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引才政策优惠
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培训机制
政府出台多项引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人才流动
长三角地区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创新水平 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
推动产业升级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 才培训体系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
端人才
产业发展趋势
01 战略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 医药
合作机制建 立
各级政府共同制 定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一体化进程
合作峰会
每年召开长三角 地区合作峰会, 加强各方合作意
识
金融支持措施
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设立长三角地区发展基金,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项目。
跨境合作
01 密切合作
加强跨境贸易、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引擎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背景介绍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第3章 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 第4章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第5章 国际合作与开放 第6章 发展展望与总结
目录
● 01
第1章 背景介绍
长三角地区概况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 江苏、浙江三省一市,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长三角地 区是我国发展最活跃 的区域之一,拥有丰 富的人才和资源。
● 02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经济 增长势头强劲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已成为 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之一。制造业、服务 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领域持续发展,经济 结构逐步优化,为长 三角地区未来的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
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以及安徽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成就一直以来被全国各地所借鉴和追赶。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趋势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产业转移是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重新配置和分配的过程。
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大规模企业向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的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市场层面的需求,二是制度层面的建设。
市场上,产业集中度高、资源紧缺、环境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原本“抢资金、抢项目、抢人才”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长三角地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反,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保护压力的缓解,以及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的市场机会,成为企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在制度层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包括减税降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等,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环境。
特别是在2019年落户政策的放宽之下,长三角中小城市迎来了一波产业转移的机会。
影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成本、环境、市场、技术等。
首先是成本问题,长三角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不再具备竞争力。
其次是环境问题,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治理压力和成本不断增加,这使得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不再适合在这一地区发展。
此外,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饱和度也逐渐增加,市场需求不再是发展产业的主要动力。
最后是技术问题,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这使得一些科技创新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综合以上因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就逐渐显现。
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制造业的转移,二是服务业的转移。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现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优化和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特别是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支柱。
同时,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也在逐渐壮大。
二、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1. 产业结构单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过度依赖某些特定的产业,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
2. 环境污染严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发达,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也随之而来。
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给当地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 产业链不完整。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链不完整,依赖外部原材料和技术的比例较高。
这使得该地区在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也影响了该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建议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1. 加强对制造业的优化和改进。
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更加注重制造业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产业链合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来实现。
2. 鼓励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浅谈长三角产业转移态势
-
总结: -
-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仍将保持强势增长。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已超过 制造业而高达50%以上,其中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是 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发达国家将物流、营销以及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 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长三角一直都是我国先进制造业 的中心,世博会也会带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商业、旅游、建筑、管理以及咨 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长三角地区仍是我国承 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
-
态势二:企业不仅瞄准了“泛长三角”,也瞄准了发展中的中西部。 -
-
除此之外,与长三角毗邻的泛长三角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 移的热门地区。据合肥市政府网站的信息,在最近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共引 进项目50多个,总投资3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5亿余元。从长三角向合肥 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包括机械装备、汽车配套,因为安徽有江淮 汽车,在这方面企业比较有实力承接,还有一些电子产品类大趋势,其迫切性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普遍 认同,随着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急速升级,产业转移趋势越发急 剧。而准确的把握我国产业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是 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各地经济实力的最新引擎。实施产业 升级和战略转移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
近年来,苏州市化工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全市2322家化工生产企业,实 施了全面整治。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0日,全市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31家。 于去年底转移到江苏盐城的苏州企业也多达30余家。 -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标题: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报告摘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本报告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目标、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本章介绍了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本章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一体化水平、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流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还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衔接不畅等。
三、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本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其中包括加强政府协调机制,推进产业链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流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和影响本章展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影响。
预计一体化发展将带来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人口流动、资源优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有效的策略和建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相关各方应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芜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将对芜湖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芜湖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芜湖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近年来,芜湖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产业的结构升级。
其次,外贸出口实力出众。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出口基地,芜湖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外贸环境。
近年来,芜湖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在国家的支持下,芜湖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然而,与发展成果相比,芜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相比,芜湖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芜湖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推进绿色发展。
最后,芜湖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芜湖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将会受益于更加便捷的交通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这将为芜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引进更多的高端产业提供机会,助力芜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芜湖作为制造业重镇,将有机会在这些领域发展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再优化。
同时,芜湖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通过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让芜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
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
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代表;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
