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 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
“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
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
(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等等。
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正文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当代文学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 1949 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倪吾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
他生于 20 世纪初,曾经是一名新闻记者,后来投身文学创作和研究。
倪吾诚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贡献非常卓越,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且对当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认为文学应该立足于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时代感,关注人性和民生,揭示社会的真实问题。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同时,他的观点也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建设,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倪吾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还在于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推动和促进。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 1 分)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三突出”:“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5、"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
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
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6.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2.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2、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3、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4、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
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
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
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
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
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
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
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
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
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8.《海瑞罢官》:《海瑞罢官》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根据毛泽东在1959年4月号召学习海瑞“直言敢谏”精神而写成的一出京剧。
1960年底剧本完成之后,交给北京京剧团排演,马连良、裘盛戎、李多奎主演,琴师是李慕良。
《海瑞罢官》的内容是明朝大臣海瑞因为上书批评当时的明世宗而被罢官下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吴晗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
毛泽东曾经赠送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给吴晗,以示对其作品的认可。
时隔数年以后,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突然扭转了这一评价,斥责《海瑞罢官》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并指它影射了“彭德怀事件”。
对《海瑞罢官》的定性被提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也由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9.《关汉卿》:在田汉的当代剧作中,《关汉卿》是得到较高评价的一种。
在这部剧中关汉卿被塑造为一个“战斗者”:以杂剧作为武器,诅咒、抨击残暴专横的贪官污吏,为负屈衔冤的弱者鸣冤吐气,在抗争中表现了“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勇气和节操。
这实际上展示的是现代中国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
因此,有评论者认为田汉是以“一直战斗着的今日梨园领袖”的身份,来写“战斗在13世纪的梨园领袖的形象”。
在历史剧写作上,《关汉卿》表现了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零碎不多的史料记载,被重新组合,并加以虚构性的扩展,形成了细节有所据,而整体构架则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这一格局。
10.《蔡文姬》: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2000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文姬归汉”在剧中,无论是曹操遣使的动机,还是文姬痛苦中离夫别子的决心,都被赋予“爱国”、“重建建安文化”的意义,而受到强调和渲染、国家、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冲突,这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写作的主题,在这里得到重视。
这种情感体验,包括一个诗人对其才情的自我意识,能够激发作者的创作感情的投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说“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
”11.手抄本小说:除了公开发表的作品之外,“文革”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文学,它们不同程度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半秘密的状态中。
作品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以手抄本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手抄本,即用手工抄写出来的原来的版本)也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当时没有任何形式的“发表”。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种类众多、内容繁杂,作为地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精神饥渴,同时也丰富了“文革”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特别的作用。
手抄本小说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最为出名,又出现了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等作品。
手抄本小说在文革后公开发表,都经过修改或重写,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发表形式,事实上都已不是文革中的那些手抄本,后者的本来面貌已无法重现,严格来说,公开的版本已失去重要的理论依据。
12.天安门诗歌事件:1976年二、三月间全国发起大规模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遭到四人帮的压制。
四月五日民众的政治抗议行动在天安门广场发展到高潮,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诗歌运动,参加人次有数百万之多。
人们以诗词为武器,矛头所向“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真正的群众革命文艺运动,其声势之大,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
“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词后来编辑成《天安门诗抄》出版,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诗的丰碑。
二、简答1.依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几个要点):(1)他把文学艺术的对象,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视作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提到了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高度,从而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2)在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上,他依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证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观点,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并反过来影响政治。
他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3)他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和产物;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因此,他强调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五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为此,他特别强调文艺的创作主体必须努力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相通,汲取创作源泉,并且推陈出新,通过典型化创造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的文学艺术品,以激励人民振奋起来,改造自己的环境。
(4)他把文艺批评当作开展文艺界的斗争和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重要方法,并提出了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他指出,他既否定抽象的绝对的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定抽象的绝对的不变的艺术标准,从而他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他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作品,从而提出了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5)在如何对待中国和外国的文学艺术遗产的问题上,他正确地回答了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对于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要继承,但日的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要利用,但要对旧形式给予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使之变为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同时,他还提倡“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
这些思想在建国后,他又高度概括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6)他十分重视文艺战线上党内、党外的关系问题,提出正确认识和摆好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整个工作中的位置,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努力发展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正确开展批评、斗争,既反对右倾投降主义、尾巴主义,又反对“左”倾排外主义、宗派主义。
2.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简要概括,批判的起因、实质核心、结果影响事件过程:《武训传》是编导孙瑜根据山东贫民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于1950年底在全国上映。
影片描写武训为了让穷苦的孩子也能念书,忍受屈辱行乞40余年,兴办三所义学,从而歌颂了武训精神,肯定了武训所走的道路,影片获得一片赞美之声。
不久,中央有关部门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文艺界严重的思想混乱。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标志这场批判的开始。
实质核心: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批评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针对武训这个人以及他所做的“兴起兴学”这件事,而是电影在《武训传》的作者们借武训及其进行的“行乞兴学”来兜售自己的主张,借以宣传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