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讲语用》读后感

合集下载

《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读书心得

《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读书心得

巧用教学手段,让孩子成为“小作家”——《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读书心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平时的兴趣爱好之一便是写作。

我喜欢用我的笔记录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欢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也喜欢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然而我却发现,作文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大难题,很多孩子在面对一张空白的稿纸时不知如何下笔,也有一些孩子面对我所出的作文题便会抓耳挠腮,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出几行字。

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作文都有一种恐惧,在教学的工作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怎样让学生热爱写作、成为“小作家”呢?《我让学生爱上写作》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该书的作者是语文特级教师吴勇,这位教师花了26年的时间不懈探寻作文教学之道,积极探寻儿童言语与精神发展的秘密,最终实现了让学生爱上了作文的目标。

吴勇童化作文课程实践的教学主张和创意做法,为一线教师上好写作课,教出新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让孩子们从“怕作文”变成“爱作文”的方法,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我所教的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小作家”。

一、童化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孩子,走进儿童的心灵“童化作文”是吴勇所提出的经典观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幸福而有尊严的写作。

“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我认为走进儿童这世界首先要与儿童多沟通、多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孩子在的心灵纯真又直白,如果教师能够有一种良好的沟通,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更加的了解孩子,贴近孩子,从而更加的理解孩子们的心思。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批阅孩子们的作文时便会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有时会写出一些大人们无法理解的比喻句,其实这正是孩子们发散思维、活跃思维的体现。

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够按照大人的逻辑一味的否定,而是要与孩子们进行心连心的沟通与交流,肯定孩子们正确的想法,同时给予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指导。

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写 作 知识 的教 授 就 是 这 样 自然 而 然 , 水 到 渠成 。 四、 关 注 心 灵成 长
首 小诗 , 送给 学生 , 这也是一种成长的 引领 和祝福 。 ’ 在我 们看 来 , 吴 勇老师 的这节课 , 教 学 内容 实现 了
个性化 的开发和创 造 ,教 学过程体 现 了交 际和表达 并 重, 是 一 堂贴近 儿 童心 灵的 写作 指 导课 , 是 对“ 童化 作 文” 做 出的新探 索。
年老妖” 。
常言说 : 有人存在 的地方就有 江湖 。我想有儿 童存 在的地方 也会有 儿童 的江 湖 : 儿 童不 同于成 人 , 因此他
们有 自己的江湖 。江湖有江湖 的故 事 , 儿童 的江湖也有 许许 多多的故事 。儿童江湖 , 有 悲欢 , 也有离合 , 有喜怒 ,
江湖需要大侠 , 教师 和家长是培养儿童 江湖大侠 的 “ 师父 ” , 是拥有传世秘籍 的“ 掌 门” 。有 的师父强调培根

吴老 师根据 “ 成长的烦恼” 这一课 的特 点 , 把 习作课
程知识定位在心理描 写上 , 是准确 、 得 当的。 此外 , 记叙 文还讲 究要 用一 系列行动 的展 开构成叙
课尾 . 他 又把本课 的写作知识和人文 关怀编写成一
事事件 。这一 系列的心理活动是 怎样展 开呢?吴老师简 单 小结 : 先是 “ 掩 饰” , 然后“ 躲避 ” “ 徘徊 ” “ 恳请 ” , 这过程 用写作 学上的一 个专用词语 来描述 , 就是 “ 一 波三折 ” 。
不安的心理 活动 , 其 实就是 对叙事 行动 的展 开 , 让记叙 文有 了闪光点 , 让文章有 了“ 使人 感动” 的落脚 点。说 明
文、 议论 文 中也 可能有叙 事 , 但 那些叙事基本上是概 述 ,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生活中的基督徒---《不灭的灯火》读后感文 / 崔海燕接触到吴勇长老的《不灭的灯火》,源于一个偶然。

20XX年11月初认识了陈丽辉姊妹,得知她承担了大量的编辑工作,非常忙,常常稿件都看不过来。

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帮助承担一点工作,这样我看到了电子版的《不灭的灯火》(当时编辑组打算重新编排该书)。

这本书以一段段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吴勇长老作为一位基督徒、一位长老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以及在经历每一件琐事之后的感悟。

在琐琐碎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一位普通基督徒的鲜活的形象跃入脑海。

书中真实的故事、简朴的语言,尤其是每个故事后吴勇长老的感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在世做一个蒙主喜悦的真正的基督徒。

