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平阳成为刻书中心的背景分析
论《元道藏》的编刊与庋藏 - 上海图书馆专业门户
论《元道藏》的编刊与庋藏提要:《元道藏》的编纂与刊刻是一件盛事,在《道藏》编纂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过程与全真道派密不可分。
道观是《元道藏》的主要庋藏地。
关键词:《元道藏》编纂刊刻庋藏道教典籍之雕印始于五代。
南宋道士谢守灏著《混元圣纪》卷九云:“(晋高祖天福)五年(940),五月赐张荐明号通玄先生,令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
[1](17册p876)北宋徽宗政和六、七年(1116-1117)《万寿道藏》刊讫,此为道教全藏刊刻印刷之始。
元代道教刻书也很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道藏》的刊刻,一是单行本元代道教史典籍的刊刻。
本文拟对《元道藏》的刊编与收藏做一整体梳理。
一、《元道藏》的编刊《道藏》的编纂历史悠久,千余年间先后问世有数十部之多。
由于政治、军事及人为保存不善等原因,《道藏》编而复散,散而复编,编纂过程可谓前仆后继,其内容亦是代有增益,层层因袭。
《元道藏》的编纂与刊刻是一件盛事,在《道藏》编纂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一)《元道藏》的发起及官方的支持以往《道藏》的编纂与刊刻多由朝廷出面组织实施,而元代皇帝并无亲自组织编藏之举,其过程与全真道派密不可分。
元代刊藏之议始于丘处机弟子宋德方,《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并引》记载,宋德方与丘处机“尝议及道经泯灭,宣为恢复之事”,丘认为“兹事体甚大,我则不暇。
兼冥中自有主之者。
他日尔当任之”。
元太宗九年(丁酉),宋德方“复往平阳主醮事,因于长春观思及国师数年前宫中之语。
……遂与门人通真子秦志安等谋为锓木流布之计”。
[2](p547)可知,宋德方系刊藏的最重要发起人。
此外,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尹志平(1169-1251),也是此一盛事的发起人之一。
他于元太宗七年(乙末1235)“九月达平阳,分命披云宋公率众镂《道藏》经板,不数载而完,所费不赀,而人乐成之,亦师为之张本”。
[1](19册,p742)又有史料云:“清和大宗师曾委监斋(下缺)大藏经”。
温州平阳的人文典故 一些文化
温州平阳的人文典故一些文化
温州平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许多世代传承的人文典故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温州平阳的人文典故和文化。
首先,温州平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它承载着许多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
其中一个著名的人文典故是关于平阳之战的故事。
相传,在南宋末年,金兵入侵温州平阳,当时的温州平阳知县率领军民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守住了城池。
这个故事成为了温州平阳人民英勇抗敌精神的象征,也体现了他们坚守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其次,温州平阳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平阳人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人们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放鞭炮,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来庆祝节日。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传统。
此外,温州平阳还以其独特的方言和民俗文化而闻名。
温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并且在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
此外,温州平阳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比如婚礼上的“扫地把门”、丧葬中的“放白条”等习俗,都体现了温州平阳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总之,温州平阳的人文典故和文化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风情,也能够体验到温州平阳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浅谈平阳民间木版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平阳民间木版画的艺术特色作者:梁卫锋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摘要:平阳木版年画风格粗犷、豪放、纯朴,乡土气息浓烈;构图讲究对称、匀衡,两幅一对,或四幅一套,人物、场景、道具、服饰及至姿态与色彩都是相仿相对。
平阳民间木版画是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
晋南盛产麻纸,枣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
宋金时期,晋南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这是其成为木版雕印发源地的重要原因。
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
其艺术精神早已融进黄河儿女的精神与血液之中,在山西境内,在黄河文化圈内,它仍在顽强地吐露芬芳,显示自己的生命力。
关键词:平阳民间木版画艺术特色一、平阳民间的木版画平阳木版年画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其民间木版画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平阳民间木版画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成熟期,起初为佛、道教刻印图书,随后走向民间。
