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角下的慈善群体结构及其参与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益事业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益事业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益事业问题分析在当代社会,公益事业拥有着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

公益事业的意义在于,通过社会的组织和力量,为社会中那些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社会学视角对公益事业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公益事业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一、公益事业的目标与问题公益事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益事业的执行机构和运作部门的效率和透明度问题。

公益事业的实施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组织力量和行政能力,而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表现常常被诟病。

此外,公益事业的捐赠、利用、分配等环节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制约公益事业的发展,甚至会让原本应该受益的人们受到伤害,造成不良反响。

二、公益事业的执行者在公益事业中,执行者包括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政府机构在公益事业中通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承担着举国和社会主要的公益事业工作。

而非营利组织则通过自身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来为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服务和支持。

但是,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都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如政府机构需要增强专业性和效率性,非营利组织则需要更好地整合资源。

三、公益事业的资源问题在公益事业中,资源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前置高昂的成本也是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此外,公益事业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专业的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方面在当前的公益事业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四、公众参与问题公益事业与公众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也是社会学视角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公益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成果,除了依赖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外,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的兴趣、意识和确切需求均对公益事业的展开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传递正确的公益信息,鼓励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公益事业的实质性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以及构建公众信任机制的关键要素。

一、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1.1 企业的参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企业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广泛参与公益事业。

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仅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

1.2 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建立相关法规、政策以及提供经费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政府的参与保证了公益慈善事业的顺利进行,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3 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公众的捐款、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参与,不仅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也凝聚了社会力量,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公众信任机制的关键要素2.1 透明度与信息公开公众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与透明度息息相关。

公益组织应当及时公开财务状况、项目执行情况等信息,让公众了解到善款的去向和项目的进展,从而增强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感。

2.2 专业化与效率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也是构建公众信任机制的关键要素之一。

公益组织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

2.3 风险管理与问责机制公众信任机制还需要健全的风险管理和问责机制。

公益慈善事业中存在着一些风险,如善款滥用、项目执行不规范等问题。

公益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监管,同时也要建立问责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证公益资源的合理、透明、有效利用。

结语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行为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行为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行为分析慈善行为是我们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形式。

人们通常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来实现慈善行为,以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一般来讲,慈善行为看似是一种帮助弱势群体的利他行为,但由于涉及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慈善行为实际上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慈善行为的本质、影响因素等。

一、慈善行为的本质慈善行为本质上是社会中的一种资助活动,是社会公共需求的一种回应。

慈善行为所资助的对象主要是经济、社会、文化水平较为落后、或受到灾难、疾病、残疾等影响的个体或集体。

慈善行为由个人或机构自愿进行,是正面的、无偿的、乐于助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情怀。

慈善行为具有一定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

从人类学角度看,慈善行为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互助原理,是人类共性行为和文化的体现。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慈善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分工合理、互惠互利和赤裸裸的市场化竞争之外的社会关怀和扶助。

二、影响慈善行为的因素1. 个体特征:个人精神内核、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等均会对慈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在个人精神内核中,爱心、同情、慈悲、责任感等特征有利于增强慈善行为的产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崇尚人道主义、社会公正、社会责任等观念的人,更易倾向于进行慈善行为。

2. 社会结构特征:社会分层、教育、职业、宗教信仰和社区关系等社会结构特征也会对慈善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职业越专业、信仰宗教的人更倾向于进行慈善行为,而社会分层和社区紧密程度也会对慈善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产生影响。

3. 慈善组织特征:慈善组织的规模、信誉、透明度等特征也会对慈善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慈善组织规模越大、信誉越高、透明度越高,其筹集资金的能力和理财能力就越强,对慈善事业的推动的作用就越明显。

三、慈善行为发展的趋势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行为也在不断发展,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公益事业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公益事业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慈善公益事业问题研究慈善公益事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总的来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政府扶持等因素相关。

社会学家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尤为深入,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慈善公益事业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成因。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慈善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三个问题1. 缺乏透明度慈善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确保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让捐助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捐助的去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的慈善组织缺乏透明度,使得部分捐助者感到不信任,甚至拒绝捐款。