书中第一个故事就非常吸引人。

说的是吴勇长老有一次去外地传道,返程时已是半夜时分,没有车,如果打黑车,花费是正常价格的近十倍。

所以吴长老到稍远一点的街区找到要返回台北的一辆客车,司机按正常价格10元要价。

吴长老回过头叫上那些同路回台北的人。

有一位乘客要下车时,吞吞吐吐地要请司机留下地址,说转天再把车费送给他。

司机说:“你有难处,车费就不用交了。

”同车的乘客就说:“这么晚乘车,车票都没涨钱,有困难还给免车票,这样看来你好像是基督徒?”司机说:“基督徒就是基督徒,哪有什么好像是基督徒。

”下面这一段是吴长老对这次经历的总结:“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但今天却有很多人,好像是基督徒,又好像不是基督徒,实在是亏欠了神的荣耀。

一个基督徒,不是单单让别人看见他在做礼拜和读圣经就好,平常生活上的细节也应该能让人分辨得出来才对。

所以司机那句话,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要成为基督徒就是基督徒,而不是好像是个基督徒,这样才能够满足神的心意,荣耀主的名。

一个基督徒的真实见证非常重要,见证不只是口头讲给人听,平时生活行为也要活给别人看。

所以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一本活的圣经,将主的道切实显明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引别人也来归向主。

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00)罗良建[摘要]“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

“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

[关键词]儿童江湖童化作文布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10何谓江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闯江湖。

”看来,“江湖”的意思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世界”。

然而,人们却喜欢以江湖称人,“人即江湖”,以文学和影视作品为甚。

因为,“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

因此,江湖的味道,有浓浓的人情;江湖的印象,是满眼的人物。

一、对“儿童江湖”的认识常言说: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想有儿童存在的地方也会有儿童的江湖:儿童不同于成人,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江湖。

江湖有江湖的故事,儿童的江湖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儿童江湖,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喜怒,也有哀乐……江湖是有规矩的,儿童的江湖也有规矩,却并非成人能完全读懂。

儿童的江湖,是向儿童洞开的,成人未必能够进得去,因为成人是远离儿童江湖的“前辈”。

在儿童的江湖里,成人的角色也是重要的,可能是强者,但也可能是“魔头”。

尊重儿童江湖的“前辈”德高望重,不尊重儿童江湖的成人在儿童那里可能就是“千年老妖”。

江湖需要大侠,教师和家长是培养儿童江湖大侠的“师父”,是拥有传世秘籍的“掌门”。

有的师父强调培根固本,给好料子,打好底子;有的师父“歪门邪道”,所带的徒弟一时在江湖横行,却后无潜力。

当然,也不乏自私、虚伪如“岳不群”式的刁难师父,也不排除有强势、扭曲似“裘千尺”般的恶毒之母……常言道:戏上有,世上有。

儿童的江湖,味道长!二、“儿童江湖里布道”之教育心理学理解布道,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词汇。

“儿童江湖里布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布道,但教育面对儿童、面向未来,那生命的神圣、心灵的纯洁,心与心的契合,郑重与虔诚,却是必须的!我国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说:“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

望向未来文化无须坚守终将走到台前

望向未来文化无须坚守终将走到台前

望向未来文化无须坚守终将走到台前在娱乐节目火遍全国的情况下。

作为硕果仅存的三四档读书节目中的一面旗帜。

《书香北京》不容易。

即便是“高处不胜寒”。

他们仍然充满信心。

在他们看来。

对文化是坚持而不是坚守。

一期节目改八稿从孩子摔碗引申到换位思考从一本书到一期电视节目的距离有多远?吴玮讲述的这个故事也许能告诉您答案,“拿到一本书,首先要看书,然后要和图书编辑聊、和作者聊,必须自己先读懂、读透,才能归纳出书中最重要的关键点。

有一期关于儿童教育的节目,我们的编导一共改了八稿,一开始总也抓不准要点。

后来我跟她说,你先把书抛开,跟嘉宾谈,把自己变成观众,拿你的孩子遇到的问题去请教嘉宾。

编导还真遇到了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吃完饭就摔碗,怎么引导教育都不行。

后来嘉宾给她支了一招,让她下回吃完饭之后,在孩子还没摔碗之前,自己先把碗举起来摔到地上,看看孩子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嘉宾还教她如何跟孩子沟通。

