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绞刑架下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伏契克教材分析:《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作者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注意斟、绺、恪等字的读音。

2、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本。

3、梳理文本内容,了解作者二十四小时内经受的致命摧残,感受作者如钢铁般的意志。

4、理解“呵,我有心的”一句话的内涵,感受作者坚定的信仰。

教学重点:梳理文本内容,了解作者二十四小时内经受的致命摧残,感受作者如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呵,我有心的”一句话的内涵,感受作者坚定的信仰。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并由此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一)正音正字(导学案第一题)采用学生上台板演,齐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词,并强调个别易错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者学生举手发言,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多媒体展示)三、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后概述课文思路:以时间为主线,根据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简要概括故事梗概。

四、小组合作、你问我答学生分成十大组,一、二组讨论被捕时,三四组讨论审问时,然后以此类推,同一问题,两组比赛展示,形式如下:(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化长为短,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感受作者受到的非人折磨。

)1、在这惊心动魄的二十四小时内作者到底经受了哪些致命的摧残和蚀骨钻心的疼痛,作者是如何面对这种非人的折磨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语段和细节。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绞刑架下的报告》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牛虻》、《复活》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信念与理想表达。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如《绞刑架下的报告》改编的电影,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评估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3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3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2 课时。

五、教学步骤:预习方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舔( ) :恪守( ) :一绺( ) :濒临( ) :鼾睡( ) :敞开( ) :无济于事( ) :2、辨字组词:①踹( )湍( )揣( )②搀( )谗( )馋( )③稚( )雉( )堆( )④裹( )衷( )⑤蹲( )遵( )尊( )⑥叛( )衅( )⑦恪( ) 络( )参考答案1、舔(ti m):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k §):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li u):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b in):临近。

鼾睡(h n :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ch ong):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j 1):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①踹开湍急怀揣②搀扶谗言嘴馋③幼稚雉堞堆积④包裹衷心⑤蹲下遵守尊敬⑥叛乱挑衅⑦恪守联络第一课时( 一) 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

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

请听:他1903 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 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 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 年4 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全书共分8 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预学、探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一段发生在绞刑架下的报告。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及意义;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教材内容分析2.1 教材简介《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面对困境的抉择。

本节课将选取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教学内容文献的产生背景;文献的主要内容;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学情分析3.1 学生特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能对历史背景和特定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

3.2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步骤二:讲解教材内容,分析文献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意义;步骤三: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文献中的关键问题,分享讨论成果;步骤四:课堂小结,总结课程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4.2 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第五章:课后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和影响。

5.2 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作业。

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6.1 评价目标通过教学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文献的个人感悟。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学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学会评价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的分析。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人物形象的评析。

4.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评价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3. 解析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 评价人物形象: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战争、和平主题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战争故事,增进学生对战争的认知。

3.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战争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全文。

绞刑架下的报告文档

绞刑架下的报告文档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伏契克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刘士伟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富有内涵的句子2、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信仰学习过程:一、感悟导入“从门到窗子,七步;从窗子到门,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

”,就在这方寸之大,咫尺之间的267号牢房,一个伟大的生命面对死亡的威胁,用热血写下了震撼世界心灵的诗篇《绞刑架下的报告》。

他就是伏契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个伟大生命穿越时空,抵达我们眼前的倔强的呼号。

二、预习展示1.注音释义跛脚瞄准捍卫酣睡菜贩濒临恪守乱踹一绺2.简介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作家。

18岁加入捷共,一九三九年三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捷共四十二名中央委员和两万五干多党员先后牺牲。

一九四一年,伏契克勇敢地建立并领导了笫二党中央,坚持斗争,1942年不幸被捕,在纳粹的监狱中被囚411天后,1943年9月8日慷慨就义,年仅40岁。

他说“但是光明,光明是我所最爱的。

我愿意在光明里长大,长得挺直高大。

”三、自主探究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点拨:抓住记叙的要素(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四、合作竞学1、党卫队队员对伏契克说“你没有心。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教师点拨:从文本中对伏契克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分析,小组讨论。

从党卫队队员的角度:惨绝人寰的拷打,可以看到他们的狠毒与残暴,然而酷刑之下,伏契克不仅不屈服,连一声喊叫也没有,敌人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不可思议。

从伏契克的角度:面对生死考验,痛苦折磨,严刑拷打,从容应对,镇定自若,伏契克表现克卓越,可以看出他捍卫自己高贵心灵与信仰的非凡忍受力和意志力。

宁肯牺牲自己,也决不出卖同志,决不背叛自己的事业。

其所指的心是指生理上的心。

2、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师点拨:从文本中对待敌人、战友的态度,对待妻子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分析。

对待敌人:没有一分钟的动摇、一瞬间的犹豫、一闪念的恐惧。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3)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进行有效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兴趣;(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悲剧,珍惜和平;(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3)品味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3)学会运用文本资料进行有效论证。

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和背景;(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3)让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的论证特点。

4. 深入分析:(1)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3)讨论如何运用文本资料进行有效论证。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悲剧对我们的启示;(2)珍惜和平,培养勇敢面对困境、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备课全方案北师大版.doc

