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PEER基于性能设计最新研究成果
Peer-To-Peer介绍最近几年,Peer-to-Peer(对等计算,简称P2P)迅速
Peer-T o-Peer 介绍最近几年,Peer-to-Peer (对等计算,简称P2P) 迅速成为计算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财富杂志更将P2P列为影响Internet未来的四项科技之一。
“Peer”在英语里有“对等者”和“伙伴”的意义。
因此,从字面上,P2P可以理解为对等互联网。
国内的媒体一般将P2P翻译成“点对点”或者“端对端”,学术界则统一称为对等计算。
P2P可以定义为: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
在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提供者(Server),又是资源获取者(Client)。
客观地说,这种计算模式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网络产生以来就存在了,只不过当时的网络带宽和传播速度限制了这种计算模式的发展。
90年代末,随着高速互联网的普及、个人计算机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提升,P2P技术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带来了一场技术上的革命。
许多基于P2P技术的杀手级应用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计算模式上来说,P2P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 (C/S)模式,在网络中的每个结点的地位都是对等的。
每个结点既充当服务器,为其他结点提供服务,同时也享用其他结点提供的服务。
P2P与C/S模式的对比如下图所示:图1 Client/Server模式图2 Peer to Peer 模式P2P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中心化: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结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直接在结点之间进行,可以无需中间环节和服务器的介入,避免了可能的瓶颈。
P2P的非中心化基本特点,带来了其在可扩展性、健壮性等方面的优势。
∙可扩展性:在P2P网络中,随着用户的加入,不仅服务的需求增加了,系统整体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也在同步地扩充,始终能比较容易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微电⽹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微电⽹国内外研究⽔平综述微电⽹已成为⼀些发达国家解决电⼒系统众多问题的⼀个重要辅助⼿段,所以分布式发电是21世纪电⼒⾏业发展的重要⽅向。
随着电⽹中分布式发电系统数量的⽇益增多,尤其是基于可再⽣能源的并⽹发电装置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应⽤的⽇益⼴泛,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电⽹的负荷越来越⼤,随之⽽来的是问题不断的增多。
解决当今电⼒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头等的问题。
长期以来,电⼒系统向⼤机组、⼤电⽹、⾼电压的⽅向发展。
进⼊20 世纪80 年代,各种分散布置的、⼩容量的发电技术⼜开始引起⼈们的关注,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分布式发电已成为⼀股影响电⼒⼯业未来⾯貌的重要⼒量。
1) 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需要。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能源安全问题⽇益突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们的⽬光转向了可再⽣能源,因此,风⼒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备受关注,快速发展并开始规模化商业应⽤,⽽这些可再⽣能源的发电⼤都是⼩型的、星罗棋布的。
2) 保护环境的需要。
CO2 排放引起的全球⽓候变暖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度重视,并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核⼼议题之⼀。
为保护环境,世界上⼯业发达国家纷纷⽴法,扶持可再⽣能源发电以及其他清洁发电技术(如热电联产微型燃⽓轮机) ,有利地推动了DG的发展。
3) 天然⽓发电技术的发展。
对于天然⽓发电来说,机组容量并不明显影响机组的效率,并且天然⽓输送成本远远低于电⼒的传输,因此⽐较适合采⽤有⼩容量特点的DG。
4) 避免投资风险。
由于难以准确地预测远期的电⼒需求增长情况,为规避风险,电⼒公司往往不愿意投资⼤型的发电⼚以及长距离超⾼压输电线路。
此外,⾼压线路⾛廊的选择也⽐较困难。
这都促使电⼒公司选择⼀些投资⼩、见效快的DG项⽬来就地解决供电问题。
在国际上,DG 的发展⽅兴未艾。
在美国,1978 年修改了《公共事业法》,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各电⼒公司接受⽤户的⼩型能源系统,特别是热电机组并⽹;2000 年,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已占总装机容量的7 %,预计到2010 年将占其总装机容量的14 %;2008 年,风⼒发电装机容量达2500 万kW;太阳能装机容量达87 万kW。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1. 数据通信 2. 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共享 3. 进行数据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处理 4. 能均衡负载,相互协作 5.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6. 进行分布式处理
统速率不用匹配,适于数据通信。 缺点:时延较大,“分组”(或“打包”)的过程比较
复杂,丢包服务质量无保证。
三、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多用户分时系统,微机
哑终端 虚拟机
主机
T
T
T
T
终端-计算机网络模型
虚实概念
If it's there and you can see it It's REAL If it's there and you can't see it It's
二、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平时常接触的网络
计算机网(局域网,因特网)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共享资源
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
有线电视网 电网
电路交换
最早的交换方式,源自电话系统。 建立电路交换的过程:(以打电话为例) 建立链路(象拨打电话并接通,通信的两端接通,便拥有一条实
是一种可以在网络环境中以客户和服务器模式工作的 多功能操作系统。
支持域管理,提供对网络资源管理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Unix操作系统
Unix
催生了计算机辅助制造,制造控制系统,实验室模拟和因特网 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贝尔实验室, 71年用C代码重写 众多版本(没有当今网络,各不相同)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统研究小组(CSRG)使用Unix对操作