编导真的这么做了,孩子愣了三分钟没说话,从此以后再也没摔过碗。

专家说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蕴含的是共情心理和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读懂孩子也成了这期节目的一个重点。

”马未都录节目雨中站四小时雨入镜头成道具同样是太庙国学讲坛,吴玮最难忘的一次录制是马未都在太庙谈北京城市的建筑之美。

马先生讲课的那天突然下起了雨,栏目组临时去找伞盖来挡雨,“伞盖从去运到马先生用上,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一个小时里马先生给所有的观众热场,观众有什么想听的,他就开始讲。

100多位现场观众穿着雨衣在雨中兴致勃勃地听马先生的讲述,节目录制从上午九点一直录到下午一点。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伞盖有一个斜坡,我们的工作人员每过半小时过去顶一下,积存的雨水哗地倾泻下来。

就在那样一个环境下,马先生站着讲了四个小时,这是他唯一一次在雨中讲,让我特别感动与敬佩。

”那一天,雨中的太庙别有一种美,马未都借着太庙的建筑谈起了中国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丝丝细雨被《书香北京》巧妙地当成了道具。

“马先生借势讲建筑设计美学,说为什么西方建筑的房檐是直的,中国建筑的房檐是弯的,下雨的时候,直的房檐没有美感,当雨从弯着的房檐一滴一滴落下来的时候,它就是一首很美的诗。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_模板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_模板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_模板生活中的基督徒---《不灭的灯火》读后感文/ 崔海燕接触到吴勇长老的《不灭的灯火》,源于一个偶然。

2015年11月初认识了陈丽辉姊妹,得知她承担了大量的编辑工作,非常忙,常常稿件都看不过来。

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帮助承担一点工作,这样我看到了电子版的《不灭的灯火》(当时编辑组打算重新编排该书)。

这本书以一段段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吴勇长老作为一位基督徒、一位长老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以及在经历每一件琐事之后的感悟。

在琐琐碎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一位普通基督徒的鲜活的形象跃入脑海。

书中真实的故事、简朴的语言,尤其是每个故事后吴勇长老的感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在世做一个蒙主喜悦的真正的基督徒。

书中第一个故事就非常吸引人。

说的是吴勇长老有一次去外地传道,返程时已是半夜时分,没有车,如果打黑车,花费是正常价格的近十倍。

所以吴长老到稍远一点的街区找到要返回台北的一辆客车,司机按正常价格10元要价。

吴长老回过头叫上那些同路回台北的人。

有一位乘客要下车时,吞吞吐吐地要请司机留下地址,说转天再把车费送给他。

司机说:“你有难处,车费就不用交了。

”同车的乘客就说:“这么晚乘车,车票都没涨钱,有困难还给免车票,这样看来你好像是基督徒?”司机说:“基督徒就是基督徒,哪有什么好像是基督徒。

”下面这一段是吴长老对这次经历的总结:“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但今天却有很多人,好像是基督徒,又好像不是基督徒,实在是亏欠了神的荣耀。

一个基督徒,不是单单让别人看见他在做礼拜和读圣经就好,平常生活上的细节也应该能让人分辨得出来才对。

所以司机那句话,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要成为基督徒就是基督徒,而不是好像是个基督徒,这样才能够满足神的心意,荣耀主的名。

一个基督徒的真实见证非常重要,见证不只是口头讲给人听,平时生活行为也要活给别人看。

所以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一本活的圣经,将主的道切实显明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引别人也来归向主。

