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选修1-1(2016-2017学年度第1学期)任教学科:高二物理编写时间:2016年9月第一章电场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5电流和电源2-人教版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5电流和电源2-人教版

电源和电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电源,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3.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模型法分析电流及电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教学难点:电源作用的机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广泛存在着的是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

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过渡: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复习回顾:1、电容器是用来储存电荷的装置。

2、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组成电容器。

3、电容器的充电:使电容器带上电荷的过程。

电容器的放电:使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

4、电容器的电容单位:法拉(F)1μF=10-6F 1pF=10-12F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电流(标量)历史印迹:18世纪末,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发现,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

认为这是一动物电现象。

意大利化学和物理学家伏打在重复了伽伐尼的实验后提出,产生电流的关键在于两种不同金属的连接,青蛙腿只是起到了检验作用,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最新【精品】+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精品】+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优秀名师资料

【精品】2013 2014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目录1.1.1电荷库仑定律 1.1.2电荷库仑定律 1.2.1电场强度电场线 1.2.2电场强度电场线 1.2电场1.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4电容器1.5电流和电源1.6电流的热效应2.2电流的磁场2.3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2.4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2.5磁性材料3.1电磁感应现象3.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3交变电流3.4变压器3.5高压输电3.6自感现象涡流4.1电磁波的发现4.2电磁波谱4.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4信息化社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一、接引雷电下九天说明:电闪雷鸣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甚至表现得神秘恐怖。

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雷电是“天神之火”,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雷电充满畏惧。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科学精神得到解放,人们开始对雷电现象进行思考。

18 世纪,各种静电现象首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问:我们周围有哪些静电现象呢,(?冬天在漆黑的房间里脱毛衣的时候可以看到火星?天气干燥的时候,手摸到铁器的时候会发麻)说明:那么天上的雷电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静电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会有什么联系呢,1746 年,富兰克林胃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问:他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他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顶上安了一根细铁丝,一根麻线的一端连接铁丝,另一端拴一把钥匙并塞在莱顿瓶中。

他和儿子一起把风筝放到天上,牵着风筝的一根丝绳系在遮雨棚内。

当雷电打下来,他看见麻线末端的纤维散开,并且莱顿瓶也带上了电。

问: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有什么意义吗,(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与摩擦产生的电没有区别。

该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富兰克林的实捆正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与摩擦产生的电没有区别。

他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f 言。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解释物理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讨论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1.2 物理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介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解释理想化模型的概念和作用探讨科学探究的步骤和原则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位置和位移解释位置和位移的概念介绍坐标系和坐标变换探讨位移的计算和图形表示2.2 速度和加速度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探讨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和图形表示讨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第三章:力和运动3.1 力的概念和测量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探讨弹力、摩擦力和重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3.2 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概念探讨力的合成和分解讨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和实例第四章:能量和动能4.1 能量的概念和种类介绍能量的概念和种类解释势能和动能的概念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例4.2 动能定理解释动能定理的概念探讨动能的计算和动能变化的原因讨论动能定理的应用和实例第五章:机械能守恒5.1 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定律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判断方法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例5.2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解释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探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和转换方法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实例第六章:动量和冲量6.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介绍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探讨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6.2 冲量和动量定理解释冲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探讨动量定理的原理和应用讨论冲量和动量变化的关系第七章:波动和振动7.1 波的概念和特性介绍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解释波的传播和波动方程探讨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异同点7.2 振动和周期性解释振动的概念和周期性的特点探讨简谐振动和阻尼振动的特点和应用讨论波动和振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第八章:光学8.1 光的基本性质和定律介绍光的基本性质和定律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探讨透镜和光路图的绘制方法8.2 光的波动性和电磁理论解释光的波动性和电磁理论基础探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讨论光学仪器和技术的应用第九章:热学9.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介绍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解释热膨胀和热收缩现象探讨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方式9.2 热力学定律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原理探讨热力学能和熵的概念讨论热力学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物理简介10.1 相对论基础介绍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现象探讨相对论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应用10.2 量子力学基础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波粒二象性解释量子态和量子纠缠现象讨论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中的应用和挑战重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高中物理选修1-1的全册教案,包括绪论、运动的描述、力和运动、能量和动能、机械能守恒、动量和冲量、波动和振动、光学、热学以及现代物理简介等十个章节。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1电荷 库仑定律17-人教版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1电荷 库仑定律17-人教版