这种情况下,慈善组织应该加强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开筹款的进展情况,并明确资金使用的细节。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强化慈善公益事业的监督与管理。

2. 关注度分配不均在慈善公益事业中,关注度的分配不均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有些“热门”在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但是有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却被忽略或被边缘化。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关注度分配的角度出发,增加对一些“边缘”群体的关注度。

此外,政府也可以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慈善组织关注需要被关注的群体,加大慈善公益的投入。

3. 慈善组织活力不足慈善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问题之一。

一些慈善组织缺乏创新性的筹款方式和形式,使得他们的筹款活动缺乏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慈善组织发掘新的筹款方式,以激发更多的社会组织的参与。

慈善公益事业的解决方案1. 建立公开可控的资金按比例分配机制建立公开可控的资金按比例分配机制是解决慈善公益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机制下,政府所提供的慈善资金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慈善组织,同时政府可以对这些组织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其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2. 增加对被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度为了解决关注度分配不均问题,我们需要增加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投入。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如何相互影响,并如何形成集体行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的意愿和动机驱动,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社会学视角。

首先,社会学视角认为群体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的意见和看法在群体中相互交流、碰撞和磨合,最终形成共识。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的背景、观点和利益,因此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是正常的。

这些不同意见在群体中通过交流和讨论被提出来,从而形成共同的理解和决策。

群体中的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协商是决策的重要环节。

其次,社会学视角强调了集体行动的社会动力。

集体行动是指群体成员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共同行动的行为。

社会学家认为,集体行动的成败取决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动力。

群体成员的互动可以激发彼此之间的合作和支持,从而增强集体行动的力量。

而动力则是推动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和动力源泉,它既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

社会学视角强调了动力对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主要有社会认同、自尊感、亲近感和互利关系等。

此外,社会学视角还关注了社会关系对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影响。

社会关系在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决策的形成和集体行动的实施,还可以对个体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影响。

社会关系的强弱和密切程度会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决策和行动中的作用。

社会关系还可以提供资源和信息,为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提供支持和便利。

最后,社会学视角认为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是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的。

社会结构包括了组织结构、权力关系、社会规范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社会结构会对群体决策和集体行动产生影响,它可以制定和规范决策的程序和规则,分配决策和行动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塑造决策和行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社会公益与慈善行业慈善助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公益与慈善行业慈善助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公益与慈善行业慈善助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公益与慈善行业:慈善助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慈善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角色。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社会中,慈善行业的存在起到了弥补和改善社会不公的作用。

这种社会公益的合作与互助关系,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爱心、包容和公平的社会。

一、社会公益的重要性与意义社会公益指的是以社会福利为目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与支持的行动。

它意味着关注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应有权益和资源的人群,包括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失业者、老人、孤儿等。

社会公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个别问题,更在于检验一个社会的公平性和人性关怀。

1.1 社会公益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社会公益的投入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例如,针对贫困地区的社会救助项目可以降低社会不公现象,提供基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资源,以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

这些努力不仅直接减轻了他们的痛苦,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1.2 社会公益培养和弘扬社会正能量。

社会公益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机会,激励了更多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通过公益活动,人们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同时,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能够影响到更多人,引导整个社会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慈善行业在社会公益中的作用慈善行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通过筹集和分配资源,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与关爱。

慈善行业的作用不仅限于资金的捐赠,还包括精神和技术的支持。

2.1 慈善行业筹集和分配资金,缓解社会不公现象。

慈善行业通过募捐、基金、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来援助社会弱势群体,包括提供教育、医疗、救助等项目。

这些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合规审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慈善行业的这种角色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使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

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社会公益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通过利用自身资源、能力和时间,为社会大众提供有益的服务或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

这种行为旨在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下面将对社会公益行为进行调查与思考。

首先,我们进行了对公众对社会公益行为的认知调查。

我们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地采访了150人,其中包括学生、社区居民、职员和老年人。

