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的雅俗共赏之路
音乐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音乐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特点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演变。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音乐发展出了各具特点和风情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探讨不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音乐世界的多样性。
一、西方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的基础理论被确立,包括音高、音名和音乐语法的规定。
古典音乐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巴赫、贝多芬等大师的作品为代表,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内涵的艺术风格。
此外,流行音乐在西方世界也占据重要地位,从摇滚乐到流行乐、爵士乐等各种风格琳琅满目,歌唱和舞蹈成为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西方音乐文化注重对音乐的科学研究,拥有完善的乐理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
西方音乐注重音乐的和声、旋律和节奏,追求声音的和谐美和表现力。
同时,西方音乐大量采用乐器演奏,如弦乐器、管弦乐器等,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乐器家族。
二、东方音乐文化东方音乐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各地域拥有丰富的音乐传统和独特的音乐形式。
中国音乐是东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表演工具,注重音乐与文字、诗词的结合,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雅俗共赏。
中国古典音乐在方式和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曲调独特的京剧、舒缓婉转的古筝音乐等。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音乐文化也各具特色。
日本传统音乐以雅乐(日本古典宫廷音乐)、浪曲和民谣为代表,表达了深厚的日本文化和精神。
韩国音乐则融合了传统的民间音乐和现代的流行音乐,韩国流行音乐(K-pop)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三、非洲音乐文化非洲音乐文化丰富多样,每个地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
非洲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人声和打击乐器的运用。
非洲人民善于运用身体和嗓音,创造出独特而有节奏感的音乐形式,如非洲鼓、口技和呐喊等。
除了打击乐器,非洲的弦乐器也是音乐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南非的克鲁格兰小提琴和西非的卡拉巴什琴等,都充满了非洲大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方大师古琴名曲欣赏
方大师古琴名曲欣赏古琴是中国传统古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方大师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大师级古琴演奏家,其演奏的琴曲不仅技巧娴熟,更展现了古琴优雅、深沉的音乐魅力。
以下是一些值得欣赏的方大师演奏的古琴名曲。
一、《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琴曲,传统雅俗共赏,极具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
方大师在演奏这一曲目时,运用流畅的指法和细腻的音色,将曲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阳关大漠的无边风光。
二、《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也是方大师擅长演奏的曲目之一。
他通过细腻的琴音和准确的节奏,将这首古琴名曲演绎得深情而又动人。
曲中的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流淌,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虚幻而又美好的广陵古城。
三、《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古琴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曲之一,方大师在演奏中通过轻轻的拨弦和细腻的琴弦回音,使得整个曲目显得格外幽雅、清新。
他将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十分细致入微,使得听众仿佛可以看到银白的白雪纷纷扬扬地在阳光下飘洒的场景。
四、《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古琴曲中最受欢迎的之一,方大师的演奏版本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他通过独特的技巧和动人的演奏,将这首曲目的内涵和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曲调中的高低起伏彷佛跌宕起伏的山峦,流水的音符仿佛在听众的耳畔流淌,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五、《夕阳箫鼓》《夕阳箫鼓》是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古琴曲,方大师通过悠扬的琴音和细腻的弹奏,将这首曲目演绎得如诗如画。
听众仿佛可以感受到夕阳余晖下的宁静和欢乐,一派动人的美景跃然琴音之间。
通过方大师演奏的古琴名曲,我们可以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他的音乐表演不仅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古琴曲目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生动地表达出来。
方大师的演奏给我们带来了对古琴音乐的新的理解和欣赏。
无论是在静谧的闲暇时光中聆听,还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方大师的古琴演奏都能带给人们一份宁静和美好。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音乐伴侣。
古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它是由西方的弦乐器演变而来。
古琴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竹筝,后来逐渐发展为木琴、石琴,最终演变成为使用丝弦的古琴。
古琴的形状相对简单,由身、颈、柄、弦等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指法、按法和拨法等,通过手指的敲击、按弦和拨弦的方式,发出悠远、深沉的音乐声音。
