循环经济中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答案 C15.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⑥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而本题考查的是生态效益。
答案 D二、综合题(40分)16.(2013·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试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8分)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其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图示区域也是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
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6分)吉首市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
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在此交会。
年降水量1 440.5毫米,日照1 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
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
南连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
已探明该地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吉首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0分)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对着装习惯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植被、水源等方面分析。
第(2)问,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从而得出该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穿着对襟短衣、裤筒较宽大的长裤是为了散热,打绑腿是为了防止荆棘划伤,防蛇虫叮咬。
第(3)问,影响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矿产、交通、政策、旅游资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8分)(2)图示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湿热;(2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利于散热(可减轻酷暑带来的不适);(2分)打绑腿可防止荆棘划伤,防蛇虫叮咬等。
(2分)(3)吉首是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具有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外省市进行经济交流;处于铁路、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降水丰富,光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10分)17.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问题。
(16分)(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8分)(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4分)(3)监视和预测北冰洋冰面范围的变化,最好运用什么技术?(4分)解析图中显示北冰洋2030年冰面预测范围比1972~1990平均范围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
答案(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每条2分,答出合理的四条即得满分8分)(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4分)(3)(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