调查结果显示,90%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公益行为对社会有重要意义,能够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此外,6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身曾参与或受益于社会公益行为,他们认为公益行为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传递爱心和促进个人成长。

然而,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由于缺乏时间、资源和了解,他们参与社会公益行为的机会较少,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公益的途径和平台。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对公众对社会公益行为的期待和需求调查。

在500名被调查者中,90%的人表示希望社会公益行为能够关注弱势群体,如贫困儿童、残障人士、老年人和流浪动物等,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关爱和保护。

此外,85%的人认为社会公益行为应该具有长远的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善举。

许多人还提到了希望社会公益行为能够推动社会公序良俗的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社会公益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公益行为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公益行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展示公益行为的正能量和社会影响力,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同时,政府、企业和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相关活动,培养公民参与公益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公益机会和平台,促使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行为。

政府可以设立公益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优秀公益项目和组织;企业可以开展员工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员工参与公益行动;学校可以加强公益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品质。

慈善行为与社会关爱的互动研究

慈善行为与社会关爱的互动研究

慈善行为与社会关爱的互动研究慈善行为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

而社会关爱则是指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关心和互助的现象。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慈善行为和社会关爱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慈善行为是社会关爱的具体表现。

当我们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教育时,我们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当我们听到灾区的人们遭受灾难时,我们会捐款捐物,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行为都是我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的具体呈现。

慈善行为不仅给予了他人温暖和希望,也强化了社会关爱的积极氛围。

其次,社会关爱有助于促进慈善行为的发展。

在一个充满了爱心和互助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倾向于更加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困境。

当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时,慈善行动的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社会关爱可以通过组织慈善活动和公益宣传等方式,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慈善行为中来。

在社会关爱的引导下,慈善事业将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

但是,社会关爱与慈善行为之间的互动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首先,慈善行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只有通过专业的机构和渠道,才能将捐款和捐物有效地传递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

同时,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透明的管理也能提高慈善行为的意义和效果。

其次,社会关爱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宣传。

只有当大众普遍认可社会关爱的重要性,并愿意参与其中时,慈善行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媒体、教育和公益组织等多方合力来提高社会关爱的意识和价值观。

在慈善行为和社会关爱的互动中,个人的责任和参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关心他人的需求,并为之做出贡献。

无论是小小的善举还是大型的慈善捐赠,每一个个体的参与都是社会关爱和慈善行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个人的参与也能激发他人的参与。

当我们主动地关心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帮助时,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感染,更愿意加入进来。

个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改善个人的心理状态,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关爱和慈善行为的发展。

慈善管理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

慈善管理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

慈善管理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社会公益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然而,如何实现慈善事业的民主参与与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慈善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慈善事业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首先,慈善事业中的民主参与对于确保公平公正至关重要。

在慈善项目的选择与执行中,民主参与可以确保决策的透明和公正。

通过广泛征求捐助者、受助者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可以避免个别利益的偏袒,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民主参与也能够增强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提高社会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只有让民众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才能形成广泛的共识,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慈善事业中的民主治理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的效能和透明度。

民主治理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决策机制,确保慈善组织的决策过程公开、透明。

例如,可以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各方利益相关者组成,对慈善组织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审查。

同时,慈善组织还可以通过公开财务报告、项目执行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众展示其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成效,增强对外部监督的能力。

这种民主治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慈善组织的效能,还能够增加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此外,慈善管理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还可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慈善事业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需求的变化,因此,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

而民主参与与治理可以为慈善事业提供多元化的思路和意见,促进创新的发生。

通过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民主参与还可以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合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慈善管理中的民主参与与治理,并非易事。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慈善组织的权责和义务,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合法合规。

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与社会影响研究

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与社会影响研究

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与社会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目前的社会中,慈善公益组织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与社会影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

本文将就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与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慈善公益组织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管理模式有着其独特性。

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决策流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

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慈善公益组织成功的核心因素。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慈善公益组织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招聘人才,通过专业的渠道吸引行业专业人才,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二是合理配置资源,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给予合理的岗位安排和工作内容安排,让每个人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三是注重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员工发挥出更多的潜力;四是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员工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财务管理方面,慈善公益组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按照规范化的财务标准进行资金管理;二是加强财务监管,防范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注重效益分析,对每一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选择符合组织目标的项目进行投资。