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预计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1-0152-02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预计方法研究田娟莉(中铁三局线桥工程分公司,河北三河065201)摘要:以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增量动态分析方法,对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破坏状态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桥梁结构的地震经济损失进行合理预计,为桥梁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桥梁工程,地震,经济风险,概率预计中图分类号:U442.55文献标识码:A0引言桥梁结构作为城市生命线系统中的枢纽工程,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易损性,因此,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桥梁结构抗震进行大量的研究。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PBEE )作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从经济性的角度指导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使得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预期的经济性能指标,并对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经济损失以概率方法进行预计[1,2]。
本文以PBEE 为基础,运用增量动态分析方法(IDA )[3,4]预计桥梁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破坏水平和经济损失,并给出详细步骤,以期为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经济损失评估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1基于IDA 方法的地震风险预计方法1.1进行工程场地的地震风险分析并选择合理的地面运动记录针对桥梁结构所在工程场地的具体地震灾害环境,进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 )[5],获得在地面运动强度水平超越某一特定值的年平均频率,这里地面运动强度可以用地震动幅值(如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PGA 等)或谱幅值(如谱加速度S a )来表征,称之为地面运动强度参数(IM ),具体见公式(1)。
同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选择具有合理地震动特性的地面运动记录。
f (IM )=k 0(IM )-k(1)其中,f (IM )为IM 超越某一特定值的年平均频率;k 0和k 为回归系数。
1.2进行IDA 分析为待分析的桥梁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并以第一步选择的地震波作为输入地面运动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第28卷第1期2008年2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JOURNAL OF E ART HQUAKE E NGI N EER I N G AND E NGI N EER I N G V I B RATI O N Vol .28No .1Feb .2008收稿日期:2007-06-20; 修订日期:2007-07-20文章编号:100021301(2008)0120064207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韩小雷1,2,郑 宜1,季 静1,2,黄艺燕1(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通过对美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规范的简介,其中重点介绍了美国西岸城市洛杉矶和旧金山最近颁布的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An alternative p r ocedure for seis m 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tall buildings l ocated in the l os angeles regi on (2005Editi on )”和“Recommended ad m inistrative bulletin onthe seis m ic design &review of tall buildings using non 2p rescri p tive p r ocedures ”,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为我国相应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性能;新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图分类号:P3151951 文献标志码:ABr i ef i n troducti on to US Codes for performance 2ba sed se is m i c desi gnHAN Xiaolei 1,2,Jack CHENANG 1,J I J ing 1,2,HUANG Yiyan 1(1.Tall Building Structure Research I nstitute,College of A 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2.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Subtr op ical A rchitecture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US codes f or perf or mance 2based seis m ic design have been briefly intr oduced,with focus on the perf or m 2ance 2based seis m ic design codes f or tall buildings of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which are the most advanced in seis m ic design .One is “An alternative p r ocedure f or seis m 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l ocated in the Los Angeles Regi on ”(2005Editi on ),and the other is “Recommended adm inistrative bulletin on the seis m ic de 2sign &revie w of tall buildings using non 2p rescri p tive p r ocedures ”.Key points of perf or mance 2based seis m ic design for tall buildings are put for ward .Suggesti ons f or the revises of Chinese codes f or perf or mance 2based seis m ic design are als o p r oposed .Key words:perf or mance 2based;tall buildings;codes for seis m ic design引言 现行的各国抗震规范大多采用以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为基础,按结构延性调整结构反应的设计计算方法。
P2P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图解
P2P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摘要自1999年以来,对等网络(P2P)技术因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带宽等诸多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商业组织的广泛关注。
美国《财富》杂志更称之为改变因特网发展的四大新技术之一,甚至被认为是无线宽带互联网的未来。
文中首先介绍P2P的概念及其四种网络模型:集中目录式、纯分布式、混合式和结构化,并将P2P模型与C/S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有效利用网络中的大量闲置信息、存储空间、处理器周期等资源、避免服务器带来的瓶颈问题、降低服务器成本等方面,P2P有着明显的优势;然后介绍P2P文件交换、对等计算、协同工作等应用模型及其研究现状;最后讨论P2P网络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对等网络(P2P)技术客户端∕服务器(C/S)模型模型引言随着Internet网络的广泛普及、网络带宽的大幅增加以及基于Internet的端系统计算能力迅速增强,在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通常只有服务器节点资源得到利用)中被忽略的且广泛存在的用户端设备成为一种宝贵的计算资源。
