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完整word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2。

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可变性的表现: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

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理论的启示: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六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六

第六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个体的生存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

3.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5.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6.情绪能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每个人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8.情感素质:青少年情感素质, 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 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 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C)转变。

A.内在稳定性 B.外在文饰性C.内在掩饰性D.外在调节性3.(A )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A.考试焦虑B.自卑感C.抑郁D.厌学情绪4.(D )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以下哪个阶段属于青春期?A. 6-12岁B. 13-18岁C. 19-25岁D. 26岁以上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3. 中学生抑郁症状通常表现为:A. 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B. 过度活跃、精力充沛C. 食欲不振、体重增加D. 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4.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通常经历以下哪个阶段?A. 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去自我中心期B. 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C. 客观化期、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D. 去自我中心期、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5. 关于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影响B.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C. 同伴关系只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D.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6.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通常与以下哪个因素密切相关?A. 教师的评价和鼓励B. 家庭的经济状况C. 个人的外貌和性格D. 过去的成功经历7. 在中学阶段,以下哪个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A. 家庭环境B. 学校环境C. 社会文化D. 个人生理变化8. 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不包括:A. 学习压力B. 人际关系困扰C. 生理变化导致的情绪问题D. 未来职业规划的困惑9. 教师在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时,以下哪个做法最合适?A. 直接给出解决方案B. 鼓励学生自己表达和解决问题C. 忽略学生的问题,继续教学D. 过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10.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下哪个描述是准确的?A.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完全成熟B.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小,稳定性较高C.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D. 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11. 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出现在哪个阶段?B. 儿童期C. 青春期D. 成年早期1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下列哪个阶段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A. 婴儿期B. 儿童早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13. 在学生心理发展中,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关键因素?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14.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5.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哪两个方面?A.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B.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C.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D.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16.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学校中追求满足的最基本需求是哪一层级?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归属与爱的需求17. 以下哪个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个人成长记录18.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A. 家庭氛围B. 家庭经济状况C.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D. 学生的个人性格19.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教师的角色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B. 心理问题的诊断者C.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D. 学习成绩的提升者2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21.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B. 发展基本的阅读技能C. 掌握基础数学知识D. 提升体育竞技能力22.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B.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C. 改善学生的社交技能D. 以上都是23.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4. 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强迫症25. 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A. 知识的传递者B. 行为的监控者C. 情感的支持者D. 以上都是2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药物治疗27.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 对身体形象的自我关注增加B. 对同伴关系的重视C.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断提高D. 以上都是28.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说法是?A.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B.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C. 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D. 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29. 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哪个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A. 青春期B. 少年期C. 儿童期D. 幼儿期3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什么?A. 信任对不信任B. 自主对羞愧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 亲密对孤独二、问答题1. 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练习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练习三

一、概念解释1、最近发展区: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3、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

11、私语:自言自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 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C _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4.进入___C 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第七讲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作业第七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体验危机(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换句话说,他们不仅没有对职业和理想选择做出决定,而且对这些问题也很少表现出兴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相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或者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体验。

3.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6.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卑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A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幼儿期2.认为自我的变化是文化中所定义的角色或地位的变化,通常与个体的生理及社会性知识的变化相对应,这一理论范式是指(C )。

A.历史研究范式 B.社会历史范式C.社会文化范式 D.历史文化范式3.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指(A ).A.外部自尊 B.现实自尊 C.内部自尊 D.基线自尊4.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发生在(A ).A.11-14岁 B.15-17岁 C.18-22岁 D.23-25岁三、填空题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

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

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

5.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

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C)”。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C )。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B)。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三、填空题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问题行为综合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五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五

一、概念解释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对自己一些重要方面的自我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2、角色混乱:角色混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3、人格的掩饰性: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

4、成人感: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自卑感(feelingof inferiority)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二、单项选择1、C2、C3、B4、A5、B三、填空题1、人格的内在特征2、自我统合3、孤独感、焦虑4、同一性5、幼儿期四、判断正误1、错2、错3、错4、错5、对五、简答题1、答: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中的哪个阶段?A. 婴儿期B. 儿童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2. 青少年期通常指的是哪个年龄段?A. 0-6岁B. 7-12岁C. 13-18岁D. 19-25岁3.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学习语言B. 形成自我认同C. 掌握基本技能D. 建立亲密关系4. 下列哪项不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过度自信5. 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A. 个人卫生B. 个人隐私C. 个人形象D. 个人成就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

