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号:**********

姓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所创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这一原则对于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意义。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大一统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统一的课堂授课制。这种教育模式就像全国的儿童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型号的衣服。在培养学生方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不够,没有充分遵循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铡事,“千人一面”,课堂教学流行“教案剧”,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素质教育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情况等因素各不相同,其身心发展的快慢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表现在学习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教育好他们,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找出他们的共性,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和原有的知识点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今天,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天赋不同,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与此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观察他们的性格、爱好、专长以及心理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交给他们不同难度和份量的作业,达到好生吃得饱,差生不费力,使他们人尽其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同时也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遗弃差生,更不能讽刺排挤他们,做到诲人不倦,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帮助与关心的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及时发现差生身上的

闪光点,让差生也感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因材施教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当前,要注意克服统得过死的弊端,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允许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培养目标。对义务教育的教材建设,国家不搞统一编订,应试行省一级编写、国家审订制度。此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途径。义务教育各学校应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孔子那样“敏而好学”、“每事问”、“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