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南京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杭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建德经济开发区、临安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富阳经济开发,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苏州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5.宁波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宁波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二、长三角产业地产商的城市进入选择研究方法:我们将研究长三角的主要产业转移都转移到哪些城市,这些城市即为产业地产商未来项目布局的城市进入选择地。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在过去,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这些产业在当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地区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从1990年代开始,长三角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崛起并迅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更是成为了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为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种变化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制造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
当时,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行业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汽车制造长三角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上海、浙江等地拥有多家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制造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享有盛誉。
2. 电子信息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地区制造业中的重要支柱。
上海、苏州等城市拥有众多电子信息企业,涵盖了电子元器件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等领域。
3. 纺织服装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
江苏、浙江等地拥有众多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 机械装备长三角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是该地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宁波等地拥有多家知名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涵盖了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
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科研基础。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态势、消费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2.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达到X万亿元,约占全国的X%。
这个庞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竞争态势在长三角经济区,各个行业竞争激烈。
特别是在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竞争对手众多且实力强大。
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提升产品质量、创新技术、优化服务等。
4. 消费趋势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较强,消费趋势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品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也成为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5. 市场机会与挑战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竞争激烈,需要企业在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也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6. 市场营销策略针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市场特点和竞争态势,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加强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同时,要加强渠道建设,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和体验感。
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7. 结论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
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市场情况,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因素也需加以重视。
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决策,企业能够在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取得良好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地区、江苏地区和浙江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它为这三个地区创
造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机遇:
1. 经济集中优势: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形成了经济集聚效应。
一体化将进一
步加强这种集聚优势,促进产业的良性竞争和合作,加速经济发展。
2. 市场扩展: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将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带来更
多的销售机会。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其他地区,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 人才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一体化将加强人才流动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发
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推动创新和创业。
挑战:
1. 资源争夺:一体化可能导致资源的集中化和竞争加剧,各地之间可能会出现争夺有限资源的
情况。
如土地、水资源等。
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负面影响。
2. 城市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一体化可能加剧这种不平衡。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发展失衡。
3. 产业升级压力:一体化可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可能面临挑战,需要进
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一体
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门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探究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现状分析1. 优势明显,但存在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核心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发展基础。
该地区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等领域表现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近三成,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单一、环保压力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这些问题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发展动力有所降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增速逐渐放缓。
其中,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技术竞争环境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受到了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为薄弱。
这既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过度扩张所引起的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也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在当前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同时又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安排。
因此,下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部分组成。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主要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
服务业方面,长三角地区有着发达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
农业虽然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但是仍然是支撑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但是过度依赖制造业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其次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挑战,如果长三角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将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另外,服务业发展不够协调。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发达,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待提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配套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加强跨地区合作,推动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控产业结构的布局,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经济发展报告
长三角经济发展报告1. 引言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的一个地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部分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经济指标分析2.1 GDP增长长三角地区的GDP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内,长三角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朝着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调整。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和自主创新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在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
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
2.3 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日益加强。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互补发展。
例如,上海与周边城市合作建设了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区域内的交通便利性。
3. 经济发展影响分析3.1 城市建设与环境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大量的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了压力,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也相应增加。
3.2 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的增加。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造成了人口密集、社会问题增多的现象。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4.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4.1 创新驱动发展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策略。
政府将加大对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也是关键,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4.2 绿色发展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长三角地区将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长三角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重点领域。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新能源发展在该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发展现状1.1 太阳能发电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发电潜力巨大,由于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大量的开阔土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能源开发方式。
例如,上海市推行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在城市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不仅提供了可再生的电力,同时还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 风能发电长三角地区拥有大量的海岸线,海上风电的开发成为该地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江苏沿海地区已经建成了多个大型风电场,通过利用强劲的海风资源,提供了稳定而可再生的电力。
1.3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长三角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
利用废弃物和农作物等可再生资源,可以生产生物质能燃料,如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该地区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已经开始兴起,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4 水电能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电发电在该地区发展广泛。
