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 鲜活生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外开一门课程,一般都要进行几年或十几年的实验。因为这是一项科学的工作。教育是要慢慢做的,静心做的一项工作。人为的,违背规律的干扰教育,我们的教育会“生病”,会成为“植物人”。
唱京剧是很专业的,不是“一般人儿”就能教的。目前,师资成了瓶颈,好多音乐教师在师范院校学音乐专业时,因为京剧是戏曲类,所以只作知识性了解,没有真刀真枪“亮”过嗓子。要上好这个京剧课,还要派大部分教师上京进修培训。“打高尔夫球”在国外是贵族式的生活,目前开设这个课程,收费也不菲,给学生家庭带来了莫名的负担,其师资也成瓶颈,体育教师也未学这个专业。这些课开了,还没有课程标准,还没有专业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从各种媒介获知: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把京剧列入音乐课,重庆小学把“高尔夫球”列入体育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京剧”是国粹,“打高尔夫球”是贵族生活,它们当之无愧。但进校园,进课堂“没商量”,成了学校的“不速之客”,实乃是掉眼镜的事。怎么开课?怎么上?还有师资,学生实际,社会效应等,都困扰着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这样开这些课程,是不是太草率,太激进,太理想化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打高尔夫球”对于培养人领袖气质,绅士风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外是贵族的享受方式,其他人也只能望球兴叹,我们来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今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
二、应试教育压力过重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应试压力。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需要频繁参加各类考试,每个年级都有重要的升学考试。
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去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缺乏全面发展。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但还是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师资需求。
同时,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了教师队伍流失速度快。
四、课程内容缺乏实际价值中国的教育体系偏向于应试与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临着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符合的情况,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价值相结合。
五、人文关怀不足过分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常常使孩子们背上沉重的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弱势群体往往被忽略或轻视。
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培养他们成为有品格、有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时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
六、教育改革难以落地教育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育改革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机制不健全、利益格局复杂、观念转变等方面都成为阻碍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逐步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七、缺少职业教育支持近年来,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现行的教育体系还主要围绕升学模式展开,并没有足够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和机会,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整体现状1. 教育资源不均衡当前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缺乏高质量的学校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高考制度导致了对高分理科班级的疯狂追求,影响了普通学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机会。
2. 过于功利化中国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绩是唯一评判标准,对成绩追求过度导致了课外辅导班行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无法从容自主地选择兴趣爱好或培养其他技能,加重了大部分孩子的课业压力。
3.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过于应试化的教育模式使得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传统科目为主的课程结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实际应用技能。
三、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首先,地域差异是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优秀师资和教育机构,使得良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
此外,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影响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其次,择校制度和高考制度也助长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
家长普遍认为进入名校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这加剧了对寥寥无几名额的竞争。
2. 过于功利化的原因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渴望自己孩子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高考评分指标单一也推动了功利化倾向的形成。
学生和家长都追求高分,并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参加各种辅导班。
3.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原因当前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缺乏创新与动手能力使得许多青年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四、解决方案1. 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和小城市地区的教育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进入基层学校。
同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减少择校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2. 推进全面素质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教育的问题1. 教育质量下降在当代社会,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现实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
学校数量增加、招生数量增加以及师资队伍不断补充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有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 教育资源不公平分布我国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方面,城市地区享受着优质师资、丰富课程和完善设施;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则面临师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困境。
这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并进一步影响到了农村学生发展。
3. 标准化评价方式制约个体发展过度强调标准化评价方式使得学校在追求升学率和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对于那些在课堂之外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不公平,并且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导致他们只注重应试训练,而不愿意开展更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政策制度问题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往往过分关注教育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公平。
现行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主导,而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此外,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2. 教育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过分看重子女应试成绩,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个体发展的需求。
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使得孩子缺乏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一些地区,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
3.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城市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和丰富多样的课程。
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少量的师资力量和落后的教育设施。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日益拉大。