第一章电场电流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物理学史,了解科学家对电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以初中电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讨论分析,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并能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

3.通过猜想、探究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三种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教学难点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库仑定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选修(1-1)第一章《电场电流》的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

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我们将要从今天开始进一步认识关于电的知识。

我们在初中对电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对电荷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关于电荷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在初中的基础上,从电荷开始进一步的认识关于电的来龙去脉。

二、新课教学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早人们对电的认识起源于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和研究。

据史料记载,外国最早研究电的人叫吉尔伯特,一位英国的著名医生和物理学家。

到了1733年法国物理学家杜菲发现,把两根跟毛皮摩擦后的琥珀棒和两根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当两根同种棒彼此靠近时,它们相互排斥,但琥珀棒与玻璃棒则会互相吸引;如果使其接触,二者都失去电性。

于是杜菲认识到电有两种:“琥珀电”和“玻璃电”;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

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干脆把这两种电叫“正电”和“负电”。

后来富兰克林对“天神之火”----雷电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利用风筝将“天电”引入到莱顿瓶,通过研究证实,引入莱顿瓶的“天电”和摩擦起电产生的电是相同的,并通过分析和实验验证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

从此他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的错误认识。

为人们后来研究电学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允在《论衡》中记述了顿牟掇芥,意思是摩擦过的琥珀等物体也能吸引像芥菜子一样的轻小物体。

最新【精品】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精品】2014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目录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1【教学设计】《3.1电磁感应现象》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1【教学设计】《3.1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知识与能力目标】1、收集有关物理学史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知道磁通量,会比较“穿过不同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大小3、通过实验,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试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磁通量的理解教具:磁铁、螺线管、电流表、学生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小螺线管A、大螺线管B一、划时代的发现说明:1820 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说明电流能够产生磁场,人们很自然地思考,能不能根据磁来产生电呢,为此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就是法拉第,他进行了长达10 年的艰苦探索。

最初,法拉第认为.很强的磁铁或很强的电流可能会在邻近的闭合导线中感应出电流。

他做了多次尝试,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都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但是,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联系,电流能产生磁场,磁场也就一定能产生电流。

在这些信念的支持下,1 831 年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把两个线圈绕在一个铁环上,一个线圈接电源,另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当给一个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在另一个线圈上出现了电流。

二、电磁感应现象问: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三、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产生电磁感应?要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条件线圈当然要是闭合线圈,那还有什么条件呢?请看下面的实验说明:为了说明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要用到一个物理盘--磁通量。

什么是磁通量?我们可以用“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的多少”来形象地理解:“穿过这个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思考与讨论:P47、思考与讨论磁通量发生变化演示实脸实验仪器:磁铁、螺线管、电流表实验过程:①将螺线管和电流表连接②N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N极停在线圈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N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停在线圈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问:N极在插入线圈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N极停在线圈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化)N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S极在插入线圈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S极停在线圈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化)S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演示实脸。

物理选修1-1教案

物理选修1-1教案

物理选修1-1教学设计姓名:***班级:102、105、106、107单元(章)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4年9月3日至2014年10月15日第 1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2014年9月3日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2 页第 3 页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4 页课时教学流程(试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对,很好。

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师: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提示一下,验电器的使用原理是什么?师:什么是接触起电?师:举个例子,我们用带负电的物体A 接触验电器,会发生什么现象?简单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师:金属箔为什么会张开,找一位同学说一下。

师:很好,那么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师:还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了?师:什么是感应起电?生:电子的转移。

生:接触起点生: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与一个带电体相互接触后分开,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的过程。

生:金属指针张开。

生: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物体A中电子之间相互排斥,使得一部分电子从物体A上转移到金属球、金属杆以及金属指针上。

又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金属箔片张开。

生:电子的转移生:感应起电生: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第 5 页补充课时教学流程(试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咱们举个例子。

A、B是两块金属导体,分别放在两个绝缘支架上,并使A、B接触,并且A和B上都有两个金属箔片。

刚开始,金属箔片都闭合,说明什么?现在将带正点的物体C移近物体A,但不接触,会发生什么现象?师:为什么分开?师:好,同学们课后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若把C移走,分开A、B,会有什么现象?若先分开A、B,后移走C,是什么现象?生:说明A、B都不带电生:金属箔分开生:由于C上正电荷的吸引,A、B中的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上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B上有了多余的质子而带正电。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牛顿运动定律1.1 教案内容:学习目标: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在联系,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讲解: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定义、内容和适用范围。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1.2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物理选修1-1教材。

