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合集下载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二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二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

时期,它在20岁至15岁之间,是个体在一生中要经历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其中的一个,它始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长突增,止于性成熟和体格发育完全。

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3、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

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

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

5、睡眠模式:入睡时间以及方式和起床时间以及方式决定了睡眠模式。

6、早熟: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生理上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提早发育到完

备阶段,如女孩提前一二年开始来月经。

晚熟: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比普通儿童晚一点成熟。生理上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晚发育到完备阶段。

7、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人和动物性成熟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

男女两性在到达青春期时,由于受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

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9、身体意象: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

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6

网络课程青少年心理収展与教育

第六讲青少年情绪情感収展与教育

一、概念解释

1.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乊间关系的反映。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就像戴着一副假面具一样,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

3.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乊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康健和并福;愿意同对方谈论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幵会参与共同的活动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仸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5.孤独感:孤独感是指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通过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

6.情绪能力:情绪能力(emotionalcompetence)也叫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幵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及表达迚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8.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注意: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并结合你的思考,对以下问题作详细、深入的阐述,论述有理有据,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若只写出要点,但缺乏对要点有理有据的论述,最多只能得到1/4的分数)

1. 试述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2. 根据你所掌握的心理学原理,试述在教育中如何正确认识惩罚教育以及惩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 试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4. 试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5.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你的理解,创造性人格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6. 试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7.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谈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8.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二、材料与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注意:请认真研读以下所给出的材料,结合你的思考,对所给出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对材料后面的问题作详细、深入的回答。要求对材料的分析和论述有理有据,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若只写出要点,缺乏对要点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论述,最多只能得到1/4的分数)

1. 材料: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心理成长教育》期中考试试卷

《心理成长教育》期中考试试卷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心理成长教育》试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理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就是幻想

B.理想可以没有可实现性

B.理想和空想无本质区别

C.理想可以指特定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个理念

2.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错误的做法是()

A.塑造高尚品质

B.丰富知识才华

C.积极表现自己

D.重在礼尚往来

3.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有()。

A.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B.现实规定和制约着理想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一定可以转化为现实

4.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

A.设计理想

B.理论学习

C.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D.人际交往

5.对于班里出现的流言蜚语,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支持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营造班级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B.赞成。“无风不起浪”,流言蜚语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男女同学间关系的发展。

C.不管这些,只要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D.直接向两位同学提出不要往来。

6.进入青春期,对异性同学产生莫名的思慕之意,这是()

A.不正常的,是十分有害的。

B.不正常的,要隔绝异性之间的来往。

C.正常的。但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D.正常的,可以任其发展。

7.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天有八万青少年成为烟民,许多青少年更是因为吸烟慢慢染上毒品。青少年吸烟()

A.是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

B.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练习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练习三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

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

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3、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是指儿童脱离

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

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

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

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

11、私语:自言自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 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

5.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C)”。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

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

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C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思考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思考题

6.试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7.青春发育期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心理有
什么影响? 7.试分析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1
8.试分析评价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及其
对教育的启示。10 9.如何通过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10.分析说明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原因及对策。
11.如何理解情绪智力与情商?10
12.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13.试分析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
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4.试根据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分析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10 1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思考题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10
11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3.根据Hale Waihona Puke Baidu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
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 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 样 ? 5.分析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讲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讲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讲练习题

第三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2.图式3.同化4.顺应5.客体永久性6.自我中心7.创造性思维8.发散性思维9.认知发展10.支架11.私语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图式

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

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

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自我中心

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结合自身实践,论述本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不少于3000字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在经过几个月的网络学习之后,我觉得《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我们中学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本门课程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运用于他们的身上,去正确的引导他们。那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具体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下面一一道来。

首先,我想总体阐述一下青少年的心理与发展变化。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关键时期,青少年正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吸取着一切科学知识的成果,点燃智慧的火花,探索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面临着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一课,即解决在社会生活中向什么方向成长的问题。无论如何,他们都要进行人生道路的抉择、交往与友谊的寻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教育工作者只有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才能促使其心理发展达到该年龄的最好水平。此文旨在剖析青少年心理特点,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找到适宜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从众多人类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材料上可以把青少年心理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即:(1)成熟感;(2)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3)情绪的易动性;(4)自我意识的发展。现对这四大特点进行简要阐述。一、成熟感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等方面发生着以下巨大的变化:1.少年的生理成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指十一、二岁-十七、八岁)。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涉及到人体许多方面的变量:身高、体重和身体比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五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五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对自己一些重要方面的自我认定。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2、角色混乱:角色混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