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边缘资源”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目标之一,其中“网络边缘资源”是指那些在传统应用模式中作为客户端而往往被忽略的计算设备。
而对等网络(P2P)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迅猛兴起,如今P2P技术研究的涉及面已十分广阔,包括网络拓扑、分布式存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
P2P技术应用更是涵盖诸多方面,商业和民用领域的文件与数据共享和存储、、科研领域的协同和并行计算等。
然而P2P也同样在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着许多或难以克服或存在缺陷的问题,比如版权问题、安全问题等。
尽管问题如此之多,不置可否,P2P技术正不断变革着网络,并且改变人们的生活。
1P2P的概念及其网络模型目前在学术界以及商业组织上对于P2P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有三种定义:1 P2P是一种通信模型,其中每个参与者都有相同的能力。
在Internet上,P2P是一种网络类型,它允许相同网络程序的计算机相互建立连接,直接访问对方的硬盘上的文件。
利用PEER网站选取地震波的方法
再往下滚动屏幕,还可看到这些记录所对应地震的地图位置。
7
版权所有 不得更改 欢迎复制、传播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
9、这时采用与第 6 步类似的方法,点击“Show chart controls” 将其改变为线性坐标(Linear),并点击“Refresh”(刷新)。右图为 刷新后反应谱的显示效果。
在描述地震记录时,建议将地震事件(Event)、时间(Year)、 记录台站(Station)等信息一并列出。例如,上图第一行可描述为“1999 年台湾集集地震 TCU122 台站记录”
——全文完——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 云南省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执笔:潘文
7、点击“Next”,进入地震动记录搜索页面。
8、在地震动记录搜索页面,点击左下方的“Search”按钮。
6
版权所有 不得更改 欢迎复制、传播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
得到系统按刚才上传的目标反应谱搜索得到的多条地震记录。 左图为屏幕上半部分,右图为向下滚动屏幕显示出来的地震记录。
6、此时是用对数坐标显示的,可点击右下的“Show chart controls”将其改变为线性坐标(Linear)。
5
版权所有 不得更改 欢迎复制、传播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
此时显示的反应谱形状即为我们所习惯的。使用熟练以后可省 略改变坐标显示方式这一步。
10
版权所有 不得更改 欢迎复制、传播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
打开压缩文件后可以看到有 15 个文件,其中,文件名为 “ *_FN.acc ” 的 是 垂 直 断 裂 带 方 向 的 水 平 向 地 震 记 录 , 对 应 的 “*_FP.acc”文件则是平行断裂带方向的水平向地震记录,对应的 “*-UP.AT2”或“*-V.AT2”则是竖向的地震记abase, 首页如下:
98-陈进于,区彤等-欧浦国际商业中心动力弹塑性分析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欧浦国际商业中心动力弹塑性分析陈进于,区 彤,李东强,涂显军(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370)提 要:欧浦国际商业中心项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东座结构属超B 级高度超限结构。
采用广厦GSNAP 软件对欧浦国际商业中心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塑性铰的分布和结构塑性损伤较少,受力性能良好,弹塑性反应及破坏机制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结构满足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
采用SeismoMatch 对地震波进行选波对比,修正后的地震波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均较好地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PKPM-SAUSAGE 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计算对比,结果显示与GSNAP 结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塑性损伤;GSNAP ;SAUSAGE ;SeismoMatch1 工程概述欧浦国际商业中心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佛山新城。
地上部分含东西两座塔楼,首层至五层为裙房部分,裙房屋面高度约22.0米(局部27.0米),主要为商业和办公功能。
塔楼五层以上的塔楼主要为办公功能。
东座45层,结构屋面高度约208米;西座39层,结构屋面高度为179.5米。
地下三层,底板面标高-16.1m (效果图如图1所示)。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特征周期0.45s ,安评提供特征周期为0.52s ,裙房部分按乙类设防,裙房以上塔楼部分按丙类设防;基本风压值0.60kPa 。
2 结构体系与抗震性能设计目标2.1 结构体系结构采用大底盘双塔结构,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底部楼层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
裙楼主要平面尺寸为138.3mx39.5m ,东西座塔楼部分主要平面尺寸均为39.5mx39.5m 。
塔楼部分长宽比L/B ≈1,塔楼高宽比为5.28(东座)和4.56(西座)。
引用文献的规范与技巧
引用文献的规范与技巧引言: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准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持,并且也是对原作者和学术界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引用文献的规范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正确引用并避免常见的错误。
一、引用文献的必要性和意义引用文献有助于提供研究的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加强研究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正确引用文献可以展示你对学术界的了解和积极参与,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二、引用文献的格式不同的学术领域和期刊可能采用不同的引用文献格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和现代语言协会(MLA)格式。
以下是示例:1. APA格式:书籍引用:作者姓,名. (年份). 书名(版次). 出版地:出版社。
期刊引用:作者姓,名. (年份). 文章题目. 期刊名,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网页引用:作者姓,名. (年份). 文章题目. 网站名. 检索日期,检索自网址。
2. MLA格式:书籍引用:作者姓,名.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期刊引用:作者姓,名. "文章题目." 期刊名,卷号.期号(年份):起止页码。
网页引用:作者姓,名. "文章题目." 网站名,出版/更新日期,来源类型,检索日期,<网址>。
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引用格式,并严格按照格式要求编写引用文献。
三、解读引用文献中的重要信息引用文献不仅是提供研究的来源,还能为读者提供其他重要信息,例如作者观点、方法论和研究数据。
读者通过阅读引用文献,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研究详情,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启示。