二、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慈善公益组织不仅仅承担着社会责任,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慈善公益组织的公益性质慈善公益组织的公益性质使得其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慈善公益组织所服务的是广大需要帮助的人群,如救助贫困人士、关爱孤老、扶持特殊儿童等。

这种公益性质使得慈善公益组织的形象非常正面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支持。

(二)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慈善公益组织在服务对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供赈济,更多的是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精神扶持。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慈善组织在社区参与和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慈善组织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与社区居民建立紧密的联系,为社区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慈善组织能够帮助社区解决一些紧迫的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教育培训等方式,慈善组织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其次,慈善组织的参与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慈善组织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慈善组织可以与社区居民进行直接对话,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慈善组织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项目和活动。

其次,慈善组织可以与社区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社区项目。

通过与学校、医院、企业等合作,慈善组织能够整合社区资源,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

此外,慈善组织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活动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慈善理念,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首先,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慈善组织通过提供物资援助、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社区居民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社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慈善组织的参与和合作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推动。

慈善组织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

然而,慈善组织的社区参与和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慈善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社区居民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与公众信任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以及建立公众信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和公众信任机制,并解析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公益事业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益事业的社会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公益事业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引导,使公众能够充分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政府还通过设立慈善基金会、扶贫机构等专门机构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不可忽视。

现代化进程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在公益慈善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通过捐款、捐物资等形式支持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改善了企业形象,也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再次,公众的参与度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公众参与是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石,公众通过捐款、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共同推动着公益事业的发展。

而公众的参与也是公益事业的衡量标准之一,公众愿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说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二、公众信任机制的建立公益慈善事业的成功发展还需要建立公众信任机制。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公众信任机制的建立对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是建立公众信任机制的基础。

政府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和监管机制,增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确保慈善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透明度,从而增加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其次,加强信息披露是建立公众信任机制的关键。

慈善组织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慈善事业的收支情况、项目进展等信息,真实地向公众展示慈善事业的运作情况,增加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理念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正在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种理念下,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与责任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从维度和路径两个方面,探讨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方式以及发展方向。

一、维度: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和方式1. 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组织,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属性。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益项目、提供社会服务、推动政策倡导等方式,为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2. 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公益需求。

慈善组织作为第三部门,能够灵活运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能力,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 增强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倡导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带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决策和民主治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4. 塑造社会价值观念慈善组织在开展慈善活动的也在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增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 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慈善组织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

这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确保公益项目的有效实施和社会效果的实现。

2. 积极参与政策倡导和公共事务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政策倡导和公共事务,推动相关立法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公益事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合作

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合作

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合作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信任、互助和共享资源的能力。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促进社会合作,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合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慈善组织汇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经验和知识等。

这些资源通过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被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同时,慈善组织还与社会各界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伙伴。

这样的关系网络为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还表现为其公信力和社会声誉。

一个经过良好管理和透明运作的慈善组织,能够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本。

慈善组织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项目执行情况等方式,建立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一步巩固其社会资本。

二、慈善组织的社会合作慈善组织通过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首先,慈善组织与个人捐赠者之间的合作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形式。

慈善组织通过与捐赠者建立联系,向其宣传慈善项目和筹款目标,吸引捐赠者参与其中。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为慈善组织带来了经济资源,也增强了社会团结和共识。

其次,慈善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重要。

企业通过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形象,拓展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慈善组织也能借助企业的资源和渠道,更好地实施慈善项目和服务。

这种合作关系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也不可忽视。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与慈善组织共同合作,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公共需求。

慈善组织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能够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进一步提高其社会资本和执行效力。

三、慈善组织的作用与挑战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合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研究

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研究

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研究慈善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自愿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的捐助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行为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研究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紧密相连。

慈善行为通过向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

例如,当一场自然灾害袭击某个地区时,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往往会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提供急需的救助和救援物资。