因着驱邪镇宅、降祥纳福的民间信仰,汉代民间已流行在门上画武士、贴门画的风俗。
史载唐吴道子画“钟馗捉鬼”图贴在门上避邪祟。
宋代后才有了彩版套印的纸质年画,因其使用木版雕印,故称“木版画”,又因其多用于年节,遂称“木版年画”。
明清时,山西商业空前繁荣,为平阳木版画的艺术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平阳木版画独特的体系风格。
从形制体系上讲,平阳木版画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从表现内容上讲,平阳木版画除了因袭驱邪镇宅、降祥纳福的传统之外,最令人瞩目的是以戏曲故事、人物为艺术造型的木版画,以蒲剧为主的地方戏曲是平阳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历代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范本,是木版年画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是宋金至明清之际中国民间独树一帜的木版年画。
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等,洪洞县城内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常年雇佣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画。
据统计,明清时期临汾及周边地区有大小作坊百余户年印刷发行木版年画共计有近1亿张。
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
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作者:刘文生来源:《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晋南临汾,古时称平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平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平阳木版年画吸纳了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造型上粗狂刚健、色彩豪放艳丽,有特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平阳木版年画地域性艺术特点平阳是临汾的古称,因地处平水之阳而得名。
尧帝曾建都于此。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平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源头。
古都平阳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平阳木版年画就是平阳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一种。
在晋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盛行张贴年画的风俗。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总要在屋内的墙壁、门窗、箱柜,屋外的院墙、照壁、门头上张贴各种各样当地刻版印制的年画,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1 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木版年画属于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始于我国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年-960年)。
古平阳地区,很早就吸纳了这项技艺。
在历史上,平阳曾是雕版印刷的中心,因为这里具备雕版印刷所需的梨木、枣木、墨锭、麻纸等特殊的材料,加之古平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都为平阳木版年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占宋都汴京。
汴京被攻克后,城中文物、图书以及不少的技艺工匠被金兵带离京城。
由于平阳的雕版印刷有着雄厚的基础,因此金人便在平阳将大部分雕刻木版和刻工留了下来,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平阳木版年画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今天尚保存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木版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或称《四美人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
因此《中国版画史》称:“版画之头,平阳启之。
”明清时期,平阳木版年画出现了更加繁荣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当时平阳之地,有年画大小作坊百余户,每年印刷发行木版年画在一亿张左右,足见其繁荣程度。
这一时期民间艺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老鼠娶亲》、《麒麟送子》等,乃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
论金元时期平阳刻书的时间特点及原因
成 不 变 。因此 刻 书 中心— — 平 阳 的地 理 位 置 的
确定 , 将 为 我 们 更 好 地 统 计 平 阳 刻 书 的 种 类 提 供 依据 。
据《 金史 ・ 地理志》 记 载, 金代 , 与南方浙江 、 福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2 7 基金项 目: 吕梁 学 院人 文 社 科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R WQ N 2 0 1 4 0 1 )
唐 为平 阳郡 , 宋、 金 为平 阳府 , 元 为 平 阳路 ( 后 改 为
现 已知 最 早 的金 代 平 阳 刻 书 为 1 1 5 5年 ( 金 贞 元三年) 平 阳府 洪 洞 县 长命 村 刘 友 张 氏所 刻 《 佛 说
晋宁路 ) , 明、 清为平 阳府 。尽管名称沿袭 , 但 是在
