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梁惠王下
出尔反尔的诗词
出尔反尔的诗词
“出尔反尔”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下》,原句为:“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在诗词中,“出尔反尔”的例子较少。
宋代陈普的《咏史下司马宣王》中写道:“出尔到头终反尔,寡孤何用必随身。
”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到头来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最终只会剩下孤独的自己。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被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
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描述为一个出尔反尔的人,他先背叛了丁原,投靠董卓,后来又背叛了董卓。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也被形容为出尔反尔的人,她对一些人许下了承诺,但后来又食言了。
在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出尔反尔”这个成语的使用,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出尔反尔”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的智慧_第二章 梁惠王下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
梁惠王章句下全文,翻译赏析
梁惠王章句下全文,翻译赏析展开全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⑺赫斯:发怒的样子。
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梁惠王曰:“孟子!寡人昔者曾与庄子之徒论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对曰:“王何为求短?”王曰:“寡人欲使民不杀生,亦欲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曰:“王循仁义,则民奚杀生?请举其所欲为仁义者而后我言之。
”孟子曰:“王欲仁义,然民夺其一牛,王焉得仁义?”王曰:“寡人得之。
”孟子曰:“王之所得者,民夺之;民夺之,犹有不得者焉。
”王曰:“寡人未之有闻也。
”孟子曰:“王之宫中有神道者,终朝而不省,王焉得闻?所以道者不可闻矣。
王欲闻之与?”王曰:“寡人之宫中有神道者,朝夕而听焉。
所以道者,必由闻之,不闻则不知。
”孟子曰:“王之所以道者,莫乎其宫中不闻也!王之臣有过于道者,必闻之;不闻则不知。
臣闻之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仁义的问题。
梁惠王说自己曾与庄子之徒讨论仁义,但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孟子则反问王为何要求短,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不再杀生,同时也希望实现仁义但尚未找到方法。
接着,孟子要求梁惠王举出他所认为的仁义的例子。
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民众不要夺取他的一头牛。
然而,孟子指出,即使梁惠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民众仍然可能会夺取其他东西。
梁惠王对此表示惊讶,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梁惠王的宫中有神道却无法亲身体验一样,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听来了解的。
孟子认为,梁惠王只能依靠闻知来了解仁义。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他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宫中及听闻他臣子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仁义的标准。
他引用了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人们应当知足不贪婪,知道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和平与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引导梁惠王思考仁义问题的真正含义。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一节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第一节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宣王的时候,宣王给我说他喜爱音乐,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应答。
”接着问孟子道:“国君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宣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后来有一天,孟子拜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告诉庄暴您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听后脸色一变,惭愧地说:“我喜欢的不是先代帝王留下来的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是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爱音乐,那齐国恐怕就会治理得很好了!在这件事上,现在流行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十五节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第十五节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就算竭力去侍奉大国,也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
周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去他们的侵扰。
于是太王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德之人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
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
’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
邠地的人说:‘这是个仁德之人,我们不能失去他啊。
’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
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基业,不是能自作主张的处理的,哪怕牺牲性命也不能舍弃它。
’您可以在这两个办法中选一个。
”。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郁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太早之望云宽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答复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的学说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而其中的“离娄下”是其中的一篇章节。
本文将对《孟子·离娄下》进行原文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离娄下》原文如下:「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穷鼠啮狸,千丈之堤也可以毁也。
寡人闻之,大夫莫不小人之朋。
”孟子对曰:“小人者,不堪帅也。
舍人而能人与,弃人而取人与,小人之术也。
小人者,不堪与也。
桀跖之所以见而乱者,必其臣范宣子尚能也。
即大人之所以为不败者,必其臣伯夷、叔齐之所言劝也。
”梁惠王曰:“伯夷叔齐何以异于人?”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梁惠王曰:“善言之。
”孟子曰:“明听于穷儒,暗夜持于百里之外,是亦远略也。
”梁惠王曰:“善言之。
”」以上是《孟子·离娄下》的原文内容。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孟子·离娄下》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记载。
对话中,梁惠王谈到了贫穷而具有智慧的小人对大人的危害,认为大夫们多与小人为伍。
孟子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的例子。
梁惠王对此表示赞同,并称赞孟子的独到见解。
孟子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作为例子,来说明他们与一般人的区别。
他认为伯夷、叔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
这句话表达了伯夷、叔齐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宽容。
孟子认为这种心态与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言行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们能够被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
梁惠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赞赏,并称赞孟子的言辞言简意赅。
孟子的回应也展示了他的见闻广博和智慧,他说他将听从最愚昧的人的建议,也能从极远的距离中捕捉到若干的信息,这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总结起来,《孟子·离娄下》是一篇反驳小人观点的对话篇章。
孟子通过引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
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一场穿越千年的智慧对话》梁惠王下,那可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啊。
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智慧的言语。
咱们先来说说原文。
原文就像是一道古老的菜谱,那些文字呀,乍一看有点难懂,就像你第一次看一道很复杂的法式大餐的菜谱,全是些你不熟悉的食材和做法。
但是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美妙。
比如说,里面那些对话的结构,孟子的回答总是一环扣一环,就像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古代智慧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再看看译文呢,那可就像是把这道古老的菜谱翻译成了现代白话,一下子就变得亲近多了。
就好比把那些法式大餐的食材和做法,用咱们平常吃的家常菜来类比解释。
你看,原本晦涩的语句,经过翻译就像是迷雾被拨开了一样。
梁惠王下里有好多经典的问答啊。
梁惠王就像一个困惑的学生,不停地向孟子提问,问的都是关乎国家大事、百姓民生的大问题。
而孟子呢,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夫子,他的回答那叫一个妙。
他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让梁惠王自己去悟。
这多像我们小时候,长辈给我们讲道理,不是干巴巴地说,而是用个小故事来启发我们。
比如说,梁惠王问孟子关于自己的国家怎么才能变得强大之类的问题。
孟子就回答说要与民同乐呀。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家长自己在那吃喝玩乐,不管家里其他人的感受,这个家能和谐吗?肯定不能啊。
只有家长和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快乐,这个家才会幸福美满。
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君主和百姓一起欢乐,国家自然就会兴盛起来。
还有关于战争的讨论。
梁惠王大概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吧。
孟子却给他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这就像是在说,你俩都没好到哪儿去,一个跑了五十步,一个跑了一百步,本质上都是在逃跑,都有问题,不能只看到别人的错,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这放到现在,就好比两个人都犯了错,一个人犯的错轻点,就嘲笑另一个犯错重的,其实自己也没什么可骄傲的。
顾左右而言他的下一句
顾左右而言他的下一句
“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下一句,该句出自《梁惠王下》。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
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
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
挨饿受冻。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
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
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
扯到一边去了。
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
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孟子·梁惠王下
