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 黑格尔 拉采儿 森普尔 亨丁顿 二、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培根 叔本华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 特征, 特征,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贬低和忽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影响, 的重要影响,过分夸大人的能动作用
三、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白兰士 白吕纳
R: S人+S地=S :
V人+V地=V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政策
畜牧业盲目发展 气候 土壤 水源 植物生长不良
粮食与饲料不足 滥伐、滥垦、滥牧、滥撬 森林消失 草场退化 荒漠化
西北内陆地区人地矛盾示意图
四、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P25-28 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 25经济条件: ⒈经济条件:⑴经济关系国际化 ⑵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⑶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⒉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⑴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⑵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⑶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⑷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 ⑸区位因素有静态转变为动态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
阶 时 段 崇拜自然
期 采猎文明(一万年前)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原始技术—石器、木 器
生产力水平 主要技术
主要环境问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 题 食物短缺 人地关系思 想 系统识别 恐惧和依赖 无结构系统
㈡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⒈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⒉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⒊不同的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着一 定的影响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PT
精品PPT
精品PPT
(六)生产关系(shēngchǎnguānxì)决 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认为生 产关系的改变(gǎibiàn)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 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 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天命观有神论保护生物因地制宜改造自然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过程征服自然问题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a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b先污染后治理工业文明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总结
精品PPT
评价:可能论是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的巨大进步,该理论强调了人地关 系中“人”的选择能力(né nglì),认为不能用环境控制解释 一切生活现实,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放到了人这个积极因素 上。可能论认为人的选择能力(né nglì)来自于心理因素,这 必然导致人类对人的关系的认识走向“唯意志论” 。
精品PPT
(二)可能(kěnéng)论(或然论,人地相关 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fǎ ɡuó)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工业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 文化景观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
5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
31
.

32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件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阐述人地关系的内涵?答:人地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土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的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而土地则是客体,为发展生产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

再者,在人利用土地的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的两种内涵。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答:1)社会历史性,注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人文现象;2)区域性,注重从区域角度研究人文现象;3)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考察研究人文现象。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势。

4、通过查阅资料,论述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

人文地理学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类环境,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以人居环境为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适合居住,而是认为当今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综合各方面来看的,如近几个月进行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以及幸福城市的评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在如今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经济建设方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飞速发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有了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陪伴,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2)、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其发展形成的理论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决策者正确进行决策。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 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 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 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 概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
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 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认识 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 的意义。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观点和思想 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 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 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有“天命论”的思想, “天与人交相胜”的人地相关思想。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思 想上形成认识系统,是近代地理学形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主 要思想论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 态论和协调论等。
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认识到人
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环境(environment) 和发展(development) 的诸多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 协调。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 人 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双重身份:生产者、 双重身份:生产者、消费者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理由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一)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

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3)英国历史学者巴克尔 在他的《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论述了自然法则对社 会组织和个人气质的影响,并把个人和氏族特征归之于自然条 件的效果。 (4)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
–提出了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第一个推动力”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 境作为生产力的内部组成部分(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对社会发展具有 决定性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环境的特 点”;“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则决定 着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之后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发展” 。他还提出 了地理环境与人类作用相互增强的历史发展观点,认为随着历史的前 进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远不是 更不重要了,相反变得更大了。
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2)法国学者孟德斯鸠 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1748年)一书中,用五章 的篇幅阐述了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对人的心理、素质、情感、生理以及地 方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奠定了近代环境决定论的哲学基础。认为人类的 心理、素质、情感、生理以及地方法律和国家政体,首先是由气候的特殊性 所决定的。他说:“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异常炎热的气 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天气下的民族禀性懦,必然引导他们 落到奴隶的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 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 保持住自由的状态。”他的观点过于绝对化,启示了必然论人地观的产生。 这种人地观对后人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甚至对地缘政治学的出现也有不可 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神学把法律和政制当作上帝的恩赐的时代,孟氏用气 候等自然因素来解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民族精神的地区差异,这是 对反动神学的挑战,具有进步意义,摆脱了神学束缚,向科学化迈出了步伐, 奠定了近代环境决定论的哲学基础。

人文地理学与人地关系理论以及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与人地关系理论以及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球表层(地)上人的活动,也就是“人”与“地”的关系,是人改造地表或者适应地表的一个过程。

它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理论主要包括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和文化景观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客观的人地关系认识的反映。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开始即已存在的客观关系,对这种关系,人类早就有各种认识。

