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诗解析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赠别郑炼赴襄阳翻译、赏析、真题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歌大意]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即将与您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暮色沉沉中,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高天下的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诗。
杜甫的朋友郑炼即将离开蜀地准备回家乡襄阳,杜甫与之作别时写下此诗赠送朋友,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为叙事、描写与用典。
首联即点明“困局”,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紧承上联,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
诗人正为国事、自身惆怅不已时,又闻好友将别,无疑雪上加霜,因而惊神。
“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的意思是,一则指郑炼的诗好,读之如饮醇酒;二则指时世艰难,欲沉于酒。
颈联出句为实写,写暮色沉沉,天高地阔中的离别,借景抒内心之沉重;对句为虚写,想象朋友回到高天下的故乡,一个“春”字突转,含有对朋友的宽慰与祝福。
写法上与《天末怀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
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
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
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
而“地阔”、“山高”亦有典故在。
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
《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赠别郑炼赴襄阳》注释、翻译及鉴赏【原诗】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
把君诗,就是手中紧握着朋友的诗稿认真诵读。
②岘首山:在湖北襄阳,是著名的文化名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山脚下有“堕泪碑”,是为纪念为政清廉,政绩卓著的东晋名将羊祜而建,因岁时祭祀,望碑流涕而得名。
除此之外,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庞德公、王粲、诸葛亮、庞统、杜预、王叔和、习凿齿、释道安、释慧远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
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
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译文】郑炼远赴襄阳临别为之赠言杜甫在这战乱不宁兵马交相奔驰的日子里,我避难在草庐之中,年老多病处境艰难。
你离去之后,我会手捧你的诗稿拜读着你的诗一天天捱过这艰难的日子,当我回想到我们今天别离的情景,一定会感到特别的伤感以至于心惊。
分手之后,我在峨眉,你到岘首,天高地远,人各一方,恐怕再难相聚,陪伴我的将是无尽的思念。
此时成都已是年底,等你到达襄阳时恐怕已经是明年春天了吧,路途迢迢,你一定要多多保重。
你要去的襄阳是汉朝末年的高士庞德公的故乡,拜托你帮我在众多年高望重的人中试着找一找像庞德公那样的人吧,如果有的话,我愿意与他们为伍。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当时杜甫仍客居在浣花溪畔的草堂。
这一年弑父继位后的史朝义无法赢得安史叛军将领的信任,叛军开始内讧,唐政府军也开始大举反攻,于是中原大乱。
同时羌、浑、奴刺也趁机攻陷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而河东(山西南部)也陷入混乱,这就是杜甫所说的“戎马交驰”。
杜甫避乱蜀中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在浣花溪畔建造草堂供他居住,杜甫在离开蜀中之前一直住在这里,并且还在严武的幕府中担任职务,生活也还过得去。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学案53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复习任务 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18 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6 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送别、留恋落花①动物鸿雁②子规(杜鹃) ③器物舟④笛声⑤地理三径⑥长亭(短亭) ⑦气象月亮⑧流水⑨露⑩春风⑪答案①失意、伤感②孤独、漂泊、思归③悲惨、乡愁乡思④漂泊、自由⑤思乡、思归⑥隐士之所⑦送别之所⑧思乡思亲、圆满⑨无情无奈、时光流逝⑩人生短促、生命易逝⑪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Ⅰ.(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言简意丰,诗短情长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言简意丰,诗短情长杜甫草堂公元762年,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
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杜甫很是伤感。
杜甫喜欢他的品格、学问,把他称作“郑子”;当然也很喜欢他的诗,他甚至说,把玩着郑炼的诗可以消永日。
——只可惜,郑炼其人其诗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只在杜诗中留下了一个名字!当然,老杜的伤感也和国事正相关。
这一年是代宗宝应元年,他在浣花溪草堂自感老病缠身时,又听闻天下大乱:史朝义陷营州,羌、浑等族陷梁州,河东、河中军皆乱……这让忧国忧民的他对此如何不伤心!于是有了《赠别郑炼赴襄阳》: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这首诗言简意丰,诗短情长,含蓄地蕴藉了复杂的情思。
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
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一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藉此度过难捱的时光。
这是紧承上联说的。
第二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醇酒,这隐隐是对郑诗的赞美。
所以,郑炼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吃惊、失神。
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突然一转,从叙事与议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么实。
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
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逗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
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B