古琴艺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齐娄阳子被认为是古琴艺术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琴艺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娄阳子之后,古琴艺术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得到了更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唐代,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古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文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热衷于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古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古琴艺术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仍然有一些琴师和音乐家坚守着古琴艺术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家和琴师们开始对古琴的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古琴艺术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智慧。
“大雅”加“大俗”
“大雅”加“大俗”11月8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内,来自音乐学院的教师和来自地方戏曲、曲艺、器乐演员表演了一场题为“雅俗共赏”的节目。
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的“琴箫合奏”、北京西直门外团结大院票房的北京曲艺、山西北路梆子、山西吹打乐同台表演是一个奇妙的组合。
此次演出是“中非音乐对话”的活动之一,参与此次对话的非洲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一同观看了表演。
在中国音乐传统中,代表“雅”文化的琴箫与代表“俗”文化的地方戏曲同台演出,体现了雅俗文化的强烈对比和张力,体现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不同主体对音乐形式的选择性,将它们放在一起表演,更利于非洲的音乐家们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
古琴的声音低沉、悠远,张驰徐疾有度,寄托文人宁静而高远的审美情趣。
王建欣、李凤云夫妇经常合作演奏琴箫,李凤云因临时有事,本场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一位古琴演奏家代替,他们演奏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两曲。
台下观众显然被这古朴的声音吸引住了,偌大的观众席没有了一点动静,唯恐发出一点声响打破了静谧,当最后一个音缓缓落下后,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和“雅”对称的是“俗”,在民间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声音要响亮,气氛要热闹。
当山西北路梆子的锣鼓唢呐一上台,演奏厅里的气氛立刻变了,乐器齐发,吹鼓手们使足了劲,场面热闹非凡。
表演者山西宁武县人李瑞星,他唱了《辟殿》《打金枝》两段,北路梆子的音调高亢低昂,演唱者使用了虎音和炸音别有地方色彩。
接下来是山西忻州朴良民间吹打乐,他们表演了《大得胜》《哭皇天》《三队面》,这些曲子是从梆子戏曲伴奏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器乐曲的。
这些器乐曲在民间除了用于婚礼等仪式中,也有专门应用于丧葬场合,比如《哭皇天》即是,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曲子当中,也可以听到幽默、欢快的情绪。
最为欢快的是乐曲《大得胜》,在锣鼓唢呐协奏下,卢朴良轮番吹奏三种乐器,唢呐、管子和口哨,三种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调、不同的性格,如此反复好像乐器之间在对话,相当幽默诙谐。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人自古便钟爱的乐器之一。
古琴的特色在于它的音色,浑厚婉转,其声波波形亦极为复杂,所以在演奏时需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而且,古琴亦被誉为万乐之源,因为它不仅令人能享受到美旋律,还能够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古琴被视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许多文人墨客或士大夫都喜欢自弹自唱,以释放心灵抒发情感。
而古琴以流淌的音乐,配合翩然的舞步,传达了一种刚柔并济、内敛慷慨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艺术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精神内涵。
首先,古琴充满了中国音乐的哲学内涵。
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古琴的发展历程已经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乐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古琴主要使用的音域是十二平均律,具有极其均衡的音色特点。
而且,在演奏古琴时,钦定了其五禽戏拟人的演奏法,后人便愈发重视了古琴艺术的哲学和心理价值。
比如,演奏古琴需肚脐各绕一圈,这是为了让身心能够同步,减少外在的干扰。
如果认真琢磨以上行动,就会发现在演奏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远离浮躁、专注入微。
其次,古琴艺术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古琴是一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历史的进程中,古琴曾被视作雅乐,许多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均有关于古琴的提及以及描写。
民间亦有关于古琴的神话传说,如《琴操》所述的“仙人指我琴,天上下瑶音。
玉匣随我开,应物动四隅”。
所有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积累,都为古琴艺术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的确,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思想,于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精髓和灵魂。
再次,古琴还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因其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民间爱好,更是紧扣着时代与国族风貌。
现代化后,古琴也和人民的审美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和西方乐器相比,古琴的音乐细腻、音色舒缓、气韵清新,又因其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喜爱的乐器,被誉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古琴的创新和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古琴的创新路径、创新方式以及创新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古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古琴的创新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从音乐形式上看,古琴的创新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新,打破传统束缚,使古琴音乐更具时代气息。
