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林斤澜的小说(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林斤澜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
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
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
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
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
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
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
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
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
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
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
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
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
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
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
然后向后转,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
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
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
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
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
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
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
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
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
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
“北沟架着独木桥。
”
“明月蹲山头。
”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
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
“忘了底下了。
”
“大夫,平地起高楼。
”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
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
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的有些哆嗦了。
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
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
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
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
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别怕,别怕。
你行,你行。
”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
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
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子也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
候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
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着体己话。
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
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
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
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
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1960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伙子是复员军人,却无意坦露身份,把姑娘背过了河,务实而含蓄。
B.老人行话报路生动有趣,缓和了姑娘上山时紧张的心理,调节了叙事节奏。
C.故事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其他次要人物闪进闪出,场景转换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新媳妇男人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山里人的粗鲁和真诚。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用四个疑问句式,形成排比,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道”“河”“山”体现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特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C.这四种困难,预示了后文的人物出场和事件,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D.用一连串的问句描述了姑娘行医前纷乱的念头,表现出姑娘的青涩和害怕。
3.作者对车把式的面容和妇女的语言用“看不清眉目”“都没有听真”进行简化处理,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分析说明。
4.小说讲述的是救助产妇的故事,有人认为将题目“新生”改为“救助”比较好,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红(节选)
林斤澜
山里人茶余饭后,爱学说张春发几件事。
有年冬天,黄昏时候,张春发大踏步往村外走去,遇见三四十只小羊羔,那放羊羔的老头子,鞭子挟在胳肢窝里,两手拢在袖筒里,一步一颤。
有几只羊羔,咩呀咩地离开大道,懵懵懂懂走到井台上去了。
井口四周,全冻着冰。
张春发当街站住,伸手指着井,瞪眼喊道:“老爷子,井够三丈深呢!”
那老头抬起了头,咕噜一声:
“多新鲜。
”心想:“掏井的时候,还没你呢!”
“要是‘出溜’下去了,不摔死也得冻死。
”
“它干么往井里‘出溜’?你不是说,羊是有灵性的东西吗?”
张春发“呸”了一声就走,刚走几步,耳听“扑通”一声,连忙回身,只见老头子往村里跑。
张春发飞步追上,一手抓住老头的肩头,喝声“站住”,问道:
“掉下去了?”
“掉下去了。
”
“几个?”
“一个。
”
“你往哪儿跑?”
“回去拿绳子。
”
“呸!”张春发一撒手,老头子险些跌了一跤。
张春发一扭身,甩掉大氅,奔到井沿,一猫腰,一纵腿,进了井口。
手撑脚蹬,连滑带“出溜”,眨眼间下到井底。
冰水淹着大腿,他一把捞起羊羔,扯开棉袄,
当胸暖在怀里。
可是这怎么上得去呢?万万不行,试都不用试。
张春发挺胸凸肚,站定在冰水里。
好一会儿,老头子找来绳子,吆喝来几个汉子,才把张春发拽了上来。
怀里的羊羔暖和过来了,张春发的两腿却全冻青了。
羊倌们上山,都带短把斧子,插在腰里,好顺手砍柴。
张春发的斧子,磨得刃口雪亮,把儿老长。
人家说这不方便,他说“就手”。
那年春天,正赶上跑青的时候,不知从什么深山老林里,来了一只金钱豹子,在这道梁上咬两只羊,在那条沟里吃一头猪。
这村那村,都在说着豹,豹,豹。
说谁看见了,谁遇上了,叼去个孩子了,跟公牛干上了,越说越热闹。
弄得羊倌们也不敢往远里去了。
张春发却照常翻梁跨沟,人家劝他小心,他说“不怕”,人家说等使枪崩了,或是轰跑了再往远里去吧,他瞪着眼睛说:
“不能为那一个四条腿,委屈了这一群四条腿。
”
春风荡漾,漫山遍野的草绿了。
吃了一冬枯草干叶的羊,欢腾腾地跑青了。
一天后晌,羊群上一道梁,走在前头的几只,刚上梁顶,忽然咩咩叫着,四条腿只往后缩。
后边的也都咩咩叫着挤成一团。
张春发心头扑通一跳,想着:“莫不是遇上它了?”放轻脚步,躬下脊梁,绕过山嘴,来到山梁的那一边。
却叫柴禾林子挡住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
可是鼻子里,满是那熏人的野臊味儿,张春发心想:“一不做,二不休。
”就朝着野臊味儿钻了过去,猛地从枝叶缝里,看见了那四条腿,金钱斑斑,不是豹子是什么!张春发心想:“得,有你没有我。
”他悄悄抽出腰中的长把斧子,定神偷看。
只见那畜生趴伏地上,肚皮
贴着地皮,两眼直愣愣瞪着梁上羊群,四个爪子轻提慢放,往梁上磨蹭。
这畜生肚饥口馋,全副精神都落在羊群身上,不理会柴禾林里,竟蹲着个大汉子哩。
张春发不慌不忙,踩稳步子,捏紧斧子。
等着那畜生蹭到离身边两三步外,猛吼一声,纵身跳出柴禾林,说时迟,那时快,手中的长把斧子,闪电一般,直往那金钱豹的脑门上劈去。
眨眼间,一豹一人,两个都没有听见那斩钉截铁的咔嚓声。
一个眼前只见血花涌,一个两眼冒金星;一个死命蹦跳,跳起一人高,落在一丈外,一个蹲下骑马桩,拿好把式,准备肉搏。
