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创新意识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

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

王 勤摘 要:从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类型分析入手,总结介绍了国际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 与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框架和基本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科学普及;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G EB C文献标识码:H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开展与实施,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新世纪加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决策符合国际潮流和国情民 意,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现实作用。

目前,我国科 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内涵的丰富性。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丰 富、外延广阔;是一个从崭新思想的产生、科学理论的突破到产品设计、 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全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 程。

它既是宏观意义上的一种经济动力模式,又是微观意义上的一种经 营策略;它的萌发、孕育、成长、壮大需要政府引导、产研合作、金融支持、 市场培育、社会参与和公众认同。

(E )空间的整体性。

科技创新的空间范围很广,它涉及到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不同国家,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宏观上它是一 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微观上它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

宏观 以微观作为基础,微观以宏观作为前提,它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

微观 上的客观不平衡性,通过宏观上的市场引导、利益刺激和经济杠杆的调 节,实现整体推进、综合发展。

(F )发展的动态性。

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的不断进步的过 程,它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的追求目标时期,是一个永不停 息、永无止境的运动,它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从低级向高级 乃至更高级渐进,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财富需求。

(C )系统的开放性。

科技创新是科研—生产—商业化不可分割的动 态系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双重背景下,科技创新的 各个系统都是开放的,需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要善 于扩大自身系统的开放程度,增强其对外系统的吸纳能力,做到内外结 合、综合协调、良性循环。

siyb课程实施方案

siyb课程实施方案

siyb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siyb课程(Science, Innovation, Youth, Business)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商业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3.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2. 创新实践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商业模拟实验:通过商业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1. 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2.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商业模拟: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模拟实验,培养他们的商业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课程评估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科学基础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2. 项目评估:对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评估,评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商业模拟评估:对学生的商业模拟实验进行评估,评价他们的商业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课程总结:定期对课程进行总结,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六、课程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及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创新能力和商业思维的优秀人才。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内容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内容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内容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素养,也是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素养包括以下内容:
1. 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

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伦理标准。

2. 科学知识与应用: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学等。

他们还应该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例如工程、医学、环保和农业等领域。

3.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例如灵活思维、勇于尝试和团队合作等。

他们还应该了解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4. 信息素养:学生应该具备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他们应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

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挑战,例如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5. 环境素养:学生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们应该了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等问题,以及环保政策和实践。

6. 社会素养: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应该了解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和健康等,以及社会参与和公益活动。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素养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基本素养,它们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广泛学习这些素养,
以便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创新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提出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之快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来推动。

其次,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业生涯中。

再者,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更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其一,要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而不是仅仅追求标准答案。

例如,在教授编程课程时,不要局限于一种编程语言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路和技术。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即使它们看起来不太成熟或不符合常规,因为创新往往源于打破常规的思考。

其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

比如,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系统或者开发一个简单的手机应用程序。

在项目进行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技术难题、用户需求的变化等,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

其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领域广泛而丰富,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案例和应用,如酷炫的游戏设计、智能机器人的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对特定领域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创新。

其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够从他人的想法中获得启发,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分享和协作。

其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摘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培训体系和成功经验备受世界关注。

本文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概述、特点、优势、挑战以及启示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思考。

通过对这一模式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这篇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全面了解,探讨其在全球教育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思考、概述、特点、优势、挑战、启示、借鉴意义、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独特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德国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也在企业中接受实践培训,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美国等,都希望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引入类似的职业教育模式。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优势和挑战,从而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特点、优势、挑战以及启示,并结合国内教育实践,提出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思考,旨在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之一,结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行业中具备实际工作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和学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更全面的职业教育。

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和全面的职业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备受关注。

这个生态体系涵盖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领域,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一、政府支持与引导德国政府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

例如,德国政府设立了多个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

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二、企业为主体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德国企业普遍重视科技创新,将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宝马等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巨资,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研发。

同时,德国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三、科研机构与高校积极参与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它们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研机构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协会等,致力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则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输送新鲜血液。

德国高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紧密合作,为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一个显著特点。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高校则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了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

