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 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 版

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生用2B铅笔将选项涂到答题卡上)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开始于 ( )A. 黄帝时代B. 夏朝C. 商朝D. 西周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3. 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4.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临近,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住游子回家过年和祭拜祖先的步伐。

与这种习俗和精神信仰有关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5.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6.中国古代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B.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C.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7.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政治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最后裁决B.全国所有大小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D.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8.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把秦始皇称为“大英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9.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内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内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2、右图为秦朝文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此物由太尉掌管B、此物可证明当时推行郡县制C 是三公九卿的凭证,可证明当时推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D、当时军队的调动以此物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

3、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A、汉朝的中外朝制B、隋唐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二府三司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太祖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御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针对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设立军机处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锦衣卫5.西周宗法制维系的纽带是()A.土地B.义务C.权力D.血缘6.《清史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描述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最突出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文化和军事的领导地位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8.下列官职中,只有文官才能担任的是()A.秦朝的地方郡守B.明朝的地方布政司C.北宋的地方知州D.清朝的地方巡抚9、史书载:“主父堰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武帝D .汉景帝10.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具有审议职能的部门是()A.门下省B.中书门下C. 尚书省D.中书省11.之所以说三省体制能保证君权的独尊,主要是因为( )①三省合作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③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④三省分工明确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1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第1-5课说明: 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

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这反映了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B.生生不息C.独具特色D.多元一体2.“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

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D.成熟文字的出现3.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期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互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可能真实发生过。

这说明A.考古发现深化了人类对文明的认识B.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互证4.“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

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B.其目的在于记录商代历史C.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的形成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7. 西周统治者把土地反居民分赐给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建立自己的官官体系。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

”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D.黄帝时代2.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

为了加强周天子的政治统治,西周实行了()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内外服制A.①③B.②③ C.②④4.《尚书》保存了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

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5.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C.中心城市人口众多 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6.下图中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 C.教育思想D.经济思想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8.下列属于墨子思想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尚贤”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9.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

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治久安C.有利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10.下列图片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河北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

河北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

河北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共20题;共40分)1. (2分) (2018高三上·华安月考)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

其余皆为父死子继。

这表明当时鲁国()A . 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B . 政治局势日趋动荡C . 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D . 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2. (2分) (2015高一上·攀枝花期中)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A .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 . 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 . 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3. (2分)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西周的“封建”()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③确立君主专制制度④中央权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④D . ②③4. (2分) (2019高一上·那曲期末)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国庆大阅兵令国人振奋,感受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 禅让制B . 世袭制C . 宗法制D . 分封制5. (2分) (2019高二上·安徽竞赛) 《商君书·定分篇》记载:“官吏和百姓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时,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明确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且要在一个一尺六寸长的符信上写明年月日时以及所问法令的内容,并予以宣告。

河北省邢台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一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河北省邢台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一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河北省临西实验中学高一月考一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对王位世袭制理解准确的是A.嫡长子继承王位 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兄终弟及 D.父子相传2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抵御外族入侵 B.削弱贵族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 D.巩固国家政权3 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立君以贤不以长4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得本质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5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6 秦能达到“一法制,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前提条件是A.生产力发展 B.国家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实行了法治7 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统一的需要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8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 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多B 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 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 使中央各部门的权力得以相互制约9汉朝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其是A 刺史制度B “中朝”和“外朝”制度C 察举制度D 郡县制度10 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举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 刺史制度B 科举制C 察举制D 编户制11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1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 人教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规范”是指A. 分封制度B. 世袭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

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 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A项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任用亲信组成中朝,压制宰相为首的外朝;B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对皇帝负责,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C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所以A、B、C都体现了题干的观点,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度反弹,不能体现材料的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3.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

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B. 宗法制C. 九品中正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珍惜亲情,尊宗敬祖密切相关,故B正确;分封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权力,与题干中的传统节日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实行的削弱相权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D错误。

【高中教育】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中教育】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

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

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

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

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10。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

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这可以表明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答案】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河北省邢台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版

河北省邢台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版

2010级高三上学期第1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共60分)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 B.以封地(国)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2.《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A.国家大一统 B.风水学成为主流 C.天人合一 D.皇权至上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5.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6.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者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 具有制度性保障C.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 提高了行政效率3、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4、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

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A.诸侯争霸的推动B.铁犁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走向崩溃D.法家思想的推广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6、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7、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8、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

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9、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10、秦朝三公九卿制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家国体制,它调和了战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雏形。

这反映出三公九卿制度A.构建了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机构B.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C.体现了若干权力分化制衡因素D.代表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2、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

划线部分应填的制度是A.分封制度B.科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13、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

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5、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

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

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

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16、雍正八年,始设军机处,以便于处理西北军务;乾隆时期,军机处办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职权也比雍正时期更大,“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牵制皇权的有力机构 B.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C.代行丞相的主要权力职能D.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1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19、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20、1902年杨廷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该观点的实质是A.领事裁判权的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C.通过修改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21、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材料意在说明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C.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22、《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

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 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B. 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C. 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 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23、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A.太平军B.洋务派C.八国联军 D.义和团24、19世纪末之后的半个世纪,“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从“盛世”到“救亡”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2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我们寻求和平。

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

”这实际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27、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写作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

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

”该书美国版的书名当为A.《亚太战争,1931—1945:日本罪行和战后和解的要求》B.《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C.《上海1937:扬子江畔的斯大林格勒》D.《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28、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材料可以说明()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29、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这表明()A.国共共同抗日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30、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二、材料解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