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主体性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学设计需要面向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需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需要从主动参与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开始。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一堂科学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设计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用分析
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用分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主体性原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用。
1.1 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与目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体性原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1.2 主体性原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主体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愿意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关注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2.1 营造宽松和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民主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由和愉悦。
2.2 融入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应该融入生活化和趣味性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悟和体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2.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学习指导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愉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在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的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的习得、主动求知中的探究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
1、营造民主氛围课堂上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协调、和风细雨式的,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
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
例如教学《打碗碗花》时,让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通过看土、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
有的从课文本身读懂了‚打碗碗花——不打碗‛,知道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
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虽然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但还是不要随便去摘,因为此花有毒。
‛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教师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讨论是从何处读懂的。
这样在教学中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实施建立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教学,鼓励学生敢于超越书本、超越教师,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2、创设活动环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发挥与否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
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确证的基础。
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的锻炼主体性的机会。
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是教育指令、外来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主体性在自主性活动中便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认知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同时,要依据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实际,充分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发展知识的过程中,努力使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其求索的热忱。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若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作用首先应当转变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教师无法包办代替。
所以教师不能把要讲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习知识,渴望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人,包括家长和老师。
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等方面,要置于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去考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课堂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在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设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讨论直接获取知识。
学生利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进行探究、进行研究,积极地去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集体讨论,从而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起着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主体性原则内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仅以最常见的课堂提问为例: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把简单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中等难度的问题由中等学生来回答,使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得到认可,而难题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更能激发好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于同等难度的问题,正确的提问方式应是先给全体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从较差的学生问起,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补充,最后再让好学生补充纠正或完善答案。
这样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答案,让思维较缓慢、反应较迟钝的学生也有一个深入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同学进行对照,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充实和改进自己的短处,在他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教育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融入音乐元素,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活动类的学习内容。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他们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比如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竞赛等。
只有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乐趣。
家长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信心和动力。
只有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
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乐学的境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乐于学习知识。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二、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1.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记得我一次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她采用多媒体上课,几乎整节课都是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和不停地演示,很少提出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毫无兴趣。
对此,我们必须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研究引言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出适合小学生的主体学习模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研究,包括定义、特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
一、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定义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是指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特点1.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建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动者和创造者。
2.引领性教学: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和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完整理解能力。
3.贴近生活实际: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4.综合性发展: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追求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统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
三、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1.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例如利用故事、诗歌等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解读等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引导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多形式交互:在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交互方式,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展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评价反馈: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课堂评价等方式,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结论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逐渐被认为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思考和反思,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接受传统的教师授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对象,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对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影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因素,探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以及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机制,深入剖析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分析影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以及教学环境因素,以期找出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3. 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探索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 正文2.1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概念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负责任地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意识。
以人为本促发展 发挥学生主体性
以人为本促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高中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基本国情教学的一门社会学科。
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教学中应体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应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结合政治观点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学生对政治观点的认识、多思、善闻,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学生主体性的集中表现。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把握教材,而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高中三年的政治教学内容是不同的,高一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高二侧重知法、守法和护法的教育,高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
高中各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很大。
所以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我们在强调确立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必须要改变教材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的现状。
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学材”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把“教材”转换为“学材”,在“教材”向“学材”的转换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划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安排。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材”的学习,这种学习,一方面是听老师讲,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材”的自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
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完整word版)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
如语文教学中,有的词不只一个义项,或不只一种用法,还有的词属于特殊用法。
如“到底”有多种义项,A:一竿子插到底。
B: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
C:你跟他到底是什么关系?D:到底是年青人干劲大.如果教师直言告诉,把学生当做容器,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系,领会其含义.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
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传授效果和学习成果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发挥是否成功与学生主体性角色是否得到体现。
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呢?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性呢?一、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一是精准的编导认真备好课程。
教师要对教材体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对知识体系进行认真的编导,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精准地将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教师要成为合格的导演。
认真备好学生。
教师有必要在备课时备好学生。
让学生在成功的回答和失败的回答中掌握知识。
认真补好短板。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地给学生们补好漏洞和短板。
二是正确地引导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抓住教与学的牛鼻子。
引导学生学习要有一定技巧。
可先给学生营造学习的基调和氛围,保证一定的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预加一定的任务,如学习目标清单;还可以互动式引导,师与生交互过程中引出知识内容。
三是科学地指导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概念的正确理解、公式条件的正确梳理、关系的正确表达、结果的正确表示,都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
对学科后进生,给予较具体的指导或者方向引导;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点拨及大方向的指引。
四是成功的疏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梳理,要对知识的衔接进行梳理,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对技能技巧进行梳理。