却说那豹子,脑门上吃了斧子,三蹦两跳,径自滚下悬崖去了。
张春发跌坐地上,定了定神,擦去一头汗水,走到悬崖边上,探身张望,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就吆喝上羊群,管自回村去了。
到村里一说,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个个张嘴只叫得一个好字。
立刻背上火枪,奔到悬崖下边寻找,只见那畜生已跌在沟里边,大气小气,一概断绝了。
大家七手八脚,抬了回来。
去年羊闹疖子,村里的羊一五一十地躺下了。
张春发急得两眼血红,那半脸胡茬子,一根根都像倒立起来了。
有人说,山外边有个老羊贩子,手里有一张方单。
他换上一身干净衣裳,背上一口袋山里红就下山去了。
走了两天,寻着这位羊贩子。
老羊贩子里屋摸索半天,抖索索地拿出一张纸头。
张春发接过来,大声道了谢,大步往外走。
他打量了下方向,直奔西北。
羊贩子叫道:
“那边没有道。
”
张春发头也不回,叫道:
“那边走近。
”
羊贩子愣住了,看着他大步通通直往前走,又叫道:
“等一等。
”
“羊等不得。
”
羊贩子眼见他走远了,又叫道:
“太阳落山了。
”
当真,只见横山竖山背后,白光红云,仿佛野火烧山。
那怪岩险石头前边,又黑压压仿佛杀气腾腾。
张春发喝彩一般叫道:
“不怕。
”
第二天刚朦朦亮,张春发就回到了村庄。
去走两天,回来一宿。
他怎么爬的断崖绝壁?怎么不迷方向?怎么上的怪岩,下的险石头?那天夜黑如漆,因此,连天也不知道。
——发表于1961年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张春发的提醒,放羊老头倚老卖老并不买账,他认为羊有灵性根本不会掉下去。
B.张春发下井救羊时是跟老头赌着一口气的,冲动之下他没有料到下得去却很难上得来。
C.张春发敢打豹子一是不想让村里的羊受伤害,二是他天生胆大,并不将豹子放在眼里。
D.由村里人对张春发打死金钱豹的反应可知,张春发是好汉,做了很多人做不了的事。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不在意羊的放羊老头、不积极去找羊贩子求药方的羊倌们,与张春发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这些人在工作上的懒散。
B.小说为“张春发打豹”这一情节作了诸多铺垫,如写“就手”的长把斧子是伏笔,村人纷说豹子的传闻是在渲染氛围,为打豹蓄势。
C.小说多用短句,语言朴素、凝炼、传神。
张春发的语言甚至短到只一个“呸”字,干脆利落,既见人物性格,又符合当时情境。
D.小说结尾写张春发一夜赶回村庄,一连串问句写其路途艰辛,“连天也不知道”夸张其难以想象,故事在留白中有了耐人咀嚼的余味。
7.小说写张春发的三件事各自侧重写其怎样的个性特征?8.“张春发打豹”是堪比“武松打虎”的精彩情节,小说画线部分是如何描写这场交锋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姑娘
林斤澜
台湾的姑娘喜欢穿花裙子,光脚拖木拖板,爱玩爱笑爱打扮。
可是她们的日子十分困苦,成千成万的女孩子,还没有长成少女,就要去谋生。
又没有正经的生路,只好去给别人家做佣人。
一九四六年的秋天,我为了生活,远离不愿意离开的大陆,渡海到台湾中部的一个中学里教书。
学校远离城市,宿舍又远离学校。
那是一座日本式的木头小房子,经过了日本投降,国民党接收,弄得围墙倒塌,门窗破败。
荒凉的院子和寂寞的田野连接起来了。
我怀念大陆上
的火热的解放战争,又听不懂本地话,没有一个朋友,活像被充军到沙漠上去了。
有一天我上课回来,推开房门,不觉“呀”的一声,仿佛走错了人家。
只见一个瘦瘦的姑娘,在低着头刷洗锅碗。
只能够看见半边脸,脸色又白又干,仿佛石灰。
她像是怯生生地看我一眼,没有抬头,也不说话。
这就是好心的台湾同事,给我雇来做生活的。
“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呀?”
“娃莫栽。
”
“家住哪里呀?”
“娃莫栽。
”
“不要害怕,我这里没有多少事情要做的。
”
“娃莫栽。
”
我刚学会几句台湾话,知道“娃莫栽”的意思是“我不知道”。
想必我说的话,她一句也不懂吧。
我回到房里,拿一张纸,写上柴米油盐几个大字。
再拿出十块钱,一起交到她手里。
还没有解释什么,她就静静地一笑,把纸头和钱随便往兜里一塞。
我想我总要说上几句什么才好,就把刚学会的几句台湾话全部搬出来,再捎带上几个日文单字,外加指手划脚,向她说明早饭午饭的时间。
晚饭早迟一点不要紧。
穿衣服向来不讲究,用不着天天洗换。
我看得出来她至少是听懂了大半的。
可是必要回答的时候,总是一声“娃莫栽”,或者静静一笑。
我疑心这笑里面多少有些狡猾。
并且她始终没有抬头看我一眼。
啊,不是一个小姑娘,人家很有心眼儿哩。
我费了许多口舌,说明用不着每天向我汇报所花费的钱。
她只是回答一声:“娃莫栽。
”有一回我假装烦恼,当面把纸头撕碎,这才不再向我汇报了。
可是我发现厨房墙上挂起一个小本子,那是日记账。
啊,多么固执己见的姑娘呀。
我向台湾同事打听她的身世,只打听到她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
家口重,念不起书了。
我想一个教书的人,自己的子女反倒失学,真是叫人难过。
我打算每天晚上抽一点点时间,教她国文。
此后每天晚上,我们上一小时的课。
上课当中,我才知道一般的国语,她全听得懂。
国文程度,也够高小毕业的了。
过了三个月,我第一次让她作文,不出题目,由她随意写写学习的感想。
她写道:
“我要努力学习国文,赶快学好。