课件:牛顿运动定律的图片、示意图等。

练习题:选择一些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题。

1.3 教学评价: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内容: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定义、内容和适用范围的理解,以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功和能量2.1 教案内容:学习目标:了解功和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运用功和能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方法,掌握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能量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和能量原理解决问题。

2.2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物理选修1-1教材。

课件:功的计算示意图、能量转化和守恒示意图等。

练习题:选择一些有关功和能量原理的应用题。

2.3 教学评价: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功和能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内容: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功和能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3.1 教案内容:学习目标: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掌握运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直线运动1.1 教学目标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1.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和分析能力第二章:力和运动2.1 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二力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2.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和分类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解释力和运动的公式和计算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二力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的掌握情况第三章:能量和功3.1 教学目标理解能量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能量和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3.2 教学内容能量的概念和类型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和应用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功的效果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能量的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第四章:机械振动4.1 教学目标理解振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简谐振动和阻尼振动的特点和计算学会运用机械振动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4.2 教学内容振动的概念和特点简谐振动的特点和计算阻尼振动的特点和计算机械振动的图像分析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振动的特点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振动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简谐振动和阻尼振动的计算和分析能力第五章:机械波5.1 教学目标理解波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机械波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学会运用机械波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5.2 教学内容波的概念和特点机械波的传播条件和方式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和应用机械波的图像分析5.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波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5.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波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机械波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的掌握情况第六章:分子动理论6.1 教学目标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运动速率和扩散现象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现象6.2 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运动速率的分布和统计规律扩散现象的解释和应用宏观现象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6.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分子运动速率和扩散现象的掌握情况第七章:热力学7.1 教学目标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学会运用热力学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7.2 教学内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的解释和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热力学公式的使用和计算7.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学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的掌握情况第八章:电磁感应8.1 教学目标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会运用电磁感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8.2 教学内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解释和应用电磁感应公式的使用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观察8.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电磁感应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情况第九章:电磁场9.1 教学目标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电磁场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学会运用电磁场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9.2 教学内容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电磁场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解释和应用电磁场公式的使用和计算电磁场现象的实验观察9.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电磁场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电磁场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掌握情况第十章:光学10.1 教学目标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学会运用光学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10.2 教学内容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和应用光学公式的使用和计算光学现象的实验观察10.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学现象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和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原子作为物质基本单元的性质和行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2电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2电场

第一章电场电流二电场【课前准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认识电场线和电场强度,懂得用电场线、电场强度描述电场,知道匀强电场。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教学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

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

库仑定律提示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两个电荷不需相互接触,就能产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靠什么传递的呢?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家知道两个磁体不需相互接触,也能产生相互作用。

谁能告诉大家,磁体间的相互是通过什么发生的?磁体间相互作用磁极间相互作用磁铁磁场的感应线分布磁体周围有一种物质叫磁场,磁体间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那么电荷周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科学研究对这一类似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电荷周围确实也存在着一种物质,叫电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场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人们认识到,电荷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电场的物质,电荷之间是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就是说,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

电场是一种物质,与磁场一样都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带点橡胶棒与水流没有接触,就可以发生静电力的作用。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有电场。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3)(含三维目标)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3)(含三维目标)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三章电磁感应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收集有关物理学史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知道磁通量,会比较“穿过不同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大小3、通过实验,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磁通量的理解教具:磁铁、螺线管、电流表、学生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小螺线管A、大螺线管B教学过程:一、划时代的发现说明:1820 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说明电流能够产生磁场,人们很自然地思考,能不能根据磁来产生电呢,为此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就是法拉第,他进行了长达10 年的艰苦探索。

最初,法拉第认为.很强的磁铁或很强的电流可能会在邻近的闭合导线中感应出电流。

他做了多次尝试,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都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但是,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联系,电流能产生磁场,磁场也就一定能产生电流。

在这些信念的支持下,1 831 年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把两个线圈绕在一个铁环上,一个线圈接电源,另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当给一个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在另一个线圈上出现了电流。

二、电磁感应现象问: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三、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产生电磁感应?要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条件线圈当然要是闭合线圈,那还有什么条件呢?请看下面的实验说明:为了说明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要用到一个物理盘--磁通量。