中图分类号 : G 2 5 6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1 8 5 X( 2 0 1 4 ) 0 5— 0 0 2 0— 0 6
金 代上 承北 宋 , 刻 书 业 比较发 达 。综 观 整 个 金 代, 从公 元 1 1 1 5年金 太祖 完颜 曼建 国 , 到1 2 3 4年 金 亡 的一 百多 年 间 , 北 方 一带 逐 渐 形 成 以平 阳为 中心 的刻 书事业 。元代 上 承余绪 , 平 阳刻 书继续 存在 , 但
作者简介 : 王
2 0
娟( 1 9 8 7一) , 女, 山西平遥人 , 助教 , 研究方 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
表 1 金 代 平 阳刻 书统 计 表
序号 刻 印 单 位 刘 友 张 氏 书名 刻 印 时 间
亭号 刻 印单位
1
书名
【古代文学论文】元代藏书的特点探究
元代藏书的特点探究摘要:文章从官府聚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藏经目录四个方面对元代藏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元代;藏书;特点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随着元帝国时代的到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五百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大统一。
疆域的扩大,政治的统一,民族的大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大冲击。
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藏书工作中也呈现出了与其他朝代所不同的特点。
一、官府聚书成为元朝藏书的主要来源元统治者崛起于北部蒙古高原,本来以游牧为业,建立政权后,一部分蒙古贵族就建议铁木真把中原作为牧地,继续游牧产业。
但是对汉文化颇有研究的大臣耶律楚材就向铁木真父子进言,阐述推崇儒学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是我国金元时期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为官,曾积极辅佐蒙古贵族推行“汉法”,在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曾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
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
”[1]在蒙古军队攻下金国首都南京(今开封)后不久,耶律楚材就主持在燕京置编修所,在金朝原来刻书的中心平阳设立经籍所,史称“由是文治兴焉”。
元代掌管图书的不仅有兴文署,还有艺文监。
艺文监中有艺林库,“掌藏贮书籍”。
元代还设有广成局,“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
太医院下属的医学提举司,负责“校勘名医撰述文字”。
另外的一个重要藏书机构是秘书监,至元九年(1272)设置,“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这些机构的设立在组织机构上为藏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势如破竹,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
在一大批汉臣的力阻下,元军没有进行屠城、烧杀,使得一些重要的文献典籍得以保存。
据南宋史料记载,靖康以后,宋朝廷曾经大量聚书。
淳熙五年(1178)的《中兴馆阁书目》计存书四万四千余卷,比《崇文总目》所载还多出了一万二千余卷。
试论平阳刻书盛极一时的原因
作者: 裴成发
作者机构: 山西省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晋图学刊
页码: 12-16页
主题词: 古代书籍;雕版印刷术;文献典籍;世长;毕升;造纸技术;女真族;河东南路;金代;工业区位论
摘要:<正> 自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到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我国的刻书事业大大推进了一步。
宋代,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刻书中心。
如浙江、福建、四川等。
雕版印书是我国古代书籍史上时间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书籍形式。
自唐代至近世长达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宝贵的文献典籍,都赖雕版印书得以流传和保存下来。
金代山西平阳地区出版业兴盛的原因
在 中国出版史上 ,金代平水本有很高的地位 。平水 晋阳是最后一个被攻克的割据势力。进入宋代 ,雁 门关 版雕 刻精致 ,书写工整 ,极 负盛名 ,为历代藏书 家、 成为防御辽国的重要关 口,晋 中成为抗战前线 ,战事频 学者 所珍视 ,宝若宋刻 。已故版本学 家赵 万里称 “ 金 繁 ,人民负担繁重 ,经济发展迟缓 。入金以后 ,山西的 飒《 太原府 刻本 为 ‘ 平水本 ’,后世又称 金人的文 化为 ‘ 平水 文 地域角色发生转变 ,文化中心北移 ,金人赵、 太原 自周、秦 、隋、唐以来 ,控扼西 化 一 ’,又说 “ 金代平水刻本 ,相当于宋本”。 《 剑桥 学文庙碑 》云 : “ 中国辽 西夏金元史 》云 : “ 金 朝无论在 其雕 版还是 印 北 ,皆为重镇 。分虎符者 ,例 皆修障隧 ,饰戈矛 ,以捍 刷的技术水 准上 ,都 保持 了北 宋时期 曾经达 到的高水 平。”学者张博泉指出 : “ 平水印刷术超 过北宋 ,而且 南宋、元也不能 与之相 比,开后来元刻本平话附图及 明 刻传奇附图的先声。”【 1
及陪京总管大尹府 、节度使镇 、防御州 ,亦置教官 。生 徒多寡 ,则视州镇大小为限员。幕属之 由左选者 ,率以
【 关键 1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6 6 8 7( 2 0 1 6)1 2 — 0 9 5 — 0 3
【 DOI 】1 0 . 1 3 7 8 6 / j . c n k i . c n l 4 —1 0 6 6 / g 2 . 2 0 1 6 . 1 2 . 0 2 0
发展的高峰?