明年我要考中学去。
我的大哥被捉去当了兵,有了饭吃。
我的二哥被捉去坐了牢,也有了饭吃。
从此我笑不畅快,玩不起劲。
人家说我成了小大人。
可是我的爸爸对我说:‘这样很好,可以供给你上学去了。
’上学本是我的梦想,可是料不到,美丽的梦想会是这样实现的。
因此,我没有一点理由偷懒,我要赶快学好国文。
”
我常年看作文卷子,但从来没有像这一回动心。
老实说,流下了眼泪。
新学期开学的那一天,我参加了开学礼回来。
正打算坐下来准备三天之后的第一课。
猛的听见格拉格拉的声音,直走到门口,甩去木拖板。
听得这样真切,我的手都哆嗦了。
我觉得有人站在房门外面,我背上
发毛。
猛的回头一看,啊,当真是“娃莫栽”。
她静静笑着,见我回头,就双手放在膝盖前面,深深行了一个日本式的鞠躬。
咬字分明地用国语说道:
“老师好。
”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早上我到学校里去,看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在操场上走来走去,好像一个市集。
我走进教员休息室,看见同事们都一声不响地呆坐着。
我的朋友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昨天下午,台北爆发了一个惊人的事件。
人民反抗蒋政府的统治,包围了行政公署。
罢工、罢市、罢课,今天连火车都不通了,恐怕全省都要响应了。
——这就是有名的“二二八”起义。
上班钟响了,没有一个学生往教室里走,却在操场上排成队伍。
一个大个子的学生上台喊口令,一个女学生向大家交代什么事情。
不料这就是“娃莫栽”……我着了魔似的,从玻璃窗里看着学生们唱起进行曲,喊着口号,打上旗帜,齐步走出学校。
刹那间,我的中学时代涌到眼前:高喊着抗日救亡,罢课,游行……当年的生活多么爽朗,生龙活虎。
现在我却这样孤独,软弱,好像一条灰不溜秋的耗子。
我的心头擂鼓一般跳动,我的眼泪涌出了眼眶。
再有“娃莫栽”消息的时候,她已被押到黑牢里去了。
黑牢是一座监狱的地下室里,不知那里是什么景象。
传说关上三个月,人会神经错乱的。
我们等候了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还不见“娃莫栽”回来。
起初还天天打听,后来提也不敢提起了,为的怕说穿那悲惨的结局。
我常常在夜里,心口无数针扎一般惊醒。
轻轻叫着她的名字,眼睁睁到天明。
有天夜里,我听见墙外飞过一只布谷鸟,叫了一声布谷。
传来一个压倒一切的消息:“娃莫栽”从地下室转入了普通监狱。
我带着肉干去看望“娃莫栽”。
她低下头,快要伏在地上了:
“听我爸爸说,我家祖先,从福建坐上木头帆船,什么机器也没有,光有一个指甲大的指南针,就飘过大海,到台湾来了,……”
“我也做了个梦了,也梦见一条船。
船上有许多人,有你,有我。
这船开到大陆,我这个地理教员带你逛上海,杭州,……”
“我也做过跟这一样的梦。
”忽然直挺挺跪了起来,把两手伸出栅栏,我也赶快伸出两手。
我们隔着栅栏紧紧握着,她的眼角有一颗泪珠,可又静静笑着说:
“我们到北京,到北京去了,到了北京了,你说,你快活不快活?快活不快活?”
七天后,她盘腿坐在地上,头靠在木头栅栏上,闭着眼睛。
值班看守来回走了几趟,见她一动也不动。
叫了一声,也没有答应。
伸手一摸,她身上已经凉了。
好像一个闺女坐在窗口,看着街上黄昏了,黑糊糊了,什么也看不见了。
闺女闭上眼睛,梦见太阳升起,万物苏醒。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不仅描写了台湾姑娘们的穿着打扮,还交代了她们的生
存状况。
这样的开头也在为台湾姑娘“娃莫栽”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中台湾姑娘“娃莫栽”是“我”的帮佣,“娃莫栽”与“我”一开始互不了解,但随后两人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了情感。
C.因家贫而失学的台湾姑娘“娃莫栽”给“我”的印象之一是“固执己见”,她在不向“我”每日报账后,还每天坚持在小册子上记账。
D.小说叙述视角灵活多变,用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台湾姑娘“娃莫栽”就义的过程,小说叙事节奏紧张、急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10.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有人认为林斤澜的小说很少从正面展示丑恶本身,而是把丑恶当作背景来突显人性的美好。
请以文中的台湾姑娘“娃莫栽”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梭鱼与鲛鱼
林斤澜
大江东去,浪淘沙。
一条梭鱼随着浪头上来,到了浪尖,把前鳍、后鳍一起往后扇,那修长的身体就飞起来一尺多高。
随着把鳍一松,又斜斜落到浪中,重新再过来,用英语反复一遍:“Try again(再试一试)。
”它高兴的时候,心角落里会跳出英语——也不多,几个单词。
这“踩浪飞浪”活动,实在是生命的欢乐。
梭鱼小名棍儿鱼,一身是肉又不臃肿,紧绷绷像根棍子,来往有如水蛇般灵动,可是比水蛇体面,别的鱼别想学得会那绅士风度。
这时候,一条鲛鱼从身边掠过,虽然说是忙里偷闲,两眼也还炯炯又愣愣。
梭鱼倒没有迎上去,可是挺直身体,摆出一种不卑不亢的挺拔姿态。
谁知鲛鱼全没看见,尽管插到小鱼群里去。
如果大家本不认识,倒也罢了。
共过患难的哥们,这是干什么呀!