4.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培养短板专业人才低效等问题。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教育问题的存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等。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充足,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比较优秀,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使得农村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2. 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普及教育的推广,虽然普及了教育,但教育质量不断下降。
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过度应试化,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一些学校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加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大。
学业繁重、家庭期望、同伴关系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生自身对于自我情绪和压力的认知能力也较弱,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如焦虑、抑郁等。
二、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教育问题的存在不仅与教育本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关,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我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教师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教育资源的流动不畅也加剧了资源不均衡,缺乏有效的调配机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更好地为贫困地区服务。
2.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功利性,学校和家长普遍重视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削弱,不利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一)学校教育正在培养千千万万“教条笨人”如果说现在的学校教学是在教孩子越来越笨拙越来越教条,你可能不信,原因是几千年来学校教育就是读历史,要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包括他国的文明史当然也包括他国的科学历史)读得稀烂,这就是叫上学。
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最没有创造力的教育,它其实(一)是一种“反刍”教育,它的教学内容是历史材料,教师会逐章逐节把它灌输给你,让你背下来,然后到考场上去对号入座,求得高分;(二)是“翻箱倒柜”教育,你必须把中国和外国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科技现象翻箱倒柜像筛箩那样反复过滤,否则你不知它会考什么;(三)是“杠杆教育”,你看见机械杠杆是怎样反复往来水平工作吧,我们的教育和它相似极了。
数理化永远是那样的题目,你做一万年还是那样,永远是做不完的题,你不做不行,高考就考那样的题;(四)是“赌博教育”,你不信吧?每次考试来了,教师与学生就开始猜题估题了,猜估水平高教师就受欢迎,学生自己猜得准就自鸣得意。
教师学生互相封闭猜估信息,不到秋之为霜则不会露根露底。
如此教育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远离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条,封闭,走向厌烦,消极,虚浮,不重实际,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
有谁看见过教育就是把孩子日夜关在“铁屋子”里死读书吗?天刚蒙蒙亮孩子食欲不好,不跑步不锻炼,一头扎进空气污浊的教室里,咿咿呀呀千古不变的教条,然后一坐一上午,到晌天头昏眼花,中午睡觉有人看着,过午没有文体娱乐活动,太阳刚落,晚自习就要开始一直到22点。
一切都在分数里,分数是孩子是教师是家长的一切。
那些经典教条不可以通过文典来查证使用吗?为什么一定要反复记录,到考场上竹桶倒豆子呢?孩子念烦了,学习兴趣也没了,真正的学习品质没培养出来,不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天性吗?更为痛心的是,教育脱离了育人的根本宗旨,不是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而是破坏这种素质,使人变成没有生命力没有创造力的死机器。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近日,看到媒体报道齐鲁师范学院报道的大学女大学生裸体坠亡事件,相关的报道让人心痛,相关的图片让人惨不忍睹。
联想到今年一起起的校园欺凌事件,看到那些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那些原本应该处在无忧无虑的年纪的孩子们开始持持强凌弱,除了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喟叹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追本溯源,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究其定义,核心在于有目的,关键在于培养人。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教育者本身。
当前的教育目的已经功利化,分数依旧是衡量教学的最主要手段,在这样评价导向下,教育工作者很难保证在教育过程中目的不偏离教育的轨道,使单纯的教书育人变得功利起来。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位和教育畸形。
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许多家长开始忙于工作和应酬,从而忽略了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这便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然而,如果说家庭教育的缺位是不作为的话,那么家庭教育畸形便是乱作为。
分享一个我身边学生的案例,有学生在学校打架了,家长不去调查事情的起因,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劝导,反而教自己的孩子用手去戳别人孩子的眼睛。
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起到良性作用,反而对教育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伤害。
再次,社会化的改革浪潮,不良的社会风气已将教育这片最后净土污染殆尽,如果说今天的雾霾伤害的是大众的身体健康的话,那么不良的风气侵蚀的则是一代人的内心和灵魂。
身体出现疾病有药来医,灵魂若出现“疾病”,有何来医呢?然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主体,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应当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即使再忙再累也要花时间去陪陪自己的孩子,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用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其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坚守自己的教育职责、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坚守教育阵地。
最后,每个社会的公民都应当以身作则,心系民族的未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烘托出社会教育的大氛围,让教育变成每个公民的职责和基因,深入民族的骨髓。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少年张冲六章》读后感作家杨争光的小说《少年张冲六章》以少年张冲的成长轨迹为线索,表面看似写一个少年怎样“堕落”成为了一名罪犯,实质透射出的是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不当影响和干扰。
读过这部小说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似乎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乡镇少年,从父母的欢爱中诞生,曾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当作宝,被父母寄予希望,希望他成为大学生,早日脱离贫困,脱离农村。
可是,最终,他在考试面前失败,父母的希望逐渐消失,又最后,当了夜总会保安的张冲因杀人进了劳教所。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透过《少年张冲六章》,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现实。
当孩子来到这个尘世的时候,我们曾渴望给予他所有的美好,可是,十年之后,相亲相爱的父子、母子慢慢变成了仇人,被教育、被恐吓、被殴打……逼迫孩子规规矩矩地学习,写作业或考试时一定要按标准答案回答。
于是,孩子们喜欢厕所更甚于教室。
孩子当然是我们的未来,可是,今天的被标准答案养大的孩子真的是想象的那个未来?就普遍意义而言,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学习”,他们人文知识稀薄,创新能力薄弱,甚至,也懒惰,懒于思想,也懒于质疑。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小说的主人公在学校遭遇的一切,我深为难过。
三年级,他因为冲撞了那位教音乐的上官老师,被带出了教室。
“他听见了一股风声,本能地缩了一下脖子,上官老师的巴掌已经抽在了他的脖子上。
”这是老师第一次狠狠地抽他,抽的却不只是一下。
后来张冲告诉老师他不怕抽,但别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抽。
体罚学生、做那么多的作业,学生们丧失了自尊,丧失了玩的权利,丧失了孩子的天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当今,任何一个学龄孩子的父母都深知小学升初中要经过怎样的层层选拔,有市重点,有区重点,最差的孩子才会上普通中学。
孩子们小学毕业就要被划归“好”与“一般”,“一般”与“不好”的群落,他们校服的颜色甚至校服背后的字体已然将他们标明是被刮目相看或鄙视的群落了,这样的等级制度一直要到高考。
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作文