四、避免常见引用错误在引用文献时,往往容易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下面列举了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 剽窃和抄袭:切记在引用文献中,不得直接复制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写和归纳,并注明出处。
2. 引述不准确:如果需要引用他人的原话,请务必使用引号,并在引用文献中明确注明页码或段落号。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PADQST)的探索与实践--以心理学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
总 建构知识地图(S)结ຫໍສະໝຸດ 反 思综合检测(T)
评
价
拓展学习(A)
PADQST 模式
讲授(P) 独学(A) 讨论(D) 答疑(Q) 建构(S) 检测(T)
精讲留白(P)
自主学习(A)
知 识
基础讨论(D)
初 级
答疑解惑(Q)
建 构
基础检测(T)
案例讨论(D) 答疑解惑(Q) 拓展精讲(A)
知识创新应用
图 1 PADQST 教学模式
虽然知识初级建构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低阶目 标达成,重在学生接受、理解新知识,但是,学习过 程上依然发现学生有浅层学习与深层学习的不同 表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有些学生能真正投入思
窑92窑
考,区别在于学生的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水平不 同。其中,行为投入主要体现为学生与教学材料之 间的积极的深度交互;认知投入侧重于反思与元认 知的激活。也就是说,混合式教学知识初级建构依 然有深层次学习的特征,核心在于认知交互与元认 知策略的应用。那么,如何激活知识初级建构阶段 的深层学习的发生?团队教师建构了一个问题生成 策略,借鉴了张学新对分课堂的“亮考帮”模式,引 导学生使用信息选择、复述、精加工、组织等认知策 略和元认知策略(含计划、监视、调节),促进学生与 教学材料发生积极的认知交互行为、促进学生运用 积极的元认知策略,从而导向积极的情感投入、行 为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方面,促进深度学习的生 成。“亮考帮”策略中的“亮”,即为“亮闪闪”,个人在 这节学习中获得的启发、感悟或者联想“;考”,即为 “考考你”,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会但觉得别人 可能有困惑的地方“;帮”,即为“帮帮我”,以问题的 形式提出,自己不会的或者有迷惑的地方。“亮考 帮”问题生成策略,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提问策略,又 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工具。已有研究显示,自 我提问是一种促进阅读理解的认知策略[8],也被用 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9],同时提出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引发学生的新的 有价值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活动[10]。
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研究与设计
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研究与设计石贱弟;赵小璞【摘要】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software radio system architecture, which was approved by JPO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 USA. At Present, the waveform development based on SCA can not create good portability and reusable components.In this paper, it presents a method for implement DSP HAL-C based on SCA after study on SCA SHS and HAL-C. The result of the test demonstrates the method is flexible in implementing and can create few resource depend and good portability components. This method also accords with the idea of SCA HAL-C.%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是美国国防部的联合计划办公室JPO发布的关于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的唯一标准,当前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波形组件的开发存在可移植性差、重用性低等问题。
论文在对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专用硬件补充规范中的硬件抽象层连通性HAL-C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连通性的实现方法。
实践证明,该方法符合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硬件抽象层连通性设计思想,并具有实现方便、组件可移植性好、占用资源少等特点。
P4P技术概述
主要内容
• P2P技术 • P2P的不足 • P4P的原理 • P4P构架及特点
• 前景展望
一、P2P技术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
位、能力等)相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
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有别于 传统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网络,其最大的 特点是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
其次,虽然每个节点在网络中有着同等的状态,不过它们
并不要求都有着同样的物理性能,一个P2P网络可以包含有不同 性能的节点,由移动设备到大型机。对于一个移动设备来说, 可能由于自身的限制,不能作为服务器,但从网络方面来说, 并没有这个限制。
最后,P2P网络中不存在客户/服务器体系中的扩展问题。在客户
要一个元iTracker来为appTracker提供具体的iTracker的查找 和定位。 (2)iTracker由受信任的第3方来运营,此时ISP不需要单 独部署iTracker,可以多ISP共享这个iTracker,ISP只需要将
他们的网络信息发送给iTracker。
在一个域内可以部署多个iTracker以进行容错和提供扩展 性,P2P客户(即peer)可以通过DNS查询得到iTracker的IP地 址。
国 不 少 通 信 和 有 线 网 络 巨 头 如 Verizon 、 AT&T ( 美 国 电 话 电 报 公 司 ) 和 Comcast等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虽然P4P已经展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但随着解决方案的不断更新,一些 问题也随之而出,具体地说: (1)P4P己经和一些有代表性的P2P应用如BT整合过,但是仍然会有新型 的P2P应用不断呈现,所以相关接口也必然要随之发展。如何设计简单、可扩 展的接口,是P4P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2)P4P技术包括数据平面,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但目前的研究工作仍
GBCI助力中国绿建事业可持续发展——对话GBCI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杜日生
GBCI 助力中国 绿建事业可持续发展
——对话 GBCI 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杜日生
文 / 张杰