在演奏技法上,可以借鉴西方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进行融合创新,使古琴音乐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在制作工艺上,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古琴的制作工艺,使古琴更具音色和品质。
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将古琴音乐与当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精神的古琴音乐作品。
古琴的创新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古琴学习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古琴,增加古琴的传承人口。
可以推动古琴音乐的跨界融合,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合作,创新古琴音乐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可以加强古琴音乐的国际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古琴音乐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积极倡导古琴音乐的现代化表现,推动古琴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使之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古琴的创新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使古琴音乐更具时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保持古琴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使古琴音乐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古琴的创新也可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古琴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汲取前人的智慧,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尝试和实践。
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古琴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琴音乐的特点及演奏技巧
古琴音乐的特点及演奏技巧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在古琴音乐中,强调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力求达到心灵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琴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古琴音乐的特点:1. 口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以简单、朴素、含蓄的音乐语言表达情感。
通过琴弦的振动和手指的轻扫,古琴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内心交流。
2. 古琴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质。
古琴本身的材质和工艺决定了它的音色非常纯净、清澈,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演奏时,琴音袅袅、悠扬动听,令人陶醉其中。
3. 古琴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交流。
演奏者在演奏时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心情融入其中,通过琴音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得古琴音乐更加生动、丰富。
古琴音乐的演奏技巧:1. 弹奏技巧:古琴演奏有“五律”,即左手握律、右手抚律、两手配合、五指停律、心手合一。
左手握律主要是指用手指把握琴的音律,右手抚律是指用右手指轻轻抚弄琴弦,产生音响。
两手配合是指左手与右手的协调配合,五指停律是指控制各个手指的停留时间和力度,心手合一是指用心灵感受音乐,让手指动作更加自然流畅。
2. 音调处理:古琴音乐在演奏时需要处理好音调的起伏和转折。
演奏者要根据曲调的变化,灵活调整音调的高低,把握好每一个音符的力度和节奏,让音乐表达更加传神。
3. 情感表达:古琴演奏强调情感的表达,演奏者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通过手指的轻扫、琴弦的振动,传递出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演奏时要注重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表达,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感人。
古琴音乐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形式,它不仅传承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更体现了演奏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通过掌握古琴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演奏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古琴音乐的美妙传承下去。
愿更多人能够欣赏、学习和继承古琴音乐的魅力,让这一优秀的音乐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琴音乐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鉴赏和理解。
首先,古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古琴曲中常常有“律动”、“声韵”等术语,强调的是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从乐曲的节奏变化、音符的连贯性以及曲调的变化等方面来感受古琴音乐的内在魅力与情感表达。
其次,古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审美魅力的关键。
古琴被誉为“心琴”,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音乐富有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意蕴。
古琴音乐常常表达的是一种恬静、清雅、内敛的情感,在收听时不妨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古琴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古琴音乐的音色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
古琴的音色清悠、明快,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质感。