使学生学习更具有条理性。
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知识突然出现断层,出现新知识学习障碍,这就需要对新旧知识的疏通引导,连贯导通新旧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控好课堂,教育学生自律和他律,疏导学生,调适情绪。
五是严格的督导一是课堂纪律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二是学生的学习也在教师的督导之下。
使学生学习不至于失去方向,失去目标。
督导学生学习的任务是否是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有没有进入状态,那么教师严格地督导,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摘要】引言部分将阐述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和概念。
在正文中,讨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包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并树立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结论部分将总结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益处,强调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未来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来教学应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和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教学、教师引导、独立思考、表达意见、自主学习、互动合作、学习环境、积极态度、益处、教学作用、未来关注1. 引言1.1 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独立思考、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当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以及树立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1.2 学生主体性概念的解释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知识,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完老舍的《草原》老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赞美草原的歌曲有哪些吗?诗呢?散文呢?想不想画一幅画呢?想不想多多了解大草原呢?那就自己去探讨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他们课下收集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情恋草原》等,还收集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韩愈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同学还画了有关草原主题的手抄报。
课上同学们自己交流心得和收获,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三、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图声并茂的环境下得到合作、探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枫桥夜泊》的时候,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通过看课文注解、查找资料,粗略明白诗意及单个词的意思(体现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设计问题:请你找出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分别用三角、圆圈、椭圆形画出来并交流诗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我们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在我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从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我们老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同,有些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有些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则对艺术感兴趣。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如果学生对科学感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如果学生对艺术感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美术展等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
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激励,使学生乐于学习;通过赞美鼓励,使学生享受学习;通过表扬鼓励,使学生产生自信。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意味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思维活动。
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能力,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平台学校应该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平台,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知识的获取途径。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科技工作室等创造性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学术、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自主、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首先,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场所,如图书馆、自习室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其次,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并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倡导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辩论赛、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最后,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课程或培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新活动,锻炼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四、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生自治机制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生自治机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开放的讨论和思想碰撞的氛围。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学术组织等学生自治机构,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设立学生研究基金、奖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激励他们追求卓越。
五、倡导个性发展与多元化评价学校应该倡导个性发展与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信心和价值观。
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辅导指导。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个人发展,能够主动思考、自我管理并承担责任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时,他们会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相比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让学习变得更加积极、有动力。
学生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相关内容。
1.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而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他们需要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时,他们会逐渐培养出自信和责任感。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实现个人目标承担责任。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2.1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创建互动式的教室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此外,教育者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制定具体、可衡量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学生在设定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将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与学生主体性培养
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与学生主体性培养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与学生主体性培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有效的互动活动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教案模板中的课堂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案模板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实现课堂互动,如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首先,小组合作是一种常见的课堂互动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解决某个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其次,问题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分析、推理和创新能力。
此外,讨论是一种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话题或者一个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最后,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课堂互动形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某个知识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二、教案模板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教案模板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是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创新和自主意识的发展。
在教案模板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情境和问题。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和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的情感需要的满足,不仅仅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而是学生在某种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表现。
人的自尊感和荣誉感好比是个性的精神核心,它是要人在自己的劳动和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后才能获得的。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和劳动中“实现自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表现会形成自信,自豪。
自尊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尽可能提供条件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
【关键词】:学习主体性自我实现积极情感体验自尊感学习兴趣
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和自主调控自身学习过程的特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他将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的情感需要看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强大的力量。
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围绕如何让学生有自尊感,成就感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一.善于鼓励、表扬、奖励学生。
当个体生活在同龄人集体中时,对集体的归属需要,对集体舆论的良性评价和承认的一致性的关注和需要更是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每当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努力时及时给孩子真诚的表扬与鼓励。
一朵红花,一个真诚的微笑。
作业本上的评语,你真棒!好!继续努力!课堂上的你真聪明,老师佩服你!你表现真好,老师喜欢你!等等教师的不同形式的多次肯定,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灵积极暗示,与自我肯定与认同,让学生产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
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动机来源,即对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学生对自己学
习能力的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等积极的自我肯定情感产生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的情感需要的满足,不仅仅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而是学生在某种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表现。
为了给学生提供条件实现自我实现。
我给班上每个孩子同等锻炼机会,人人轮流当班干部,不给任何孩子传递消极的心灵暗示。
在孩子们管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受,体验自我能力的实现。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进入“商场“,亲自购买东西,亲自付款,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在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自我能力的实现。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采取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工合作,让学生看图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人人都在思考,互相合作兴趣盎然,在合作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成功感。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创造的成功教育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教育理念:“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他才能获得不断走向新的更大成功的动力。
三.利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好奇,探究和操作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般而言,儿童对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会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是对新颖,神奇,多变,充满想象的方面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以及突出知识的新颖,独特,神奇,变化。
例如: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我运用了媒体的方式展示了各种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与实验,在拼摆各种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四.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佐藤正夫指出的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理:当所要学习的新课题,新知识同儿童已有的经捡、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存在着联系,并且又超出后者,即相对于后者有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时,儿童对这种新课题、新知识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例如: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述方
式不同。
因此,在教学时在以商不变的性质为基础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了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后,可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准备探究学具,每组分发一些圆片或长方形,正方形,自备彩笔等。
当学生在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他不仅觉得自己是一名发现者,一名成功者。
而且学到的知识更清晰,更牢固。
从而实现了自我实现。
五.通过揭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许多知识学生之所以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抽象,无用。
当学生了解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或价值,理解到能够用它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问题时,就会对这种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是否适合你,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
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的自尊感和荣誉感好此是个性的精神核心,它是要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后才能获得的。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表现会形成自信,自豪。
自尊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请记住: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她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成功的教育者。
让我们永远为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