GBCI 全 称 是“ 绿 色 事 业 认 证 公 司 ”, 是 全 球 绿 色 事 业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领 域 唯 一 的 认 证 和 资 质 审 核 机 构, 其 旗 下 管 理 的 项 目 认 证 体 系 和 专 业 资 质 包 括 :LEED、 EDGE、PEER、WELL、SITES、GRESB、Parksmart、 Investor Confidence Project 以及 TRUE Zero Waste。通 过界定高效、绿色的事业表现和鉴定并认可个人专业技 能,GBCI 正在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促进市 场的转型。2018 年初,GBCI 中国区机构成立。本刊记 者采访了 GBCI 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杜日生,对话中国绿 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可以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为我们生活 格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好准备。通过参与 GRESB,
的建筑环境带来环境效益,促进身心健康。
企业和基金能够更好地管理其投资组合、资金和
● LEED 是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最高、使用最 资产,更好地面对更加波动的能源价格、更加严
为广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它适用于所有建筑类 格的气候变化立法、更高的节能需求以及时刻变
统性能及电力输送的评级系统。该系统旨在提高
Q 请介绍一下 GBCI 各个认证体系在不同领域 建筑的应用情况。
电网弹性和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并将因 能源可靠性差和电能质量差所可能导致的风险降
A 以 LEED 为核心,GBCI 为企业在其事业的 各个层面践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整套完
至最低。从医院到大都市,PEER 正在改变复杂的 电力及能源行业。
p2p chord原理
p2p chord原理一、引言P2P(Peer-to-Peer)Chord是一种分布式网络协议,它结合了Chord协议的特性与P2P网络的优势,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的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
P2P Chord网络主要由节点构成,每个节点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用于处理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
二、基本原理1. 节点标识:在P2P Chord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通常由节点自身的IP地址和端口号组成。
这种标识符保证了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唯一性。
2. 拓扑结构:P2P Chord网络采用了一种基于图论的拓扑结构,其中节点表示为图中的节点,边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这种拓扑结构有助于快速定位目标节点。
3. 路由机制:P2P Chord使用一种基于哈希的路由机制,通过计算目标节点的标识符与本地节点的标识符的哈希值进行匹配,从而找到目标节点的路径。
这种机制提高了查找速度和效率。
4. 负载均衡:P2P Chord网络通过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和流量控制实现负载均衡,以确保网络中各节点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三、关键特性1. 快速查找:P2P Chord利用基于哈希的路由机制,实现了对目标节点的快速查找,大大提高了数据查找的效率。
2. 易于扩展:P2P Chord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可以动态增加或减少,无需人工干预,这使得网络易于扩展和适应变化。
3. 健壮性:P2P Chord网络具有较强的健壮性,能够应对网络中的节点故障和连接中断等问题,通过负载均衡和备份机制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四、应用场景P2P Chord适用于需要分布式存储、共享计算、资源分配等场景,如文件共享、分布式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
它可以有效地将大量节点组织成一个高效、灵活的网络,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存储和查询服务。
五、总结P2P Chord是一种高效、灵活的分布式网络协议,它结合了Chord协议的特性和P2P网络的优势,提供了一种解决分布式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案。
美国大学将设计20 万内核计算机
美国大学将设计20 万内核计算机
作者:暂无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6年第9期
据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希望开发的25核开放源代码处理器P i t o n能派上大用场:他们计划开发配置8 000个P i t o n、内核总数达到20万的计算机。
虽然Piton计算机短期内不会开发成功,但它却是Piton的一个潜在用途。
P i t o n设计灵活,具有出色的可伸缩性,确保应用并行运行时大量内核能“步调一致。
”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H o t C h i p s会议上公布了P i t o n细节。
他们的目标是开发一款能应用在大型数据中心中的芯片。
P i t o n是一款基于OpenSparc设计的开放源代码处理器。
开放源代码芯片和架构有很多,其中包括RISC-V。
企业可以利用开放源代码芯片设计,开发、生产自己的芯片。
一个P i t o n芯片集成有25个内核,这些内核的拓扑结构被称作网格设计。
内核时钟频率为1G H z。
一个阵列中的多个芯片通过芯片自带的桥接器组成菊花链系统,桥接器还把芯片连接到内存和存储设备。
芯片内核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服务器和游戏P C芯片中,目的是提供更强大的处理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称,P i t on是学术界开发的最大芯片。
他们这一说法的根据可能不是芯片集成的内核数量。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V L S I计算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的KiloCore芯片集成有1000个内核。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中的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研究
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中的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研究陈敏【摘要】对目前桥梁抗震分析和设计中应用较多的两个地震动强度指标,即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PGA)和结构特定周期处的谱加速度(Sa),研究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中,采用 PGA 和 Sa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对非规则连续梁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重要影响。
【期刊名称】《工程与建设》【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3页(P355-357)【关键词】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地震动强度指标;实际地震波【作者】陈敏【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55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EER)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框架(Performance-based engineering research,PBEE),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应用于桥梁抗震设计,建立了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
PBEE和PBSD理论由四个性质不同却紧密联系的分析阶段组成[1-2],包括概率地震风险分析[3-4]、概率地震需求分析[5-6]、概率地震破坏分析[7]和概率地震损失分析[2]。