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作文《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一直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未来一代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试教育的压力过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分数至上”的观念驱使下,学生们往往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们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会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校传授的知识往往侧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学生们可能对数学公式、历史事件倒背如流,但却不知道如何理财、如何与人有效沟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
另外,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方面做得还不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天赋和兴趣爱好。
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往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品德教育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一个有知识但缺乏道德的人,对社会的发展未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采取行动。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减轻应试教育的压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同时,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只有当我们正视并解决这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优质、公平、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为社会的未来培养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今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支柱,其公平性和普惠性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文化资源都严重不足。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公平,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育内容不合理当前,我国教育内容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导向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们被迫背诵大量知识,注重死记硬背,而对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较为薄弱。
这种教育倾向使得学生们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此外,教材内容也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三、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传统的将学生们塑造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才,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刻板,倾向于培养机械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四、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应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被迫以应试为目标,注重临时性的记忆和应试技巧,而不是深入了解和理解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评价体系方法的单一导致了学生们追求分数而不是知识的真正理解,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是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试机器”。
五、教师队伍状况亟待改善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教师待遇较低,不少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导致许多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
其次,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亟需完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一些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教育改革,在谈论如何将我们的教育从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我们找到了好的办法了吗?似乎没有。
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象无法摆脱的梦魇一般纠缠者我们,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考试而不是提高素质,我们似乎无法改变这一点。
回想远古时代,人们在孩童时代总是好奇的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他们边看边模仿,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和大人做的差不多一样优秀的时候,他们自然地完成了学业。
当然先民们的知识主要是操作技巧方面的,很少上升到理论。
直到今天,那些有关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的传授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师父决不会认为徒弟仅仅靠他的口授就能掌握技能,他会要求徒弟不断地实践,有时候师父甚至可以什么都不说,仅仅是示范,并且成为很好的师父。
很快仅仅靠这种教授方法已经不够了,因为我们发展出了太多的知识,人们由于感情上的需要创造出了历史、宗教、文学等人文知识,出于生存的需要从各种生产生活技能中总结出了理论,也就是科技知识。
这些知识越来越多,最终学生不得不到专门的学校去,花上许多年去学习。
然而,就从这时起,教育出现了异化,老师总是希望把最好的东西交给学生,但学生得到的却不是最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教育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弄颠倒了。
理论和实践老师会交给孩子许多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强大的威力,理论的创始人们都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甚至是穷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才总结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这些理论都具有魔法般的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但是当把这些理论告诉一个孩子时,有时并不能对这孩子有所帮助,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缺乏实践基础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微积分:在牛顿的年代,一些研究物理和数学的科学家发现,有一大类问题无法用常规的数学工具解决,因此许多人化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这类问题。
这时候微积分的理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难题立刻迎刃而解,于是那些曾为此殚精积虑的科学家们欢呼这是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觉得能掌握微积分这个强大的工具,可以使自己立刻从一个侏儒变成巨人。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使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人们为什么进学校,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少人却存在着本末倒置的认识。
以为学生仅为进学校而进学校,为学习而学习。
进了实验幼儿园,就要求学生把目标定在进重点小学;进了重点小学,又要求学生向重点中学进军;进了重点中学,考上大学又成了唯一的目标。
事实上,当家长想方设法甚至不惜重金挑选学校,把孩子送进有着围墙,以示与社会相对独立的学校时,其目的却却是为了让孩子能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赖默有句名言:“人们为理解社会而受教育,他们为创造或再创造社会而受教育。
”显然,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帮助学生理解、适应和创造社会。
但现在学校教育的众多功能,在功利性很强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思想指导下淡化了,消失了。
人为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围墙,学校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只能适应学校生活,难于走向社会。
为数不少的学生走出校门,没有了考试以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他们所接受的训练是只知道被动地应答、解题,而缺少主动地思考、创新。
这种结果决不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
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是让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为升学作准备,而是为整个人生作准备,是为了让人早一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以牺牲今天为了明天的教育学生是祖国的明天,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就必须从今天抓起。
诚然,教育要有前瞻性,要面向未来,但是,抓好今天不等于要学生牺牲今天,连今天都失去了,还奢谈什么明天。
以牺牲今天来换取明天的做法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有一个美好的今天。