德国和中国的商业文化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商业文化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商业文化有何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德国和中国作为经济强国,各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也备受关注。

这两种商业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发展。

那么,德国和中国的商业文化有哪些不同呢?一、商业信任和诚信度德国商业文化注重信任和诚信度。

德国企业秉承着“谨慎,稳健,可靠”的原则,对商业合作伙伴的资质、信誉、经济状况等信息非常谨慎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和可靠性。

德国人认为,商业合作基于信任和诚信度,商业上的互相信任和尊重非常重要。

而在中国,商业信任和诚信度的重要性远不及德国。

在中国,商业合作往往是基于人际关系和网络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比合作前财务状况更为重要。

二、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德国和中国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也有不同。

德国企业注重合理的分工,强调职责明确和层级分明,管理上采取“权责分离”的原则,管理者对员工的指导和监督很严格,同时也注重员工的激励和培训,公司大多数采用平民化的沟通方式。

而在中国,企业管理较为灵活,注重领导人的权威和威信,往往以家族式和官僚式治理为主,少有职责明确的操作规范,公司大多采用高级经理人合法的沟通方式。

三、商业礼仪和谈判技巧德国和中国的商业礼仪和谈判技巧也存在差异。

德国商人在商业礼仪上非常重视对商业伙伴的尊重,会礼貌地称呼对方名字和职称,否定的想法在谈判中尽量以正面和温和的措辞,而中国商人则强调关系拉近,通过强化人际关系和情感上的交流来达到谈判目的,倡导抽象方式,在表达和创造层面上具有很好的视角和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德国商人更为谨慎,更多考虑风险,谨慎地对待商业决策,哪怕新的理念提出和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也考虑更多的风险与创新。

而中国商业领袖则有强烈的创新和进取的意识,多喜欢挑战和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同时也注重风险,但风险意识不如强调创新元素。

五、对待商业文化的态度德国商人注重经商的细节和方法上的彻底性,过分强调制度和规则,这样往往会让德国商人显得守旧。

国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情况研究

国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情况研究

国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情况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全球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创业精神不仅是企业家的核心素质,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

各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国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1.美国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先者,其高等教育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

美国大学和学院中的创业中心、创业竞赛、创业导师等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创业教育机会。

美国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支持和资源。

美国政府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咨询服务。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

2.德国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德国大学中也设置了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和创新研究。

德国政府还推出了多项创新创业政策和计划,为创业者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

德国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

3.英国1.教育内容多样化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内容涵盖了创业理论、创新管理、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还可以参与创业实践和创新研究,培养实际创业技能。

2.资源支持丰富国外各国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创业基金、创业中心、创业导师等,为学生和创业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业平台和支持服务。

3.政策环境健全国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和计划,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2014年01月07日19:57 来源:《学习时报》2104-01-07 作者:姜卫平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35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德国蓬勃的创新能力,与其在科研管理中激励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密不可分。

坚持研究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科研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科研发展的本质要求。

学术创新固然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撑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要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在一定意义上讲,德国崛起于自由精神,是自由精神让德国科技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提倡学术自由,认为现代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

因而大学应该秉持寂寞和自由的原则。

寂寞意味着大学要坚持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不为各种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

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研。

自由一方面是针对国家而言的,要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另一方面指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

科研自由不但体现为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从事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受干扰地潜心于科研。

洪堡的理念和思想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精神之所在。

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是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的主要财政支持者,但并不干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内部事务。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进行监管,但这类监管并不涉及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内容。

德国《基本法》责成政府保障高校的“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

德国认为,“大学是科研最重要的场所;国家必须维护科学的自由并通过提供人员、资金和组织手段实现并促进将科学传授给下一代人的工作”。

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吸引外国学者和学生到德国从事科研的重要原因。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