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技法和力度控制,可以使得古琴的音色产生变化和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琴音乐的音色之美常常能够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音乐的曲调结构也值得我们深入欣赏。
古琴曲多以古诗和古文为基础,曲调结构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动人。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琴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奏技法,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欣赏古琴音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更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领略古琴音乐的神韵与美感。
古琴乐曲的历史背景分析
古琴乐曲的历史背景分析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古琴乐曲作为中国传统音
乐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古琴乐曲进行深入分析。
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在汉代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琴艺体系,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音乐器乐。
古琴乐曲起初是在宫廷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后来逐渐在民间传播,成为广泛流传的传统音乐形式。
在古代,古琴曾经被誉为“琴中君子”,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象征。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古琴乐曲继续发展,形成了许多代表性的曲目,如《广陵散》、《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
这些曲目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点,又抒发了音乐家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琴乐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琴以其朴素、内敛、含蓄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当今社会依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古琴乐曲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者。
国内外不少音乐家纷纷投入到古琴音乐的研究和表演中,将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发扬光大。
同时,古琴乐曲也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许多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
总的来说,古琴乐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代表着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对古琴乐曲历史背景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古琴与中国文化(2)
古琴与中国文化(2)古琴与中国文化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的圣王明君所创制的;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
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的“尊而重之”,实非一般“民族乐器”而已,古琴中可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藉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藉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舍得道家与世无争、返朴归真的意趣。
三、太古遗音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
古人听琴有“恍若隔也”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
笔者初聆琴音,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
当时非常感动,古人认为古琴的声音是“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古琴之所以能发出松沉低缓、宁静悠远的声音,是与琴器构造有关的。
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器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
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的特色的。
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
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琴看来,那是娱人之乐器,而非养心之“道器”了。
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并且,正因为琴音较小,其精微处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听、细细品,逼得我们息下躁动的妄心、去体品那清净本来的真心。
故弹琴听琴皆能涵养性灵、提升修养,因此古琴也就成为士君子修养之物了。
晋时嵇康《琴赋》中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谓古琴“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民间音乐中的雅俗关系及其“雅化”问题
韩璐民间音乐中的雅俗关系及其“雅化”问题“雅”与“俗”(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范畴和审美范畴。
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音乐美学史始终在讨论情与德(礼)的关系、声与度的关系、悲与美的关系、乐与政的关系、古与今(雅与郑)的关系。
”[1]可见,雅俗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重要问题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雅俗作为观照文化艺术变迁的重要坐标,也是影响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狭义的“雅”“俗”范畴相比,民间音乐审美中的“雅”“俗”是一种包含美学范畴在内的、更为广义的文化意识和音乐观念。
回顾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雅俗总是以一种非稳定的状态而存在。
钱穆认为,“雅化”(即由俗趋雅)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旋律[2]。
立足于民间音乐审美实践,笔者同样认为,“雅化”亦是贯穿民间音乐发展的鲜明主线。
一、雅俗观念之演进“雅”可理解为“正”。
《毛诗序》有“雅者,正也”[3]、《法言·吾子》有“中正则雅”[4]、《白虎通·礼乐》有“雅者,古正也”[5]。