什么是磁通量?我们可以用“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的多少”来形象地理解:“穿过这个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思考与讨论:P47、思考与讨论磁通量发生变化演示实脸实验仪器:磁铁、螺线管、电流表实验过程:①将螺线管和电流表连接②N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N极停在线圈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N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停在线圈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S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问:N极在插入线圈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N极停在线圈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化)N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S极在插入线圈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S极停在线圈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化)S极从线圈中抽出的过程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变化)演示实脸实验仪器:学生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小螺线管A、大螺线管B、电流表实验过程:①将小螺线管A套在大螺线管B中;将大螺线管B和电流表连接;将学生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小螺线管A连接②开关闭合的瞬间,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开关断开的瞬间,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开关总是闭合的,滑动变限器也不动,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开关总是闭含的,但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如何偏转?问:归纳以上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①闭合线圈②磁通量发生变化。

高中物理选修1-1《电容器》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电容器》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1-1《电容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容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电容器存电的基本原理;
4.分析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5.通过实验掌握电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1.电容的概念和单位;
2.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电容器存电的原理;
2.电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五、教学内容:
1.电容的概念和单位。

2.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电容器存电的原理。

4.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5.电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简介电容器的概念和作用。

2.讲述电容的概念和单位。

3.讲述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通过实验向学生演示电容器存储电荷的过程。

5.讲述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并演示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实际
应用。

6.实验中讲述电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7.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讲解清晰、准确,表述简洁明了;
2.学生学习要认真听讲,注重笔记的整理和作业的精心完成;
3.教师要统筹管理,注意学生的专心度和参与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安全,做好实验前的安全指导和事故应急措施;
5.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认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人教版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人教版
二、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的形成、应用于防止
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学
教师导
设计思路及意图
复习、引



学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回顾相关知识点
知识回顾:
1、提问:使物体带上静电的方式有哪几种?
摩擦、接触、感应
2、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于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或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电子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使其带负电。若在物体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积累在物体上的电荷就形成了静电。
教师叙述验证导体表面静电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尖锐部分电荷集中,平缓位置电荷分布较少
播放尖端放电实验视频
提出问题:避雷针应该选择球状还是针状?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有效避雷?
阅读教材,简述三种应用的原理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防止静电?
引导学生分析
提问,引起思考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能力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工艺控制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
3)、静电接地,增加湿度,非导电材料的抗静电处理(在非导电材料中添加导电材料,制成抗静电材
使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课后作业]
每个学习小组做一张简报,介绍静电现象,静电的防止与应用,如何防止雷击并在学校内展示。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放电现象
[引入新课]:
通过起电机放电杆放电,点燃纸片,告诉学生静电现象与我们息息相关,并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认识。
将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课教学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导体表面电荷分布特点
观看分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1教案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1教案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第二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感应电动势。

2、了解什么是磁通量以及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3、在实验基础上,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学会用该定律分析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类比推理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感应电动势说明:既然在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这个电路中就一定有电动势。

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

在闭合电路里,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十电源。

在同一个电路中,感应电动势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看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图3 .1-2 和图3.1-3实验过程:在图3.1 -2中,使导体捧以不同的速度切割磁感线,砚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幅度。

实验结论:在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切割速度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实验过程:在图3.1-3 中,使磁铁以不同的速度插入线圈和从线圈中抽出,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幅度。

实验结论:在磁铁插入和从线圈中拔出的过程中,插入和拔出的速度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说明:导体捧以较大的速度切割磁感线,和磁体以较大的速度插入线圈和从线圈中抽出,都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且磁通量变化的速度比较大说明:许多实验都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变化的快慢有关。

我们用磁通量的变化率来描述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它是磁通量的变化量跟产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问:如果时刻t1的磁通量是Φ1,时刻t2的磁通量变为Φ2。

在这段时间里磁通量的变化量是什么?(△Φ =Φ2-Φ1);磁通量的变化率应该表示为什么?【△Φ/t=(Φ2-Φ1)/t】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说明:精确的实验表明: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问: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E=△Φ/△t)问:E的单位是什么?(伏特)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单位是什么?(韦伯)和秒(s )说明: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多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首先想一想.线圈的匝数与感应电动势可能有什么关系。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3.4变压器6-人教版

高中物理选修1-1教案-3.4变压器6-人教版

变压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使用变压器的目的,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知道理想变压器和实际变压器的区别。