鲛鱼南方叫麻鲛,北方叫霸鱼,又简写为巴鱼。
貌不惊人,灰黑的脊背,蓝灰色肚皮,有暗暗的麻点仿佛丑角服饰。
从头看到尾,却看见尾巴直竖简直是舵。
这好!倒过来看全身就有了舵手模样。
看出了舵手模样,就感到真有点霸气了。
它稍微动动尾巴,小鱼群就蜂拥过来,蜂拥过去。
扔下梭鱼直挺挺冷落一边,梭鱼发话道:
“俗话说,一潮一潮鱼嘛。
当初一个潮头,把一潮鱼打到沙滩上,有两条落在一个沙窝里,跑不了啦。
风吹日晒,谁也眼见活不成死得了的,还吐沫沫滋润难友呢?那才叫同生死、共患难,好容易熬到又一个潮头,给裹回大江,舒展啦,得意啦,好啦,眼珠子朝天啦,六亲不认啦。
怨不得老祖宗老庄早说,‘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
鲛鱼一摆尾巴,直愣愣地过来,说:
“你嚷嚷什么?一江的水还不够你自在的?搬出老祖宗来啦?老庄是这么说的吗?
是说‘相忘于江湖’,还是‘不如相忘于江湖’?有没有‘不如’两个字?有‘不如’和没有‘不如’,意思一样不一样……”
梭鱼都没有听清楚连珠炮①,这一位的拿手②,因为在这位老熟鱼脸上,新发现它那嘴里竟密密麻麻那么多牙齿,个个尖利闪光,个个机
动灵活……梭鱼昏头昏脑直往后退,鲛鱼也没有要咬,但是那模样也透出来不是吃素的,半真半假地咧咧着:
“相濡以沫的时候,你说只要一口水,别的全没意思。
此刻一江水也嫌不够了,你什么也要,要名,要利,要权,要时髦流行色,就是不要了‘不如’这两个宇,还跟我卖弄老庄哩,你回沙窝歇着去吧!”
梭鱼这才觉着身下已是泥沙,难道真退回沙窝去?再有谁“相濡”也没这份心劲儿了。
眼望大江滚滚,甭管霸气不霸气,那尾舵后边,小鱼群可是得意洋洋,心里叹道:今天我算开眼了,别找不自在,世上哪得不低头。
随着从鲛鱼身下,小鱼群身下钻到江里去,修长身材也还不忘绅士风度,连连说道:
“劳驾,借光,对不起……”本来只在高兴时候跳出来反复的英语单字,在这没奈何时刻却也跳出来了:“Excuse
me(对不起)……”
选自《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原创获奖作品集》(原载1986年八月《北京晚报》)
【注】①连珠炮:鲛鱼一连串的反击。
②这一位的拿手:梭鱼察言观色的本领。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大江东去,浪淘沙”,惜墨如金,意蕴丰富,不只交待事件发生的舞台,更关联对“人物”的褒贬,古意十足。
B.前后两处英文词的运用别出心裁,就像给“人物”身上安上抢眼的装饰,烙有时代印记,显现其爱显摆的不良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