“语用”观下看语言

“语用”观下看语言
大有 用武 之 地 。在 学 习表 达 的 阶段 , 老 师通 过 朗读 把语 言 的各 种颜 色清 晰地 表达 出来 , 学 生也 能通 过 声 音模 拟 表达 语言 的情 感 色彩 。在 如此 的 练 习当 中 , 学生文 本有 着 不 同的语 言 特 色 ,
那么 多的语言 类型 就汇成语 言 的宝库 .学生 在这 样 的语 言 海洋 中畅游 , 为什 么 留下 深刻印象 的不多 呢?这是 因为语言
圣 的崇拜 , 文字不 断 修正 简化 成 今 天 的简洁 中充满 灵气 的 “ 山水 ” , 可 以说简 单 的一 横一 竖 一撇 一捺 都 涵 盖 了所有 的 山和 水 。有 了这样 的认 识 , 在 教 学 中让学 生 感受 汉 字字 形 的演 变过程 , 学 生对 汉字 的形 就有更 深刻 的感 受 。
内心 的感 动 , 课 堂上 师生深 情 款 款地 细 细叙 述着 盲 女孩 手 的动 作 , 揣 测 着 盲 女孩 的 内心 , 这些 “ 神 奇 的 灵性 ” 、 “ 美 丽
的弧 线” 、 “ 缤 纷 世 界 ” 等 语 言 正 是 表 达 了 人 物 内 心 灿 烂 的
语言 , 这 样有 色 的语 言 日后将 成 为孩 子们 表 达缤 纷 心情 的 媒介。 ( 三) 语言有味 在语 用观 下品语言 , 越咀 嚼越 浓厚 。语 言的神奇 在于哪 怕再平淡 的只言片语 在特定 的场 景也 有无 尽 的味道 。老舍
候, 在 老 师 的 心 中 已 经 储 满 了 文 化 。就 如 “ 山” 字“ 水” 字, 那 是五 千年 山河 的缩 影 , 在 凝 重 古 朴 的 甲 骨 文 字 中 充 满 了 神
学 生 阅读 各 种 文章 , 就 是 进 入各 色 的世 界 , 各 种 的人 生, 体会感 悟各种 的情感 , 增强感 受力 。由于文本 的语 言形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范文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范文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主题阅读教学倡导的“一课一得”。

怎样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呢?长期以来,尽管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也做着,但常常停留在理解与分析内容的层面上。

阅读与语用相关的书籍尤为重要了。

工作坊坊主可谓是及时雨,在她的推荐下,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

阅读这本书时,在很多处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一次又一次的咀嚼,细细品味,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回顾自己平常的教学,许多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

重情感,轻语用;重视“教什么”,忽视“怎么教”;重视“写什么”,有时候忽甚至视“怎么写”。

这本书中,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

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

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后,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一定的认识,探索“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即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

首先,是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在文本解读时,不仅要与文本的作者产生思维的共鸣,还要照顾孩子的身心发展和阅读个性。

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从而研读文本。

其次,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吴勇游习作学习心得

吴勇游习作学习心得

吴勇游习作学习心得坦白讲,作为新老师,我其实不太会教习作,而且我一直有这两个困惑。

1,关于习作,语文教材几乎没有教学内容,习作教材关注的是“写什么”这样的具体信息,至于“教什么”含糊而笼统,这个习作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每次教学生无从下手。

2,教材的编排对系统连贯的文体训练十分不利,当下的习作教材基本是一个拼盘似的,每一次的教材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训练项目包罗万象,同一种训练内容常常分布在十几册教材中,常常让人感觉无从下手,更加谈不上系统性的教学。

此次青岛之行,来学习吴勇老师的“习作练课堂”,完全解开了我的困惑,让我茅塞顿开,学到了很多的习作知识,吴勇老师不愧是语文习作方面的专家,仅个人就有很多出版的著作,《吴勇在训练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吴勇用教材小学教材习作教学探索》《吴勇话知识小学精准性写作教学探索》。

此外,还有来自雨花台的青年教师梁俊老师平易近人的示范课,让人眼前一亮,收获颇多。

吴勇老师和梁俊老师为我们展现了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习作为训练课程。

一共有四个模块。

铺垫训练铺垫训练是以本次写作作文的语文要素要求为基础。

一定要紧扣单元要素,再对单元要素里面来进行寻找匹配,比如一些优秀课文的关键段落,还有每一篇课文课后的课后练习题,其中有一个题一般都是会指向写作。

通过这两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此次写作文的写作手法,为后面的单元作文要求进行铺垫。

然后同学再开通过迁移应用来写一个习作片段,即小练笔。

在此,我的感悟是老师一定要有一个靶心意识,指向意识,通过日常每篇课文的铺垫,来贯彻单元习作要素。

靶心训练所谓“靶心训练”就是写作文精准知识的训练,为了切实提高习作教材教学,实施要提出一课一教,让儿童一课一得的精准知识教学构想,大力倡导习作教学有节制,每次习作教学的知识目标明确,不得肆意延伸,着力推进习作教学有节点,每次习作教学与不同年龄段的同类问题,习作教学有着清晰的知识边界,一次训练只管一段目标,明确不模糊。

