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和重点及参考问题详解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和重点及参考问题详解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和重点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组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组织是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动机: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

群体:群体是两个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特征:1.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2.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领导: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必须有以下3个要素:(1)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2)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它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一行为形态文化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组织环境调节着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组织管理活动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

团队: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组织行为学简述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员工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简述群体决策的弊端。

(1)群体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2)领导者可能因为“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事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组织学习的作用有哪些?(1)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学习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组织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简述激励的作用。

(1)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2)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3)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4)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5)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试论情绪在组织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通过心理素质测评解读应聘者的情绪,可以有效地识人,帮助组织招聘到有积极情绪的员工。

(2)决策。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获得灵感或启发,从而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3)创造力。

情绪积极的人思维更加灵活和开放,创造力也会更强。

(4)激励。

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们的工作效率,而积极的反馈又加强了积极的情绪,使得工作效率再度提高。

(5)领导力。

高效的领导者依靠情绪手段来帮助自己传达信息。

通过激发情绪并把情绪与一个吸引人的愿景结合起来,领导者就更有可能成功地领导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

(6)谈判。

谈判是一个情绪交互的过程。

一个资深的谈判专家一般会表情严肃,因为这样的情绪表现往往能让谈判者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联系实际谈谈有机式组织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1)有机式结构的特点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络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组织行为学考试 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 复习重点
29,【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队,4虚拟型团队。【问题解决型团队】一个部门10个左右的员工做成,成员只讨论如何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交换意见或提出建议。【自我管理型团队】10—15人组成,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职责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的快慢,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工间休息时间,检查工作程序。【多功能型团队】由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善于解决面临的俄重大问题,协调发杂项目,但是早期往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协调。【虚拟型团队】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身处异地的人联系起来一实现共同的目标。
10,社会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1)物体知觉(以物或事为知觉对象的知觉)(2)社会知觉(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成为社会知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吧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二)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同意的整体。知觉整体性的几条定律: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一句,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五)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定势。)(六)错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从而出现种种歪曲。)研究错觉的实践意义:1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20,气质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2气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3气质本身并不好坏,4气质与工作匹配。【性格结构特征】1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例子特征。【性格的类型】内倾型与外倾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A型性格B型性格,文化-社会类型说,特质分析说26,【避免极端性转移】1提高个体素质,转换领导模式,2改进群体结构和环境,3优化群体成员的构成,4打破群体和外界隔绝状况,5加强对群体决策的进程管理即使改编,6,积极利用现今的决策方法和技术

组织行为学 考试要点

组织行为学 考试要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简介1、组织行为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2、影响组织行为内部的三大因素: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3、组织内部行为:与职业、工作、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效率和管理等有关的行为。

4、与组织行为相关的学科:心理学(个体层面)、社会心理学(群体层面)、社会学(结构)、人类学、政治学。

5、员工多元化:组织员工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及性取向等。

6、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对全球化;员工管理多元化;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完善客户服务;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创新和变革;应对暂时性;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改善道德行为;员工忠诚度减弱;授权;刺激双型劳动力。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1、工作满意:因对工作特征的评价而产生的对工作的愉悦的感觉。

2、工作投入:人们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度,以及工作效绩对自尊的影响度。

3、组织承诺:员工认同特定的组织和组织目标,并愿意留在该组织中的状态。

4、情感承诺:情感上归属组织,并认同组织的价值观。

5、留守承诺:意识到留守组织与离开组织相比所带来经济价值上的差异。

6、规范承诺:因为道德或伦理原因而觉得有留守组织的义务。

7、组织支持感:员工认为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关心他们的生活程度。

8、员工敬业度:个体对工作投入、对工作感到满意并充满激情的程度。

9、影响组织支持感的因素:奖金公平、员工在决策时有发言权、他们的上司看起来是持支持态度的。

10、员工行为矫正的行为学模型(5个步骤)①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②测量行为发生的频率,以确定基线水平③通过功能分析,识别行为的权变因素④开发和实施干预方⑤评估绩效,提高程度第三章人格与价值观1、五大人格与OB 的关系:尽责性能够预测工作绩效;尽责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关系:外向性可以预测职业经理人和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开放性能很好的预测培训效果;情感稳定性与工作绩效无关2、评价文化的GLOBE框架:果敢性、未来导向、性别差异、不确定性回避、权利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圈内集体主义、绩效导向、人本导向。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1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2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3)组织行为学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1933年,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得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发展:①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③组织文化的兴起④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主要考产生背景):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2.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假设本质: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其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假设:(1)“经济人”假设由麦克雷德提出。

“经济人”假设从享受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X理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的管理方式:胡萝卜+棍棒(2)“社会人”假设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机。

“社会人”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由马斯洛、阿基利斯和麦克雷德提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Y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的人”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4)“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恩提出“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具有差异性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复杂人”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3、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①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缺勤率、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②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缺勤率、流动率)③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④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⑤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影响;与缺勤率的关系很明显;流动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的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试版(内部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试版(内部资料)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展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个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