这种慈善行为不仅能够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还能够提高社会的公共安全感,增强人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信任。

其次,慈善行为对于社会的公益效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慈善行为不仅关注个别受助对象,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慈善行为,我们能够引导更多的人积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例如,很多慈善机构会定期举办公益活动、组织慈善义演等,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受助对象提供更多的帮助,也能够增加公益事业的曝光度,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的公益氛围。

再次,慈善行为与社会公益效益的关系还体现在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问题的缓解上。

慈善行为不仅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援助,还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改善医疗条件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和素质,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此外,慈善行为还可以关注一些具有社会问题的群体,如残疾人群体、老人群体等,通过提供特殊的康复服务和关怀,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最后,慈善行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而慈善行为的存在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

通过慈善行为,我们能够传递爱心和关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这种爱心的传递和关怀的共享,会让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刘 能 Abstract:Using the data from a multi2site survey called“The Willingness and Attitudes of Ordinary Urban Chinese Citizen toward S ocial Donation”,which was part of the research project———“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China’s S ocial Donation System”,this article firstly came to deal with several critical issues with regard to the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orientations of the general urban population toward s ocial donation:the degree of discretionary power of res ource allocation with that they endowed the s ocial donation agency;the expectations and demands they bore on the s ocial donation agency;the tw o main suggestions that they gave to the s ocial donation agency of the direction of it’s credibility2construction;and the micro2mechanisms that might prom ote potential donors to exert their donation.Secondly,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s ocial cognitive statuses of ordinary urban citizens toward various s ocial philanthropic and v oluntary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Thirdly,after synthesized a new index called“susceptibility of certain dem ographic subgroups toward future s ocial donation”,this article identified several im portant determinants which w ould m ostly in fluence ordinary urban citizen’s potential willingness to donate based on tw o regression m odals:that is,the m ore educated,the m ore well2done in their s ocio2economic situation,the m ore willingly of the subgroup to donate.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和志愿行动的参与,作为公民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长足的发展(Ellis&Noyes,1978;Douglas,1983;Wuthnow,1991),近期更是有学者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Salam on,1999)。

《慈善事业》分析报告范本

《慈善事业》分析报告范本

《慈善事业》分析报告范本慈善事业分析报告范本一、背景介绍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活动的一部分,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本文旨在对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慈善事业的现状1. 慈善事业的发展态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捐款金额逐年增长,参与慈善活动的群体也不断扩大。

同时,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2. 慈善事业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慈善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慈善组织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导致一些捐款者对捐款的去向和效果产生怀疑。

其次,慈善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和领域缺乏必要的支持。

此外,慈善文化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亟待加强。

三、慈善事业的意义和价值1.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参与慈善事业,个人和组织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慈善事业也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2. 社会问题的解决慈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缓解贫困、疾病、教育等领域的困难。

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与监督政府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提高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 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社会各界应积极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和普及,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

3. 促进慈善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促进慈善资源的均衡分配,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确保慈善事业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5. 强化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慈善组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与专业素质,不断提升自我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对其的认同和信任。

六、结论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公益群体分析报告

公益群体分析报告

公益群体分析报告1. 引言公益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为了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了解公益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公益群体进行分析,从而为公益组织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分析报告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各类调查问卷、社交媒体平台等。

我们采用了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分析。

3. 公益群体的特点3.1 年龄分布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公益群体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通常具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更容易在公益事业中投入时间和精力。

3.2 参与方式公益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志愿服务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益群体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捐赠物品等方式,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3.3 公益关注领域公益群体对不同的公益领域有着不同的关注度。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环境保护、教育支持和健康医疗是公益群体关注度最高的领域。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和他人的生活。

3.4 公益活动参与频率大部分公益群体每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在1到3次之间。

这表明公益群体在公益活动中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却没有过度投入,维持了工作与公益之间的平衡。

4. 公益群体的需求4.1 知识与技能培训公益群体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参与公益活动。

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渴望强烈,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指导。