通过建设大型水电站,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既满足了能源需求,又减轻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2.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化地利用新能源资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智能电网建设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新能源的接入和利用更加便捷。
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平衡电力供需,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2.3 新能源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例如,加强对太阳能电池板材料的研究和生产,提高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解析总结计划
长三角地域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一、整体经济情况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域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远景展望报告》表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域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远高速发展致使的各样矛盾开始展现。
这其中,产业构造升级迟缓,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添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中,依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域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地域,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域发展的主导业态。
但实质上,长三角地域服务业在经济构造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花销占GDP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添贡献偏小,目前固定财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添的主要要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以连续。
长三角地域不但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域,如钢铁、石化、重工、汽车、造船等,也是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的重要地域,如航天航空产业、大飞机产业、城市快速交通运输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资料产业等快速成长。
在发展转型方面,长三角地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长三角地域先期发展的典型样板苏州地域,从原来主要依赖引入外资实现快速增添已明显转向以集聚人才、鼎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主,明确提出了“从依赖外资转向依赖创新、从依赖工业转向依赖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并且获取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长三角地域又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无论是花销者服务业仍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产业、贸易服务、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都在长三角地域快速地集聚发展,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影响力获取明显的提升。
二、长三角地域投资现状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8.6%,经济规模仍明显当先于其他地域,且保持旺盛的增添活力;东北地域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添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2.3%,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域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一、集成电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
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
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硬件制造环节,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核心,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培育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上海、宁波三市组成的“三角区域”,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智能制造发展较好的城市均在区域覆盖范围。
从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发展虽存在差距,但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平衡,形成“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例如,上海集聚了众多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南京则凭借区位优势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吸引并培育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为特色的高端装备集群。
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地区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区目标,建设了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协作共建的科技创新战略平台——G60科创走廊。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重点签约平台,上海交科松江科创园依托G60科创走廊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发展红利,一年时间就入驻了13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
G60科创走廊不断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卡脖子”重大领域联合攻关的专题合作,协同推动长三角创新攻关,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体化。
四、新材料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占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总量的1/3以上,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上市企业约200家。
其中,上海是我国新材料科研、开发、生产的重要基地和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
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有机材料、新型建材已成为上海新材料行业的支柱,产值占全市新材料行业总产值的90%以上。
江苏新材料产业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新材料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和多晶硅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其产业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江阴、南通、常州、扬州、无锡、连云港、徐州等地,拥有南大光电、江苏九鼎、江阴法尔胜、久吾高科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浙江则将新材料产业列为本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拥有一批优秀的新材料企业和技术领先产品,尤其在磁性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领域集聚优势突出。
其中,宁波已跻身中国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七大基地之首,成为华东地区新材料产业集聚的新高地。
为了加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孵化、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挥积极作用,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2011年11月2日,由上海市新材料协会牵头成立了“泛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现拥有盟员近40家。
五、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先导区域,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城市群的30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已拿到或规划有新能源汽车项目,已拿到稀缺的15张“准生证”中的8张,涉及新能源汽车项目20个,累计计划产能279.5万辆,累计计划投资715.2亿元。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已突破全国能源汽车市场的1/3。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动力架构、液压储能装置、驱动控制系统以及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层面已取得一定的突破,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发展前列。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联盟内成员单位上报)保有量已达21万个,长三角地区已建成的充电桩数量超过6.8万个,占全国比例超过30%。
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地区于2016年成立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联盟,通过长三角地区30余个城市的共同发力、协调配合,共同解决基础设施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地区的长足发展。
挑战与机遇一、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尽管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但产业结构仍然不太合理,其中,设计部分仅占10%。
因此,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提升设计部分的产业占比,重点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通过强需求的拉动和引导,与软件、算法、应用体系相结合,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补齐设计产业领域的短板。
关键共性技术从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需求出发,聚焦“两高一新”重大任务,高端先进工艺与IP核、高能效嵌入式CPU及应用、半浮栅新器件及产品、系统芯片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关键技术应作为重点研发攻关的内容。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长三角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到1代以内,半浮栅创新基础器件实现产品化与市场化,嵌入式CPU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通过搭建市场、研发、政策等协同平台,整合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等优势资源,链接长三角地区各类社会创新要素,形成科技资源配置、社会资金聚合、成果临床示范基地等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高端创新生态系统。
重大项目合作长三角地区可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著名医院、龙头企业、风险基金等相关单位,共同承接一批高端项目。
此外,长三角地区应加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针对性研究,推动更多一流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和产业化,为长三角地区获得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先机。
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三省一市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总部—基地等方式值得鼓励。
实施一批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实体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跨区域的生产力布局和配套服务。
要逐步摆脱关键零部件、工业控制系统、高精密传感器等对国外产品的进口依赖,针对国家提出的重点攻坚领域进行技术突破,地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动将是关键。
“飞地经济”加快发展,如上海临港、漕河泾,苏州工业园等品牌园区开发商预计将加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推动一批跨省合作园区发展。
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合作方式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财税和经济统计为突破的政策可行性和操作性研究仍亟待探索。
如果能建立起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重大项目跨省市迁移的财税分成和产值增加值统计机制,则可以平衡企业迁入地与迁出地政府之间的利益,更好地促进“飞地经济”。
四、新材料专业化产业组织具有产业组织能力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战略联盟等组织的专业化、联盟化、平台化发展,对发挥其在资源整合、要素调配和产业促进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产业整合能力关系到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资本运作与兼并重组的速度。
资源控制力长三角地区应面向高端新兴市场开发功能化、专用化的新材料产品,促成本地高端需求和高端供应有效衔接,实现高端材料和高端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要基于市场导向,开放性集成与行业应用创新资源的整合,做好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实现对下游应用行业创新需求的快速响应。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应增强资源控制力,针对行业上游关键资源和原料,通过开展并购、产业投资、参股供应商等手段,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强化资源控制力。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长三角地区做低端动力电池的企业扎堆,而有兴趣研究汽车驱动电机和能量管理系统的企业较少。
对此,应避免零部件生产恶性重复。
增强电动汽车的集成创新程度,强化整车—电池—电机诸环节的匹配。
充电桩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三角地区发展较为迅速,但以公共类充电桩为主,私人充电桩发展则远远滞后,无法达到1:1的合理比例。
当前,长三角地区一方面仍然要增加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同时也需大力推广私人充电桩。
杭州、上海、南京、合肥、宁波、金华、苏州等城市应当率先建设便捷的充换电站和充电桩网络。
来源:张江评论作者:黄斌,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情报。
胡峰,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