一
文化比她邻近的地区发达。”【 4 J
二 、文化教育的发达 是平 阳出版业兴盛的 山西地区 自上古就有很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唐宋时 主 要 原 因
蒙元山西平阳刻书事业的特点与成就
蒙元山西平阳刻书事业的特点与成就作者:索娅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05期摘要受宋、金、西夏刻书事业的影响,蒙元时期的刻书事业也逐渐兴起,该文就蒙元时期山西平阳刻书事业的特点与成就作一探讨和归纳。
关键词图书馆平阳刻书事业山西平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我国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该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
宋金以来,印刷造纸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平阳刻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以致在蒙元时期平阳成为我国刻书事业的中心。
1 平阳刻书的特点平阳经籍所是专门主管、出版经史书籍的机关,其设置对金朝平阳原有刻书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阳府治即今山西临汾,因在乎水之阳,倚郭县名平水,故所刻本又称平水版。
该地盛产纸张,其质坚韧。
在蒙元统治山西期间,特别是在平阳设立经籍所以后,平阳刻坊的数量不断增加,刻书的种类逐渐增多,刻书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平阳刻书分为私刻与官刻两类,以私刻为主,官刻次之。
私刻又分坊刻与家刻两种。
金元之际,平阳的私刻很多,较为著名的有平阳府张宅之晦明轩、平水中和轩王宅、平阳姬家与平水刘敏仲。
晦明轩张宅的主人张存惠,字魏卿,平阳人。
精于星历之学,州里人以好事见称。
自金以降,该坊刻书甚多,种类不一,并且仍用金朝年号纪年。
刻坊所刻之书纸墨晶莹明洁、刀法遒劲、字体秀丽,刻印极精,为平水本之上乘,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平水中和轩王宅则是金、元两代百余年的老字号刻坊。
汾西县庞家经坊则一再自称祖代经坊,为金时已有的陈年老铺。
该铺主人庞和刻出书后,常用墨笔作“汾西县庞家造”或盖有“汾西县祖代经书庞家造”的木戳印记。
平阳姬家也是自金以来的有名刻坊,刻坊雕印出各种招贴画。
俄国考古学家柯兹洛夫曾在甘肃张掖的古塔中发现的王昭君等四美人的木刻画,画面生动美观,是有巨大艺术价值的版画杰作。
这个杰作便是平阳姬家的刻本。
另外,还有一些陆续开设的新书坊。
平水刘敏仲为藏书家翰林刘祖谦之子。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13神州文化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尉英普山西省临汾市群众艺术馆摘要:平阳木版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掘与保护一直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困难、保护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寻找新的道路。
关键词:平阳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平阳木版年画的兴衰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该地区独有的历史性格和文化脉络。
临汾,古称平阳,平阳木版年画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承载了平阳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特色艺术,是民间艺人智慧集大成的产物。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上可追溯至宋金时期。
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其后广泛应用,至宋代时,更是如日中天。
宋代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推动了经济和都市的繁荣,相应地,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再加上雕版印刷技术的逐渐成熟,无疑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
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平阳木版年画也随之蓬勃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阶段。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进一步刺激了木版年画的发展,平阳木版年画产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国各地木版年画的供应地,故而明清时代被誉为平阳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
平阳木版年画取材来源众多,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想象奇特的民间传说、情节紧张富有张力的戏剧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相沿成俗的风土人情、灵动自然的花鸟走兽等,皆构成木版年画的“底样”。
而诸多素材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以下三类:一是戏剧场面。
临汾享有戏曲之乡的盛名,在元代时就已成为戏剧中心,至今拥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种戏剧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木版年画的创作。
平阳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考
