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9篇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1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在科学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发出智慧光彩。
我在此整理了高三高考语文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高三高考语文诗歌11、咏柳?/?柳枝词贺知章?〔唐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给了它。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3、咏柳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21、兰陵王·柳周邦彦?〔宋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2012·新课标卷·T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
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将近酒》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将近酒》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琉璃钟”表明酒器精美名贵,“琥珀浓”“珠红”用借代表现醇香明净的酒色。
B.烹煮佳肴,欢歌曼舞,钟鼓馔玉,美妙至极,诗人展现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C.“坟上土”与前文绚丽斑斓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境变得忽而凄凉幽冷。
D.本诗多选用珠、玉、花、雨等细美之物,有别于李白《将进酒》中的奇伟景象。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用借代表现……”错。
“琥珀浓”“珠红”借喻酒色,用的是借喻修辞。
故选A。
16.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请分析是如何表现这种意识的。
(6分)【答案】①从酒具、美酒、佳肴到罗帏、歌舞,诗人用华丽辞藻夸张描绘了酒宴的华贵丰盛,烘托了及时行乐的情景。
②落花是悲凄人生的象征。
美好春光即将逝去,桃花如雨般片片凋落,寄托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③用刘伶的典故,表达苦涩幽怨的意绪,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开篇诸多意象密集搭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琉璃”“琥珀”“真珠”从器皿、色泽、斟酒的过程层层渲染酒的名贵,满目琳琅的豪华盛宴就此展开。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进一步用华丽的意象体现宴席的奢靡。
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采用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沉醉的气氛。
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沉醉。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美酒佳肴,欢歌曼舞,诗人用华丽辞藻夸张描绘了酒宴的华贵丰盛,烘托了及时行乐的情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意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意二首》含答案
10.(2023春·湖南·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遣意二首①(其一)
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这首诗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抒发的是幽居郊外、淡然世外的之情。
参考答案:
10. 野花落闲适与从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啭枝”写的是黄鸟在近处的枝头上婉转歌唱,暗示是春天,对应的是颔联“野花落”。
黄鸟婉转歌唱,白鸥轻盈翻飞,显示出欢快愉悦与春意盎然。
诗人借景抒情,鸟闲即人闲,流露的是一种闲适与从容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阅江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阅江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阅江楼①王守仁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②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③一怆情。
[注]①阅江楼: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建此楼。
②登临:《毛传》中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之语。
③新亭:亭名,故址在江苏江宁县南。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相邀新亭。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狮子山顶的阅江楼虽荒芜却“旧有盛名”,所以吸引高皇朱元璋来此驻扎军队。
B.诗人在阅江楼上凝望无边山色,遥看天地间大江奔流,思通古今,感慨万千。
C.末句化用典故,用“新亭”这个无奈偏安的文学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怆然之叹。
D.本诗因物兴感,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蕴含深刻哲理。
2.诗中蕴含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A 2.①守卫国家、安抚四夷不只依靠山河的险固和城墙的高大。
②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
③也要选拔、任用贤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阅江楼……吸引高皇朱元璋来此驻扎军队”错误。
从注释①“阅江楼: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建此楼”可知,阅江楼是朱元璋修建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是说“治国之道在于施行仁政,哪里还用得着天堑和高大深厚的城墙呢!”,可知守卫国家、安抚四夷不只依靠山河的险固和城墙的高大,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
尾联“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是说“我站在阅江楼上凭栏四顾,不由得心潮起伏,国事衰微让人心生悲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暗含要选拔、任用贤才,有德行的人才能让四夷归顺,天下太平。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要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要点总结如下:
1. 了解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和诗歌作品,包括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以及近现代的鲁迅、徐志摩、毛泽东等。
2. 掌握一定的诗歌基本概念,如押韵、节奏、意象、修辞等,并能够分析诗歌的体裁、辞章、意境等方面。
3. 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手法,注意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同时注重诗歌中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4. 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注意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处理,能够分析诗人在运用韵律和节奏方面的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对诗歌的整体效果的影响。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表达,能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或意境,同时注意发现诗歌中隐含的象征意义。
7. 对于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等方面的了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倾向。
8. 多阅读和分析诗歌作品,积累自己的鉴赏经验和思考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对诗歌的鉴赏视角和方法论。
除了以上的要点,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做题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应试技巧。
诗歌鉴赏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第 1 页共 1 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刺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①坏寒螀②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隋军破金陵,陈后主躲入此井,后被擒。
②寒螀:寒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描写金陵六朝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情调悲凉,笼罩全篇,传达出作者登高望远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
B.上阙一个“急”字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潮水之急,意味着在这夜深时分,登览感怀的词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C.下阙承接上文,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与上阙描写六朝豪华毫无消息相辅相成,主旨血脉贯通。
D.结句的“只有”照应起句的“更无”,收束全词,一气呵成,词作因而显得布局合理,通体和谐完整。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阙。
【答案】1.C 2.①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
②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
③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迹”,与六代豪华毫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起首虚写“六代豪华”,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实写眼前“山川形胜”,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令人感慨万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芙蓉二绝》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芙蓉二绝》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芙蓉二绝(其二)宋·刘克庄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
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顶是()A.杜诗写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描绘出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
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
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一簇”或“一两丛”,也能见出季节景致。
D.两诗中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2.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但表现手法与作者心境皆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杜诗结句采用反问,桃花花色或深或浅,色调各殊,都让人为之心醉意迷,连自己也不知道所更爱的是深红之花还是浅红之朵,表现了作者爱花赏花的喜悦,对美好春天的热爱。
②刘诗结句直抒胸臆,直言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以淡雅花色自比胸怀品性,表现了作者平和淡然的心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春光懒困倚微风”,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之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者,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李白的《静夜思》中,以下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诗歌鉴赏填空题4. 请填写《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5. 请填写《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简答题6.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思乡之情。
7. 请分析《登高》中杜甫如何通过登高远望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8. 论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如何运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9. 分析《滕王阁序》中王勃如何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五、诗歌鉴赏创作题10. 请以“秋夜”为题,创作一首四句诗,要求体现秋天夜晚的景色和情感。
11. 请以“离别”为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期待重逢的情感。
六、诗歌鉴赏翻译题12. 将《静夜思》翻译成英文,并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将《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七、诗歌鉴赏综合题14. 请结合《春望》和《秋思》,分析杜甫在不同季节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15. 请结合《滕王阁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讨论王勃和苏轼在作品中展现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的异同。
八、诗歌鉴赏开放题16.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诗歌鉴赏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进行阐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山泉》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山泉》含答案(2011·山东卷·T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写了山泉美妙的声音与奇异的色彩,在结构上与上面的描写形成抑扬关系,也为下文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42.(2021秋·浙江·高三学业考试)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
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
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
参考答案:
42.D
【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错,无中生有,送者忘归,行者不发主要是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故选D。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篇1一、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的境界【鉴赏】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
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
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
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
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
“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
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
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
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
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
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
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
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达观、豪迈的胸怀【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
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
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
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
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不求一致。
【思路点拨】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香山居士_。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鉴赏】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