吴勇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分析和建议

吴勇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分析和建议

吴勇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分析和建议
吴勇,一位知名的优秀高校讲师,他的课堂教学尽善尽美。

然而,他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着重从课堂实录分析出吴勇的教学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改善教学质量。

首先,要说明的是吴勇通常在课堂上会开启一段对话,以唤醒学生的思维。

对于此类开放性对话,他能够展示出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互动能力,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然而,问题是,这种问答式的课堂互动方式只能吸引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而沉默寡言的学生则可能难以承受。

第二,吴勇也经常会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有趣的对话和小笑话,以增加课堂气氛。

然而,有时由于这些玩笑的数量太多,而掩盖了教学的主题,从而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吴勇经常会出示一些可视化的图形和视频,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这些视频及图形的数量太多,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而不利于学习。

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吴勇有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议吴勇应该向沉默寡言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机会,如提供分组答题的形式,以便有足够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建议吴勇要适当减少玩笑的数量和视频和图形的数量,以确保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后,建议吴勇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大纲,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确保孥生能够全面了解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深入地对吴勇教学实录进行深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吴勇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收获。

春风化雨细无痕——听吴勇执教习作指导课《我的动物朋友》有感

春风化雨细无痕——听吴勇执教习作指导课《我的动物朋友》有感

春风化雨细无痕——听吴勇执教习作指导课《我的动物朋友》有感作者:徐俊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动物朋友,儿童是不陌生的。

这类习作也有“通用”的写作方法,用公式归纳起来就是“外形+事例”。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旦进入自主的静态习作,多数学生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处下笔。

这不是因为儿童对它们不熟悉,也不是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恰当的写作知识,即怎样去表达,毕竟“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歌德语)特级教师吴勇在执教《我的动物朋友》时,以其对习作教学的深度理解,用专业的眼光举重若轻地发掘了隐藏的言语表达知识,辅以春风化雨般的无痕引导,令儿童受益、听者叹服。

粗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有合宜的知识来构建。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习作教学中不言而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问题是如何呈现知识呢?吴勇老师呈现的方式充满一种“走向奇异的探究”(吴勇《知识与兴趣:习作教学的“双翼”》)的特点:例文品鉴一生产知识一联系生活一当场应用。

例文的选择往往是儿童熟悉的事例或者说就是儿童的生活。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受虐记”中的“骑猪”“训练记”中的“驯犬”,还是“挑逗记”中的“人虾太战”,无不如此。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学生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仅在同质性空间中、并经由同质性空间的建构而成立。

”(汪阳《知识生产的空间性》)也就是说,人们想要从感知上彻底获得一样东西、认可一种东西就必须在它的现场。

儿童亲历了习作知识的生产现场,必将在习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二、生产知识聚焦本次习作重点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认为:“对于写作来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只有相对合适的选择。

判断合适与否的关键,就是语境。

听吴勇教导后

听吴勇教导后

听吴勇讲座《撰写教育随笔,磨出教育灵慧》
东灶港初中花玉娟
吴主任的《撰写教育随笔,磨出教育灵慧》,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

他以自己多年来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精心总结,就教育随笔的撰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方法指导。

他围绕“教育随笔”这个话题,从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什么是教育随笔,教师为何要写教育随笔,怎样写好教育随笔。

看似简单,却实在有效,给了我无限的启发。

首先我要谢谢他对教育随笔的定义,属于论文的一种,只是形式灵活,一样有观点有想法。

因为我平时也写些教育随笔,对这个说法十分认同。

只要是观察思考的结果,不管篇幅不管表达方式,都是值得提倡,促使我们成长的。

对于教师为何要写教育随笔,我能意会,但却无法说出这么多原因,系统地概括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我在写教育随笔时的短板。

因此,吴主任在怎么样写好教育随笔这一块给我的影响特别大。

我终于明白了,虽然我也爱反思,爱记录,却缺乏思考,缺乏理论的支撑,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浮于表面,分析无法深入透彻。

所以我的随笔叙事详尽,议论简短,本末倒置。

原来症结在此。

在众多的建议中,我最先要采纳的就是多积累,多读书,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要做到每期必看,关注教育前沿,及时更新信息。

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害得我十年的教学始终无法进步,看来反思得落到实处,而不是当做口号,才能真正成长。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精选6篇)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精选6篇)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取生辰纲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1写于元末明初、完成于晚明的《机遇中的智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施耐庵真实地描述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使我明白了“智慧”的重要性。