4.2 资金和物资支持在开展公益活动过程中,公益群体对资金和物资的需求较大。

他们期待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提供更多的捐助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开展公益事业。

4.3 社交平台和资源分享公益群体希望能够通过社交平台与其他公益人士进行交流和分享。

他们渴望了解其他公益组织的经验和故事,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

5.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公益群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公益组织应重点关注30至45岁的人群,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公益活动。

慈善救助中的主导与参与

慈善救助中的主导与参与

慈善救助中的主导与参与一引言慈善救助该如何开展?是由政府全部承担,还是由民间自主开展?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

而在这些解答背后,自然也深藏着不同性质的立场与价值主张。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两条道路合并在一起,选择一条折中的道路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资源,吸引更多方面的参与,将慈善救助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不过,在这一逻辑中,依旧存在一个机制性问题,即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双方是平等参与,还是应有主次之分?对于这一问题,依旧有多种不同的解答。

比如,有人提出要推进多元共治,有人则认为应保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同样,在这些不同的解答背后,依旧深藏着不同性质的立场与价值主张。

但凡明白慈善事业重要意义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妥善解答关系重大。

其关系到中国社会某些重要领域的稳定与和谐。

在这一方面,之前也有不少改革尝试,但多数都失败了。

那到底如何才能取得改革之实效呢?宝安区慈善会的改革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救助体系2007年,宝安区慈善会正式成立。

作为一家区级慈善会,宝安区慈善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慈善救助工作。

但是,在成立伊始,宝安区慈善会并没有急于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宝安区慈善会认为,要稳妥地开展慈善救助工作,就必须对宝安区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而且,宝安区慈善会也希望将慈善救助活动做成具体的项目,以推进慈善救助活动的项目化运作。

基于这些想法,在最初成立的半年里,宝安区慈善会开展了系统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慈善会发现,宝安区面临四大问题:读书难、住房难、因病致贫、突发事件。

宝安区慈善会认为,前两个问题虽然也是宝安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并非一家区级慈善会所能解决的。

相反,这更应该是由政府投入资源,予以系统性解决的问题。

对于后两个问题,因病致贫是宝安区面临的重大难题。

这一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户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