平阳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考作者:李红娟[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来源:《美术界》 2018年第3期【摘要】平阳木版年画兴于宋金,盛于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将木版雕刻技法、色彩、线条等融为一体,是平阳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最宝贵的艺术财富之一,是我们在美术创作中努力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对象,我们在研究它时,往往忽略了对于它的制作工艺的深入学习和考察,不能够真正继承和发挥它的民间特色,因此研究它对于我们的木版画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版材;纸张;颜料;印制平阳(今山西临汾)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宋金时期的《四美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作品,它体现出极为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是木刻画艺术趋向世俗的标志;而《东方朔盗桃》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套色木版画史料”,它们在绘画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平阳木版年画植根于民间,服务于大众,寄托着普通人的愿望。
它的画面不同于宫廷士大夫和文人骚客的画面所呈现的含蓄与雕凿,它所彰显出的特点是质朴自然、浪漫纯真,留给人们以简洁醒目、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感受,非常具有感染力。
平阳木版年画自解放以来是以胶版机来印刷,虽然产量低,但更易保持年画的特色,继承旧年画的民族传统,也有一部分年画作品向西方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学习过多,对年画的优良传统继承的较少,因而不受大众所欢迎。
我们在年画的创作中,要始终保持继承和创新的意识,在创作作品内容上可以是当代的,与时代相联系;在表现的方法和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借鉴传统木版年画的特点,力求具备民间年画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地民间木版年画的工具材料和印制工艺特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学习。
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所采用的方法是水印手法,主要包括工具材料和印制工艺等。
一、制作平阳木版年画的工具材料一是版材,多选用本地盛产的枣木、梨木。
枣木版材的特点是木质坚硬密实,木纹细密,纤维短,雕刻时不起毛岔,线条光洁整齐,吸水性能适中,湿水后不易变形,能够经得住印制中的反复摩擦,比较适合长时间水印,是当时雕版印刷首选的好材料。
善本古籍之金元刻本
善本古籍之金元刻本
黄帝内经素问金刻本
新刊補注铜人腧穴鍼灸图经金刻本
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金刻本
本草衍义元刻本
活幼心书元刻本
北宋灭亡以后,平阳(今山西临汾)成为北方重要的刻书中心,金政权设立管理书籍出版的机构。
蒙古灭金后,太宗八年(一二三六)在平阳设置经籍所,元世祖又将经籍所从平阳迁至大都,并在北京设置兴文署,北京刻书业随之兴盛。
元代刻书以建阳和平阳最为繁荣。
浙江、江西刻书业也很发达,官刻书多奉诏下杭州刻版,此外江南、江东、湖广各地刻书也有所发展。
元代刻书承宋金传统,仍以当时士大夫诵读必需的经、史为多,诸子书、类书以及新编农书、医书、科举用书、通俗文学书籍等刻印量均很大。
金代刻本:《赵城金藏》因在金代开雕,故称《金藏》。
又因收藏在山西赵城(今属洪洞),故称《赵城金藏》。
1933年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
金潞州民女崔法珍募缘主持刊雕,全部黄卷赤轴,每卷经首加装“释迦说法图”。
元朝的刻书奇迹
元朝的刻书奇迹元朝的刻书奇迹元世祖忽必烈霸占临安之后,将宋代中央政府和江南各郡的图籍和书版全数运往北方。
颠末领受前朝遗书,减上搜集民间文籍,元代皇室的躲书数量大增,事先的秘书监、奎章阁等处的藏书十分厚实。
然则由于比年交战,皇室的藏书没有构造气力停止校勘、清算。
藏书办理比较紊乱,政府关于藏书的操纵也很不敷,只编了宋、辽、金三史,出有再编辑过其它丛书、类书等大部头的著作。
元代统治者,对付刻书、印书却很注意。
早在进主华夏之前,就创办官方刻书。
太宗八年(1 236年)建立编修所,在平阳立经书所,编纂、印刷经史书籍。
据《元史》纪录:元代的天子经常亲身命令,刻书印书,特别是在以下两种情形时:一是天子出格感乐趣的经史著作"一起行省,集放民间"。
如大德三年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译为蒙文的《孝经》进上。
武宗诏谕"此乃孔子微言,自王公达于百姓,皆当由是而行,射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群臣"。
仁宗喜读《大学衍义》,以为治全国,仅此一书足矣。
遂命将《图像孝经》、《节女传》同时刊印。
至大德元年印蒙文《贞观政要》。
延佑五年大司农进苗好谦撰《栽桑图说》,皇帝很是赞美,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即命刊印一千部,广散民间。
又如:泰定二年还曾刻印《救荒话民》一书,于各州县颁行。
这类书籍大部份是蒙文版本,很为贵重,惋惜有些早已掉传。
由于皇室重视刻书、印书,天然对社会上的印刷事业发生了主动的影响。
元代的刻书事业,跟宋朝一样,分官府刻书、私家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体系。
1.官刻书官府刻书机构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
(1)中心政府刻书。
中心当局刻书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和太病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
中央官刻书以兴文署刻本为最闻名,现存最早的有兴文署至元二十七年刻印的《胡三省资治通鉴》。
艺文监掌儒学之蒙文翻译和儒经的订正,刻书撒布很少。
《元史》记录艺文监于至逆三年印过《燕铁木女世家》。
元代平阳地区的私人刻印
元代平阳地区的私人刻印
孟艳霞
【期刊名称】《中国包装》
【年(卷),期】2016(036)005
【摘要】元代的印刷业在宋、金两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官府与民间的印刷业都较为繁荣,其中民间印刷业主要集中于北方的平阳和南方的杭州。