其中,概率地震需求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PSDA)是PBEE和PBSD理论的重要一环,通过PSDA可以对不同地震风险水平下的结构地震需求进行概率预计,从而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形成工程需求参数风险曲线等计算结果,而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IM)的合理选择是影响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精确度的一个重要因素[8-10]。
美国西部竖直向基岩强地面运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
美国西部竖直向基岩强地面运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肖亮;俞言祥【摘要】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among vertical strong ground-motion parameters of rock sites in Western US were presented here,they were regressed using high-quality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NGA (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database.The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focused on vertical PGA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V (peak ground velocity)and spectral acceleration (period from 0.04 to 6.0s)with 5% damping ratio.Ratio of vertical component to horizontal one of spectral acceleration was calculated with another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it was regressed using the same regression procedure and strong-motion data.The characteristics how V/H ratio varied with period, magnitude and distance were studied here.The new vert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were recommended to be used with surface wave magnitude ranged from 5.0 to 8.0,and epicenter distance ranged from 0 to 200 km.%利用美国NGA(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数据库提供的高质量数字强震数据,对美国西部地区自由地表基岩场地的竖直向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竖直向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及5%阻尼比绝对加速度反应谱(T=0.04~6.0 s)。
近场脉冲型地震下增量动力分析烈度指标的选择
近场脉冲型地震下增量动力分析烈度指标的选择黄佳梅【摘要】合理选择烈度指标IM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关键.为了研究近场脉冲型地震下合理的烈度指标,以一座常规5跨连续梁桥为例,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OpenSEES软件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一系列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型地震下,不建议采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烈度指标,建议采用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 1)或峰值速度PGV.【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9)001【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桥梁抗震;近场脉冲型地震;增量动力分析;烈度指标【作者】黄佳梅【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湘潭 411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550 前言近场地面运动记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与地震破裂带垂直的方向,另一个是与地震破裂带平行的方向,前者有明显的速度脉冲,而后者则没有.一般无特殊说明,近场地震主要是指有明显速度脉冲的地面运动[1].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工程结构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对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能量的速度脉冲上.研究表明,与非脉冲型地震动相比,脉冲型地震动增大了结构的位移响应,而这种位移需求的增大极有可能引发结构的破坏[2].与远场地震记录相比,近场脉冲地震动弹性反应谱的加速度敏感区较宽,在长周期阶段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加速度反应谱值.因此无论对地震学家还是结构工程学家来讲,近场地震动的特征以及如何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中考虑其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增量动力分析中,曲线的离散性问题一直是热门研究点.离散性的减小不仅有助于降低地震分析样本的数量,也能增加中位估计曲线的可靠性.为了降低曲线的离散性,通常可通过合理选择烈度指标来实现[3];能表征地震波强度的参数很多,常用的有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和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此外还有谱速度PGV、峰值速度SV等.Vamvatsikos[4]针对IDA曲线的离散现象进行了基于分位值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对比了Sa(T1)与PGA分别作为IM函数时的IDA曲线,结果显示Sa(T1)比PGA有更好的收敛效果.Tothong [5]将弹性反应谱延伸到非线性领域,但是塑性反应谱隐含了地震波频谱特性与结构的非线性性能之间的耦合作用,这使常用的地震灾害区划图变得复杂.Mehanny [6]提出了一种双参数模型,将Sa(T1)替换为能够考虑基本周期延长(被称为周期滑移)的烈度指标S*=Sa(T1)1-αSa(Tf)α,并针对4种典型建筑结构,8条地震记录的IDA 统计分析得到:Tf=2T1以及α=0.5时IDA 曲线簇收敛程度最好.杨成[7]等通过对S*中参数α及Tf进行修正,提出了渐变参数控制的烈度指标.但是,对于烈度指标的研究一般很少对地震波加以区分,而是单纯依靠对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选择和修正,而没有地震波的类型及频谱特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已有研究表明,对于近场脉冲型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值已经不足以预计结构的响应,研究学者们建议采用峰值地面速度、峰值地面位移、塑性谱位移甚至采用矢量烈度指标(例如同时考虑谱加速度与其他参数)来表征地面运动烈度.本文以一座常规5跨连续梁桥为例,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OpenSees软件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5种常见的烈度指标下IDA曲线的离散性,最终提出近场脉冲地震下合理的烈度指标.1 分析模型本文以一座等跨径规则连续梁桥为例,整体概况如图1所示.用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主导研发的OpenSees软件建立全桥分析模型.图1 算例桥梁(等跨径连续梁桥)算例桥梁采用双柱式桥墩,墩柱采用相同的截面及配筋形式,几何直径为1.5 m,配筋率为1.47%.有限元模型中,主梁用弹性梁单元进行模拟.