户籍居民是各地慈善会普遍予以救助的对象。

但相比于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人员流动性较强,所以,很多地方的慈善会都不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救助体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视角的引入: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认为需要一个限制国家对人民权力 侵吞与剥夺的社会实体存在, 这个社会实体就是 “市民社 会”。 如果直接拿基于西方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市民社会理论 作为分析工具,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根本 就不存在一个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根本原因在于几千年
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与新中国建国后的高度威权型政府,使 市民社会根本没有生存与发育的空间。 但是,不存在西方意 义上的市民社会不等于说没有一个与国家相对的公共领域 的存在。邓正来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建构中国市民社 会的构想。 黄宗智先生通过考察清朝的司法体系,晚清与民 国绅商精英治水、修路、救济、办学堂、调解争端等传统的公 共活动,以及新中国社会整合与国家政权建构两个过程中社 会 的 “国 家 化 ”与 “去 国 家 化 ”,认 为 始 终 存 在 着 一 个 “第 三 领 域 ”(third realm)。 黄 [1](p442) 氏 的 研 究 表 明 ,考 察 中 国 的 社 会 , 必须深入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去发现“社会”的构成、 行动轨迹及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三、慈善参与行为:社会与国家的互构 如前所述,慈善群体的活动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的国家与 社会互构行为。一方面,作为社会一极的慈善群体,在一系列 的慈善活动中有充分表达意志、实现济慈目标、希望被社会 认同的愿望与动力;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全能权力政府正在 逐渐弱化控制功能。日趋开放的社会空间为民间慈善活动的 迅猛发展提供了助力。慈善活动应该回归到国家责任的学术 自觉, 并 [5](p86-92) 不意味着社会“完全国家化”过程的再呈现,仍 然是在充分尊重社会一极自主性基础上进行的讨论。正所谓 “社会型塑国家,国家型塑社会”。 [6](p106) 根据以往的研究, 较能反映慈善参与的是慈善参与意 愿、慈善捐赠、组织慈善捐赠以及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四个方 面。分析慈善群体的参与行为就要看这四个方面的行为是一 种怎样的此消彼长状况, 四类行为中哪一类处于主导地位, 参与行为受政府的影响如何,以及受到哪些制度、结构性因 素的影响,由此可以归结出慈善参与度的高低以及慈善参与 行为的未来预期。 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三类慈善群体的参 与行为具体如下。 1.第 三 部 门 慈 善 群 体 (the third sector)中 三 个 层 面 的 慈 善群体类型与政府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组织性质与业务内容, 决定了其具有不同参与行为表现。 自上而下的组织类型,与政府联系最密切,有的是政府 的代言人甚至就是政府性机构。 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主 要参与的是善款的募集,慈善活动的宣传、动员,具有纵向权 力架构的单位还有对不同慈善组织进行管理与监督的权责。 这一类慈善群体不是善款的捐赠者,但却是个人或企业进行 社会捐赠的最主要途径。 如各级地方慈善总会逐步形成的 “慈善一日捐”与不定期的、形式多样的慈善劝募,就是面向
就政治体制而言,当前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是在后全能 主义的政府权能运作即所谓“政退社进”、“政退民进”逻辑支 配下展开的。后全能主义政治体制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两者之 间力量的增长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高度控制力的威权 型政府力量的逐渐退场和基于自愿、自治基础上的社会力量 的渐续增长。如果说邓正来先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构建 的市民社会既包括经济领域又包含私人自治领域和各类自 愿自治组织的话,那么,俞可平先生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则倾 向于其政治学意旨,尤其是基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对国家权 力的制约不断增长背景下所能延伸的意义。他把公民社会看 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是指 “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之外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
作 者 简 介 :陈 为 智 (1972— ),男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社 会 工 作 系 讲 师 ,社 会 学 博 士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近期社会问题演化 的 趋 势 研 究 ”(08BSH012);青 岛 科 技 大 学 引 进 人 才 科 研 启 动 基 金项目。
· 47 ·