位于今山西南部的平阳,印刷业极其发达,作坊林立,是元代民间印刷中心之一。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孟艳霞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元代文学文献的刻印出版和考订 [J], 陈晓波
2.元代中后期诗坛的私人化创作心态与"逸"趣的追求 [J], 苗民
3.元代平阳杂剧作家群创作特征新论 [J], 赵敏;李小瑞
4.元代私人藏书特点概略 [J], 王龙;张志雄
5.元代山西平阳刻书述略 [J], 瞿大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悠久历史夯基础 独特地理定平阳
科学之友 | 20悠久历史夯基础独特地理定平阳|传承文明Cultural Transmission 中国地貌广阔,省份众多,为何独有平阳成为木版年画的源头始祖?这是由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和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而造就的。
遗存古都文化 盛产雕版材料临汾古时称平阳,《帝王世纪》中说:“帝尧氏,始封唐……及为天子都平阳。
”平阳这块古老神奇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的文物随处可见,被誉为“华夏文化博物馆”“华夏民间艺术宝库”。
180万年前的西侯渡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丁村、柿子滩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枣园文化遗存都举世闻名,特别是尧、舜、禹时期的陶寺文化遗址的发掘,以其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史前珍贵文物,把中华民族有考古成果资证的历史,足足向前推进了2 500多年。
在柿子滩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至今10 000~20 000年前用赤铁矿粉绘制的两方名画,是我国截至目前旧石器时期最早的岩画。
帝尧时期平阳留传下来的《击壤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侯马盟书”被评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平阳戏曲早在元代就与北京元大都齐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平阳大地,平川产棉、上党产麻、稷山产竹,这些都是造纸的最佳原料,故有“平阳府纸”“上党麻纸”“稷山竹纸”等传统名牌。
传说东汉蔡伦曾来平阳造纸,城内有蔡伦庙,死后葬于运城21 | 科学之友蔡伦沟,并留有墓志碑。
平阳东西两山,多产硬质细密木材,如梨木、核桃木等,沿河又多生枣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腻,都是雕版的最佳材料。
平阳雕印版多用枣木,素有“枣版”佳称。
又因平阳地处平水之阳,故称平阳雕印为“平水版系”。
除此之外,绛州产笔墨,蒲州(今永济县)产墨纸,都给平阳雕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通典》记载:“平阳大地魏晋以降,文学盛兴。
”到隋唐时雕版印刷就兴盛起来了,河津、太平牗(今襄汾县牘牍)、乡宁诸县县志都载有隋朝教育家王通的著作,以雕印传播于世。
平阳人文发展历程
平阳人文发展历程平阳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发展历程。
以下为对平阳人文发展历程的描述。
古代平阳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平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3500年前的新罗文化遗址,是平阳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随着历史的演进,平阳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朝统一天下后,平阳成为郡治地,隋朝时更升格为州城。
随着唐代的经济繁荣,平阳开始兴建大型宫殿和庙堂,文化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宋代时,平阳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儒家文化和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留下了“平阳之胜,溪山崇峻”之赞誉。
明清时期,平阳依然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重镇。
清代的社会稳定和繁荣,使得平阳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文人们纷纷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和艺术作品,其中尤为著名的有孙中山在平阳写下的《建设中华》等。
20世纪初,平阳成为了闽南地区的反清复明运动的重要据点之一,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平阳的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进步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创作涌现出来,为平阳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平阳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注重文化建设的推进。
大量的文化活动、书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平阳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同时,平阳也积极传承和弘扬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为平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平阳的人文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传承发展。
从古代的文明萌芽到现代的文化繁荣,平阳人以坚持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着平阳的人文事业和文化建设。
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平阳的人文发展将继续向前迈进,展现出更加辉煌的前景。