由于桥墩是地震中的耗能构件,因此桥墩采用弹塑性纤维梁单元进行模拟,纤维单元中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分别采用Concrete01 和Steel01来模拟.桥台处支座为滑动式橡胶支座,桥墩处为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结构的阻尼比按5%计算,基本周期为T1= 2.14 s.2 地面运动的选取本文所选地面运动记录来源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强震数据库(PEER Ground Motion Database),12条选自FEMA P695中推荐的近场地震波,其余12条选自Baker用小波分析法得到的近场脉冲波[8],共24条地面运动记录,其反应谱如图2所示.图2 文中所用的24条地震波反应谱3 增量动力分析增量动力分析是通过对选择的多条地震波,以调幅的形式,将每条地震波缩放成一组不同强度的地震波,并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以此来分析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抗震性能.本文的研究中,考虑到近场地震具有高能量速度脉冲的特点,在分析中以PGV为调幅指标,调整PGV使其在20~250 cm/s之间等步长变化,步长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为10 cm/s或20 cm/s.目前国内外规范中常用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主要有PGA、PGV以及结构基本周期所对应的反应谱值(Sa(T1,5%)),其中PGA是最早采用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目前在日本常用PGV,美国多采用Sa(T1,5%).本文选择5种地震动强度指标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表1 本文考虑的5种烈度指标烈度指标(IM)描述PGA峰值地面加速度PGV峰值地面速度PGD峰值地面位移Sa(T1)基本周期处对应的弹性谱加速度S∗=Sa(T1)1-αSa(Tf)α双周期弹性谱加速度本文在考虑结构损伤时,暂时仅考虑桥墩的破坏情况,且在设计桥墩的截面及配筋时,通过合理构造措施避免桥墩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认为桥墩仅发生弯曲破坏.结构的损伤主要可以用多种指标来衡量,如节点位移、截面变形指标等.根据震害经验,1#、4#桥墩会先于2#、3#桥墩破坏,因此本文选取1#墩底的曲率为损伤指标.4 计算结果与分析4.1 弯矩-曲率关系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可知桥墩达到破坏时的极限曲率为0.0167/m.图3 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关系4.2 不同烈度指标对应的IDA曲线分别以表1中所选的5种烈度指标为基础作IDA曲线,如图4所示.图4 不同烈度指标下1#墩底最大曲率IDA曲线为了对上述5组分别以不同烈度指标构建的IDA曲线的离散性进行比较,引入Iervolino和Cornell等人的研究成果[9],假定结构的地震需求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即认为DM和IM之间服从如下关系式:DM=a·IMb(1)式中,a,b分别为估计的参数,可以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为了计算方便,通常式(1)可以转换成式(2)的线性回归函数:ln(DM)=c+bln(IM)(2)线性对数拟合结果如图5所示.图中1#墩底最大曲率的对数用ln(Curvature)表示.表2给出了对线性拟合中的相关参数a,b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并用皮尔森相关系数r是用来反映两个变量ln(DM)和ln(IM)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r 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图5 不同烈度指标下IDA分析结果的线性对数拟合情况拟合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种IM参数中,以基本周期所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作为IM参数,拟合参数c,b的标准差最小,皮尔逊相关参数r最接近于1,表现最差的是PGA.双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并未优于基本周期所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因此,对于近场脉冲型地震,不建议采用PGA作为烈度指标,建议采用Sa(T1)或者PGV.表2 线性拟合情况变量 c值 b值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皮尔森相关系数rln(PGA)1.534720.269380.392420.050090.41158ln(PGV)7.05030.12390.4925 10.023040.7765ln(PGD)1.676080.191870.548480.035670.66323ln[Sa(T1)]1.7 70170.051950.571710.009660.95962ln(S)2.006580.082190.567690.015280.9 06065 结论本文以一座常规5跨连续梁桥为例,用OpenSEES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24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根据IDA曲线及计算数据的线性对数拟合结果可知:近场脉冲型地震下,不建议采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烈度指标,建议采用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或峰值速度PGV.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江义,杨迪雄,李刚.近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高层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0,32(9):103-110.[2] 张海明,易伟建,邝世杰.带脉冲效应近场纪录的概率地震反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9):184-187.[3] Vamvatsikos D. Seismic Performance, Capacity and Reliability of Structures as Seen Through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2002.[4] Tothong P, Luco N. 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 Using Advanc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07,36(13):1837-1860.[5] Mehanny S S, Cordova P P. Development of a Two-parameter Seismic Intensity Measurer and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Procedur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2004, 51(2):233-252.[6] 杨成,潘毅,赵世春,等. 烈度指标函数对IDA曲线离散性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0,27(S1):68-72.[7] Baker J W.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Using Wavelet Analysi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 97(5):1486-1501. [8] Iervolino I, Cornell C A.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Velocity Pulses in Near-Source Ground Motion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8, 98(5):2262-22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iii
Page ii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Executive Summary