这些古籍显示“雅”为正统,故“雅乐”多指被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音乐。
由于具有雅正、中和的审美风格,也被视为古代音乐创作的最高典范和普遍原则。
“俗乐”即“郑声”“新声”。
由《论语·卫灵公》“郑声淫”[6]、《法言·吾子》“多哇则郑”[7](多哇,淫声繁越之意)等文字可知,“俗乐”的特征表现为“淫”,“淫”即无节、过度,与有节、合度的“中和”之声相对。
现有文献中关于“俗乐”的最早记载见于《新唐书·礼乐志》“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8],即是说,音乐史上对“雅乐”与“俗乐”的明确区分应是在隋文帝设立不同乐部之后。
然而事实上,从审美实践的层面来讲,“雅乐”与“俗乐”的对立自春秋时起,就已现端倪。
目前对“俗乐”即为“郑声”的论述不多,笔者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从音乐形态上看,“俗乐”与“郑声”皆表现出“淫”“哇”“慢”等特征。
丝竹和鸣 雅俗共赏--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
MATERIALISM/四虎灣,西周,铜,通高44.3厘米,铳距2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异專是一种形制似钟的击奏体呜器,常在贵族宴饮或祭祀时,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丝竹和鸣雅俗共赏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文I周冉图丨中国国家博物馆〃世说新语》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被后世引为名乂言,认为弹弦乐器的感染力不如吹管,吹管却不如人声。
然而,人声受限于声带,有音域、音色、和声等无法达到的领域,器乐却远远冲破了这个极限,其声可瞭若天际,可深沉入海,远播八方,又沁人心脾。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以200余件的乐器文物规模,呈现了一场来自遥远历史的丝竹盛宴,往日只闻其声的古乐,现在可以一睹这些美妙音符载体的风采了。
飘袅高飞,天人互答“酒酣把笛吹村曲,声曳兰风入山腹。
”这句描写笛的诗句来自宋朝诗人赵汝鎚的《渔父四时曲•秋》。
传统乐器中,笛的悠扬远播无人可以比拟,唐代赵嘏也写“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笛声随风飘散,可见山气氤氤、泉流清冽,秋湖江天,无处不到。
展览中第一件文物,就是来自河南省贾湖遗址的骨笛。
这件骨笛以鹰的翅骨为原料,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
它的材质来自时人无法企及的天空,被先人赋予了特殊含义一人立天地间自觉渺小,希望感通天地,引召万灵,笛声响起时,天人互答,人便是天地万物主宰。
祭祀神灵时,笛的作用至关重要,展厅中另一件竹红漆描金朵莲纹龙形笛,是清代皇家御用祭天之物。
它周身竹质,两端龙首尾为木质,并饰以花草纹,旁孔可坠五彩流苏,极尽奢华。
在清代宫廷中,笛子的使用范围很广,朝会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祭祀乐、采桑乐、凯旋乐等都会有笛子,宫廷中还会备两把不同调式的笛子,在阳月和阴月循环使用。
人们期望借助笛与神交流,听懂神的智慧。
简单乐器出现后,人类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幵这种带有节奏感的律动,制作的乐器更复杂。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因其优美的音色和华丽的外观,备受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古琴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弹奏古琴的同时,我也深深领悟到了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古琴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一种富含哲学思想的文化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心灵的寄托。
二、古琴的音乐魅力古琴的音乐极具性格,曲风迥异。
在弹奏中,能够感受到它的独特韵味。
古琴音乐不同于其他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寓意深远,充满哲理,同时也具备表现力和诗意。
而古琴曲目中的名字,又往往寓意深远。
比如《广陵散》,它寓意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阳关三叠》,是指秦汉时期“天下烽烟三月》的历史事件。
总之,能够融入文化内涵,使人在敲击琴键时不仅能感觉到乐趣,还能为古琴曲目蕴含的文化解读,感悟到一种丰富、深刻的内涵,也是古琴文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三、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琴曲目不仅在突出国粹方面又有特殊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的声音。
古琴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审美和思想观念。
那些古老的古琴曲子,用灵魂的语言表达出了中国人内心的柔韧、精神的高峰和追求。
从旋律到字眼,从演奏到表达,从作品到思想,都透露着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在追寻古琴音乐的过程中,也就能够全面体验这些古代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思想和智慧,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四、结语综上所述,古琴不仅是一件琴器,更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一个人从古琴音乐中学会感受文化和情感,并同时通过其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放眼向远,古琴不仅记录了中华文化的美好历史与传统,更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古代古琴主题内容
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和表达审美意境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代古琴的主题内容:
1. 山水之音:古琴常以山水之音为主题,通过音乐表达大自然的美丽和宇宙的宏伟。
演奏者试图用琴音描绘山川河流、风景胜地,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
2. 雅俗共赏:古琴既能演奏高雅的宫廷音乐,也能弹奏通俗的民间曲调。
这一主题体现了古琴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价值。
3. 仁爱之音:古琴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修养的象征,弹奏仁爱之音是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出仁爱、和谐、宽容的价值观。
4. 闲适清音: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闲适、宁静的情感。
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深度思考。
5. 抒发思古愁:古琴还常以抒发思古愁为主题,通过音乐传达对历史的思考、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种主题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悠远。
6. 诗意之音:古琴与诗意的表达密切相关,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诗意人生的向往,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意境。