【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备课全方案北师大版.doc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伏契克,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的恨。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革命志士在狱中的战斗岁月吧!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斟(zhēn) 恪.守 (kè) 濒.临 (bīn ) 谨.慎(jǐn)乱踹.(chuài) 拷.打(kǎo) 搀.扶(chān) 伏契.克(qì) 跛.脚(bǒ) 撒.谎(sā) 联络.(luò) 酣.睡(hān) 菜贩.(fàn) 幼稚.(zhì)脑髓.(suǐ) 一绺.(liǔ) 布幔.(màn) 捍.卫(hàn) 厉.害(lì) 2.多音字léi(累赘)什更尽累lěi(累积)léi(劳累)3.形近字恪kè(恪尽职守)濒bīn(濒临)券quàn(奖券)硌ɡè(硌牙)频pín(频繁)卷juàn(试卷)4.词语释义连累:因事牵连别人,使别人也受到损害。

shén(什么)ɡènɡ(更加)jìn(尽头)shí(什物)ɡēnɡ(更夫)jǐn(尽管)恪守:严格遵守。

间歇: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噩梦:可怕的梦。

温润:温暖润湿。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于事无补:指某种言行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作者介绍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方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6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
2、课下阅读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并写一篇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方案
禹州市花石乡第三初级中学苏光明
课题名称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习红色经典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5、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6、伏契克在写经受过每次拷打之后,为什么每次都写孩子放学、婚礼的车、工人的上班、情人话别等内容?
师生共同解答。
教学活动5
五、课堂小结
这就是伏契克,一士,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革命者所具有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活动2
二、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对作者资料的积累。
2、教师小结,强调或补充相关内容。
教学活动3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并概括课文内容。
2、点明概括课文内容。
3、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学活动4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在被捕的24小时内经受了哪些致命的摧残,面对这些非人的折磨,作者有怎样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
三、知识与技能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1+优质公开课18新编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1+优质公开课18新编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第一课时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过程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认识作者在非人折磨下所表现的超人的意志,体会作者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难点: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美,领略文章内涵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语:精神是一种财富,可以使人生转化为有形无形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不朽。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细处研读来感知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 重点品读: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伏契克怎样的思想品格。

2.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语句或词语以及用得经典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3.思考讨论:揣摩文章的选材与构思,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当敌人闯进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秘密活动地点之后,伏契克有没有开枪逃命的可能?在被捕和逃命之间他选择了什么?他为什们做出这样的选择?2.作者对敌人的酷刑害怕了没有?面对死亡和严刑,它是如何表现的?用横直线画出课文相关的句子。

3.作者真的把死亡不当一回事吗,对待生命尤其是自己的生命是不是有些冷酷呢?4.是什么力量支撑伏契克如此镇定地克制疼痛,克制酷刑呢?找出课文中作者在受酷刑时的联想来分析。

①找出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或段落来。

②概括这些段落的内容。

③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呢?(二)重点语句分析:1.“呵,我有心的。

”我说。

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PPT课件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PPT课件 (五)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诱思探究
思考: 如果你见到受刑后的伏契克,你会对他 说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自己因暗中与纳粹分子斗争而被捕 入狱,遭受灭绝人性的严刑拷打的经历,揭露了法西 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表明了自己坚强不屈的 意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写作背景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 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 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 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 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 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 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质疑
党卫队队员说:“你没有心。” 伏契克回答:“有心的”。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1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1

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文的品析,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通过分析“你没有心”“我有心”概括课文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革命者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及不屈的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永远不能丢。

教学重点:1.解读课文内容,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的不屈精神。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明白这种精神永远不能丢。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恪守、濒临、无济于事)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一片片泥泞,越过一座座高山,跨过一条条河流,迎来一片繁花似锦的天地。

当我们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如时光影壁上的祯祯画面,裹挟着土黄混浊的硝烟,夹杂着血与泪的腥风,于历史的尘埃中闪现出一幕幕红色经典的回忆。

领略他们生命的真谛,怎能不让我们有所悟、有所得呢?这些伟大的、可敬的、可爱的革命者们面对炮火弥漫、黑暗笼罩的家园时,他们没有畏缩、没有逃避、而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哪怕是在昏暗的牢房里,哪怕是站在一排枪口前,哪怕是站在绞刑架下,他们仍坚定着心中的信念,永远充满着对和平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正如当年文天祥面对生死,仰天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他们的这些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激励后人。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领略他的精神风采。

(《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三、聆听一场沉重的报告——概括“红色”篇章(一)本文是一篇报告,也就是说叙述了一件真实的事件。

请大家速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注意交代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我”在1942年4月24日直到1942年4月25日意外被捕,遭受严刑拷打,被投进监狱的事情。

四、再现残酷的折磨——感受坚强意志小组合作,分析整理,然后展示交流。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绞刑架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2.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3.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绞刑架下,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课堂讲解(30分钟)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介绍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绞刑架背后的历史。

3. 自主学习(40分钟)
学生阅读资料,自行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绞刑架的反思和思考。

4. 小组讨论(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应用场景。

5. 总结(1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道德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现实价值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正确理解绞刑架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
2.学生能分析绞刑架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3.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价值和局限性;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延伸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绞刑架的历史发展和不同使用情况,制作漫画或小说,以促进学生对绞刑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历史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3. 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境。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理解。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团队合作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把握等。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请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认识。

3.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八、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正义和勇气。

2.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正义和勇气。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谈谈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正义和勇气。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体会概括性语句的表现力。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3、学习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崇高热情。

2、文学常识: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二、整体感知
1、敌人从几点到什么时候对我共进行了多少次拷打?
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

2、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3、作者写“一辆扎着白色花彩的婚礼电车”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感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
5、作者被捕后受尽了折磨,但作者为什么在问短结尾却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6、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

”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

”两句对话。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

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

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斗争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同志,显示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

”——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

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地狱,对革命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露感情的地方”。

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革命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

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革命的精神。

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革命。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

“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爱祖国,爱人民。

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同志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

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

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

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

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

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

”“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

”“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

”——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

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

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革命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

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

”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

文章的特点::《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