Page ii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Prepared by the TBI Guidelines Working Group Yousef Bozorgnia, Ph.D., P.E. Executive Director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B. Crouse, Ph.D., G.E. Principal Engineer/Vice President URS Consultants, Inc. Ronald O. Hamburger, S.E. (Chair) Senior Principal Simpson Gumpertz & Heger, Inc. Ronald Klemencic, S.E. President Magnusson Klemencic Associates, Inc. Helmut Krawinkler, Ph.D., P.E. Professor Emeritus Stanford University James O. Malley, S.E. Senior Principal Degenkolb Engineers, Inc. Jack P. Moehle, Ph.D., P.E. (Co-Chai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arzad Naeim, Ph.D., S.E. Vice President & General Counsel John A. Martin & Associates, Inc. Jonathan P. Stewart, Ph.D., P.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November 2010
These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present a recommended alternative to the prescriptive procedures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contained in standards such as ASCE 7 and the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IBC). They are intended primarily for use by structural engineers and building officials engaged in the seismic design and review of individual tall buildings. Properly executed, the Guidelines are intended to result in buildings that 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for Occupancy Category II buildings intended by ASCE 7. Alternatively, individual users may adapt and modify these Guidelines to serve as the basis for designs intended to achieve higher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consider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all buildings, including relatively long fundamental vibration period, significant mass participation and lateral response in higher modes of vibration, and a relatively slender profile. Although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considering seismic hazard typical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Furthermore, the Guidelines are written to apply to structures intended to resist strong earthquake motion through inelastic response of their structural components. Modifications to the Guidelines may be required to make them applicable to other structural types or to regions with different seismic hazard characteristics. The Guidelines include the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al elements normally assigned as part of the seismic-force-resisting system as well as structural elements whose primary function is to support gravity loads. Except for exterior cladding, design of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is not specifically included within the Guidelines. Design for nonstructural systems should conform to the applic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Building Code or other suitable alternatives that consider the uniqu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uidelines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introduce the scope, target performance objectives, and intended proper use of the procedures contained in the Guidelines. Chapter 4 describes documentation that normally should accompany a design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Chapter 5 describes seismic input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building design. Chapters 6 through 8 present detailed guidance for preliminary design, design for serviceability, and design for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 effects. Chapters 9 and 10 outline recommended procedures for presentation of design results and project review, including use of a seismic structural peer review panel.
Developed by the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 as part of the Tall Buildings Initiative
Report No. 2010/05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November 2010
Cover image credit after Pelli Clarke Pelli, project architect. Rendering courtesy of the Transbay Joint Powers Authority.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
How to Cite This Publication: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PEER Report 2010/05, November 2010. Prepared by the TBI Guidelines Working Group. Berkeley, California: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