7. 冥想之音:古琴在冥想和修身养性方面有深厚的传统。
演奏者通过琴音达到冥想、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在音乐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深度思考。
这些主题内容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化中的多样性和深刻的内涵。
不同主题的古琴音乐表达了演奏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不同感悟。
古琴曲平沙落雁的意境
古琴曲平沙落雁的意境
古琴曲《平沙落雁》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
化内涵和浓郁的意境色彩。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首曲子的
意境。
一、曲子的起始和结尾
《平沙落雁》的开头音符,低沉悠扬,令人沉醉,仿佛在延续一个久
远的故事,积淀一个文化传承的民族记忆。
而曲子的结尾,音符高昂,仿佛讲述了一个华彩绝伦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二、曲子的音乐表现方式
曲子以柔中带刚的手法,展现了平沙大漠中一群骏马奔腾的景象,又
有苍鹰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的壮阔。
通过琴音表现,将这些自然景观
与人物形象完美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意象。
三、曲子的意境气息
《平沙落雁》所打磨出来的意境气息,饱含着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
独特魅力。
通过琴曲,展现出恣肆奔放的大漠,天幕之下,自由飞翔
的雁群,开拓者敢闯敢拼的气魄,以及东方文化中独具特点的深远意境。
四、曲子的文化寓意
《平沙落雁》除了体现出西北大漠和苏州园林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寓
意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内涵:奔驰在荒野之上的马匹,象征着新时
代奋发向上的追求;翱翔于天际的苍鹰,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昂扬向上;而琴音的悠远回响,则给人以对历史、对传统的深刻思考与反省。
总之,古琴曲《平沙落雁》是一首蕴含深厚意境、抒发深情意感的传
统乐曲,它将美与哀、壮与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沉浸在琴音
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之中,一时难以自拔。
博雅古琴的故事
博雅古琴的故事
博雅古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音乐乐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经学琴,因其高雅的音乐和文化内涵,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代表,成为了表现儒家文化的国粹之一。
博雅古琴于唐朝时期达到高峰,成为国家礼仪、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代表,被誉为“九州之音”。
由于它具有较高的音乐及文化价值,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竞相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琴瑟在御,融融冀幸,琴尊方士,
价重胜事”的描写。
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商引》中也有“千古名琴作胡琴,一弦一柱思华筝”的赞扬。
博雅古琴在宋代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承载文化传统、表达深情内涵的最高艺术雅趣。
它在宋代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古琴音乐艺术上,还体现在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上。
在宋代,许多文化和艺术活动都与古琴有关,一些著名的诗人、文人、画家和音乐家,如苏东坡、黄庭坚、贺铸等,都曾是琴界的重要人物。
他们热爱古琴艺术,弘扬古琴文化,使博雅古琴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雅古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音乐乐器所取代,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古琴具有独特的魅力,仍受到许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因为其高雅的音乐和艺术价值,人们欣赏它、弹奏它和研究它,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内涵。
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及传承
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及传承摘要: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自豪的四项高雅技能,中国琴乐历史有三千年之久,是古代音乐文化史的缩影。
几千年来出现过众多伟大的琴乐艺术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琴谱和理论著述,至今尚未能够完全被解读与继承。
本文从古琴的历史渊源,“琴乐”在古人精神世界的地位,琴乐与诗歌的关系,古琴演奏的历史名家及传统流派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述,使大家对古琴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关键词:古琴演奏;琴乐文化;传统流派;琴曲一、关于古琴的历史溯源关于古琴的最早起源时间,至今没有准确的答案。
历代文献即记载最多的说法是起源于距今六千年以前的“伏羲”时代。
据《礼记》记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说明在上古的“伏羲”时代,古琴演奏技艺已经成熟,古琴音乐开始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
据汉代所撰《琴操》所述:“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印证了伏羲时期就开始造琴的说法。
东汉傅毅著《琴赋》又述:“……盖雅琴之丽朴,乃升伐之孙枝,命离娄使布绳,施公输之剞劂。
遂雕斫而成器,揆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这是关于古琴制作工艺细节介绍最早的文献,也描绘了通过古琴“声变”的奥妙,起到修身养性的功用,和抒展心志、化解郁闷的精神愉悦效果。
二、“琴乐”在古人精神世界的地位据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琴曲《青角》。
西晋的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尧帝时代所作《大章》是中国最早的琴曲雅乐舞蹈。
《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
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
内容是歌颂尧帝领导时期“仁德如天,智慧若神,深受百姓爱戴。
到了舜帝时代,“琴乐”开始在上层社会盛行。
据《礼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说明古琴音乐已经升华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