16.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偏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
①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 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 ②柴门:指草堂。老病身:杜甫自况。 ③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过日:打发时光。 ④惊神:神情不安。 ⑤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 居的蜀地。 ⑥岘(xiàn)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 郑炼所赴之襄阳。 ⑦耆(qí)旧:旧交。 ⑧觅:寻觅。 姓庞人:指东汉襄阳隐士庞德公。躬耕 于岘山,刘表屡邀而不出,后隐居鹿山,采药不返。 这里借“觅姓庞人”,既暗示郑炼所赴之地襄阳,又
问: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 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两 座山“地阔”“天高”,二者相聚遥远。②以 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 情见于言外。“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 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惜别之 情。“岘首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 光明媚之时。通过写两座山不同之景【唐】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译文: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 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 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 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 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 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表达了诗人归隐襄阳山中的意愿。
此诗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诗人已居成都草堂,生活刚刚有所稳定,但整 个社会局势仍危机四伏、暗流涌动。该年,郑 炼自剑南西川节度使从事罢归故里襄阳,他与 杜甫同籍,杜甫作此诗送别。
该诗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 微身世,再诉说与友人郑炼离别之感伤,最后 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从而寄语友人。该诗时 空并驭,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郑炼的依依惜别之 情,亦蕴含了杜甫对自身遭际的感喟和对时局 国运的殷忧。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两首是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文学其一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
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
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
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
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
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
2020高考语文诗歌真题:溯源追本,走近高考明方向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 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 学习; 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 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 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 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选B。“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 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 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 篇相伴了。
试题,选用两首唐诗、一首宋诗,作者分别是 杜甫、韩驹、张说。选诗语言更加浅显易懂。
2.题型基本稳定,兼顾能力与素养。 题型仍然延续选择题与简答题两种类型,赋
分保持不变。选择题仍是四选一,依然综合考 查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和感情等,但多在 理解易出偏差的词句上设错,考题更强调在“ 读懂”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整体鉴赏,因而对考 生的猜读能力要求更高。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 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 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翻现译在:正伯是鱼兵你荒早马在乱荆之州际就,认我识拖了着前这辈老诗病人之高身荷困与于黄陋庭室坚,,无并可且 时消常愁诵,读唯二有人手的执诗君词诗,赖书以声度琅过琅这。难你捱这的勤时奋日好。学想的到劲你儿即,将果远然离是,后 生可畏!相比之下,我却是懒于说话,所谈不多,很是简单粗略。 我认为学诗应当如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向诸多前人学习, 多方琢磨。一旦领悟了其中的诀要和精义,就能信手拈来,皆成佳 作。
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1. 哎呀呀,《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可真是有意思!就像你要远行去追寻梦想一样,郑炼不也是踏上了新的旅程嘛!你看诗中那真挚的情感,不就跟我们送别好友时一样吗?
2. 嘿,想想看,郑炼奔赴襄阳,那场面该有多让人感慨啊!这不就跟我们毕业时各奔东西一样吗?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好像在诉说着不舍呢!
3. 哇塞,《赠别郑炼赴襄阳》啊,它让我想起了和朋友分别的那些时刻。
郑炼此去襄阳,会不会也常常想起和友人在一起的时光呢?
4. 你说,郑炼去襄阳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也像诗中表达的那样,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呀?这诗可真能引起共鸣啊!
5. 哎呀,《赠别郑炼赴襄阳》里蕴含的情感多深刻啊!就像我们送自己最重要的朋友离开时,心里那复杂的滋味,不是吗?
6. 嘿哟,郑炼赴襄阳,这可真是一次重要的行程。
诗中那细腻的情感描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样真实吗?
7. 哇,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也在和郑炼一起踏上那去襄阳的路。
这种感觉多奇妙啊,不是吗?