阅读《水浒传》,我觉得它对人物的刻画特别精彩。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慧之星”吴勇。

你看,他瞒住了生日宴会:“刘唐打开盖子,舀了半瓢喝。

他想让杨志等着瞧,以便让他们安心。

然后,吴勇去松林里把药拿出来,放进勺子里。

他只是说当他来喝葡萄酒时,药已经在酒里搅拌过了。

这是吴用的计划。

”然而,这只是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次表演。

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杨志的生日计划,因为他用他的“智慧”用对了时间,用他的“智慧”用对了地点,用他的“智慧”用对了矛盾。

要不是吴勇有机会“碰到”杨志,成功会这么顺利和容易吗?答案很明显。

因此,没有智慧就无法成功。

著名诗人陈子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去北京参加考试,被他周围的人排除在考试之外。

他委托一个人在街上卖古筝,要价100万美元,然后在人群中“买”了古筝。

围观者请他弹一首曲子,但他把琴砸得粉碎,说:“一个小小的琴怎么能和我在四川陈子昂的诗相比呢?”这些话引起了每个人阅读他的诗的兴趣。

陈子昂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些诗寄给了每个人。

一天之内,他在长安出名了。

一个书商主动找到了他,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水浒传》。

当唐睿宗注意到这本书时,他命令陈子昂进行补考。

最终,陈子昂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成为初唐诗歌革新中最重要的人物。

伟大的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智者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务农、读书、观察世界。

他为刘备创造了“三顾茅庐”的机会,从此走上了政治舞台。

阅读语文教学书籍的读后感

阅读语文教学书籍的读后感

阅读语文教学书籍的读后感阅读语文教学书籍的读后感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播与接收过程,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书籍后,写一篇读后感要怎么写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教学书籍读后感,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书籍读后感篇一当今时代,孤陋寡闻的教师已无法胜任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多年来,对知识的渴望始终是如饥似渴。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爆炸,课堂上自己经常感觉力不从心,每每借助于所读之书将课堂控制的游刃有余之时,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笔墨难尽的。

近日我读吴立岗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较通俗的语言对教学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

它讲述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到新课程改革发展,更全面地阐述新课程下的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教学评价,还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

书中深奥的理论,都能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用字尽量通俗,句子尽量简单,行文却不乏可读性,使老师看得懂,喜欢读,用得上。

即使是平时比较少接触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的老师,也不会对文章感到害怕或厌烦。

阅读本书,使我如沐春风,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水平,学到思想方法,又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

使我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能满腔热忱,又保持理性,沿着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

如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识写分开,给很多教师带来困惑,识的不用写的,写的不一定是现学的,觉得很别扭。

其实,识写分开是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宝贵经验。

书中讲到在我国唐代就开始有写字教材了,当时识字教材用《千字文》和《急就篇》,而写字则从“上大人孔乙己”开始。

新课改下,生字编排的特点是识写分离,多认少写。

识写分开的好处是:对于识字而言,可以不受写字牵累,保持较快的速度,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对于写字而言,可以更加突现写字规律,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笔画写起,打好写字基本功。

吴勇《书包里的秘密》的读后感

吴勇《书包里的秘密》的读后感

吴勇《书包里的秘密》的读后感吴勇《书包里的秘密》的读后感在我国第八次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一个令人瞩目的进展是由传统的“拟似成人作文”幵始向“儿童作文”转化。

在作文的课程领域里,儿童“拟似成人”是一种悲哀。

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言:一个民族如果孩子说大人话,那是因为大人在像孩子一样说话办事。

确实,传统作文的一个最大弊病是仅仅把作文看成为一项学科作业,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体系。

从堆砌“优美”词语到套袭模仿语段;从人为拔高立意到追求捆绑崇高;从迷恋章句之术到灌输技法之学……使作文成了一种儿童难学的“技术活儿”。

然而作文这种作业与pc计算、答题毕竟是不一样的。

作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自由表达和生命的真情交流。

让儿童学写“拟似成人作文”,完全背离了儿童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对童年的温柔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

所以,在小学传统作文经验中最应当扬弃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儿童化”。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儿童作文深陷“拟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种不正常写作,是小学生的“伪作文”。

但是,由于传统作文这一弊端的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美丽转身于真正的儿童作文,毕竟积重难返,它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具体转变过程。