作为学生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美好和健康的童年与青少年,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但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中小学仍在以“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口号下牺牲着孩子的今天,他们抹杀了孩子们童年的色彩,青年的朝气,泯没了纯真生活的情趣,丰富大胆的想象,充满活力的创造。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而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中国教育的问题1. 学生过度负担中国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过度负担的问题。
很多学生每天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甚至连周末和假期都不能休息。
这种过度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
2. 教育资源不均衡另一个在中国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一方面,在大城市和富裕地区,高品质的学校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多;而在农村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的学校与优秀教师。
这导致了城乡间、富穷差距间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差异。
3. 考试成绩评价导向当前中国教育仍然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升学为目标”、“追求分数”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唯一指引。
这给学生增加了巨大压力,也削弱了他们对于实际知识的兴趣以及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中国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1. 教育观念功利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长久以来,追求高考分数和升学成功被视为是孩子们唯一重要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全面素质发展的关注。
这种功利化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家长与学校都将重点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而不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2. 考试制度僵化中国目前仍然采用严格分数排名制度进行选拔,并没有很好地鼓励综合素质评价或者多元评价方式。
这一考试制度使得许多老师只关注于应试技巧与知识点背诵,缺少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重视。
3. 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也出现了差异。
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缺乏足够投入和均衡分配使得贫困地区学生面临更大挑战,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改革中国教育的建议1. 推崇综合素质评价应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非认知能力的评价。
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应该引入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包括项目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方式。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激发他们对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兴趣。
读书报告--教育究竟怎么了
读书报告教育究竟怎么了?(2012年8月15日)读《教育究竟是什么?》,强烈被古今中外一大批思想家“挑战权威,另立新论”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方面回答了教育究竟是什么的论题。
其中,这里边也不乏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
然而,看看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我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怎么了?一、德育教育削弱了我们这些人小的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扫墓、缅怀先烈等活动,老师也经常讲,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懵董的心灵虽不能完全理解这个中意味,却在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长大后,我们这些人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懂得珍惜幸福的生活,懂得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我觉得这是当年教育的成功之处。
然而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没有哪所学校再愿意组织所谓扫墓等样的活动,一怕出事,二怕担责,总之把学生禁锢在象牙塔内,不出事万事大吉,既不影响老师前程,又不摘校长乌纱,两全齐美。
却不料这样的缺失教育正在毁掉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家园。
事实上,教育的潜移默化力量是巨大的,缺失了的教育,使得现在的孩子责任心不强了,自私心强了,唯我独尊、个人主义意识浓了,这就是所谓80后、90后现象。
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二、家庭责任缺失了卢梭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明确了教育的三方责任,即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
现在的家长重视孩子培养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烈,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上面所说的添鸭式的教育,就是真实写照。
然而在学校教育之外,许多家长却忽略了促进孩子“生长”的家庭责任,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学校就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的全部责任。
因此,一些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万事大吉,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老师稍有不慎,就会“获得”家长大闹,甚至逼迫主管部门让老师“下课”。
有的家长只顾挣钱,干脆放话,只要我的孩子在学校,不要让他到社会上成为流氓,学不学,你们别管!这样的家长难道不重视孩子成长?恐不尽然!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孩子,正在受到“毒害”!家庭责任的缺失,正在吞噬着孩子们的心灵,恐怕毁掉的一代将成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么地活泼可爱。
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差生
到初中,差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聪明的同学了.可见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在小学要求考双百,到中学要求各课都在八十分以上,而到高中就要求更高了,学习丝毫不敢怠慢。
后来渐渐地,他们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恶书本与学校,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可见,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长不要把分数看的太重,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把握好“度”。
如果期望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无论怎样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也都会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厌学情绪也会由然而生.那麽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厌学的心理呢一、查清厌学的根源。
二、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三、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四、诱导其学习的方法。
因此可以采取1运用多种学习方法.2学习时如果注意力分散
可让孩子做几次深呼吸或放松训练使孩子精神松弛克服紧张情绪重新安下心来学习。
3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可带着孩子到室外跑跑步或做做操10分钟左右使头脑清楚提高注意力。
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家长能做的就是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
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弄清问题的原因与孩子一道去解决不要一味地批评与指责这种批评与指责正是培养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家长越是逼迫孩子拼命学习反作用越大问题愈加严重。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大家要共同努力吧。
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效果一定会很好。
我认为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克服孩子心理上的挫折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
这样能够和家长经常沟通把孩子好的和有待于提高的方面互相交流并共同商讨采取的措施。
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
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够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就会进一步提高。
总之,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用感情投入,以情育人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心理让他们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从厌学变为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