另据《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古琴曲十大名曲故事
古琴曲十大名曲,每一首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动人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五首名曲的故事:一、《高山流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善鼓琴,遇见知音钟子期。
两人通过琴声传递心意,伯牙弹奏高山,子期感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奏流水时,子期又感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的理解让伯牙感叹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认为世上再无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寻,一旦找到,应当倍加珍惜。
二、《广陵散》:此曲背后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聂政,为了替父报仇,学习异容术和鼓琴绝艺。
他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被韩王召见。
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并创作了《广陵散》。
此曲旋律激昂慷慨,气势磅礴,充分表现了聂政的英勇无畏和悲壮情感。
此曲流传至今,成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三、《平沙落雁》:这首曲子描绘了雁群在空中盘旋顾盼、缓缓降落的情景。
此曲以宁静、优美、深情的旋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据传,此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看到一群大雁在空中盘旋、降落时的情景。
作者通过琴声将这一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美好。
四、《梅花三弄》:梅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此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梅花的纯洁、坚韧和高雅。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变化和情感表达。
这首曲子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五、《阳关三叠》:此曲以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创作而成。
诗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句子,表达了离别的深情厚意和对友人的祝福。
此曲通过深情的演唱和优美的旋律,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叠唱都让人们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惜。
古琴曲十大名曲的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古琴离骚讲解
古琴离骚讲解古琴离骚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内涵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离骚是一篇由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怀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离骚的音乐表演配以古琴的演奏,既能准确地表达出离骚的情感,又能通过琴音的韵律来增添其独特的魅力。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由琴身、琴弦、琴码和琴柱等部分组成。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扬,富有穿透力,能够很好地表达出离骚的深邃情感。
离骚是屈原在流亡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离骚的文字表达深奥而富有哲理,与古琴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离骚的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琴技和对离骚的深入理解,才能将其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古琴离骚的演奏风格独特,以其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而著称。
演奏者需要通过调弦、按弦和拨弦等手法来表达出离骚中的情感。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根据离骚的内容和情感变化来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使音乐与文字更加贴合。
同时,演奏者还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音韵和音律,来增添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古琴离骚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琴技和深厚的音乐修养。
演奏者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研究,掌握古琴的演奏技巧和离骚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离骚中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具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力,以使演奏更加动人和感人。
古琴离骚的演奏不仅需要演奏者的技巧和修养,还需要观众的欣赏和理解。
观众需要通过对离骚的理解和对古琴的欣赏,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演奏会和音乐会来欣赏古琴离骚的演奏,以增加对古琴音乐的了解和欣赏。
古琴离骚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通过古琴的音色和离骚的文字,将人们带入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中,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好。
古琴离骚的演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音乐的雅俗共赏之路
作者:李蕴华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4期
【摘要】古琴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古琴还是琵琶、太极还是十二生肖都是具有“中国元素”的符号,在世界范围、在快节奏运行的都市,琴乐的价值在于它的轻虚淡远、自然和谐,可以净化心灵、传递美善。
【关键词】古琴音乐;张子盛;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4月8日晚,“春光弦影——张子盛与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礼堂上演,以下简称“春光弦影音乐会”,这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与社会古琴机构的又一次合作。