正是在这个节点上,我很赞赏吴勇老师所从事的“童化作文”的研究实践。

我认为,其学理意义和指导价值全在一个“化”字上。

在《辞海》里,“化” 的义项多达13条,而“童化”之“化”应当指“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即传统的小学生作文只不过是成人作文极生涩的“微型版”而已,现在决心要将其返璞归真,“化”为真正的儿童作文。

这样的“化”,显然不是小修小补可以奏效的,而是毛主席曾说过的“彻头彻尾”、“彻里彻外” 的变化之谓。

所以,“化”是一种实践,是一项改造,是一个过程。

“童化作文”的研究和探索充满了行动的意义,也就是吴勇所认为的必须通过“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视界”、“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创造”、“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诉求”等一系列操作策略,方能实现这一事关小学作文教学根本性改革的重大目标。

培训语用教学心得体会(多篇)

培训语用教学心得体会(多篇)

培训语用教学心得体会(多篇)昌吉市第2篇:语用9读《语用-开启语文教学的心门》有感蒋艳荣近日,我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开启语文教学的心门》一书,使我有了一些想法。

我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所级到高年级学过的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

究其原因主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此,强调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很丰富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常量,我们既不能文本有什么教学价值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

因此,文本解读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如此,就能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有语文特色的,而不是其他学科的。

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文本的特点,而且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

(3)通过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生对语文现象的进一步理解、解释和迁移的,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言语现象的。

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

本文的语言教学价值点至少有以下几个:(1)学习按时间(腊八——除夕——初一——元宵)的顺序来写的写作手法;(2)民间风味的散文如何锤炼语言;(3)比喻手法的运用;(4)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5)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6)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7)联系背景,紧扣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8)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练笔;(9)利用课后的两篇小短文进行对比读,感受表达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勇讲语用》读后感
这真是一本实用的书。

对于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的探索很深,对我们一线教师是很有用处的。

书中写了很多关于习作教学的方法都很贴近现实生活。

书中谈到了功能性写作教学中语境的基本要素。

一是话题,二是目的,三是角色,四是读者,五是知识。

在小学阶段就提出功能性习作教学,旨在互换写作主体——儿童,涵养其积极的言语交往意识与强烈的言语表达欲求。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将问题知识座位教学中心,以为只要教了,儿童就会写了,习作教学就是耳提面命,让儿童依教而作。

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儿童自身的言语本能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而言语本身也不能成为儿童自我实现的存在性需要。

功能性习作教学接力打破这种扼杀儿童言语生命的僵化模式,倡导儿童用活的言语来进行活的写作,让每个儿童在生活和内心的真切需求中走向真实的写作生活。

在每次写作前,都要借助鲜活的功能情境告诉儿童,本次写作因何发生,为谁表达,将一个具体的读者推到儿童面前。

这个读者是真实可感的,一定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在当下的物理空间和信息手段下,可以看得见,能够够得着;这个读者必须与作者相互关联,或许是自己——现在的我写给未来的我,或许是亲人师长——面谈不便而诉诸笔端,或许是伙伴网友——让对方了解和关注自己;这个读者还存在空间距离,可以在地域上——身在远方,口头语言不易抵达,可能在心理上——地位悬殊,缺乏平等对话时机。

在这个语用链条上,
儿童是身临其境的言语诉求这,读者就是如影随形的倾听者和应答者,习作教学就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联系,让他们彼此呼应,使真正的写作随之发生。

传统的习作教学,在习作评价环节常常借助典型的习作进行现场评点,这对巩固教学内容,提升在场每个儿童的表达素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在功能性写作教学中,典型性评价将转化为普遍性评价,评价对象不仅仅是自己同伴,而是习作教学的预设读者;评价目标不只是修正字词句拍篇,而是语用功能是否达成。

如果前者是为了让习作趋向锦上添花般完美,那么后者则是为了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悦纳,相比而言,哪一种更能促进儿童自觉自愿地对习作进行修改?显而易见,后者更实用,更能激发儿童再创作的动力,并且会让每个儿童在常态的习作中形成一种元意识——我的文字是否能吸引读者,我的文字是否能让读者清楚领会自己的想法,我的文字是否能让读者也享受到故事的愉悦……面向读者的写作评价会促使每个儿童成为一名用心服务读者的有责任的言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