8. 你想想,郑炼到了襄阳后会遇到些什么呢?诗里虽然没说,但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啊!这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9. 哎呀呀,《赠别郑炼赴襄阳》真的是让人感触良多。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经历这样的分别嘛,真的很能理解诗中的情感啊!
10. 哼,《赠别郑炼赴襄阳》可不能小瞧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送别时的心情。
郑炼啊郑炼,一路顺风啊!
我的观点结论:《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郑炼赴襄阳这一事件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分别的不舍与无奈,也有着对未来的期待。
赠别郑炼赴襄阳诗歌鉴赏详解
赠别郑炼赴襄阳诗歌鉴赏详解
《赠别郑炼赴襄阳》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歌,其中融入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郑炼的不舍之情。
同时,也借此机会倾诉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在诗中,诗人将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去去”一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离别的伤感和不舍;“白浪涌沙渚,愁心几度秋”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感受。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离别的场景和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苦难。
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时代心声的重要作品。
综上所述,《赠别郑炼赴襄阳》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手法高超、思想内涵深刻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苦难,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诗人杜甫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
赠别郑炼赴襄阳翻译、赏析、真题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歌大意]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即将与您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暮色沉沉中,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高天下的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诗。
杜甫的朋友郑炼即将离开蜀地准备回家乡襄阳,杜甫与之作别时写下此诗赠送朋友,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为叙事、描写与用典。
首联即点明“困局”,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紧承上联,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
诗人正为国事、自身惆怅不已时,又闻好友将别,无疑雪上加霜,因而惊神。
“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的意思是,一则指郑炼的诗好,读之如饮醇酒;二则指时世艰难,欲沉于酒。
颈联出句为实写,写暮色沉沉,天高地阔中的离别,借景抒内心之沉重;对句为虚写,想象朋友回到高天下的故乡,一个“春”字突转,含有对朋友的宽慰与祝福。
写法上与《天末怀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
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
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
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
而“地阔”、“山高”亦有典故在。
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
2022年 专05诗歌鉴赏解析版 五年 2020高中语文模拟练习分项详解山东配套精选卷
专题05 诗歌鉴赏一、【202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表达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所以选B项。
1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诗解析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解析有误
•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 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 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 伤”。
• 把:握。 君:您。 过日:过日子。 • 念:想到。 此别:此次离别。 • 句意:拿着你的诗(诵读)来过日子,想到这次分别令我心惊
神伤。
侯大语文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 天高地阔:天地辽阔。峨眉山, 在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岘首 山,在郑炼即将奔赴的襄阳。 两地相距辽远。惜别之情,不 言而喻。
侯大语文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 耆旧:年龄大,名望高的人。 • 姓庞人:指庞德公后人。庞德公,东汉南郡襄
阳人。居岘山南,躬耕垄上。刘表数延请,不 至,乃就候之,问曰:“先生不受官禄,何以 遗子孙乎?”德公曰:“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 之以安。”后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 展望朋友到达襄阳后的高雅生活。表达对先贤 的景仰。
杜甫 《赠别郑炼赴襄阳》
2020新高考1卷古诗阅读解析商榷
侯大语文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 [注] •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侯大语文
戎马交驰际
侯大语文
新高考一卷选择题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注释、翻译及鉴赏【原诗】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
把君诗,就是手中紧握着朋友的诗稿认真诵读。
②岘首山:在湖北襄阳,是著名的文化名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山脚下有“堕泪碑”,是为纪念为政清廉,政绩卓著的东晋名将羊祜而建,因岁时祭祀,望碑流涕而得名。
除此之外,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庞德公、王粲、诸葛亮、庞统、杜预、王叔和、习凿齿、释道安、释慧远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
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
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译文】郑炼远赴襄阳临别为之赠言杜甫在这战乱不宁兵马交相奔驰的日子里,我避难在草庐之中,年老多病处境艰难。
你离去之后,我会手捧你的诗稿拜读着你的诗一天天捱过这艰难的日子,当我回想到我们今天别离的情景,一定会感到特别的伤感以至于心惊。