《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 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 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 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①,迁其重器②, 如之何其可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 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 之兵也。 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 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 您了。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臵君而 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 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 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 兵)。‛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 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 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 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 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 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 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 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 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原文及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老婆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 (n ěi ) 其老婆,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可以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以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说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公元前 289 ),名轲,战国邹人 (位于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谓:对说。
(王之臣)之:的。
托:寄,交托。
老婆:老婆和子女。
(有托其老婆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到去。
比:等到。
反:通返,回来。
冻:使冻,受冻。
馁[něi],使.......饥饿,受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弃:扔掉,此指断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
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
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部下。
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免除。
四境:国家。
顾:环视周围。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有一位大王的臣子,将老婆子女交托给朋友照料而自己到楚国去游览。
等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老婆子女却在受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当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和他断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可以管理好部下,那该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免除他。
孟子说:若是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王怎么办?齐宣王环视左右,把话说题扯到其余地方去了。
这是一段特别出色的。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知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 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2012-3-23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2012-3-23
与民守之, 两大之间难为小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
(十三)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 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 也。” 个人点评:两大之间难为小。服从这个,那个会来找你的麻烦; 服从那个,这个又会来跟你过不去。 孟子的意见很明确,换一 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于哪一个呢?我就是我, 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 说穿了,就是要自强自立,不要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 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凭空口说白话,而是要靠全国人民 同心同德,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就与 国家共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所以,自强自立是“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国家如此, 我们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有如此的情况,同样需要以自强自主的 2012-3-23 精神来加以解决。
个人点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 个人点评 其人之 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 则成了 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 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 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 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 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 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 当官的施行仁政 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 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 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
(九)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 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 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出尔反尔
(十二)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 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 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又展开了谈天说地口,同样找出了史证,说周朝的始祖公就“好 货”,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当然,最关键的两句 话依然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 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一言以蔽之,还是“与民同乐”的思 想,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与民同欲”。看来,在孟子的心目中, 只要你这做国君的是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干什么都是不会错的! 2012-3-23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
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 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个人点评: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类比论证法, 个人点评 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 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 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 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 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 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王进占燕国呢?原来,作为亚圣人,孟子与圣人孔子一样,并不 是死搬教条,抱缺守残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非常灵活的通权达变 思想。因为他认为当时燕国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 以不反对齐宣王的占领军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迎齐 国军队去,那这支军队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迎齐国 军队去,那这支军队去解放他们,就是仁意之师。所以,孟子也 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 争,他也是支持的。这种权变的思想,正如前几章齐宣王说自己 有好勇、贪财、好色等等毛病,他都说没有关系一样,是以“民 本”为原则的。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2012-3-23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独夫该杀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主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 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012-3-23
既用之, 尊重专家, 既用之,则信之 ;尊重专家,尊重内行
小勇与大勇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 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 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 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⑺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 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 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 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 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2012-3-23
进也民心,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 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2012-3-23
民悦则取之,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十)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 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 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 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 已矣。” 个人点评:一贯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孟子,怎么会去支持齐宣
个人点评: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商汤王的讨伐军随便到哪里都受到 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甚至他们不去哪里,哪里的人民群众还会抱 怨。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惊扰百姓, 所以老百姓盼他们就像盼及时雨一样。这就是民心向背问题。可现 在倒好,本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放他们的,所以箪 食壶浆夹道欢迎。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不 幸被孟子言中,成了使藏国人民“水益深,火益热”的侵略者、强 盗。这怎么可能使燕国人民容忍,又怎么可能使其他各国的诸候服 气呢?作出分析以后,孟子又直陈意见,要齐宣王悬崖勒马,赶快 2012-3-23 撤军,避免一场世界大战战火的燃烧。
2012-3-23
个人点评: 个人点评:
此前孟子的谈论,主要是内政问题,而此次,孟子提出了他的外交 策略。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 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 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齐宣王说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说好勇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好小 勇就行了。于是便连带进行了关于大勇与小勇问题的阐述。 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 动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义相斗。 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 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 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 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 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 “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 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 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