2、知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变压器的变比关系。

3、变压器知识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变压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拆装变压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重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互感过程的理解及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互感过程的理解,变比关系的推导和理解【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探究法、推理、讲解法。

【教具】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小灯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变压器这一节,在进入新课前,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用电器额定工作电压用电器额定工作电压随身听3V 机床上的照明灯36V扫描仪12V 防身器3000V手机充电器 4.2V 4.4V 5.3V 黑白电视机显像管几万伏录音机6V 9V 12V 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十几万伏提问:我们发现不同的用电器所需的额定电压是不同的,但是我国民用供电电压均为220V,怎样才能让这些工作电压不同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呢?回答: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设备――变压器。

演示实验:现象:灯泡能够正常发光。

这说明变压器是能够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

过渡:为什么变压器会有这样的功能呢?就让我们先从变压器的构造说起。

一、变压器的构造最典型的变压器是由两个线圈和闭合铁芯构成。

展示可拆变压器. 示意图. 电路图中符号投影:变压器的示意图,原副线圈的匝数一般是不同的,n 1和n 2分别表示原线圈和副线圈的匝数,U 1和U 2表示原线圈和副线圈的端电压。

提出疑问:从前面的实验中看到灯泡能够发光,说明副线圈两端是有电压的,但是线圈和铁芯彼此绝缘,不可能将原线圈的电能直接传送到副线圈来,那么这个电压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变压器也是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应用,我们可以具体来分析变压器是如何工作的。

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互感现象,把原、副线圈中由于有交变电流而产生的互相感应的现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

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

2.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2.通过对比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课堂教学(一)新课引入古代人已经发现了有关静电现象,主要是梳头或者是羊毛、丝、棉类的衣物摩擦有闪光及声音;古希腊人发现琥珀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科学家。

他发现琥珀和磁铁都能够吸引物体,不过性质不同,经过研究,他发现许多其他物体经过摩擦后也都能够吸引其他小物体。

引入(electric)(琥珀体)还发明了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

德国的奥托·格里克(1602—1686),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曾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做了马德堡半球实验;1660年发明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

有了这样的机器,因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实验;还有让人身体带电的实验;这使得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许多人购买了摩擦起电机做实验作为娱乐,同时也大大普及了电学知识。

电学知识在整个欧洲各国都普及起来。

法国电学家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进行,他请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来,让排头的手拿莱顿瓶放电时,发现700个修道士同时跳了起来,显示了电的强大威力。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

(二)进行新课1.接引雷电下九天──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

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

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

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

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

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

“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

”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

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

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

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

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

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

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

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

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

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

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

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

许多权威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幻想”。

对于权威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

“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

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

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

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他高兴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

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

”“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

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认识,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

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的发现统一了天电和地电,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

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是一样的。

2.电荷演示:用和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箔片张开,表明玻璃棒带了电。

师问:摩擦起电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答: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师问:自然界中存在哪几种形式的电荷?摩擦起电中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又带什么电?生答:正负两种电荷,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师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生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问:它们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叫什么?单位是什么?生答:电荷量(Q),单位是:库仑(C)师问: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什么?生答:摩擦起电。

(教师用验电器演示验证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3.带电本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

4.起电方式师问:使物体带电方式有哪些?生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

师问:除了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外,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生答:人们发现还有感应起电。

教师:1.做课本演示实验1.1-4,观察在带正电的C向A、B靠近时,A、B的箔片张开情况.2.分析现象并结合检验,得到A、B分别带上了负电荷和正电荷。

3.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物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感应起电,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师生共同分析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问: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机理是否相同?起电实质是什么?生归纳总结:1.摩擦起电:原因是电子的转移。

2.接触起电:原因仍是电子的转移。

(同时弄清楚了电量均分现象和中和现象。

)3.感应起电:仍是电子的转移。

5.电荷守恒通过三种起电方式原因的分析,由学生总结得出起电过程中电荷守恒: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并与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相类比,指出他们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指导学生学习中也要有知识的迁移、总结、类比、融会贯通。

)做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过渡语: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通过前面的学习,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

6.元电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学生总结得出:1.元电荷:人们把自然界中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电荷量为1.6×10-19C。

2.元电荷是电荷量的单位(1.6×10-19C作为一个电荷量单位),不是指某电荷。

3.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均为e,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

7.库仑定律1.学生做1.1-5实验,反复多做几次,猜想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教师演示1.1-6的实验。

3.学生注意观察小球偏角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5.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实验研究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这就是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