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3、人格的掩饰性: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

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

4、成人感: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自卑感(feelingof inferiority)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

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

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

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二、单项选择

1、C

2、C

3、B

4、A

5、B

三、填空题

1、人格的内在特征

2、自我统合

3、孤独感、焦虑

4、同一性

5、幼儿期

四、判断正误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五、简答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指南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指南

选择15*2=30

1、1924年,( D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潘菽

B、陶行知

C、蔡元培

D、廖世承

2、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B )。

A、布鲁纳

B、桑代克

C、奥苏贝尔

D、班杜拉

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地主要信息是( D )。

A、教学媒体

B、教学环境

C、教学理念

D、教学内容

4、下列的特征中,( D )不是前运算阶段思维的特征。

A、思维不可逆性

B、思维缺乏统一性

C、思维缺乏互补性

D、思维的可逆性

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出现在( B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小学儿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 C )

A、5—6岁

B、7—8岁

C、10—11岁

D、13岁

7、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C )

A、皮亚杰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华生

8、从榜样身上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C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9、一个学会了的反映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是( A )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分配律

10、英语学得好会帮助语法学习,这是( A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1、从迁移的效果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D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2、借助内部言语在同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是( B )

A、操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一般技能

D、特殊技能

1、程序教学是由( C )首先提出来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期中测试答案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期中测试答案

论述题自己答,因为我也没找着答案!

26.

(1)家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弗洛姆曾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青少年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会通过家庭在青少年的心灵上打下烙印。学前青少年基本上都在家庭中生活,在家长的抚育下长大,因此,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学校环境

在学校环境中,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物质环境带给幼儿的影响,也有教师、同伴等构成的精神环境的影响。

①学校物质环境的影响

学校校园、教室、活动室、青少年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学校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研究表明,整洁、优雅的环境,恰当的空间组织方式会使青少年情绪安定、亲社会行为增多,并有助于青少年积极地认知和探索;而肮脏、无序的环境,则会使青少年浮躁、违规行为、攻击行为增多。

②学校精神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班风、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发展而言,精神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青少年只有在支持性强、控制适度、温暖和睦、宽容友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放松精神、心情愉快,交往积极、主动,容易产生合作、帮助等良好行为。而缺乏支持和关怀、苛刻、冷漠的精神环境则不仅抑制青少年的主动认知,而且可能引发更多的人际冲突和不良的行为,如胆小、缺乏同情心、缺乏交流与合作等。因此,学校的精神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一、论述青春期个体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理论解释

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青少年要比儿童更为“聪明”

1. 思考可能的情况是什么,而不仅仅现实是什么,思考可能性的运用多种科学问题、逻辑问题和辩论的过程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假设性思维的出现

2. 思考抽象的事物青少年比儿童更容易理解隐含在双关语、谚语、隐喻和类比中的高层次抽象逻辑

3. 思考思考过程本身(元认知)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对思维进行“管理”青少年也更善于向别人阐述他们使用的过程,包括策略的使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

4. 多角度的思考儿童倾向于每一时刻只思考事情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则能够以更为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影响

青少年能够更精深地理解概率问题

青少年会以更为分化、更为复杂的言语来描述自己及他人,理解人格的多个侧面

理解讽刺能力的发展

5. 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地思考儿童:非黑即白例子:好人和坏人

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影响(世事无绝对)对许多事物抱极端怀疑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要提问或质疑

(二)认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信息的记忆,同时也包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含义,把该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动力

1. 在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

2. 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使产生新的知识组合

3. 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促发批判性的思考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可多选)

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

()

A.彪勒

B.古迪纳夫

C.何林渥斯

D.皮

亚杰

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

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林崇德

B.朱智贤

C.刘儒德

D.钱

铭怡

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埃里克森

D.科

尔伯格

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埃里克森

D.科

尔伯格

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

A.消极、冷漠、

B.任性、幼稚

C.反抗、自高自大

D.服

从、独立

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矛盾冲突型

B.亲密和谐型

C.疏远平淡型

D.敌

视冲突型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个体社会化过程

3.毕生发展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

5.父母教养方式

三、简答题

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

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A

5.C

6.ABC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

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

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

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

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

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

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

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

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

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

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

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

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

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

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

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

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

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

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

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

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

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

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

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

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

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

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

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

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

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

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

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

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

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

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

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

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

包括了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玛西亚(Marcia,1993)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同一性扩散(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封闭(foreclosure)、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和同一性完成(achiev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