古琴,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
琴音亦慷慨激越、或潺如流水,于万千变化中喻情达意而受到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与喜爱。
建国后,古琴艺术得到政府的重视,关怀琴家、整理民间传谱、录音资料留存、古琴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举措,为古琴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003年11月,中国的古琴艺术被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2006年5月,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琴作为具有“中国元素”的符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还频繁地在影视剧和外交活动中亮相。
1981年的电影《知音》、2008年的电影《赤壁》、2016年杭州的G20峰会开幕式都有它的身影。
琴从古代文人自娱的小众乐器正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传递静以修身与俭以养德,大象无形与大美不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成立于2000年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复制河南出土的音乐文物为主要乐器,根据俑像、文字资料和与河南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题材进行创编,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式立体呈现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界定在以西周礼仪传统之上的华夏古乐实践活动在“博物馆与音乐”的探索中寻找契合点,古琴因其乐器实物和大量的传谱存世,为后世的研究和演奏提供依据,故古琴音乐是乐团乐曲开发的一个侧重点。
本文从华夏古乐团到社会上古琴活动的梳理,说明全社会对古琴艺术承传所做出的努力,以点带面说明古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一、类型多样化
2016年以前,华夏古乐团的古琴活动会采用邀约国内著名琴家加盟演出的方式,2016年5月,河南省古琴研究会成立后,古琴活动从关注演奏层面向普及和传播方面延伸。
2010年,华夏古乐团建团十周年之际,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晞、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赵家珍、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等国内知名琴家就邀约参演了《华夏月明——中秋古琴专题
音乐会》。
2016年5月22日,“河南省古琴研究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南博物院召开,罗苏理担任首任会长。
作为地方性、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研究会的业务范围涉及河南省古琴演奏研讨活动的开展、民间实物与文献资料的发掘、发行专著、团体交流、美育价值的公众普及等方面,为河南省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平台。
研究会成立后,同年12月初,为期六天的中国古乐网首届“古乐杯”古琴系列活动在河南博物院展开,活动分古琴大赛、名家讲座、名家音乐会和古琴艺术展四项内容。
“古乐杯”系列活动被列入郑州市第三届艺术节重点项目。
2017年4月8日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做客河南博物院,带来一场名为《洋洋义志·涤荡凡尘——古琴曲赏析》的讲座和“春光弦影音乐会”。
讲座通过欣赏琴学不同流派、相近的器乐类型在表现同一物质“流水”时的差异来认识古琴。
音乐会以琴曲和诗经乐曲为主,音乐表达多为自然景象或借景抒情,由他与华夏古乐团共同完成。
二、内容多元化
乐团的古琴演奏以古曲扒译为主,为了丰富乐曲呈现,引领的同时贴近大众审美,乐团在乐谱来源、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意的尝试。
乐团演奏的琴曲“流水”来自《天文阁琴谱》,“凤求凰”、“渔翁调”、“关山月”来自《梅庵琴谱》。
2015年8月,在罗苏理古琴音乐会上,琴歌《晴空月儿明》和《卧龙吟》分别来自古典名著系列电视剧《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熟悉的曲调、清雅的琴音更能打动人心。
古琴独奏、琴箫合奏、琴歌吟唱是古琴常用的演奏形式,2016年12月,贺小帅的笛箫音乐会上,乐曲《问道》采用了琴、箫、吉他的乐器配置,运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念的交汇传递今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三、宣传普及化
音乐会采用网络宣传与售票的方式,内部对于曲目到剧目的创新、演出质量、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外部起到综合实力的传播、树立文化形象、提高知名度的作用。
“春光弦影音樂会” 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邀约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与华夏古乐共同呈现。
以往的音乐会宣传多通过报纸、新华网、大河网等纸质宣传物和官方的网站报道,随着多媒体技术及手机网络化的普及,新兴的网络宣传是“微信公众号”,有传播快、范围广、受众多等优势。
这次活动通过“文博河南”、“张子盛古琴”、“华夏古乐团”三个订阅号进行宣传,网络直播的方式有待尝试。
以往的票务管理以公益为主,这次音乐会采用网络赠票和售票同时进行,受赠票的多为乐团的知音朋友,通过参与乐团网上活动、集赞、转发朋友圈、写评论的方式获得赠票。
售票采用划分区域区分票价的方式在网上公开售票。
市场化运作的票务管理模式可以推动高雅艺术普及的步伐。
包含琴论、琴学、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等内容的古琴艺术,它的普及和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关注与探索。
2011年5月,江苏常熟举办的“明·《松弦馆琴谱》打谱活动”、2013年12月,安徽黄山市徽州文化园举行的“明·《西麓堂琴统》全国古琴打谱会”活动,对遵照原谱音乐符号、简谱减
字谱对照、统一打谱专用纸、录音保存打谱记录等做了严格的要求。
古琴打谱会对于古谱的承传和留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巡演和大师班的活动形式在琴届、其他器乐届、文艺院团也多有出现。
2017年3月,由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带领20余人、30天、全国巡演17场;5月,为电影《功夫熊猫》配乐的旅美琵琶演奏家吴蛮郑州巡演,带来跨界的古韵新境;5月郑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太极传奇》全国巡演;5月,河南艺术中心的“十二生肖大型原创动漫人偶童话剧”之三《猴子王》正式亮相,全国巡演。
2017年1月,为期三天的“丁承运教授《神人畅》大师班”在上海雅风国乐古琴馆举办,教授琴理和操缦两个方面的内容。
古琴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古琴还是琵琶、太极还是十二生肖都是具有“中国元素”的符号,在世界范围、在快节奏运行的都市,琴乐的价值在于它的轻虚淡远、自然和谐,可以净化心灵、传递美善。
作者简介:李蕴华(1978—),女,江苏淮安人,教育学学士,助理馆员,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员,研究方向:音乐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