分手之后,我在峨眉,你到岘首,天高地远,人各一方,恐怕再难相聚,陪伴我的将是无尽的思念。
此时成都已是年底,等你到达襄阳时恐怕已经是明年春天了吧,路途迢迢,你一定要多多保重。
你要去的襄阳是汉朝末年的高士庞德公的故乡,拜托你帮我在众多年高望重的人中试着找一找像庞德公那样的人吧,如果有的话,我愿意与他们为伍。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当时杜甫仍客居在浣花溪畔的草堂。
这一年弑父继位后的史朝义无法赢得安史叛军将领的信任,叛军开始内讧,唐政府军也开始大举反攻,于是中原大乱。
同时羌、浑、奴刺也趁机攻陷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而河东(山西南部)也陷入混乱,这就是杜甫所说的“戎马交驰”。
杜甫避乱蜀中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在浣花溪畔建造草堂供他居住,杜甫在离开蜀中之前一直住在这里,并且还在严武的幕府中担任职务,生活也还过得去。
2020年全国高考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赠别郑炼赴襄阳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八、答案:1.B;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
“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
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
2.【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
首联叙时危身老。
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
颔联抒写离别之情。
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借景抒情。
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
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
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
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
XXX《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XXX《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公元762年,XXX离开XXX,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
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XXX很是伤感。
XXX喜欢他的品格、学问,把他称作“XXX”;当然也很喜欢他的诗,他甚至说,把玩着XXX的诗可以消永日。
——只可惜,XXX其人其诗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只在XXX留下了一个名字!当然,XXX的伤感也和国事正相关。
这一年是XXX元年,他在浣花溪草堂自感老病缠身时,又听闻天下大乱:XXX义陷营州,羌、浑等族陷梁州,河东、河中军皆乱……这让XXX忧民的他对此如何不伤心!于是有了《赠别郑炼赴襄阳》:赠别XXX赴襄阳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XXX。
这首诗言简意丰,诗短情长,含蓄地蕴藉了庞大的情思。
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
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XXX被XXX软禁,天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XXX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XXX,何以过日。
”(随他去吧,不如许,他怎么过活)XXX用此典一层意思是,XXX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藉此度过难捱的时光。
这是紧承上联说的。
第二层意思是,XXX的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醇酒,这隐隐是对XXX的赞美。
所以,XXX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吃惊、失神。
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突然一转,从叙事与谈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末实。
峨嵋山离XXX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成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
这里用XXX指蜀地,目的是逗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16.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五年真题新高考1卷古代诗歌阅读-
【注】①江州白司马。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解析有误
•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 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 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 “心惊神伤”。
2021/2/24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 耆旧:年龄大,名望高的人。 • 姓庞人:指庞德公后人。庞德公,东汉南郡襄
阳人。居岘山南,躬耕垄上。刘表数延请,不 至,乃就候之,问曰:“先生不受官禄,何以 遗子孙乎?”德公曰:“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 之以安。”后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 展望朋友到达襄阳后高雅生活。表达对先贤景 仰。
把君日子。 • 念:想到。 此别:此次离别。 • 句意:拿着你的诗(诵读)来过日子,想到这次分别令我心惊神
伤。
2021/2/24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 天高地阔:天地辽阔。峨眉山, 在诗人当时所在四川;岘首山, 在郑炼即将奔赴的襄阳。两地 相距辽远。惜别情,不言而喻。
戎马交驰际
戎马:军马;战马。 (戎机:战争;军事机宜。《木兰 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交驰:交相奔走,往来不断。 戎马交驰:指战争接连不断。
2021/2/24
柴门老病身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 简陋。
• 老病:既老且病。 • 整句:正值国家战乱之际,
诗人住在简陋草堂,既老且 病。
2021/2/24
2020新高考1卷古诗阅读解析商榷
杜
甫
《赠别郑炼赴襄阳》
2021/2/24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 [注] •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
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2021/2/24
• 故选B。
此解析有误!断句错误。此联为颔联,形式上 对仗。应该这样断:把/君诗/过日,念/此别/ 惊神。可知,诗人定是为“此次离别”而心惊 神伤。至于前文的战乱背景、老病潦倒,正是
为离别渲染气氛。
2021/2/24
谢谢再见
2021/2/24
2021/2/24
新高考一卷选择题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 A.诗首联简单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