6 O.

平: 借鉴德 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探索应用 型本科教育之路
( ) 才培 养 目标 明确 , 重 关键 能 力 二 人 注
通 , 有创 新 意识 、 新 能 力 和 国 际视 野 、懂 技 术 , 具 创 “ 善经 营 , 服务 ” 会 的高素质 技 能型 专 门人才 。
( ) 二 专业 设置 注重 中德优 势和特 色。
重 要 的 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 国应 用技 术 大学 ; 学特 色 ; 企合 作 ; 用型本科 教 育。 德 办 校 应 中图分 类号 :7 85 G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27(020 - 0 0 0 10- 272 1 )3 0 6- 3 有 23的工程 师 、/ / 1 2的企 业经 济 学 家和计 算 机 人 员 毕业 于 F 它是 德 国经 济发 展 的软实 力 。 H,
( ) 企合作 深度 融合 , 一 校 注重 实效
Ui V n 和 H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两根支柱,缺一 不可, 它们保证 了人才培养结构 的均衡 。


应 用技 术大 学的 建立 与发展

F H学制 一般 为 4年 ,其 中学 生 到企业 实 训 、 实 习的时 间不 能少 于 1 。 年 在推 进校企 合作 进 程 中 , 校 企 双方 深度 融合 、 注重 实效 。首 先严 把招 生 准入 关 。 学 生是 双身 份 、 既是学 生又 是 “ 准员 工 ”其 次在 专业 。
17 9 1年 德 国各 州 开 始 将 这 类 学 校 中的一 部 分 通 过 整合 组 建 F 颁 发 Dpo F 学位 , 据 我 国与德 H, ilm(H) 根 国签署 的教 育互认 文件 , 国将该 学位 认证 为学 士 。 我 F 的生 源 来 自文 理 高 中(y aim 和专 业 高 H G mns ) u

德国培训心得体会(多篇)

德国培训心得体会(多篇)

德国培训心得体会(多篇)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作者:天空浩浪在我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有幸参加,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自治区教育厅职称处及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承办,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协办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的集训。

经过封闭式的8天培训,我感到成长很大,自己的思维、视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彻底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西方职业教育的独到魅力,以下是我的几点深刻体会:1、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几乎都是开放式的教育。

教学环节的设计,跟学生的互动紧密联系。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创意、自己个性化的看法,没有人会训斥他们天马行空的荒诞做法和想法,教师给学生的多是表扬、鼓励和肯定。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住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动力作用。

2、“双元制”办学是一种很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校借鉴。

双元制学生主体既是学生(在学校)同时又是一名学徒工(在企业),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每周1-2天在学校,3-4天在企业实习),在学习掌握理论的同时,又到企业具体操作实习,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正确运用知识,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在技能操作中又深化知识的理解。

待毕业统考拿到证书后即可到企业顶岗工作(德国的毕业考试及技能操作证书是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考试,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真实体现)。

学生到学校参加教育培训时,己经选择好了就业单位及岗位,这样学习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习的积极性也高。

待毕业到企业顶岗工作时,能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3、无论是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还是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法、微观教学法,都是互相联系、各种方法互用互融,然后共同在尽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上着陆。

结合我校当前的情况,我认为,项目教学法、考察法、微观教学法可以率先在我校的机加工专业进行试点,建立一个教师团队,专门为推广和引进新教学法的业务骨干团队。

国际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际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际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国际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国际教育通常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

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老师,这种多元的环境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打破常规,思考新的可能性。

比如,在一个国际学校的课堂上,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讨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多元的观点交流,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国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国际教育中,更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教师更多地是充当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追求他们感兴趣的领域。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能会被要求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个科学理论,而不是仅仅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

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实验的设计、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教育中的跨学科学习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跨越学科的边界,思考如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国际教育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改善社区状况。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

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书本、教师的讲解以及有限的图书馆资源。

而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海量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渠道,获取到各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知识以及不同视角的观点。

这种丰富的信息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科学课程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观看科学实验的视频,了解世界各地科学家的研究进展,甚至可以参与在线的科学讨论社区,与其他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交流想法。

这有助于他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和节奏进行学习。

而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比如,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时暂停、回放,反复思考和理解难点。

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此外,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在过去,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同班同学或者同校的伙伴。

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协作工具等,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甚至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在合作项目中,学生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版)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

