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观后感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硅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家长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孩子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他叮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今天下了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实一个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妈妈比一个老师重要的多,因为妈妈从小就开始影响着孩子。

才读了3个故事我就激动的来写下感受

第一个故事说打针有点痛,让孩子知道打针是痛的,但是可以忍,如果真的忍不住可以哭。让孩子自己去验证妈妈的话说的对不对,有没有欺骗孩子。告诉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要一味的扩大或者缩小这个痛苦,实事求是的说出来反而能让孩子接受。你一再的说不通孩子感觉被欺骗了就惧怕了打针,你用暴力哄骗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间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第二个故事别捉弄孩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特别提示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

弃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劝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苹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俱和片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在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第三个故事给板凳揉揉痛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清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我们一方面要非常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她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孩子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教孩子“给小板凳揉痛”与其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

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痛”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