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

作者:詹志来邓爱平彭华胜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7期

[摘要]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道地药材;黄芪;丹参;产地变迁;本草考证

[Abstract] Basically, Dao-di hers are produced in specific are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good quality, good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 However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area in history is not static, this m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and the in-depth research be very difficult. This paper has profoundly analyzed the origi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aking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as examples,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reasons of herbal origin changes from the humanities, social and natural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high-quality genuine producing area.

[Key words] Dao-di herb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alvia miltiorrhiza; changes of producing areas; herbalogical study

doi:10.4268/cjcmm20161714

在中药的质量评价上,历代医家均十分强调中药材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云:“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1]。《本草经集注》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2]。《千金翼方》:“按本草所出郡县,皆是古名,今之学人卒寻而难晓,自圣唐开辟,四海无外,州县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须甄明,即因土地名号,后之学人容易即知,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不繁录耳”[3]。《本草纲目》:“动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动;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4]。因此在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中明确提出的“道地”被后世所认可,成为优质药材的标志。

第390次香山会议明确了道地药材的定义,即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5]。然而这个优选的过程历经漫长的临床实践,以临床疗效为最高评判指标,同时也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当前诸多学者从分子、遗传、内生菌、生态地理因子、环境胁迫、种植栽培、采收、加工、炮制、成分、现代分析技

术、药效等各个方面对道地药材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6-16],然而当前对于历代产地变迁的研究分析目前较少。

道地药材产区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品种均存在产地变迁,甚至出现由西南至东北的远距离迁徙。研究道地产区的迁移对药材的道地性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地探究各历史时期药材产地变迁背后的因素,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道地药材。本文通过对黄芪和丹参各历史时期产地的深入分析,总结药材道地产区变迁的各种因素,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研究提供借鉴。

1 黄芪道地产区的变迁

1.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生山谷”[1]。《名医别录》:“生蜀郡(今四川成都及周边区域)山谷、白水(今四川甘肃的白水河区域)、汉中(今陕西汉中地区)”[17]。《秦州记》:“陇西襄武县出黄芪”[18]。《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第一出陇西(今甘肃陇西县)、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今甘肃宕昌、舟曲一带)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与甘肃交界等地)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2]。

上古时代,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没有国界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地名,也可能是历经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的散失所致,成书于秦汉年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对中药材产地的记载均较为简单,大多只有“生川谷”,“生山谷”,“生川泽”,“生平泽”,“生池泽”之类简单的生境描述,没有具体的地名。

魏晋时期,黄芪产区有了明确的产地记载,从《名医别录》中可以看出该时期黄芪产地主要为四川、甘肃和陕西交界等处,而以四川为主。

南北朝时期,黄芪产区开始向北扩展,新增加了陇西、洮阳、宕昌等地,同时对黄芪品质的认识较之前朝有了明显的进步,如“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通过外观性状颜色及口感来进行不同产地品质优劣的评价,可以说是最早的道地药材性状评价方法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割据的时代,陶弘景是梁朝人,而当时陇西属西魏,抑或是政权割据,或是路途遥远,或是资源匮乏,导致了陇西和洮阳的黄芪“今亦难得”。这也为此后黄芪的进一步变迁埋下伏笔。

产地的扩展,使临床医家对不同产地的黄芪的临床疗效有了比较的可能,促进了对不同产区黄芪的进一步认识。如《本草经集注》中所提的陇西洮阳、黑水宕昌、蚕陵白水等处黄芪在性状、性味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外文中还提及“又有赤色者”很可能指的是今甘肃地区分布的红芪,即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可见,当时陶弘景对豆科的多种黄芪及红芪已有较深的认识,且已经通过临床疗效来筛选疗效佳的品种及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