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收入社区参与型改造的理念与实践_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5-0056-06

城市低收入社区参与型改造的理念与实践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启示

王 郁

摘 要 回顾、总结了城市社区改造理念的变化及其发展历程,结合典型事例介绍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社区的参与型社区改造在项目手法、开发方式上的阶段性特点,从社会、经济、政治的多维视角总结了参与型社区改造的经验,并揭示了其对中国社区改造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参与型社区改造;城市更新;低收入社区 中图分类号 TU 98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 郁(1969!),女,汉族,福建晋江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区域与城市开发。

基金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社区参与型城市管理体系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06-04-30 修回日期 2006-06-21

一 研究目的

社区改造作为近代城市更新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英国伦敦的全面拆除式的贫民区改造。此后的社区改造,在改造目标、手法、项目形式上逐渐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其中心任务

也从初期的社会扶贫,逐渐转向后来的低收入阶层福利性住宅政策,以至近年发展成为一项具有住宅建设、社区开发、社会服务等多种目的及内容的城市社区发展综合性政策之一。同时,这一活动在不同国家,也因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及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城市更新及社区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参与理论及政策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改造项目大多采取了从规划决策到实

施、建设管理全过程由政府直接主导的模式。但是

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不仅项目大多数投资巨大,项目成本过高、项目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而更加本质的问题是来自外部的∀物质性成果的提供#并不能起到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消除贫困的根本目的。而另一方面,草根式发展与参与型开发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意义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各个学术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居住者与社区改造、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参与型社区改造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

1.社区组织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

1970年代,巴西的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iere)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提出,∀贫困阶层必须首先对自身所处状况进行客观和批判性的分析,并意识到显示改革的可能性,而不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在自我解放的基础上才可能通过

总第133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5期

自力更生的努力和实践寻找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1]

。通过问题探究型教育获得认识社会和改革社会能力的过程就是∀自我觉悟#和意识化(consc i entization)的过程。他同时指出,个体的自律性行为和意识化的过程对于社区改造、扶贫等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保罗∃弗莱雷的教育理论使得对于贫困阶层参与社会活动、为推动社会变革而促进其意识的自我觉悟和加强社区组织化必要性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索尔∃阿林斯基(Sau l A li n sky)作为激进派的社会改良活动家和社会学家的代表,根据他在1940年代芝加哥黑人社区改造和黑人解放运动的实践提

出了社区组织化的方法论[2]

。阿林斯基的社会组织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十个步骤,即融入社区、信息收集和调查、制定社区组织化方案、发动居民和宣传、发起居民集会、预备演习、实施、评估、通过反思分享体验、建立社区组织并继续活动。这一方法的特点主要在于从外部向社区输送活动组织者,通过发动社区组织化、与政府开展对抗性活动,达到加强社区力量的目标。阿林斯基的社会活动实践及其理论可以说是1970年代政府对立型社区改造运动的代表。阿林斯基的社区组织方法论最早在1960年代美国全国各地的社会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其后,1980年代与1990年代在菲律宾、印度、泰国、韩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区改造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在后期阿林斯基方法论的应用更多强调的是社区领袖的培养和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提高,社区改

造活动的特点也从与政府对立出现通过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为社区争取现实利益的方向转

变[3]。

2.自律型住宅建设体系理论

在社会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下,住宅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197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特纳(J .F .C .Tur ner)在他的著作F reedo m to Buil d 以及H ousing by P eo p le 中提出,∀由居住者自己进行住宅建设,更容易准确掌握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与由公共部门或企业建造的住宅相比,往往价格更为低廉,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4、5]

。他提出∀在自立的住宅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最基本的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应让居住者成为住宅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允许他们以自力更生的方式、逐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约翰∃特纳的自律型住宅体系理论极大的推动了以居民为主体渐进式社区改造的普及,并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社区改造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虽然后来实践证明自律型住宅体系理论对政府在社区改造中作用的否定使得尤其在土地产权、材料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难以彻底解决

[6、7、8]

,但这一理论提出了对居住

者与居住环境间关系的新的理解,使得社区改造活动不仅仅停留在住宅、道路等物质性环境改善方面,进而上升为培养人的能力、提高社区自律性的过程,对于其后的社区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起到

了划时代的影响作用。

图1 自律型住宅体系概念图

3.联合国提倡的自助和人居理念

从1970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社区改造项目中提倡∀自助#方针,鼓励贫困社区在政府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改建破旧住宅,建立社区管理

组织,从而形成了由社区成员自己规划、建设、管理

的模式[9]

。与以前的政策理念相比较,自助理念的中心意义就在于通过社区改造的实践,加强人和社区的能力的培养。

在1976年的∀世界人居大会#上,联合国人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