()7.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完全负面的,不利于其成长。

()8.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9. 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问题不会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

()10.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1. 简述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12. 描述青少年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影响。

13. 解释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主义现象及其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14. 讨论家庭环境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假设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你将如何进行咨询和指导?16. 请分析一个青少年因自我认同问题而产生焦虑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五、论述题(10分)17. 论述青少年期同伴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本测试题,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答案:一、选择题1-5 C C B D C二、判断题6. 正确7. 错误8. 正确9. 错误 10. 正确三、简答题11.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性的形成、同伴关系的重视、性意识的觉醒等。

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A. 情绪波动大B. 认知能力迅速提高C. 社会性行为增多D. 身体发育迅速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过度自信答案:D3. 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为:A. 依赖性增强B. 独立性增强C. 社交性增强D. 竞争性增强答案:B二、判断题1. 青少年期是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对/错)答案:对2.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完全消极的,需要完全避免。

(对/错)答案:错3.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对/错)答案:对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答案: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包括:情绪波动大,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以及对同伴关系的依赖性增强。

2. 青少年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答案:青少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参与体育活动以释放压力;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分享感受;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他发现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与父母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问题:请分析小明可能面临哪些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案:小明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焦虑情绪、社交焦虑等。

建议小明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与父母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压力;再次,参与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以放松心情;最后,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结束语:通过以上测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期是一个心理变化复杂且关键的时期。

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一重要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一、论述青春期个体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理论解释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认知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青少年要比儿童更为“聪明”1. 思考可能的情况是什么,而不仅仅现实是什么,思考可能性的运用多种科学问题、逻辑问题和辩论的过程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假设性思维的出现2. 思考抽象的事物青少年比儿童更容易理解隐含在双关语、谚语、隐喻和类比中的高层次抽象逻辑3. 思考思考过程本身(元认知)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对思维进行“管理”青少年也更善于向别人阐述他们使用的过程,包括策略的使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4. 多角度的思考儿童倾向于每一时刻只思考事情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则能够以更为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影响青少年能够更精深地理解概率问题青少年会以更为分化、更为复杂的言语来描述自己及他人,理解人格的多个侧面理解讽刺能力的发展5. 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地思考儿童:非黑即白例子:好人和坏人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影响(世事无绝对)对许多事物抱极端怀疑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要提问或质疑(二)认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信息的记忆,同时也包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含义,把该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动力1. 在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2. 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使产生新的知识组合3. 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促发批判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自发地发展,需要的条件:1. 儿童时期获得的技巧和知识作为基础•批判性思维能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它会增进对深层原因进行思考的欲望;而当获得一个主题知识时对相关知识做了评价和分析,这又锻炼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一定的教育环境:•小班教学,师生之间频繁的话语交流2. 青少年的有效决策做出独立有效的决策是大多数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部分之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皮亚杰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自高自大D.服从、独立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矛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生发展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5.父母教养方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A5.C6.ABC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一

一、概念解析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

3、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经过一系列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1、B2、C3、A4、D5、C三、填空题1、初中阶段,高中阶段2、生理生长,心理发展3、阶段性4、宏观系统,时序系统5、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四、判断正误1、错2、错3、错4、对5、对6、对五、简答题1、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

青春期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八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八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八第八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6.品德心理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

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

“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

所谓“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

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

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

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

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

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

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

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玛西亚(Marcia,1993)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同一性扩散(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封闭(foreclosure)、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和同一性完成(achievement)。

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

同一性早期封闭是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

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同一性完成是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同一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Waterman,1999)。

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个体刚刚开始体验急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知觉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

同时,不断调节和巩固这些变化,并把这些变化整合到不断完善的同一性中(Kroger,2000)。

这个时候同一性的发展往往处于扩散和提前封闭状态。

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增多。

青少年同一性冲突的解决是在18~22岁,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中晚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和政治价值?作为有性别的我该承担什么责任?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里?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虽然自我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很重要,但是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乱的时期。

青少年普遍经历着一个心理社会的“延缓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对同一性的不同方面进行探寻而不需要最终一定去执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暂时会有几种不同的职业目标,但成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最终选择。

经过了这个危机阶段,青年将获得更稳定、更巩固的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性实现得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实现得不好,容易造成个体内心的矛盾、困惑与迷茫,造成个体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极端的甚至容易导致自我分裂、精神疾患。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吧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

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

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