平阳、真定、东平为早期元杂剧中心地说质疑
平阳、真定、东平为早期元杂剧中心地说质疑
张正学
【期刊名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7)004
【摘要】不少研究元杂剧的学者依据早期元杂剧作家的籍贯以及所谓的"戏曲文物",认为平阳、真定与东平同大都一样都是早期元杂剧的中心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发现早期元杂剧作家在平阳、真定与东平从事过杂剧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能证明这三地是早期元杂剧中心地的文物.从相关的文字记载看,元杂剧是从大都兴起的,而且不少早期元杂剧作家都有在大都活动的迹象,因此大都才是元杂剧的初兴地与早期中心地.平阳、真定与东平三地对元杂剧的贡献,仅在于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氛围极有利于杂剧作家的成长从而为元杂剧培养了大批作家而已.【总页数】5页(P1-5)
【作者】张正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对《银冠》中的美国主体文化中心地位的质疑 [J], 许陶萍
2.元曲起源的文化因素分析——以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为源地 [J],
任金龙
3.东平、真定等处的学风 [J], 安部健夫;孙耀
4.元杂剧起于东平说 [J], 张发颖
5.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J], 黄宗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阳人文发展历程
平阳人文发展历程平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
本文将从古代平阳的起源、封建时代的繁荣、现代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来介绍平阳的人文发展历程。
古代平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91年,当时这里是古代夏王朝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平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拥有繁荣的城市和发达的农业,吸引了许多人口聚居于此。
同时,古代平阳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平阳乐府》就是平阳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
封建时代是平阳的繁荣时期,特别是宋代以后,平阳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当时平阳是杭州府的州治,拥有繁荣的商业和发达的手工业,城市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其他城市。
同时,此时的平阳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在这里活动,为平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后,平阳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平阳市成为了浙江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阳逐渐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商业中心。
同时,平阳的人文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多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涌现出来,为平阳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人文发展的过程中,平阳也始终注重传承和创新。
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平阳积极推进各种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如乐团、舞蹈团和戏剧团等。
同时,平阳还注重培养和发掘人才,建设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总的来说,平阳的人文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的起源、封建时代的繁荣和现代化的发展。
平阳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平阳将会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美丽的城市。
明代晋藩刻书研究
明代晋藩刻书研究山西早在一千余年前的北宋就已有非常成熟的雕版印刷品出现,据悉现存最早的山西刻本是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绛州宋守真刊印的《佛说北斗七星经》[1]。
到了金代,山西平阳(今临汾)遍地书坊,有“家置书楼,人蓄文库”之称,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刻书中心。
元代平阳仍然是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刻印了大量的四部书籍,金、元时期的“平水刻”名闻全国,在我国古代刻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清时期,山西刻书更是得到极大发展,明代山西的晋、代、沈三藩刻印了众多典籍,尤其晋藩因其财力雄厚,晋王多通文博雅,所刻书质量好,部头大,成就居明代诸藩之冠。
本文试就现有材料,记述明代晋藩雕刻书籍的史实,论析其刻书的动因和所刊书籍之特色,考订其刊刻时间及刊刻者,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建国初,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朱家天下”,陆续将其24子和一个从孙分封至全国各要地为藩王,称作“屏藩王室”,以后又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完整周密的皇室子孙的分封制度,以图江山永保。
这些同姓藩王有所谓“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之制,因此他们实际上是一群官高位显、无所事事的大贵族。