2、群体极化是群体中已经存在的意见倾向性有不断加强的倾向3、根本归因偏差即人们在归因时往往无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景的左右。

4、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5、情绪劳动是指员工要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是与情感有关的一个概念。

6、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个性、定性的直及心理预期一样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的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7、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

8、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

9、群体思维由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送的观点得不出客观评价的现象叫做群体思维,也称群体盲思。

10、大五人格模型:〔1〕外倾性:该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2〕随和性:该维度描述的的是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

〔3〕责任心:该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4〕情绪稳定性:该维度刻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5〕经历的开放性:该维度针对于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二、单项选择1、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个性、定性的直及心理预期一样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的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2、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不一致,不和谐状况,被称为认知失调理论3、正式权力:领导者拥有与其职务相对应的权力。

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

4、与员工绩效排名成反比的组织承诺类型是持续承诺5、略6、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得分高的人适合从事销售、协商谈判以及获取有限资源的活动7、“大五人格〞中,对各类工作均具有绩效预测性的维度是责任心8、德国心理学家瑞格曼所做的著名的“拉绳实验〞证实了“社会惰化〞〔团队绩效往往小于个人绩效的和〕的存在9、略10、事业部构造11、人12、阿希三、多项选择1、表层行动、深层行动2、服从、同化、内化3、职能构造、矩阵构造4、解释、抱歉、置身事外5、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6、离职、进谏、漠视、忠诚7、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的推诿8、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特殊性低9、成就、权力、归属10、P71-73四、判断错错对错对、对错对对错五、简答1、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的根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得研究范围就是特定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得研究目得就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得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得局限性:一把员工瞧成就是“经济人”。

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三把组织瞧成就是封闭得系统,组织职能得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得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得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得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5.观察法得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得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与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得时间多;观察得来得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得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她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与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得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得注意,干扰被观察者得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得观察提纲与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与提炼。

6.访谈法得优点:1)可以对员工得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得内容有比较具体得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得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得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得技巧,需要受过专门得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得信息失真。

7.问卷法得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得情况;3)调查得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得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就是否了解问卷中得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与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第一章概述一.组织定义:组织是有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二.组织中的构成要素:财、物、信息、人三.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才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说,劳动分工、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五.古典理论: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1.泰勒的科学理论(4条管理原则)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3.马科斯韦伯的结构化理论4.社会人理论六.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梅奥:人是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组织的力量显著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家长式管理的加强。

2.戴尔卡耐基:只有赢得他人的合作,才能赢得成功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4.麦格雷戈XY理论1)1900~1927年: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泰勒(泰罗)/麦格雷戈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由于不喜欢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员工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人在本性上是不能自律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4)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只有金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工作,才具有驱动力。

2)1920年:社会人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工作关系中获得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性假设(Y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麦格雷戈/马斯洛的自我管理为代表。

组织行为学 超强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 超强考试重点

1.经济人假设主要内容:1、人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依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5、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2.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1、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

2、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

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

4、用金钱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4.人际知觉偏差:1. 第一印象(首次知觉某人的美好印象,会影响以后对其的知觉)2. 晕轮效应(根据个体的某项特质,来推断并对其做整体评价)3. 近因效应(最后留下的印象影响强烈)4.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判断他人基于他所地的团体)5.对比效应6.投射效应7.与我相似效应8.魔角效应5.归因理论:1.归因: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

2.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

3. 韦纳(Weiner)的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能力、努力(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不可控因素)4.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观评价其成果。

)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著名的三度归因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取决于三个要素:特殊性,连续性,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动机、态度、激励、价值观、组织承诺、群体思维、社会从众、组织环境、团队、领导、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经济人”假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梅耶和艾伦的组织承诺的结构因子的内容;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群体决策的方法;
如何改善沟通中的障碍;
群体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克服其负面影响;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其启示;
创建成功的团队的途径;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
领导方格图理论的主要观点;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
如何管理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内容及其在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建设良好组织文化的途径;
论述组织变革的动因;
如何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
主要考察对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领导如何管理员工、亚当斯公平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等激励理论的运用。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是指有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和相关,对组织的权利结构、、、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7、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8、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四)效度效度指测量对象的真实特征的准确反映程度。

(五)信度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三节新时期管理面临的挑战四、组织伦理的挑战(一)组织伦理问题组织所面对的伦理问题表现为:一是员工权利保护问题,二是组织的社会责任问题。

(二)道德行为管理1、制定组织的道德规范2制定组织政策。

3、建立处理不道德行为的程序。

4、道德规范的培训。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与行政管理一、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指政府机关中的机构及工作人员,为了执行公务,在共同的认识与感情的支配下,经由权责的分配而结成的分工结构的一个功能完整的并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系统。

1.从静态的角度。

2.从动态的角度。

3.从生态的角度。

4.从心理的角度。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一)行政行为的依据(二)1.从主体上看,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

2.从根据上看。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权力要素。

(三)行政行为的特征1.公益性。

2.执行性。

3.主动性。

4.程序性。

思考题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是什么?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现代组织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是管理的中心,因此管理的核心是把握和了解个体心理及个体行为的差异。

