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启 示 四 :热 爱学 生 ,敬 业 爱 岗
热爱学生 、敬业爱 岗,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要 求 ,是教师从 事教育 工作的思想前提 ,是教育好学生 的情感 基础的 内在动力 。孔子 从教近 五十年 ,一生遇过各种 波折和 困境 ,即使是 在乱兵包 围、断食 七 日等 危急情况 下 ,他仍照常讲 学 , “ 讲诵 弦歌不衰 。 (《 ” 史记 ・ 孔子世 家》)在孔子 的私学里 ,充满了尊师爱生 的空气 ,他关心学 生的学业 、 生活和健康 ,与学生有着深厚 的情谊 ,对学生 “ 私无 隐” 鼓励学生 无 “ 当仁不让于师” 《 。( 论语 ・ 卫灵公》 )正是孔子有着对 学生 、 对教育 事业 的挚深的热爱 ,才会对学 生施 以巧妙的 因材施教 。子路的成长就 是最好 的例子 。子路 出身 “ 野人 ”,初见 L 时 ,对 孔子 很不 礼敬 , 子 曾 “ 陵暴孔子”;成为孔 子的弟子后 ,对一些事情 的看法也往 往跟 L 子有分歧 ,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 。但是 ,在孔子 长期 的教育 熏陶下 ,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 教育教学 中,有些教师 的师生关系很 僵 ,经常 出现 学生 “ 牛” 顶

为如此 ,颜 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 :“ 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 仰 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我以礼 ,欲 罢不能 ,既 竭吾才。(《 论语 ・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 欲罢 不能” 的情 状 ,是对启发诱 导教育 的最好写照 ,也说 明了孔 子的启发诱导水 平很
学 生 ,他对 学 生 的心 理 、个 性 的 观 察 很 细 致 。 他 在 教 育 中注 意 到 学 生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 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 充分发挥 教 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 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孔子 在 因材施教 中很重视启 发诱导 学生 ,认为 掌握知 识 、形成道 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他说过一段至理名 言:“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 论语 ・ 而》 述 )也就 是说 ,教 师不应在学生没有 “ 愤”、 “ ” 的急切求 知的心 理状态 下 悱 进行教学 。根据 《 论语》上 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 学 习 主 动性 , 引发 学 生 的 “ ”、“ ” 心 理 ,并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愤 悱 步步地 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 子说 过 : “ 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 吾 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论语 ・子罕》 正因 )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七、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 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 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 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 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 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 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 正面教育为主。
•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 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 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 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 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 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 和促进作用。
•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 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提高 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998年2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在大会 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 里去汲取智慧。”可见孔子已经受到世界人 民的重视,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 好好地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 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 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
• 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乐学的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 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 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 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 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 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 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但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悠久的历史根基,有其浓厚的经验基础。

所以,一个清醒的课程实施者,不会不顾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追求所谓的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某些东西属于传统的就轻易丢弃,本文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

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

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

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五花八门。

总之、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

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等,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

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竞争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影响姓名:李玉媛学号:100908026 专业:08级小学教育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要算是孔子了。

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目前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我个人的浮笔来略谈一二。

一、发现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里说的“学”,是指读书、读简策。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而不动脑筋、不思考,完全相信书本上说的,就容易受书的迷惑而无所得。

相反,如果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由于精神疲惫而无所得,也就会感到疑惑。

所以,学习和思考二者必须结合统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孔子还强调先学后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所以必须先学习,头脑中拥有充分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思考,才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在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也就可能会发现新知识。

所以这对于我们平日的学习、教师教学都有着启发作用。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尤其是当前的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多留课余空间,指导学生多看相关必要书籍,教给学生学习看书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全部理论知识,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学会方法,才能不断的持续学习。

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学会争分夺秒的利用时间看书,不是纯粹地死记硬背老师给的条条框框,这只能应付暂时的考试,而不能促进自身的超越性的发展,不利于发现新知识,不利于长远的创新发展。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定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积累好必要的知识,这样在以后用到之时就能像呼风唤雨一样,想要什么就能用什么,这样下笔才有神啊。

这就和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可能会有理性认识,要想理性认识,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是不可能有理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倡导以身作则、提倡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关注以及鼓励师生平等互动等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教师可以借鉴和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结合现代教学实践,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才。

认识和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当代教师教学, 启示, 品德修养, 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个性化关注, 平等互动, 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实践, 融入教学.1. 引言1.1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识别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教育的理念和原则,以及他对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孔子教育思想融汇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人才。

深刻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对于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并赋予实施。

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

”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就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

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与“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就是前提。