有明一代,很多藩王修学好古,酷嗜文史,有的还多才多艺,著书不辍,据统计明藩王宗室有著述可考的有93人,共著书359种之多。
凭借藩王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他们积蓄了众多图籍的同时,还校勘刻行了许多书籍,这在明代诸藩中成为一种时尚。
明代藩府刻书可考者,共40余个,蜀府最先,秦藩、晋藩、周藩、鲁藩、宁藩、郑藩、徽藩、肃藩等,从洪武迄万历,传本不绝。
所刻之书莫不精善。
这些“藩府本”既多且精,是明代版刻的珍品,也是别代所无的特有现象。
晋藩始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第一位晋王是明太祖的三子朱木冈,受封为晋恭王。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府。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薨。
此后历经定王朱济火喜、宪王朱美圭、庄王朱钟铉、端王朱知烊、简王朱新土典、敬王朱慎镜、惠王朱慎钅取、穆王朱敏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
图
学
刊
Ma 2 1 y, 01
21 0 1年第 3期 ( 总第 14期 ) 2
S a x i r r o r a h n i bayJ u n l L
No 3,0 1 Ise No 1 4) . 2 1 ( su . 2
金 元时 期 平 阳成 为 刻 书 中 心 的背 景 分 析
重 耳及 其名 相赵 衰 、 偃 ; 国时 的关 羽 ; 宋 八 大 弧 三 唐 家 中的柳 宗 元 ; 代 的司 马光 等等 。到 了金 元时 期 , 宋
平 阳更 是 文化 名 人 辈 出 的地 方 , “ 汾 诸 老 ”: 如 河 麻
实 , 邑所 资 。 说 明 当 时 的 临 汾 经 济 繁 荣 、 产 京 ” 物 丰富、 交通 便 利 , 当 时京城 诸多 物 品的供应 地 。如 是 此优 越 的地理 位置 、 荣 的经 济 条 件 以及便 利 的交 繁
通 既加强 了各 地之 间 的交 流 与联 系 , 为平 阳刻 书 又 业 的兴 旺发达 提 供 了有 利 的 条件 。此 外 , 在宋 、 、 辽
金 、 时期 , 与辽 、 , 与 元 长 期对 峙 , 殊 的地 元 宋 金 金 特
革、 张宇 、 陈赓 、 陈庾 、 睥 、 克 己 、 房 段 段成 己 、 曹之 谦 , 以及被 称 为 “ 曲平 阳七 大 家 ”的赵 公 辅 、 伯 渊 、 元 于
居 平水 之北 而称 。平 阳地 处 山西省 西南 部 的汾河 谷 地, 汾河 自北 向南 贯 穿 全 境 , 倚 太 行 山 , 隔 黄 河 东 西
盖 地大 力强 , 以制关 中之 肘腋 , 所 临河南 之肩 背
者, 常在 平 阳也 。 … …_ ’ 《 王 世 纪 》 J在 帝 中称 : 尧 “
王 永胜 。 。
(. 1 山西 大学 管理 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0 0 ; . 3 0 6 2 山西 大 同大 学 图 书馆 , 山西 大 同 0 7 0 ) 309 摘 要 : 金元 时期是 山西平 阳刻 书业繁 荣 兴盛 的 时期 , 阳成 为 全 国的刻 书 中心之 一 , 平 究其原 因, 除平 阳 固有 的文化 积 淀、 殊 的地理 位置 、 熟发 达的 雕 印技 术 以及便 利 的 物质 条件 外 , 特 成 最根 本 原 因是 平 阳 当时所
狄君厚 、 L 孑 文卿 、 君 宝 、 行 甫 、 光 祖 , 些 文 人 石 李 郑 这
儒士 在诗 词 、 文 、 剧 等 方 面 都 有 杰 出 的 文 学 成 散 杂
就, 这些 文 学成 就既 传承 了中华优 秀 的文化 , 富 了 丰 民 间的生 活 , 为平 阳的刻书 提供 了便 利 的 、 佳 的 又 极 素材 和文化 环境 。
现 , 明 汾河沿 岸 的 土地 上 早 在 旧石 器 时代 就 生息 证
业 的兴 盛提供 了客观 条件 。地 理环境 和 自然条 件直
接影 响着 该地 的经 济 发 展 模 式 , 造 成 地域 经济 文 是 化 发展 的 主要 因素 , 阳刻 书业 的兴 盛 与 当 时该 地 平
的地 理 环境 有着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唐李 吉 甫 《 和 元
悠 久 文化 的积 淀为平 阳刻书业 的兴盛 提供 了前
2 平 阳刻 书业 的客观 条件
重要 的地 理位 置 和优越 的 自然环 境 为平 阳刻书
提条件 与 文 化 环 境 。 山西 平 阳 ( 临 汾 一 带 ) 中 今 是 华 民族 文 明最早 的 发祥地 之 一 , 化 积淀深 厚 , 文 人文 资源 富集 。襄 汾 “ 村 人 ” 址 和 其 他 一 些 考 古 发 丁 遗
都平 阳”( 山 西 临 汾 ) “ 都 蒲 坂 ”( 山 西 永 今 、舜 今
与陕西 相 望 , 北沿 吕梁 山与 吕粱 毗邻 , 以韩信 岭 西 北
为界 与太原 相 隔 , 与运 城接 壤 。金代 的平 阳府 , 南 北 边 与河 东北 路 的太 原 府 相 连 , 边 与河 东 南 路 的 政 教 关 键词 : 元 时期 ; 阳刻 书 ; 金 平 背景 分析 中图 分类 号 : 2 6 G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4—18 ( 0 1 0 0 6 0 10 6 0 2 1 ) 3— 0 3— 4
1 平 阳刻 书业 的前 提条 件 与文化 环境
中府 相接 壤 , 谓是 交通 发达 , 于联 系金 之西京 的 可 居
济)“ 、 禹都 安 邑 ” 今 山西 夏 县 ) , 些 记 载 都 说 ( 这 明平 阳一 带 曾是 上 古 帝 王 的都 城 。此 外 , 山西 平 阳 在 中国历 史 的各 个 时期 都 出现 了许 多 诸 如 政 治 家 、
繁衍 着原 始人 群 和 村 落 。 “ 娲 补 天 ” “ 访 贤禅 女 、尧 位于舜 ” 传 说 就 发 生 在 平 阳本 地 。《 史 方 舆 纪 的 读
郡 县 图志》 十二 “ 东道 一 ” 州条 : 临 汾 县 , 卷 河 晋 “ 本
汉平 阳县 , 河东 郡 , 属 在平 水之 阳故 日平 阳 。… …平
军 事家 、 文学 家等 历史 名人 : 秋五 霸之 一 的晋 文公 春
要 冲之地 。平 阳属 暖 温 带半 湿 润 大 陆 性气 候 , 气 候温 暖 , 土壤肥 沃 , 灌溉 发达 , 产丰 富 , 如唐 太宗 物 正
李世 民 所 说 : 太 原 王 业 所 基 , 之 根 本 。 河 东 殷 “ 国
要》 四十一 :禹 贡骥 州地 , 卷 “ 即尧 舜 之 都 , 谓 平 阳 所
也 。 ……东连 上党 , 略黄 河 , 通汴 洛 , 阻晋 阳 。 西 南 北
… …
山, 一名 壶 口 山 , 名 姑 射 山 , 县 西 八 里 , 水 出 今 在 平 焉 j ” 。 由此 可 见平 水 是 以发 源 自平 山得 名 , 阳以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