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

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因此,各国纷纷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本文将对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美国作为全球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对成熟。

美国的大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将创新和创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许多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支持和资源整合等服务。

美国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导师指导。

此外,美国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将商业环境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德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的大学设立了创业中心和创业孵化器,提供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业能力。

德国的大学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发展。

同时,以以色列为代表的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色列的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注重将学术研究与商业化结合。

以色列的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以色列的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商业化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以色列的大学还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供创业资金和导师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以中国为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的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德国企业家的定义

德国企业家的定义

德国企业家的定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德国企业家们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备受瞩目。

德国企业家的定义成为了学术界和商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德国企业家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对他们的特点、行为和成功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德国企业家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而是涉及多个领域和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德国企业家可以被定义为那些创造并运营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人或团体。

他们通过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然而,仅仅依靠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德国企业家是不全面的。

德国企业家还应该具备其他的特质,比如远见卓识、领导才能、决策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他们需要对市场和行业趋势保持高度敏感,并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变化。

此外,德国企业家的定义还应该考虑到德国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其的影响。

德国企业家倾向于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员工的培养和福利,并且热衷于社会责任。

这种价值观使得德国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更注重长远发展与社会效益。

总之,德国企业家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概念。

通过综合考量经济、管理、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定义德国企业家。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德国企业家的特点、行为和成功因素,以期能够对德国企业家的定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结构部分用来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

本文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德国企业家的定义这一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德国企业家的定义。

第一个要点将探讨德国企业家的特征和素质,例如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第二个要点将探讨德国企业家的角色和职责,例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前面的要点,并对德国企业家的定义进行思考。

通过对德国企业家的定义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german innovation award

german innovation award

german innovation award什么是德国创新奖?为什么这个奖项如此重要?有哪些创新项目曾荣获该奖项?它对德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将在下文中一一解答。

德国创新奖(German Innovation Award)是德国境内最具声誉的创新奖项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在技术、科学和商业领域实现突破的公司和个人。

该奖项始于1993年,由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工商会共同发起,每年颁发一次。

作为德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奖项对提升德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德国创新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在德国的创新领域具有权威性,被视为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

获奖项目被认为是在其所属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代表,其创新解决方案或产品具有重要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这些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激励其他创新者,并带动更多的投资和支持。

其次,德国创新奖通过提供市场推广机会,帮助获奖者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曝光度。

获奖项目将被推广为德国创新的佼佼者,在行业内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这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进一步发展其业务。

那么,究竟哪些创新项目曾经获得德国创新奖呢?回顾历年获奖项目,我们发现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

例如,某年度的获奖项目主要聚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领域,其中包括针对新能源开发的创新技术、绿色运输方案和可再生资源管理系统。

而另一年度的获奖项目则更加关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如智能家居系统、虚拟现实应用和自动驾驶技术。

德国创新奖的获奖项目对德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鼓励了更多的创新项目的涌现。

这是因为获奖项目展示了成功的创新案例,证明了创新的商业价值,并提供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这些成功案例将激发新一代创新者的激情和动力,进一步推动德国的创新活动。

其次,德国创新奖通过为获奖者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2011年12月13日[摘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德国;创新政策;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中图分类号]F151.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2-0103-02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已建成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目前,德国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发达,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崇尚科学的传统。

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资助渠道宽广,来源多样化,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的资助外,还有私人机构及国外的投资。

德国通过建立宽松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

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设置合理,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成果显著。

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产品商业化程度、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等都很高。

德国的创新政策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教研部获得80.2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3亿欧元,增长率为5.6%。

其中,仅项目资助就达到23.3亿欧元,占预算总额的14%,比上年有了显著提高。

预算中还有一栏1亿欧元的“精英大学”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慕尼黑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等首批选出的“精英大学”建设。

德国政府还宣布,未来4年,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60亿欧元的研究经费,其中40亿欧元归教研部支配,主要用于“精英大学”竞争计划、三大高校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德意志研究会的项目新增费用、生命科学、安全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德国创新中心的现在和未来

