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4月10日——2012年6月8日

调查地点:蒙城县坛城镇

调查方式:谈话和问卷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坛城镇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全镇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全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从坛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总结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经验,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探讨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县乡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一、坛城镇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坛城镇地处蒙城县北部,离县城26公里。全镇方圆205平方公里,有14个行政村,85 个自然村,总户数9467户,总人口56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523人,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乡镇,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要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实现我乡农民增收。近年来,全镇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也有了新的动向和趋势,在促进和引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是通过引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扩大了就业门路,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谋求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劳务收入比重在我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外出劳务收入增加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支撑。

坛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向镇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转移。由于近年我县实施“一招三划”项目工作机制以来,镇内大力发展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化工业等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使得这些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可能招收使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全镇已建成近2万亩的优质蔬菜基地,近200亩的优质果树基地,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壮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品牌不断做响。其中,该镇盛产的优质无公害蔬菜1999年获得安徽省第二届优质蔬菜评选会荣获金奖。

----向大中城市的各个行业转移。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历史比较长,经验较为丰富,其就业行业、区域比较固定。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顶了城市没有人干的岗位,填充了劳务空缺,发展了生产,推动了消费,活跃了城乡经济。

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该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大的空间,镇党委,政府又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只要能走出去,并积极地加以组织引导,向外地的劳务市场扩展,就可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乡门县门,乃至走出国门,获取更多的劳务收入,以进一步加快该乡的建设步伐。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该乡产生的影响

1.提高了外出打工者家庭现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外出打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把外出务工的收入用来修房造屋、购买电器、通信工

具或农用车等。

2.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从该乡实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实质上也是城镇化建设向前迈进的过程。

3.促进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许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他乡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家乡,纷纷投资家乡公益设施建设。

同时,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弃田撂荒现象严重,加大了农村管理难度。二是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留下老人、儿童,造成留守孩难教等一系列问题。三是离乡出祖,这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而发家致富,他们不愿再回到相对贫穷落后的家乡而举家外迁。

三、该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该乡农民进城进镇务工就业在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机构不明确、制度不完善、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农村小农生产方式以及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愿转移。

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他们因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大多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目前,劳动力转移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是“亲靠亲”、“邻帮邻”。一些中介组织也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到位;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

4、缺乏综合管理部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难以及时全面掌握,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难以及时协调解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推进。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1.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所,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县联网。同时,劳动保障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的服务,并优先推荐经培训并取得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定期向农民发布经劳动部门审核的企业用工信息,提供求职指导和帮助。

2.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流动。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落实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流动,实行劳动者凭技能和本领就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取消使用农村劳动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同时,要求各类企业严禁拖欠员工工资,建立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登记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统计范围。

3.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在生活困难时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险种齐全,下岗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外商投资企业和营企业及从业人员普遍参保。

4.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按照市场要求,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按照“既抓好离土离乡的转移培训,更注重离土不离乡的产业转移培训”的要求,明确劳动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在转移培训中的职责和任务,统筹规划,协调运作,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职业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服务于全乡广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开发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