二、慈善群体结构:三种理想类型 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概念工具能够 完全顾及到无限多样的具体现象,理想类型永远不会对应于 具体的现实,而是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侧重概 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 从 [3](p196-197) 社会视角辐射的慈善群 体形态是无限多样的,理想类型形态的划分只是提供了一幅 从整体上认识慈善群体的远观图景,微观中的慈善群体与慈 善活动必然以重叠与绞合的状态存在。 基于对社会的解读, 和当前社会分化、利益重组以及主体重构的现实,按照慈善 群体的组织结构,制度化形态,与政府权能控制的关系,以及 群体自身在慈善活动中的行为取向,可以将以“社会”为中心 的慈善群体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第三部门慈善群体(the third sector)。这类慈善 群体具有明确的宗旨与目标,是按照社会组织的章程、程序 合法成立且具有正式组织结构的慈善组织类型。从组织形式 上 看 ,类 似 于 莱 斯 特·赛 拉 蒙 讨 论 的 非 营 利 领 域 , 其 最 明 显 的 特征是有根据国家法律政策注册的合法身份,这样的组织能 够 使 其 成 为 一 个 法 人 。 ①在 此 基 础 上 ,按 照 与 国 家 的 关 系 又 可 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类型,有学者称之为 官办或半官办慈善组织。 主要依附于政府,但同时在政府控 制下有一定的自主权。有些组织自身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 纵向层级网络权力架构,例如慈善总会就有从中央、省、市到 区县各级组织结构,一些地区甚至扩展至乡镇一级,在规模 较大的社区设立了慈善工作站、慈善义工,如青岛市四级慈 善网络就已经基本形成。 此类慈善群体还包括红十字会、民 政、残联、计生、教育、文化等中央及地方各级机构所属的包 括公募慈善基金会在内的各类准政府社团慈善组织。另一部 分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交织的、逐步去行政化的横向民 间组织类型。 这类组织同样具有合法的成立程序,组织自身 的运行与发展虽然受到行政部门的监管与干预,但政府对其 没有绝对控制权, 是相对而言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组织类型, 如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还有一部分是海 外慈善机构。 在遵守有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其组织的运作 有较大自主性。 此类慈善组织数量上没有上面两类多,却是 我国慈善事业中接受国际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的第三域慈善群体(the third realm)。
这里的第三域在适应范围上比黄宗智先生指称的第三域要 小,主要指介于国家与正式第三部门之间的体制外草根慈善 群体。 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在相应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注册, 以民间、碎片化的非正式群体形式存在。 例如大量的学生社 团、社区中居民自组织、社区文娱团体、老年人群体、志愿群 体、业主委员会、网上社团等各种草根组织。 “在以往的相关 研究中,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得到体制正式认可的那部分 社团组织。而实际上,正在运作中的社团组织,还包括没有得 到体制正式认可的另一些社团组织。 ”[4](p39)由于准入门槛高、 注册资金标准高、年检手续复杂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对组织内 部管理全面而直接的干预等障碍因素,削弱了一些社团申请 建立正式组织的积极性,导致大量第三域慈善群体在社会生 活中的非制度化生存。
第 三 类 是 私 域 慈 善 群 体 (private realm),是 指 独 立 于 国 家与市场的私人个体领域慈善群体。按照个体在社会分层中 的层级如拥有的财富、社会声望、权力等因素,及在慈善活动 中所发挥的影响,又可以分为精英私人慈善群体和草根私人 慈善群体两类。 精英私人慈善群体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声望、 财富与权力的区别于政府人与市场人的社会人, 如富人、企 业家、明星、知识分子精英等。 草根私人慈善群体包括中、下 阶层的广大平民群体。
逐步去行政化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同时接受民间组织 管理局的管理,也就是说,虽然与政府存在关联,但开始具有 相对的自由与独立性。 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宗教团体、非 公募基金会等,可以较为自主地开展一些慈善活动,尤其在 募捐手段与方式上,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 与带有较 强行政色彩的“强迫”募捐方式相比较,更受民间大众的欢 迎,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慈善捐赠需求。
湖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6 期
社会视角下的慈善群体结构及其参与行为分析
陈为智
( 青岛科技大学 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摘要:由政府主导型慈善向多元化慈善转型是当下中国慈善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诉求 。 社会视角下的慈善群体结 构包括第三部门慈善群体、第三域慈善群体、私域慈善群体三种理想类型。 从不同群体自身的行动逻辑,以及社会与 国家的互构关系来探讨慈善参与行为,表现为:第三部门群体慈善参与性高但社会中心性不强,具有一般发展预期; 第三域群体慈善参与性高,社会中心性强,发展预期好;私域群体慈善参与性一般,社会中心性强,发展预期最好。
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领域之外的 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 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 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 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织等等 ”。 [2](p109)
不论是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的论述, 二者都是具体 的、历史的概念范畴,必须放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时空场景 中考察才具有意义。 但是,独立或者部分独立于国家的公民 意识、市民意识的觉醒,以及相应公共领域的逐步形成,是不 争的客观事实。本文的分析不是放大“社会”在慈善事业中的 功能为“社会中心论”辩护,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在快速转型背 景下,“社会”的发育对慈善事业的快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及 其因果联系。
①中国的慈善组织与赛拉蒙所述的非营利领域有很大不同,尤其体现在“私立性(非政府性)”这一特征上,从法律形式上 分离于国家,并不意味着其具有行为能力上的完全独立性与自治性。
· 48 ·
广大市民的涉及面较广的慈善活动。全国大部分的公募基金 会,可以向社会广泛募集社会救助与社会慈善资金。 这类群 体虽然慈善参与度较高,但并不完全是法人行动者自身的理 性行为,主要还是由政府的推动、制约以及政策法律决定,或 者干脆就是以政府的名义进行的慈善活动,以致经常出现组 织形式与其实际 运作逻辑偏离的现象 。 [7](p 所 88-95) 以并不能将 其理解为具有完全意义“社会”一极的慈善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