地理科学产生以后,把地球当作人类的家乡来进行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各个方面,探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制约的关系。

人地观点一直在地理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中,不管是环境控制或环境影响的论点,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论点,其着重点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论是近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

科学的人文地理学是近代产生的,从它开创时起,就以探讨人地关系为其主旨,以人地关系理论来解释地面上的种种人生事实,因而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适应和改造。

一、概述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人地关系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产生。

例如,古埃及人依靠尼罗河的农业灌溉系统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社会。

而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文明也是建立在高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基础上的。

在现代,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地理环境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人地关系的要素人地关系的研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是地理资源。

地理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广泛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资源进行消耗和破坏。

其次是地理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条件是指地理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例如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后是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

人类通过这些活动来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利益。

四、人地关系的影响人地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例如,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对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都有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人地的关系

人地的关系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数量表现。

可用人口密度和人均占地等项指标加以反映。

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土地拥有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人均占地为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如人均占有土地、人均占有农用地、人均占有耕地等,是衡量人地关系的重要标志。

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决定着人均占有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可持续发展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

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尤其是在人地矛盾尖锐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天人合一”观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价值与应用方面在当代受到了普遍重视,如文化景观的形态与发展、稳定与演化、文化景观的生态与环境等。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原苏联学者们
培根
荀子
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环境绝对论正好相对,它们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强。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感知论
文地理学家
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了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适应论
(又称调整论)
罗士培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生态论
巴罗斯
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从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
索尔
哈特向
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人(人类活动)和地(地理环境 )在特定的地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 的系统。
系统服从一下规律: 1.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 2.系统中对立统一的双方是息息相关的,不可独立存在。 3.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发展,其生存繁荣不
1) 经济关系国际化 2) 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3)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2.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5)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 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 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
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 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 )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 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 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 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 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 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 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 观。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地”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各要素有规律结
合的自然环境。 地球表面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
物圈 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涵义: 1.人地关系是客观存在 2.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3.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二、人地矛盾的内涵
人地矛盾: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 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统一。 对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R,其表面积S是一定的,其区域表 面上层大气与地表面下层土、水和岩石组成的三维空间体积V 是一定的,即: S人十S地=S V人十V地=V S人指人生存和活动所占有的R面积;S地表示自然环境元素 占据的R面积;V人表示人所占据的三维空间体积;V地则表 示自然元素所占据的三维空间的体积。对具体的区域R,其V 和S都是定数,如S人增长,S地必然减少;V人增大,V地 减少。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在进行道德 教育时,更应具有人性的关怀——道德关怀。道德关怀 就是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 社会的关系的考查,从人的问题及其境遇中寻找道德判 断的依据,从道德层面上实现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 人的幸福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从而使人实 现道德认知、约束道德活动、激发道德情感、向往道德 自由。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 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 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 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 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 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 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综上,传统的人地关系论中,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是环境是人的中心;二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 都没有真正反映出“人地关系”。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20世纪以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的出现, 如生态破坏、全球变暖、人口剧增;人地关系处于剧 烈的对抗中,对此,国际学术界存在两种大相径庭的 看法: 悲观论: 乐观论: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协调论的涵义
1.地对地的协调 2.人对地的协调 3.人对人的协调 协调的目的:
是人地关系的各组成要素形成有序的组合,并达 到一种理想组合,即优良状态。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协调的重要领域
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核心: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
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 缺点:以人为中心 7.环境感知论 核心: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 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缺点:很片面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8.文化决定论 核心: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缺点:人与自然的影响是双向的 9.“天人合一”观 核心: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3.适应论(调整论) 代表人物:英国罗士培 核心: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含两方面:一是人
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 系,即区域内任何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优点:该理论已经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 想 缺点:人是被动的,强调适应忽视改造环境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 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 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 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 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 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 越严重。
虽然两者观点不同,但是都认为人对自然的支配 力量日益增强,同时人类更依赖于自然。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协调论产生
协调(harmony)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 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意志时 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 的特点。 协调不是调和,不能取消事物的差异性和他们之间的矛 盾斗争。协调是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 对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 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并且 每种理论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所以成 为人地关系论。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起着绝对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4.生态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 核心: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缺点:不完整不系统 5.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尔 核心:解释人文景观是人物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缺点:研究对象局限性太大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图 1.2),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 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重点是 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 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总的目标是探求人 地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整 机理,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 和协同互补等去认识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 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寻求全球的 、全国的、和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 及有效调控的机理。
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缺点:夸大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2.可能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及其学生归纳 核心: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