第一节个性与行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个性就是表征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独一无二性的概念。

一、个性概述(一)个性的内涵个性简单地定义为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共性与差异的一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

(二)人性的特点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三)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四)个性的管理意义二、气质与行政管理(一)气质的含义“气质”一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脾气”、“秉性”相近,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感觉与知觉的速度、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有人倾向于外部世界,有人倾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体液说是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提出的。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黏液和黑胆汁。

四种体液的含量决定了人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神经类型为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灵活,乐观,善交际,运动性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具有外倾性。

胆汁质,神经类型为兴奋型。

黏液质,神经类型为安静型。

抑郁质,神经类型为抑制型。

(三)气质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气质只是表征着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上的不同,并没有好坏之分。

在对气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管理者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要根据气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管理绩效。

1.根据公务员个体的气质特点来进行人员选择和安置。

2.根据公务员个体的气质特点进行群体人员结构的配置,尤其是领导班子的成员配置。

3.根据公务员个体的气质特点进行管理教育。

三、能力的含义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第一,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且是主观条件中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第二,能力是与活动相联系的。

第三,能力是与素质、知识和技能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二)能力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能力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能力的适用范围,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能力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能力和操作能力。

3.根据能力的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三)能力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1.人员选拔时应做好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即个人的激励水平和个人能力。

P=F(M×A)其中p为工作绩效,m为工作动力水平(工作积极性),a为工作能力。

2.人员使用时应知人善任、合理配置。

3.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和开发公务员的能力。

4.注重情绪智力的作用。

四、性格与行政管理性格是指人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特征,如助人为乐、正直、诚实、公正、富有同情心或自私自利、虚伪、狡诈、残酷等;对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如勤劳、认真、细心、首创精神或懒惰、马虎、粗心、墨守成规等;对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谦虚、自信、自尊或骄傲、自卑、虚荣等。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认识的精细性与粗略性、主动性与被动性、深刻性与肤浅性、深谋远虑与人云、严谨性与轻率性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如热情与恬静,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坚定性、恒心、勇敢、纪律性以及与之相反的依赖性、被动性、优柔寡断、怯懦、散漫等。

1.内倾外倾说。

这是比较普通的性格分类方法,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G.荣格提出。

2.独立-顺从说。

3.A型B型说。

第二节知觉与行为在行政组织中,知觉在决定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期望成员做什么、如何做等信息传递给成员,无论这些信息怎样清晰,但组织成员在感知这些信息时仍然会产生偏差与歪曲,而这将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和低绩效。

一、知觉概述(一)知觉及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布鲁纳(Bruner)于1947年提出,主要是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对象。

当知觉对象变得越抽象时,人的知觉对象本身特点的影响越小,而受知觉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知觉者。

3.情境。

二、社会知觉障碍(一)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是指知觉者挑选对象中与自己的需求、态度、价值观相一致的特质,而忽略那些与自己的需求等不一致的特质的倾向。

(二)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指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又称初次印象。

在与人交往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晕轮效应知觉者利用一种已知的突出的特性作为评价一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的根据,从而影响了对其整体印象或评价的形成,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

俗语“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所反映的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作用。

(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被称为定型,是指人们对某类人或物的固定印象或看法。

如“奸商”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商人的刻板印象。

(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一种以已度人的知觉倾向,就是一个人将自己的观点和感觉强加给他人的趋势。

(六)定势效应第三节态度与行为一、态度概述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具有三种构成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

二、工作态度(一)工作态度的含义工作态度就是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工作态度也可以称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对工作的总体态度,而不是指对工作某一个侧面的态度。

(二)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1.报酬。

报酬在决定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报酬能满足个体的各种需要,如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成就需要等。

2.工作本身。

工作本身的内容在决定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工作本身的内容包括工作活动的多样化、工作方法和工作速度的决定权、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功机会及学习机会。

一般而言,工作的适度变化能导致最大的工作满意度,当然这里存在个体的差异。

3.晋升机会。

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包含着许多关于个体自我价值的信息,如工资和福利的增长、良好的工作条件、组织的承认、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提高等。

4、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有友谊、爱、归属的需要,这些需要只有在良好的交往中才能获得满足。

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个体与同事间能否相互帮助、合作、友好相处以及与上级领导间能否相互支持等。

5.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清洁度、通风情况、空间的宽敞度,设备状况、工作时间安排、休息时间长短等。

6.个人特点。

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工作技巧、工作经验和能力等也是影响个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

上述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人对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的函数。

三、态度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一)充分认识态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工作态度的重要作用第一态度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

第二,态度影响一个人的忍耐力。

第三,态度影响相容性。

在行政管理中,管理必须对下属的态度保持敏感性,更应关注下属的工作态度。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会对个人和组织产生一些重要结果。

工作满意与否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那些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容易出现不良症状,如头痛、心脏病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不良反应,如心理失调等。

个体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对个体自身产生影响,也会对组织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绩效降低、成本提高、组织形象受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