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就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启示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就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之前一直就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与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她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与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就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就是“差异教学”。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互 依存 . 互影 响 。思想 政治 工作 必须 坚持 因人施 相 教 的原则 . 据不 同能 力 、 同性 格 、 同类 型 的人 的 根 不 不 心理 、 思想 特 点和 实 际接受 教育 的能 力来 确定 不 同 的
与人 区别开 来 的特征 因素之所 在 ” ] 以 . 体 的个 E 1 所 个 性 - 差 异 主要 是 通 过 能力 、 质 、 格 三 方 面体 现 L理 气 性
力水 平 以上 的人 可 以讲 高深 的学 问 : 中等 智力 以下 对 的人 。 该 和他讲 浅 显 的 。在 《 语 ・ 只 论 先进 》 子 路 问 中“ ‘ 闻斯 行 诸 ?’ 曰 : 有父 兄在 , 之何 其 闻斯 行之 ?’ 子 ‘ 如 冉有 问 : 闻斯行 诸 ?’ 日 :闻斯 行之 ’ 意思 是 , ‘ 子 ‘ 。” 听 到一 个很 好 的 主张 要立 即去 做 吗? 孔子 回答 说 :家 里 “
物都有极 为深刻的洞见 . 于学生在某个 问题 上达到 了 对
什么样 的认识 高度 , 学生 的迷 惑之处 以及 尚待精 进的方
面, 他都洞若观火 。这样 , 在对学生施教时 . 采用灵 他能
活多 变的教学方法 , 中要 害 . 切 令学生茅 塞顿开 。 孔 子在 教学 中善 于运 用循 循善 诱 的方法 针对 学 生 的迷 惑 之 处 , 子 总 能给 予 适 时 、 当 的启 发 和诱 孔 适 导, 激发 其求 知 欲 , 使其 思考 。 主 张 “ 愤不 启 , 促 他 不 不 悱不 发 。举 一隅 不 以三 隅反 . 不 复也 。 ” 《 语 . 则 (论 述
治教 育工 作 的科学 性 和实效 性
( ) 以我 法上讲 台 。 二 我 灵活 多变 的教 育方 法
孔 子说 :唯 上知 与下 愚不 移 。 ( 论语 . “ ”《 阳货》 他 )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

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

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

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

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

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学号:**********姓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

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

”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

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可以说是深刻而广泛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倡导实践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师生关系,塑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崇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孔子思想,可以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之一。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仁爱、礼节、诚实、谦虚、忠信、宽容”等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包括儒家思想、儒家经典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儒家经典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日常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让教育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2 倡导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孔子思想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孔子倡导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强调人始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培养更有品德和能力的未来公民。

【关键词】孔子思想, 现代教育, 修养, 品德, 师生关系, 个体差异, 实践教育, 终身学习, 自我完善, 启示。

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倡实践和体验式教育,以及鼓励学生终身学习,追求自我完善。

孔子思想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加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深入挖掘和传承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之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用和成功的人。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同样至关重要。

意义启示

意义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认真研究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对调整当下的教育模式和转变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校应该增加德育、艺术和实践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品格的修养,使其乐在其中而又文质彬彬。

教师需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也应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因材施教,切不可因过度的追求班级平均分和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其愤悱而不发时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机械式灌输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也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榜样,重视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切勿向学生讲述不健康的学习内容。

作为学生,必须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思,思时学,学思并重了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

学生在课后也需时时温故知新,深刻体会故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并做到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性认知。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知识是永无穷尽的,人只有学习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进步和崇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对学习的坚持和对真理的探寻。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子教的目的,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孔子还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

“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智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孔子思想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这对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孔子思想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善待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倡导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更在于其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以及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结合孔子思想推进现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认为一个人的修养端要是德才兼备。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智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才智,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在孔子看来,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在社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没有教育便没有文明;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程师。

在不同时期教师的地位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特别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实现由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向当代素质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素质教育方针能否真正落实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教师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

在读了《受用一生的论语智慧》一书后,笔者从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孔子的“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济世功能”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师如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当代教师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出身贫富、贵贱之分,其实质就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如何实现教育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素质教育能否践行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面向全体同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老师要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例如:分析试题时,我打破了常规“一讲到底”的方法,首先自己讲了几道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再在全班声明几点:“下面大家有不懂的题目可以提问”、“如果我讲了还有不懂的可以继续提问”、“即使你有最简单的题目不懂也放心大胆的提问”,有了这几点声明之后,就拉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但解决了学生不懂的问题,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

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是:
1、当代教育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当代教育应将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3、当代教育要建构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提出很多见解独到并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观点,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学号:**********姓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

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

”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

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

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所创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

这一原则对于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大一统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统一的课堂授课制。

这种教育模式就像全国的儿童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型号的衣服。

在培养学生方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不够,没有充分遵循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铡事,“千人一面”,课堂教学流行“教案剧”,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情况等因素各不相同,其身心发展的快慢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表现在学习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要教育好他们,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找出他们的共性,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和原有的知识点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今天,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天赋不同,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

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

与此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观察他们的性格、爱好、专长以及心理状态的表现。

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

教师在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交给他们不同难度和份量的作业,达到好生吃得饱,差生不费力,使他们人尽其才。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同时也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遗弃差生,更不能讽刺排挤他们,做到诲人不倦,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

在帮助与关心的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及时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差生也感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

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

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

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

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

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

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因材施教方向明确、措施得当。

当前,要注意克服统得过死的弊端,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允许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培养目标。

对义务教育的教材建设,国家不搞统一编订,应试行省一级编写、国家审订制度。

此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途径。

义务教育各学校应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孔子那样“敏而好学”、“每事问”、“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大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思想,对促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此后,在近千年的社会文化进步中,基本上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孔子教育体系为模板的。

孔子的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类即将进人二十一世纪,它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世界范围的竞争将是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这就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竞争中的重中之重,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最关键性的竞争。

要提高民族素质,我认为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要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人,同时把教育全面推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提倡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

同时还要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其目的是不但要让全民族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能让越来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二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可以使更多人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而且可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教育工作者要发扬孔子的改革精神,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善于创新,大胆实践,去营造一个全新的工作氛围。

在工作中要敬业爱岗,诲人不倦,勤奋刻苦,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地去拼搏,为传播人类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 参考文献][1]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 欧阳玄主编.四书集[1]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折[M].广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注〔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9.[6]贺新宇.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2006(3).[7]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合肥工业大学,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