德国创新中心的现在和未来

一、德国创新中心数量的增长1983年以来,两德创新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的数量持续增长“柏林创业与企业孵化中心”率先在德国创立。

随后,亚琛、卡尔斯鲁厄、多特蒙德也先后建立了技术中心。

两德统一之后,东联邦诸州新建中心的加盟使德国创新中心的数量在1991年和1996年快速递增。

以人均来计算,如今的东联邦比西联邦拥有更多的创新中心。

目前,德国的各类中心、园区多达315家以上,构筑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巨大网络。

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里,这一领域数量的增长仍会继续,但其活跃性会有所减弱。

在德国“创新中心”这一名称是各类中心的统称,包括企业孵化器、技术中心、技术园区和科学园区。

在创新中心入驻的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入驻中心的企业涉及不同技术门类。

创新中心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从全国来看,我们又得出另一个结论。

在德国,只有5%的创业公司入驻创新中心;不过,他们是最具有创新意识、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家和新兴企业。

尽管它们只是小目标群体,但就经济发展而言,它们却是十分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目前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创新中心的运作基于以下三大方面:(1)、持企业的初创及其初步发展。

(2)、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推广应用。

(3)、组织大学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

为实现上述目标,创新中心提供多项支持服务,包括:1、提供非正式的支持服务。

例如:为企业初创、商务项目、融资计划提供咨询,协助新创企业融入创新中心网络,沟通科研院所与产业间的联系等等。

这中间也包括帮助解决新兴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为企业与科学家的合作牵线搭桥。

2、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及服务。

例如:大厅接待,电信设施,连接互联网,邮政服务,办公服务,展示所需特殊器材的租赁,为入驻企业组织研讨会、交流会及展示会,会议室的出租及会务服务等等。

3、为适应企业的发展,以高度灵活的形式向企业出租场地。

三、未来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在了解了德国创新中心数量的增长之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其质量的提高。

cebit方法论

cebit方法论

cebit方法论1. 介绍cebit方法论是一种用于指导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

它起源于德国的cebit展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展会之一。

cebit方法论通过整合创新、科技和商业实践,帮助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取得竞争优势。

2. 历史背景cebit展会创办于1986年,最初是为了展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cebit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展会,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帮助企业应对这些变化,cebit方法论应运而生。

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专家和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指南。

3. cebit方法论的核心原则3.1 创新驱动cebit方法论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创新可以是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cebit方法论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并提供相应的创新支持和资源。

3.2 科技赋能cebit方法论认为科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科技趋势,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科技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用户体验等,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3 商业实践cebit方法论强调将创新和科技与商业实践相结合。

企业需要理解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制定有效的商业策略,并将创新和科技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4. cebit方法论的实施步骤4.1 诊断和分析企业在实施cebit方法论之前,首先需要对自身进行诊断和分析。

这包括评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竞争优势、市场需求等。

通过诊断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

4.2 制定数字化战略在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定数字化战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工业4.0进程的加速,各种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通讯和传播手段变化的日益多样,新奇和创新。

其产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开始广泛被世界所接受,认可并推广。

政府关注创业
·李克强总理表示为了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及更多支持学生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是九个国家机构联合支持的项目,意在从2014 至2018年每年培训和支持近一百万学生创业
·各地政府已出台鼓励政策以帮助和鼓励学生创业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从今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安排创业基金
·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
·就业创业纳入学分管理
·创业指导教师定期考核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高校评价
学生的兴趣有所提升
·MyCos 报告: 2013年有13%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而不是传统的工作
·78% 的学生表示在未来有创业的打算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电商,IT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新型服务行业类的创业,而不是在传统的商业领域就业
创业课程
BiTS的“创业”课程被融入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内,无论学生选择哪门学科都会遇到必修和选修的“创业”课程。

学生将通过授课,个案研究,小组讨论,客座教授讲座,商业计划书制作,模拟商业等诸多方面来完成规定课时并获取学分。

2014年,BiTS被授予德国Founders Radar嘉奖,用以表彰其注重创业教育,并将其紧密的结合到课堂中与实际实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